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病五行辨证源流探析
肝脏对应的五行
肝脏对应的五行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分别对应我们的五脏,那我们身体的肝脏是对应五行中的哪一个呢?店铺在此整理了肝脏对应的五行属性,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肝脏对应的五行属性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
肝木盛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
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
心心君主之官,主血又藏神,主脉华在面,在窍则为舌,在志则为喜,喜悦若适度,气血则调和,在液则为汗,汗出若过多,则耗伤津血,伤心之阳气,若大汗淋漓,致心阳暴脱,显亡阳之症,阳脏主阳气,心气通夏气,预防暑热邪,心包即膻中,心脏外包膜,代心受邪功。
脾脾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源,主运化统血,运化水谷液,脾气固摄血,升清举内脏,喜燥而恶湿,相通长夏气,在体主肌肉,在窍则为口,其华则在唇,其志则为思,在液则为涎,脾阴若虚损,手足则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脾阳若虚损,水湿则内停,统血则失职。
肺肺者气之本, 位于胸腔内, 上与气管连, 喉为肺门户,主宣发肃降, 娇脏易受损, 主气司呼吸, 主通调水道,朝百脉助心, 主治理调节, 主皮华在毛, 鼻为肺外窍,鼻和知香臭, 在志则为忧, 在液则为涕, 通应与秋气,肺阳若不足, 卫外则不固, 肺阴若虚损, 肺失濡养症。
肾肾水火之脏, 位腹腔背侧, 主蛰封藏本, 藏元阴元阳,生命之本源, 属水主纳气, 主藏精生殖, 主骨华在发,在志则为恐, 在液则为唾, 开窍耳两阴, 通应于冬气,肾阳若亏损, 气化则无权, 温煦则失职, 水湿则内停,性机能减弱, 肾阴若亏损, 相火则亢盛, 虚热由内生.肝肝罢极之本, 位横隔之下, 居右胁之内, 木性主升发,喜条达恶抑, 刚强燥急性, 体阴而用阳, 主疏泄藏血,主筋华在爪,开窍则在目,在志则为怒, 在液则为泪,相通于秋气, 肝阴若不足,濡养必失职, 肝风自内动,肝阳若不足, 筋无力恶风, 善惊阴湿冷, 饥而不欲食。
《中医课件-肝脏疾病的中医临床分型与辨证论治》
活血化瘀
中药方剂,如川芎、当归、 桃仁等,能活血化瘀,改善 血液循环,适用于血瘀阻滞 证的治疗。
按摩穴位
通过按摩相关穴位,如太冲、 曲池等,有助于疏通经络, 改善血瘀阻滞。
1 阴虚证
肝肾阴虚是肝脏和肾脏阴液 不足,表现为眩晕、耳鸣、 腰膝酸软等症状。中医会调 整阴阳平衡。
2 滋补养肝
中药方剂,如党参、熟地黄、 五味子等,能滋养肝肾,补 益阴液,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的治疗。
3 调节生活
合理安排作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调节肝 肾阴虚。
肝阳上亢证的辨证与治疗
湿热蕴结证的辨证与治疗
湿热蕴结
湿热蕴结是一种病机,常表现为 黄疸、腹胀、尿黄等症状,中医 草药可以清热利湿排毒。
中医草药
中药方剂,如龙胆草、柴胡、黄 连等,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适 用于湿热蕴结证的治疗。
中药泡茶
将中药煎煮成茶,具有清热利湿、 解毒养肝的功效,可以作为辅助 治疗湿热蕴结证。
肝肾阴虚证的辨证与治疗
1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是肝脏阳气过盛,导致头痛、
疏肝理气
2
目赤、失眠等症状。中医可通过疏肝理 气的方法进行调节。
中药方剂,如柴胡、枳实、丹皮等,能
平肝息怒,舒缓肝气,适用于肝阳上亢
证的辨证与治疗。
3
情绪调节
通过舒缓情绪、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 和深呼吸,有助于调节肝脏阳气过盛。
血瘀阻滞证的辨证与治疗
血瘀阻滞
肝脏与中医
中医通过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 证施治方法,为肝脏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中医临床肝病分型与病因病机
中医肝病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中医肝病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中医肝病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肝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中医肝病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一、中医肝病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肝病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调节血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肝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调、五行失和、经络阻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而统一的力量构成的。
在肝病学中,阴阳失衡被认为是导致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等病变的主要原因。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来描述宇宙间万物的演化和相互关系。
在肝病学中,五行学说被用来分析肝病与其他脏腑、经络的相互关系,以及肝病的发展过程。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经络,通过这些经络,气血等生命物质在人体内部得以运行。
肝病常常与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等问题密切相关。
二、中医肝病学的治疗原则中医肝病学在治疗肝病时,依据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治疗原则。
1. 疏肝解郁肝气郁结被认为是肝病的重要病机之一,因此疏肝解郁是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通过舒缓情绪、调节饮食、适当活动等方法来缓解肝气郁结、改善肝功能,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2. 清热凉血肝病常常伴随体内的热毒、血热等问题,此时可以采用一些清热凉血的中药或中医针灸疗法来调理。
这些方法能够清热降火、解毒凉血,帮助肝脏恢复正常功能。
3. 活血化瘀肝病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淤血等问题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
中医药物中有许多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桃仁、红花、三七等,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循环来改善肝脏病变。
4. 调理肝肾中医认为肝与肾有密切的关系,肝肾阴阳失衡常常导致肝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辨证治疗肝病综述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肝病综述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进展中呈“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趋势,会出现多种证型转换律,但慢性肝病的病程长,影响因素多,其病机演变的过程中多有“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的湿热证特点,故其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证型转换多端,临床疗效见效缓慢。
现将尽十年的慢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概况综述于下,以开拓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辩证思路。
一、中医对肝病的认识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经·素问》中对肝脏已有比较全面、朴素、形象的论述,如:“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主敷和。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金匮要略》曰:“知肝之病,当先实脾。
”再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及经验积累,对肝脏的生理、病理及肝脏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出现了许多治疗肝病及肝脏相关疾病的有效方剂。
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
然肝病虽杂,却以”肝气、肝火、肝风”统之,均为肝用太过所致。
始于气郁,化而为火,盛则为风,故郁而不舒为肝气,气郁化火为肝火,阳升无制为肝风。
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变,而其基础则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
一旦肝之疏泄失职,或疏泄不及,或疏泄太过,往往致肝之经气不利,肝经所过部位胀闷疼痛;且影响往往及于各脏腑,而致脏腑功能紊乱,正如王氏所言:”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扶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
”在人之体,五脏为病,各有其特征。
诸如肝病多气逆,脾病多湿阻,肾病多寒厥,心病多热盛。
渡舟认为:肝性欲散,有生升的特点,故肝病多郁。
郁则经气逆,郁则血脉阻,气血不和,百病由生。
肝病气分固然以气郁为重,而血分肝病因血虚肝失柔和,同样有肝郁的特征。
由此可见“郁”存在于肝病的始终,是肝病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
老还认为,“郁”又是肝病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
验之于临床,肝气郁久不解,不但可以横逆上犯,更能化火伤阴,阴伤则气病及血,使气分肝病渐次入于血分,血分肝病肝失柔和,又常累及气分,使气郁更甚。
中医内科学如何通过五行理论分析疾病原因
中医内科学如何通过五行理论分析疾病原因在中医内科学中,五行理论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分析疾病原因的方法。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被广泛应用于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相生相克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相生的顺序。
而相克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人体中,五脏分别对应着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然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以木(肝)为例,如果情绪长期抑郁或暴怒,就可能导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
肝气郁结会影响气血的运行,使得气血不畅,进而可能引发各种病症,如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
肝气上逆则可能出现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甚至突然昏厥等症状。
从五行相克的角度来看,肝气过旺可能会侵犯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这就是所谓的“木旺乘土”。
再看火(心),如果心火过旺,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症状。
同时,心火过旺也可能会灼伤肺金,导致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病症。
而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等症状。
脾(土)在五行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如果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或者思虑过度,都可能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则会导致运化失常,出现食少、腹胀、便溏等症状。
脾土虚弱不能制约肾水,可能会出现水肿等病症;同时,脾土虚弱也不能生养肺金,导致肺气不足,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症状。
肺(金)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
如果外邪侵袭肺脏,导致肺气失宣,就会出现咳嗽、气喘、鼻塞等症状。
肺气虚弱则可能会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导致心血运行不畅。
从五行相生的角度来看,肺金虚弱不能生养肾水,可能会导致肾阴不足,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肾(水)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中医如何运用五行理论来分析和诊断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五行理论来分析和诊断疾病在中医的博大精深体系中,五行理论是一个极具特色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被巧妙地运用到了中医对疾病的分析和诊断之中。
五行相生,指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种相生的关系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中有着重要的体现。
比如,肝属木,心属火。
肝藏血以济心,这就是木生火的体现。
如果肝血不足,就可能无法滋养心脏,导致心慌、心悸等症状。
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关系在维持人体的平衡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
以脾属土,肝属木为例,肝气郁结可能会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
在中医诊断疾病时,五行理论能帮助医生从整体上把握病情。
例如,一个人出现咳嗽、气喘、咳痰等症状,中医会首先考虑肺的问题。
因为肺属金,而金生水,如果肺病日久,可能会影响到肾,出现肾不纳气的情况,表现为呼吸短促、动则气喘加剧。
再比如,一个人长期心情抑郁,容易发脾气,中医会认为这是肝气不舒。
由于肝属木,木克土,肝气郁结可能会侵犯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胃脘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
通过五行理论,中医还能判断疾病的传变规律。
疾病的传变,有顺传和逆传之分。
顺传是指疾病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传变,一般病情较为缓和;逆传则是指疾病违背五行相生的次序传变,病情往往较为凶险。
比如说,心火亢盛,可能会传至脾土,出现心脾两虚的症状,如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
这是顺传。
而如果肺病严重,影响到肝脏,出现木火刑金的情况,就属于逆传。
此外,五行理论在中医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五行相生的关系,中医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比如,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阴,导致肝阴亏虚,出现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状。
治疗时,不仅要滋补肾阴(补其母),还要滋养肝阴。
根据五行相克的关系,中医有“抑强扶弱”的治疗方法。
比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治疗时既要疏肝解郁(抑强),又要健脾益气(扶弱)。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在中医理论中,肝为人体五脏之一,具有藏血、主疏泄、调节情绪等重要功能。
肝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本文将对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进行探讨。
一、辨证中医治疗肝病的首要任务是准确辨证,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来判断肝病的病机所在。
一般来说,肝病可以分为肝阳上亢、肝阴不足、肝血不足等不同证候类型。
根据不同证候类型,中医医生能够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二、施治1. 肝阳上亢型肝病的治疗肝阳上亢型肝病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失聪、急躁易怒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以疏肝降阳、清热宁神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丹参、龙胆草等,可以缓解症状,平衡肝阳上亢的状态。
2. 肝阴不足型肝病的治疗肝阴不足型肝病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咽燥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以滋养肝阴、清热泻火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百合、首乌等,可以滋养肝阴,改善病情。
3. 肝血不足型肝病的治疗肝血不足型肝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耳鸣、手足麻木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以补益肝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赤芍、当归等,可以补充肝血,促进血液循环。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重视调节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
例如,对于肝病患者来说,要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喝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情绪激动等。
中医强调整体治疗,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总结起来,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非常重要。
通过准确地辨证,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中医也注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肝病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进行康复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
戴永生教授中医肝病五行辨证医案二则
4 逆 证
一
管窥 酵十}十个 。 { 冬
名 经 呕有苦……取 三里以下 胃气逆 , 刺 枢 ・ 四时气》:善呕 , “ 则
《 内经》 出呕 吐的治疗 主要 是 刺少 阳血络 。如 《 指 灵
吾师戴永生 , 阳 中医学院 教授、 阳中医学 院第一 贵 贵
附属 医院 主 任 医 师 , 内 知名 中 医 五 行 辨 证研 究 专 家 。其 国
4 日三 诊 , 痛胸 胁 胃部 胀 痛 已除 , 气 通 而 大 便 行 , 便 头 腑 小 正 舌 脉 平 , 纳 食 尚 未 恢 复 。治 宜 调 和 肝 胃 , 用 四逆 散 惟 方 合 四君 子 汤 加 味 , 胡 1g 白 芍 1g 枳 壳 1 g 南 沙 参 柴 0, 5、 0、
个 人 体 会 : 证 是 木 旺 乘 土 所 致 的 胃脘 痛 , 证 有 二 , 本 其
一
著疗效的众多案例 , 今整理- 中医肝病五行 辨证 医案与 - -N
同道 交 流 , 同光 大 中医 五 行 辨证 。 共
1 木 旺乘 土 辨 证 “ 胃脘 痛 ” 案
是 肝 木 旺 所 致 的 情 志 烦 怒 , 胁 作 胀 , 胀 头 痛 。二 是 胸 头
《 内经》 认为 , 如果病人患有骨癫疾 、 筋癫疾、 脉癫 疾等
病证而 又出现呕 吐夹杂涎 沫者 , 预后 多差 。如《 枢 ・ 灵 癫
狂》 “ 日:骨癫疾者 ……呕多涎沫 , 下泄 , 气 不治 ……筋癫疾 者 ……呕多涎沫 , 气下 泄 , 不治 ……脉 癫疾 者 ……呕多 涎
沫 , 下泄 , 治” 。 气 不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
肝脏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是什么肝脏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辨证思路。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与人体的诸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当肝脏出现疾病时,需要通过详细的辨证来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肝脏的疾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体的其他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
比如,肝与脾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肝气郁结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出现腹胀、纳呆等症状;而脾胃虚弱也可能导致肝气乘脾,出现腹痛、泄泻等。
同样,肝与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可能会累及肾阴,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肝肾阴虚的表现。
在辨证肝脏疾病时,中医会从症状、舌象、脉象等多方面入手。
常见的症状如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目赤肿痛、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等,都可能提示肝脏出现了问题。
就舌象而言,舌红苔黄、舌边尖红等可能是肝火旺盛的表现;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可能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的征象。
脉象方面,弦脉往往与肝病相关,但弦脉的强弱、节律等也能反映出肝病的不同阶段和性质。
肝气郁结是肝脏疾病中较为常见的证型。
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疼痛部位走窜不定,胸闷,喜欢叹气,妇女还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这种情况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治疗上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肝火上炎则表现为头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胁肋灼痛等。
多由肝郁气滞日久化火,或者外感火热之邪侵犯肝经引起。
治疗需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是常用的方剂。
肝阴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状。
多因久病耗伤肝阴,或者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所致。
治疗以滋养肝阴为主,一贯煎是常用的方剂。
肝阳上亢的患者常见头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头重脚轻等症状。
多因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亢逆于上所致。
治疗当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是常用的方剂。
此外,还有肝经湿热证,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身目发黄、阴部瘙痒、带下黄臭等。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肝”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肝”肝位于腹腔, 横膈之下, 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疏泄与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肝气升发与肝为刚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肝与胆由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肝在五行属木, 为阴中之阳, 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ー) 主要生理机能1. 主疏泄肝主疏泄, 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 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
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 乃元代医家朱震亨的《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 “主闭藏者肾也, 司疏泄者肝也。
” 目前对“肝主疏泄” 机能的认识, 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
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了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机能活动的有序进行。
关注微信公众号:“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名媛艾灸养生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其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多因情志抑郁, 郁怒伤肝而致。
临床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症。
二是肝气亢逆, 疏泄太过。
多因暴怒伤肝, 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复反 (返) 则生, 不反则死。
” 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表现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如忧郁胆怯、懈怠乏力、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等。
《灵枢·本神》说: “肝气虚则恐。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虚则目皖肮无所见,耳无所闻.”肝气疏泄、畅达全身气机的生理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液的正常循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均有赖于气的推动和调控。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五行学说治病扩展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五行学说治病扩展浅谈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几千年的实践结果和智慧结晶。
中医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用其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活动的功能,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并以无形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的生理联系和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其来源于《黄帝内经》历经千年临床实践检验,对中医在临床治病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仍然没有过时。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对肝虚证和肝实证提出的治法,运用了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是对这一理论的典范应用。
1 《金匮要略》中肝实证和肝虚证的五行治法1.1肝实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见肝之病,只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提出了治肝实证时要兼顾脾脏,其理论来源于《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当肝木旺盛时,若脾土虚弱,则可能肝病传脾,此时应该泻肝“实脾”,以防传变;若脾土不虚,则木不克土,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据此以五行学说来推算五脏实证的治法为“抑强扶弱”。
1.2 肝虚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论述了治疗肝虚证当从本脏和心脾两脏同时入手,其实质是按照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治疗。
一是因为心火为肝木之子,子能令母实;二是因为肝木既虚,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以制肺金,益用甘味之药入脾,在于补土制水以助火。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说明了五脏按五行生克制化,相互制约,才能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状态,才能生化不息。
如果五脏之间失去了相互制约的功能,就会出现病理变化。
从五行人体质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规律
并 且往往 对 事物产 生疑惑 ,怊 怊然 ” 多 疑也 ” “ “ 。但 火 行 人大 多都 为 乐 天 派 , 事 “ 支 颐 颐 然 ” 能 抛 弃 一 处 支 , 切忧愁烦 恼 , 总是 表现 出轻 松愉 快 的情感 , 居住 的环 对 境 比较 满 足 , 居 处 于 于 ” 善 于 适 应 环 境 的变 迁 。这 “ , 种 体质 的人 对于季 节气候 的适 应 , 多能耐 春夏 , 大 不能 耐于秋 冬 , 因此感 受秋冬寒 冷之 气侵 袭 , 易生病 。 容 13 土行人 . 土行 人 皮 肤 黄 色 , 圆 , 大 , 背 丰 面 头 肩
关键词 慢性 乙型肝炎/ 中医药疗 法 ; 诊治规律 ; 体质学说
受秋 冬寒 冷之气 的侵袭 , 容易生 病 。 就 12 火 行人 . 火 行 人皮 肤 赤 色 , 背肌 肉宽 厚 , 形 脊 脸 瘦尖 , 头小 , 背髀 腹匀 称 , 足 小 , 肩 手 步履 稳 重 , 路 时 走 肩背 摇动 , 背部肌 肉丰 满 , 乏信 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漂 亮 , 情 急 , 缺 爱 性 往往 不 能 享 受 高龄 而死 亡 。火 行 人 具 有 “ 心 ” 多 疾 “ 虑 ” 见事 明 ” 肌 肌然 ” 帽 怊 然 ” “ “ “ 等特 点 , 对 客观 事 其 物 理解敏 捷 , 于思 考 问题 , 善 但是认 识 客观事 物 的程 度 比较肤浅 , 常只 了解 事物 的表 面现象 , 常 而忽 略对本 质 及 其规律 性 的 掌握 。如 明代 著 名 中 医 学 家 张 介 宾 认
免疫等 , 但疗效不容乐观 , 因此慢性 乙型肝炎的治疗效
果成了 目 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医临床上对慢性 乙型肝炎的辨证治疗与 中医体质密切相关 , 中医对体 质的辨别有多种方法 , 早在秦汉时期的《 灵枢》 提出
中医如何从五行理论分析肝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如何从五行理论分析肝病的病因病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行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其发病的原因和机制也可以从五行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人体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这种五行的对应关系为我们分析肝病的病因病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从五行相生的关系来看,当肾水不足时,无法滋养肝木,就可能导致肝阴亏虚,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肝病。
这就好比树木没有足够的水分滋养,就会变得干枯,容易出现问题。
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阴,肝阴不足又可引起肝阳上亢,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状。
此外,当心血不足,无法滋养肝脏,也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心主血,肝藏血,心血虚则肝血亦虚,肝血不足则不能濡养肝脏,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出现月经不调、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症状。
从五行相克的关系来分析,当脾土过于强盛,或者脾土的功能失常,过度制约肝木,就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
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阻滞气机,土壅木郁,可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则会出现胸胁胀痛、情绪抑郁、食欲不振等症状。
反之,如果肝气过旺,反过来克制脾土,也会导致脾胃的功能失调,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在情志方面,中医认为“怒伤肝”。
长期的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或者肝气上逆。
肝气郁结则气血不畅,久则形成血瘀;肝气上逆则血随气逆,可能出现吐血、衄血等症状。
这就像一个人总是处于愤怒的状态,身体内部的气血运行就会变得紊乱,肝脏这个“交通枢纽”也会受到影响。
在饮食方面,如果长期过度饮酒或者食用油腻、辛辣的食物,会损伤脾胃。
脾胃受损,土不荣木,也会影响肝脏的功能。
同时,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能导致湿热内生,蕴结于肝胆,出现黄疸、胁痛等症状。
基于五行转化理论探析慢性肝病的治肝五法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5月第36卷第5期CJTCMP,May2021,Vol.36, No.5•2799 ••临证经验•基于五行转化理论探析慢性肝病的治肝五法吴杰\李京涛' 刘永刚' 魏瑞兰、魏海梁2,闫曙光\常占杰2r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咸阳712046; 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46)摘要:在肝病的病程进展中,存在着证候、治法相互转变的规律。
常占杰教授依据五行理论及脏腑关系,结 合肝脏病理特征,创“清、养、柔、消、滋”五法,再依据五行生克关系进行遣方用药进而创治肝五方,即:清木丹、养木丹、柔木丹、消木丹、滋木丹。
使得在肝病的治疗中,对病情的传变与转归有据可循,对病情的进展有法可依,有方可用,文章阐述了常占杰教授治肝五法和五方的诊疗思路,对五行转化理论进行了探析释义,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及新的辨证思路关键词:五行转化;慢性肝病;治肝五法;常占杰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a81603612 ),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N〇.2016S F-234),陕西 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NO.2018KJXX-093 ),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N f).16JK1212),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项目(No. 15-J C008),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项目(2017),陕西中医药大学学科创新团队建设项目(N〇.2019-Y L05 )Five methods of treating chronic liver disease based on five phasestransformation theoryW U Jie1, LI Jing-tao2,L I U Y o n g-g a n g2,W E I Rui-lan1,W E I Hai-liang2,Y A N S h u-g u a n g1,C H A N G Zhan-jie2('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46, China; :The Hospital Affiliated to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46,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liver disease, there is a rule of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syndromes and treatment methods.Professor CHANG Zhan-jie created the five methods of 'clearing, nourishing, softening, eliminating, and nourishing' basedon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scera and the organs, combined with the 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er, and the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genitals to formulate prescriptionsand medications to create and treat the liver, namely: Qingmu Dan, Yangmu Dan, Roumu Dan, Xiaomu Dan, Zimu Dan. In the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 there is evidence to follow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outcome of the disease, and there are laws andprescriptions for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This article explains professor CHANG Zhan-jie's five methods of liver treatmentand the five prescription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the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new ideas for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K e y W o r d s:Five phases transformation theory; Chronic liver disease; Five methods of treating liver disease;CHANG Zhan-jie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81603612),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Shaanxi Province (No.2016SF-234), Innovation Capability Support Program of Shaanxi Province (N〇.2018KJXX-093),Shaanxi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Foundation (No.l6JK1212), Program of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of Shaanxi Province (No. 15-JC008), Shaanxi Province ‘Special Support Plan’Regional Development Talent Project(2017), Discipline Innovation Team Building Plan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〇.2019-YL05)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其中以五脏最 可运用五行生克去解释五脏的动态规律,五脏之气为典型,既可用五行属性体现出五脏的生理特性,也 通过五行生克制约得以调和,生克制化失衡则出现通信作者:李京涛,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厲医院肝病一科,邮编:7丨2046, E-mail: *******************常占杰.陕西省咸阳市秦都K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一科,邮编:7!2〇46, E-mail: *********************•2800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5月第36卷第5期CJTCMP,May2021. Vol.36, No.5病理变化与病机传变m。
古中医“五行脏腑辨证”(收藏版)
古中医“五⾏脏腑辨证”(收藏版)⼀、肝胆病肝所胜者为脾,所不胜者为肺,故凡属肝病除考虑肝病外,还须考虑脾和肺的问题。
(⼀)肝⽓有余,则传脾侮肺⾸先应该指出,这⾥所谓的“有余”绝对不是指正⽓有余。
“正⽓”⽆所谓有余,更不存在什么“传”和“侮”的问题。
所谓⽓有余,是指的邪⽓,即⼈体在病因作⽤下,所出现的偏胜情况。
即内经所说的“邪⽓盛则实”。
《素问。
通平虚实论》既属邪⽓偏胜,它必然影响其它器官。
⼈体脏腑之间,中医学强调“亢害”“承制”。
因此在肝⽓有余时,肺脾两脏必然与肝脏互为影响,这就是肝⽓有余则传脾,侮肺,以及肝⽊本⾝,必然受脾肺两脏影响的原因。
肝⽓有余时如此,其余四脏有余时,也是如此,可以类推。
1、传脾:即在肝⽓有余时,其邪⽓⾸先传变⾄脾,⽽使脾⽓失常。
如肝旺时,常常继发脾运化失调的表现,如腕胀呕恶等。
2、侮肺:即在肝⽓有余时,其邪⽓影响到肺,使肺⽓失常,如肝旺时,有时出现肺⽓治节肃降失调表现,如胸闷⽓短,咳喘,汗出,便频等。
因此对肝⽓有余的患者,不仅要考虑治疗肝的本⾝,还必须考虑助脾和益肺,以加强脾和肺的正常功能,使肝不能传侮,治疗于未病之先,以及加强肺脾对肝的制约。
从⽽有利于肝⽊本⾝的治疗。
如逍遥散之⽤茯苓,⽩术,⽣姜;⽤于健脾,以及补阳还五汤之重⽤黄芪,补脾⽓、肺⽓,补⽓⾏⾎,即其范例。
(⼆)肝⽓不⾜,则肺乘脾侮所⾔不⾜,并不是邪⽓不⾜,邪⽆所谓不⾜,邪愈是不⾜愈好,此所谓不⾜,是指正⽓不⾜,即⼈体在病因作⽤下,所出现的精⽓不⾜的情况。
《素问-通平虚实论》所⾔:“精⽓夺则虚”既属正虚。
必然容易受到其它四脏的影响。
由于⼈体脏腑之间,亢害承制的关系,因此在肝⽓不⾜时,肺脾两脏,也必然与肝⽊之间互为影响。
肝⽓不⾜时如此,其余四脏不⾜时,也是如此。
可以类推。
1、肺乘:即肝⽓不⾜时,肺肝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出现肺之邪⽓偏胜的情况。
如肝虚时,常同时出现咳喘,盗汗,⿐衄,⼤便秘结等肺燥现象。
2、脾侮:是脾受到欺侮,即肝⽓不⾜时,肝脾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出现的脾之邪⽓偏胜的情况,如肝虚时,也常常同时出现腹痛,腹泻等现象。
中医肝病五行辨证源流探析
中医肝病五行辨证源流探析康坚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摘 要 中医五行辨证雏形,首见于 难经 六十一难 望而知之者,望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在所起也;切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何腑也 。
即通过四诊,了解五色、五音、五味、脉象虚实变化,为疾病诊断在何脏何腑提供依据,实为五行学说归类思想引入辨证学最早记载。
而中医肝病五行辨证,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认识肝脏病机母子乘侮五行传变所表现证候的辨证思维方法,它源于 内 、 难 ,经历代有关医家传承和现代学者实践而发扬光大,已渐成系统。
关键词 中医肝病 五行辨证源流 探析中图分类号 D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000-0042[2011]02-51-00031 中医肝病五行辨证源于 内经 难经内经[1]难经[2]中医经典著作,将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融入到肝病辨证中,开创了中医肝病五行辨证的先河,它包括以 五 为基数的肝木自病辨证和肝病及心、肾、脾、肺的母子、乘侮辨证等内容。
1.1 肝木自病五行辨证强调以 五 为基数以五为基数的肝木自病辨证,是将古代先民 崇五 归类方法用于脏腑病证分类,在 内 难 中肝木自病辨证分类用 五 为基数的有五脏风 肝风;五脏疟 肝疟;五脏痿 筋痿;五脏痹 肝痹;五脏咳 肝咳等。
如 素问 风论 记载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咽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就体现了五脏风之一的肝风五行辨证。
1.2 首载肝病及四脏五行辨证1.2.1 肝病及心,母病及子辨证素向 气厥论 有 肝移寒于心,狂 。
马莳注; 肝移寒于心,传其我生之脏,而心为阳脏,心主神而神处其中,今寒气逼迫,神气乱而为狂 。
[3]又 难经 四十九难 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
难经集注 辨为 肝之乘心也 ,实指肝病及心、母病及子辨证。
五行辩证养生实例之九十四:肝硬化、肝腹水与心衰
五行辩证养生实例之九十四:肝硬化、肝腹水与心衰
男,1963年农历四月廿八日子时,生于四川省自贡市。
自述:2008年检查出乙肝,现在转为肝硬化和肝腹水,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乏力。
做了口服化疗。
求治。
为其排出生命密码:
乾造
癸卯
丁巳
甲子
甲子
壬子(大运2008—2018)
先天四柱之五行:
三木休
三水囚
缺金死
缺土相
二火旺
五柱之五行:
五木四水缺金缺土一火
分析:
日主甲木,命弱,阴性体质,风寒体质。
在壬子大运期间,丁壬合化为木,天干之中,一片木气,坐于子水之上,寒木寒水,一片寒气。
寒木旺且多,寒木不生火,木气流通不畅,木气淤积,生肝病。
仅存一个巳火,孤灯独照,无依无靠。
火为心脏,寒湿之木不生火反而克火,木多火息,导致心力衰竭,呼吸无力。
调理原则:
1、阴则阳之。
2、以火为君,以土为臣。
具体办法:
1、忏悔认罪。
逐一反省成年以来的罪孽。
平和包容,开心快乐,除去对他人的怨、恨、杀心。
须知,恨人怨人,于对方毫无伤害,但是这个怨恨杀心的毒素却慢慢堆积在自己的体内,伤害自己的肝胆。
多放生,多做善事。
2、一个五行茶方子。
3、饮食风水建议。
这个有缘之人,因其口服化疗时间较长,毒素积累较多,所以饮
用五行茶的周期较为漫长。
三个月后,腹水慢慢有所较少,水肿现象逐渐消退,病情得以控制。
现在,心脏功能基本正常,能吃能睡,与正常人毫无二致,仍然在饮用为其定制的五行养生茶。
从五行学说认识肝(胆)脾(胃)关系及治疗
从五行学说认识肝(胆)脾(胃)关系及治疗【关键词】五行学说;肝(胆)脾(胃);关系;治疗五行学说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是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1]。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五行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
引起相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因而造成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
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
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的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
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
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从“五行学说”来看,在五行上肝胆都属木,且相为表里;脾胃皆属土亦互为表里,肝脾之间存在“相克”的正常关系,即所谓“木克土”。
这种木克土是生理性制约的正常关系,不发生任何病理反应和表现,可称为生理上的“木克土”即木疏土。
病理上的“木克土”,即所谓“相乘”。
它反映病理变化和表现,人们习惯上也称为“木克土”。
在正常情况下,肝主升而胆主降。
脾的升清作用必赖以肝木升发之气制约,而胃的降浊作用必赖以胆木的下降之气的制约,这样才能“升降调和”。
若肝胆之气失调,则能影响脾或胃而发病。
这类疾病,一般都称为“木克土”。
肝木太旺则克脾土,而胆木太旺克胃土,其克又有“太过”与不及之分,也就是说,肝胆之气的“太过”与“不及”,均能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如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皆能影响到脾,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如“四逆散”证、“逍遥散”证的脘协不舒、抑郁不乐、善太息、饮食不香等是“肝气郁结”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肝病五行辨证源流探析康坚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摘 要 中医五行辨证雏形,首见于 难经 六十一难 望而知之者,望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在所起也;切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何腑也 。
即通过四诊,了解五色、五音、五味、脉象虚实变化,为疾病诊断在何脏何腑提供依据,实为五行学说归类思想引入辨证学最早记载。
而中医肝病五行辨证,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认识肝脏病机母子乘侮五行传变所表现证候的辨证思维方法,它源于 内 、 难 ,经历代有关医家传承和现代学者实践而发扬光大,已渐成系统。
关键词 中医肝病 五行辨证源流 探析中图分类号 D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000-0042[2011]02-51-00031 中医肝病五行辨证源于 内经 难经内经[1]难经[2]中医经典著作,将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融入到肝病辨证中,开创了中医肝病五行辨证的先河,它包括以 五 为基数的肝木自病辨证和肝病及心、肾、脾、肺的母子、乘侮辨证等内容。
1.1 肝木自病五行辨证强调以 五 为基数以五为基数的肝木自病辨证,是将古代先民 崇五 归类方法用于脏腑病证分类,在 内 难 中肝木自病辨证分类用 五 为基数的有五脏风 肝风;五脏疟 肝疟;五脏痿 筋痿;五脏痹 肝痹;五脏咳 肝咳等。
如 素问 风论 记载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咽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就体现了五脏风之一的肝风五行辨证。
1.2 首载肝病及四脏五行辨证1.2.1 肝病及心,母病及子辨证素向 气厥论 有 肝移寒于心,狂 。
马莳注; 肝移寒于心,传其我生之脏,而心为阳脏,心主神而神处其中,今寒气逼迫,神气乱而为狂 。
[3]又 难经 四十九难 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
难经集注 辨为 肝之乘心也 ,实指肝病及心、母病及子辨证。
1.2.2 肝病传肾,子病犯母辨证灵枢 病传 指出, 病先发于肝, 三日而之肾 的子病犯母病传。
具体辨证见于 素向 标本病传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 三日而腰痛少腹痛,胫酸 的症候。
1.2.3 肝病传脾,相乘辨证灵枢 病传 指出 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 的相乘病传,具体辨证见 素问 标本病传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而体重身痛 ,它如 素问 玉机真脏论 有 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 辨证,证见是黄疸、心腹烦热懊憹、二便色黄等。
1.2.4 肝病及肺、相侮辨证 素向 咳论 病邪 乘春则肝受之 后。
再反侮传肺,辨证除咳嗽外还两胁胀满疼痛,即 肝咳之状,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 。
2 代表医家传承和发展肝病五行辨证2.1 张仲景实践肝病五行辨治张氏承 内经 之旨,在其所著 伤寒论[4]中辨108条 腹痛谵语,寸口脉浮而紧 证候为肝木乘脾名曰横。
辨109条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收稿日期:2010-12-05作者简介:康坚强,男,汉族,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主要从事中医肝病五行辨证研究。
第7卷 第2期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V o .7No .22011年6月Jou rnal of SoutheastGu iz hou Vocati onal Coll ege ofT echnology forN ati onalities(Co m prehens i ve Ed ition)J un e .,2011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 证候为肝病乘肺名曰纵。
二者均当刺 期门 穴以泄肝邪,不使木乘土,木侮金。
又在 金医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 中提出了 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药物调之 的肝病虚证五行五味用药治法,实开肝病五行辨治用于临床先河。
2.2 钱乙提出肝木反侮肺金的五行辨治小儿药证直诀 [5]有 若肺病又见肝实证,目直视、大叫哭、顿闷,肺病久虚,渐成虚冷,金又不能制木,肝木反侮肺金 。
拟用补脾生肝的 隔二 五行治法,即益脾用益黄散,土能生金,以制肝木,或直接用泻青丸泻肝。
即 益脾者,母能令子实也,补脾益黄散,泻肝泻青丸 。
3 金元四大家传承肝病五行辨证3.1 刘完素用肝病五行辨证阐释 中风证刘氏认为,中风偏枯者心火暴盛,而水衰不能制,则心火实而克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胜而兼于火热,于是卒暴僵仆。
并分析认为 肝其用为动也,乃木之为动,火太过之政亦动,火木之暴速,所以掉眩也 。
刘氏在此提出了以肝木为主,兼及心火、肺金、肾水四脏共同导致 卒中 之中风五行辨证[6]。
3.2 李东垣力倡肝病五行辨证肝之脾胃的肝木乘土辨证,在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辨五志脉 [7]中曰 肝木乘之,脉见弦缓,弦者木也,应见于气口左关 ,其证 凡惊则气乱,乘其脾土,小儿见泻青,大人则见面青 。
同时,李氏在该篇中的肝病及心,母病及子五行辨证时指出; 惊气入心者而多尿,左关脉乱 。
并分析曰 惊则肝木乘心 所致。
此外,提出脾土自病和肝木乘脾证候的鉴别在于有无病传, 假令能食而肌肉消瘦,乃本(脾土)病也,其左关脉缓者,本脉也,而本部本证脉中兼见弦脉,或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症,此肝之脾之病也 。
即脾病未见肝木病传为本病,脾土被肝木乘而病传,为肝之脾胃病。
3.3 朱丹溪论乳硬和臌胀寓肝木五行辨治在 格志余论 乳硬论 [8]中,朱氏用肝木乘脾辨证分析乳硬, 乳房,阳明经也,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知喂养,怒忿所遂,郁闷所酿 。
此外厥阴肝木而成臌胀,多由 七情内伤,六淫外袭,房劳致虚,脾土受损 。
对其治疗, 验之以法,理宜补脾,又须养金以制木,使脾土无贼邪为患 。
3.4 张元素以脉论肝病五行辨证医学起源 [9]有 脉急主恶言,微则呕逆,微缓则水痹 。
脉急是邪实亢盛于上,肝火亢淫,肝病及心故恶言谵语,又脉缓主脾,脾气虚则肝乘之,土不制水,于是出现脉弦缓,呕逆肢体肿胀,阐释了木亢土虚,土不制水五行辨证。
4 李中梓论五行求化源治肝病和五行胜复治法李氏将肝病五行辨证与化源论熔为一炉,又将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的理论发展为隔二隔三治疗,在虚证中,求化源即虚者补其母,肝木虚者,用滋肾水的 滋水涵木法 。
对实证求化源即 木欲实,金当平之 的 佐金平木法 。
此外在 删补颐生微论 [10]中提出了肝病胜复治法为 平其所复、扶其所不胜 ,使之易于掌握。
5 王泰林对肝病五行辨治力举五行治法王氏在肝病辨治中贯串了五行生克理论,并体现在 西溪书屋夜活录 [11]的治肝三十法中,主要有 泻子法, 如肝火实者,兼泻心,如甘草、黄连,乃实则泻其子 。
补母法,王氏认为水亏而肝火旺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其母,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之类。
泄木培土法, 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四君子汤加白芍、木香 。
泻肝和胃法, 肝气乘胃,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白蔻、金铃子 。
清金制木法, 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多因火伤阴犯肺,以失肺之清肃 的木火刑金证,当用清金制木法。
6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12]也用五行辨治肝病该书记截了88个病证,其中涉及肝风、眩晕、胃脘痛、吐血,咳嗽等17个病证中有52个医案采用肝病五行辨证,如: 某,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肺病第2期 康坚强:中医肝病五行辨证源流探析主降日迟,肝横司升日速,咳为气逆,嗽为有痰,咳未已,乃肝胆木反叩肺金之兆 。
实为肝木反侮肺金 木叩金鸣 反侮辨治医案,充分说明肝病五行辨证连温病学家也在重视应用。
7 现代医家对肝病五行辨证的研究与光大7.1 秦伯未治病巧用五行辨证秦老在 谦斋医学讲稿 [13]一书中专列了 五行学说在临床上具体应用 一节,提出了应用五行于临床五个大点:(1)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以内脏为基础,离开了内脏活动的真实性反映来谈五行,便会落空。
二是必须根据病因和病情的发展,在辨证论治中适当地应用五行辨证,否则也是不切实际的。
这为肝病五行辨指明了要点和注意事项;(2)列举了肝木五行辨证有 木不生火证,即肝虚不能温养心脏,表现为血亏和生气不强,心血和心阳、心神衰弱,如消瘦、胆怯、惊惕、心悸、健忘、失眠、脉象细弱或结代或寸脉不静等。
木横克土证的辨治方药。
木不疏土证的辨治与方药;(3)提出了要用动态的观点来看五行辨证,如用肝病的复合五行辨证阐明臌胀病的三个阶段为木不疏土、木横克土、土反侮木等;(4)总结了肝病的五行治法。
如若肝气为病,常侮脾、乘胃、冲心、犯肺等。
分别拟定了疏肝理气法、柔肝法、泻木培士法、泻肝和胃法、清金制木法等;(5)善于化裁古方经方用于肝病五行辨治。
例如用六味地黄丸化裁的滋水清肝饮治疗肝虚证;把原为邪热传入厥阴神昏抽搐而设的羚角钩藤汤用于木火扰心证;解肝煎用于土壅木郁证;四磨饮用于肝气横逆,上犯肺金,扰及脾胃的上气喘逆证;痛泻要方用于肝旺脾弱的木乘土证;逍遥散用于肝脾两虚之木不疏土证等。
7.2 戴永生教授首研五行辨证戴永生是国内首研中医五行辨证的学者和临床实践者,其从事的 中医五行系列研究 成果,获得贵州省2006年科学进步二等奖。
根据中医肝病五行辨证的课题查新结论,有相关文献38篇,其中密切相关文献18篇均为戴氏所撰。
主要独特见解有: 首先提出了中医五行辨证的概念,即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识别脏腑病机母子乘侮五行传变所表现证候的辨证思维方法。
将脏病母子乘侮五行辨证模式写入 世界传统医学诊断学 [14]中,如子病犯母的 水多金沉 证,多是肾不主水,水寒射肺,出现咳嗽、痰多色白、夜卧不安,甚至水肿等证。
发表了五行辨治医案7篇,如 辨土实侮木乘水治胃息内案 、 辨土虚木乘子病犯母治胃心痛案 等。
7.3 孙其新深研秦伯未五行辨证精华孙氏认为,五行生克、乘侮辨证法则渗透着唯物辨证法,提出了五行辨证有三个必须:即必须双方考虑,必须分清主次,必须根据病情是否需要而定。
并且提出了十六种五行辨证证候,其中涉及肝病五行辨证的有4个证型: 木不生火,肝心虚弱证,证见目眩、筋惕肉闰,心血不足为心悸,少气,健忘失眠,进一步出现心慌,脉象细弱结代等气虚证等; 木克土之肝气犯胃扰肠证; 木反克金,肝火偏盛,肺失清肃证; 木不疏土,肝郁脾虚证。
并列举了相关症候、治法、方药。
对肝病五行辨证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和影响[15]。
8 中医教材中散见肝病五行辨证内容全国中医高等院校教材 中内 、 中诊 [16]、 中医病因病机学 [17]散见肝病五行辨证内容。
1、六版 中内 有:(1)咳嗽 辨肝火犯肺证;(2)喘 辨肝气乘肺证;(3)肝胃肠病 辨肝气犯胃证;(4)咳血 辨肝火犯肺证;2、 中诊 亦有:(1)肝脾不调证;(2)肝火犯肺证;(3)肝火犯胃证;(4)肝肾阴虚证;3、 中医病因病机学 中有 木不生火,肝气虚弱,生发之阳不足,不能温养心阳,进而导致心阳虚弱,心血不足,心神衰弱而见心悸胆怯、惊惕、健忘、失眠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