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南渡北归》读书报告_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导读: 南渡北归读后感(一)继《陈寅恪与傅斯年》后,又手棒岳南的新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南渡》、《北归》、《离别》)反复研读。

读后,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鸿篇巨作震撼之余,更多的则是感叹和无语。

如果前者是再现了陈寅恪和傅斯年追求学术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而《南渡北归》三部曲则是立体呈现了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史诗巨着,“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的命运剧变,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更重要的是在含泪读完每部多达450多页的大部头后,他们完全颠覆了我从小所受的历史教育,对大师们经历的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敬佩作者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简单描写,而是重点着墨大师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的交待以及人物成长的家世背景及其对他们成长(特别是思想形成和专业造诣)的关联影响,辅以详实的背景材料为支撑,兼具文学作品的流畅描绘和历史学家严谨的治学方式的考据和追溯,让这三部厚实的巨着能让人有一气呵成读完的冲动,同时读后带给读者深深地思考。

在为大师命运悲叹之余,在无法排遣的怆然中,不得不去仔细思量如果身处其境自己又该作何诀择和判断。

历史不可重来,但以史为鉴,是每一个国家和有使命感的人都应该看重的。

历史的真相,对于我们认识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叶企孙、曾昭抡、陈梦家、吴宓、穆旦等大家都有重要意义。

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大师们在重要人生关口的选择对启迪后人方面将有深刻影响。

多么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一个岁月安稳的时代,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能凭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各自的学术上有所建树,带领我们这个巨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开放、自由,鼓励创新的时代对国家的发展有多大意义毋庸置疑,在经历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变革之后,后世之人当以历史为鉴,开启一个全新的民主、自由时代。

当再次吟诵陈寅恪的诗词“东城老父机先烛,南渡残生梦独多。

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时,相信大师们的精神和伟业以及他们遭逢的命运洗礼会深深警示后来人。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阅读过南渡北归,那么大家有没有写过关于南渡北归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倾倒众生的人格魅力,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在缅怀心目中那些难以企及的大师的时候,更应当思考是怎样的一片文化沃土才能在同一时期产生如此耀眼的群星。

大师,是人类永远的文化财富。

然而,从抗战胜利到此刻,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几位大师,与彼时的大师云集相比,不仅仅是相形见绌,甚至能够说是有云泥之别。

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的娴云,从已经远去的大师的背影中寻找大师成长的渊源。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读书人的精神状态。

抗日战争与对于知识界是两个艰难的历史时期。

在抗战八年中,无论是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还是在水田里捉青蛙的童第周,抑或月下讲“红楼”的刘文典,都在日机轰炸、物价飞涨的艰苦环境下,不仅仅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还在自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后的知识分子,又是什么样貌呢?陈丹青对197X年“”后第一次文代会的描述是这样的:“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

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这些文学艺术界翘楚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萎靡的。

自古以来,即使文人相轻,但每一个文人心中都有强大的精神与风骨。

古代是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激励他们十年寒窗苦读;而近代,则包含着爱国情怀、对西方列强的不满、对民族崛起的期望,以及对完美生活的强烈向往,这种复杂的情感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抗日战争中,日寇的铁蹄使国家山河破碎,虽然知识分子亲友离散、生活窘困,但所有这些在给予他们打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他们的精神,激起了他们的斗志——这是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界非但没有崩溃,反而越挫越勇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南渡北归》读后感1“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如是写道。

《南渡北归》便记载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从敌占区流向西南的故事。

所谓“南渡”,实际上便是逃亡。

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后又迁至李庄,随同的还有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组织。

多次浩浩荡荡的逃亡与南迁,本就是无可奈何之举,也曾遭到学生的质疑与反对,有人甚至想上前线为国捐躯而非怯懦地一逃再逃。

然而,历史的长河证明,这逃亡,正是促使中华民族复兴的智慧之举。

这引发了我对于“逃亡”的思考。

逃亡,自古以来便象征着狼狈与落魄,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旧唐书》中也道:“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

”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保全自己的逃亡之人为众人所唾弃,然而,《南渡北归》中所述的逃亡却并非代表贪生怕死,更非暗示着穷酸书生的软弱无能,反而是一种忍辱负重式的以退为进。

悲痛的知识分子面对敌寇狷獗肆虐的局面,没法身体力行地给予敌人有力回击,只有发出“衰泪已因家园尽,人亡学废更如何”的悲叹,然而抹去泪痕,理性而冷静地分析着自己可以提供给国家的最大帮助,发现自己的使命,即是为了民族复兴,防止“人亡学废”的局面发生,将国家的学术水平提高,将民族的精神发扬光大。

为了正义而逃亡,必然是悲壮却又智慧的选择。

的确,姑且不论所有北方知识分子,只举蔡元培先生一人的例子,便足以证明这一观点。

蔡元培先生被公认为北大最伟大的校长,朴素谦抑的他,骨子里又有北方梁山好汉造反举事的志气与血性。

出任北大校长之职时,他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十六字箴言,用“知识革命”革去原京师大学堂里传统保守的迂腐气,使北大逐渐成为一块民族文化的“精神的圣地”。

南渡北归读后感(汇总5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汇总5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汇总5篇)1.南渡北归读后感第1篇《南渡北归》前两册读完了,心中五味杂陈,先新奇方式写个感想。

故事一:一位大叔沉静地看着清朝中国版图,陷入深深思索中,并自言自语、感慨万千。

那时候外蒙古还在,库页岛也在。

现在外蒙古独立,库页岛被割来割去,占来占去,最终属于苏俄。

好好一个海棠叶被折腾成了大公鸡,康熙乾隆地下有知,估计会被气活吧。

小妖长着一副被搭讪的脸,大叔找我聊起来了。

我就嗯着啊着,对,确实,没错,就是这样的。

故事二:一位志愿者姑娘讲解瓷器变迁史,说得非常好,我就顺便问她,为啥了解得这么透彻。

她说自己遇到一位特别懂瓷器的看展人,双方角色置换,对方给她普及了很多知识,据说这位看展人经常游走在国内外中国文物相关的美术馆、博物馆,长期积累下来,知识自然沉淀,把自己练就成了一个封神般的存在。

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绩,对那位达人隔空敬仰一下。

鄙人的小目标就暂时先不要一个亿了吧,如果财务自由,我也要去全世界的博物馆、美术馆,把中国的文物都看一遍。

故事三:第一次看到宋徽宗真迹,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日本的巡回展览。

一副《竹禽图》,另一副大概是龙云闪电风格的书法绘画作品。

只能感慨,不愧是被皇帝身份耽误的艺术家。

后来在北京故宫看到了《祥龙石图》,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哎,词穷如我,实在形容不出它的美,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的女儿,给老母亲好好学习这种字体,赛过宋徽宗。

想再去一次湾湾的动力竟然是为了台北故宫,当然如果允许,我可以五天都住在里面,看宋徽宗真迹。

当然如果允许,我也想看看其他真迹,比如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2019年该真迹在日本展出,火爆程度,大家看图体会吧。

没在大陆展出过,很多湾湾土著应该都没见过,就说我该不该酸柠檬,酸葡萄一把。

说起来就是伤痛,我还不算看展铁粉、达人,否则像这种几十年才展出一次的真迹,值得花一张从北京飞往东京的机票,效仿梁朝伟伦敦喂鸽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毕竟真迹下次展出的时间未定,说不定那时我已经入土了。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北渡南回读后感(一)继《鲜寅恪取傅斯年》后,又脚棒岳北的新做《北渡南回》三部直(《北渡》、《南回》、《拜别》)重复研读。

读后,为“巨匠之后再无巨匠”的鸿篇巨做震动之余,更多的则是感慨战无语。

若是前者是再现了鲜寅恪战傅斯年逃供教术自力战精力自在的波折而酸楚的平生,而《北渡南回》三部直则是坐体出现了20世纪外国最初一批巨匠群体运气正在激烈的汗青变化外的史诗巨着,“他们正在20世纪所遭逢的运气巨变,谱写了外国常识份子群体的哀歌”,更重要的是正在露泪读完每一部多达450多页的年夜部头后,他们彻底推翻了尔从小所蒙的汗青学育,对巨匠们经验的这个时期有了愈加明晰的意识战理解。

敬仰做者差别于正常人物列传的简略刻画,而是重点着朱巨匠们糊口的这个时期配景的交待以及人物生长的门第配景及其对他们生长(出格是思维造成战业余制诣)的联系关系影响,辅以详确的配景资料为收撑,兼具文教做品的流利描画战汗青教野宽谨的乱教方法的考据战逃溯,让那三部薄真的巨着能让人有趁热打铁读完的激动,异时读后带给读者深深天考虑。

正在为巨匠运气叹伤之余,正在无奈排解的怆然外,不能不来认真思质若是身处其境本人又该做何诀择战判断。

汗青不成重去,但以史为鉴,是每个国度战有任务感的人皆应该垂青的。

汗青的本相,对付咱们意识胡适、鲜寅恪、傅斯年、梅贻琦、叶企孙、曾昭抡、鲜梦野、吴宓、穆旦等各人皆有重要意思。

正在扼腕感喟的异时,巨匠们正在重要人熟关隘的选择对封迪后人圆里将有深入影响。

如许愿望咱们皆能糊口正在一个岁月平稳的时期,每个有良心的常识份子皆能凭着自力之思维,自在之精力正在各自的教术上有所修树,率领咱们那个巨有久长汗青的外华平易近族恒久天耸立活着界平易近族之林。

一个谢搁、自在,激励翻新的时期对国度的开展有多粗心义无庸置信,正在经验了这个汹涌澎拜的汗青改革之后,后世之人当以汗青为鉴,谢封一个齐新的平易近主、自在时期。

当再次吟诵鲜寅恪的诗词“东乡嫩女机先烛,北渡残熟梦独多。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读作品时,感觉思想插上了翅膀。

将这些感悟写进读后感,对于我们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或许你正在网络收集有关作品读后感的内容呢!经过整理,编辑为你呈上南渡北归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篇1《南渡》之悲怆,《北归》之悲苦,《离别》之悲痛。

读完之后才有所感悟民大师之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三部曲这套书二百万字花了大致三个多月时间,是有些耗神,前面稍许内容也忘却了不少,侥是坚持读完。

照着我读书的习惯——总是有些吸引我的才是没有束之高阁的理由。

读书开始是冲着腰封时评“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去的。

以敬畏之心开始,以悲痛之意结束,其间不胜唏嘘。

为什么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其实书中以给出答案,至近代民国,中国闭关锁国长久,新文化新知识新科学快速打破知识断层时代人们的认知,破局而立,大师辈出。

虽逢乱世,却学术自由,百花齐放,“大”之以“江山川湖海藏心中”,“师”之以“科技兴国文化自信”,文化革命之后全无,无大师亦。

全书读完,列位大师让人不禁心寒泪目,高山仰止。

其中几位让我年年不忘!梁启超,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除去梁启超自己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英名之外,第一次认识到一个合格的父亲及家庭对后代的巨大影响。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梁思永,梁思成无出其右的贡献更是梁启超最大的欣慰。

人生有限,文章千秋。

傅斯年,虽然近代历史上由于政治原因,傅斯年不曾在大陆历史舞台大放异彩。

如果岳南(作者)所述公允,傅斯年符合我对知识分子的侠之大气的全部认知。

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爱憎分明,敢作敢为。

胡适评他“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

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

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篇一】遇到好书,就像遇到一见钟情的恋人。

近日整理书架,翻到自己三年前遇到的一本爱不释手的好书,与君分享。

待产期间,参加完专业考试,便无所适从。

心灵和脚步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位老师推荐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给我,与此书结缘。

半年的时间里,连读三遍,意犹未尽。

,经典之处,提笔抄写,待到去医院生产的那天中午,记满完了整个32开100页的笔记本。

清洗钢笔,合卷,孩子次日出生。

作者岳南先生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独特研究,其耗时8年创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分别为南渡、北归、离别),出版后得到海峡两岸读书界的高度评价,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随着抗战的全面掀起,北平、天津各高校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大迁徙,由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前方战火纷纷,后方的中国知识界在抗争中维持着国家的科研、考古、文学创作之路。

为中国原子能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大撤退中冒着生命危险,从清华园实验室抢回五十克放射性镭,乔装乞丐一路逃到长沙,校长梅贻琦看到这一幕,泪水夺眶而出。

这批知识分子可谓大师云集,其中有恃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刘文典、有数学天才华罗庚、有一代“学阀”傅斯年、有建筑学家梁思成,不胜枚举。

物质匮乏、战乱四起,每日在“跑警报”中维持学术研究的教授们依然能做出令世界为之侧目的科研成果,依然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为代表的这一批青年栋梁。

童第周在四川南溪李庄的茅草屋中完成青蛙卵细胞剥除手术,震惊欧洲生物界;华罗庚在昆明陈家营半间黑屋子里完成的《推垒素数论》这部数学领域丰碑式的巨著。

这是一个艰苦的战乱时代,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知识分子在优美学风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孕育下,硕果累累。

对于学者们当时艰难的生活状况,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感慨道: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篇1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

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

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

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己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有时为大师的趣事儿逗乐,王国维担任清华四大导师前特意跑到溥仪那里请示。

有时为大师的决绝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宁死耳”的王国维毅然地投湖自尽。

童第周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在田垄边卷起裤管和妻子一起捉青蛙的李庄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些在李庄生活的知识分子开心的走向街头的描述也令人为之深深感动。

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发掘与识别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那些大师们不仅仅只是名字印在脑海里了,他们事无巨细的生活呈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

还有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历史在这里也被澄清。

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万千,却发现写读后感时却无从下手,内容太多,自己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讲起,如何总结,说一些感悟吧。

我看南渡时是最激情的,虽然战火纷飞,但每个人都是激情四射,眼中充满光芒的,他们为国家保留文明的火种。

北归是有些伤感,离别是极度伤感。

南渡、北归、离别,人生也就几十载,折腾着、折腾着,人老,发白,曲终人散。

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带有情绪的中国近现代史,三本书看完除了对大师们有了比较形象地理解外,也对真实的历史有了一定的思考。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4篇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4篇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4篇南渡北归读书笔记1看过《南渡北归》后,只想再悲叹一次:21岁了,我才明白真正的中国历史。

小学到高中,我花了12年时间学习历史。

高中时,历史成绩常常全班第一,也是文科班的尖子生。

不过,上大学四年,我才发现之前学的历史教材,错误的知识占到一半,甚至还多。

这是什么样的感慨呢?生在这样的时代,年轻人,继续努力吧。

该著作分三部,约180万字,包括《南渡北归—南渡》、《南渡北归—北归》、《南渡北归—离别》。

书的封面写着一段话,颇具震撼力,“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代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封面下半部分写着八个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然后就是9个大师的肖像,有胡适、蒋梦麟、傅斯年、张伯苓、鲁迅……乐哥在第一页批了八个字,“大师远去,专家横行”。

回想起高中和大一大二时期读小说,《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日》、《小二黑》……这些所谓的名著都是历史书上推荐的,它们花费了我好久的时间,读完之后也带来了许久的感动。

但是,当看过《南渡北归》后,突然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原来民国期间还有这么多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为什么中学时期的教材不向我们着重推荐他们,而单单选择介绍郭沫若、沈从文、何其芳、吴强、孙犁这些人。

梁启超、王国维、胡适、傅斯年、李济、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朱家骅、吴宓、陈寅恪、曾昭抡、董作宾、曾昭橘、叶企孙、刘文典、俞大维,可叹这些人物竟然不能够在中国历史书中占据一些地位。

还有卢作孚、张自忠、方先觉,看着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我想抹眼泪。

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历史的角落,成为受人们尊敬的人。

西南联大数百人旅行团,从长沙到云南,徒步3000多里,这样的壮举令今天的大学生汗颜。

更发人深思的是,过路百姓,甚至土匪也主动对他们加以照顾,为民族之未来保存希望。

跟随保卫学生的军队官兵,在完成任务后婉拒了学校的酬谢。

如此义举,怎不动容。

作为史语所所长兼台大校长的傅斯年,临死前急着写__拿稿费,让其妻买一条棉裤御寒;董作宾主持史语所建造办公大楼和宿舍工程,一晃几年过去,眼看一座座楼舍立起,而董家生活依然极其艰难。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篇一】遇到好书,就像遇到一见钟情的恋人。

近日整理书架,翻到自己三年前遇到的一本爱不释手的好书,与君分享。

待产期间,参加完专业考试,便无所适从。

心灵和脚步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位老师推荐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给我,与此书结缘。

半年的时间里,连读三遍,意犹未尽。

,经典之处,提笔抄写,待到去医院生产的那天中午,记满完了整个32开100页的笔记本。

清洗钢笔,合卷,孩子次日出生。

作者岳南先生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独特研究,其耗时8年创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分别为南渡、北归、离别),出版后得到海峡两岸读书界的高度评价,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随着抗战的全面掀起,北平、天津各高校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大迁徙,由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前方战火纷纷,后方的中国知识界在抗争中维持着国家的科研、考古、文学创作之路。

为中国原子能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大撤退中冒着生命危险,从清华园实验室抢回五十克放射性镭,乔装乞丐一路逃到长沙,校长梅贻琦看到这一幕,泪水夺眶而出。

这批知识分子可谓大师云集,其中有恃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刘文典、有数学天才华罗庚、有一代“学阀”傅斯年、有建筑学家梁思成,不胜枚举。

物质匮乏、战乱四起,每日在“跑警报”中维持学术研究的教授们依然能做出令世界为之侧目的科研成果,依然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为代表的这一批青年栋梁。

童第周在四川南溪李庄的茅草屋中完成青蛙卵细胞剥除手术,震惊欧洲生物界;华罗庚在昆明陈家营半间黑屋子里完成的《推垒素数论》这部数学领域丰碑式的巨著。

这是一个艰苦的战乱时代,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知识分子在优美学风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孕育下,硕果累累。

对于学者们当时艰难的生活状况,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感慨道: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全-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全-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全-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

在那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那么《南渡北归》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南渡北归》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范文一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倾倒众生的人格魅力,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在缅怀心目中那些难以企及的大师的时候,更应当思考是怎样的一片文化沃土才能在同一时期产生如此耀眼的群星。

大师,是人类永远的文化财富。

然而,从抗战胜利到此刻,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几位大师,与彼时的大师云集相比,不仅仅是相形见绌,甚至能够说是有云泥之别。

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的娴云,从已经远去的大师的背影中寻找大师成长的渊源。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读书人的精神状态。

抗日战争与危难时期对于知识界是两个艰难的历史时期。

在抗战八年中,无论是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还是在水田里捉青蛙的童第周,抑或月下讲“红楼”的刘文典,都在日机轰炸、物价飞涨的艰苦环境下,不仅仅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还在自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危难时期后的知识分子,又是什么样貌呢?陈丹青对1970年“危难”后第一次文代会的描述是这样的:“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

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这些文学艺术界翘楚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萎靡的。

自古以来,即使文人相轻,但每一个文人心中都有强大的精神与风骨。

古代是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激励他们十年寒窗苦读;而近代,则包含着爱国情怀、对西方列强的不满、对民族崛起的期望,以及对完美生活的强烈向往,这种复杂的情感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1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全景了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慢慢读来,不知不觉被大师的情怀所感动。

各大院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之际,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突然来到梁家,对梁思成说自己刚从外地潜回北平,有约50毫克放射性镭还在清华实验室的保险柜中。

如今北平沦陷,日军已经进入清华园,如果这个东西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赵忠尧想起梁思成这位“铁杆”校友有一辆雪佛兰牌小轿车,决定找梁帮忙,一同进入清华园。

二人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潜入清华园,抢救出这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科学珍宝。

赵忠尧把盛满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里,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奔向长沙。

他一路风餐露宿,蓬头垢面、破衣褴褛,丢掉了所有的行李,只有手中的咸菜坛子与他形影不离,双手磨出了道道血痕,如乞丐般到达临时大学办事处时,梅贻琦校长热泪盈眶……这是怎样的信念。

“九一八”事变之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职演讲,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特别提醒师生“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份子,不能不关心的。

……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这是怎样的理念。

自离开北平南下,辗转近万里逃难,梁家几乎全部“细软”都丢光了,战前梁思成和营造学社同仁调查古建筑的原始资料——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记录等,被他们视为最宝贵的财富,紧紧地带在身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李庄上坝月亮田几间四面透风的农舍里,梁思成和患病的林徽因,一面讨论,一面用一台古老的、噼啪震响的打字机,撰写并绘制向西方世界科学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奥秘和成就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这是怎样的坚守。

1935年主持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发掘的梁思永,肋膜炎病愈不久,白天里,他骑着自行车在各工地到处奔跑巡视。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南渡北归》读后感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是一部由岳南所著的历史纪实作品,主要描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变迁中的沉浮起伏。

这本书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知识分子们在逆境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坚韧,以及他们在国家兴亡中的责任与担当。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对于知识分子的崇敬和敬仰所感动。

他认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民族的栋梁,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战争时期,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而在和平时期,他们则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者通过对于知识分子的描述,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信息:知识分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知识分子,支持他们的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此外,作者还通过这本书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分子更应该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南渡北归》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历史纪实作品。

它不仅向读者传递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通过对于知识分子的描述和对于民族情感的表达,这本书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和民族情感的价值。

它不仅适用于历史爱好者和知识分子本身阅读,也适用于广大读者群体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自己、展望未来。

《南渡北归》读后感(精选18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精选18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精选18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南渡北归》读后感篇1通常说起历史,人们多会想起一些著名的战役,想到的是战士们的英勇献身,但是这部《南渡北归》却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读历史。

大家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用思想来影响国人,但其实,大师们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历史:1930年9月,梁思永等人到东北进行考古调查,为嫩江流域古代文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才有了两年后有傅斯年撰写的《东北史纲》,书中第一条便是“近年来考古学者人类学者在中国北部以及东北之努力,已证明史前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上是一事。

”由此事实依据驳斥了日本人“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理论,给日本“指鹿为马”者当头一棒,为中国人大出了一口志气。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梁启超坚持鼓励自己的儿子学习考古,尽力发展国内的考古业的原因了吧。

文人们有自己捍卫国家尊严的方式,相比上战场冲锋陷阵,文人们所做的更多是幕后的事,而这些,又如蔺相如和廉颇文武共行般是不可或缺且相辅相承的。

这本书,带给我更多感动的则是那一代大师们在战乱中奋力保护祖国文化,传承祖国文化的那种坚持,数年颠沛流离,数次哀叹山河破碎,可也许是时代造英雄,这一代文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保留了进行学术探究的严谨态度,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本本著作,和那些一点一点被抢救回来的文化。

而对这一历史温情感受最深的60后作家岳南也传承了这种精神,这本《南渡北归》他写了八年,数次进行实地考察,就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我看到他们当年用什么锅,睡的什么床,描写的时候就更加真实。

”而大家也会发现,书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详细的解释并附上了具体的资料来源。

最后说一说这本书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我想这也许是欠妥的,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现在也有着很多为发展而努力奋斗,作出大贡献的青年人。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1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全景了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慢慢读来,不知不觉被大师的情怀所感动。

各大院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之际,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突然来到梁家,对梁思成说自己刚从外地潜回北平,有约50毫克放射性镭还在清华实验室的保险柜中。

如今北平沦陷,日军已经进入清华园,如果这个东西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赵忠尧想起梁思成这位“铁杆”校友有一辆雪佛兰牌小轿车,决定找梁帮忙,一同进入清华园。

二人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潜入清华园,抢救出这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科学珍宝。

赵忠尧把盛满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里,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奔向长沙。

他一路风餐露宿,蓬头垢面、破衣褴褛,丢掉了所有的行李,只有手中的咸菜坛子与他形影不离,双手磨出了道道血痕,如乞丐般到达临时大学办事处时,梅贻琦校长热泪盈眶……这是怎样的信念。

“九一八”事变之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职演讲,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特别提醒师生“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份子,不能不关心的。

……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这是怎样的理念。

自离开北平南下,辗转近万里逃难,梁家几乎全部“细软”都丢光了,战前梁思成和营造学社同仁调查古建筑的原始资料——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记录等,被他们视为最宝贵的财富,紧紧地带在身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李庄上坝月亮田几间四面透风的农舍里,梁思成和患病的林徽因,一面讨论,一面用一台古老的、噼啪震响的打字机,撰写并绘制向西方世界科学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奥秘和成就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这是怎样的坚守。

1935年主持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发掘的梁思永,肋膜炎病愈不久,白天里,他骑着自行车在各工地到处奔跑巡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南《南渡北归》读书报告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岳南《南渡北归》读书报告,感谢您的阅读!
岳南《南渡北归》读书报告
逃亡旅行
文/陈明仪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如是写道。

《南渡北归》便记载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从敌占区流向西南的故事。

所谓“南渡”,实际上便是逃亡。

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后又迁至李庄,随同的还有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组织。

多次浩浩荡荡的逃亡与南迁,本就是无可奈何之举,也曾遭到学生的质疑与反对,有人甚至想上前线为国捐躯而非怯懦地一逃再逃。

然而,历史的长河证明,这逃亡,正是促使中华民族复兴的智慧之举。

这引发了我对于“逃亡”的思考。

逃亡,自古以来便象征着狼狈与落魄,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旧唐书》中也道:“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

”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保全自己的逃亡之人为众人所唾弃,然而,《南渡北归》中所述的逃亡却并非代表贪生怕死,更非暗示着穷酸书生的软弱无能,反而是一种忍辱负重式的以退为进。

悲痛的知识分子面对敌寇狷獗肆虐的局面,没法身体力行地给予敌人有力回击,只有发出“衰泪已因家园尽,人亡学废更如何”的悲叹,然而抹去泪痕,理性而冷静地分析着自己可以提供给国家的最大帮助,发现自己的使命,即是为了民族复兴,防止“人亡学废”的局面发生,将国家的学术水平提高,将民族的精神发扬光大。

为了正义而逃亡,必然是悲壮却又智慧的选择。

的确,姑且不论所有北方知识分子,只举蔡元培先生一人的例子,便足以证明这一观点。

蔡元培先生被公认为北大最伟大的校长,朴素谦抑的他,骨子里又有北方梁山好汉造反举事的志气与血性。

出任北大校长之职时,他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十六字箴言,用“知识革命”革去原京师大学堂里传统保守的迂腐气,使北大逐渐成为一块民族文化的“精神的圣地”。

好景不长,如《五月四日那天早上》中记载的那样,冲动的学生未听从他“以学术救国”的劝导,一腔热血地发动学潮,致使多名学生被逮捕,北洋政府甚至将
大炮对准了北大。

顶着重重压力韵蔡元培,已成了北洋政府欲秘密惩办的目标,他却不顾自己已沦为众矢之的的身份,出面请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随即,为避其锋与消除北洋政府的怨气,他于5月8日夜提交辞呈,乔装打扮后悄然离京,远走他乡。

他的逃亡,绝不是畏惧的表现,反而是一个强者面对如何同时保护自己与他人的难题时的最佳抉择。

房龙的《伟大的逃亡》记载了瑞典人民在瓦萨王朝的建立者——古斯塔夫·瓦萨的带领下,建立起独立国家的历史过程。

与《南渡北归》相似之处便是,瑞典人民不愿沦为臣虏的争取独立的顽强精神决定了“逃亡”之前可以加上“伟大”这一形容词。

纵然知识分子流离失所,甚至与挚爱的亲人失散,但外表狼狈悲痛的他们,举手投足间仍是一种倔强不屈的高贵气质,一种中华儿女必胜的信念,而非苟且偷安的提心吊胆,这正决定了此次大逃亡的正义性。

其实,这次南渡的成功不仅在于知识分子是为民族大业而逃亡,而且在于它还是一次为时多年的旅行。

《难以企及的人物》的作者蔡天新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此给旅行者下定义:“一个旅行者除了通常的游览观光和增长见识以外,还带有另外的目的,或者说怀有某种特殊的使命。

虽然每个人本质上都带有浪漫的情怀,但一个旅行者通常更愿意细细品味旅途中的每个细节,而一个旅游者则希望一切都安排停当。

”显然,南渡的师生们不是旅游者,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旅行者,其使命便是为中华民族复兴之大业保存知识界的精英力量,边行边学,推进学术研究及教育事业的进步。

正因如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时,“湘黔滇旅行团”诞生了。

1938年2月20日,旅行团大队人马离开长沙,一路经湘西穿越贵州,翻山越岭,夜宿晓行,跋涉1600余公里,日夜兼程68天,受到了沿途百姓的热烈欢迎与关照。

岳南先鬻生如此评价这次旅行的意义:“68天的长途跋涉,旅行团师生们真正地走出了象牙塔,进入了书本之外形形色色的大干世界。

一路上,师生们拜访苗寨,调查社会与民众生活,切身感受到国家经济的落后与百姓生活的艰辛。

”黔西岩溶地貌,云贵民间歌谣,甚至是鸦片的种植背景和危害,这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却让走近群众的师生们因祸得福,踏上了另一片自己不曾熟悉的土地,让南方的楚汉浪漫主义文化渗透于自己满是北方的理性主义的肺腑之中。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如果说“逃亡”所带给我的启发仅限于以退为进的谋略与忍辱负重的毅力,那么,相比之下,“旅行”的现实意义更为深刻。

《天堂电影院》里,Alfredo说,年轻人要出去走走,不然他会以为,他眼前所看到的,就是全世界。

旅行旅行,之所以有一个“行”字,我认为是代表了自己的“修行”,不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边行边学,边行边成长。

有句话说得好:双脚放在地狱,眼睛搁在天堂。

我觉得这便是对有意义的旅行的最佳诠释。

有意义的旅行,因为不是一味享受放松,而是需要全身心投入与体验,不断地吸收与借鉴,所以必定是艰苦的,但真正的旅行者正是透过这苦,觅到了收获的甘甜。

也许只有这样,知识分子才能彻底丢开身上的迂腐气和“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嘲谑,深入实际,深入人民,深入社会,让自己的学问为老百姓所受益,也才能真正了解到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民族精神,从而造福于社会。

南渡,实乃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一次逃亡旅行,却为中华三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最后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一句提示
观点清晰,思路绵密。

由“逃亡”而接入“旅行”,题旨得到了进一步开掘。

文章开合有度,宕得开,收得拢。

确是佳构!
(张永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