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早期史教学大纲投影片

合集下载

学校历史纪录片拍摄大纲

学校历史纪录片拍摄大纲

学校历史纪录片拍摄大纲如下:1、拍摄学校历史旁白讲稿;历史追溯(百年xx,初中挂牌;环境规模、硬件设施介绍) xx,一所沉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曾经在这里以段力佩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家们,在教育实践中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培育了敢为人先的文化传统和xx精神。

1999年,新挂牌的xx初中更是以打造与xx相匹配的教育品牌为目标,秉承xx的教改传统,步时代节律,谱xx新片。

xx记录了学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伴着一阵阵乐耳的校歌声,我们满怀好奇与憧憬,踏进了xx 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典雅古朴的力佩楼,记录着xx百年的历程与苍桑,清新靓丽的教学楼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求知期待与渴望,小花园里青翠的树木和那浓郁的桂花香,让人顿感心旷神怡。

当灿烂的阳光洒满亲切的xx,我们心中无限的憧憬和希望,也随之被唤起,祝福自己通过四年的努力,能在xx这遍成才的沃土上始终实践自治自理、自觉自创、自觉体锻。

范校长讲话:(体限学校的办学思想、育人目标等)每一所学校都记载着一段历史,每一个校名都承载着一种寄托! 于1999年在百年xx校址上挂牌的上海市xx初级中学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

十年来,在历任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始终以传承和发展为己任,把老校长---教育家段力佩先生提出的“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的“三自”培养目标和“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融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xx先育人,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为办学宗旨。

我们采用“基础加爱好”“合格加特长”的培养模式,通过精湛的师资队伍、合理的课程设置、丰富的活动体验,努力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浅能,充分培育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每一位xx学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个性化的最大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为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品牌学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多方力量的配合支持,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负众望,以更好的办学业绩回报社会。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一、学时每周4学时,总68学时。

二、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

三、教学目的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如下:(1)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及重要人物和事件,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学术动态。

(2)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使之能够基本掌握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采访的方法,能够对历史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认识,能够初步掌握撰写史学论文的方法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I、课堂教学:约62〜64学时。

2、课堂讨论:1次,2学时。

3、课外作业:1次。

4、复习考试:8学时。

5、教学参观:约6学时。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讲授教学。

2、实行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

六、成绩考核1、平时考核:由任课教师安排,计入学期总成绩,占30%。

2、期末考核:闭卷考试,计入学期总成绩,占70%。

七、教学内容第一讲导言(2学时) 一.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述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断限和分期3 .近代史基本线索:(1)“两个过程”说(2)“三次革命高潮”说(3)“四个阶梯”论二.中国近代史学习的基本问题1 .“近代”的内涵2 .中国近代史的上限与下限3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4 .中国近代社会特点三.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思考题:1 .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什么?2 .中国近代史的热点问题有哪些?第二讲鸦片战争(7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鸦片战争前清统治的危机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大致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沙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概况,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一 .中国前现代社会基本概况1 .政治概况及特征2 .经济概况及特征3 .文化概况及特征二.鸦片战争前国际国内形势1 .国内:严重的王朝统治危机2 .国际: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三.英国发起鸦片战争的原因L 16世纪以来英国对华贸易交往2 .鸦片贸易3 .英国发起鸦片战争的基本动因和直接原因四.鸦片战争的爆发及主要经过1 .鸦片战争的爆发2 .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3 .鸦片战争的结果五.中英《南京条约》1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2 .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六.鸦片战争的评价与影响1 .主权的丧失2 .鸦片的大量泛滥3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4 .中国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开始七.第二次鸦片战争1 .战争的起因和主要经过2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 .辛酉政变八.鸦片战争后的“研究西方热”1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梁廷(木材)2 .代表著作:《海国图志》、《康情纪行》、《瀛环志略》、《四洲志》3 .鸦片战争后的“研究西方热”的评价思考题: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台湾初一历史教材第一课

台湾初一历史教材第一课

第一章中國史前文化第一節舊石器時代史前史的意義歷史是人類活動的過程和成就,換言之,也就是人類已往活動的遺跡。

研究歷史卽在研究人類活動的遺跡,藉以充實經驗。

遺跡的留傳,主要是靠文字的記載。

但文字是人類進步到某一階段纔有的,在未有文字之前,人類早已有活動,有歷史。

這箇時期,學者稱之為「史前時代」;這箇時期的歷史,學者稱之為「史前史」,亦卽未有文字紀錄的歷史,其時間的悠長,十百倍於文字紀錄的歷史。

不過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尚不太多。

我們能夠約略明白史前時代的真象,唯一的憑藉為當時人類所畱下的實物,特別是他們使用過的工具。

製作和使用工具以增進自身的福利,為人類獨具的能力。

隨著時代的演進,工具製造的程序,初為石器,次為銅器,再次為鐵器。

史前時代的工具以石器為主,所以人類最早的歷史稱為「石器時代」。

這些石器精粗不同,粗製的時間在先,精製的時間較後,因之又有「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之分,前者約當西元前五十萬年至前一萬年,後者約當西元前一萬年至前一千年。

中國猿人與真人約在四五十萬年前,中國北部已有人類出現,學者名之為「中國猿人」,通稱為「北京人」【注一】。

他們的身材不高,四肢和現代人相似,惟腦的容量較小。

天然的山洞是他們的住處,馬、牛、犀、鹿是他們的獵取對象。

他們已知道用火,這是人類史上的一樁大事。

他們是中國的原始居民,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類。

猿人屬於舊石器時代的初期;到了晚期,方有「真人」或現代人出現。

中國最早的「真人」,學者名之為「山頂洞人」【注二】。

他們已具有現代人的形態,其時間距今約二萬餘年。

他們的文化較猿人大為進步,以漁獵為生,可能有了初步的社會組織。

他們的石器頗為複雜,並有骨製的針,可知他們已知縫紉,有了衣服。

【注釋】一、約在三十餘年前,考古學家在北平西南房山縣周口店發現了許多動物的牙齒和骨骸,經研究之後,斷定為介乎人與猿之間的人類化石,所以名之為「中國猿人」。

又因為發現的地址去北平(北京)不遠,所以又被稱為「北京人」。

影视概论-教学大纲动画专业

影视概论-教学大纲动画专业

《影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232005课程英文名称:The Conception of Movies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动画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动画专业的选修课,也是针对数字媒体方向开设的基础概论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电影和电视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电影和电视发展现状。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总结电影的本质和特点,电视的本质和特点,以及国内外影视不同的特性。

从而为学生在未来的电影和电视作品创作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国内外的有益经验,推动中国影视业的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 了解电影发展史;2. 了解电视发展史;3. 了解各国电影发展现状;4. 了解各国电视发展现状;5. 了解电影电视作品的制作流程;6. 了解影视与动画之间的姻亲关系;(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知识和能力: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影视发展历程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能够学会欣赏各阶段的代表作品;了解影视节目的创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激发学生对影视行业的热爱,从而去关注当前影视行业的现状和动态。

技能:能够掌握分析影视节目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实施说明要求学生对教师课程讲授内容做到了解,重要内容进行记忆和掌握,本课程采用课堂教授和图片、视频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手法,在提供丰富资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在讲解基本概念与理论问题时,尽量通过欣赏大量中外优秀作品来启发学生,以避免枯燥,同时引导学生提高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是动画专业影视方向的基础课,是本科生入学的起点课程,它将与动画方面的课程如动画概论、设计色彩、人体素描与速写等同时展开。

后续课程为影片分析、数字摄影、影视动画语言、互联网媒体、影视编导等更加深入的影视方向专业课。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地图能够准确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台湾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学会分析农产品和气候、地形的关系,培养学生区域地理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台湾省的经济特点。

4、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湾省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台湾与祖国大陆早日统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的分布。

认识到台湾省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课件展示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乡愁》,用诗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台湾省。

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体会诗中台湾与祖国的骨肉之情。

调动多种感官;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同学们学习本课的热情,揭示本节课题。

2、读图,归纳主要信息课件出示台湾在地球上位置图、台湾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图中信息,看看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以及与大陆哪个省最近,读图归纳出台湾地形、气候等特征。

使学生加深对地图的阅读以及归纳能力,在学习中明确方向。

培养读图以及归纳地理事物能力。

3、案例活动教学学生分组讨论课堂活动,利用比例尺计算台湾与祖国的距离,阅读书中资料。

根据比例尺量图计算福州到基隆,厦门到高雄的距离。

阅读活动资料,讨论回答问题该部分主要是通过地理的位置计算,从而得出台湾与祖国的距离很近,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总结该部分要点根据同学们的读图以及归纳情况,教师对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总结。

并且引出下课时内容。

让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的基本知识。

二、美丽富饶的宝岛播放台湾农产品图,引导学生归纳台湾丰富的资源。

掌握台湾农产品的的基本情况,了解台湾是一个富饶的宝岛。

⑴位置: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位于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太平洋之间。

⑵范围:我国的岛屿台湾岛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小岛组成。

从台湾日据时期影片探讨其数位影像典藏之价值

从台湾日据时期影片探讨其数位影像典藏之价值

从台湾日据时期影片探讨其数位影像典藏之价值「片格转动间的台湾—馆藏日据时代电影资料整理及数位化计划」周怡卿崑山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所Graduate Schoo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Kun Shan University摘要Abstract计划起源於2003年,当时台湾某收藏家预备卖出一批日据时代(1895-1945)的珍贵影片,其历史价值难以估计,连日本电视台都有意收购,而後在台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与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得以将影片留在台湾。

本计画由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像艺术学院院长井迎瑞教授主持,从2005年至今,其学生工作团队经过专业的训练後,开始进行修复与数位化工作,并将结果呈现在网路上,且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中建立影音资料库,同时,透过国内外专家研讨原件的保存方式与技术,期能建立完整的收藏设备。

透过此过程,发现国内欠缺影片修复等专业科系与课程,因此苦无专业技术与人才,而目前已修复的影片内容丰富,其数位典藏可编列成为最真实有效的历史教材,後续所带来的教育价值不可限量,相信能使台湾下一代更加认识「日据时期」的文化及风貌。

因此,期望透过无远弗届的网路科技,使社会重视历史重现与文化保存的价值,并透过教育资源的整合运用来实现数位典藏之实质功能。

The origin of this project can be traced back to 2003 when a Taiwanese collector intended to sell some films mad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1895-1945). As the film were of tremendou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many parties, including a major Japanese television, showed a strong interest in purchasing them. The films were able to remain in Taiwan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ese History and the Cultural Affairs Council. The project of restoring the films commenced in 2005 under the direction of Professor Jing Yingruei at the School of Sound and Image Recording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Fine Arts. His student Team, after some professional training, began restoring and digitizing the films, and eventually presented the result of their work over the Internet. The team also helped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ese History in establishing an audio-visual date bank. Through the assistance of domes tic and foreign experts in the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original documents,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Fine Arts attempted to establish a more complete archival facility.During the on-going process of film restoratio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aiwan is in urgent need of professional programs in film restoration education. Nevertheless, the situation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with more films being restored and believed to be most effective histor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o bring invaluabl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o the public. Finally, the society is hoped to place more emphasis on “reliving history”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 through digital archives and internet technologies.关键词:日据时期、电影、影片修复、数位典藏Keywords: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film, film restoration, digital collection一、绪论1-1记录永恒的瞬间照片记载了永恒的瞬间,而那永远的瞬间却是一种永远的过去与记忆,苏珊?宋妲(Susan Sontag)、约翰?柏格(John Berger)与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都有过类似的讨论。

01第一讲台湾电影(二版)-4

01第一讲台湾电影(二版)-4

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
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 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 1、台湾文化属于近海岛屿的海岛文化。
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
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 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 1、台湾文化属于近海岛屿的海岛文化。 • 2、外部殖民与内部殖民反复呈现的文化史。 • 3、杂量并存的民风民俗。


引言:台湾独特的文化景观
台湾电影的独特形态与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景观有 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 2、外部殖民与内部殖民反复呈现的文化史。
• • • • • • • • • 三国吴国的“夷洲” 马来人种的高山族移民 第一波移民 是明末乱世的渔民、流浪者,也是商人,但定居者数量有限。 第二波移民 是荷兰人和西班牙人。把台湾当做剥削的海外殖民地与短期补给站,移民人口不多,对台湾的 贡献非常有限。 第三波移民 是明朝郑成功的时候,大量涌进来的部队,以及明朝遗民。 第四波移民 是清朝几次海禁与开放政策下,带来的大量的移民。这是人数最多的一次移民,台湾的闽南、 客家人,大多是这时候移民进来的。也形成土地与资源的争夺战(闽客械斗,漳泉械斗) 第五波移民 是日据时代的日本人,在台湾留下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影响,但移民者则于二次大 战后被遣返。但有文化遗留的痕迹。 第六波移民 是一九四五年后,国民政府来台接收人员,以及国民政府于一九四九年大撤退所带来的二百万 左右的移民。形成总体的文化影响与冲突。 1960年代-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 第七波移民 始于1980年代,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开放外籍劳工与外籍配偶来台之后,台湾注入新的移民人 潮。而来台的配偶所生的孩子已经进入社会。这样的人会愈来愈多,成为台湾社会的主力。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中国电影史【课程编码】:2B010302【课程类别】:理论课程【学分数】:4【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学时数】:56【编写日期】:2011年9月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轨迹与艺术规律,注重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电影艺术创新的成就。

同时,除把握整个时代背景、电影艺术走向、掌握理论性规律性的知识之外,还要分析、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又代表性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和优秀作品,了解具体、生动、感性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注意把握历史的真实,把握整个时代背景,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电影艺术发展轨迹与艺术规律,研究各个时期电影艺术(主要是故事片)的成就。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绪论(一)、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3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任庆泰戏曲短片与其他第三节短故事片的实验与其他第四节最初的长故事片教学要求:本章重点、难点为第2、3节:要求学生系统了解中国电影的诞生历程。

本章思考题:中国电影的诞生历程?中国电影最初的推动者?(二)、第二章探索时期(1923—1927)(3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明星”公司的影片创作第三节长城派、神州派、“民新”及田汉的试验第四节欧化、尚古与唯美教学要求:本章重点、难点为第2、3节:要求了解中国早期电影公司及代表人物代表作本章思考题:明星公司和民新公司生产的影片有什么特点?(三)、第三章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3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古装片、武侠片——中国电影的两大类型第三节初步的整合——联华新派与国片复兴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为第2节。

要求较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电影的两大类型。

本章思考题: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电影为什么会产生商业竞争?(四)、第四章变革时期(1932—1937)(8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转变作风的“明星”公司与倾向鲜明的“电通”公司的创作第三节进步与保守共存的“联华”公司第四节“艺华”、“新华”、“天一”及其他公司的创作第五节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建立和发展教学要求:本章重点、难点为第2、3、4节。

《台湾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台湾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第十八章 台湾宗教的
奥秘(5学时)
第一节 原始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各大宗教的历史渊源及
在台传播的历史过程,台湾宗教现当代境遇等
第二节 佛教与道教
第三节 天主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第四节 台湾宗教新兴现象
第九章 台湾文学的风
韵(5学时)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
掌握台湾文学的多元内涵、不同时期文学主流思潮的转换以及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关系
第二节 台湾传统文学
第三节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
第四节 战后“主潮轮换”的台湾文学
第五节 多元化的台湾当代文学
第十章 台湾音乐的精
妙(3学时)
第一节 原住民音乐
学习要求:了解和学习台湾各民族音乐与西洋
第五章 康熙统一台湾
(3学时)
第一节 任命施琅担当远征重任
认识施琅在收复台湾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郑克塽澎湖驻重兵
台湾与澎湖的军事关系
第三节 完成统一大业
清朝统一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六章 台湾建省与近
代化(4学时)
第一节 统一后的台湾行政管理
学习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对台湾有效的行政管理
第二节 台湾建省始末
第十二章 台湾工艺的
风格(2学时)
第一节 传统民间工艺
学习要求:掌握台湾民间工艺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原住民工艺
第十三章 台湾戏曲的
嬗变(3学时)
第一节 台湾戏曲的雏形
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台湾戏曲历史发展、
种类与特点以及闽台戏曲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 台湾戏曲的发展
第三节 台湾戏曲的种类与特点
第化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饮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第二节 台湾汉族的饮食文化

影视史学

影视史学

電影」,也是日治時期臺灣所拍攝的最後一部劇
情片。故事敘述一位為日本警察/教師出征送行而
不幸落水犧牲的臺灣原住民少女;此片為李香蘭
主演,整部戲導演、工作人員、演員等,清一色 都是日本人。片中製作出所謂軍國美談,愛國青 年接受褒揚,成為皇民化運動最好的材料,實際 內容有許多不合原住民的生活習俗。
15
六、臺灣電影攝製場
36
伍、臺灣新電影的蛻變 1981-1990
37
一、學生電影類型

比較正經的臺灣電影製作公司,開始採取低成本 獨立製片的策略。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 拍了一些如:


《小城故事》
《早安臺北》 《候鳥之愛》 《歡顏》等清新的小品。
38
《小城故事》影片欣賞

/watch?v=XuDY6 dLToK0
影視史學
Film and Television history
第十週 荒謬滑稽的銀色天地;桃花源裡的悄然暗戀 (上)
1
壹、臺灣電影的歷史
2
一、電影第一次在臺灣上映

電影正式在臺灣放映,最早的紀錄是在西元1900 年6月21日的臺灣日日新報第六版的廣告欄中刊登
了一則廣告。廣告中說明:『原名為
Cinematographe的活動大寫真(即電影)』,將於6 月21日起,在臺北的「十字館」戲院放映一星期; 每天晚上六時開場,至十一時閉場。主辦單位是 法國自動幻畫協會(即法國電影協會),其幹事是
23
五、60年代之後的臺灣電影

龔弘聘請李行拍攝《蚵女》(1964)、《養鴨人家》 (1965),頗受市場的歡迎,評價也很好,終於帶
動國語劇情片的製作水平,甚至開拓了臺製國語
影片的海外華人市場。總的來說,健康寫實電影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电影史是研究中国电影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学科。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份全面的学习指南,以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2、理解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3、探讨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4、培养学生对中国电影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教学内容1、中国电影的起源和早期发展(1905-1930):介绍中国电影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包括第一部国产片的诞生以及早期电影制作公司的发展。

2、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1931-1949):讲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分析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和风格。

3、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发展(1949-1978):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的变革和发展,包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以及文革时期的电影审查制度。

4、改革开放后的电影繁荣(1978至今):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的繁荣和发展,分析这一时期电影的多样性和国际化趋势。

5、中国电影的现状与未来:介绍当前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人物和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

2、影片分析:引导学生观看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作品,并对其主题、风格和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对中国电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4、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方式,自主研究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电影类型的主题和风格。

5、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制作关于中国电影的PPT或其他形式的展示,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展示技巧。

五、考核方式1、影片观后感:要求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中国电影作品,并撰写观后感或影评。

2、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进行评估。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第一编史前史(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第一章原始群第一节猿人时期一、我国发现的猿人化石及其意义二、猿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第二节古人时期一、我国发现的古人化石二、古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第三节有关原始群的传说第二章母系氏族公社第一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确立一、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二、氏族制的确立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一、星罗棋布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第三章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第一节父权制的确立一、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三、父权制的确立第二节私有制、阶级及国家的出现一、私有制的出现二、阶级的出现三、国家的形式第二编古代史(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40年)第一章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第一节夏朝的兴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器二、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第二节夏文化的探索一、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二、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第二章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第一节商朝的建立和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朝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第二节商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商朝的灭亡一、商代的经济和文化二、商朝的灭亡第三章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第一节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一、周族的兴起二、周朝的建立第二节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机器一、分封制二、宗法制三、国野制(乡遂制)四、官制、刑罚、军队第三节西周时期的经济一、井田制二、农业三、手工业四、商业第四节西周的衰亡一、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二、国人暴动三、西周的灭亡第四章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第一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一、王室衰微二、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第三节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一、三桓与鲁公室的斗争二、田氏代齐三、三家分晋第五章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第一节各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一、魏国的李悝变法二、楚国的吴起变法三、秦国的商鞅变法四、其他各国的改革五、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第二节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农业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三、商业的繁荣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一、魏国独霸中原时期二、秦、齐对峙时期三、秦、赵大战时期四、秦统一六国时期第四节西周、秦秋、战国文化一、文化典籍二、诸子百家三、文学四、科学技术第六章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第一节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二、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第二节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三、秦王朝的灭亡第七章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第一节西汉初年的统治制度和政策一、“汉承秦制”二、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三、加强中央集权第二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一、改革政治体制二、强化军队三、改革财政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节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与王莽改制一、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二、王莽改制第五节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一、起义情况二、新莽王朝的覆灭第八章东汉(公元25—220年)第一节东汉王朝的建立及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一、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二、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第二节加强封建专制体制一、“退功臣,进文吏”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加强监察制四、集军权于中央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节外戚宦官的专权与党锢之祸一、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二、党锢之祸第五节黄巾大起义一、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二、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第六节两汉的文化一、经学、宗教、哲学二、文学艺术三、史学四、科学技术第九章三国(公元220—265年)第一节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的原因二、军阀混战的经过第二节三国政治一、曹魏政治二、蜀汉政治三、孙吴政治第三节三国经济一、曹魏的屯田制度二、蜀汉经济三、孙吴经济第十章西晋(公元265—316年)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西晋的政治第二节西晋的经济一、西晋占田制推行的原因二、占田制的内容三、占田制的意义第三节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西晋的灭亡一、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发生的原因二、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经过第十一章东晋十六国(317—420年)第一节淝水战前北方各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一、汉、前赵、后赵兴亡二、冉魏兴亡三、前燕兴亡四、前凉兴亡五、前秦兴亡第二节东晋前朝的政治与淝水之战一“三定江南”与“王与马,共天下”二、祖逖北伐三、东晋前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四、淝水之战第三节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一、后秦、大夏与西秦兴亡二、后燕、西燕、北燕与南燕兴亡三、后凉、南凉、西凉与北凉兴亡第四节东晋后期的政治与经济一、侨置与土断二、东晋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三、孙恩、卢循起义第十二章南北朝(420—589年)第一节南朝政权的更替一、刘宋兴亡(420—479年)二、南齐兴亡(479—502年)三、萧梁兴亡(502—557年)四、陈朝兴亡(557—589年)五、南朝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变动第二节北朝政权的更替一、北魏兴亡二、东魏、北齐兴亡三、西魏、北周兴亡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哲学与宗教二、史学三、文学艺术四、科学技术第十三章隋朝(581—618年)第一节隋朝的政治与经济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隋文帝评价四、隋炀帝其人及其评价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一、隋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二、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第十四章唐朝(618—907)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与经济一、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玄武门之变四、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五、武则天与“武周革命”六、唐玄宗与开元之治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经济一、安史之乱二、藩镇割据与反割据的斗争三、两税法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五、宦官与朝官之争六、牛李党争第三节唐朝的民族关系一、唐与突厥的关系二、唐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三、唐与吐蕃的关系四、唐与南诏的关系五、唐与渤海的关系第四节唐朝的对外关系一、与朝鲜半岛三国的关系二、与日本的关系三、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四、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诸国的关系第五节唐末农民大起义一、唐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二、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三、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第十五章五代十国及隋唐五代文化第一节五代十国(907—960年)一、五代更替二、十国兴亡第二节隋唐五代文化一、宗教与哲学二、文学艺术三、史学四、科学技术第十六章宋辽夏金(960年—1279年)第一节北宋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一、北宋建国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北宋内外矛盾的发展第二节北宋中后期的政治一、王安石变法二、北宋末年的黑暗统治和农民起义第三节北宋的社会经济一、农业的发展和客户地位的提高二、手工业的进步和工匠地位的变化三、商业的繁荣第四节辽、夏的兴衰一、辽二、西夏三、大理第五节南宋、金的和战及社会经济一、女真的兴起和建国三、南宋的建立与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四、南宋与金的和战五、南宋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激化六、金朝的经济和各族反抗斗争第六节两宋时期的中外交往一、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二、宋朝和朝鲜的交往三、宋朝与日本密切的交流四、中国与其他各国的交往第七节宋辽夏金时期的文化一、哲学思想二、史学三、文学艺术第十七章元朝(1271年-1368年)第一节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一、蒙古的崛起及建国二、蒙古灭夏、金的战争三、蒙古的三次西征四、元朝的建立和灭宋战争第二节元代的政治一、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二、双重民族政策三、平定诸王叛乱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五、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第三节元代的经济一、农业生产和赋役制度二、手工业生产三、商业的发展四、海运的利用和大运河的疏浚第四节元末农民大起义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二、红巾军大起义三、朱元璋起义和建明灭元第五节元朝的文化一、哲学与宗教二、史学三、文学与艺术四、科学技术第十八章明朝(1368年-1644年)第一节明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明初皇权的高度膨胀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明中后期的政治与与张居正改革一、明中叶社会矛盾的加剧二、明中叶的农民起义三、张居正的改革第三节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三、万历时工商业者反矿税监的斗争第四节明朝的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一、蒙古地区二、畏兀族地区三、乌斯藏地区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五、满族第五节明代的对外交往一、郑和七下西洋二、华侨对南洋经济开发的贡献三、抗倭斗争五、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第六节明末农民大起义一、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二、明末农民大起义三、农民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的覆灭四、农民战争的失败及其意义第七节明朝时期的文化一、哲学思想二、文学、艺术及大型典籍三、科学技术第十九章清朝(1644年—1840年)第一节清代前期的政治一、清初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二、清代中央和地方的组织机构三、军制和刑法三、文字狱第二节清朝统一形势的加强一、平定“三藩”之乱二、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对台湾的统一三、粉碎准部上层的叛乱四、土尔扈特蒙古回归五、对西藏管理的加强六、“改土归流”七、镇压大小和卓木及张格尔的叛乱第三节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恢复生产的措施和“摊丁入亩”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清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四、手工业工人的反抗斗争第四节清代中叶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二、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五节清代的中外交流和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一、清代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二、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三、清朝与西方的贸易及冲突第六节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文化一、哲学思想二、考据学三、史学四、清代官修大型图书五、文学、艺术六、科技中国近代史导言第一节中国近代史一中国近代史的范畴二中国近代化过程三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特点第二节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一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二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三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改进第三节相关史料的查阅与使用一建国以来出版的近代史资料丛刊(书)二学习中国近代史常用工具书三中国近代史涉及的纪年法第一章抵抗侵略与学习西方第一节18世纪中国的由盛而衰一、18世纪的盛世中国二、盛世中的隐患第二节西方入侵前奏与中国闭关锁国一、西方资本主义到中国寻找什么二、中国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三、关于中国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讨论第三节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一、鸦片的输入与中国的禁烟二、两次鸦片战争三、中日甲午战争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第四节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一、中国政府的反侵略政策二、军队的反抗三、民众自发地抗击侵略者的斗争第五节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四个跃进”一、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二、物质技术的学习三、政治制度的借鉴四、思想文化的探寻第二章革命与改良第一节太平天国农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一、农民起义的社会原因二、洪秀全与金田起义三、定都南京与军事上的全盛四、太平天国建设政策的推行五、内讧与农民斗争的失败第二节改革政治的维新运动与“新政”一、早期维新派及其主张二、改良政治的维新变法运动三、慈禧太后的戊戌政变四、戊戌维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三节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一、晚清革命的中坚与社会基础二、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四、从民主政治到权威政治第三章中国人的民主追求与制度创新第一节民主与制度一、民主二、推行民主制的先决条件三、制度第二节中国人初识民主一、中国古代的民主概念二、.近代中国人认识的民主第三节“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实践一、立宪派与君主立宪二、革命派的民主革命第四节新理论的探索与追求一、社会失范二、新的理论探索与追求三、新文化运动中的理论创新第四章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消长第一节近代中国社会传统经济的根本特征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二、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节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破败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自然经济的分解二、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继续保持三、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四、人口压力及灾荒对农业经济的抑制第三节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一、自然经济与近代农业商品化二、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发展三、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的特点第四节中国人为农业现代化做出的努力一、中国农业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二、近代农业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三、中国农业对外在因素的反应和利用第五节中国近代农民与土地一、近代中国社会土地状况二、太平天国制定的土地纲领三、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第五章艰难曲折的工业化历程与科技的命运第一节坚船利炮威逼下的中国工业一、抵御外来侵略的军事工业二、“自强”必先“求富”的民用工业第二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二、艰难曲折的发展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第三节阶级力量的变化与新增长一、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特点三、中国的产业工人阶级第四节近代科技与方法的引进一、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二、近代科技与方法的引进与应用三、近代中国的科学救国四、建立中国科学技术新体制的探索第五节近代中国科技体系的形成一、科举制的废除和新学制的实行二、兴办学堂的热潮三、编印新式教科书四、派遣留学生热潮五、大量科技期刊的出现.第六章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第一节新学与学堂的兴起一、近代中国人对科举制的态度二、废科举与兴学堂第二节士大夫的角色转换一、近代士人变化的动因二、士阶层的角色转换第七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动第一节传中国统的生活画面一、清代社会生活—衣二、清代社会生活—食三、清代社会生活—住四、清代社会生活—行第二节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一、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二、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三、到城市谋生活的农民四、最早接受西方影响的群体五、城市商业的发展六、旧礼教秩序的崩溃第三节平民生活的水准一、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二、近代中国工人、城市平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现代史第一章五四运动与皖系军阀的衰亡第一节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一、皖系军阀的统治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入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一、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的失败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各地的响应三、五四运动的胜利第三节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二、关于社会改造和国家出路的论争三、新文学革命的丰硕成果第四节军阀混战与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一、华盛顿会议与列强的卷土重来二、直皖战争和皖系政权的垮台三、直奉战争和奉军败退出关四、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五、国民经济的衰退和人民生活的恶化第二章国共两党的建立与合作的酝酿第一节护法运动与中国国民党的组成一、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二、中国国民党的组成三、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二、新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第三节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早期农民运动一、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二、早期农民运动第四节国共合作的酝酿一、孙中山致力改组国民党二、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三、二十年代科学与人生观关系问题的论争第三章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的溃败第一节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勃兴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国民革命的勃兴三、全国政局的演变四、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与中共的对策21第二节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一、五卅运动与全国革命高潮的掀起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建立三、军阀各派势力的演变与反奉倒段运动四、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五、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与妥协第三节北伐战争一、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三、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四、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第四节国民革命的失败一、列强的干涉与革命阵营的分裂二、四一二政变与革命的局部失败三、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四、七一五政变与大革命的失败第四章内战与危机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与加强一、宁汉合流与国民党各派的纷争二、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三、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和封建法西斯制度四、南京政府建立初期的对外政策五、国统区中间政派争取民主的斗争六、国民党统治下的财政经济状况第二节中共的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二、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和建设四、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长征的胜利22第三节日本入侵与局部抗战一、九一八事变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二、一二八事变与淞沪抗战三、伪满洲国的成立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四、日本扩大侵略与抗日反蒋斗争第四节危机的加深与新局面出现一、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二、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与合作的酝酿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绥远抗战四、西安事变和全国联合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第五节三十年代文化思想界的论争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二、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三、左翼文艺运动及其两个口号的争论第五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全民族奋起抗战一、抗日战争的爆发二、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三、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四、中日谈判的破裂与近卫第一次声明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和敌后战场的开辟六、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国际援华活动第二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一、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与国民党的倒退二、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三、敌后战场的巩固与扩大四、摩擦与反摩擦斗争五、宪政运动的开展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23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场一、珍珠港事件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二、中国战区的设立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三、日本的“治安强化”、“清乡”和细菌战四、解放区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抗战五、制止顽固派的反共叫嚣和武力威胁第四节战略反攻和最后胜利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二、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的反攻三、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四、豫湘桂战役及结果五、史迪威事件和美国对华政策的逆转六、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人民民主运动的增长七、代表不同中国命运的两个大会八、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六章两种中国命运的决战第一节内战独裁与和平民主的抉择一、战后时局与国共两党的方针二、重庆谈判和停战谈判三、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成就四、国统区反内战运动的兴起五、国民党加紧内战部署与中共的准备第二节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一、全面内战的爆发二、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三、“制宪国大”的召开与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四、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失败五、国统区的危机与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一、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4三、中共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四、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的召开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第四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战略决战二、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三、将革命进行到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52627。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中国电影史》教学⼤纲(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中国电影史》教学⼤纲⼀、课程得教学⽬标电影就是⼀种⽂化,也就是⼀个产业。

学习《中国电影史》就是了解中国电影⽂化得不可或缺得途径,中国电影史上许许多多优秀得影⽚有着极⾼得⽂化艺术含量,如《神⼥》、《春蚕》、《马路天使》、《⼩城之春》、《我这⼀辈⼦》、《农奴》、《林家铺⼦》、《祝福》、《巴⼭夜⾬》、《骆驼祥⼦》、《黄⼟地》等,⽽令⼈感到遗憾得就是我们得⼤学⽣对这些优秀得影⽚知之甚少,学习《中国电影史》可以弥补这样⼀个缺憾,有助于提⾼⼤学⽣得⼈⽂素质。

另外中国电影创作得现实主义传统,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历史得极其⽣动形象得教材,这类影⽚有很多,如《渔光曲》、《三个摩登⼥性》、《壮志凌云》、《松花江上》、《希望在⼈间》、《乌鸦与⿇雀》、《⼋千⾥路云与⽉》、《⼀江春⽔向东流》、《南征北战》、《红旗谱》、《于⽆声处》、《芙蓉镇》、《西安事变》、《开国⼤典》等等。

学习《中国电影史》也可以了解中国电影产业、电影事业⾛过得百余年艰⾟曲折得历程以及中国电影⼈得执着追求,从⽽对发展现在得电影产业乃⾄于整个⽂化产业有所借鉴。

概括地说,本门课得教学⽬标主要就是使学⽣初步了解中国电影史上得重要⼈物、重⼤事件与经典影⽚,提⾼⾃⾝得⼈⽂修养。

⼆、教学基本要求《中国电影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为早期中国电影,⼜分为四个部分:早期中国⽆声电影与有声电影得创作、30年代以后兴起得左翼电影运动、抗⽇战争这⼀⾮常时期得中国电影与战后中国民营电影得发展及取得得成就。

第⼀部分重点介绍中国电影产业草创时期得发展经历、早期电影⼈得杰出贡献与这⼀时期得代表性影⽚。

第⼆部分重点介绍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得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对以后中国电影发展得影响。

第三部分侧重于讲述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得破坏,以及具有正义感得中国电影⼈得不懈努⼒。

第四部分着重介绍战后中国民营电影业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得重新崛起与取得得辉煌成就。

影视艺术史教案

影视艺术史教案
教和学要目求的
教学目的:
本课程作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选修课程之一,力争通过有限的课时,帮助学生切实地了解和把握影视艺术的审美基调,引导学生初步踏入视听文化鉴赏的殿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图像时代审美分析的水平,也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既要让学生系统了解电影的发展历史,又能够根据鲜活生动的录像录音资料了解经典的影视作品,从实践中体会影视的影视艺术技巧,掌握影视鉴赏的基本方法,增强艺术素质和文化修养。
3.丹麦电影流派
4.英国电影的新趋向
5.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创作
三、伊朗、韩国等亚洲国家电影
1.伊朗电影
2.韩国电影
3.日本电影
4.印度电影
5.越南和泰国电影
四、中国电影的新趋向
1.中国内地电影
2.中国香港地区电影
3.中国台湾地区电影
五、其他地区的电影状况
六、世界电视艺术的新发展
教师讲授为主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举例讲解
1.美国电影制片厂体系
2.美国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类型片
(1)西部片
(2)强盗片
(3)音乐歌舞片
(4)恐怖片
(5)喜剧片
二、欧洲的电影流派与电影观念
1.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2.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
3.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4.其他国家的电影状况
三、中国及亚洲电影的发展状况
教师讲授为主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音像讲解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东方民族电影兴起和发展的条件。
难点:东方民族电影的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东方民族电影阐析
二.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东方民族电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講授者:江燦騰博士 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老師講述
1
1 史前臺灣和臺灣原住民
• 臺灣史前史
– 歷史上的臺灣 – 史前文化
• 原住民分類及社會
– 原住民分類 – 文獻記載的原住民社會
2
歷史上的臺灣
• • 有文字記載的時代稱為歷史時代,沒有文 字記載的時代則稱為史前時代。 臺海本島進入歷史時代
6
史前文化--十三行文化(4/4)
• • • • • 以鐵器為主的金屬器時代 十三行文化作為開端 時間大約距今兩千年到四百年之間。 以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最著名 出土的鐵渣〃礦石〃煤以及煉鐵作坊,證實了這 個文化的主人已懂得煉鐵的技術, • 他們的生活型態以農業為主,漁業也相當發達。 • 商業行為十分熱絡 • 遺址中曾發現瓷器及中國大陸錢幣。
26
臺灣的政治發展(3/3)
• 2〃鄭氏政權與大清帝國
– 鄭經時代清廷曾七次派員與其交涉 – 最初鄭經要求採取朝鮮稱臣納貴不薙短髮 – 鄭經攻回福建時,清方答應其要求,但鄭經希 望保有濱海島嶼及閩南沿海四府 – 鄭經死後,鄭氏政權內部紛亂,清帝國最後仍 是採取武力解決的方式,攻滅鄭氏政權。
27
社會文教發展(1/3)
– 文獻中西拉雅原住民社會
• • • •
政治組織 社會習俗 宗教習俗 商業活動
12
2 . 荷、西與明鄭時期
• 臺灣與世界
– (一)進入歷史時代的臺灣與大航海時代 – (二)荷蘭時代的殖民事業 • 鄭氏政權 – (一)明末及南明時局的變化與鄭成功進取臺灣
– (二)臺灣的政治發展 – (三)社會文教發展 – (四)對外關係與經貿
– 鄭氏政權的文教事業是由陳永華推動的 – 1665年於臺南興建孔廟,次年落成 – 當局又命令各里、社設學校,並成立類似國子 監的學院。當時鄭氏政權設立學校的目的,存 於培養官僚人材,而進入學校也是欲出仕者的 重要途徑。此外,流亡來臺、未在鄭氏政權任 官的南明大吏,則成為民間推動漢文化的主力。
30
對外關係與經貿
• 清帝國統治期問,分為所謂的「生番」、 「熟番」 • 熟番接受教化、歸附與納餉反之則為生番 • 日治時代的學術研究分為以下兩個 • 平埔族
– 凱達格蘭、噶瑪蘭、西拉雅、邵
• 高砂族
– 泰雅、賽夏、布農、鄒、排灣、魯凱、阿美、 卑南、達悟(雅美)、太魯閣
10
原住民分佈
11
文獻中的原住民社會
• 陳第的「東番記」與甘治士的記載
17
荷蘭時代的殖民事業
• 殖民規模的擴大與強化
– 移墾的擴大
• 殖民時祺臺灣的土地名義上都是荷蘭王所有,稱為 「王田」 • 招徠大批漢人來臺開墾
– 傳教事業與對原住民的控制
• 荷蘭人建教堂,設學校,並以羅馬字拼音之西拉雅 文翻譯聖經與祈禱書此種文字稱為「新港文」 • 荷蘭要求原住民各社選出長老參加地方會議 ,並在 各地設有政務員,多由傳教士擔任,進行地方的統 治。
22
鄭成功與荷蘭之戰
23
臺灣的政治發展(1/3)
• 1 鄭氏政權的建立與權力繼承
– (1)從東都到東寧
• • • • • 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 改普羅文遮城為承天府(即今赤崁樓), 同時將臺灣南部地區北設天興縣,南設萬年縣。 熱蘭遮城投降,改為安平鎮 鄭經繼位後,改東都為東寧,改天興〃 萬年二縣為 州。
5
史前文化--大坌坑文化(3/4)
• • • • • 新石器時代 開始磨製石器,作物的栽培、陶器的使用 已有定居的聚落年代大約 距今上千年 到四千七百年左右。 由出土的石製生產工具如石鋤、石斧 “可知,當 時的人已從事農耕。 • 打獵〃漁撈和採集可能仍是主要的生產活動, • 包括臺中清水的牛罵頭和臺南仁德的牛稠子文化, 也有一些則是從外來移人的,如圓山文化。
• 1屯田與墾殖
– (1)墾殖的推展 – 鄭成功來臺以後。因軍隊糧食不足,採取兵屯 的方式,由部隊赴各地進行耕作,稱為營盤 – 鄭氏政權接收荷蘭王田的土地,稱為官田;至 於鄭氏政權宗室、文武官員和有力人士,招徠 佃農開墾而成的土地,稱為私田 – 鄭氏時代墾殖的區域。以承天府〃安平鎮附近 為中心,漸次向南北開墾,其他地區也有零星 的點狀移墾
31
20
第2節 荷、西與明鄭(續)
• 臺灣與世界 – (一)進入歷史時代的臺灣與大航海時代 – (二)荷蘭時代的殖民事業 • 鄭氏政權 – (一)明末及南明時局的變化與鄭成功進取臺灣
– (二)臺灣的政治發展 – (三)社會文教發展 – (四)對外關係與經貿
21
明末及南明時局的變化與鄭成功進 取臺灣
• 清兵入關後唐王於福州即位,積極拉攏鄭芝龍,並賜芝龍 子森姓朱,名成功。次年,鄭芝龍降清,鄭成功不從,逐 步掌握閩南沿海及金門、廈門等地,並遙奉桂王(永曆) 正朔。 • 鄭成功以其從事海上貿易,並壟斷荷蘭取得中國商品的來 源,獲取利益,支持其軍需兵餉。 • 1659 年(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大舉北伐,但為清軍所敗, 退守金廈等地。 • 1661 年,鄭成功率軍攻打臺灣 • 次年,荷蘭由於援軍未能擊退鄭軍,軍糧、彈藥又告短缺, 荷蘭人不敵投降,結束在臺灣的殖民統治。
16
進入歷史時代的臺灣與大航海時代 (3/3)
• 貿易網絡與貿易衝突
– (1)國際貿易的狀況 – (2)貿易競爭與衝突
• 西班牙的殖民
– 1626年來自馬尼拉的西班牙人也在雞籠舉行佔領儀式, 修築城堡 – 領臺灣北部後,準備以此為據點,至日本和中國大陸 貿易、傳教,也希望讓臺灣北部成為貿易中心 – 荷蘭取得在日本貿易的特權後,於1942年進攻雞籠, 西班牙守軍投降,結束在臺灣的殖民。
• 日本在鎖國政策之下,臺灣的船隻仍被准許赴日 本貿易,經貿往來十分密切。 • 主要為蔗糖和鹿皮,以及部分的米穀,另外則是 從中國大陸轉銷日本的絲綢〃藥材等等 • 臺灣則主要從日本輸入軍事物資,部分的進口金 屬礦,如銀,也轉銷東南亞。 • 整體而言,鄭氏政權對南洋的貿易以呂宋為主, 但到日本的船數往往超過南洋貿易的兩倍以上。
– 1622年荷蘭人於澎湖築城,因而與明發生衝突。 明帝 國派兵攻擊澎湖的荷蘭人,荷蘭退出澎湖。 – 荷蘭因此在(Tayouan,臺南安平)建立熱蘭遮城 (Zeelandia) 與普羅文遮城(Provintia ) – 得到荷蘭政府授權的東印度公司,可以國家名義宣戰、 媾和、維持軍隊、設立殖民地。 – 總督荷蘭是第一個統治臺灣的近代國家,在荷蘭統治 時代,臺灣也第一次被納入世界經貿體系。
13
進入歷史時代的臺灣與大航海時代 (1/3)
• 東亞貿易網絡中的臺灣
– 明太祖時代雖曾經先在澎湖設巡檢司 – 後隨即採取「墟澎」政策 –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勢力率先進人東亞貿易, – 以llha Formosa(美麗之島)稱呼臺灣。
14
當時貿易情況
15
進入歷史時代的臺灣與大航海時代
• 荷蘭殖民臺灣的開端
18
19
荷蘭時代的殖民事業
• 族群的互動與對抗
– 荷蘭當局除以武力征服原住民,或是原住民各部落之間的衝突矛 盾以敵對的力量進行鎮壓。 – 荷蘭人掠奪了原屬於原住民活動的土地,再派漢人前往開墾,形 塑成漢人侵害原住民生活空間的印象。 – 對荷蘭人統治的反抗,以「大肚王」(Quata)和郭懷一事件最為重 要。 – 1644年反1645年,經過荷蘭當局兩次出兵攻擊後,大肚王戰敗, 參加南部地方會議,並讓漢人在當地從事獵鹿等承包, – 荷蘭當局為了廣招漢人來臺,給予種種的優惠。但其後對來臺開 墾的漢人又課以各種的苛捐雜稅,管制漢人的言論行動,因而引 起漢人的反抗,其中以1652年的郭懷一事件規模最大。
7
臺灣遺址分佈
8
原住民分類及社會
• 原住民分類 • 高山族和平埔族
– 屬於所謂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 Family)屬馬來玻利尼西亞(MalayoPolynesian)文化的族群
• 部分原住民族如十三行遺址便有可能是馬 賽人(Bassayer)八里坌社的遺留
9
原住民分類
1. 明朝末年為數可觀的漢人海盜在本島建立基地
2. 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相繼在臺灣建立殖民地起始

臺灣的歷史約有四百年左右。
3
史前文化
• 舊石器時代
– 長濱文化
• 新石器時代
– 大坌坑文化
• 鐵器(金屬器)時代
– 十三行文化
4
史前文化--長濱文化
• • • • • • 舊石器時代人類 以打製的石器作為主要工具 臺灣最早發用的舊石器文化 其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及恆春半島海岸 距今五千至五萬年之間。 當時是小聚落,主要的生產活動為採集、 狩獵和漁撈。 • 包括左鎮鄉發現的左鎮人和屏東鵝鑾鼻遺 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等
28
社會文教發展(2/3)
• 1屯田與墾殖
– (2).原住民的抗爭 – 屯田制度的實施壓縮了原住口的活動空間,引 發其不滿。以大肚王為代表的原住民,與鄭成 功的軍隊發生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其後,鄭氏 政權為了軍事的需要,派原住民搬運糧食,也 曾引發各地原住民的反抗。
29
社會文教發展(3/3)
• 2官方漢文化的移入
24
明鄭時期臺灣
天興縣
萬年縣
25
臺灣的政治發展(2/3)
• 1 鄭氏政權的建立與權力繼承
– (2)權力繼承與鬥爭
• • • • • 鄭成功過世後,集團內部分裂 臺灣的部眾擁立其弟鄭世襲 金廈則推鄭經繼位 最後鄭經從金廈出兵,擊敗鄭世襲,取得繼承權。 鄭經過世,雖遺命由長子鄭克臧繼承,但鄭氏家族 內部不服,結果鄭克臧被殺,由年僅十二歲的次子 鄭克塽繼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