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教科版(2)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物质变化与我们》【学习目标】1.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理解物质变化的知识。

3.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倡导宣传保护环境的小使者。

【学习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学习难点】分析判断我们生活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堂导学】根据课文内容中的文字图片,通过观察、讨论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1. 回顾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物质变化,都有什么现象发生?2.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么?3.尝试用火柴点燃一根蜡烛,注意观察蜡烛燃烧时有什么现象,几分钟后蜡烛发什么什么变化,有什么方法能证明吗?我们的发现:4.制作橙汁和柠檬饮料。

(1)实验材料:小苏打,柠檬酸、白糖、鲜橙、带盖的塑料瓶一个、凉白开水、烧杯2个、柠檬黄、漏斗、搅拌棒、取样勺。

(2)橙汁制作方法:把一个去皮的橙子压成汁,加入少量的糖和水,一杯纯天然的橙汁饮料就配置而成了,味道不错,比商店里买来的还好喝。

(3)柠檬饮料制作方法:首先,用烧杯往塑料瓶中倒入半瓶凉开水,放入一匙白糖,用搅拌棒搅一搅。

然后,用取样勺挖一小匙小苏打,通过漏斗倒入到塑料瓶中,用搅拌棒搅一搅快速溶解,再往塑料瓶里滴两滴柠檬黄,制成了黄色的小苏打水。

然后用取样勺挖一小匙柠檬酸,倒入装有凉开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搅一搅,制成柠檬酸水。

最后,将柠檬酸水快速倒入装有小苏打水的塑料瓶中。

我们发现:有产生,我们可是用方法证明这种物质。

【总结提升】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那些知识呢?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与区别: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2.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人类在利用物质变化的过程中,破坏了美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学会保护环境。

【训练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现象,以及这些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以及与之相关的化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质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现象。

2.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

3.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变化的本质。

2.物质变化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素材。

2.准备实验器材,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变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展示一系列物质变化的现象,如燃烧、腐蚀、溶解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物质变化的本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技创新。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变化的本质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60分钟。

教学情境分析:在教学《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科版科学六下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以及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认识不同类型的变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质变化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和深层次原因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观察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观察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分析变化的原因,总结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3.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

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食物的腐烂、铁的生锈等。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不同类型的变化等关键信息呈现出来。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以及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知道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变化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简单的物质变化现象能够理解和解释。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惑。

此外,学生对于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去发现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知道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分析物质变化的过程,提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难点:物质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观察法: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分析物质变化的过程。

3.实验法: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验证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4.实例分析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器材。

2.素材: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验证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4.巩固(10分钟)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课题:物质变化与我们作者:甘肃省临泽县板桥镇中心小学周居伟【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第一部分通过温习前面学习的各种物质变化,让学生再一次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第二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质的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第三部分通过实验活动制作饮料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化学变化的特点。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课中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以及一些物质的变化,通过实验认识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观察到了化学变化的各种现象,对物质的变化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一定的感悟。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既是对前面课程的复习和总结,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利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运用于生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1.知道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学会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1.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以及物质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在对物质变化的本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三.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

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

3.能够运用物质变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变化的本质。

2.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2.实验材料:盐、糖、水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盐水的蒸发,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介绍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检验自己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物质变化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食品腐败、能源利用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变化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物质变化相关的实践作业,如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应用。

8.板书(5分钟)在黑板上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2.教师全批全改。

(1)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根据物质变化结果的不同将物质的变化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2)墨汁滴在清水中,清水变黑是________变化;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产生新鲜的氧气,这是________变化。

2.综合题火药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

中国古代的火药是硝石、硫磺、木炭及一些辅助材料等粉末状物质的混合物。

当硫磺与硝石同时接触到炭火时,会产生火焰并伴随爆炸的声响。

(1)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炼丹术有很大的关系,火药爆炸与炼丹的过程都属于()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2)下列事例中,和火药爆炸一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

①把一颗大药丸搓成小药球②点燃鞭炮③秋天在田野里烧秸秆④饮料放在冰箱里冷藏A.①④B.②③C.②④活动意图说明:回顾课堂学习,进一步掌握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变化与人生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

7.板书设计8.教后反思(1)课中学生活动情况:多少人参与?参与有效性如何?学生记录表填写情况分析?(2)课末练习分析:多少人参与,全对多少人,剩下多少人;第1题有多少人不知道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有多少人不能判别常见的物质变化类型;第2题有多少人不能正确分析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第3题有多少人不能整合信息从而正确分析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3)实验准备和课堂教学中改进措施:(4)亮点特色:1.记录单改进……;2.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用小组评价等;3.实验器材的改进;……。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4.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5.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6.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7.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铁丝变弯)、(易拉罐压扁)、(糖在水里溶解)、(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8.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0.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如,(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1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以及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够分析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物质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培养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2.使学生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铁丝、硫酸铜等。

2.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铁器生锈、烧水、煮饭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变化?物质变化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物质变化实验,如铁丝与硫酸铜反应、烧碱与硫酸反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总结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正确答案。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医药制作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物质变化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全册教案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专门小,你们看老师那个地点却有一个专门大的盐晶体,你明白是如何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资料:奇异的晶体:// /bjkpzc/kxcl/wk/qnkxjkpwk/cl/9444.shtml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看漂亮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经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看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伙儿所熟悉的物质,第一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躯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看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假如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确实是晶体。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看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看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看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觉记录下来。可供观看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看,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看发觉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现,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看爱好。假如条件好的话,能够在网上开创一个如此的空间。关于学生的发觉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夸奖或展现,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2019年)小学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

(2019年)小学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我们身边
的物质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的速度是不同的。

(2)物质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因为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学生们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容易理解,但对他们直接观察不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师应从间接的经验入手,如各种感官感受等,启发学生认知获得结论。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和物质的变化。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课前小实验
师生合作完成让蜡烛熄灭的小实验。

2【导入】交流课前小调查,导入新课
小组汇报课前小调查。

教师谈话,板书课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最新资料推荐------------------------------------------------------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莲山课件 m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3.我笠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窍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魏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鲑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4.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萌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を体是(化学变化)。

5. 吨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み,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孩焦味是(化学变化)。

6 芤 .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铳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复化。

7.在日常生活中,槽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1 / 5(铁丝变弯)、(易拉罐压扁)、(糖在水里溶叨解)、(折纸)、(水结冰吵)、(加热水)、(豆子和槔沙子混合)等。

8.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棼子的混合物。

9.物质发庥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帖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钙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踝物)等。

10.在日常生枥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チ化学变化如,(淀粉遇到碘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 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逞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榫 )、(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⒍ )、(美丽的烟花)、(制蝽作柠檬汽水)。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本单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如固态、液态、气态等,以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等。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到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够判断各种日常现象属于哪种变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有所观察,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来填补这一空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等性质,解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等,并能够判断各种日常现象属于哪种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作用,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判断和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和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水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现象的特点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8、物质变化与我们》精品教案(2)

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8、物质变化与我们》精品教案(2)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一)背景和目标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的。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白糖、柠檬酸、小苏打、玻璃杯、小饮料瓶,自己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第一部分: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这个单元从物质构成世界开始,讲述物质是变化的道理,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观察化学变化伴随的各种现象,探索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一系列的科学概念。

教科书第40页的图表,简单地列出本单元的框架结构,在“化学变化”这个方框下面,还可以增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一内容,这样对学生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会更加有利。

同时,教科书没有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主要的学习方法是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获得结论。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8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以及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物质和变化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对于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发现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观察法: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加深对物质变化本质特征的理解。

3.讲授法:在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后,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2.观察与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发现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3.实验与验证: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加深对物质变化本质特征的理解。

4.讲解与理解:教师对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老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学生:蜡烛、火柴、带铁绣的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一)背景和目标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的。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白糖、柠檬酸、小苏打、玻璃杯、小饮料瓶,自己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第一部分: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这个单元从物质构成世界开始,讲述物质是变化的道理,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观察化学变化伴随的各种现象,探索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一系列的科学概念。

教科书第40页的图表,简单地列出本单元的框架结构,在“化学变化”这个方框下面,还可以增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一内容,这样对学生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会更加有利。

同时,教科书没有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主要的学习方法是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获得结论。

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这部分的内容,是通过列举的方法进行讲述的,列举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教科书第40页讲述的基本上是物质的物理变化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木材加工、热胀冷缩现象都是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的溶解有些是物理变化,也有一些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情况、这里没有要求学生去分辨两种变化。

实际上,生活中许多物质的变化,都夹杂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形式。

教科书第41页上部分,主要讲述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与我们的关系,还讲述了人类在利用物质的变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污染环境的问题,这应当引起严重关注。

第三部分:制作饮料这是本课的动手制作内容,这项活动既体现了物质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又是一项体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习时动静搭配。

橙子、白糖、柠檬酸、小苏打都能够在市场上买到,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索。

(四)教学建议1.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的总结整理,要从具体的物质变化开始,一步一步归纳到物质的变化。

(1)回忆一下,这个单元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把这些物质的变化全部罗列在黑板上。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哪些?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哪些?(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哪里?(4)物质是变化的这个概念我们是怎样理解的?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这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报,教师也可以适当讲解,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同时结合一些观察活动和演示活动,不要把这部分内容变成纯讲解的内容。

如:做茶叶溶解在水中的活动,观察物质溶解扩散的过程;观看水泥生产与应用的录像,体会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还可以把制作饮料的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讲解、观察、动手制作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制作饮料。

这项活动必须准备充足的材料,应该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橙汁饮料的制作,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柠檬汽水的制作要在课堂上进行。

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制作即可。

也可以把物质放人小饮料瓶中制作,这样学生还可以带回家中,与父母分享成果。

四、评价建议评价应该成为单元整体和每一节课中自然产生的教学活动。

平时教师的观察非常重要,及时记录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并给与积极的评价。

每个单元结束时,学生可以完成自我评价和书面测验。

一、评价要求1.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乐意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到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

2.学生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获得关于物质变化的相关证据。

3.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各项实验项日。

4.学生能否准确表述观察到的现象。

5.学生在科学概念的发展上是否有新进展。

二、评价方法1.教师观察:平时留意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记录一些典型事例,作为对学生的整体印象。

2.记录单:学生画的示意图、计划单等搜集整理,装订成册,便于检查。

3.学生作品:根据学生制作的作品和作业进行评价。

4.材料准备: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简单的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

5.记载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生有突出的表现,随时记录在评价本上。

6.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问卷形式,对本单元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查。

7.书面测验:灵活运用本单元的知识技能,不要考死记硬背的文字条日。

三、本单元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特别关注:1.学生的科学概念是否清楚明白。

2.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严谨、规范。

3.学生的课外观察实验是否及时完成。

4.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的记录数据是否完整。

5.学生能否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证据。

6.学生的分析综合水平是否提高。

五、参考资料电、声音、光等是物质吗火、光(是一种电磁波)、磁场、电、声音、风、离子、电子、都是物质。

物质就是指可以用人体的客观意识感知的,占有时间、空间和质量的东西。

其他东西很容易理解,火和光也是物质则可以这样来理解。

电磁波(光)占有时间、空间,具有运动质量(静止时无质量),也可以用客观意识感知其存在,所以是物质。

至于火,是物质燃烧放热并向周围辐射能量,所以是物质;风、声音也是一种能量,某些物质的运动导致它们具有一定的能量,而让我们感知其存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或位置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是由于某种因素使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化学键发生了断裂和组合,生成了新的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元是原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

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等等。

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

从微观上可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

例如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就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表观现象发生,可以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反应发生。

但要注意跟物理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发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氧)等现象发生,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等。

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可以得知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加热氯酸钾到熔化,所生成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表明氯酸钾受热达较高温度时,能够放出氧气。

因此氯酸钾具有受热分解产生氧气的化学性质。

应该注意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如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能够燃烧是它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它的结构决定,而物质的结构又可以通过它的化学性质反映出来。

物质的用途由它的性质决定。

化学反应的类型无机化学中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种类不同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类型。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给化学反应分类,如分成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等。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即多变一。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即一变多。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都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另一种根据电子转移分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在化学变化时,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

即在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原子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氧化反应:物质(或元素)失去电子的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过程)。

还原反应:物质(或元素)得到电子的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过程)。

碘酒和淀粉的反应淀粉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淀粉与碘酒反应的本质是生成了一种色合物(碘分子被包在了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中了),这种新的物质改变了吸收光的性能而变了色。

淀粉跟碘生成的色合物的颜色跟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或支链淀粉直链部分的平均聚合度有关。

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是200︿-980,此时色合物是蓝色的,支链较多的支链淀粉的直链部分的平均聚合度为20︿-28,此时形成的色合物呈紫色,糊精的聚合度较低,显棕红色或红色。

铁钉生锈实验化学家们证明: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上几年也不生锈。

然而光有水也不会使铁生锈。

人们曾试验过,把一块铁放在煮沸过的、密闭的蒸馏水瓶里,铁也不生锈。

只有当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里,才会使铁生锈。

铁生锈的对比实验:将4根洁净的铁钉分别放人4支试管中,向第一支试管中加人少量自来水,使铁钉的一部分浸人水中,另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向第二支试管中加人自来水,使铁钉全部浸人水中;向第三支试管中加满冷却的沸水,塞紧橡皮塞;向第四支试管中加人少量生石灰或无水氯化钙固体,塞紧橡皮塞。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我们会观察到:第一支试管内铁钉生锈速度最快,锈蚀情况也最严重,几天后铁钉露在空气中的部分,表面形成一层红褐色的锈。

第二支试管中,铁钉生锈速度慢,程度小。

第三支试管和第四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

为什么第一支试管内铁钉生锈最严重?因为钢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含有少量的碳,在潮湿的空气中由于受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作用,表面很容易生成铁锈,铁锈疏松多孔,因而使内层的铁继续被腐蚀,出现层层脱落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