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简史论文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的800字议论文5篇作文

中华文明的800字议论文5篇作文

中华文明的800字议论文5篇作文然而,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不文明的行为数不胜数。

诸如:某些人在公共场合随意吐痰,不在乎他人感受;还有些人,在拥挤的公车上,常常会为了一点小事便肆意谩骂他人;更过分的是,一些人在面对跌倒老人时,置之不理地扬长而去。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文明的议论文,方便大家学习。

中华文明的800字议论文1瞧瞧这,瞧瞧那,我们的景宁多么漂亮,多么美丽。

一座座高楼大厦竖立起来,大街上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街道两旁排立着棵棵绿树,大街小巷的人们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无不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景象……我正沉浸在这美好的情景中,突然一股臭味飞冲过来,立马把我从美好的梦幻世界拉了回来,原来是街旁的垃圾发出的臭味,难道垃圾筒已满了?我捏着鼻子走过去一看,垃圾筒并没有满呀,哦,原来是人们怕臭把垃圾放在垃圾箱边就匆匆离去。

其实你只要再前进一步,我们的社会就前进了一大步,敢问你为什么就迈不出这一步呢?街边的墙上,还有居民楼的楼梯上、墙上,以前贴小广告的地方环卫工人刚刚用涂料刷过,又冒出了小广告和电话号码,有的还用红红的颜料涂呢。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汽车尾气的臭味,还有拖拉机在街上飞奔发出“托托托……”的噪音和车后冒着乌黑的柴油烟;河里到处可见污水横流,一条条小鱼翻起了白肚,似乎在向人们“求救”。

作为景宁畲乡大家庭的一员,我实在坐不住了。

于是,我悄悄开始行动了。

星期天我拉着妈妈一起去爬石印山,爬上去一看,我惊呆了,原本非常美丽的石印山变得垃圾遍地,有些游客还一边吃着东西,一边扔着包装袋和果皮,这些东西与各色盛开的野花的颜色真的太不协调了。

于是,于是我便想:“如果把垃圾捡掉不是更美吗?”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非常赞同我的主意。

随后我们腾出装水果的塑料袋,用干树枝做了一双特长的筷子,沿着下山的路一边走,一边捡,捡到山脚的时候,我们已捡了满满的4塑料袋的垃圾……其实有时文明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那么,文明县城的离我们就会越来越近。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文章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文章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文章
《中华文明源头之谜》
嘿,朋友!你知道咱们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多神奇吗?那可是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啊!
想想看,远古时期的人们,他们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究竟是怎样开启文明的第一步呢?这就好比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光明,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就说那石器时代吧,人们用简单的石头工具去狩猎、采集。

你能想象他们面对着凶猛的野兽,毫不畏惧,勇敢地冲上去的情景吗?哎呀,那得多刺激啊!这不就和我们现在面对困难时,咬咬牙向前冲一样吗?
再看看那个时候的陶器,那么精美的工艺啊!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他们有一双特别的巧手?像我们现在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样,他们是不是也花费了无数的心血才创造出那些美丽的陶器呢?
还有啊,古代的文字!那一个个神秘的符号,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这不就像我们平时发信息聊天,用文字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吗?古人用文字记录生活、传承智慧,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还有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什么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多有意思啊!难道那时候真的发生了这些神奇的事情?这些传说不就像是我们现在喜欢看的科幻大片,充满了想象力吗?
中华文明的起源真的太复杂、太迷人了!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
所在啊!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好好去了解它,感受它的魅力,让这份宝贵的遗产永远传承下去。

不要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被遗忘,我们有责任让它继续闪耀光芒,不是吗?。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盛世大唐—长安之春内容摘要:唐朝社会生活融贯中西,社会风气自由开放,科技与艺术气象万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的鼎盛时代,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

虽然这么强大的帝国最后还是没有避免被消灭的命运,但是它所创造的文明却为后人所景仰,所称赞。

关键词:盛唐,富强,长安,唐人街,瓷器,交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军事正文: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恒古不变的神话中摇醒盛世的传说,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寻找梦的起源,她是史书里镌刻的永恒,抒写着中华文明最辉煌的篇章——唐。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

家家楼上如花人……”这是唐朝诗人用来描绘唐长安的繁华的诗句。

在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宫乐图》绘于唐代,是将唐代长安城的风貌展现给后人的重要遗物。

在画中,女子的各种装扮都可以看出是从波斯传来的,女子所喝的酒都是来自西域的,可见在宫廷中西域文化已遍及。

首都长安几乎为一国际之都会,各种人民、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来自康国者以康为氏,安国者以安为氏,曹国者以曹为氏,昭武九姓亦皆以国为姓。

于阗尉迟氏、龟兹白氏、疏勒裴氏以及波斯国人亦为唐朝常见西域人。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这就是繁华的长安……世界的长安。

这样的繁华归因于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曾经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

他取得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时至今日,中国人仍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方称“唐人街”,也是来源于此。

贞观论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

为了成为明君,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的意见。

中华文明简史论文

中华文明简史论文

一、何为文明文明有三层意思。

一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二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其中,第二和第三层意思与“文化”的意思相同(但在考古学和人类学中,“文明”和“文化”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常听到的“讲文明”中的“文明”,实指一种礼仪,或要遵守的社会秩序、行为规范等。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易·乾·文言》)。

17世纪中后期,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辟草昧而致文明。

”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

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

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纵观历史,中国文明包括:①良渚文明:良渚文明发源于亚洲长江流域。

形成于公元前3300左右。

公元前2600年进入高度文明。

并出现亚洲最大的城市良渚古城(总面积290万平米)玉器成就当时位居环太平洋地区之首。

②华夏文明:亚洲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

当时位于姜族支系中的华夏族崛起建立了华夏文明。

公元前2500年陶寺遗址时期进入高度文明。

(出现亚洲第二大城市陶寺古城280万平米)华夏文明的成就在于陶瓷。

制造出了薄如蛋壳的黑陶。

陶瓷成就位居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③古蜀文明:发源于中国四川地区。

文明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高度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三星堆遗址。

主要特征是大规模的青铜器刷新数个世界纪录。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卓越的文化体系。

在这片土地上,中华儿女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古代黄河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流域是一个富饶而肥沃的土地,拥有丰富的资源,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狩猎、采集、渔猎等生产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以农业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崛起。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先民们掌握了种植农作物的技术,发展了各种农业工具和方法,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这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还培养了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勤劳智慧。

农民在耕种、收获、销售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习俗和节日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形式。

从最早的部落联盟到后来的封建制度,再到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华文明的社会组织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时间存在,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制度建立了清晰的等级关系和权力结构,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都以礼制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封建文化。

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众多的文人学者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创作,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哲学、历史记载、神话传说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精华。

在古代,中国儒家的思想理念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强调了礼仪、道德、家庭和谐等价值观念,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

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

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

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

中华文明史论文

中华文明史论文

五千年文明开涿鹿——探析黄帝城与中华文明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据十分显要的地位。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流传至今的人类文明。

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自古以来许多学者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就黄帝或黄帝时代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贡献作一初步探索考古勘察证实,黄帝城遗址的建筑年代为战汉时期,系古代涿鹿的政治文化中心。

虽然迄今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黄帝城确实是五千年前黄帝所筑,但是,根据涿鹿一带的考古发现成果和司马迁的有力认定,我们有理由认为黄帝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华文明从这里起步。

涿鹿故城之所以称为黄帝城,是司马迁通过现场考察和文献资料分析所赋予的文化内涵。

因无文字记载,三皇五帝时期被史学界称为“传说时代”。

此时,要了解传说时代所发生的故事,也只能从纷纭复杂、人人言黄帝的传说和神话中进行分析、研究、判断。

为得出可信的结论,司马迁亲自经过“西过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的广泛调查研究,从诸多文献、传说和史实中总结出黄帝的重要政治、军事活动都发生在涿鹿一带,因而我们相信他们的说法是可靠的。

目前,由于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不够深入,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黄帝城确实是五千年前黄帝所筑,但是,根据涿鹿一带的考古发现成果,完全可以相信,司马迁的结论是正确的,进一步的考古资料将会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证据。

因此,我们应该将以司马迁的认定和现代考古学资料作为支撑的黄帝城,看做中华文明的载体。

它有力证明着中华文明从这里起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华文明在涿鹿一带形成似无疑义,但是,是什么文化背景促使如此重大的事件在这里发生呢?我们的回答是,中华文明的根系在泥河湾,正是有了距今200万年的文化积淀,才促使中华文明在这一带形成有了可能。

在泥河湾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时产生着文明进步的火花,不时创作出瑰丽的文化,其中,涿鹿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系列火花中最为耀眼的一颗。

关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作文观点

关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作文观点

关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作文观点示例文章篇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的文明那可是像一条长长的大河,从远古一直流淌到今天,从来都没有断过流!就说那古老的甲骨文吧,那一个个奇奇怪怪的符号,像不像神秘的密码?它们可是咱们老祖宗用来记录事情的宝贝呢!每当我想到几千年前的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刻下这些文字,我就忍不住感叹:“这得多厉害呀!”再看看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场面得有多壮观!他就像一个超级大英雄,把混乱的天下变得整齐有序。

兵马俑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那些栩栩如生的士兵和战马,好像随时都会活过来一样。

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咱们中华文明的伟大吗?还有那丝绸之路,就像一条神奇的纽带,把中国和世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咱们的丝绸、茶叶、陶瓷顺着这条路走向了远方,外国的稀奇玩意儿也顺着这条路来到了中国。

这难道不是一种奇妙的交流吗?唐诗宋词更是中华文明中的璀璨明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的诗多么有意境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的词又是多么豪迈!读着这些诗词,我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和那些大诗人一起感受喜怒哀乐。

我爷爷经常跟我讲,中华文明就像一棵大树,根深深地扎在土里,枝叶不断地生长。

咱们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不就是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吗?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多开心呀!有一次,我和外国小朋友交流,我给他讲了咱们的四大发明,他听得眼睛都直了,一个劲儿地说:“哇,中国太厉害了!”那一刻,我心里别提多自豪了!咱们中华文明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可一直都在向前走。

它就像一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可一定要好好了解咱们的中华文明,把它继续传承下去,让这火炬烧得更旺!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示例文章篇二:《中华文明,璀璨的明珠》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华文明那可是像一条长长的、闪闪发光的星河,从古至今,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想想看,那古老的甲骨文,就像是神秘的密码,记录着祖先们的智慧和生活。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即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

2001年以后,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开展为标志,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在1928—1976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体上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

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可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

其中又可以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为探索夏文化而开展的豫西考古调查为标志,将这时期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这时期的前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探索商代文明,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0年15次的发掘。

发现了商代后期王都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群、甲骨档案库、王陵和千余座为祭祀王陵而牺牲的小墓或祭祀坑,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

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使当时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开始认识到商殷时期已经出现国家。

1954年,曾多次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李济,依据安阳殷墟15次发掘的收获,首次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开始和特征,并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开始》(TheBeginningofChineseCivilization)。

另一方面是追寻殷墟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期文化遗存。

至1939年,梁思永研究龙山期文化遗存,在提交第6届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总结了龙山文化的特征,并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他认为龙山文化与殷文化在10个方面有着共同点,后岗二层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

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璀璨的文明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起源、发展和特征三个方面,系统探讨中华文明的源起与演进。

1. 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原始社会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形成了稳定的聚居地。

这些聚居地逐渐演化为农业社会,人们开始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同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

2. 发展中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

首先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氏族联盟时期,各氏族之间形成了自相联合的共同体,并逐渐形成了世袭的社会制度,这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步。

随后是以殷商为代表的奴隶社会时期,殷商王朝的建立使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开始运用青铜器和甲骨文等记录工具,农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继而是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然而,众多思想家和学者的活跃与推动,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是秦朝的统一,秦始皇通过修筑长城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统一了中原地区,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崛起与发展。

3. 特征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特征和价值观。

首先是崇尚和谐。

中华文明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平衡,这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等。

其次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明积极传承古代经典著作,如《诗经》、《易经》等,同时在交往与交流中也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

最后是注重和平发展。

中华文明重视以和平方式解决纷争与冲突,强调和平共处与互相尊重,这种传统价值观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历程,更是世界文明多元交流与共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独具特色不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繁荣与进步,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代社会,我们要继承与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从中找寻智慧和力量,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明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成就,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进行探讨。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先民们开始种植粮食、养殖动物,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文明。

商朝和周朝是中国古代的两大王朝,他们的兴起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

商朝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周朝的礼乐制度和诸子百家思想,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也为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统一和文化的融合达到了顶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开创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先河。

而汉朝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推行了科举制度,使中国的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唐代的诗词、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本土,更是深远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

中国的文字、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都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丝绸之路的开通更是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中华文明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艺术形式等都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为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可以说,中华文明以其璀璨辉煌的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当今世界,中华文明依然为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做出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文明史论文

中华文明史论文

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论中国孔儒文化中国主导文化是从“老”到“庄”;从“孔”再到“孟”,这一路线发展的起来的。

发展轨迹是从“道德经”到“逍遥游”、从“清静无为”,到“寄情山水”、从“以景抒情”到“托物言志”。

中国文人一直把这种文化当成一种“博大精深”、“宁静致远”、“清静高贵”的文化加以吹捧,甚至发展成一种“自以为、”自欺欺人“、”虚无”“自大”的自恋情结。

从中国文字到书法、从中国画的题材形式到技法、从文学到诗歌,从传统建筑带园林盆景无不体现这种文化的精神。

对于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孔儒文化而言,却有着自己的精华与糟粕,有自己的褒贬两方面。

首先说说它的精髓。

孔子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思想是他的精华所在。

长期以来,我们多注重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才真正认识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世界和谐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几大和谐关系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认为,儒家文化的精华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文化的精华有利于人与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有利于世界和谐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克己爱物,将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精神享受。

儒家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

同时,他提倡“乐”教以纯洁人心,“乐”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多种声音、情感、动作的和谐统一,可以抒发情感,调节性情,感化人心。

同时他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制度”,使之成为可操作的“礼”,“礼”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国文明史论文

中国文明史论文

中国文明史论文来浅谈中国文化的优缺点我看到“中国文化最大的优点或缺点”这几个字眼时,脑海里不自觉地就跳出了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的一段话,“中国的艺术和思想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阁楼,这是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尽的的聪明。

”好奇心驱动,非得再翻开《谈中国诗》细看看,却又再看到一段醒目的话,“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这句话一并概括了中国文化的优缺点。

中国文化的早熟恐怕是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欧美文化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就以中国诗的发展历程来看,“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如同罗马史诗般恢弘的史诗,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古代早已具有完备的史官制度,历史的传承和记载的功能交由史官编纂的史书来负责。

而中国的戏剧诗,从最早的各种“传奇”的出现,演变到元朝,关汉卿等创作的元杂剧才在一定意义上具备戏剧诗的雏形。

反观中国的抒情诗,早至商周时期,就已有《诗经》广为传诵。

(当然,当时还没有编纂成为《诗经》,但这些诗歌已经产生并在民间和贵族之间流传)《诗经》中抒情诗所达到的高度,足以另今人汗颜。

到唐朝时,中国诗再一次达到了巅峰,抒情诗的发展已达到堪称完美的地步。

但是在巅峰之后,再继续发展,由于体制越来越严密,格律越来越讲究,加之唐诗的巅峰实在难以逾越,所以尽管宋人在玄诗方面有一定成就,但相比唐诗的巨大成就还是微不足道的。

一直到近代,民国时期徐志摩,戴望舒等海外留学归来的诗人们,受西方诗歌的影响,才使中国的诗坛稍有一丝新意。

关于这点,袁行霈先生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中有一段话说的甚是有理,“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的发育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一样。

成熟期一般说来较短,犹如鲜花之盛开,在一段较短的时间里集中出现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充分发挥了这种题材的各种潜在的表现力,使后人难以继续有所作为,而只能在追慕之余进行模仿,于是这种题材也就衰老了。

高中历史精品论文: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高中历史精品论文: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摘要:中华文明就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高度发达、长期延续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实体。

距今8000多年有了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

距今约6000年正式形成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

距今约5100年中华文明形成,进入“古国文明”阶段。

距今约4100年进入夏代和“王国文明”阶段。

中华文明具有“一元”宇宙观和“多支一体”格局,是一种独特的“天下文明”模式。

“天下文明”模式,连同敬天法祖、诚信仁爱、和合大同等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至今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华文明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中华民族天下文明一元多支一体中华文明以其伟大、古老和延续至今而著名于世。

她起源、形成于何时何地,有何特征特质和长存之道?是值得永远追问的重大问题。

一、文明、文明社会、中华文明“濬哲文明”(《尚书·舜典》),“其德刚健而文明”(《周易·大有·彖》),“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周代文献中的“文明”,指“人类以修养文德而彰明,而社会则得有制度的建设和礼仪的完善而彰明”。

而现在中文使用的“文明”一词,多指对西文词汇“Civilization”等的意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或将其理解为一整套长久传承下来的伟大文化传统,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一般将其解释为与“野蛮”相对的高级社会阶段或国家阶段。

也有综合性的理解,认为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有必要对“文明”“文明社会”“国家”几个概念加以区分。

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是将“国家”基本对等于“文明社会”而非“文明”。

中华文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都是延续3000年以上的原生文明,而非三个狭义的“国家”或者“文明社会”。

严文明指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

【高三作文】我们的中华文明 高中议论文1200字

【高三作文】我们的中华文明 高中议论文1200字

【高三作文】我们的中华文明高中议论文1200字我们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一个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涵盖了语言文字、音乐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独特而传统的中华文明感到骄傲并努力传承与发扬下去。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早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有了较为完整的文字文字系统,并通过经典著作传承下来。

这些经典著作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论语》是孔子的语录,通过对人与人关系的探讨,提出了“仁”、“义”等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而《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强调人应该追求自然、简朴和无为而治,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古老的著作,至今仍然是我们进行道德与文化教育的重要材料。

中华文明是多元文化的集合体。

中国地域辽阔,人民众多,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欣赏和学习的机会。

中国音乐艺术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北方的京剧、南方的粤剧、西南的川剧等,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互补、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音乐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继承和传承。

中华文明拥有独特的传统美学理念。

中国人讲究内在的品质与外在的形象相辅相成。

传统的审美观念注重“以文化修身”。

中国画注重表现意境和意蕴,以点、线、面的运用,将作者的情感和思维表达出来。

传统的书法则以墨为媒,以点画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字体风格。

这种注重内在的美学理念,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个人修养和内在品质的价值观。

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一个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元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传统美学理念。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独特的中华文明感到自豪,并努力传承和发扬光大下去。

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精髓,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根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份认同,同时也增强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华文明历史小作文

中华文明历史小作文

中华文明历史小作文
《中华文明那些事儿》
咱中华文明啊,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说我有次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吧,一进去我就被那些古老的文物给震住了。

我在一个展柜前盯着一个精美的青铜器,瞧那上面复杂的纹路,真不知道古时候的人是咋弄出来的呀!我就那样傻傻地看了好久,想象着当年制作这个青铜器的工匠得费多大的劲儿呀。

他是不是在一个小作坊里,聚精会神地一点点雕琢着,汗水都滴在了上面。

也许他一边干活还一边哼着小曲儿呢,就跟咱现在上班有时候也会哼哼歌一样。

然后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这个青铜器终于大功告成了,它被摆放在了重要的地方,被很多人欣赏、赞叹。

再看看其他的文物,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从古老的陶器到华丽的丝绸,从神秘的甲骨文到气势恢宏的建筑模型,这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啊!我在里面逛啊逛,感觉时间都好像停止了,自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和那些古人一起生活、一起创造。

哎呀呀,咱们中华文明真的太了不起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越挖越觉得有趣,越品越觉得有味道。

我这一次小小的参观体验,只是中华文明漫
长历史中的一个小片段,但就是这么一小点,也足够让我震撼和着迷了。

以后我还得多多去探寻中华文明更多的精彩,好好去感受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呀!这就是咱中华文明,永远都那么迷人,那么让人自豪!。

历史变迁中的中华文明

历史变迁中的中华文明

历史变迁中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并且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各种变迁。

从远古时代到现在,中华文明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发展阶段,这些事件和阶段都是对中华文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远古时代,中华文明的先民是以农业为主,开始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创建了文明的前期阶段。

这时期的中华文明形成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当时的人民用来记事和交流的方式,不仅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历史,也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阶段,统治阶级掌握了政治和经济权力,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广泛的时期之一,产生了很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和全世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秦汉盛世时期,中华文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秦朝统一了六国,创建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使得国家的统治和管理更加有效。

汉朝时期,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了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汉朝的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宋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又一次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与文化辉煌的时期之一,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宋朝时期,文化繁荣、经济发达、政治清明,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阶段。

这两个时期都是中国文化传统经典的主要时期之一,它们对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明朝时期,文化和学术发展十分繁荣,文学、历史、哲学、绘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

清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的文化产业、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了现代,中华文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兴起,中华文明开始不断的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中华文明概览论文

中华文明概览论文

中华文明概览论文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华文明概览——从科举制到现代公务员制度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很早就有了制度文明萌芽,所谓制度文明,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各种制度规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对于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就是管理社会阶层的人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有真正能力的人来管理这个社会呢,科举制度就是在这个“选贤举能”的观念下产生的.从广义上来说,科举制产生于汉代,当时的选官制度分为纳赀、任子、察举和征辟.纳赀就是所谓的买官,根据交钱的多少决定可以做官的大小,可见当时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贿赂,这一点并没有体现“选贤举能”的择官宗旨;任子,就是世袭,某个官员的子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同样不能做到任贤为官,并且就长远历史而言,世袭制往往导致一代代的衰落;察举始于汉高祖刘邦时代,到汉武帝时期形成制度,西方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科举制,考试科目有孝廉、秀才、明经和贤良方正,由于只是初步形成的制度,还没有详细的管理方案,造成了权贵操纵弄虚作假的弊端,使得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登上朝堂;征辟是指皇帝和地方官员征召有才能的人进入管理阶层,这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皇帝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大部分都是通过大臣了解的,对于大臣举荐的能人不能详细的了解,只能听信大臣的一面之言,其实是存在很大水分的,而地方官员征召地方的管理者就更容易存在像纳赀一样以钱买官的现象.可以这种科举制是很不完善的,很难做到选贤举能.到了三国战乱时期,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实际是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破除了豪门贵族操纵的弊端,但是所谓九品中正,就是把人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能做的官也不同,并且九品的评价机构任然被豪门贵族掌控,这使得贫寒人家评不上高等人,有才华的人难以被发现重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形象的揭示了这一制度的弊端.直到隋唐时代,科举制才真正建立.确立了分科取士的制度,包括常科和制科,其中常科每年一考,制科是皇命临时增加的考试,科目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最好考,进士最难,进士科重诗赋,唐诗文化丰富多彩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有“三十老明经,六十少进士”的说法,考中进士称“登龙门”.在当时,有曲江会宴、杏园探花和雁塔题名等科第风尚.唐朝的秀才很难考,与清朝不同,在清朝秀才是最低等的.除此之外,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的先河,由于能进入殿试的考生都才华横溢,所以殿试一般都是由皇帝亲自考察考生的书法,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考生的来源通常分为生徒和乡贡,递减认识是不能参加考试的,这又导致了许许多多寒士与朝廷无缘.但是这样具体的制度,比起过去已经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公平,可以说是质的巨大飞跃.科举社会的形成在宋朝.这个时候,放宽了录取的范围,考中的人数增多,也因此改为三年一考,并确立了州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为了解决考试舞弊问题,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对考试内容也做了很大的改变,并且禁止大臣“公荐”举子,有效防止权贵操纵科举,对参加考试的权贵子弟加强监督实施实施单独考试的制度.所以宋朝的科举考试真正的选出了很多人才,但这种科举制度是重文轻武的,致使宋朝在军事上没有什么优势,遭到外族的侵犯和压迫,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爱国文人.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制度逐渐走向了衰落,由于中央集权的膨胀,统治阶级越来越渴望通过科举制度禁锢文人的思想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考试的内容变成了八股文,这使得科举失去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作用.其他方面基本沿袭了宋朝的科举制,顺天府的乡试第一名叫做解元,第二名称为南元,通常第二名都是来自江浙的国子监学生,但是他们不能取得第一名,解元必须是直隶省的学生,一般南元比解元的学问好.乡试在秋季进行,桂花飘香时,所以又叫做桂花榜.殿试考中的考生可以参加恩荣宴又称琼林宴,若六十年后人仍然健在,就可以参加第二次琼林宴.表面浮华下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八股文限制了考生的创造性,影响了思维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可以说是八股文将科举考试推上了绝路,所以在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考试.经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新成立的中国百废待兴,首先要结局的但就是官员选拔问题,庞大的中国需要从上到下很多很多的人来治理,逐渐的形成了中国化的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制度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标志着国家的现代化.在西方,实行两官分途原则,一是政务员,这种公务员是有任期限制的;另一种是业务员,若没有巨大工作失误,是终身的,这是为了保证管理的连贯性.公务员一般通过民主选举和公开考试的方式产生,要保证最高程度的公平性.西方的公务员通常有较高的薪水,所谓“高薪养廉”,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人才来为国家管理做贡献,而在我国,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公务员只是有一个低薪的铁饭碗,因此滋生了各种贪污腐败的现象,而庞大复杂的管理机构和低效率的执行力,使得很多很多的腐败分子逍遥法外,“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要求是美好的,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凭着官员对于信仰的崇拜程度,而信仰在利益面前往往是脆弱不堪一击的.虽然受到国情的限制,不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整体上也是在一点一点的进步的.科举制度占据了我国文明史的大半,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大笔,虽然现在我国实行的是公务员制度,但是科举制度给我们带来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将永远流传下去.。

【高三作文】我们的中华文明 高中议论文1200字

【高三作文】我们的中华文明 高中议论文1200字

【高三作文】我们的中华文明高中议论文1200字我们的中华文明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中华文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华文明的瑰丽之处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以及对于人类和谐共处的追求。

我们应该为我们的中华文明感到自豪,并且更加坚定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

我们的中华文明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传统绘画,从古代的思想哲学到现代的戏曲艺术,中华文明每一方面都展现出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古代的《红楼梦》是一部璀璨的文学作品,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现实与梦幻的世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而中国的传统绘画更是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等传统绘画形式。

这些古代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让我们更加自豪和自信。

中华文明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化传统,还有中华民族对于和谐共处的追求。

在中华文明的背后,有着深深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大学》和《中庸》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孔子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于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和谐共处的理念追求。

中华文明的和谐观念也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尊敬长辈、和睦相处和注重社会公德等。

中华文明以此传达给人们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价值观。

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重任。

我们应该将中华文明的精神和价值观传承下去,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荣光。

我们应该重视学习中华文化传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中。

多在学校和社区参加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沟通,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

参加文化活动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亲近中华文明,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价值观念和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何为文明文明有三层意思。

一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二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其中,第二和第三层意思与“文化”的意思相同(但在考古学和人类学中,“文明”和“文化”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常听到的“讲文明”中的“文明”,实指一种礼仪,或要遵守的社会秩序、行为规范等。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易·乾·文言》)。

17世纪中后期,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辟草昧而致文明。

”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

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

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纵观历史,中国文明包括:①良渚文明:良渚文明发源于亚洲长江流域。

形成于公元前3300左右。

公元前2600年进入高度文明。

并出现亚洲最大的城市良渚古城(总面积290万平米)玉器成就当时位居环太平洋地区之首。

②华夏文明:亚洲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

当时位于姜族支系中的华夏族崛起建立了华夏文明。

公元前2500年陶寺遗址时期进入高度文明。

(出现亚洲第二大城市陶寺古城280万平米)华夏文明的成就在于陶瓷。

制造出了薄如蛋壳的黑陶。

陶瓷成就位居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③古蜀文明:发源于中国四川地区。

文明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高度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三星堆遗址。

主要特征是大规模的青铜器刷新数个世界纪录。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

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英国人类文化学创始人泰勒(E.B.Tglor)把文化界定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

美国学者M.克迪维拉称文化是指导人们一系列行为模式的观念,其核心是一种“精神形式”。

广义上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层次。

其中,物质文化是文化体系的外层结构,制度文化是中层结构,思想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结构。

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

人类普遍认同,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

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

)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

),此外还有把文明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和其它标准的分法。

文明一词至大至广,无所不包,从工商企业、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道德智慧等,举凡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被囊括在文明这一概念中,若想进一步明确它的概念,一定要博览群书、刻苦钻研。

二、农业对于人类走向文明有什么意义农业的发生是文明起源的曙光,这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是一样的。

它使大规模的人口聚居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了建立复杂的社会组织的需求,复杂的社会组织,又加强了人类生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在较大群体的生存斗争和相互竞争中,又进而产生了国家,也就是出现了文明开始的标志。

在农业时代到来之前,人类依赖狩猎、采集生存,族群人口少,不同族群之间很少出现争夺地盘的战争,人们过着一种基本上无竞争的游群式社会生活。

到了农业时代,人的力量大规模地介入自然世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固化在特定的区域。

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人口增加,族群规模扩大,族群内部以及不同族群之间日益产生利益上的冲突,土地、水源乃至人口与财富都成为竞争的目标。

农业的发展使原先居无定所的原始游群村庄化、部落化,半动物式的原始人逐渐进入由各种权力主宰的人类社会。

如何在族群内部以及不同族群之间建立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社会秩序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为了建立适宜生存的社会秩序,组成部落的人们逐渐确立了不同种类的权力,如组织领导决策权、人事分工权、食物财产分配权等,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部落内部的祭祀权以及与其他部落之间的外交权、开战权等。

部落的最高首领即为族长、酋长或称为王。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在社会生产还处在低阶段的史前时期,人们生产的目的是要满足其生活上的藉求,若有多余,则与周困或邻近地区的人们去交换其需要的物品.这样的交换,在地域上来说,是小范围的。

到了良诸文化、红山文化等史前时期的手工业,是农业与手工业大分工后的产物,手工业生产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去交换、贸易.如近年来,发掘的新沂花厅大泣口文化的墓地,发现数量较多的双鼻壶、宽把带流杯等良诸文化的内器,说明了这两个考古学文化的居民间的交换或贸易上的来往是密切的。

在这样广宽的地区内进行交换或贸易的来往,必然要逐渐形成一个纲络系统,以加强和巩固这种联系,使各地区的史前文化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文化的发达上,相互支援,共同的向文明社会迈进。

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上一直没有找到撬动地球的杠杆,直到距今大约一万年前,人类通过农业这个杠杆,分别将地球生态圈中的植物和动物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从而过上了一种通过大规模改造自然界来适应自我意志需要的文明生活。

在缓慢而卓有成效的改造过程中,人类最终也改造了人本身。

并且,它推动了主导人类文明发展的权力体系的建立。

据历史学家考证,最早的人类文明出现在约3500年的两河流域,一些已改进生产技术的农业公社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文化向古代文明的过渡。

之后,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古代埃及、印度与中国的大地上竞相绽放。

从上述的分析阐述,我们可以认识到农业的产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而且是开始孕育文明的种子。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又回过来,为满足农业生产发展上的各种需求,以加速其发展进程。

以中国来说,农业生产进展到犁耕时期或与此相当的时期,它是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是文明产生的时代,引证文献:1.刘志一;关于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通讯[J];农业考古;1994年03期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73年02期3.朱乃诚;中国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J];农业考古;2001年03期4.王星光,徐栩;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J];中国农史;2003年03期5.赵春青;环境考古中地层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东南文化;2001年11期三、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与中华文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书p8(第一自然段,约230字)看收藏四、中华文明长久延续的基础距今5000年到4000年间,世界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至少7个伟大的文明实体: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古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古犹太文明和古美洲文明相继兴起。

这些文明实体都具有高度的文化创造性、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独立的社会治理结构和经济运行模式。

但是,除了中华文明,其他所有的文明体都先后湮灭、衰亡、中断或被替代。

无数史学家曾长期追问:幅员辽阔何以开拓至此?民族众多何以融合至此?历史悠久何以延续至此?这三大追问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华文明为何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书p16—p17(约1200字)人类四大古老文明中三种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惟有古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中华文明有异常雄厚的基础;中华文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长江、黄河共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异族优秀文化;地理屏障的作用;中国不侵略不称霸;强大的国家保卫力量;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其中多数是另三种古文明曾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

延续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已有很大发展变化,它必将继续在丰富发展中延续下去。

五、浅谈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包容吸纳了哪些周边和外来的文化因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文明发展的普遍现象。

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从公元前2500年前后开始,多种文明因素向中原黄河流汇聚的趋势明显,出现方国林立的初期文明形式。

公元前2000年前,随着多元文明因素的汇聚与交融,文明因素的碰撞与整合,中原早期文明的内涵有了质的升华,出现夏文明。

后随着朝代的更替、版图的变化、民族的融合等原因,中国进一步包容吸收了周边和外来文化,并最终形成如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书p18—p20划线部分(共1365字左右)六、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取向文化传统是文化现象的核心和本质。

所谓文化传统,是指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能够世代相传并且具有根本性特点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独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

那么,书p17第二、三自然段(“中华文明一以贯之。

扬弃其衰朽的糟粕”,630字左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当代民众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利己思想倾向,表现为:在自我认识中的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以个人为中心;在涉及国家民族问题时的麻木淡薄或无知偏激;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的环保意识淡薄、浪费严重等。

在了解了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取向后,充分利用它,从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思想素质为目标,以继承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行为习惯,改变民众的价值标准,使其朝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具体做到:1.以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塑造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

2.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

在传统文化中,诚是“天之道”,是道德的本体和自然的规律,人们的道德修养必须遵循“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

3.以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交往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