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_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_覃乃昌

合集下载

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的传承与重构

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的传承与重构

p r d w e en t n l u tr e p p n n p a d d v lp n o sa t e o h n t ai a l e k e so e i g u n e eo i g c n t n y,i’ e e s r o t i k h g l i h o c u l t Sn c sa y t h n ih y o e B lo u e if ,t e l n e s n ft u u t o b l s o w l u d rt d,r s a c n e o s u ti h e a e e r h a d r c n t c t r .W e h p a h u u to b l f o e t tt e B l ou ei s h e wi l y a o tn oe i r mo i g n t n n t ,b i i g a h r n o s s c ey l pa ni l mp r t l n p o t a i a u i a r n ol y u l n a mo iu o it ,mana n n tb l y d i t ii g sa 壮族 ;传承与重构 【 作 者 】覃丽丹 ,广西民族问题研究 中心。南宁 , 308 502 【 中图分类号 】C5 【 98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X (01 2 00 08 04 44 2 1)0 — 1 0— 0
I e ia e a d Re 0 sr t0 ft les o nh rt nc n c n tuci n 0 he Beif f
心灵 中 ,并 穿 越漫 长 的历史 时空 ,随着 其 民族 的不 断发展 而世 代传 承下来 。经过千 百年 的传 承 、发

l0・ 0

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壮族布洛陀经诗研究

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壮族布洛陀经诗研究

龙源期刊网
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壮族布洛陀经诗研究
作者:王红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第02期
【摘要】布洛陀经诗是壮族古老而宏伟的创世史诗,是壮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

在地理一民族一文化一经诗的研究范式中,我们发现,地理基础之上的生活方式、经济关系促进壮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审美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确定了布洛陀经诗的文献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呈现方式,突显了民族文学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给养、借鉴意义。

【关键词】壮族;布洛陀经诗;文化地理学
【作者】王红,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1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2—0080—007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古老而宏伟的创世史诗,“成为了壮族传统观念的核心和标志”,对此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张声震主编的《布洛陀经诗译注》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梁庭望等的《布洛陀:百越僚人的始祖图腾》、覃乃昌主编的《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廖明君的《壮族始祖:创世之神布洛陀》等,他们在布洛陀经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而在深入研究上还存在着可待发掘的空间。

在对布洛陀文化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以文化地理学为视角,在地理-民族-文化-经诗的研究范式中,壮族布洛陀经诗不仅呈现了文献、文化、创作理念的多维价值,更突显了民族文学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给养、借鉴意义。

布洛陀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_覃彩銮

布洛陀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_覃彩銮

布洛陀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覃彩銮【摘 要】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

长期以来,壮族将布洛陀奉为创世神、始祖神和宗教神而备加崇拜。

有关布洛陀的神话传说流传广泛,其中蕴含着丰厚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反映了壮族及其先民在与大自然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过程中的文化创造以及不断积累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

【关键词】壮族;布洛陀神话;文化内涵【作 者】覃彩銮,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南宁,530021【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4)01-0053-011在壮族民间,布洛陀被奉为创世神、始祖神和宗教神而深受人们的信仰和崇拜。

在广西的左右江、红水河流域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的壮族民间,有关布洛陀的神话传说广为流传。

其中又以田阳一带的壮族民间流传最为广泛。

在地处右江中游的田阳县,以敢壮山为中心,周围数十个相互毗邻的壮族村庄,有关布洛陀的神话传说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这里的壮族群众不仅崇拜布洛陀,唱颂布洛陀,而且还修建有布洛陀庙,供奉布洛陀像,并且还设有祭拜布洛陀的节日和歌圩,当地民间麽公保存有大量的用古壮字抄录的唱颂布洛陀的经诗唱本。

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在敢壮山举行的“欢敢”(即歌圩)、麽公行法事前,均要先诵唱颂扬祖公布洛陀歌。

只要你登上敢壮山,进入布洛陀庙,或走进敢壮山附近的壮族乡村,无不被那浓浓的布洛陀文化氛围所感染。

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与魅力,使得这一年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且积淀深厚的布洛陀神话传说以及对于布洛陀的崇拜观念能够跨越如此漫长而巨大的时空,世代传承至今呢?它所反映的壮族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及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价值又是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壮族民间布洛陀神话传说概述自古以来,右江流域一直是壮族及其先民生息、耕耘和繁衍之地。

因而,关于布洛陀的神话传说,同样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积淀丰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刘大先一个陌生旅行者无意中来到广西田阳县的敢壮山,如果正赶上某个节日,那他一定会对自己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迷惑不已:大批来自附近的村民抬着祭拜布洛陀的供品蜂拥而至,兜售各种商品的摊贩大声地吆喝着,维持秩序的警察和地方政府官员时不时站出来说几句话,但是没有人听他们的,山脚下的广场上牛角号声中,祭祀的香烟已经升起,半山腰有一辆火车呼啸着从神灵的庙宇上面开过……陌生人感到惊诧,因为旅游手册上分明告诉他,敢壮山是壮族的祖灵栖居之地,传说中壮族的始祖布洛陀和姆六甲的神庙就在这座海拔才300多米的山丘上。

祖灵之地怎么会有火车来破坏“风水”?民间的祭祀怎么会有官方人员的身影?如何才能调动、操作和整合如此声势浩大的有组织活动?旅行者的问题实际上会将我们引向关于敢壮山的神话建构及其文化开发的思考,也可以使我们得以一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政治正确”的文化话语的背景下,有关它的制造、发明、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种种形貌。

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过程:神话变成了传说,传说转化成历史,历史在风云际会中又被进一步打造成了现实。

在风起云涌的“非遗”浪潮中,这一个案实际上具有普遍的意义。

布洛陀:从神话到现实布洛陀原先是流传于广西红水河、右江和左江壮族聚居地区民众口头散体叙事中的神话人物。

除了一般的口头流传之外,还有“古壮字”、“土方块字”手抄本流传,多为民间的道公、巫公和民间歌手所保存和使用。

在壮族民间的传统宗教活动中,由道公、巫公把布洛陀史诗当作经书、教义进行念诵或吟唱,以祈福禳灾、请愿祈祷。

20世纪50年代开始,当地文化部门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下,对布洛陀神话及其史诗开始进行搜集整理。

1958年,广西壮族文学史编辑室搜集到散布于桂西各县的散体《陆驮公公》(后改题为《保洛陀》)。

此后陆续搜罗到各种师公唱本布洛陀史诗。

198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暨办公室成立后,确认《布洛陀》为壮族巫教经诗,并正式有组织地对壮族各地民间的《麽经布洛陀》手抄本进行抢救性的搜集和整理。

句町文化与壮族始祖布洛陀文化

句町文化与壮族始祖布洛陀文化

句町文化与壮族始祖布洛陀文化关于《句町文化与壮族始祖布洛陀文化》,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句町文化与壮族始祖布洛陀文化作者:未知毋波建立句町国毋波受汉武帝威德的影响,于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率部归附了汉朝,句町民众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世居之地亦正式列入了祖国版图。

在壮语中“句町”可作为“大盟”或者“大盟主”之泛称。

史载:句町国是春秋战国时代由句町、进桑、漏卧等氏族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古代方国,从汉昭帝始元六年诏封毋波为王开始,句町王国一直延续到萧齐被梁朝取代之时(公元前81-公元502年)。

历时达583年。

毋波率部从建水、通海北上,进击滇池地区;又从安宁、楚雄西进,攻占大理一带的菜榆、姑缯;通海在句町王毋波统治时代,曾是其控制滇中和滇西地区的行政中心。

毋波奉汉昭帝调遣,“率其邑君长人民”参加平息滇中和滇西地区的反叛,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为维护西汉中央王朝的统治立了大功;汉昭帝于始元“六年秋七月”,册封毋波为句町王;他晋爵为王以后,曾使句町国盛极一时。

著名历史学家江应探先生在其《中国民族史》中说:“益州‘大破’之后,滇国的实力下降,滇王的地位亦不复存在了,时距益州郡的设置仅二十七年(公元前109-82年),代之而起者是钩(句)町侯亡(毋)波”,“句町人”在滇的统治持续了54年之久。

古句町国的文化遗存百越先民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特征是: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彩色印纹陶等典型器物。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文化人类学者梁钊韬教授指出:“在石器方面,除发现大量双肩石斧外,还发现不少背部隆起作梯形或方形石锛是基本的原始工具。

浙江、福建和粤东,除上述特色外,则以有段石锛为特征……陶器以红色、灰黑色的夹砂粗陶和泥质细陶为基本的特征,具有这些文化特征的地带就是古代越人活动的地带。

”滇东南地区的遗址,主要有麻栗坡县小和洞遗址、文山灰土寨遗址、广南县龙脖山洞遗址、广南县珠林弄卡遗址、西畴县畴阳河流域遗址。

以《布洛陀经诗》为中心的壮族世界观体系考察

以《布洛陀经诗》为中心的壮族世界观体系考察

- 133 -收稿日期:2019-03-07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狭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历史与理论研究”(18BZX003)阶段成果作者简介:黎学军(1972—),男,广西南宁人,博士,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黎学军(广西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以《布洛陀经诗》为中心的壮族世界观体系考察[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9.07.0212019年第7期(总第289期)摘要:壮族世界观体系指的是自《布洛陀经诗》等著述中阐发并被随后的继承者们弘扬的关于本民族生产、生活实践的总体思想和实践规范,即壮族对宏观宇宙和客观物质世界变化运行机理的理解并由此延伸出来的对人类社会生产和政治、人伦道德等活动之规律的认知所组成的信念体系,其逻辑结构像一幅拼图,其中包括了宇宙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学观等子系统组成,构成拼图的众多信念环环相扣、相互支持。

连接众多子信念体系的纽带是“秩序”,按照哲学三段式“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划分,即万物失序—问布洛陀—按照布洛陀制定的秩序—万物重回正确的轨道。

关键词:《布洛陀经诗》;壮族世界观体系;秩序中图分类号:G02;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9)07-0134-05依托20世纪80年代和2004年编撰的《布洛陀经诗译注》和《壮族么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展开研究的学问,我们称之为“布洛陀经诗学”,它并不泛泛而谈布洛陀神话,而是紧密结合经诗内容并以此为依据对壮族思想或生活等方面展开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其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布洛陀经诗译注》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编撰出版,第二个阶段是《壮族么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于2004年发表之后,这两个阶段学界针对不同的版本展开了研究。

依托其中的内容,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梁庭望等的《布洛陀:百越僚人的始祖图腾》、覃乃昌主编的《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陈修龄的《布洛陀》、时国轻的《壮族布洛陀信仰研究:以广西田阳县为个案》、廖明君的《壮族始祖:创世之神布洛陀》、李斯颖的《壮族布洛陀神话研究》等,此外还有文章若干。

稻谷起源神话的分析

稻谷起源神话的分析

稻谷起源神话的分析1.1壮族《谷种和狗尾巴》的神话在古老的时候,人间还没有谷米, 人们饿了就拿野果来充饥。

后来,人越来越多,能吃的东西逐渐减少,常挨饥受饿。

那时候天上已经有了谷子,地上还没有。

天上的人害怕地上的人有谷米吃,繁殖得太多, 会打到天上去, 占领他们的地方, 就一直不让一粒米一颗谷种落到地上来。

地上人哀求天上人借一些谷种来种, 天上人总是不给。

没办法,地上人就派了一只九尾狗到天上去借谷种。

九尾狗来到天上,看见天上的人在天宫门前晒谷子,便弯下九根尾巴(据说那时的狗有九根尾巴), 悄悄地向晒谷场走去。

狗尾巴上密绒绒的细毛, 碰着晒谷场上的谷子,谷粒就牢牢地粘住了。

九尾狗用九根尾巴粘满谷子, 回头就跑。

不料,刚跑了几步,就被看守谷了的人发觉了。

他们一边呐喊,一边追赶,一边挥着斧钺乱砍。

九尾狗的尾巴, 一根一根地被砍断了, 鲜血不断地流下来, 但它还是忍着剧痛,便劲地往前奔跑。

当第八根尾巴被砍下来的时候, 它已经逃出了天门,越过天界, 回到人间来了。

九根尾巴还剩下一根,一根尾巴带来了几粒谷种。

人们很感激狗,拿尾巴上的谷种去种。

人间从此才有了谷种。

1.2神话影响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不足,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十分匮乏,不能解释稻谷的起源。

所以将稻谷认为是天上的东西,由于天神禁止谷种的传播,人们无法获取谷种,从而借助动物来获取。

正因为将盗谷种和动物联系在一起,所以将它们看成是英雄。

由于狗给人们带来了谷种的,所以在壮族民间还保留有遗俗。

在壮族一些地方, 每年农历七八月过尝新节时,把狗叫到神龛前, 舀一大勺新米饭,再加上主家过节准备享用的菜肴,每样给一点,让狗吃饱后, 家人才能围坐进餐。

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类带来谷种的功劳。

2.1产生原因狗取稻种是百越民族稻谷起源神话传说的母题之一,毗邻其他民族的谷物起源传说也受其影响。

故事反映的是壮族先民带着猎犬到山野中打猎时,猎狗把野生稻种粘回来了,启发了人们把野生稻改为人工水稻。

布洛陀论文布洛陀文化论文传承场论文

布洛陀论文布洛陀文化论文传承场论文

布洛陀论文布洛陀文化论文传承场论文布洛陀论文布洛陀文化论文传承场论文论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场【摘要】布洛陀文化是以始祖布洛陀崇拜与信仰为核心而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布洛陀文化的传承是在一定的文化传承场中实现的,因此,传承场是布洛陀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基础。

本文主要对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场进行简要的分类,并分析这些传承场在动态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所发生的演变情况及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布洛陀;布洛陀文化;传承场布洛陀是存在于壮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一位智慧老人,他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是壮民族文化的创始者和先行者,因而在壮族及其先民心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布洛陀文化便是以布洛陀崇拜和信仰为核心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壮族及其先民崇奉布洛陀为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和道德神,并尊崇其旨意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观念性体系”。

[1]它自产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植根于壮族先民及其后代子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大家知道,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传承场,正如磁力的运动要借助并形成一定的磁场一样。

布洛陀文化的流布与传承也正是依靠着各种各样的传承场在壮族民族文化中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

一、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场“传承场”是传承赖以实现的中介实体。

就传承而言,“场”包括以下两个含义:一是时空概念上的场,即特定的场所和环境;二是类似于物理学范畴的能量场,一种无形的作用力和作用空间。

[2]由此,笔者将根据传承方式的不同和传承内容的差别把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场分为六种,即仪式传承场、节日传承场、歌圩传承场、具体有形的实物传承场、学术空间中的传承场以及旅游环境中形成的传承场。

(一)仪式传承场仪式,是人神之间的桥梁,是“按某种规定程序而进行的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

[3]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仪式传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壮族的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中存活着各种相关的仪式,布洛陀文化自然而然地在仪式的空间中得以生存和传承发展。

田阳县民族信仰活动的文化生态学阐释——以布洛陀文化为例

田阳县民族信仰活动的文化生态学阐释——以布洛陀文化为例

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布洛陀文化,有神话、古歌、经诗、传说、故事、民间谚语等多种传承形式。

布洛陀是壮族古代先民乃至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其神格和形象经历了由创世神到始祖神再到宗教神的发展过程。

布洛陀形象已渗透到壮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观念文化体系,成为壮族传统观念文化的核心和标志,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

作为布罗陀民俗文化的发祥地,田阳县布洛陀文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壮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遗存、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神奇的布洛陀文化遗址、信仰活动规模较大、参加者较多。

这具体可表现为在历届敢壮山朝圣大典仪式中,前来参加的人不仅来自于活动地中心的附近,同时也来自于远离活动地的乡村或城市。

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初八、初九这三天,都会有来自田阳及周边县市乃至国内外其他地区的近十多万壮族民众自发来到敢壮山举行隆重的朝拜布洛陀祭祀大典和歌圩盛会。

祭祀活动由当地德高望重的壮族麽公主持,各村寨按先来后到的顺序上香祭供,麽公带领众人高声念诵祭词,感谢祖公布洛陀赐给丰收、保佑百姓平安幸福。

祭祀完毕,众人沿着通往山上的小路上山,一路燃香至祖公庙前还恩许愿,从山脚到山顶,形成一道烟雾缭绕的香火长龙。

然后,众人分散到周围的山坡草地,对唱山歌,这种男女老少尽情欢歌的场面常常通宵达旦。

麽公是壮族麽教的传承者和执行者,壮族麽教是布洛陀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布洛陀立是壮族麽教的教祖和至上神。

麽教是壮族社会历史上特有的民族民间宗教,起源于越巫。

越巫是壮族先民瓯骆集团中最原始的民间信仰形式。

古代越巫在壮族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氏族社会发展变化,一直到壮族社会进入文明门槛以后,才逐步向人为宗教方向靠拢,越来越受人为的影响,中原汉族的春秋战国时代,而随着秦统一岭南,封建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封建统治,壮族地区开始接受中央统一集权管理,壮族的“麽”开始从松散分裂的形式向自成体系的“麽教”的演变,完成了从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发展的过渡形态,具备了壮族民间宗教的基本特征。

布洛陀文化

布洛陀文化

布洛陀文化《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

“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也可以引伸为“始祖公”。

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和道德神。

它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亦有学者如时国轻等所严密考证揭示的,“布洛陀始祖说”是少部分壮族文人与田阳地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共同“创造”出来的。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

"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神是人创造的,各民族树立的大神通常以神话的形式—代代传承下来。

这些神话一般包括宇宙的形式,人类的诞生、文化的起源等内容,所有这些内容又是各民族用原始思维的方式,以幻想夸张的手法集中于某个大神身上,这个大神就是该民族公认的创世始祖。

流传于壮族各地的布洛陀神话,就塑造了壮族创世大神布洛陀的形象。

但亦有学者如时国轻等指出,布洛陀是少部分壮族文人与田阳地方当局为了各自的利益共谋“创作”的产物。

2002年6月,壮族文化名流古笛到百色盆地考察采风,兴奋地“发现”了布洛陀的“遗址”就在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山!他的依据是:一、敢壮山上有被当地人称为“祖公庙”的布洛陀祭祀庙遗址。

二、敢壮山的名字“敢壮”是壮人山洞的意思。

三、“敢壮”歌圩是广西最大的歌圩,也是广西最大的祭祀布洛陀活动。

四、田阳县有许多古人类遗址,百色盆地三大古人类遗址之一的赖奎遗址就在田阳。

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_覃乃昌

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_覃乃昌

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覃乃昌=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布洛陀的神话传说、歌谣、民间宗教经卷等的收集整理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几经周折,目前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1991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组织编纂出版了5布洛陀经诗译注6;2003年,5壮学丛书6编委会组织编纂出版了集选壮族民间宗教麽经抄本29种、原诗47500行、500万字的5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68卷本,为布洛陀文化研究提供了扎实而丰富的基础材料。

2002年,在广西田阳县敢壮山发现历史悠久的祭祀布洛陀的区域性中心遗址,至今每年仍有数万群众自发举行祭祀布洛陀活动。

2003年初,一批从事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和古籍整理的专家学者深入敢壮山及周边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一批论文,本刊从本期起将陆续发表。

=摘要>本文认为,布洛陀文化是一个体系,它包括布洛陀神话文化、布洛陀史诗文化、布洛陀民间宗教文化、布洛陀人文始祖文化、布洛陀歌谣文化等,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结构上的联系,并且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布洛陀文化体系概念的提出,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正确认识和了解壮族及壮侗语民族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布洛陀;神话文化;史诗文化;民间宗教文化;始祖文化=作者>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南宁,530021=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3)03-0065-008布洛陀在壮族神话传说中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老人,是壮族的智慧祖神。

自古以来,布洛陀在壮族及其先民的心目中是一座丰碑,他超越时空,顶天立地屹立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在壮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祭祀、歌谣谚语、风俗礼仪中,都有颂扬布洛陀神威和功绩的专题和形式。

布洛陀形象浸透于壮族生活的许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布洛陀文化现象。

布洛陀文化,就是壮族及其先民崇奉布洛陀为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和道德神,并遵从其旨意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观念性体系。

简论壮族五大文化遗产_过伟

简论壮族五大文化遗产_过伟

[收稿日期]2007-12-03广西壮族五大文化遗产是:(一)壮族人文始祖洛甲及布洛陀。

(二)洪水育人神话盘古兄妹。

(三)左江花山崖壁画。

(四)歌仙刘三姐。

(五)全国篇幅最长的民间抒情长诗《嘹歌》,及壮族原生态民歌。

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抢救文化遗产与建设先进文化密切相关,与建设首府先进文化密切相关。

一、南方稻作民族壮族人文始祖洛甲及布洛陀壮族女性人文始祖是谁?是洛甲。

什么是人文始祖?人文始祖是民族的始祖和文化创造神。

洛甲具有典型的稻作民族人文始祖的神格。

有什么根据?(一)洛甲的神绩1.造人。

口传神话叙讲:洛甲撒尿淋湿土地,捏湿泥造人。

始初,这些人尚不分性别,她采野果撒向人群。

抢得杨桃果者成了女人,抢得辣椒果者成了男子。

男女相配,繁衍人类。

另一口传神话:洛甲在花山育花。

赐红花给人家生女孩,送白花给人家生男孩。

将一株红花和一株白花移栽一起,人间一女一男便配成夫妻。

人逝世,魂归花山,还原为花。

壮人尊她为花婆、花王圣母,亲切地称她为OntheFiveMajorCulturalHeritageofZhuangNationalityGUOWeiAbstract:Inbuildingtheadvancedculture,thecapitalcityof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aresupposedtore-gardZhuang’sculturalheritageasthenationalfoundation.TheancestorofZhuangisthesouthernricenationality.ExploringZhuang’sculturalheritageshouldbeginwithZhuangasthericenationality.ThefirstofthefivemajorZhuang’sculturalher-itageisthehumaneprimogenitorsofthesouthernricenationalityMiluojiaandBuluotuo.WhatfollowinturnarePanGubrotherandsisterinthemythoffloodbearingmankind,HuashancliffpaintingsbytheZuojiangriver,thedaughterinthesongfestivalandsingingfairyLiuSanjie,thelongestnationalfolklyric“LiaoSongs”,andZhuang’soriginalecologicalfolksongs.Culturalheritageisanationalfoundationofbuildingtheadvancedculture;rescuingtheculturalheritageiscloselyre-latedtobuildingtheadvancedcultureinthecapitalcity.keywords:thesouthernricenationality;themythoffloodbearingmankind;cliffpainting;daughterinthesongfesti-val;longfolklyric;culturalheritage二○○七年第六期115··这是始母神之神格最充分的体现。

布洛陀文化与百色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的内涵与动力

布洛陀文化与百色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的内涵与动力

布洛陀文化与百色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的内涵与动力作者:陈柳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11期摘要: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的动力。

本文分析了布洛陀文化的内涵,并解读了它与百色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的关系,从内需动力和外需动力两个方面提出布洛陀文化对促进百色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布洛陀文化;经济发展;内涵;动力一、布洛陀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劳动创造形成的一种认识、技能、精神追求。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是第一个对文化定义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1]从爱德华·泰勒定义中不难看出,文化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行为规范等。

布洛陀文化的产生与地域环境、资源分布情况、人类发展迁移状况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者覃乃昌认为:“布洛陀文化是一个包括布洛陀神话文化、史诗文化、民间宗教文化、人文始祖文化、歌谣文化等有着内在逻辑关联和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体系”。

[2]布洛陀文化是广西壮族文学的主要典范,是壮族人民主要的文明产物。

广西壮族的布洛陀文化传承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神话、故事、传说、古歌词、古经诗、民间谚语等,集中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具有独特的民族意蕴和民族特色。

“布洛陀”是壮音的汉译写法,也是当前学界比较认可的一种叫法。

在壮族语系里面布洛陀意指集智慧善良化身、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老人。

在壮族流传的各种神话故事中,布洛陀是神的化身,他开天辟地、创造万物,能给人间赐福解难、庇佑一方社稷,是壮族人民崇拜的创世神、始祖神。

在壮族群体中,布洛陀文化是其精神寄托、文化信仰、宗教祭祀、习俗规范的主要依托。

因此,布洛陀文化流传于壮族民众的生活中,反映出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行为规范方式、理念宗族信仰,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广西民众公祭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

广西民众公祭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

广西民众公祭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瑰丽的文化遗产。

其中,布洛陀被认为是壮族人文始祖,深受广西民众的崇敬和尊重,每年都会举行公祭活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祖。

布洛陀,相传是“天开神婆”的后代,是壮族的传说中的始祖,同时也是八大神祇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广西民间传说,布洛陀创立了壮族婚姻制度,同时也给壮族人民带来了种植水稻的技术。

据传,他还在壮族群体中建立了重要的社会结构,并促进了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的发展。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祖,广西民众每年都会在布洛陀的祠堂里举行公祭活动。

这次活动一般在农历的五月或六月进行,参加者包括了民众、各地的官员和壮族文化团体。

公祭活动包括了拜祭、戏剧表演、歌舞演出和传统习俗等,展现了广西民众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刻的历史底蕴。

在公祭活动中,一年一度的布洛陀祭是最重要的部分。

当地壮族开展了传统的节日活动,以庆祝布洛陀的生日和对这位神圣的先祖的崇拜和爱戴。

整个过程充满了激情和欢乐气氛,展现了壮族人民向神灵表达爱和敬意的独特方式。

公祭活动不仅是壮族文化传统的体现,也是广西多元文化的重要表现。

在活动期间,民众不仅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还可以与来自各地的朋友以及壮族文化爱好者交流心得。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广西人民深厚的文化认同,并获得业余娱乐和文化教育之外的体验。

总的来说,布洛陀公祭活动是广西民众在保护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道路上迈出的一个重要步伐。

通过这次活动,人们对于壮族文化和祖先崇拜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于广西多元文化的认识和推广。

我们相信这次活动将会在未来继续举办下去,壮族文化也将继续繁荣发展。

拂去历史尘埃,重现始祖灵光——“壮族始祖布洛陀”编造说辩正

拂去历史尘埃,重现始祖灵光——“壮族始祖布洛陀”编造说辩正

Brush the Dust of History, and Re- manifest the Miraculous Brightness of Ancestor -Identify and Correct the Fallacy of "Baeuqlugdoz as Invented
Zhuang' s Ancestor"
作者: 覃彩銮
作者机构: 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南宁530028
出版物刊名: 广西民族研究
页码: 82-8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辩正
摘要: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

桂西和滇南一带壮族民间一直流传着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开创农耕、安排秩序、规范道德、构建和谐的神话传说,民间麽公一直传唱赞颂布洛陀历史功绩的经文;一直传承着始祖布洛陀崇拜信仰及祭祀习俗。

近10年来,壮学研究者对壮族民间的布洛陀信仰、经文和祭祀活动进行调查和研究,对民间流传的布洛陀神话、经诗和布洛陀习俗进行梳理,诠释其中的文化内涵,阐明其信仰的性质、定位与演变,揭示了历史上壮族及其先民对于始祖布洛陀信仰及其文化的面貌。

从理论和实践上辨正互联网上所谓的“始祖布洛陀编造说”之谬论。

布洛陀神话传说_神话故事

布洛陀神话传说_神话故事

布洛陀神话传说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神。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布洛陀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用!布洛陀神话传说篇1:两山传说布洛陀的传说广泛在壮族地区流传。

但各地的壮族地区,也有不同版本的布洛陀传说。

在广西田阳,相传布洛陀与母勒甲是上帝派到凡间造人造物,创造凡人世界的始祖。

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山,也是他创造的。

这里曾经是他栖身生息,繁衍子孙后代的圣地。

下面的故事,便是关于布洛陀与敢壮山的传说。

布洛陀旅游文化节很古很古以前,田阳这个地方和其它地方一样,没有草木,没有人类,没有生灵,广渺的大地空空无物。

而早就有了生灵的苍天,上帝看到大地仍死气沉沉,很早就盘算着派人到凡间繁衍人类,创造人间世界。

终于有一天,上帝决定派布洛陀与母勒甲下凡,创造新的世界。

布洛陀与母勒甲受上帝的派遣,于二月初一启程。

那天,布洛陀挑着一对大萝筐,萝筐的一头装着五个孩子,另一头装着被褥和衣物;母勒甲肩扛一把锄头,手拿一把开山镰,乘着大帝宫殿前摘下的两片树叶,缓缓地飘流而下。

……一天,二天。

到了第十九天,布洛陀和母勒甲飘到了田阳上空。

这时乌云突变,大地上从没有过的电闪雷鸣伴随着大风大雨,震耳欲聋地炸响在大地上空。

雷劈声中,布洛陀肩上的扁担断了。

霎时,两只箩筐飞奔着向大地坠落。

布洛陀和母勒甲一见慌了神,他们立即甩掉手中的断扁担、锄头和镰刀,没命地扑向孩子。

但是迟了。

仅仅一眨眼的功夫,两只箩筐便分别落在东西相距十里的那贯和三今两地。

装被褥的箩筐掉在东面的那贯,被褥落地的地方,突然间耸起了一堆土,很快便形成了一座山,这就是壮家第一山“敢壮山”。

那一孔一孔的被褥缝隙,后来成了山上的岩洞。

布洛陀夫妇落在“敢壮山”上,双双搜索了半天也不见了孩子的踪影,他俩立即奔向敢壮山顶,站在西头的最高处遥望四周,仍然不见那只坠落的箩筐和五个孩子。

于是又搬来石块垒成一个台子,这座台子后人叫“望子台”。

布洛陀夫妻登上望子台往南一看,只见锄头镰刀坠落的地方挖开了一道弯弯的大缝沟,天上的雨水落下后都汇流进地沟里,形成了右江河。

布洛陀信仰与壮族族群认同的神力研究

布洛陀信仰与壮族族群认同的神力研究

布洛陀信仰与壮族族群认同的神力研究
罗彩娟
【期刊名称】《百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29)4
【摘要】布洛陀信仰广泛流传于右江流域一带,其中尤以田阳县为代表.田阳县敢壮山被视为布洛陀祭祀的圣地,人们对带有壮族文化内涵的“敢壮山”地名的强调以及周边“那”字村名的现象,反映了壮族同胞强烈的族群意识;一年一度布洛陀祭祀大典的仪式展演,增强了族群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彰显了其维系族群、团结壮族同胞的意义;《布洛陀经诗》这一壮族百科全书处处展现出壮族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此,布洛陀信仰并非人为构建,而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信仰土壤,布洛陀信仰当之无愧成为壮族族群认同的核心力量——神力.
【总页数】12页(P80-91)
【作者】罗彩娟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6
【相关文献】
1.从广西龙州班夫人信仰看壮族民众的国家认同——广西民间信仰研究之三 [J], 滕兰花
2.记忆、表征与认同——靖西壮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J], 罗彩娟;梁莹
3.壮族布洛陀与布傣族群祖先神信仰比较 [J], 何明智
4.壮族布洛陀信仰与侗族萨岁信仰的比较 [J], 李斯颖
5.图腾信仰与族群认同--以广西壮族族群蛙图腾信仰为例 [J], 汤春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洛陀: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覃乃昌【摘 要】每一条大江大河流域,由于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文化形态和文明类型也不相同。

每一条大江大河流域的原生民族,在他们的共同文化创造中,必然产生他们自己的文化英雄,进而产生文化英雄崇拜。

他们把本民族文化创造的功绩集中归结到某一个文化英雄身上并强化它,使之成为本民族的神话人物,成为本民族认同的人文始祖。

布洛陀就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的人文始祖。

布洛陀文化与黄帝、炎帝文化在地位上是无法比拟的,但是作为大江大河流域原住民族的文化英雄神话人物,他们都具有创世性、始祖性、宗教性、广泛性、延续性的特征,因而他们是同质的,都可以称为大江大河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

布洛陀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洛陀文化与黄帝、炎帝文化的不同在于:黄帝、炎帝文化具有政治性与民间性相结合的特征,而布洛陀文化仅具有民间性特征。

我们将布洛陀称为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完全是民间文化性质的,不带有政治意义。

【关键词】布洛陀;珠江流域;壮侗语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炎帝【作 者】覃乃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南宁,530021【中图分类号】C912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4)02-0046-016一、壮侗语民族:珠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珠江流域即珠江水系所流经的地域。

这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它的西北部遍布着与云贵高原连为一体的崇山峻岭,北部有五岭山脉横亘,中部的两广丘陵和众多的弧形山脉时断时续绵延其间,山岭之间河流纵横,有南、北盘江、红水河、左、右江、柳江、漓江、桂江、西江并与北江相汇聚,形成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流域面积45137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境内为4412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16%(另有少量流域面积在越南境内)。

珠江流域在我国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以及香港、澳门8省区(含特别行政区)。

珠江流域属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春季多雨,雨热同季,有利于动植物的滋生繁殖以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从而为人类起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珠江流域是我国出土古人类化石最多的地区,也是我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而统计,我国华南已经发现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和地点80多处,其中三分之一是在西江水系流域,所以西江是人类早期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

①1973年以来在田阳县百峰乡百峰村的赖奎屯、百色市四塘镇那炼村小梅屯、那柴乡大湾村百谷屯等地发现距今8013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所出土的手斧等大型石器世界著名。

到目前为止,广西发现并确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遗址有13处。

1958年在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化石和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分别是距今5万年和距今2万~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

1960年在邕江外缘发现“灵山人”;1961年在漓江发现“荔浦人”;1972年在柳州市郊发现“都乐人”,其后又在附近发现“九头山人”“白莲洞人”“甘前人”;1979年在右江发现“定模洞人”;1977年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发现“九楞山人”;1979年在桂林发现“宝积岩人”等。

这些原始人类都显示出蒙古人种的特征。

特别是柳江人的发现,是我国南方古人类的重大发现,为迄今我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发现的最早的新人的代表。

在珠江流域的广东省境内,也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坝人”遗址。

在北江马坝狮子岩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1219万年。

距今1万年前后,珠江流域同其他大江大河流域一样,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这时期的文化遗存,遍布珠江流域,据统计,在云南有300多处,广西有900多处,广东有500多处,在贵州境内也有不少,全流域大约有2000多处。

②这些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包括有肩石斧、有段石锛等,独具特色,并基本形成了系统,构成了珠江流域独特风格的史前文化。

仅就广西境内而论,在桂林市郊甑皮岩洞穴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骨骼和生活遗址,这些人类在体质特征上继承了上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人类的特点,表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种已经形成。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邕宁县顶狮山遗址进行发掘,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将该遗址第二、三期为代表的、集中分布在南宁及其附近地区的以贝丘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址命名为“顶狮山文化”,时间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七、八千年。

这些遗址出土了大批石斧、石锛、石凿、石锤、石网坠等石器,蚌刀、骨锛等蚌器、骨器和釜、罐、鼎等陶器。

同时,在隆安、扶绥、南宁市郊等地发现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石铲遗址。

另外,还发现大批铜鼓、铜钺、铜钟、铜剑等青铜器和斧、锄、刀、剑、戈、矛、镞、铲、刮等铁制工具,是2000—3000年前的文化遗物,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点。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将广西现代壮族的体质特征与柳江人、甑皮岩人、昙石山人、河宕人进行比较,指出甑皮岩人与现代广西壮族相比,二者在最小额宽、垂直颅面指数、面角、眶指数、鼻指数等方面十分接近,二者均属中眶型、阔鼻型,这意味着现代壮族很可能有甑皮岩人血统。

壮族在头长、头长高指数、头宽高指数、颧宽、上面高、鼻根指数等项更接近于较甑皮岩人晚的河宕人,体现了这种渊源关系。

而自甑皮岩人往前追溯,甑皮岩人在接近阔上面型的上面指数、阔鼻型的鼻指数、低的鼻根指数和突颌型的齿槽面角等方面,表现出若干赤道人种倾向,恰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接近。

这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甑皮岩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继承和发展。

而这种继承关系表明了生活在广西的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是土生土长的。

③另外,李富强、朱芳武在对柳江人等古人类骨骼及现代壮族活体测量获得大量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后也指出:“现代壮族在其体质形成过程中,与岭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某些新石器时代人类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其根源似乎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

④另外,在甑皮岩洞穴遗址和其他许多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中,发现大量的蹲式和屈肢葬法,与壮侗语民族至今仍沿用的检骨葬(二次葬)基本相同,其他许多生活习俗也与壮侗语民族相同,这些都说明今天的壮侗语民族与这些古人类的承袭关系。

壮侗语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土著居民,这些古人类(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他们的祖先。

总之,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资料表明,包括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在内的壮侗语民族是珠江流域的原始居民,汉族是在秦汉时期、彝族大约是在两晋时期、瑶族大约是在隋唐时期、苗族和回族大约是在宋代、仡佬族大约是在明清时期因不同的原因,从不同的方向进入珠江流域的,从而构成了珠江流域多民族杂居的格局。

⑤二、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文化英雄神话及其比较11自然崇拜神话和文化英雄神话由原始人对自然神的崇拜而产生的神话,我们称之为自然崇拜神话。

自然崇拜神话,按照它们所反映的母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开天辟地神话,具有代表性的是盘古神话;二是人类的由来神话,具有代表性的是女娲神话;三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神话,具有代表性的是昆仑神话;四是反映严酷的自然环境神话,具有代表性的是洪水神话;五是关于生命的沉酣和人类的再造神话,具有代表性的是伏羲兄妹神话,等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人们改造自然和支配自然的力量逐渐增强,特别是一些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出现,人们将这些部落和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其他早期文化的创造者神化,这些人在神话学上被称为“文化英雄”,他们的故事,即文化英雄神话。

这里讲的文化英雄是神性人物,他为人类获取或首先制作了各种文化器物,例如火的使用、植物栽培、工具发明,等等。

他消灭了横行大地的妖魔鬼怪;教人以各种生活技艺,为人类制定社会组织、婚丧习俗、礼仪节令等等。

有时还参与世界的创造与自然秩序的制定。

他是初民集体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原始文化成果的集中代表。

⑥文化英雄神话,按照它们所反映的母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射日神话,具有代表性的是后羿神话;二是农业神话,具有代表性的是炎帝(又称神农)神话;三是战争神话,具有代表性的是黄帝神话;四是治水神话,具有代表性的是大禹治水神话;五是冥界神话,主要是关于灵魂的奥秘神话,等等。

这些神话的主要特点是:故事的主人公是人而不是神。

虽然这些“人”身上往往也有某些神性,或与神沾亲带故,但他们都是“人”的力量的代表者。

他们斗争的对象,或者是自然本身;或者是象征自然力的神和怪。

初民过去对于自然之神的敬仰与赞颂,也同样地加诸于他们的文化英雄身上。

这一转变给神话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

正如恩格斯说的:“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

”⑦下面,我们先对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自然崇拜神话和文化英雄神话分别进行陈述和比较,然后研究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及其神话传说。

21壮侗语民族的自然崇拜神话(1)开天辟地———盘古神话盘古是中国的开天辟地神,本应出现很早,但先秦的古籍却从未提到,秦汉时代的《山海经》、《穆天子传》等神话著作也未涉及。

到三国时期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才有所记载,但书已佚。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唐代欧阳询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卷一的引文。

究其原因,是盘古神话源于南方尤其是华南的少数民族,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原汉族文人对这一地区的神话尚未引起重视。

关于这一点,茅盾先生作了深刻的论述。

徐整是吴人,大概这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当时就流行在南方(假定是两粤),到三国时始传播到东南的吴。

如果这是北部和中部本有的神话,则秦汉之书不应毫无涉及;又假定是南方两粤地方的神话,则汉文以后始通南粤,到三国时有神话流传到吴越,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汉时与南方交通大开,征伐苗蛮,次数最多;因战争而有交通,因此南方的神话传说也流传过来了)。

⑧两粤的远古神话,实际上就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的远古神话。

壮侗语民族中盛传盘古,把盘古看成是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

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

”⑨南海,按史书上习惯的用法是指岭南的广大区域。

远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壮族先民居住的南海一带,就有追葬盘古氏之魂的“墓地”;特别是当时壮族先民聚居之地的桂林(治所在今广西来宾市的象州一带),竟立有盘古氏的庙宇,人们为之“祝祀”。

可见盘古在古代壮族人民心目是很受崇拜的形象。

我们先看徐整《三五历记》中关于盘古的神话记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⑩茅盾不无感叹地说:“已经创造了盘古开辟天地之神话的岭南民族一定还有其他许多神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