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管理改革的理论思索与实践方法
审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审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现状分析1. 司法公正不完善在审判管理工作中,司法公正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施。
首先,部分法官在司法裁决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或者利益诱惑,导致裁决结果产生偏差。
其次,一些地方庭审流程和程序规范不够严谨,容易导致案件关键证据被忽视或误解。
这样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平等待遇与感受。
2. 信息化建设滞后随着科技进步与网络发展,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推动信息化建设是未来发展趋势。
但是当前我国有很多基层法院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无论是设备支持还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都会拖慢审判效率与质量提升。
3. 执行力度薄弱执行力度反映了司法系统能否保障民众权益并保持社会秩序的能力。
然而当前我国仍存在有执行难、失信行为频发等问题。
执行成本高、执行周期长、信息透明度不高等都是导致问题的原因之一。
这些问题使得当事人对司法系统产生了怀疑,也削弱了司法权威。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1. 加强司法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为了确保审判过程中的公正性,有必要加强对法官等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
通过专门的道德与法律教育,加深他们对司法公正重要性的认识,并向其灌输客观审判、依据事实和证据裁判的核心理念。
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来避免外界影响干扰。
2. 规范庭审程序和流程庭审程序和流程规范化能够提升案件处理效率,减少误判与错案发生。
应加大力度推进电子庭审平台的建设,在诉讼过程中记录关键证据以及辩论情况,并提供在线备案、在线传票等功能,以减少人力资源投入并提升效益。
3. 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投入是努力构建智慧司法体系首选方案之一。
政府应提供支持,增加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完善相关设备与软件,推动基层法院数字化、自动化管理水平。
4. 增强执行力度和效率为了增强司法系统的执行力度,在执行难问题上需要采取更加果断有力的措施。
建立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对拖欠债务不还、故意逃避履行义务等行为形成震慑效应。
审判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审判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审判管理是司法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涉及到案件分配、庭审组织、裁判质量等方面,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护。
然而,在实践中,审判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围绕审判管理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体部分1. 案件分配不够科学合理1.1 案件分配缺乏透明与公平性现行的案件分配制度往往缺乏公正、透明和合理的原则。
一些地方存在权力任性行使,导致案件被不恰当地分配给特定法官或法院。
这种情况下,不仅容易引发舆论质疑,更会影响当事人对司法公正性的信任。
1.2 案件负荷不均衡由于案件数量巨大且不断增长,一些地区庭内积案严重,而另一些地区却相对空闲。
这导致部分地区以应对案件堆积为重点,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同时,庭内积案也会加大审判周期,影响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对策:(1)建立全面透明的案件分配制度,明确权责和标准,并给予当事人参与和监督的机会。
(2)加大区域间协作力度,通过在线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实现跨地区调剂、协助审判工作。
(3)加强对法官队伍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2. 庭审组织不规范2.1 庭审时间过长一些庭审程序冗长繁琐,审理时间过长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经济负担,也严重消耗司法资源。
同时,对于一些特殊敏感案件,在适当时候结束庭审又成为一个难题。
2.2 庭审质量参差不齐庭审中存在部分法官处理失当、程序违规或证据收集不充分等情况。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庭审质量和裁判结果的公信力。
对策:(1)压缩诉讼环节、简化庭审程序,合理控制庭审时间,提高工作效益。
(2)建立明确的庭审纪律和考核机制,加强对法官的管理和监督,严惩违规行为。
(3)加大对法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案件处理能力。
3. 裁判质量亟待提升3.1 判决书质量不高一些判决书存在用词不当、逻辑混乱等问题,缺乏明确、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
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思考和建议[摘要]基层法院开展审判管理工作的机构是审判管理办公室,通过审判管理办公室发挥它的综合管理平台作用,以为法院部署决策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但纵观全国法院系统,部分基层法院,尤其是西部基层法院的审判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仍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对西部S市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审判管理工作提出一些浅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审判管理;质效;绩效考核审判管理是指人民法院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和制约等方式,协调并控制审判工作的流程,规范并监督审判组织的行为。
从内涵上讲,它是法院直接围绕审判活动所进行的审判程序及辅助工作的管理。
①各法院从事审判管理工作的部门是审判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审管办),其作为综合审判管理机构发挥着审判信息平台、质效管理平台、协调服务平台、决策建议平台等职能作用,通过审管办开展专门的审判管理工作,促进案件质量的提升,为院长部署审判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业务庭开展审判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通过开展审判管理工作,从促进审判公正和效率作用来看,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与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管理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基层法院当前工作的实践就审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审判管理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拙见,仅供参考。
一、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现状笔者通过所在S市法院审判管理机构了解到:该市七个基层法院均未成立专门的审判管理机构,采用审管办与审监庭合署办公的模式,审管办负责人由主管院长兼任。
从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来看:由于受人员限制,审判管理职能分散于各部门,如:审判委员会为审判管理核心,审监庭履行具体的审判管理职责,立案庭、政工科协调配合完成审判管理相关工作。
这种处于多头管理状态的审判管理模式,造成审判管理的权威不高,许多规章制度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不到位。
二、审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基层法院通过审判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并积累经验,在开展审判管理工作上虽取得初步实效,但审判管理关于提高案件质量、效率的职能作用还未得到全面发挥,大多数审判人员对审判管理工作的认识等同于案件评查等等,因此,在审判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较多困难:(一)缺乏专业统一的管理机构审判管理是围绕案件审判展开的,以审判决策、程序控制、质量督查、行为激励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体系。
审判管理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首届司法管理学研讨会征文综述及相关思考
审判管理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首届司法管理学研讨会征文综述及相关思考崔永东【摘要】The trial management refers to the use of organization, guidance, evaluation, supervision and constraint methods such as the arrangements of trial work, to standardize the trial process, evaluation, and trial performance, configuration, and trial resource.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should focus on dealing with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First, jurisdiction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ight to trial management, and the second is to made more than rigid trial management and flexible enough problems, and the third, is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Currently we should deepen trial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ideas, one is to make extensive management to intensive management of change, the second is to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style management to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 third is to change from the command-style management to service management, the last is to change from the rigid management the flexible management changes.%所谓审判管理,是指运用组织、指导、评价、监督、制约等方法安排审判工作、规范审判过程、考评审判绩效、配置审判资源的过程。
“以审判为中心”的概念、意义和实现路径研究
“以审判为中心”的概念、意义和实现路径研究作者:向佳来源:《法制博览》2015年第09期摘要: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为从制度层面实现司法公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以审判为中心”不仅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刑事诉讼原则,也是对我国现行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关系的完善和发展。
为实现“以审判为中心”,我们应当对“以审判为中心”的概念和意义进行界定,并以优化职权配置为抓手,采取适用刑事速裁程序、落实法律援助制度、贯彻公开审理、等措施实现法庭审理实质化。
关键词:审判中心;概念;意义;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6-0009-03作者简介:向佳(1991-),女,汉族,四川遂宁人,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是我们党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严格司法,确保刑事司法公正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考虑所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
正确理解并认识“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有助于在司法实践中,增进共识、齐心协力,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概念“以审判为中心”也就是理论界常说的“审判中心主义”,具体是指在刑事诉讼的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各个阶段关系中,都凸显审判的中心地位,将审判程序作为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核心。
[1]“审判中心主义”这一概念并非舶来品,是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不断发展中产生的对应“侦查中心主义”而使用的特有产物。
究其原因在于西方法治国家的刑事诉讼中,审判阶段是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与否、责任大小的中心阶段。
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总结。
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
定的重要环节。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对法院审判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进一步提高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首先,我们要充分肯定法院审判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我们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案件的管理和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案件审理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为法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我们要客观分析法院审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也面临
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比如,案件审理周期长、效率低下;审判流程繁琐、程序复杂;司法资源分配不均衡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法院审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司法体验,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最后,我们要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行改进,一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简化审判流程,优化审判环境;三是加强司法资源的统筹调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们相信法院审判管理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总之,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希望全体法院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审判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审判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一、前言审判管理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法院的公正、高效和权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优化审判管理工作,提高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
二、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1.加强新任职员工培训对于新任职员工,应该进行全面的岗位培训,包括审判流程、案件处理方法、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同时,还应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够在高压力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心态。
2.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为了保证审判质量和效率,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首先,要对每位员工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奖惩;其次,在考核中应该注重量化指标和质量指标相结合,避免过分强调数量而忽略质量。
3.加强人员管理为了保证审判质量和效率,必须加强人员管理。
首先,在招聘时要注重素质和能力,并对员工进行适当分流;其次,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激发员工积极性,同时也要对不符合要求的员工进行严格管理。
三、优化审判流程1.简化审判程序为了提高审判效率,应该简化审判程序。
可以通过缩短庭前程序、简化证据调查等方式来减少案件处理时间。
2.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优化审判管理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建立电子档案系统、网络庭审等方式来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
3.加强协作机制为了保证案件处理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应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协作机构、制定明确的分工计划等方式来实现。
四、提高司法公正1.加强司法透明度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必须加强司法透明度。
可以通过公开庭审记录、发布裁判文书等方式来让社会公众了解司法活动。
2.规范裁判标准为了保证裁判标准的一致性和公正性,应该制定明确的裁判标准,并对所有裁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3.加强司法监督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必须加强司法监督。
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加强内部监督等方式来实现。
五、结语审判管理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法院的公正、高效和权威。
本文提出了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优化审判流程、提高司法公正等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对优化审判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郭信主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司法改革的号角.去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制定出台了《关于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了全国的改革试点法院。
在最高法院确定新民市法院作为全国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法院的基础上,按照最高法院提出的可以适当扩大试点法院范围的原则,我院与皇姑区法院和市法院的民一庭、刑二庭有幸成为我市首批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单位。
试点资格获得批准后,我院迅速成立了院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领导工作小组,全面铺开了我院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的相关工作。
一季度先后召开了三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对最高院下发的改革试点方案逐条研读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证,并结合我院实际,进行了深入调研,初步起草形成了《苏家屯区法院审判权、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草稿)》。
今年4月份,按照改革的相关要求,经审判委员会讨论研究重新修订了我院的《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并出台了《专业法官会议议事规则(试行)》,为我院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做好了准备。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领导者,在领导参与我院司法权改革试点工作的论证、组织的过程中,本人对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在基层法院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结合我院改革试点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基层法院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一)关于合议庭的设置问题.最高院的改革试点方案中对组织模式规定“在一个审判庭内设立多个合议庭,并建议条件成熟的试点法院可以探索建立一个合议庭即为一个审判庭的模式.”也就是说改革后的法院组织模式应该是尽量打破业务庭格局,建立起以合议庭为单元的组织模式进行案件审理和考核。
在我院研究改革后合议庭设置问题时,基层法院的现状让我们对如何设置合议庭产生了困扰。
基层法院作为直接处理最基层群众纠纷的机关,涉及的案件类型多而杂,从民事案件来讲,除法律规定应由上级法院直接审理的案件外,几乎各种类型案件都能涉及到,而各类别案件在辖区内发生的数量差别很大,如婚姻家庭的案件每年要受理近1264件,而劳动争议、保险合同案件每年也就大约207件,而所审理案件的类型又必然是合议庭设置的一项重要依据,如果打破业务庭,单纯的按照审理的案件类别设置合议庭,以一个合议庭为一个审判庭,势必造成各合议庭工作量的不平衡,且需要设置众多的合议庭才能将审理的各类型案件完全涵盖进去,不便于管理。
法院审判改革情况汇报
法院审判改革情况汇报法院审判改革情况汇报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院审判改革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有效的改革措施已经带来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对法院审判改革的情况做出汇报,以展现我国法院审判改革的进展。
一、审判体制改革审判体制改革是法院审判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优化和完善法院组织架构、审判流程和审判责任制。
通过对现行审判机制的重新规划和完善,使审判工作更加透明、公正、高效。
自2014年起,我国法院开始实施“一院一策、分级管理、专业化审判”改革,即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法院的审判改革方案。
同时加强了分级管理,对于涉及不同级别法院的案件进行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审理和决策不一致的情况发生。
此外,还加强了专业化审判,通过人员培养和流转,落实分工合作,提高审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审判机制改革审判机制改革是法院审判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主要涉及诉讼制度、证据制度、司法责任制、职业道德、诉讼文化等方面。
在诉讼制度方面,我国创立了审案中心制度,即由主审法官担任掌握案件核心的职责。
同意制度的出现,有效地避免了审案能力的不足和职责不清的问题。
在证据制度方面,我国相对独立的证据法规对证据收集、证明和排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
同时,基于现代司法技术的应用,如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测绘等,提高了证据质量和效力。
职业道德方面,审判长对案件的准确性和法律正确性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因此,加强司法职业的道德管理和学习培训,保证了法官在审判工作中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和职业水平。
三、司法公开司法公开是法院审判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公开审判信息、加强司法人员的公正和透明,使当事人和公众更加了解审判过程和判决结果。
在案件公开方面,我国法院通过网上公开和庭审公开等形式,让公众更加容易获取到有关司法的信息。
同时,通过严格的审批制度、案件主审制度,增强了法官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四、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法院审判改革是促进法治建设前进和完善法治体系的必要举措。
审判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审判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引言审判管理是司法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法律公正和司法效率。
然而,在实践中,审判管理工作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审判流程不够高效1. 主审庭与辅助庭资源分配不均衡审判流程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主审庭与辅助庭的资源分配不均衡。
由于案件数量庞大、复杂性增加以及裁判员人手不足等原因,导致主审庭工作压力巨大,容易产生负担过重等问题,影响了审判效率。
2. 审结案件时间周期长另一个导致低效的因素是审结案件时间周期长。
在某些情况下,案件可能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和程序才能达成最终判决。
诉讼程序繁琐、证据收集困难以及当事人意见不合等原因都会导致案件耗时过长,进一步延误了司法审理进度。
三、信息化建设滞后1. 案件管理系统不完善在信息化时代,建立健全的案件管理系统是保证审判工作高效运行的关键。
然而,现实中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一些法院还未建立全面电子化的档案和卷宗管理系统,导致案件信息无法快速传递、共享和查询。
2. 法官信息化意识薄弱另一个问题是一些法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解和意识较低。
他们不熟悉最新的技术进展,缺乏使用电子方式审理案件的能力。
这种技术水平差距阻碍了法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
四、公正性与妥善性的平衡挑战1. 执行判决困难在某些政治复杂或经济混乱的地区,执行判决常常面临困扰。
非合作当事人或其他抵触情绪可能导致裁判结果无法有效执行,从而使司法权威受到质疑。
2. 案件调度与秩序管理很多时候,大量案件同时涌入法院,导致案件调度困难和秩序失控。
各方利益、各类案件类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法院面临着对案件优先级的权衡和调度难题。
五、应对策略与措施1. 资源调配优化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审判机关可以探索一些灵活的方式来调配资源。
例如,建立辅助庭或特殊审理组来协助主审庭完成审理任务。
此外,进一步拓展司法辅助人员队伍,以减轻法官负担。
关于审判管理相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审判管理相关问题的调研报告审判管理是指对法院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管理活动。
审判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司法效率和司法质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审判管理的内容包括案件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审判管理进行调研报告。
一、案件管理。
案件管理是审判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案件的受理、分流、审理和执行等环节。
在案件受理阶段,审判管理需要合理安排庭审时间,避免庭审拥堵现象,提高庭审效率。
在案件审理阶段,审判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法庭资源,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
在案件执行阶段,审判管理需要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裁判得到有效执行。
二、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是审判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法官、书记员、法警等司法人员的管理。
审判管理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员效能。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
三、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审判管理的重要保障。
审判管理需要合理分配财政预算,保障司法活动的正常开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法院经费的监督和审计,防止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审判管理的重要手段。
审判管理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高法院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审判效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司法公信力。
综上所述,审判管理是法院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案件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等方方面面。
只有做好审判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精选民事法官裁判理念和方法范例【三篇】
司法的功能定位不能脱离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社会的存在、法治文化正在建立的阶段以及司法权在现有政治架构中的实际权力运行状况是当代中国司法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公众对实质公平的追求与需要是当代中国司法所必然回应的需求,这些决定着应当将当代中国司法的功能定位于解决纠纷,并通过解决纠纷实现其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控制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社会分工趋于细密,法律的专业性变得越来越强,距离普通群众也越来越远,当事人因为在经济、文化、知识、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诉讼能力差别较大,在诉讼时也往往实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这就要求在坚持和维护程序公正、形式公平的同时,应当最大限度地保障那些真正享有权利的人通过诉讼使其权利得到法院的确认和保护,而那些违约者、侵权者则被追究相应的民事责任。
绝不能只强调程序、形式而忽略了程序所服务的实体内容,离开了对当事人实体权益的保障,民事诉讼制度就如同是一艘在河上漂流的没有目的地的航船。
为此,法官审理案件应以依法办案、实质公平、化解矛盾为目标追求,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从四个方面实现实质公平:一是把握利益诉求,正确认定事实;二是契合法律精神,准确适用法律;三是坚持换位思考,妥当平衡利益;四是依法服务大局,服从大局要求。
法官应当通过诉讼指导、依职权调查取证、公开心证等方式,努力减少当事人之间诉讼能力的差距,确保双方当事人富有实质意义地平等参与诉讼,避免当事人诉讼能力和技巧的差异成为案件审判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法官不仅要信仰法律,熟谙法条和技巧,还要把握国情、社情、民情和大局,善做调解和解工作;不仅要追求个案的公正,还要满足公众和社会整体对司法的需求,回应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一名优秀的法官,应当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完备的法律知识、精湛的庭审技巧、丰富的社会经验、严格的职业操守、高尚的人格情怀,缺少哪一项都难以胜任审判工作。
在当前的司法环境下,法官尤其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升个体素质:(一)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法官对职业、专业应当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时时刻刻想到法院的职能是什么,当事人到法院来要得到什么,我该怎么做。
研究审判理论创新审判工作
研究审判理论创新审判工作在当前的法治社会中,审判工作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律尊严的重要一环,而审判理论的创新则是推动审判工作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关键。
为了加强研究审判理论创新审判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审判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审判理论是指在审判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审判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研究和创新审判理论是提高审判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
因此,法学研究者需要加强审判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应立足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以反思和总结实践经验为出发点,深入探讨审判实践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和法律发展趋势,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提高审理质量和效率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关键问题。
研究审判理论创新审判工作,需要注重审判工作的实效。
应加强和完善审判流程和审判方法,推进审判工作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提高处理案件的质量和效率。
另外,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审理程序、增加裁判员培训和提高工作效率等措施,也能够大大提高审理质量和效率。
三、推动审判的公开和透明推动审判的公开和透明是研究审判理论创新审判工作的关键所在。
在审判实践中,应加强与社会各界沟通和交流,增强透明度,保证裁判公正。
同时,要注重倡导司法公正,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强化司法监督等措施,以保障公众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四、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审判工作需要专业的司法人员,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审判工作中的挑战。
因此,为了提高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不仅需要司法领域中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一些与审判相关的辅助知识,比如心理知识、沟通技巧、信息处理能力等。
总之,审判理论的创新是审判工作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关键,需要加强审判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审理质量和效率,推动审判的公开和透明,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素养提高,才能更好地推进审判工作的发展。
审判管理实施方案细则
审判管理实施方案细则一、前言。
审判是司法活动的核心环节,对于一个国家的司法体系来说,审判管理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审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审判管理实施方案细则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审判管理实施方案的细则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二、审判管理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
1. 法治原则,审判管理实施方案必须严格依法依规进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
2. 公正公平原则,审判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对每一起案件都要进行公正、公平的审理,不偏不倚,不受任何非法因素的干扰。
3. 高效原则,审判管理实施方案要求提高审判工作的效率,合理安排审判资源,确保案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审理。
4. 专业原则,审判管理实施方案要求法官和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各类案件的审理工作。
5. 服务原则,审判管理实施方案要求法院要为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解决当事人的诉讼需求。
三、审判管理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
1. 审判工作流程的优化。
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制定不同的审判工作流程,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审判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提高审判效率。
2. 审判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案件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合理配置审判资源,确保每个案件都能够得到及时审理。
3. 审判质量的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的审判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审判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审判工作中的问题。
4. 法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定期对法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确保审判工作的高质量。
5. 司法公开和透明。
加强对审判工作的公开和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都能够了解案件的审理情况。
四、审判管理实施方案的落实机制。
1. 建立健全的审判管理工作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2. 审判管理实施方案的具体落实由各级法院负责,各级法院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审判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判管理改革的理论思索与实践方法作者:孙海龙高翔发布时间:2009-11-24 10:05:30编者按: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审判管理制度”、“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高效运转的审判管理工作机制”、“规范审判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工作程序”。
设置专门化的审判管理机构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高人民法院今年已经设立审判管理办公室,各地法院纷纷强化和跟进此项工作。
但是,如何界定审判管理权的性质,如何定位审判管理专门机构的功能和职责,采取什么方法和措施具体实施审判管理工作,这些都是在推进审判管理改革中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
本期辑录重庆法院的思考与实践,希望以此助推这项改革蓬勃开展并走向成功。
审判管理制度在我国司法制度建设中是一个新兴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法院率先对审判流程管理进行有益探索,开启了审判管理改革的先河,之后的审判管理改革与人民法院整体改革共同发展。
《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审判管理制度。
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高效运转的审判管理工作机制。
”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审判管理权配置理论及实践问题很有意义。
一、审判管理权概念辨析(一)什么是审判管理权。
审判管理是与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直接相关的活动。
审判管理权是法院负有管理职责的人员和机构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和管理职权,系基于法院自身管理和监督审判活动的需要,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完善的衍生性、辅助性权能,包括监督和管理两个层面。
审判管理以审判活动及与审判活动相关的事务为对象,通过对审判权及审判行为的组织、动员、控制和协调,实现对审判公正高效的保障。
(二)审判管理权的范畴。
审判管理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审判管理权的表现形式为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判业绩考评等,目标是为了实现审判流程和质量的控制,不以调整、确定或处分当事人具体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不介入或干预案件实体审理和裁决。
狭义审判管理权也常被称为审判事务管理权。
广义的审判管理权还包括监督指导层面的权力,即:审委会作为最高审判组织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指导权、院庭长作为审判机构负责人对案件实体裁决的监督指导权、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案件审判的具体监督等权能等。
这些监督指导类权力决非局限于“事务”的权力,相当部分系实实在在的裁判性权力,直接或间接调整、处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与狭义审判管理权具有本质区别。
(三)审判事务管理权与审判指导监督权的关系。
审判事务管理系围绕审判程序性事项和审判质效测评等开展的管理活动。
审判指导监督权包含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与整体审判质效管理相关,不直接涉及具体实体内容;微观层面主要涉及上级法院、审委会、院庭长对个案实体裁判的指导与监督,与实体结果密不可分。
应该说,审判事务管理权与宏观审判指导监督权具有某种内在联系。
从审判事务管理权的发展沿革可知,无论是立案庭行使的审判流程管理权,还是研究室或审监庭行使的案件质量评查权,实际是审委会、院庭长宏观指导监督权能的一种让与和整合。
审委会作为最高审判组织,对审判活动的宏观指导监督,比如总结审判经验、提炼类型化案件审理规律、推出示范性案例,不可能直接实施,需要一种中观层面的组织机构或权力形式予以实施,审判事务管理机构和审判事务管理权正是担当这种角色。
系统管理理论的勃兴和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审判活动,也为审判事务管理权成为一项相对独立权能创造了条件。
故而,审判指导监督权与审判事务管理权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交叉的接点就是以审判流程控制、审判质效评查为表现形式的宏观审判指导监督权。
另一方面,审判事务管理权同以个案实体监督指导为内容的微观审判指导监督权迥然不同,可以截然分开。
二、审判事务管理权之功能定位(一)审判事务管理权是具有行政属性的审判领域的复合型权力。
审判事务管理权具有不同于审判权的特征,甚至可称为“审判权中的行政权”。
表现在四个方面:1.主动性。
审判事务管理权的行使,依照一定原则和方式凭管理方单方意志作出某种处理决定,具有明显的主动性,不符合审判权被动性特征。
2.非裁决性。
审判权的功能是解决诉讼主体的权益纠纷,审判事务管理权显然不具备此功能。
它虽然也关注案件的审理,但最终是为了规范审判活动,提高案件质量与效率,并不是一项裁决性权力。
3.综合性。
审判事务管理权是兼具司法性与行政性的权力。
真正的司法性权力必须通过诉讼法加以确定,诉讼法无审判事务管理权的概念,是为满足审判权公正高效运行需求而在实践中形成和完善的。
审判事务管理的一些手段和方式,如审判质效考核、案件质量评查等,也与行政管理中的考核监督理论有渊源。
(二)审判事务管理权应当服从于审判权。
审判事务管理权是衍生、从属于审判权的辅助性权能,不能超越审判权而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审判权。
审判事务管理权运行必须以审判权为中心,遵循审判活动规律,实现审判管理科学化。
审判事务管理权虽具有一定的行政属性,但审判事务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它是一种依法管理,依照诉讼法和审判程序管理,不能因为一味强调管理而干涉审判权正当行使。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就管理事项不存在行政服从关系,系一种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审判事务管理不是行政审批,是对案件流程、案件质量、案件信息的管理和督促。
审判事务管理作为实施诉讼制度的重要工具,既需按照管理科学模式设计,又必须符合审判活动特点。
任何不顾及审判规律的“管理”,即使看上去很美,最终无法在审判领域建立自己的地位。
(三)审判事务管理权应当充分发挥服务审判权的功能。
审判事务管理应通过对审判过程和效果的控制、管理,提高审判质量效率。
审判事务管理权既是制约,更是服务。
审判流程管理制度运行得当,对程序公正和诉讼效率就是一种服务;审判质效考评制度比较完善,对提升案件质量就是一种服务;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事务管理比较到位,对提升基层法院司法水平就是一种服务;人力、物力资源等客观条件越不利,审判事务管理的高度动员作用及对司法公正高效的促进价值就越明显。
一味强调服务管理,审判事务管理会流于形式;简单强化惩戒管理,审判事务管理会人见人畏。
在审判事务管理实践中,必须通过服务型的审判事务管理为审判权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并校正审判权运行的偏差。
(四)灵活处理审判事务管理权与审判权的冲突。
审判事务管理权与审判权经常面临公正与效率两种价值的两难选择,前者有介入和干预后者的要求,后者有对抗前者不当干预的本能。
追求公正,需要分权,提高效率,需要集权。
就审判质量而言,管理环节越精细越好;反观审判效率,则是审判节点越少越好。
审判事务管理权的行使,比较难以把握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容易产生不当干预审判权和监督不力两种倾向。
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既需防止审判事务管理权的“无界化”,又应防止审判权的“自由化”,解决好管理介入审判的程度或管理行为的规制问题。
审判事务管理应保持谨慎克制的态度,剖析是否存在不当限制或阻碍审判权正当行使的因素,决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五)辩证对待审判事务管理权司法化与行政化的对立统一。
一种权力运行机制的设计受制于权力性质、功能及目的。
一个法院或审判庭内的司法审判事务毕竟不同于行政管理事务,必须运用符合审判权属性和运行规律的方式管理审判事务。
另一方面,审理事务管理权本身具备一定行政性,再谈百分之百地“去行政化”,也就失去了意义。
是否应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容纳一切有利于审判权公正高效行使的有益因素和成熟方法?行政管理的一些好思想、好经验、好做法,比如行政效率、行政服务等,为什么不可以在审判事务管理实践中吸收借鉴?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审判公正高效,是否真正按司法规律办事。
在审判事务管理领域,完全将司法化与行政化对立起来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或者说仅存在理论辨析价值,并无甚实际意义。
三、优化审判事务管理权之实践路径(一)成立审判事务管理专门机构。
审判事务管理部门是一个承担审判流程监控、审判质效管理等管理职能的中观性质的专门机构,是有效整合审判事务管理权限的重要平台和执行部门。
立案庭、研究室、政治部等分别负责审判事务管理的模式,存在衔接不便、效率不高、信息不畅的先天不足。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可整合现有审判事务管理资源,集中行使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审判事务管理职能,统一协调审判事务管理工作,形成“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克服审判事务管理指挥链条过长、协调环节过多、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变职权管理为服务管理,实现行政管理与审判管理相分离、审判事务与实体审判相分离。
同时,应将审判事务管理办公室定位为审判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审判委员会办公室归口设在审判事务管理办公室。
成立审判事务管理专门机构确有困难的,也要确定相应机构承担审判事务管理职责,并实行归口管理。
(二)审判事务管理机构的职责。
审判事务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责是通过健全审判事务管理制度、开展审判质效专项活动、编发有关载体等科学管理手段,对内提升“审判力”,对外提升“公信力”。
成立审判事务管理专门机构,不是审判事务管理权能的简单归并,而是一种系统化的整合,形成以审判事务管理专门机构为核心主体的管理网络。
具体承担以下具体职责:1.管理与规范。
包括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判质量效率指标评估的即时监控及深度运用等。
2.评价与考核。
包括审判业绩考评、岗位目标考核、审判管理制度落实督导、审判管理事项督查等。
3.服务与指导。
包括审判管理信息发布、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发改案件评析、总结审判经验、类型化案件研究等。
4.组织与协调。
包括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审判管理事务、联系各相关庭室等,中级以上法院的审判事务管理部门还要统筹和指导下级法院的审判事务管理工作。
设立审判事务管理专门机构后,院庭长的审判事务管理职能不能因此而削弱,相反应更具针对性。
注重与审判事务管理专门机构的联系协调,取得与自身有关的审判信息,配合审判事务管理部门督促本部门审判流程制度、质量控制工作的落实。
(三)完善审判事务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以审判质量效率评估指标体系为导向,包括审判信息处理、审判宏观决策、审判程序控制、审判质量控制、法官行为激励在内的综合性审判管理模式。
加强审判事务管理部门与各庭室的衔接,做到审判事务管理“分块实施、扎口管理”。
以季度为时间单位开展审判运行态势分析,掌握审判工作基本情况、指标数据走势及存在问题,强化对审判权的动态监督。
通过对案件质量评查情况、审限管理情况、改判发回重审案件情况等审判管理信息的分析通报,实现审判管理信息成果的综合利用,全方位反映审判权运行及配置状况,搭建审判质效指标数据坐标体系,构造审判工作“晴雨表”。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审判事务管理的效率。
(四)基层法院审监庭向审判事务管理机构过渡和转化。
民诉法修改后,基层法院审监庭审判任务大幅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