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2016高考文言文复习之分析综合
四、故意误译
•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 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 语句的意思。如: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diān军随象昇讨 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 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侯弘文是一个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将自己的家产 分发,招募滇军追随卢象昇讨伐贼人。侯弘文率领着招 募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将侯弘文以侵扰驿站的罪名 上报给皇帝。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但没有成功,侯 弘文最后被放逐戍边。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 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 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知人、明事、辨理 ( 1 )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文章写了
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 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 搞清楚。
( 2 )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四个选项的 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一般是一致的。更 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 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
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
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
当时,世祖章皇帝(顺治)正重视广开言路,御史台和地方官都趾高气扬,为 了名声大而追求凶悍严厉。只有先生淡薄宁静,当值结束后就焚香扫地,闲坐 上一整天,就像脱离了寺院的闲僧一样。有空闲时就与他的朋友汪琬、刘体仁、 董文骥、王士禛这些人外出游览丰台、草桥等风景名胜,有时大家也一起到寺 庙,道观聚聚。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这时候)先生默然坐在那里,或者微笑这一言不发。先生偶尔说出一句话, 每个人就会觉得自己说错误了,觉得自己说得太烦琐了。先生本来就沉醉于佛 经,对于佛教三藏十二部经书没有不研究的,而通过《楞严经》更是领悟了潜 心修行和修行成功的要旨。每次到他住的地方拜访,(我们看到)除了简陋的 绳床和药灶之外,陪伴他的只有几卷经书而已。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素
主标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副标题:了解方法,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分析概括,方法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章当中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做法等所持的主张和看法。
该考点是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这些主张和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直接明显,有的含蓄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或者对已作出的分析和概括根据要求选择自己的判断,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
这不同于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大一些。
1. 文中筛选法①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②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2. 概括评价法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3. 关键词语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选取史传类文章。
在此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语段或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来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
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12年全国卷“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还有“刚介”“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
4. 感悟深意法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
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在以史传文为主的文章中,从字面上有时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驱遣我们的想像,用心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必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必看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阅读答题套路①"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
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
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
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
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判断。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全面分析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全面分析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是中国大陆全国高中毕业生统一高考中的一部分,是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重要考题。
以下是对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题目的全面分析与解析。
题目一:《伯夷列传》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寓意是什么?这道题目出自于《伯夷列传》这一篇古文名篇。
该句寓意着伯夷对于饮食的崇高追求和精神境界。
从句中的“食不厌精”可以看出伯夷要求自己吃的是精细的食物,不会贪婪,不会满足于一般的食物;而“脍不厌细”则意味着伯夷对于肉食的态度,就算是细小的一块,也会细嚼慢咽,以示尊重。
题目二:分析王国维对于《伯夷列传》的解读方法。
这道题目考察对于王国维这位文学家和文言文解读的理解。
王国维通过解读《伯夷列传》,提出了“一以贯之”的观点,强调了文学的内在一致性。
他认为,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字词的用意和构建,以及整篇文章中的主旨和意境。
这种解读方法旨在通过细节的剖析来揭示整个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题目三:论述古文语言之难以理解与应对方法。
这道题目涉及到古文语言的难以理解与应对方法。
首先,古文语言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用法,对于现代人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
应对方法包括强化对古汉语的学习,学习古代文献和诗歌,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可以通过积累大量的阅读量,通过不断的阅读古文来提高对古文语言的熟悉度和理解能力。
题目四:分析《滕王阁序》中的写作手法与艺术特点。
这道题目要求对于《滕王阁序》这篇古文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滕王阁序》以其雄浑的气势、瑰丽的词藻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其写作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等,以及句子结构的丰富多样性;艺术特点主要是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描绘与抒发,以及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评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全面分析与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言文的重要性,提高我们对于古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16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
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总结(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总结一、文言文主旨把握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
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
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
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
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
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
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
2016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精讲
2016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精讲2016年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部分考察了一篇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的片段,要求考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测试。
下面将对这道题进行精讲。
文言文部分题目为:“曹国舅夜走西行取经路,经过一山,见一寺夜半钟声寺上灯。
”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分析这句文言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这句话的结构。
句子的主干是“曹国舅夜走西行取经路,经过一山,见一寺”,其中,“曹国舅夜走西行取经路”是行为动作,“经过一山,见一寺”是具体的情景描写。
整个句子结构简练明了,符合文言文的特点。
接着,我们分析句子的意义。
这句话描绘了曹国舅在夜晚前往西方取经的路上,经过一座山时,突然听到寺庙传来夜半的钟声,并看到寺庙上的灯光。
这个情景描写传达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也表现了曹国舅追求智慧和解脱的决心。
通过对这句文言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的语言结构简练,但富有意境和修辞之美。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含义。
除了对句子的分析外,我们还需要对文言文的常见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
文言文通常使用古代的词语和句式,所以我们在阅读和分析时需要特别注意其中的意义和用法。
此外,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词组和成语,这些词组和成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和思考。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和提高:1. 多读多练:阅读大量的文言文文章,可以选择古代诗词、小说或历史文献等不同类型的文言文,通过不同的题材和风格进行学习和理解。
2. 提高字词理解能力:文言文的词语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词典和注释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同时也要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词语进行表达。
3. 多写多练:通过写作来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可以撰写文言文的作文,模仿古代文人的风格和表达方式,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 通过篇末的总结性的语句来体现; (5) 通过文中极富感情的抒情句来体现。
2.含蓄的观点态度的把握难度大,可以通过
以下方法来把握:
(1) 注意文章所表达内容的象征意味; (2) 注意对文章中修辞格运用的理解;
(3) 注意文章使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4) 注意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
二、命题形式 论述文中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多人的观点;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
异同。
三、提问形式
1、本文作者对××持什么态度? 2、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持什么态度? 作 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 3、简要概括作者对××所持的态度。 4、关于……的问题,作者有哪些主张?请分 条概括。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复习之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说: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作 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对社会、人生、 自然现象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所 要承载的作者的各种丰富的情感, 所要展示的作者的胸襟与抱负。
•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 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 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 概括。
往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
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 出。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
提出精要,作出概括,也是
一种很好的解题思路。
实战演练:《何必温馨?》
作者对有些人“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 结束,让我们回归最实在的人生”的观 点作何评价?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述。
2016年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2006北京卷】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 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 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 以光映书而 读之。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 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唯、盍、夫
、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 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前后都可断句;
2016年高考家庄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 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 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 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 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记时
节令
古代年龄的专用名词
加冠、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耋------------ 耄耋--------- 九秩--------- 人瑞、期颐----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6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
主标题: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副标题:非常实用的方法,一定要掌握,做起题来事半功倍。
关键词:文言文,归纳,方法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一、掌握方法,摸准规律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考生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基本信息。
若是记叙文,就要理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若是写景散文,就要弄清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特征如何,是按何种顺序写的,寄寓了作者何种情感;若是议论文,就要弄清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若是传记文,就要弄清写了几个人,主记的是谁,所居何朝,所任何职,写了其人多少事,其人物事迹是有关孝义,勤学还是有关清廉,爱民等,都发生在什么时候。
2、寻找标志,快速定位。
阅读时,要注重一些不需要翻译的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边读边将这些词一一标出,这些都是命题人设题的基本依据。
尤其一些表时间和地点的词,往往是转换叙述事件的标志。
主人公在不同的时间(朝代),不同的地点所任官职、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命题人往往故意将以上信息搞错,制造干扰。
3、认真查找,仔细辨别。
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依据题干要求,仔细辨别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判断各项表述是否符合文意。
此宜将选项的有关内容诸如人物、时间、事件、结果等与原文一一比对,看看是否存在张冠李戴、时间错位等常见错误。
二、明确类型,答题有据明确命题人错项设计的类型,对于提高综合题解题能力是一条捷径:1、张冠李戴。
文言文阅读材料涉及的人物往往不是一个,有主角,亦有配角。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时间做出不同的事,产生不同的结果。
阅读文章时,要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2、无中生有。
文中本无此信息,命题者往往添枝加叶,将此信息硬按在某人头上;或者只有类似信息,命题人故意说成是确定信息,造成选择项无中生有。
3、曲解词义。
命题人故意曲解文中某一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此类设误,难度较大,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是关键词语,考生不易把握。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解题关键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解题关键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重要参考资料。
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解题关键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解题关键进行分析和讨论。
1. 仔细理解题目在解答文言文题目前,首先要仔细理解题意。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阅读题目时要注意辨析词义、理顺语句结构。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题目所要求的答题思路和方式。
2. 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通常较为复杂,包含有各种修饰成分和状语。
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理解句子结构,弄清主谓宾、定状补的关系,把握核心内容和修饰语的逻辑关系。
3.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修辞和表达。
例如夸张、比喻、象征等,这些手法不仅能丰富语言表达,更能突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4. 关注上下文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要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即通过前后文的衔接和对照,把握整个文章的脉络和逻辑。
这有助于理解难句和生僻词汇,同时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5. 大胆进行推理和联想文言文中常常存在一些隐含的意义和信息,解答题目时,要发散思维,利用已有的语境信息进行推理和联想。
这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6. 善于总结归纳对于长篇文言文材料,解题时可适当进行总结和归纳。
将每一段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形成自己的概括或简洁的表述。
这有助于梳理文章逻辑,更好地回答问题。
7. 多做真题,了解考点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考生们需要多做真题,了解考点。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和归纳,找出常考的题型和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8. 提前进行复习和练习文言文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复习,所以考生们应提前规划合理的复习计划,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进行大量的练习。
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应对能力。
总之,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解题关键是仔细理解题目,分析句子结构,掌握修辞手法,关注上下文,大胆进行推理和联想,善于总结归纳,多做真题,提前进行复习和练习。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详释考纲内涵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则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热点和难点。
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看就给人以明确的阐释,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赞成、批判,或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
所以,近几年来,高考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一些。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如2002年上海卷第5题: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
2016高考之文言文阅读教学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小结一、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 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预备知识三:其他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二、如何答好每一道题1.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禳(与祭祀有关);觐(拜见)。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设题方式-人教版高三全册语
主标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设题方式副标题:了解设题方式,探寻答题规律,力争百战百胜关键词:文言文,分析综合,设题方式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多采用选择题,一般为“选错”(四个选项当中三对一错)形式,偶尔也采用“选正”(四个选项中三错一对)的形式。
无论哪种形式,命题时设置错项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考生在复习训练时,如果能够把握这些设错规律,就能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
下面,举例解说答题“陷阱”的设置规律。
1.无中生有,似是而非。
例:(2013卷)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X。
解析:从文中不能找到宋太祖对曹彬“心存戒备,并有所防X”的依据。
2.有意缩小,关涉失当。
例:(2013某某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解析:从原文中“‘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中的“江东”字样可看出李丰李安国的名声在江东得到传播。
而A项却说是“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显然故意缩小X围,不符合原文意思。
3.X冠李戴,颠倒事实。
例:(2013某某卷)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解析:根据原文,是在环中亭可琴可弈可饮,不包括前两个亭子;且可琴可弈,是在构建环中亭之前。
命题者有意在亭名上用X冠李戴的手法,来设置干扰项,以检测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
4.望文生义,曲解文意。
例:(2013某某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解析:联系原文“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可知,真正解除他们困苦的是世皇。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攻略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攻略概括分析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归纳概括,理解分析。
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
概括分析题往往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
内容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
在具体解答此类题时,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
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1:(2018·全国卷Ⅰ)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鲁芝传》)【选项设置】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口头翻译】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
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
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
鲁芝竭力镇守防卫。
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
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
【比对分析】“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例2: 庞籍……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篇1: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1.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①信息提取法。
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
②题面验证法。
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2.把握分析概括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思想,力求知道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
史传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
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
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
④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
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
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
⑤辩证分析。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
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
要注意的是,对文章中欠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3.明确答题步骤首先通读原文,获取大意。
其次,对照原文核对错误。
将备选答案的相关内容与原文的相关部分逐一对比,看所选条目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任何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原文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要特别小心。
因为题干往往是为了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设计的,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和排除法,一定能选出错误的一项。
文言文“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与概括试题”复习策略探究
文言文“ 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与概括试题”复习策略探究【内容提要】高考文言文“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与概括”选择题在复习备考中要讲求策略,针对题型特点运用合适的解题技巧,避开考点设计陷阱,从而在考场上迅速而准确地找到答案。
【关键词】文言文选择题技巧点拨复习策略《考试大纲》对高考文言文考察总共提出了四个层级的要求。
“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与概括”作为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即(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题型类别“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与概括”所包含的考点信息在题目中往往是综合性的,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即全国卷第12题选择题。
有两种题型:1.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或对原文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选项;2.从多个句子中筛选出与题干相关的所有语句的对应选项。
前者选择唯一有错误的一项,因而试题难度适中,但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后者要在多个句子中找出符合题干特点的所有选项,难度较大,要求考生能够辨析所给句子的意思。
二、试题特点(1)分析概括题即“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或对原文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题型,选项内容大多从以下两方面设置:1.对传记人物性格特点、生平事迹、行为举止、政绩功过的评价2.对主要事件、情节的概述。
(2)信息筛选题即“从多个句子中筛选出与题干相关的所有语句”的题型,涉及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道德品行和政绩功过的信息2.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态度的信息。
三、方法运用(1)整体把握文意,重点阅读关键点做文言文试题,考生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与结构,宏观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特别关注文中重要性信息,如时间节点、事件过程、观点立场等。
对于高考热门文本——人物传记类文本,考生首先要关注“人”,关注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事件的来龙去脉。
把握人物品质,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分析评价。
其次要关注“事”,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事件导致的结果,分清事件本身能说明的问题以及传记主人在事件行为中所表露的性格品质、观点态度。
高三语文怎样分析文言文作者的观点态度
如何剖析文言文作者的看法态度一、问题描绘:高考文言文阅读作者看法表现的形式有哪些?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如何对作者看法态度进行剖析?二、复习范围(1)高考纲领中对文言文阅读的有关能力要求“作者在文言文中的看法态度”是指作者的思想主张,以及作者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谈论,是作者的感神态度在文中的反应,带有激烈的主观色彩。
“剖析归纳作者在文言文中的看法态度”,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或委婉、或集中、或分别的看法态度剖析、推理、归纳出来。
高中文言文主要考察列传类文章,所以一定认识所写人物的质量和善事,注意文中作者的简评性文字,如“孝甚”“刚正”等,注意记述文中谈论性的句子以及谈论文中表达作者看法的句子等。
(2)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的看法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间接表达——可能借表达人物、事件时采用的有褒贬色彩的词语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偏向,也可能借助文中的一个人物说出来,还可能借转述他人的谈论来表达自己的建议。
直接表达――经过谈论性文字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述性文字中的谈论抒怀句,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论性语言来表现。
如《史记》中的文章结尾常有“太史公曰”等谈论性语言。
“剖析归纳作者在文言文中的看法态度”常有的命题角度主要有两种:①依照文章有关资料,剖析作者的基本看法态度。
②剖析文章的有关内容,推理、归纳作者的看法态度。
考察时多与“归纳内容重点,归纳中情意思”归并在一同,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
三、方法引导文言文阅读中剖析作者的看法态度,是对所写的人物、事件、光景、道理和感情等重点进行谈论,实际上也就是经过人与事的关系,对人和事进行谈论,要注意谈论语的合理性,特别是列传类作品,不要夸大或贬斥人物,要切合人物的身份、事实等。
做这种题必定要整体阅读原文,依据详细语境剖析文章中心和看法态度。
详细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1.借“题”解“文”。
文言文顶用来命题的句子,常常是文中的重点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剖析归纳的文字,一般也波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6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设题方式
主标题:“剖析归纳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设题方式副标题:认识设题方式,探访答题规律,力求战无不胜重点词:文言文,剖析综合,设题方式难度: 4重要程度: 5内容:“剖析归纳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 这一考点多采纳选择题,一般为“选错”(四个选项中间三对一错)形式,有时也采纳“选正” (四个选项中三错一对)的形式。
不论哪一种形式,命题时设置错项都按照必定的规律,考生在复习训练时,如果可以掌握这些设错规律,就能有效地提升解题能力。
下边,举例讲解答题“圈套”的设置规律。
1.惹是生非,貌同实异。
例:( 2013 北京卷)以下的理解和剖析,不切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D.曹彬富裕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固然器重他,可是又心存警戒,并有所防备。
分析:从文中不可以找到宋太祖对曹彬“心存警戒,并有所防备”的依照。
2. 存心缩小,关涉失当。
例:( 2013 江苏卷)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归纳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李丰年青时擅长点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望不过在魏国获得流传。
分析:从原文中“ ‘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中的“江东”字样可看出李丰李安国的名望在江东获得流传。
而 A 项却说是“其名望不过在魏国获得流传”,明显成心减小范围,不切合原文意思。
3. 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例:( 2013 山东卷)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剖析,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章三益念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情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所以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
分析:依据原文,是在环中亭可琴可弈可饮,不包含前两个亭子;且可琴可弈,是在建立环中亭以前。
命题者存心在亭名上用张冠李戴的手法,来设置扰乱项,以检测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
4. 望文生义,误解文意。
例:( 2013 湖北卷)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剖析和归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短吃少穿,廉希宪不单排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推荐给元世祖,让他们获得重用。
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的褒贬感情和是非价值观。
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
可以一目了然;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眼就给人以明确的答案,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
因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应该是近几年来考试的热点和难点。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统观全文,筛选出可以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在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
(2)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方面情况去跟另一方面进行对照。
如议论文中,常用对比论证使正面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记叙文中常用侧面陪衬、烘托来加强正面人、事、物的表现,说明文中也有比较的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证或起侧面烘托作用的文字中去认识体会作者的正面态度与观点。
(3)从遣词造句或描写的形象中去体会。
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一定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比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褒贬。
而在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
(4)借助于材料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整体把握文意和全文的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标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副标题:了解方法,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分析概括,方法
难度:4
重要程度:5
内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章当中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做法等所持的主张和看法。
该考点是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这些主张和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直接明显,有的含蓄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或者对已作出的分析和概括根据要求选择自己的判断,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
这不同于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大一些。
1. 文中筛选法
①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②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2. 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3. 关键词语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选取史传类文章。
在此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语段或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来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
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12年全国卷“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还有“刚介”“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
4. 感悟深意法
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
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在以史传文为主的文章中,从字面上有时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驱遣我们的想像,用心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
文言文过关要求:要有一定量的文言文阅读积累。
以熟读掌握课内为本,学会知识迁移,用课内的知识解决课外的问题。
■三过关:(1)文言基础知识(字、词、句)过关。
考试中频率较高的实虚词,就是课本中的重点词。
(2)文言阅读、分析、理解能力要过关,特别是推测字词、句意,分析中心能力等(3)了解一定古代文化常识,如表示礼仪的、官职的、地理方位的等。
■提升两种能力:(1)理解、推测字句能力,强调结合语境,学会前后勾连(2)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强调先有积累,然后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