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致丁汝昌的劝降书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
请回答:
(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
(2)谈谈对以上材料的感悟?
【答案】(1)甲午战争。
(2)第一层:能从某一方面简述认识;第二层:能从某一方面围绕论点进行一定议论;第三层:既能围绕论点充分论述,又能联系现实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材料二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1)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的原因是1950年,全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图1反映的事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文件的指导下进行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事件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从图中你能概括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吗?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丁汝昌,原名先达,也作雨亭,号次章。
原籍安徽凤阳县,祖先在明初投军入了卫所,后人成了卫籍,落户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
生平简介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
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
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
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
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1879年(清光绪五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也属洋务运动代表人之一。
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出任北洋海军提督。
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贪腐严重,并且其严重依赖李鸿章,对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为李氏家军。
1891年,率舰队访问日本。
鉴于日本海军的发展,回国后曾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增强北洋海军实力,以防外患,未被采纳。
1894年7月丰岛海战后,命令加强各舰防护,以备再战。
9月中旬,奉命率北洋舰队主力护送运兵船队赴大东沟,17日准备返航时发现日本舰队,即令舰队起锚迎敌。
由于舰队的航速不同,导致迎战敌队时阵型严重脱节,加之负伤后中断指挥,北洋舰队遭受重创,被革职留任。
1895年1月30日~2月11日,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因为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没有主动出击,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
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在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之后,对清政府已绝望,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两个海军司令和一封劝降书
两个海军司令和一封劝降书两个海军司令和一封劝降书中日甲午战争于1894年7月正式开打。
日本悍然向GDP远超自己的大清发动战争,日军捷报频传,清军连战连败。
在此情形下,1895年1月23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接到了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的劝降书。
劝降书这封劝降书很有意思,它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封“哀的美敦书”。
正常的“哀的美敦书”一般都是一国或一方面就某个问题书面通知对方,限定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其条件,否则就采取武力强制措施。
现代著名的例子有《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言词犀利,居高临下,除了服从,绝无余地,名副其实的最后通牒。
而伊司令写给丁司令的这封劝降书,却完全没有以居高临下的气势和挟胜利之威胁迫丁司令的一丝意味——大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是时局的突变,使我与阁下骤然相逢于疆场,这真是何其不幸的事啊!然而今日之战事,乃是两国间的战事,不是我与阁下二人间的私仇。
我与阁下的温暖友谊,今天犹如昨日。
我今天写这封信给阁下,绝非是为了劝降清国的海军提督。
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今天有一位先生,在他的进退之间虽然有国计身家两全之策,但由于公私许多事情的遮蔽和阻挡,迷惑于眼前所见,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作为朋友,哪能不以忠言直告,以引起他对时局的三思呢?而我如此直言劝告阁下,完全是出于友谊,一片至诚,冀阁下仔细思考。
贵国的海陆两军,在与我们日本的军事冲突中连战连北,这是什么原因呢?假如能够平心静气的研究,很容易立刻就知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以阁下的英明,肯定早就知道了。
贵国的接连失败,不是败在君主或谋个官员身上,而是败在贵国政府的制度上。
是贵国政府墨守成规、不思改革所致。
贵国选取公务员必须经过考试,而考试的内容都是儒学,诗赋、经义也是为了检测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
无非是天尊地卑,贵贱有序。
执政的官员和大吏都能写一手好八股,然而有治理国家的实际功效吗?时代已经变了,假如贵国非要活在古代,虽然也不是不美,但能够适应当下的世界吗?其实在前三十年里,我们日本的境遇是何等的辛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同步练习1.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中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A.战争爆发于1894年,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B.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C.威海卫战役中,南洋舰队全军覆没D.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2.“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这是19世纪末一位民族英雄的豪言壮语。
这位民族英雄是()A.林则徐B.关天培C.左宗棠D.邓世昌3.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
”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A.舰船数量的劣势B.洋务运动的贡献C.甲午战败的原因D.维新变法的成效5.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下列哪一条约()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
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7.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地图,与图一相比,我们从图二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中国的近代历史开始了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8. 下边这幅漫画是十九世纪末一位爱国者画的,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 试卷(含解析)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试卷(含解析)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一封沉痛的日本“劝降书”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享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
阁下那么聪慧,怎会不知。
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
你们选拔官吏要通过考试,考试必考文艺,文章写得好的就会升官,文艺优劣是你们升迁的依据,可是你们从来不看实际效果。
现在还在孤傲自大,怎么可以立足与当今世界呢?想想30年前,我们日本,国事沉沦,遭遇何其心酸,任人宰割,可是最终我们日本能砸碎西方的枷锁,免除被殖民的命运,想必你是知道原因的?在危难之时,我们日本因时制宜,实施新政,变革旧法,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国家富强独立于世界才是第一要务。
今天你们国家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务之急,只有改革旧制,谋行新政,国家才可相安,否则必然败亡呀!这次战争的胜败就决定于两国的立国精神之中了……——摘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请回答:(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2)谈谈对以上材料的感悟?【答案】(1)甲午战争。
(2)第一层:能从某一方面简述认识;第二层:能从某一方面围绕论点进行一定议论;第三层:既能围绕论点充分论述,又能联系现实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解析】【分析】【详解】(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2)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以上材料的感悟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我们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才能拥有国际地位,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度大,才能让中国人有尊严,爱国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
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一、材料分析题1.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材料三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请回答:(1)材料一中“自强运动”指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指出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2)材料二中“革命”的领导者是谁?结合材料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
(3)材料三中北大的“三个兔子”发起了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基础。
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4)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归纳一个主题,并说说你的感悟。
答案:(1)洋务运动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孙中山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解析:(1)洋务运动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孙中山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4)近代化的探索;感悟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②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③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起步艰难,曲折推进等。
日本海军致丁汝昌的劝降书|千古奇文,值得深思!
日本海军致丁汝昌的劝降书|千古奇文,值得深思!1895年1月23日,丁汝昌收到了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的一封劝降书。
此书收到19天后,丁汝昌自杀。
这份日本人写的劝降书可谓一篇千古奇文,它根本不是一份劝说敌人放弃抵抗立即投降的战场文件,而是从中华帝国的科举制度开始说起,比照日本曾经经历过的辛酸历史,解剖中华帝国衰败的原因。
即使在百年之后,仍值得所有中国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灯下细读。
甲午海战日将写给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劝降书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伯爵大山巌顿首伊东佑亨顿首大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其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
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
今有人焉,于其进退之间,虽有国计身家两全之策,而为目前公私诸务所蔽,惑于所见,则友人安得不以忠言直告,以发其三思乎?仆之渎告阁下者,亦惟出于友谊,一片至诚,冀阁下三思。
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查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
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
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
文艺乃为显荣之梯阶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
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其必至于败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
既际此国运穷迫之时,臣子之为家邦致诚者,岂可徒向滔滔颓波委以一身,而即足云报国也耶?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史册疆域,炳然庞然,宇内最旧之国,使其中兴隆治,皇图永安,抑亦何难?夫大厦之将倾,固非一木所能支。
北洋水师始末
北洋水师降服始末:丁汝昌接好友日军司令劝降信,表示绝不降敌1894年1月,陆军第二军司令官大山严在出兵威海卫前,与联合舰队伊东司令官商议,联名给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写一封劝降信。
大山认为伊东司令官和丁汝昌有多年友情,对丁汝昌的性情比较了解,期待劝降能动摇丁提督抵抗的决心。
劝降信由第二军司令部随军法学科顾问文学士有贺长雄,按照大山司令官提出的要点用英文起草,劝降信写好后却不知如何送交给丁汝昌。
22日,恰巧英国远东海军舰队旗舰和三艘战舰出现在荣城湾。
英舰司令官斐利曼特中将请求在湾内停泊三日,观察日军登陆作战,请求得到伊东司令官的许可。
23日,大山司令官抵达荣城湾,伊东和大山商议,劝降信可以委托英国斐利曼特司令官,转交给丁汝昌提督。
劝降信《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信函原文用英文书写,后译成日文上报大本营备案,现馆藏国立公文书馆,全文如下:仅呈一书致丁汝昌提督阁下。
时局变迁,吾等不幸成为敌国,然今日之战乃国与国之战,非吾等个人间之反目,吾与阁下之情谊依然如昔日之良友。
今此一书非催促阁下归降,吾深知阁下之苦衷及败局之深刻。
从国家与个人利益衡量,取中庸之道从长计议乃为上策,故诚以言表。
凡天下大事,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也,吾等焉能沉默不与友言乎?熟虑之下渎告阁下深思。
开战以来,贵国陆海军连战连败,其原因乃平心静气、审时度势为难事,凭阁下之英明,定知其中之奥理。
贵国败至今日,非君臣一两人之罪过,实为从来墨守成规之制度所累。
有史以来,贵国奉行学而优则仕之吏治,千年历史证明此制度并非完美。
贵国如此一来孤立独往于世界,自然会永远失去完美之物。
今日变化中之大千世界,夜郎自大、孤陋寡闻之国,焉能不败乎?如同阁下所知那样,三十年前日本帝国亦曾历经辛酸的过去,国家几乎到了洋夷入侵的危难边缘。
此后帝国废弃旧制推行维新治国之方略,辟得国家图强之路。
今贵国若也能图维新、思改革,乃将国家之幸,否则早晚不能逃脱灭亡之命运。
此理数必致气数,这一奥理在本次战争中得以窥见,否定其理必至其厄运也。
一篇堪称千古奇文的劝降书
一篇堪称千古奇文的劝降书---纪念甲午战争死国难者 1895年1月23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北洋舰队残部被围困于威海卫面临覆灭之时,收到了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的一封劝降书。
此书收到19天后,丁汝昌自杀,因此寻找不到有关他看完这封劝降书之后的表情和言论的记载。
这份日本人写的劝降书可谓一篇千古奇文,虽写于百年之前,但是值得百年后的所有中国人细读深思: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致书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能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因。
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
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因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
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比由文艺以相生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能行于今日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
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
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无法得知这位日本军人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刻与自己的战争对手讨论主题如此重大的国家政治问题。
这不是一封通常意义上的劝降书,从内容上看,它根本不是一份劝说对手放弃抵抗立即投降的战场文件。
这个日本军人从中华帝国的科举制度比照日本曾经经历过的辛酸历史,解剖中华帝国衰败的原因。
奇特的是,这些关于国家变革的理论竟然出自日本的一介武夫之口,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有着多么深刻感受和认识,它确实需要中国人“虚心平气”的深思,思“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痼疾。
临大节而不可夺
临大节而不可夺(世说心语)——重读《答田岛书》龙一《人民日报》(2015年06月10日24 版)从北方飞往云南,感觉吓一跳,这里艳阳能咬人,白云蓝天洗得分明,鲜花制作糕饼菜肴,种种安逸可爱。
我此次行程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到腾冲国殇墓园去看那块著名的《答田岛书》石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1942年夏天,日军在菲律宾、缅甸等战场取得极大进展,退守巴丹半岛的七万五千美军和菲律宾军队全部投降,中国远征军和英军在缅甸被全面击溃。
由此,日军主力沿滇缅公路直抵怒江,逼近中国抗战大后方,并分出一支小股部队,占领中国西南“极边第一城”腾冲。
此时,驻守腾冲的行政长官和军队、警察已全部逃跑,民众自主推举曾两任县长、如今退休在家、年已六十一岁的乡绅张问德(字崇仁)为新县长。
至于他正式接受政府委任并取回县长铜印,都是后话。
古人所谓“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后汉书·虞诩传》)。
当此国难,又受乡邻重托,张问德在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吾非巧于仕进而善于趋避者,其济,天也,其不济,死而后已。
”然后,他将县政府迁往高黎贡山附近的界头,在那里配合政府游击队行动,并利用仅有的一台破旧印刷机,对敌展开宣传攻势,安定民心,争取民众。
日军派驻腾冲县的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所做坏事就不列举了,因为与其他日本侵略者无甚差别。
他这等小人物之所以能有名有姓地出现在抗战史上,主要是因为他于1943年秋天用汉语给张问德写了一封信。
虽然他被称为中国通,但这封信据说是经他口授大意,由一位汉奸之父执笔。
信的抬头是:“崇仁县长勋鉴,久钦教范,觌晤无缘,引领西北,倍增神驰。
”这都是清末民初流行的客气话。
他接下来的正文是:“启者:岛此次捧檄来腾,职司行政,深羡此地之民殷物阜,气象雍和,虽经事变,而士循民良……惟以军事未靖,流亡未集,交通梗阻,生活高昂,彼此若不谋进展方法,坐视不为之,所固恐将来此间之不利,其贵境如未见为幸福,徒重困双方人民,饥寒冻馁,坐以待毙而已,有何益哉?职是之故,岛甚愿与台端择地相晤,作一度长日聚谈,共同解决双方民生之困难问题,台端其有意乎?”信中后边的话是安排会面时间、地点,以及重申只谈民生,不及军事之意。
一篇堪称千古奇文的劝降书
一篇堪称千古奇文的劝降书---纪念甲午战争死国难者 1895年1月23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北洋舰队残部被围困于威海卫面临覆灭之时,收到了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的一封劝降书。
此书收到19天后,丁汝昌自杀,因此寻找不到有关他看完这封劝降书之后的表情和言论的记载。
这份日本人写的劝降书可谓一篇千古奇文,虽写于百年之前,但是值得百年后的所有中国人细读深思: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致书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能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因。
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
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因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
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比由文艺以相生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能行于今日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
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
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无法得知这位日本军人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刻与自己的战争对手讨论主题如此重大的国家政治问题。
这不是一封通常意义上的劝降书,从内容上看,它根本不是一份劝说对手放弃抵抗立即投降的战场文件。
这个日本军人从中华帝国的科举制度比照日本曾经经历过的辛酸历史,解剖中华帝国衰败的原因。
奇特的是,这些关于国家变革的理论竟然出自日本的一介武夫之口,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有着多么深刻感受和认识,它确实需要中国人“虚心平气”的深思,思“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痼疾。
伊东祐亨致丁汝昌劝降书
<史海钩沉>伊东祐亨致丁汝昌劝降书作者:杨修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祐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其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
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
今有人焉,于其进退之间,虽有国计身家两全之策,而目前公私诸务所蔽,惑于所见,则友人安得不以忠言直告,以发其三思乎?仆之渎告阁下者,亦惟出于友谊,一片至诚,冀阁下三思。
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查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
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文艺以相升擢。
文艺乃为显荣之梯阶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其必至于败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
既际此国运穷迫之时,臣子之为家邦致诚者,岂可徒向滔滔颓波委以一身,而即足云报国也耶?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史册疆域,炳然庞然,宇内最旧之国,使其中兴隆治,皇图永安,抑亦何难?夫大厦之将倾,固非一木所能支。
苟见势不可为,时不云利,即以全军船舰权降与敌,而以国家兴废之端观之,诚以些些小节,何足挂怀?仆于是乎指誓天日,敢请阁下暂游日本。
切原阁下蓄余力,以待他日贵国中兴之候,宣劳政绩,以报国恩。
阁下幸垂听纳焉。
贵国史册所载,雪会稽之耻以成大志之例甚多,固不待言。
法国前总统末古末哑恒(帕特里斯•麦克马洪)曾降敌国,以待时机;厥后归助本国政府,更革前政,而法国未尝加以丑辱,且仍推为总统。
丁汝昌之死之谜
丁汝昌之死丁汝昌之死堪称中日甲午战争中最为悲壮苍凉的一幕。
困守刘公岛的他,宁死也不愿背叛大清,更不忍心让全岛军兵随自己赴死。
在了无希望的那个深夜,他选择吞下鸦片,以一场悲剧给威海卫之战画下句号。
然而,在这个句号之后还隐藏着一个不解之谜:身为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降还是未降,历来说法不一。
在威海采访时,记者便听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
山东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委员、北洋水师网站站长陈悦表示,1895年1月25日,英国军舰“塞文”(severn)号转递来日军的劝降书后,丁汝昌曾不屑一顾。
可到了2月11日,在内无弹药,外无援军,军心溃散,近万军民哀求活命的残酷形势逼迫下,他不得不重新捡拾起这份万钧沉重的书信。
在夜半孤灯下,他写下了字字诛心的降信,又书写了一封给老上司李鸿章的绝笔遗书,然后,端起浸泡着鸦片的酒杯,一口饮下。
“他准备去投降,但是没有完成这个手续,为的就是保护岛上近万人的生命。
一个人要作出死这个决定的时候是最艰难的事,那何苦又要给自己留下污点呢?我觉得,他之所以要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后再自尽,是更多地把这个投降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陈悦说。
甲午战史研究专家、威东航运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孙建军却发表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丁汝昌是拒降自尽,是部分洋员伙同牛昶昞等人盗用了他的名义,策划、组织了北洋舰队的投降活动。
其实,陈悦与孙建军的说法都是有所考证的,但由于当时的亲历者说法不同,也便给丁汝昌之死蒙上了一层迷雾。
丁汝昌先投降后自尽的说法,最早源于登莱青道刘含芳及办理威海营务处二品衔候选道牛昶昞、办理北洋海军营务处三品衔候选道马复恒向朝廷提交的一份《牛刘马三道会陈海军覆亡禀》。
这份报告中,关于丁汝昌自杀和北洋舰队投降的部分是这样说的:“丁汝昌见事无转机,对职道昶昞等言:只得一身报国,未能拖累万人。
……不得已函告倭水师提督伊东云:本意决一死战,至船尽人没而后止。
因不忍贻害军民万人之性命。
中国历史书籍读后感800字_作文
中国历史书籍读后感800字范文一:读中国历史《甲午海战》有感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悲愤的事件。
1894年发生在威海卫、刘公岛一带的甲午海战就是一段令中华子孙痛心疾首的耻辱历史。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日寇的我北洋水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
在光绪二十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
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命中松岛,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
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这场海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但清军将士誓死保卫我疆土的献身精神是不能忘记的。
在战时,日军大将曾送去劝降书,提督丁汝昌看罢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
”并与敌人更加猛烈对抗,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甲午海战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如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的国家,把国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上下一心富国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有幸福安康的日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范文二:关于历史书籍的读后感800字“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在书中的故事也是久久流传,不仅是这样,它的每一个故事中如果你细细的读,你会发现好多的道理。
历史趣谈揭秘丁汝昌李鸿章之间的密切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揭秘丁汝昌李鸿章之间的密切关系
导语:丁汝昌李鸿章是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水师两位主要人物。
丁汝昌李鸿章,一个海军统领,一个清朝军机大臣,都是晚清著名人物。
李鸿章带头发动的洋
丁汝昌李鸿章是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水师两位主要人物。
丁汝昌李鸿章,一个海军统领,一个清朝军机大臣,都是晚清著名人物。
李鸿章带头发动的洋务运动最大的产物便是北洋水师,而丁汝昌则是北洋海军最高统领,他被李鸿章提拔,也十分遵从李鸿章的命令,甚至是说唯命是从,两人私交甚密。
李鸿章旧照
丁汝昌原来隶属淮军,后因李鸿章与曾国藩整合军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丁汝昌才被调往李鸿章门下,后受到李鸿章赏识被提拔为海军将领。
丁汝昌李鸿章二人亦师亦友,丁汝昌被李鸿章一手提拔,但他并不善于指挥海战。
李鸿章注重人的品行,唯人是用,所以出身陆军的丁汝昌被调遣至海军当提督,有些史学家称这一举措已经注定北洋水师的灭亡。
在威海卫战役中,日本海军凭借先进的武器围攻丁汝昌的舰队,李鸿章多次下令让丁汝昌突围,而丁汝昌考虑到敌众我寡,迟迟不肯突围,日本舰队也屡次呈递劝降书至丁汝昌身前,都被丁汝昌拒绝。
最终北洋水师兵败威海卫,丁汝昌服毒已尽,李鸿章也因此面临朝廷的审判,受到慈禧的责备。
李鸿章被问责后,光绪不忍其爱卿背上甲午战败罪魁祸首的骂名,便将罪责全降到丁汝昌身上,废除其爵位,还命其不得入葬故乡。
重用的部下为自己背了罪名,又无法帮他平反昭雪,李鸿章百感交集。
丁汝昌后人生活介绍。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综合测试题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综合测试题一、材料分析题1.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
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特点?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决定“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当年,与梁启超齐名、主张变法的核心人物是哪一位?材料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具体指什么?针对民国初年的尊孔复古逆流,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4)综上所述,指出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答案:(1)目的: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支持军事工业)。
特点:由官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任答其中两点)(2)关键:变官制(改革政治制度);人物:康有为(3解析:(1)目的: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支持军事工业)。
特点:由官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任答其中两点)(2)关键:变官制(改革政治制度);人物:康有为(3)“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运动:新文化运动。
(4)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答到学习西方)【详解】(1)根据材料一“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可知同外国人竞争;根据材料“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可知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根据材料“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可知特点为由官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
甲午海战日将写给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劝降书(白话译文)
甲午海战日将写给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劝降书(白话译文)甲午海战日将写给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劝降书(白话译文)大日本帝国海军总司令官中将伊东佑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当前政治局势的变化,(使)我和您投身到战场(成为对手),又是多么不幸到极点(的事)啊!不过现在(成为敌人)的情形,(是因为)国事,不是(因为)私人仇怨,那么我对您友谊的程度,现在仍像当初。
我的这封信,难道只是为了劝降清国提督而写的吗?大概世界上的事情,当事人执迷不悟,旁观的人看得清楚。
现在有个人啊,在他进退选择之间,虽然有使国家筹划(和)个人家庭两全的办法,但是(他)为了目前公、私许多事情所蒙蔽,迷惑于所见到的,那么做朋友的人怎么能不用忠言径直劝告他,以引发他的深思呢?我如此劝告您的原因,只是出于友谊,一片至诚,希望您仔细考虑。
清国海、陆两军,接连作战接连失败的原因,如果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来分析它,不难立刻看到那致使战败的原因,凭借您的英明,本来就已经知道分析的结果。
导致清国有现在失败的原因,实在不是国君和官员某一个人的过失,是清国政府的墨守常规,不采取适合现实需要的措施的原因(才)导致失败。
(清国)选取官员一定用考试(的方法途径),考试内容一定考核文学技艺,所以呀执政的官员,当官的名人,一定凭借文学技艺来帮助升迁。
文学技艺于是成为(官员)显达荣耀的梯阶,(但它)难道有足够治理国家的现实功效吗?现在的时代,(清国)仍然像古代的样子,虽然也不是不好,然而假如清国果真想强大,不改变以前的规矩能够适应于现在的形势吗?以前三十年,我日本的国事,遭遇那样何等的辛酸,像昏倒却能免于垂危病人的情况,猜想被您深深了解。
在这样的时代,我国务实地用急风暴雨的作风去除以前的制度、规矩,因为现实需要制定适合的办法,更新发布政策,以此做为国家可以存在独立的一大重要方法。
现在贵国也不可不以去除旧的制度谋求新的制度为当务之急,赶快从此更新,如果你们遵从这原则,那么国家可以相安无事;不然的话,难道能免于败亡的必然吗?(你们)与我日本相战,那一定至于战败的结果,恐怕不等推算就已经确定很久了。
【2.12】是非成败丁汝昌
【2.12】是非成败丁汝昌这是馒头说第232 篇文章今天要说的这个人他的名字总是和一场海战是连在一起的因为那场海战是一场耻辱的败局所以这个人似乎也总是以一个窝囊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印象中……【今日由头】1895年2月12日丁汝昌自杀11895年2月12日,刘公岛,深夜。
丁汝昌的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杯葡萄酒。
在写完给李鸿章的最后一封信后,丁汝昌拿起了酒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只是催的并不是琵琶声,而是刘公岛港口外,数十艘日本军舰的隆隆炮火声。
而眼前的那杯酒,也并非葡萄美酒,因为里面溶着生鸦片。
丁汝昌是准备它来告别自己生命的。
没有人知道,丁汝昌在举起酒杯的那一刹那,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在酒入口的一刹那,丁汝昌五十九年的人生,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而他麾下那支曾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也就此灰飞烟灭。
丁汝昌21836年,丁汝昌出生在安徽庐江县的石头镇。
丁汝昌的出身很贫苦,父亲丁灿勋务农为生,所以丁汝昌只读了三年私塾,就靠帮人放牛、放鸭、摆渡等等,补贴家用。
在1850年代,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都去跟着做一件事,那就是参加太平天国的起义——丁汝昌也没有例外。
1854年,在太平军占领庐江后,父母双亡的丁汝昌就参加了太平军,成为程学启(后来苏州杀降事件的主角之一)的部下,驻扎在安庆。
1861年,曾国藩的湘军合围安庆。
程学启带着丁汝昌等300多人在夜里翻越城墙,投降了清朝。
这也是丁汝昌后世被不少人诟病的第一个地方:变节。
对于前来投降的程学启部,当时在前线统兵的曾国藩弟弟曾国荃并不信任,之后每逢战斗,都将他们放在最前列,胜则最好,败则炮灰。
但程学启和丁汝昌因为熟悉太平军的里里外外,作战又勇敢,所以一路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而且毫发无伤。
1861年8月,安庆终于被破,立下大功的程学启升任游击,做了湘军“开”字营的营官(相当于营长),而丁汝昌做了哨官(相当于连长)。
程学启确实比较会带兵打仗,李鸿章也比较倚重他。
日本海军至丁汝昌劝降书读后感
日本海军至丁汝昌劝降书读后感------- 发展才是硬道理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距今已经整整120年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的时代也已成为过去,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也让人们渐渐淡忘了120年前的国仇家恨,再一次给过着幸福生活的我们敲响了警钟,落后就要挨打道理永远不会变。
往事不堪回首,当时,清政府只是进行了被动的变革,搞洋务运动,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统治者被迫掀起了一场所谓的师以长技以制夷的变革,留学海外学习先进海军技术,花巨资购买坚船利炮,在军事上北洋舰队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
正如丁汝昌所讲中国其实就是一颗被掏空了的大树,只要一阵大风就能把它吹倒。
中国落后的封建科举制度和腐败的政府,自认为是泱泱大国,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史册疆域炳然庞然,而墨守常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内忧外患。
政府的堕落、国人的浑噩、涣散的军队,清朝政府当权者的骄奢淫逸,不关注民生,不体恤民情,不注重海防建设,不思变通之理,没有掌握周边国家军事动态信息,及时加大快海军舰船的更新换代,弹药补给,擅自挪用军费造成有炮无弹、有弹无药的笑柄。
地方政府的割据混战,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浑浑噩噩。
外国列强的肆意侵略,已经注定了北洋舰队的灭亡,使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成了唯一选择,也证明了一个道理,腐败的政府、落后的国防必定挨打。
我们要不犯同一个错误的方法,只有牢记教训。
牢记教训的方法就是不要忘记历史。
反之,再看当时的日本,前三十年风雨萧条国家岌岌可危,苦难历程何等艰辛,日本政府隔岸观火懂得只有不遗余力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避免外强的入侵。
因时制宜、大胆改革,君主立宪,实施新政“明治维新”,深谋远虑“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扩张思路和奉行冒险、积极进取的侵略精神,可谓野心勃勃。
其战略思想非常明确用战胜、未决胜负、战败三种策略分析当前形势,对发动战争的计划、准备、举措等等处心积虑,直至完胜。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战争》同步练习
《甲午战争》同步练习选择题1、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
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巴黎和约》2、近代日本军队为了炫耀战功,将定远舰部分舰体结构运回日本,修建了一座“定远馆”,大门还特意挑选了带有弹孔的定远舰的钢板。
这是哪一次战争后发生的情况( )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3、“此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该材料评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5、如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6、19世纪有四位英国人曾经来到中国,在他们的日记中有误的是()怀特:1839年我的鸦片被中国人搜缴,我被迫承诺永不带鸦片来中国詹姆斯:1845年向清政府申请在香港开办工厂约翰:1860年我们与法国军人一起冲进夏宫,我拿了我几辈子都用不完的财富奥托:1900年8月我们进入清国皇帝的宫殿,还到居民家中夺得许多战利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其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
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
今有人焉,于其进退之间,虽有国计身家两全之策,而为目前公私诸务所蔽,惑于所见,则友人安得不以忠言直告,以发其三思乎?仆之渎告阁下者,亦惟出于友谊,一片至诚,冀阁下三思。
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查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
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
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
文艺乃为显荣之梯阶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
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其必至于败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
既际此国运穷迫之时,臣子之为家邦致诚者,岂可徒向滔滔颓波委以一身,而即足云报国也耶?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史册疆域,炳然庞然,宇内最旧之国,使其中兴隆治,皇图永安,抑亦何难?夫大厦之将倾,固非一木所能支。
苟见势不可为,时不云利,即以全军船舰权降与敌,而以国家兴废之端观之,诚以些些小节,何足挂怀?仆于是乎指誓天日,敢请阁下暂游日本。
切原阁下蓄余力,以待他日贵国中兴之候,宣劳政绩,以报国恩。
阁下幸垂听纳焉。
贵国史册所载,雪会稽之耻以成大志之例甚多,固不待言。
法国前总统末古末哑恒曾降敌国,以待时机;厥后归助本国政府,更革前政,而法国未尝加以丑辱,且仍推为总统。
土耳其之哑司末恒拔香,夫加那利一败,城陷而身为囚虏。
一朝归国,即跻大司马之高位,以成改革军制之伟勋,迄未闻有挠其大谋者也。
阁下苟来日本,仆能保我天皇陛下大度优容。
盖我陛下于其臣民之谋逆者,岂仅赦免其罪而已哉?如榎本海军中将,大鸟枢密顾问等,量其才艺,授职封官,类例殊众。
今者,非其本国之臣民,而显有威名赫赫之人,其优待之隆,自必更胜数倍耳。
第今日阁下之所宜决者,厥有二端:任夫贵国依然不悟,墨守常经,以跻于至否之极,而同归于尽乎?亦或蓄留余力,以为他日之计乎?从来贵国军人与敌军往返书翰,大都以壮语豪言,互相酬答,或炫其强或蔽其弱,以为能事。
仆之斯书,洵发于友谊之至诚,决非草草,请阁下垂察焉。
倘幸容纳鄙衷,则待复书赉临。
于实行方法,再为详陈。
清日战争中日军檄文:告十八省豪杰书
“先哲有言曰:‘有德受命,有功受赏。
’又曰:‘唯命不于常,善者则得之,不善者则先哲有言曰失之。
’满清氏原塞外之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皇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
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
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
熟察满清氏之近状,入主暗弱,乘帘弄权,官吏鬻职,军国渎货,治道衰颓,纲纪不振,其接外国也,不本公道而循私论,不凭信义而事诡骗,为内外远迩所疾恶。
曩者,朝鲜数无礼于我,我往惩之,清氏拒以朝鲜为我之属邦,不容他邦干预。
我国特以重邻好而敬大国,是以不敢强争焉,而质清氏,以其应代朝鲜纳我之要求,则又左右其辞曰,朝鲜自一国,内治外交,吾不敢关[闻]。
彼之推辞如此也。
而彼又阴唆嗾朝鲜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
昨东学党之事,满清氏实阴煽之而阳名镇抚,破天津之约,派兵朝鲜,以遂其阴谋也。
善邻之道果安在耶?是白痴我也,是牛马我也。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我国之所以〈舍〉樽俎
而执旗鼓,与贵国相周旋也。
抑贵国自古称礼仪国,圣主明王世之继出,一尊信义,重礼让。
〈今〉蔑视他邦,而徒自尊大,其悖德背义莫甚〈矣〉。
是以上天厌其德,下民倦其治,将卒离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师,败于牙山,歼于〈丰〉岛,溃于平壤,溺于海洋。
每战败衄,取笑万国。
是盖满清氏之命运已尽,而天下与弃之因也。
我日本应天从人,大兵长驱。
以问罪于北京朝廷,将〈迫〉清主面缚乞降,尽纳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后休矣。
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所愿爱新觉罗氏,不及耸从士卒也。
若谓不然,就贵国兵士来降者证之。
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切望尔等谅我徒之诚,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遂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
我徒望之久矣。
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应乞于宫〈而〉聚义。
故船载粮食、兵器,约期赴肋。
时不可失,机不复来。
古人不言耶:天与不取,反[而]受其咎。
卿等速起。
勿为明祖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