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章节讲义3-2

合集下载

《教育学讲义》word版

《教育学讲义》word版

第一讲教育学与教育讲授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事实: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横: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学校领导与管理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被教育工作者当做一个个的"问题"提出、议论、评说、解释并寻求解决矛盾的有关问题。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主要揭示两大教育规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规律〔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既是专门研究教育的基础理论的学科又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实用学科。

3.教育学科在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四、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终身教育理论阐述的教育新概念教育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渗透到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出生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社会教育校︱普通教育↗小教︱→中育︱↘大∣职业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初等︱→中等︱↘高等︱特殊教育︱回归教育↓↓↓死亡〔三〕教育的科学定义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四〕三种教育形式之比较♦共同点:反映在教育的本质和广义的教育概念中♦区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①有目的、有计划自发的、偶然的自发性、偶然性教育对象大众化♦②系统性零碎的、片断的零碎性、片断性教育内容多样化♦③教育环境优越以血缘为基础,时间持久,作用显著教育方法信息化〔五〕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教育学全章节》课件

《教育学全章节》课件

02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总结词
探究教育本质和价值
详细描述
哲学为教育学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撑,探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引导人们对教育进行深入思考 。
心理学基础
总结词
研究学习心理和个体发展
详细描述
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学习心理、认知发展、情感 机制等,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 据。
社会学基础
效果。
促进个体发展
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 ,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 ,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
和创造力。
推进教育改革
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 ,有助于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
现代化进程。
05
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类型
总结词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 作用。
总结词
分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详细描述
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理论框架,分析 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人口变 迁等方面的关系,揭示教育的社会功 能。
经济学基础
总结词
探讨教育资源分配和效益
详细描述
经济学为教育学提供分析工具,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关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价值的取向与选择
总结词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效用。
详细描述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对人和社会的意义或 作用,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和追 求。教育价值的取向与选择应遵循个体和社 会双重标准,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也
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价值的取向与选择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Ⅰ、教学时间安排:5课时Ⅱ、概要和教学目标:概要:关于人的发展问题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身心两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人的发展具有统一性、阶段性、稳定性、顺序性、不均衡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主要受教育自身状况,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教学目标: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一、人的发展的涵义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由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因此,发展不等于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等,而是一种旧质不断消失,新质的不断增加的过程。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有两种意义:第一即个体的发展,指一个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身心各方面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增强。

第二即总体人的发展,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和进化的过程。

前者主要出现于教学论述中,后者主要出现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中。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在发展水平上,人的身心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3.第二章学校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3.第二章学校

第二章学校本章重点•什么是学校?•什么是学制?•什么是学校文化?•什么是教师文化?•什么是学校管理?•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相互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相互配合的途径有哪些?第一节学校概说一、学校及学校制度的产生1、学校的定义〔p66〕(名解2002.4、2004.1)*简单地说,学校是教育活动制度化的产物。

(社会的发展使教育成为专门的活动,为此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专职的人员来从事这项活动)2、学校发挥其育人功能的条件(p67)(多选)(1)需要基本的教学设施。

(2)需要教师队伍。

(3)需要教学工具。

第一节学校概说一、学校及学校制度的产生3.学制的含义(P.67)(名解2004.10)*学制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简称,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规格产生新要求的推动下形成的。

学制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前者形成学校体系的阶段性,后者形成学校体系的类型。

4、现代学制的类型(p70):(单、多选)(1)双轨制:最早起源于欧洲,以英国为典型。

(2)单轨制:美国为典型(将分流在综合中学内部解决)(3)分支制:所有适龄儿童进入同一类型学校接受一定年限教育后分流,我国现行学制典型。

5、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p71)(单选)(1)壬寅学制:1902年,第一部正式学制,但未实施。

(2)癸卯学制:1904年,第一部在全国正式实施的学制。

(3)壬戌学制:1922年,又称“六三三学制”,延续至今。

第一节学校概说•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73-76〕1、学校与企业的区别:(多选)(1)设置目的不同(2)手段不同(3)与政府关系不同(4)产出不同2、学校公益性的主要表现:(多选)(1)不得以营利为目的(2)非宗教性第二节学校文化一、什么是学校文化1、学校的基本功能:传播社会文化。

现代学校活动是社会文化传播活动中最有效力的一种活动。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讲义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讲义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讲义一、教育学的概述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以及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旨在揭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要素。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古代的教育思想到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再到现代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能够引导个体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其次,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

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而教育可以创造条件,使这些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此外,教育还能够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教育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个体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

然而,教育对人的发展并不是万能的。

个体的发展还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可能性,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则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反作用。

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表现为,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同时,教育也能够为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促进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和质量。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而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创新人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学习与发展学习与发展是教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它探讨了学习的本质与过程,以及学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几个重要的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来形成新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关注学习的结果,即学习者的行为变化。

典型的行为主义理论家有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机械的、可预测的反应过程,主要通过强化和惩罚来达到。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利用奖惩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建构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如感知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等。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思考。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活动的产物。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戈尔茨和维戈茨基等学者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互动的机会,以促进其学习和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目标设置和实现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本章介绍了教育目标的概念、种类和层次,以及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1. 教育目标的概念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中追求的具体目标或期望的结果。

教育目标通常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主要指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感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行为目标则强调学生具体的行为表现和习惯的养成。

2. 教育目标的种类教育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目标的广度和深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综合目标和专业目标;按照目标的层次和时间跨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v 这部分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考查方式比较灵活, 主观题目、客观题目都容易出,
v 一、教育目的
v 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 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
v 2、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 望。(国家、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
v 3、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 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 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v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v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当始于1904年 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中体西用”的方针
v 1906年,学部正式规定和发布了一项更明确的教育宗 旨,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v 民国时期: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提出,废除“忠 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教育应以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的目的 。
v 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主观依据有哪些?(ABCD) A教育理想B哲学观念C对理想人格的设想D人性假设E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v 13、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 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v 14、确立教育目的的几种观点: v (一)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论: v 1)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
v 本章知识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比较多,是宏观教育 政策的理论知识,理论层面上有教育目的、教育 方针,实践层面上有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 内容较多,属于教育学的重点章节,是必考内容, 一定要重视。
v 学习这部分知识要求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弄清概 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又要理解当前教育实践中 进行的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中的种种误 区进行评判,特别是有关政策性的知识,必须加 强记忆。

《教育学》(全章节)课件

《教育学》(全章节)课件

从古代到现代,课程经历了多次变革 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个 性化等趋势。
课程类型与结构
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 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等。课程结构则包 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 次。
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
课程设计原则与策略
课程设计应遵循学生中心、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等原则,采用目 标模式、过程模式等策略进行设计。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学》(全章节)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的基本概念 • 教育与社会发展 • 教育与人的发展 •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 课程与教学论 • 德育与美育 • 教师与学生
目录
CONTENTS
01
教育学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教育制度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06
课程与教学论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课程概述
课程定义与内涵
课程发展历史与趋势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它包括课 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同时也为政治制度培 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
3
教育在政治经济制度中的作用 教育可以传播政治意识、培养经济人才、促进社 会公平。
教育与文化传承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01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讲义DOC

《教育学》讲义DOC

目录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要点………………………………………………第一章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学……………………………………一、教育学的涵义…………………………………………………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三、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四、教育学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五、国内外最早的教育专著………………………………………六、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时间、代表人物和著作…………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名称、特点……………………………八、学习教育学对教师的意义……………………………………第二章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一、怎样认识和理解教育?………………………………………二、教育的意义……………………………………………………三、教育的理想……………………………………………………第三章我们要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一、人性观的理解与把握…………………………………………二、正确把握新世纪的学生观……………………………………三、正确理解和把握新世纪的学习观……………………………第四章我们要树立教师专业化的观念……………………………一、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二、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五章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一、课程意义………………………………………………………二、课程结构………………………………………………………三、课程标准………………………………………………………四、课程资源………………………………………………………第六章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一、教学的原理……………………………………………………二、教学的方法……………………………………………………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第七章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一、教育评价的意义………………………………………………二、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第八章以校为本的研究观…………………………………………一、校本研究的认识………………………………………………二、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三、校本研究的过程、方法与成果………………………………第二部分基本练习及答案……………………………………………《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一)………………………………………《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二)………………………………………《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三)………………………………………《教育学》强化训练题(四)………………………………………《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五)………………………………………《教育学》强化训练题(六)………………………………………第三部分模拟训练及答案……………………………………………《教育学》模拟题(一)……………………………………………《教育学》模拟题(二)……………………………………………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要点第一专题教育学概说复习(学习)指导一、教育学的涵义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章节梳理

《教育学》章节梳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9、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0、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育学各章要点

教育学各章要点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及其演变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一)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我国教育学者根据教育定义外延的大小,将教育定义划分为“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

广义定义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描述一定情境中被定义对象的某些关键特征或指出使用被定义概念的方法。

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一种复合形式,既揭示出被定义对象“是”什么,又明确或隐含地表明被定义对象“应是‟‟什么。

这三种定义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育定义往往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定性的,同时又是纲领性的。

二、教育概念的演变(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一)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教育学 (精品讲义)

教育学 (精品讲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

02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旨在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促进个体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教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 实践。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 步。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教育权和教育目的,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02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传播思想形成社会舆论等方式,对政治经
08 教师论与学生论
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及专业素养要求
传授知识与技能
作为教师,首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专 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掌握未来生 活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
激发创新与创造力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应通过鼓励学生 质疑、探索新领域等方式,激发他们 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发展
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
师的教学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总要求;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培养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

《教育学》(全章节)课件

《教育学》(全章节)课件

A《普通教育学》B《教育漫话》C《林哈德和葛笃德》D《大教学论》
10、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大量的 分析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毕达哥拉斯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一、“教育”的定义 • 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 三、教育的发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 与类型的综合 •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 密切 •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 育学的元理论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教育家洛克撰写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教育漫话》 D《我的教育信条》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 鲁和法国的布厄迪尔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
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
就是教育学研究最活跃的时期。
•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 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一、“教育”的定义【识记】
•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 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识记】
•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 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 的其他人员;
C《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 D《普通教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小编特根据教师资格证纲为大家整理了2014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章节讲义,希望对您全面熟悉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有所帮助!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受遗传基因的影响。 (二)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中还有与父母不同的独特因素。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个体的发展便无法实现。健康的身体是一名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前提,正常的智力是一名科学家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个体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的先天的心理特征,也会对他后天的学习和社会成功产生很大的影响。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便不能成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婴儿一出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安静,有的大哭大闹;一两岁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就有快有慢,有的敏感,有的迟钝。现代遗传学研究证明,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在于核糖核酸排列及其活动的差异。一个先天禀赋优异的儿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更快、更好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个天生弱智的儿童,对他的发展自然是非常不利的。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22.8万名儿童的调查发现,低能儿占同龄儿童的3%~4%,而低能儿中有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所以,我们必须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 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成熟的概念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个体的生理、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二)成熟的意义 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人的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在出生时是很不完备和孱弱无力的。个体的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有些早期运动机能的获得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成熟与教学的效果是契合的,一种技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有必要超前加以训练。在这方面,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以一对满46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进行每天1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同一楼梯所需的时间。结果是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然而,当这对双生子满52周时,再对他们同时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爬梯训练。测量结果是,他们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成熟决定论的基本内容有: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受基因控制的,并把这种通过基因来控制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学习本身并不能促进发展。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顺序地进行的。 成熟是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的突然转变,各水平间的行为具有不连续性。格赛尔提出,发展有五个原则:发展的方向原则;发展的相互交织原则;发展的机能不对称原则;发展的个体成熟原则;发展的自我调节原则。 并不否认,格赛尔的成熟决定论有夸大成熟作用之嫌,但总体看来,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思想却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不仅如此,成熟在一个人的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之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若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某一国家、某一地区)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在同一国家或地域内,人们的大环境通常相差不大,但小环境却千差万别。我们很难改变大环境,但小环境却随个体自身的活动和选择而改变。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教育者应更多地关注小环境。但由于社会的变化不断加快,社会通讯、交往手段更加丰富和便利,大环境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消极的。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和困难的工作。教育需要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这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和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二)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培养目标而作相应的调整,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是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包括活动主体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每一层次的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体性的影响。 一个体主观能动性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它是人这一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为维持人的生命服务,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与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创造需要的意义,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以上三类不同水平的个体活动及其作用,实际上是共时、交融的。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渗透在一切社会活动中,人的社会活动又受到生理、心理活动的支持和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