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章讲义
教育学第二章
第二节
一 、 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社会可能为教育提供的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条件 和基础。
美国教育经费从1949年的89.11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 的7452亿美元,为1949年的83.6倍。如此巨大的数量, 当然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快速增长。1949-1969年 20年间增长了3.6个百分点,从1949年的3.3%增至1969 年6.9%,翻了1倍多。到2001年,竟然达到占GDP的 7.4%。 我国: 1996-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尽管 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不大,2000年仅比1999年增 长了0.08个百分点,相比1996年也只增长了0.41个百分 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1996-2000年为止一直没能到3%。
教育与政治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 2、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思想,形成政治舆论服务于 一定社会的政治
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 即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 (一)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 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维系社会政治稳 定。 • 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 • 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 民。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 ,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党所期 望的政治理想与政治信念。
教育与政治
(一)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和德育的内容
•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 1)统治阶级首先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控制 教育。如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法律、 法规、方针、政策。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 教育实现控制。 • 2)统治阶级还利用经济办法来掌握教育控制 权。如用拨款或捐献教育经费等办法,有效 地控制教育。 • 3)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 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 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
教育学(第二章)
《学记》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四大原则 学记》 预防性原则 及时施教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学习观摩原则 对因材施教作了初步理论概括( 对因材施教作了初步理论概括 ( “ 长善救 失”) 学记》主张尊师重道( 师严然后道尊, 《学记》主张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 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者 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 的能力和水平。 的能力和水平。 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改 革。
孔子的教学主导思想是“ 学而知之” 孔子的教学主导思想是 “ 学而知之 ” , 强调学习 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强调“学以致用” 殆”),强调“学以致用”。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 “ 不愤不启 , 不悱不 发”)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提倡“ 有教无类” 创办私学, 广招学生, 提倡 “ 有教无类 ” , 创办私学 , 广招学生 , 打破 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 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 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 孔子主张 “ 学而优则仕 ” , 把 “ 学而优 ” 作为入 仕的必备条件。 仕的必备条件。 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道德规范)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道德规范) 最高道德准则) 和“仁”(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 的形式, 的内容,有了“ 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 的精神, 才真正充实。 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教育学概论讲义(二)
引言: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论的学科。
本文将在《教育学概论讲义(二)》中,继续探讨教育学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教育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正文:一、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1.教育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教育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主要教育哲学学派及其观点a.人本主义教育哲学b.实用主义教育哲学c.理性主义教育哲学d.唯物主义教育哲学e.主体主义教育哲学二、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教育利益相关者1.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a.实证研究方法b.理论研究方法c.本体论研究方法2.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与分类a.教师和学生b.家长和社会c.政府和组织三、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1.教育目标的概念和分类a.个体发展目标b.社会发展目标2.教育评价的意义和方法a.定性评价方法b.定量评价方法c.综合评价方法四、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1.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技术因素2.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策略a.课程改革b.教学方法改革c.教师培训改革d.教育管理改革五、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a.发展心理学理论b.学习理论c.认知心理学理论d.社会情感心理学理论3.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a.教学设计与安排b.学生评价与辅导c.班级管理与建设总结:通过对教育学概论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哲学的各个学派观点,使我们从哲学角度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同时,教育学研究方法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更具体地研究教育问题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则指导着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明确和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教育目标和改进教育实践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将更好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为培养未来的人才做出贡献。
教育学(二),讲义 第二章
第二章教师--了解自己第一节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决定教师能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的发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是教师的职业情感价格品质。
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有所帮助,包括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以及克服优柔寡断等等。
这种促进的教育态度,可综合成四类: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
(一)理解学生1、心胸豁达:心胸豁达所含的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第二个品质是体察性。
2、敏感性: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他在人际关系即社交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作出情绪反应的能力。
3、移情作用:其心理学意义是在情绪或理智上都处于别人的地位。
4、客观性:人要保持客观,意指能够退后一步,并以一种中性、无强加的参照系来看待所发生的事件。
客观性意指能够就事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它,而不受先入之见、偏见或预期的歪曲,它也完全适合于移情的一般范畴。
(二)与学生和谐相处1、真诚:指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
2、非权势: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应出于帮助的热情来追求想往的成效。
3、积极相待:若帮助者对他要帮助的人持积极、认可的态度,那么发展和变化最有可能发生。
4、交往技能:是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意义的能力。
(三)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如果具有了积极的自我意识,他就有信心,能明确地正视自己,他可能使已具有的教育技术得到积极的发挥。
教师对自己具有比较全面、实际和最接近真实的看法,有助于他的举动表现得敏感而有节制。
(四)教育的期待原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可能使学生自暴自弃,学习表现越来差。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其影响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教育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会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上;其次会表现在学生的各种行为与学习成绩上;再次,表现在师生关系上。
2022年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考点讲义第二章
2022年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考点讲义第二章教育理论知识包含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法律法规等内容。
《教育学》部分包含十一章知识内容,各位在复习教材的同时,也要适当做一些试题,对自己的复习结果进行小小的检测。
分享《教育学》第二章考点练习题给大家,及时的查漏补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1、即使人们对长大后的狼孩进行再好的教育,也很难令其用人类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这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即使人们对长大后的狼孩进行再好的教育,也很难令其用人类语言顺畅地交流,是因为狼孩错过了语言形成的关键期: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在这四大因素中,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①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⑦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③教育能够系统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3、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比较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主要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期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时期是不同的。
题目中所描述的正是第一个方面。
5、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一特点要求()。
教育学第二章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
华生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 一段著名的论点可以说明他极端的环 境决定论思想:“给我一打健全的儿 童,并在我自己的特殊天地里培养他 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 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 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乞丐 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 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在《早期儿童心理学》 一书中提到“心理的发展 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 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受 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 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 果。”“两种因素同为发 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 然其所占比重可因事而 异”。
2、格赛尔的“成熟论”
格赛尔的成熟论虽然本质上 也是一种遗传决定论,但他并 不否认发展需要环境的促进。 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 的因素有二:成熟与学习。
正确认识
差异是存在的,但不能夸大。差异不完全 由先天因素决定,多是后天影响的结果。
4、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
体现
• 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 面发展不均衡。
• 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 方面发展不均衡。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 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 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中符合人类整
体运行发展要求的基本特性。人的社会性主 要包括这样一些特性,如利他性、服从性、 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
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最终是要两性合一的, 所谓两性“合一”就是两性不能分裂,不能 时而自然性做主导,时而社会性做主导。两 性“合一”就是在大多情况下社会性很好地 统领和制约自然性。
格赛尔认为学习需要一定的 成熟作为基础,某机能的生理 结构未达成熟之前,学习训练 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达到足 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 状态(“成熟状态”)时,训 练才能奏效。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教育学第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啊!
先来说说教育目的这一块吧!教育目的就像是我们前进路上的那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往哪儿走。
比如说一个国家制定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那学校、老师、家长不就得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嘛!就像你想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得知道怎么走呀!
然后呢,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就像一个大框架,把整个教育体系都给框起来了。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制度,这可太重要啦!好比不同的房子有不同的结构,咱得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不是嘛!咱国家的教育制度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呢,这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呀!
再讲讲课程这部分呀!课程不就是我们学习的内容嘛。
就像你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得有各种不同的菜呀!语文、数学、英语这些课程,都是为了让我们学到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呢!看看那些学霸们,不就是把这些课程都学得透透的嘛!
哎呀呀,这教育学第二章的知识点真的很有意思呢!教育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让社会变得更美好嘛!我们要好好理解这些知识点,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呢!
我觉得呀,教育学的这些知识点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通向知识和成长的大门。
我们得好好珍惜,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从中受益呀!所以呀,大家都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哦!。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案例2:达尔文在中国
达尔文接着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小时一直比较
顺利,高中时对地理和生物特别感兴趣,但在中国高 中,2年级时分文理科,地理分在文科班,生物分在理 科班,他过于固执,最后考入一所旅游学校,期望成 为一名导游,周游列国,但是,旅游专业毕业的,没 有高学历,被人认为是混文凭,经努力探索,终于发 现人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周围无不认为他是在危言 耸听,他却不听从老同志劝告,坚持己见,上面来人 了,他还蒙在鼓里,组织上说制造"猴子"谣言是犯罪 的。 因为和政府不能保持一致,政治立场可疑,被定 位为造谣,有"扰乱社会治安"企图!被送进劳教所接 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育!出来后送到矿山,成为一名光 荣的矿工!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
动”,“是人与人的精神契合,它们“将新的一代 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 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雅斯贝尔斯《什么 是教育》 “没有自由的教育不是充分的技术教育,没有技术 的教育也不是充分的自由教育。教育应该同时使 学生熟悉一些事和做好一些事。”——怀海特 《教育的目的》
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 改组和改造。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 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 这种精神
赫尔巴特: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鲁道夫· 洛赫纳: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
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前苏联]加里宁: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 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 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巴班斯基:“教育是老一代向年轻一代传递社会历史经 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参加生活和从事为保证 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劳动。” 日本学者村井实:“教育”是“使儿童(或每个人)变 善良的各种活动”。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 (3)人员往来和 教育内容交流是发 挥教育融合文化的 主要途径。
4.教育的文化创 造功能
• (1)教育作为文 明进步的灯塔,不 能没有文化创造功 能。
• (2)按社会发展 需要,遵循文化的 时空特性,构建新 的文化特质和体系。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四)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的统一 1.个体社会化是其个性化的基础 2.个体个性化是其社会化的基础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1.教育赋予学生知识或技能,使个体习得谋生本领 2.教育把潜在劳动力再生产为现实劳动力 3.教育使个体习得社会角色行为规范及其意识,适应新的环境
习过程的情意发展;培育积极个性倾向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特征优势, 完善个体心理生活。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个体社会化即个体由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过程
(1)学习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学习内容是个体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 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 (2)社会欲达到的目的:个体认同或践行社会期望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行为规范;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遵循行为要求。 (3)个体社会化的标准:掌握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认同社会文化;习得社 会性发展目标;学会身份认同。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发生于 教育活动内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培养的人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的功能,是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 生,也叫工具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要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 社会性质制约。
教育学第二章
第二章(2)1、“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主要观点: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②人类社会的教育就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③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1.教育具有社会性,动物活动以本能为依据教育是为了社会的延续和个体的生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不能通过遗传获得,而动物的活动在种族演化的过程中已获得,与生理需求有关。
2.教育传递的是社会积累的经验,而动物不能将经验类化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没有语言,不能将经验积累起来转递,因此,动物的活动始终停留在同一水平上。
人类则有第二信号系统,将经验类化,使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3.动物的传递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类则可以改造环境改造社会。
●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教育史家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 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教育家代表观点:①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④教育从产生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教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1.生产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可能性)劳动使思维的器官——脑得到发展劳动产生了交际工具——语言2.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进行需要教育(必要性)教育最初具有两种社会职能: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这种转递,社会才能延续和发展。
《教育学》讲义DOC
目录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要点………………………………………………第一章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学……………………………………一、教育学的涵义…………………………………………………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三、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四、教育学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五、国内外最早的教育专著………………………………………六、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时间、代表人物和著作…………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名称、特点……………………………八、学习教育学对教师的意义……………………………………第二章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一、怎样认识和理解教育?………………………………………二、教育的意义……………………………………………………三、教育的理想……………………………………………………第三章我们要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一、人性观的理解与把握…………………………………………二、正确把握新世纪的学生观……………………………………三、正确理解和把握新世纪的学习观……………………………第四章我们要树立教师专业化的观念……………………………一、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二、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五章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一、课程意义………………………………………………………二、课程结构………………………………………………………三、课程标准………………………………………………………四、课程资源………………………………………………………第六章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一、教学的原理……………………………………………………二、教学的方法……………………………………………………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第七章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一、教育评价的意义………………………………………………二、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第八章以校为本的研究观…………………………………………一、校本研究的认识………………………………………………二、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三、校本研究的过程、方法与成果………………………………第二部分基本练习及答案……………………………………………《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一)………………………………………《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二)………………………………………《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三)………………………………………《教育学》强化训练题(四)………………………………………《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五)………………………………………《教育学》强化训练题(六)………………………………………第三部分模拟训练及答案……………………………………………《教育学》模拟题(一)……………………………………………《教育学》模拟题(二)……………………………………………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要点第一专题教育学概说复习(学习)指导一、教育学的涵义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教程》第二章第一节
第⼆章教育的功能本章⽬的1.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和对经济的影响2.了解教育的政治功能和对政治的影响3.了解教育的⽂化功能和对社会⽂化的影响4.了解教育促进⼈类个体发展的功能5.理解和掌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第⼀节教育的经济功能⼀、社会⽣产⼒决定教育的发展 “经济”⼀词,在应⽤中有多种含义:有时是指经济基础,有时是指经济活动,有时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常⽣活⽤语中,有时指节约或节省等。
我们这⾥讲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主要是指教育与社会⽣产⼒的关系⽽⾔的。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于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产的发展;另⼀⽅⾯,经济和⽣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经济和⽣产的发展。
这⾸先是因为,现代教育需要⼤量⼈⼒、物⼒、财⼒的投⼊,同时,现代教育也把经济与⽣产作为它的基本“市场” ,它所培养的⼈才,⾸先并且是⼤量的投⼊于经济和⽣产领域,为此,它从经济和⽣产的发展中获得其基本动⼒。
经济和⽣产的进步之所以越来越离不开教育,这是因为现代的⽣产⽇益成为科学的⽣产,成为科学物化的过程。
⽽科技的进步、科技⼈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社会⽣产⼒规定教育培养的⼈的劳动能⼒的规格 社会物质⽣产对劳动⼒数量和质量有⼀定的客观需求,这种需求,在社会⽣产⼒发展的不同⽔平中是很不相同的。
在原始社会,⼈们进⾏⽣产的⼿段主要是⾃⼰的⾝体,⼈既是制作和使⽤简单⼯具的劳动者,⼜是天然的劳动⼯具本⾝。
劳动能⼒的⽣产和发展,主要是体⼒的⾃然增长和实际锻炼过程。
到了古代社会,劳动能⼒的⽣产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对农业和⼿⼯业技艺的掌握和提⾼。
这个过程是⼦承⽗业,师徒授受⽅式的世代相传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
⼈的劳动能⼒的形成,尚不需要学校教育的专门培养。
⼯业⾰命打破了对技艺的保守,⼈们开始依靠知识代替和延伸⼈的体能进⾏⽣产。
教育学全章节2讲课文档
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
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第六页,共182页。
•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 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 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 种科学”;“教育实验”;
第八页,共182页。
代表人物
•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 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 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
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
发展的差异性。
第十四页,共182页。
• 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 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代表著作:《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 制度教育学》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
• 5.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
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 6.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
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第二十七页,共182页。
第二章 学校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 含义: • 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 • 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 • 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这种教材也就是 “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 其名称也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而有所不 同。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3、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4、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人民的权利意识就越强,并由此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6、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教育提升人的劳动力。
7、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8、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10、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而学校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11、狭义上,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如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的复合体,即社会的精神文化。
12、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1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
14、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5、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16、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17、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可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四种基本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
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矛盾性和一致性)
第二节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本章难点:人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中介作用
重点:三要素、学校教育的主导性、教育的社会功能、人的身心发展特性
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矛盾性和一致性)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
(一)含义:识记P34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就是指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与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n 从发展方向上看:
Ø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但是,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又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
这样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冲突。
Ø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仅存在着政治方向有关的一系列矛盾,也存在着诸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社会权威与个人自主的矛盾、纪律与自由的矛盾等;
n 从发展水平上看:
Ø 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但是,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从而导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水平上的差异;
Ø在历史上,部分人的发展水平,尤其是思想发展水平超越社会现实的事例并不鲜见;
n从发展的结构上看:
Ø这里所说的发展结构上的矛盾指人才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Ø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着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
但是,在一定时期,无论是人才的纵向群体结构(即各级人才),还是人才的横向结构(即各类人才),与社会的机构性需求之间或多或少地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n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上看:
Ø在某些情况下,人的发展有某种主观需要和可能,但社会发展却暂时没有相应的客观需要,或者不能提供相应的客观可能性。
Ø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某种客观需要,也提供了相应的客观可能性,但人的发展却没有相应的主观需要和可能。
n从发展的特点
Ø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特点,二者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即可能是基本一致的,也可能存在某种程度不同的冲突。
人的发展的特点是否得以遵循,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状况。
但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否得到尊重,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尊重,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Ø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即可能有助于尊重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促进人的正常发展,也可能背离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阻碍或扭曲人的发展。
Ø正因为如此,教育在适应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才会经常陷入一些冲突和矛盾。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P37
(一)含义
从总体上看,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结果,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发生关系与形成互动的中介,是二者获得一致性的
链条。
(二)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
(三)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的地位
(一)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P38
Ø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Ø对人的发展来说,教育促进着人的社会化;对社会发展来说,教育为其造就着一定素质的人。
Ø教育要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转化,必须把对受教育者来说属于外在性的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从而构成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要求与他发展的现有状态之间的矛盾,这是受教育者发展的内部动力,也是最直接的动力。
(二)教育的基本着眼点P39
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名词解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