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概述
DB1.数据库基本概念
Q&A
52
谢谢各位的聆听
26
关系型数据库
l 所谓关系型数据库,是指采用了关系模型来组织 数据的数据库。
l 是现代流行数据库系统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 也是最有效率的数据组织方式之一。
l 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所有的数据都是按表(按 关系理论的术语,表应成为“关系”)进行组织 和管理的。
27
关系型数据库-关系模型
l 简单来说,关系模型指的就是二维表格模型,而 一个关系型数据库就是由二维表及其之间的联系 组成的一个数据组织。
32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l SQL概述 l 数据定义 l 查询 l 数据更新 l 视图 l 数据控制 l 嵌入式SQL
33
SQL概述
l SQL的特点
– 1. 综合统一 – 2. 高度非过程化 – 3. 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 – 4. 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两种使用方法 – 5. 语言简洁,易学易用
37
查询
l 语句格式
– SELECT子句:指定要显示的属性列 – FROM子句:指定查询对象(基本表或视图) – WHERE子句:指定查询条件 – GROUP BY子句:对查询结果按指定列的值分组,该属
性列值相等的元组为一个组。通常会在每组中作用集 函数。 – HAVING短语:筛选出只有满足指定条件的组 – ORDER BY子句:对查询结果表按指定列值的升序或降 序排序
34
5.语言简捷,易学易用
表3.1 SQL语言的动词
SQL 功 能 数据定义
动词 CREATE,DROP,ALTER
数据查询
SELECT
数据操纵
INSERT,UPDATE DELETE
数据控制
有机溶剂在DB-1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
间名称(英文)名称间2.05hexane (正)己烷 2.05 2.13ethyl ether乙基醚 2.13 2.13fluorotrichloromethane氟三氯甲烷 2.13 2.15methanol甲醇 2.15 2.16acetaldehyde乙醛 2.16 2.27cyclohexane环己烷 2.27 2.39ethyl vinyl ether乙烯基乙基醚 2.39 2.44methyl formate 甲酸甲酯 2.44 2.44iso-octane异辛烷 2.44 2.47acetaldeyde无水乙醇 2.47 2.65carbon disulfide二硫化碳 2.65 2.651,1-dichloroethylene1,1,-二氯乙烯 2.65 2.65heptane庚烷 2.65 2.68ethanol 乙醇 2.68 2.80butyl methyl ether甲基丁基醚 2.80 2.87acetonitrile乙腈 2.87 2.95bromoethane溴乙烷 2.952.98acrolein丙烯醛 2.983.05acetone丙酮 3.05 3.05allyl ethyl ether乙基醚 3.05 3.11propionaldehyde丙醛 3.11 3.22iso-propanol异丙醇 3.223.23fluorotrichloromethane (Freon11)氟利昂-11 3.233.27butyl ethyl ether丁基乙基醚 3.27 3.27furan呋喃 3.27 3.36furan呋喃 3.36 3.43acrylonitrile丙烯腈 3.43 3.463-chloropropene3-氯丙烯 3.46 3.46iodomethane碘代甲烷 3.46 3.50ethyl ether乙醚 3.50 3.50ethyl vinyl ether乙烯基乙基醚 3.50 3.51pentane戊烷 3.51 3.54iso-butyraldehyde异丁醛 3.54 3.56ethyl formate甲酸乙酯 3.56 3.60acetone丙酮 3.60 3.72tert-butanol叔丁醇 3.72 3.75bromoethane溴乙烷 3.753.751,1-dichloroethylene(vinylidine chloride)1,1-二氯乙烯 3.753.75iodomethane碘代甲烷 3.75 3.78ethyl formate 甲酸乙酯 3.78 3.79methyl acetate乙酸甲酯 3.79 3.85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 3.853.963-chloropropene (allylchloride)3-氯丙烯 3.963.991-chlorobutane1-氯丁烷 3.99 3.992,2-dichloropropane 2.2-二氯丙烷 3.99间名称(英文)名称间4.09carbon disulfide二硫化碳 4.09 4.091,3-dioxolane1,3-二恶茂烷 4.09 4.092-propen-1-ol丙烯醇 4.09 4.091,1,2-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4.09 4.09vinyl acetate 乙酸乙烯酯 4.09 4.10acrolein丙烯醛 4.10 4.37iso-butyraldehyde异丁醛 4.37 4.38trans-1,2-dichloroethylene反式-1,2-二氯乙烯 4.38 4.43propionitrile 乙基氰 4.43 4.441-propanol1-丙醇 4.44 4.561,1-dichloropropene 1.1-二氯丙烯 4.56 4.572-propyn-1-ol2-丙炔-1-醇 4.57 4.68methacrolein;2-甲基丙烯醛 4.68 4.72butyraldehyde丁醛 4.72 4.79bromochloromethane溴氯甲烷 4.79 4.85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 4.854.951,2-dichloropropane 1.2-二氯丙烷 4.955.021,1-dichloroethane1,1-二氯乙烷 5.02 5.03ethyl acetate乙酸乙酯 5.03 5.06methyl tert-butyl ether (MTBE)甲基叔丁基醚 5.06 5.092,3-butanedione (diacetal)2,3-丁二酮 5.09 5.093-penten-2-one3-戊烯-2-酮 5.09 5.09acetal乙缩醛 5.09 5.29butyraldehyde丁醛 5.29 5.352-butanone2-丁酮 5.35 5.36methacrylonitrile甲基丙烯腈 5.36 5.40acetic acid乙酸 5.405.412-butanone (MEK; methyl ethylketone)丁酮 5.415.80sec-butano仲丁醇 5.805.98cis-1,2-dichloroethylene顺式-1,2-二氯乙烯 5.986.00allyl ethyl ether乙基烯丙基醚 6.00 6.04allyl ether烯丙醚 6.04 6.04diglyme二甘醇二甲醚 6.04 6.04glyme 乙二醇二甲醚 6.04 6.17trans-1,2-dichloroethylene反式-1,2-二氯乙烯 6.17 6.172-methyl-3-buten-2-ol2-甲基-3-丁烯-2-醇 6.17 6.21ethyl acetate乙酸乙酯 6.21 6.21iso-propyl ether异丙醚 6.21 6.25hexane己烷 6.25 6.34chloroform氯仿 6.34 6.342,2-dichloropropane2,2-二氯丙烷 6.34 6.46benzene苯 6.46 6.46ethanol乙醇 6.46 6.48propyl formate甲酸丙酯 6.48间名称(英文)名称间6.72ethylene glycol monomethylether 乙二醇一甲醚6.726.74iso-butanol异丁醇 6.746.742-methoxyethanol (methylcellosolve)乙二醇单甲醚 6.746.75THF 四氢呋喃 6.756.78methyl propionate 丙酸甲酯 6.786.85butyl methyl ether 甲基异丁基醚 6.856.85tert-butyl ethyl ether 乙基叔丁基醚 6.856.93ethyl propionate 丙酸乙酯 6.936.953-buten-1-ol 3-丁烯醇 6.956.97butyl ether 二丁醚 6.977.03crotonaldehyde 巴豆醛7.037.091,3-dioxolane 1,3-二氧戊环7.097.142-methyl-2-butanol (tert-amyl alcohol)2-甲基-2-丁醇7.147.171,2-dichloroethane (ethylenedichloride)1,2-二氯乙烷7.177.201,2-dichloroethane 1,2-二氯乙烷7.207.442,3-butanedione 2,3-丁二酮7.447.561-chlorobutane1-氯丁烷7.567.56glyme (propylene glycoldimethyl ether)乙二醇二甲醚7.567.561,1,1-trichloroethane 1,1,1,-三氯乙烷7.567.603-methyl-2-butanone 3-甲-2-丁酮7.607.63decane 癸烷7.637.72fluorobenzene 氟(代)苯7.727.81acrylonitrile 丙烯腈7.817.84cis-1,2-dichloroethylene 顺式-1,2-二氯乙烯7.847.851,1-dichloropropene 1,1-二氯丙烯7.857.87ethyl acrylate 丙烯酸乙酯7.877.88iso-propyl acetate 乙酸异丙酯7.887.901-butanol 3-甲基-1-丁醇7.907.942,4-dimethyl-3-pentanone 2,4-二甲基-3-戊酮7.947.992-buten-1-ol (crotyl alcohol)2-丁烯醇7.998.00benzene 苯8.008.12acetonitrile 乙腈8.128.18carbon tetrachloride 四氯化碳8.188.32cyclohexane 环己烷8.328.36fluorobenzene 苯8.368.36iso-butyl acetate 异醋酸丁酯8.368.401-penten-3-one 1-戊烯-3-酮8.408.462-pentanone 2- 戊酮8.468.54ethylene glycol 乙二醇8.548.541-penten-3-ol 1-戊烯-3-醇8.548.551,1-dichloropropane 1,1-二氯丙烷8.558.58chloroform 三氯甲烷8.588.662,3-pentanedione2,3-乙酰基丙酮8.66间名称(英文)名称间8.68diglyme (diethylene glycoldimethyl ether)二乙二醇二甲醚8.688.68tert-amyl methyl ether 叔戊基甲基醚8.688.76valeraldehyde 戊醛8.768.803-pentanone 3- 戊酮8.808.93dibromomethane 二溴甲烷8.938.931,2-dichloropropane 1,2-二氯丙烷8.938.93ethyl acrylate 丙烯酸乙酯8.938.93triethylamine 三乙胺8.939.05allyl ether 烯丙醚9.059.05propyl ether 丙醚9.059.07crotonaldehyde 巴豆醛9.079.10glycidol 环氧丙醇9.109.102-pentanol 2-戊醇9.109.103-pentanol 3-戊醇9.109.101-chlorohexane 1-氯己烷9.109.101,1-dichloroethane 1,1-二氯乙烷9.109.18butyl ethyl ether 乙基叔丁基醚9.189.181,4-dioxane 1,4-二恶烷9.189.22bromodichloromethane 溴二氯甲烷9.229.22trichloroethylene 三氯乙烯9.229.26bromochloromethane 溴氯甲烷9.269.27iso-octane 异辛烷9.279.32tert-butyl acetate 乙酸叔丁酯9.329.343-hexanone 3-己酮9.349.35epichlorohydrin 表氯醇9.359.35eth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乙二醇单乙醚9.359.35tetrahydropyran四氢吡喃9.359.392-ethoxyethanol (cellosolve)乙二醇单乙醚9.399.42ethyl propionate 丙酸乙酯9.429.47propyl acetate 乙酸丙酯9.479.58heptane庚烷9.589.651,4-dioxane1,4-二氧杂环乙烷9.659.711,1-dichloropropane 1.1-二氯丙烷9.719.85butyl acetate 乙酸丁酯9.859.90propylene glycol 丙二醇9.909.951,3-propanediol 丙二醇9.9510.042-hexanone 2-己酮10.0410.07hexanal 己醛10.0710.173-methyl-1-butanol (iso-amyl alcohol)3-甲基丁醇10.1710.20cis-1,3-dichloropropene顺式-1,3-二氯丙烯10.2010.21acetal (acetaldehyde diethyl acetal)乙缩醛10.2110.224-methyl-2-pentanone (MIBK;methyl isobutyl ketone)甲基异丁基酮10.2210.25pyridine吡啶10.25间名称(英文)名称间10.302-methyl-1-butanol (active amylalcohol)2-甲基-1-丁醇10.3010.31iso-butanol 异丁醇10.31 10.592-methyl-3-pentanone2-甲基-3-戊酮10.59 10.80trans-1,3-dichloropropene反式-1,3-二氯丙烯10.80 10.80DMF (dimethylformamide)N,N-二甲基甲酰胺10.80 10.91sec-butyl acetate乙酸仲丁酯10.91 10.934-methyl-2-pentanol甲基异丁基甲醇10.93 10.96amyl acetate乙酸戊酯10.9610.96iso-amyl acetate乙酸异戊酯10.9611.001,1,2-trichloroethane1,1,2,-三氯乙烷11.00 11.064-heptanone4-庚酮11.06 11.111-pentanol 1-戊醇11.11 11.112-penten-1-ol2-戊烯-1-醇11.11 11.13ethylbenzene乙苯11.13 11.27cis-1,3-dichloropropene顺式-1.3-二氯丙烯11.27 11.30iso-butyl acetate异醋酸丁酯11.30 11.333-methyl-2-buten-1-ol异戊烯醇11.33 11.33toluene甲苯11.33 11.351,3-dichloropropane1,3-二氯丙烷 11.35 11.402,3-butanediol2,3-丁二醇11.40 11.42cyclopentanone环戊酮11.42 11.481-butanol1-丁醇11.48 11.523-hexanone3-己酮11.52 11.56cyclopentanol环戊醇11.56 11.602-hexanone2-己酮11.60 11.663-heptanone3-庚酮11.66 11.69epichlorohydrin环氧氯丙烷11.69 11.76bromodichloromethane溴二氯甲烷11.76 11.81chlorodibromomethane氯化氰11.81 11.88hexanal 己醛11.8811.902,4-dimethyl-3-pentanone(diisopropyl ketone)2,4-二甲基-3-戊酮11.9011.904-methyl-3-penten-3-one异亚丙基丙酮11.90 11.94DMSO (methylsulfoxide)二甲亚砜11.94 11.973-hexanol3-己醇11.9711.98dibromomethane二溴甲烷11.9812.023-buten-1-ol3-丁烯-1-醇12.02 12.032,6-dimethyl-4-heptanone2,6-二甲基-4-戊酮12.03 12.062-hexanol2-己醇12.06 12.101,2-dibromoethane (EDB)1,2-二溴乙烷12.10 12.23dodecane十二烷12.2312.24ethylene glycol monomethylether乙二醇一甲醚12.2412.25propyl propionate丙酸丙酯12.25 12.272-heptanone2-庚酮12.27 12.32heptanal 庚醛12.32 12.36butyl acetate乙酸乙酯12.36间名称(英文)名称间12.381,3-dichloropropane 1.3-二氯丙烷12.38 12.453-hexanol3-己醇12.45 12.46cyclopentanone环戊酮12.46 12.48octane辛烷12.48 12.54furfural糠醛12.54 12.554-hexen-3-one4-己烯-3-酮12.55 12.66tetrachloroethylene四氯乙烯12.66 12.764-hexen-3-one4-己烯-3-酮12.76 12.78trans-1,3-dichloropropene反式-1,3-二氯丙烯12.7812.894-hydroxy-4-methyl-2-pentanone二丙酮醇12.89 12.952-buten-1-ol2-丁烯-1-醇12.9512.952-hexanol2-己醇12.9513.00chlorobenzene 氯苯13.00 13.112-ethoxyethanol2-乙氧基乙醇13.11 13.11eth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乙二醇单乙醚13.11 13.25furfuryl alcohol糠醇13.25 13.30 1.3-butanediol1,3丁二醇13.30 13.431,1,1,2-tetrachloroethane1,1,1,2-四氯乙烷13.43 13.44chlorobenzene氯苯13.44 13.465-methyl-2-hexanone异丁基丙酮13.46 13.47iso-butylbenzene异丁基苯13.47 13.51cis-3-hexen-1-ol顺-3-己烯-1-醇13.51 13.62morpholine吗啉13.62 13.691-chlorohexane1-氯己烷13.69 13.801,2-dibromoethane二溴乙烷13.80 13.811-hexanol1-己醇13.81 13.81cis-2-hexen-1-ol顺-2-已烯-1-醇13.81 13.884-heptanone4-庚酮13.88 13.90ethylbenzene乙苯13.9013.97iso-amyl acetate乙酸异戊酯13.9714.04amyl acetate乙烯酸丙酯14.04 14.11m-xylene间二甲苯14.11 14.11p-xylene对二甲苯14.11 14.193-heptanone3-庚酮14.19 14.20bromoform溴仿(三溴甲烷)14.20 14.26cyclohexanol 环己醇14.26 14.26cyclohexanone环己酮14.26 14.262-heptanone2-庚酮14.26 14.293-heptano3-庚醇14.29 14.312-ethoxyethyl acetate2-乙酸乙氧乙酯14.31 14.39butyl ether丁基醚14.39 14.402-ethoxyethyl acetate乙酸乙氧乙酯14.40 14.52heptanal 庚醛14.52 14.52chlorodibromomethane氯化氰14.52 14.543-heptanol3-庚醇14.54 14.55styrene苯乙烯14.55间名称(英文)名称间14.57cyclopentanol环戊醇14.57 14.612-heptanol2-庚醇14.61 14.61cyclohexanone环己酮14.61 14.671,1,2,2-tetrachloroethane1,1,2,2-四氯乙烷14.67 14.68ethylene glycol monobutyl ether乙二醇单丁醚14.68 14.69o-xylene邻二甲苯14.69 14.712-chlorotoluene2-氯甲苯14.71 14.712-heptano2-庚醇14.7114.722-butoxyethanol (butylcellosolve)乙二醇一丁醚14.7214.812-methylbutyl acetate2-甲基丁酯14.81 14.81butylbenzene丁基苯14.81 14.841,2,3-trichloropropane1,2,3-三氯丙烷14.84 14.903-chlorotoluene3-氯甲苯14.90 14.904-chlorotoluene4-氯甲苯14.90 14.91trans-1,4-dichloro-2-butene反式-1,4-二氯-2-丁烯14.9114.95nonane壬烷14.9515.03 1.4-butanediol1,4-丁二醇15.0315.09diethylene glycol monomethylether二甘醇一甲醚15.0915.25DMF二甲基甲酰胺15.25 15.311-hexanol1-己醇15.31 15.43iso-propylbenzene (cumene)异丙苯15.43 15.47bromobenzene溴苯15.47 15.471,3-diisopropylbenzene1,3-二异丙苯15.47 15.54bromobenzene溴苯15.54 15.555-methyl-3-heptanone对苯二甲酸15.55 15.60diethylene glycol二甘醇一油酸酯15.60 15.704-hydroxy-4-methyl-2-pentanone4-羟基-4-甲基-2-戊酮15.70 15.87cis-3-hexen-1-ol顺-3-己烯-1-醇15.8715.88benzaldehyde苯甲醛15.8816.02cis-4-hepten-1-ol顺-4-庚烯-1-醇16.02 16.072-chlorotoluene2-氯甲苯16.07 16.073-chlorotoluene3-氯甲苯16.07 16.074-chlorotoluene4-氯甲苯16.07 16.07propylbenzene丙基苯16.07 16.131-heptanol正庚醇16.13 16.13trans-2-hepten-1-ol反-2-庚烯-1-醇16.13 16.201,4-diisopropylbenzene1,4-二异丙苯16.20 16.24ethylene glycol monobutyl ether乙二醇单丁醚16.24 16.26benzyl acetate乙酸苯甲酯16.2616.262,6-dimethyl-4-heptanone(diisobutyl ketone)2,6-二甲基-4-庚酮16.2616.312-butoxyethanol2-丁氧基乙醇16.31 16.31cyclohexanol环己醇16.31间名称(英文)名称间16.31cis-2-hexen-1-ol顺-2-己烯-1-醇16.31 16.441,3,5-trimethylbenzene1,3,5-三甲苯16.44 16.462-octanone2- 辛酮16.46 16.463-octanone3- 辛酮16.4616.60diethylene glycol monoethylether二乙二醇单乙醚16.6016.601,3-dichlorobenzene1,3-二氯(代)苯16.60 16.62a-methylstyrene a-甲基苯乙烯16.62 16.80octanal辛醛16.80 16.87acetic acid乙酸16.87 16.911-heptano1-庚醇 16.91 16.994-methylstyrene4-甲基苯乙烯16.99 16.99tert-butylbenzene叔丁基苯16.9916.991,2,4-trimethylbenzene1,2,4-三甲苯16.9917.00bromoform三溴甲烷17.00 17.00trans-1,4-dichloro-2-butene反式-1,4-二氯-2-丁烯17.00 17.061,4-dichlorobenzene1,4-二氯(代)苯17.06 17.12decane癸烷17.12 17.171,5-pentanediol1,5- 戊二醇17.17 17.201,3-dichlorobenzene1,3-二氯苯17.20 17.211-methyl-2-pyrrolidone N-甲基吡咯烷酮17.21 17.25benzaldehyde苯甲醛17.25 17.311,4-dichlorobenzene1,4-二氯苯17.31 17.31iso-butylbenzene异丁基苯17.31 17.37sec-butylbenzene仲丁基苯17.37 17.412-ethyl-1-hexanol2-乙基己醇17.41 17.42benzyl alcohol苯甲醇17.42 17.422-ethyl-1-hexanol2-乙基己醇17.42 17.611,2,3-trimethylbenzene1,2,3-三甲苯17.61 17.67cis-4-hepten-1-ol顺-4-庚烯-1-醇17.67 17.77trans-2-hepten-1-ol反-2-庚烯-1-醇17.77 17.801,2-dichlorobenzene1,2-二氯(代)苯17.80 17.811,2-dichlorobenzene1,2-二氯苯17.81 17.84hexachloro-1,3-butadiene六氯-1,3-丁二烯17.8417.87iodobenzene 碘代苯17.8718.03a-methylphenyl alcohol甲基苯基甲醇18.03 18.13acetophenone乙酰苯18.13 18.18propionic acid丙酸18.18 18.194-chlorostyrene4-氯苯乙烯18.19 18.211-octanol1-辛醇18.21 18.23m-tolualdehyde间甲基苯甲醛18.23 18.23o-tolualdehyde邻甲基苯甲醛18.23 18.24butylbenzene正丁基苯18.24 18.24styrene oxide氧化苯乙烯18.24 18.30iodobenzene碘代苯18.30 18.32furfural糠醛18.3218.501,2-dibromo-3-chloropropane(DBCP)二溴氯丙烷18.50间名称(英文)名称间18.50p-tolualdehyde对甲基苯甲醛18.50 18.51pentyl ether戊醚18.51 18.564-chlorostyrene对氯苯乙烯18.56 18.56nitrobenzene硝基苯18.56 18.702,3-butanedio1,5-丁二醇18.70 18.70hexadecane 十六烷18.70 18.76methyl benzoate苯甲酸甲酯18.76 18.84nonanal壬醛18.84 18.974-tert-butyltoluene4-叔丁基甲苯18.9719.06diethylene glycol monomethylether二甘醇一甲醚19.0619.07undecane十一(碳)烷19.07 19.16acrylic acid丙烯酸19.16 19.171,6-hexanediol1,6-己烷二醇19.17 19.21DMSO二甲基亚砜19.21 19.25glycidol环氧丙醇19.25 19.31isophorone异佛乐酮19.31 19.47ethylene glycol乙二醇19.47 19.47isophorone异佛乐酮19.4719.48diethylene gycol monoethylether19.4819.55benzonitrile氰苯19.55 19.61acrylic acid丙烯酸19.61 19.851,3,5-trichlorobenzene1,3,5-三氯代苯19.8519.90furfuryl alcohol呋喃甲醇19.9020.021,3-diisopropylbenzene1,3-二异丙苯20.02 20.022-nitrotoluene2-硝基甲苯20.02 20.111-nonanol1-壬醇20.11 20.13acetophenone 乙酰苯20.13 20.15ethyl benzoate苯甲酸乙酯20.1520.26diethylene glycol monobutylether二乙醇单丁醚20.2620.27ethyl benzoate苯甲酸乙酯20.27 20.421,4-diisopropylbenzene1,4-二异丙苯20.42 20.571,2-dibromo-3-chloropropane二溴氯丙烷20.57 20.631,2,4-trichlorobenzene1,2,4-三氯代苯20.63 20.723-nitrotoluene3-硝基甲苯20.72 20.75triglyme三甘醇二甲醚20.75 20.85dodecane十二烷20.85 20.922-phenoxyethanol2-苯氧乙醇20.9220.961,3-butanedio1,3-丁二醇20.9621.01benzyl acetate乙酸苄酯21.01 21.031,7-heptanediol1,7-庚二醇21.03 21.054-nitrotoluene4-硝基甲苯21.05 21.121-decanol1-癸醇21.12 21.281,2,3-trichlorobenzene1,2,3-三氯代苯21.28 21.341-chloro-4-nitrobenzene对硝基氯苯21.34 21.36benzyl acetone苄基丙酮21.36间名称(英文)名称间21.38a-ethylphenethyl alcohol21.38 21.46hexachloro-1,3-butadiene1,3-丁二烯21.46 21.71b-ethylphenethyl alcohol21.7121.74diethylene glycol monobutylether二乙醇单丁醚21.7421.851-decanol1-葵醇21.8521.91propyl benzoate苯甲酸丙酯21.9122.51tridecane (正)十三(碳)烷22.51 22.731,8-octanediol1,8-辛二醇22.7322.82benzyl alcohol苯甲醇22.8223.10a-ethylphenethyl alcoholα-乙基苯乙醇23.10 23.141,4-butanedio1,4-丁二醇23.14 23.351,2,4,5-tetrachlorobenzene1,2,4,5-四氯苯23.35 23.91diethylene glycol二甘醇23.9123.971-chloro-4-nitrobenzene对硝基氯苯23.9724.06tetradecane(正)十四(碳)烷24.06 24.12b-ethylphenethyl alcohol b-乙基苯乙醇24.1224.331,9-nonanediol1,9-壬二醇24.3325.51pentadecane十五烷25.51 25.751,6-hexanediol1,6-己二醇25.7525.841,10-decanediol1,10-癸二醇25.8426.38pentachlorobenzene五氯苯26.3826.88hexadecane十六烷26.8827.261,7-heptanediol1,7-庚二醇27.26 27.72benzyl ether二苄醚27.72 30.41benzyl ether二苄醚30.41 34.111,10-decanediol1,10-癸二醇34.11Column: DB-130 m x 0.53 mm ID, 3 μmP/N: 125-1034Oven: 40°C for 5 min40-260°C at 10°/minCarrier: Helium, constantpressureat 30 cm/sec (40°C)Injector: Split 1:10, 250°CDetector: FID, 300°CWarning! Other manufacturer’sDB-1 look-a-like columnsmay not have the sameselectivity as Agilent’s DB-1.We do notadvise using this data on theircolumns.。
西门子S7-1200通信教程
S7通信 :S7-200访问S7-1200
Page 4/47
S7-200 (客户端)
S7-1200 (服务器)
组态数据 用户数据
以太网端口 以太网端口
IP: 192.168.0.1 TSAP: 10.00
ETH_XFR ETH_CTRL
SBR
SBR
变量
VB0
. . .
Port 21
Communication
应用层
Port 80
TCP
TSAP
Port 102
Port 161
Port 123
UDP
Port 67
IP: 192.168.2.1
以太网
For internal use only / © Siemens AG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Industry Sector
8个连接 TCP 本地协议 ISO-on-TCP UDP (设计中)
S7-通信
S7-1200 作为服务器 客户端: PUT/GET (设计中)
PROFINET I/O (设计中)
Page 3/47
Communication
For internal use only / © Siemens AG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Industry Sector
S7-1200 & STEP7 Basic V10.5
第 7 章: 通信
For internal use only / © Siemens AG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S7-1200 and STEP7 Basic V10.5
CA4DB1产品手册
CA4DB1产品手册
产品简述:
锡柴CA4DB1-11E6 110马力2.2L国六柴油发动机,是锡柴新一代轻型柴油发动机,总排量为2.66升(缸径92,行程100),功率范围40-90Kw(55-122Ps),排放标准:欧II。
CA4DB1柴油机是锡柴委托世界著名的德国FEV汽车发动机公司进行总体设计、并同日本雅马哈船舶发动机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船机开发和可靠性改进的全新机型,采用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结合锡柴多年的增压中冷技术实践经验进行联合设计开发。
发动机具有功率覆盖广、低排放、低油耗、低噪声、高可靠性的特点。
产品优势:
CA4DB1柴油机关键零件采用有限元分析设计,整机可靠性按德国FEV汽车发动机公司标准进行,每轮分500h超速超油量可靠性考核、1000h全速全负荷四工况可靠性考核、200h深度冷热冲击试验、汽化试验、装车道路耐久性试验等多种试验考核,共进行了两轮20多台样机的机械开发与试验考核。
工作原理简述:
起动机通电带动曲轴旋转,曲轴的转动使活塞自上而下运动。
这时排气门关闭,进气门打开,,新鲜空气进气缸和燃烧室。
活塞从下止点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和排气门均关闭,吸入气缸内的空气受到活塞的压缩,压力高了,温度也随之提高。
CA4DB1系列柴油机是四缸四冲程柴油机,曲轴每转动90。
CA(90度曲轴转角)就有一个缸处于做功行程,即曲轴每转动两周,柴油机的四个缸各完成一个做功过程,工作顺序为1-3-4-2。
所以发动机能平稳地动转。
微机原理1-1概述
指令译码器ID(Instruction Decoder)
2 时序部件 由时钟系统和脉冲分配器组成,用于产生微 操作控制部件所需的定时脉冲信号。
3 微操作控制部件 为指令译码器ID的输出信号配上节拍 电位和节拍脉冲,也可和外部进来的控制信号组合,共同 形成相应的微操作控制序列,以完成规定的操作。
•寄存器组
控制器
指令 驱动
输入设备
运算器
输出设备
指令流
存储器
控制命令 数据流
冯.诺依曼结构的特点
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 输出设备五大部分通过总线组成; 数据和程序以二进制代码形式不加区别地 存放在存储器中,存放位置由地址指定, 地址码也为二进制形式; 控制器是根据存放在存储器中的指令序列 即程序来工作的,并由一个程序计数器 (即指令地址计数器)控制指令的执行。 控制器具有判断能力,能根据计算结果选 择不同的动作流程。
代表机型是:ENIAC,是美国1946年出 现的第一台计算机,使用了18000各电 子管,占地面积达150平方米,重30吨, 耗电量150千瓦,价值40万美元,主存 储器容量17K位,字长12位,加法运算 速度位5000次/秒。
第二代:1957-1964年
特点是: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采用磁 芯存储器,外存开始使用磁盘;软件方面习 惯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 ALGOL、COBOL、PL/1等,还提出了操作系 统。这一代计算机在各种事务处理方面获得 了广泛的应用,并开始用于过程控制。速度 10万~几十万。
ROM
ROM中的信息只能被CPU随机读取,而不 能由CPU任意随机写入。机器断电后,信息 并不丢失,显然ROM应属于非易失性存储器。 所以,这种存储器主要用来存放各种程序, 如汇编程序、各种高级语言解释或编译程序、 监控程序、基本I/O程序等标准子程序,也 用来存放各种常用数据和表格等。ROM中的 内容一般是由生产厂家或用户使用专用设备 写入固化的。
db.分贝.为一个相对单位
db:全称decibel,分贝,是一个相对单位,表示相对标准的对数比例关系,简单为衰减系数。
防辐射服dB值的涵义:理解了dB,那么我们看一下防辐射性能检测指标中的一些数据的涵义,比如商家说产品检测报告上的检测数据为:30dB;屏蔽性能99.9%以上,这两个数字都是表示面料的屏蔽效能,30dB是屏蔽效能的对数表示方式,99.9%是屏蔽效能的百分率表现方式。
先说30dB:比如说手机的辐射值为150μw/cm2,加上屏蔽布后,辐射值衰减了,变为0.15μw/cm2,透过率只有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实际上就是0.001,即10-3,根据dB值的换算方法,即10×(lg10-3)=-30dB,也就是衰减了30dB,这也就是报告中30dB的来源(注:真正的检测报告不是用手机这样简单来测的,这里只是举个简单形象的例子);那么另一方面,透过率为千分之一,也就是0.1%,那么屏蔽率(衰减率)是多少呢?即99.9%(100%-0.1%),所以,防辐射性能用两种表示方式就为30dB、99.9%。
防辐射服dB的数学算法:举例比如说100000 = 10×10×10×10×10=105 用dB表示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个方程式来表达:X dB = 10×(lgX)dB= 10×(lg 105) dB= 10×5 dB =50dB,专业上叫增益50dB,换过来,那么0.00001呢?就是10-5,也就是10的负5次方,换算成dB是多少呢,也就是-50dB,专业上叫衰减50dB。
防辐射服dB值与屏蔽率之间关系:通过数学公式即可简单的看出,如果dB值不断增高,也就是分母越大,透过率也就越小,防辐射性能也就越好。
但是这种好也只是理论上的,比如好1倍是好,好万分之一也是好,dB值可能对消费者来说还是有些陌生,或者总觉得别扭,很多消费者都想通过百分比这样的直观数字来了解面料的防辐射性能,比如达到 99.9%消费者就知道基本上就全部屏蔽了,只是泄漏了千分之一而已;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看一下dB不断增加和屏蔽率(百分比表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如果从30dB变成了40dB、50dB、60dB、70dB,那么屏蔽率是是多少呢?将dB值与百分比变成完全的倍比关系,这就是很多消费者的认知误区产生的原因,总想着60、70dB的比30、40dB的屏蔽率强出双倍,而实际是什么呢?根据前面的公式我们再换算一下:30dB透过率为 1/1000,屏蔽率为99.9%;40dB透过率为1/10000,屏蔽率为99.99%;50dB透过率为1/100000屏蔽率为 99.999%;60dB透过率为1/1000000,屏蔽率为99.9999%;70dB透过率为1/10000000,屏蔽率为99.99999%,不难看出,dB值虽然增加10,而屏蔽率仅仅是99.9%的9后面多个 9而已,所以消费者不必过分迷信高dB值能给自己带来多几倍的防护效果,在现实生活中,相差万分之一的屏蔽没有实际意义。
db11627-2008
db11627-2008DB11627-2008是一项与数据库相关的标准,该标准的发布旨在规范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
本文将对DB11627-2008标准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数据库行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DB11627-2008标准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旨在提供数据库设计和管理方面的指导。
该标准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原则、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等内容。
在数据库的基本概念部分,DB11627-2008标准对数据库的定义和组成进行了详细解释。
数据库是指按照特定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数据的系统,它包括数据、数据结构、数据管理和数据操作等要素。
数据库设计原则部分涵盖了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数据模型选择、数据表设计、数据关系建立等。
同时,该部分还介绍了数据库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等方面的问题。
数据库管理和维护是数据库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DB11627-2008标准在这方面也提供了相关的指导和规范。
数据库管理包括数据库的安装、配置、备份和恢复等工作,通过合理的管理可以确保数据库的稳定运行。
数据库维护则包括数据库的监控、性能优化和故障处理等,通过及时的维护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效率和可靠性。
DB11627-2008标准的发布对数据库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该标准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库设计和管理规范,使得不同数据库系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交互和集成。
其次,标准规定了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从事数据库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此外,该标准还推动了数据库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数据库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DB11627-2008标准可以帮助数据库管理员和开发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数据库管理员可以根据标准指导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从而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和性能。
开发人员可以根据标准规范进行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保证程序的稳定运行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模具结构图示(1)
4.2 注塑模具标准模架
• 4.2.1 标准模架分类 • 按进料口(浇口)的形式模架分为大水口模架和小水口模
架两大类,香港地区将浇口称为水口,大水口模架指采用 除点浇口外的其他浇口形式的模具(二板式模具)所选用的 模架,小水口模架指进料口采用点浇口模具(三板式模具) 所选用的模架。
以上的工作位置。分为单注塑头多模位、多注塑头单模位 和多注塑头多模位注塑机三种。 ‘
• 如图5—5所示为单注塑头多模位注塑机,图5—6所示
为多注塑头单模位注塑机,图5—7所示为多注塑头多模 位注塑机。这些注塑机主要用来成型两种以上颜色或物料 的制品,可实现多模注塑,适应大批量生产,能提高生产 效率。
• (5)顶出机构 • 顶出机构是指模具分型以后将塑件顶出的装置(又称脱
模机构)杆、复位杆、顶杆固定扳、顶板、主流道拉料杆 等组成。
模具结构图示(1)
• (6)冷却和加热系统 • 为了使熔融塑料在模具型腔内尽快固化成型,提高生
产效率,一些塑料成型时必须对模具进行冷却,通常是在 模具上开设冷却水道,当塑料充满型腔并经一定的保压时 间后,水道通以循环冷水对模具进行冷却。
• 注塑成型设备主要是用来成型塑料制品,所以注塑成
型设备俗称注塑机。如图所示为一台往复螺杆式注塑机、 主要由合模装置、注塑装置、液压传动系统和电气控制系 统组成。
模具结构图示(1)
模具结构图示(1)
模具结构图示(1)
模具结构图示(1)
5.1 注塑成型设备的分类
•
近年来注塑机发展很快,种类日益增多,分类方式也
• 形式,设计的模具大致结构如图所示(B形式模架)。其模
架型号为:
• 1520—B—I一40—40—60,该代码表示规格为大水口、
Access基础与应用教程 第1章 数据库基础概述
(2)外模式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
据库用户所见到和使用的局部数据逻辑结构 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 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一个概念模式可以有若干个外模式,每个用户 只关心与他有关的外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屏蔽大量 无关信息而且有利于数据库中数据的保密和保护。 对外模式的描述, DBMS一般都提供有相应的外模 式定义语言(外模式DDL)来定义外模式。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 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 件,其主要任务是支持用户对数据库的基本操 作,对数据库的建立、运行和维护进行统一管 理、统一控制。
注意:用户不能直接接触数据库,而只能 通过DBMS 来操作数据库。
整理课件
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第 1 章
数据库及其应用是计算机 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枝。 数据库技术应用非常快、 非常广泛,现在,许多单 位的正常业务开展都离不 开数据库。
整理课件
第1章 数据库基础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1.1 数据管理发展概况
1.2 数据库系统简述
1.3 数据模型
1.4 关系数据库
1.5 关系运算
1.6 数据库设计简述
整理课件
(2)概念模式到内模式的映射 概念模式到内模式的映射(即概念模式
/内模式映射)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 与物理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时(例如换了 另一个磁盘来存储该数据库),由数据库 管理员对概念模式/内模式映射作相应改 变,可以使概念模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 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整理课件
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 数据低冗余、共享性高。 (2)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包括数据的安 全性控制 、数据的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 、 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 (3) 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的独立性包括逻 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数据库chapter1
leiduan@
《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1章 8/92
2013-7-20
第一章 绪 论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模型 数据库系统
本章目录
1.0 1.1 1.2 1.3 1.4
背景知识 数据库系统概述 数据模型 数据库系统结构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2013-7-20
《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1章
校园 图书馆 银行 通信 网站 …
2013-7-20
《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1章
5/92
序:《数据库系统原理》背景知识
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学习方法
如何设计数据库,如何用各种程序语言和DBMS 一起编写应用程序,如何设计DBMS 各行各业中应用最为广泛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最为有效
2013-7-20
《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1章
17/92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两次数据危机
20世纪60年代
背景:美国陆地卫星,阿波罗计划等 催生了数据库系统 背景:人类基因组计划,web数据大量增加等 海量数据 促成了以数据挖掘为代表的数据库新一代技术产生
20世纪80-90年代
…
2013-7-20
《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1章
3/92
序:《数据库系统原理》背景知识
数据库技术的新研究领域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P2P XML RFID 云计算 …
2013-7-20
《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1章
4/92
序:《数据库系统原理》背景知识
数据库系统应用领域
第1章-DB技术概论_Z_New
27
1.2.2 数据库三级模式
3.内模式 内模式又称为存储模式,是物理级数据库,这是数 据库的低层表示,它描述数据的实际存储组织,是 最接近于物理存储的级,又称内部视图。由内部记 录组成。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仅仅是对数据的描述,而数据实际 上只存在于物理层。物理级数据库并不是真正的物理 存储,而是最接近于物理存储的级。
8
1.1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与传统数据库系统相比,当今新型数据库系统都继 承了传统数据库的理论和技术,但又不是传统的数 据库;在整体概念、技术内容、应用领域,甚至基 本原理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成为当今数 据库大家族的重要成员;而传统数据库在理论和技 术上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效果最好、应用面最广 泛,其核心技术、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经验 等仍然是整个数据库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
5
1.1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第二代:关系数据库系统
• 1970年,IBM公司职员E.F.Codd发表了题为“大 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的论文,提出了 数据库的关系模型,为关系数据库技术奠定了理 论基础,为此获得了1981年的ACM图灵奖。 关系模型建立在数学中“关系”的基础上,有坚 实的关系代数作基础。对用户而言,关系数据库 就是一组二维表。这种直观明了的数据组织形式 ,又具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很快就得以推广 使用。
通常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 据库管理员和用户组成。
• 一般在不会引起混淆时,常常把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为数据库。
• 数据库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关系见下图。
22
1.2.1 常用术语
用户 用户 应用系统 DBMS 操作系统 DBA 用户
DB
数据库系统
01《金仓数据库应用技术》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使用实例-视图的新建、删除、查询与更新
◆新建视图的SQL语法格式: CREATE VIEW <视图名>[(<列名>[,<列名>]...)] AS <子查询> [WITH CHECK OPTION]; 视图不仅可以建立在单个基本表上,也可以建立在多个基本表上。 ◆删除视图语句的格式为:DROP VIEW <视图名>;
日期时间类型 时间间隔类型 位串类型 二进制串类型
TIMESTAMP[(p)][WITH TIME ZONE] INTERVAL YEAR[(p)] TO MONTH
INTERVAL DAY[(p)] TO SECOND[(s)] BIT[(n)] BIT VARYING[(n)] BLOB BYTEA BOOLEAN,BOOL
用户2
用户3
用户4
Base Table
视图V1
视图V1
基本表B1 存储文件S1
Stored file
基本表B2 存储文件S2
基本表B3 存储文件S3
基本表B4 存储文件S4
SQL数据库体系结构
13
1.2.2 数据定义语句
数据定义语句的格式与种类 ◆ SQL的数据定义语句 ◆基本表的定义格式
• 基本表的定义(CREATE)
21
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 1、什么是数据、数据库? 2、数据库管理系统 、 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3、数据模型;
4、数据定义、查询、更新;
5、数据视图及用户权限管理.
22
◆查询视图:视图定义后,用户就可以象对基本表进行查询一样对视图 进行查询了。
◆视图更新:更新视图包括插入(INSERT)、删除(DELETE)和修 (UPDATE)三类操 作。
ZY-0003 ZDQ41 DB1 板块式电磁制动器 使用维护说明书
编号:ZBY-0003ZDQ41/DB1板块式电磁制动器使用维护说明书适用机型:WYTS沈阳远大智能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enyang Yuanda Intellectual Industry Group Co.,Ltd.2021年6月总部售后邮箱:bltzbshjs@全国免费客服电话:400-166-2689编号:ZBY-0003ZDQ41/DB1板块式电磁制动器适用机型:WYTS使用维护说明书目录目录一、概述 (2)二、使用声明 (2)三、制动器 (3)3.1总则 (3)3.2调整 (3)3.3手动释放的使用 (6)四、维护 (7)4.1维护总则 (7)4.2维护时间表 (7)4.3螺栓/螺钉拧紧力矩 (7)4.4制动器的维护与保养 (8)五、使用注意事项 (9)六、常见故障排除 (10)七、远程释放装置(选配功能) (11)一、概述只允许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制动器的其维护工作,相关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电梯知识并且熟悉无齿轮曳引机产品的安装、组装、调试和操作。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有关电梯的操作、维修和检验的安全规则及其他的相关规定。
操作人员应负责制动器的相关安全要求,制动器的检验和维修以确保正确的安装。
由于工作人员的不正确操作,或由于其操作行为不符合相关规定而引起任何损伤或由此影响到产品质量,本公司将不予承担任何责任。
本手册中,应特别注意下列图形所代表的警告和重要信息标志:如果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设备受损如果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设备严重受损如果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设备严重损坏二、使用声明1、本文中的附图只为比较详尽的陈述其功能或解释其动作而做的示意图,实际中可能与现场有所不同,敬请谅解;2、使用单位在使用、维保或者检查中,如需对电梯零部件进行更换或者改造,为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和乘客的安全,应使用原厂配件。
衰耗1db内 -回复
衰耗1db内-回复衰耗1db内是一个常见的术语,在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被广泛使用。
它指的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表示信号强度的相对变化。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解释衰耗1db内的含义,探讨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衰耗。
首先,让我们明确衰耗1db内的定义。
在无线通信中,衰耗是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
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传播距离的增加、障碍物的存在、信号传输路径中的衰减等等。
衰耗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绝对值越大,表示信号衰减得越厉害。
那么,衰耗1db内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信号的最大损耗不超过1db。
这些损耗量相对较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即使是这样微小的损耗也会对通信系统的性能产生一些影响。
首先,衰耗1db内会导致信噪比的变化。
信噪比是指信号与噪声之间的比值。
信号衰减会降低信号的强度,从而导致信噪比下降。
这可能会影响接收端的性能,使得信号在噪声中更难以辨识。
因此,在设计通信系统时,我们需要考虑信噪比的变化,并在设计中选择适当的增益和解调技术来补偿信号衰减。
其次,衰耗1db内还会影响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
随着信号的衰减,信号的强度逐渐减弱,从而限制了信号的传输距离。
如果衰耗超过1db,信号可能无法到达接收端。
因此,衰耗1db内对于确定通信系统的可靠覆盖范围至关重要。
在设计无线网络时,我们需要仔细考虑信号传播特性,选择适当的天线和功率控制策略来确保系统可以在衰耗1db内提供良好的信号覆盖。
此外,衰耗1db内还可能影响数据传输速率。
信号衰减会导致比特误码率的增加,从而降低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设计数据通信系统时,我们需要根据信道衰耗特性确定适当的编码和调制方案,以提高系统对于信号衰减的容忍度,并降低误码率。
在应对衰耗1db内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信号放大器来增加信号的强度,以抵消衰耗带来的损失。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多径传输技术来减少信号衰减。
衰耗1db内 -回复
衰耗1db内-回复衰耗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减弱。
在无线通信中,衰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着通信质量和距离覆盖。
本文将以衰耗1dB内为主题,详细解释衰耗的原因、衰耗的计算方法以及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首先,衰耗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由空间衰耗和非自由空间衰耗两类。
自由空间衰耗是指在理想的、无障碍的传输环境下,信号由于距离增加而衰减。
这种衰耗与传输距离的平方成正比,其计算公式为:FSPL(dB) = 20log(距离) + 20log(频率) + 20log(4π/c)其中,FSPL表示自由空间路径损耗,距离表示信号传输的距离,频率表示信号的频率,c表示光速。
非自由空间衰耗是指在实际的传输环境中,信号由于其他因素的干扰而衰减。
这些因素包括障碍物、多径效应、大气吸收等。
障碍物在传输路径中会造成信号的反射、衍射和散射,从而使信号的功率减小。
多径效应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经过不同路径达到接收器,由于各路径的长度不同,信号会出现多个版本的叠加,导致信号干扰和衰减。
大气吸收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被大气中的气体、水汽吸收而减弱。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衰耗的计算方法。
衰耗可以通过实测和理论计算两种方法确定。
实测方法是在具体的传输环境中,使用功率计或信号分析仪测量信号的功率,然后与发射功率进行比较,计算衰耗值。
理论计算方法是通过在模型中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用数学公式计算衰耗值。
这些公式包括自由空间路径损耗公式、大气吸收模型、反射、衍射和散射损耗模型等。
最后,衰耗对于通信系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衰耗的增加将导致信号的强度降低,从而使通信质量下降。
当衰耗超过系统设计容许的范围时,就会发生通信中断或无法正常通话的情况。
因此,在设计无线通信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衰耗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如增加发射功率、采用更高灵敏度的接收器、使用中继站等。
总之,衰耗是无线通信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会影响通信质量和距离覆盖。
DB1数据库基本概念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 DB ( DataBase )
– 数据库由一组相互联系的数据文件组成,其中最基本 的是包含用户数据的数据文件。数据文件之间的逻辑 关系也要存放到数据库文件中。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 DBMS 是专门用于数据库管理的系统软件,提供了应 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接口,允许用户逻辑地访问数据库 中的数据,负责逻辑数据与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是 控制和管理数据库运行的工具。
[例] 建立信息系学生的视图,并要求透过该视图 进行的更新操作只涉及信息系学生。 CREATE VIEW IS_Student AS SELECT Sno,Sname,Sage FROM Student WHERE Sdept= 'IS' WITH CHECK OPTION;
对IS_Student视图的更新操作
GRANT <权限>[,<权限>]... [ON <对象类型> <对象名>] TO <用户>[,<用户>]... [WITH GRANT OPTION];
数据控制-收回权限
从指定用户那里收回对指定对象的指定权限 REVOKE语句的一般格式为:
REVOKE <权限>[,<权限>]... [ON <对象类型> <对象名>] FROM <用户>[,<用户>]...;
查询
语句格式
– SELECT子句:指定要显示的属性列 – FROM子句:指定查询对象(基本表或视图) – WHERE子句:指定查询条件 – GROUP BY子句:对查询结果按指定列的值分组,该
属性列值相等的元组为一个组。通常会在每组中作用 集函数。 – HAVING短语:筛选出只有满足指定条件的组 – ORDER BY子句:对查询结果表按指定列值的升序或 降序排序
衰耗1db内 -回复
衰耗1db内-回复衰耗1db内是指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的强度降低不超过1db。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将深入探讨衰耗以及它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明确衰耗的定义。
衰耗是指信号的强度在传输过程中的减弱。
当信号通过介质(如电缆、光纤等)传输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损耗因素,导致信号强度下降。
衰耗的单位通常是分贝(db),它是一种相对单位,用于比较信号的强度差异。
因此,衰耗1db内指的是信号强度降低不超过1db。
那么,为什么衰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呢?衰耗对信号的传输质量和距离具有重要影响。
在通信领域中,信号的强度决定了其能否达到目标接收器,并且决定了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衰耗并控制它,以确保信号的完整传输和可靠接收。
衰耗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传输介质的衰耗:不同的传输介质具有不同的衰耗特性。
例如,电缆和光纤在传输过程中会有电阻、电感、电容等因素引起的能量损耗。
这些衰耗通常是固定的,并且可以通过使用更好的传输介质来降低。
2. 自由空间衰耗:当信号从发射器到接收器传输时,会经过空间中的路径损耗。
这种衰耗是由气体、湿度、障碍物和距离等因素引起的。
一般来说,信号在空间中的传输距离越远,衰耗越大。
为了减小自由空间衰耗,我们可以使用更高功率的发射器,或者增加接收器的灵敏度。
3. 多径衰落:在无线通信中,信号会通过多条路径传输到接收器。
由于路径的不同长度和不同的反射、折射和散射现象,这些信号会出现相位差和幅度差,导致信号的衰弱和失真。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均衡器和多路径衰落补偿技术来减小多径衰耗。
在实际通信系统中,我们需要计算和控制衰耗以确保良好的信号传输。
为了衡量衰耗,我们使用了一些重要的参数和技术,包括:1. 衰耗计算公式:根据衰耗的定义,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衰耗的大小:衰耗(db)= 10log10(发射功率/接收功率)。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耗。
2. 衰耗补偿:为了弥补传输中的衰耗,我们可以增加发射功率或使用放大器来提高信号的强度。
TP4213_DB1_V1.0
概述TP4213是一款专为小体积移动电源设计的单芯片解决方案,内部集成了充电管理单元、放电管理单元、各种保护单元、电量检测及LED指示单元;本方案充电电流为1A,放电输出为5V/1A,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的竞争优势。
方案特性◆集成单独的充电指示灯与放电指示灯控制端◆充电电流: 最大1A◆输出电流:最大1A◆输出电压: 5V◆BAT放电终止电压:2.9V◆待机电流小于10uA◆内置充电、放电功率MOS,无需外加◆输入电压: 4.3V~5.5V◆预设4.2V/4.35V充电电压◆集成充电管理与放电管理◆智能温度控制与过温保护◆集成输出过压保护、短路保护◆集成过充与过放保护◆支持涓流模式以及零电压充电◆封装形式:ESOP8L应用电路元件清单芯片管脚ESOP8L应用关键点1、 TP4213也可以只用一颗LED同时实现充电与放电指示,只需将芯片的LED1与LED2接在一起后再接LED灯,充电放电指示方式不变,只是充电与放电指示用同一颗灯实现而已;2、5V输出端的USB外壳不能接GND,需浮空;3、输出D+/D-若不加分压电阻则需要短接,否则对某些品牌手机不能充电(比如苹果);如果加分压电阻,则需保证分压电阻的总等效电阻至少为OUTN等效电阻的6倍以上,否则插入负载时不能自动识别;OUTN默认电阻为50K,可以在OUTN于GND并联电阻以减小OUTN的总等效电阻。
4、输出电容C2选择质量较好的低ESR的贴片电容,否则会影响输出纹波5、电感L1的饱和电流需大于3A,否则因电感饱和可能会导致芯片工作不正常;6、肖特基二极管D1尽量选择大电流低电压的二极管,建议选用SS34,否则会发热严重且影响效率;7、 TP4213集成了过充保护、过放保护、充电温度补偿、过温保护、输出过压保护、输出重载保护、输出短路保护等多重保护机制,另外可以在VDD与地之间加一个稳压管ZD以避免VDD输入电源纹波太高;8、充电时,LED1以1Hz频率闪烁,电池充饱后LED1常亮;放电时,LED2常亮,当电池电压低于3.1V LED2以1Hz频率闪烁以提示电量较低,当电池电压低于2.9V后LED2熄灭PCB设计参考1、IC下面敷铜散热,散热面积尽量大且散热的地方留一些通孔增强散热;2、底部散热片同时也是芯片的GND,与PCB须有良好接触;3、BAT电容靠近IC,BAT+和BAT-需先经过BAT电容再到IC,各GND走线要尽量粗,空余的地方全部走GND;4、电容C3到电感L1再到SW的路径走线要尽量短且线要粗;5、电感L1,SS34与电容形成的环路走线要短,环面积要小;6、大电流通路,如BAT、L1到SW,BAT、L1、D1、输出USB再到OUTN的通路尽量不要过过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系统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课程目标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技术,了解有关数据库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大型应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关系数据模型及关系数据语言,能熟练应用SQL 语言表达各种数据操作和基本的控制掌握E-R 模型的概念和方法,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灵活运用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通过SQL-SERVER 的实习训练,初步具备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为将来参与有关数据库系统方面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课程参考教材和参考书《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萨师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s 》7th Edition ,C.J.Date ,机械工业出版社 《Database System Concepts 》5th Edition, Abraham Silberschatz机械工业出版社上机实习环境 SQL Server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课程特点成绩组成期末考试60%+平时作业20%+实验报告20%(包括考勤)实验性 除了上课和作业外,需要同学们花一定的时间自己创建一个实际的可运行的系统开放性 成立2-3人学习小组自选设计课题,变适应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 课件下载: 课程中心网站课程代码:AU421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数据库研究数据库教学与研究最好的学校 Stanford 、UC Berkley 、Wisconsin… 最好的数据库学术会议三个顶级会议ACM SIGMOD 、VLDB 、IEEE ICDE 区域性会议 EDBT (Europe )、DASFAA (Asia-Pacific ) 研究分支会议……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教学内容1.数据库系统概述2.数据模型3.关系数据库4.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5.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6.关系数据理论7.数据库设计8.应用系统的数据库访问9.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10.数据库事务处理技术1 数据库系统概述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W HAT ——什么是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库系统的组成W HY ——为什么用数据库? 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HO W ——如何构建数据库系统? 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WHATW HAT :什么是数据 数据(Data )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数据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符号记录。
可以是数值数据,也可以是文字、声音、图像、语言等非数值数据数据的形式本身并不能完全表达其内在信息,需要经过语义解释。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什么是数据库 数据库DB (Database ) 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什么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控制和维护。
功能: 数据定义功能:提供DDL 语言(Data DefinitionLanguage )定义数据对象数据操纵功能:提供DML 语言(DataManipulation Language )实现数据的基本操作数据库的控制和管理功能:提供DCL 语言(Data Control Language )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DBMS 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硬件操作系统DBMS 、编译系统应用开发工具软件应用系统PB,VB,VC DELPHY,…Oracle, Db2, Sybase,SQL Server,Informix, …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什么是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DBS (Database System )带有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等构成DBA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数据库系统的组成(I )硬件足够的内存存放操作系统、DBMS 核心、数据缓冲区和应用程序大容量的直接存取设备和备份设备存放数据库及其备份较高的通道能力,提高数据传送率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数据库系统的组成(II )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支持DBMS 运行的操作系统具有与数据库的接口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系统应用开发工具和应用系统为特定应用环境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数据库系统的组成(III )人员数据库管理员DBA :负责全面管理和控制数据库系统,包括建库、用库和库维护等。
系统分析员和数据库设计员:负责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规范定义,确定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参与数据库模式设计 应用程序员:基于外模式编写应用程序终端用户:通过应用程序的用户接口使用数据库索引数据文件统计数据数据字典事务管理器应用程序目标代码嵌入式DML 预编译器DML 编译器DDL 解释器查询计算引擎应用界面应用程序查询数据库模式初级用户程序设计人员熟练用户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管理系统查询处理器存储管理器用户缓冲区管理器文件管理器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W HAT ——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库系统的组成W HY ——为什么用数据库?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阶段数据库系统的特点HO W ——如何构建数据库系统?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WHYW HY :为什么用数据库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问题:应用中的数据管理数据的变化手段:计算机计算机能力的变化方法: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发展的基础上,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后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人工管理阶段(I ) 背景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量小、结构简单,如高阶方程、曲线拟和等)外存只有磁带、卡片、纸带等,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设备没有操作系统,没有数据管理软件(用户用机器指令编码) 数据处理采用批处理方式人工管理阶段(II)特点以程序为基础,一组数据对应一个程序数据不保存,不共享,无独立性应用程序1应用程序2应用程序n 数据集1数据集2数据集n……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文件系统阶段(I ) 背景计算机不但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管理外存有了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设备 操作系统中有了专门管理数据的软件,一般称为文件系统数据处理方式有联机实时处理和批处理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文件系统阶段(II ) 特点以应用为基础,系统数据对应特定应用数据由文件系统管理,可以长期保存 数据与程序相互依赖,冗余大,独立性差应用程序1应用程序2应用程序n 数据文件1数据文件2数据文件n……存取方法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数据库系统阶段(I ) 背景计算机管理的数据量大,关系复杂,共享性要求强外存有了大容量磁盘,光盘软件价格上升,硬件价格下降,编制和维护软件及应用程序成本相对增加,其中维护的成本更高,力求降低 数据处理方式有联机实时处理、分布处理和批处理等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数据库系统阶段(II ) 特点以数据为基础,数据模型面向整个系统数据一体化、结构化保存和控制 数据独立性强、共享性高、冗余小、易扩充,具有并发性、安全性、完整性、可恢复性保护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应用程序…DBMS 数据库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为什么用数据库数据不是依赖于处理过程的附属品,而是现实世界中独立存在的对象。
——数据库系统的观点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I ) 数据结构化不仅数据内容是结构化的,而且整体也是结构化的,数据之间是具有联系的描述数据时不仅要描述数据本身,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II ) 最小的数据冗余度 数据共享:数据面向整个系统,而不是面向某一应用,数据集中管理,因此共享性高,一致性好,冗余度小易扩充:每个应用选用数据库的一个子集,只要重新选取不同子集或者加上一小部分数据,就可以满足新的应用要求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III ) 较高的数据独立性数据独立性:应用程序不依数据的物理表示和访问技术的变化而改变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应用程序与数据的物理结构分离,当物理结构改变时,只要逻辑结构不变,应用程序就不用改变 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总体逻辑结构相互独立,当总体逻辑结构改变时,只要局部逻辑结构不变,应用程序就不必改变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IV ) 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控制数据的安全性保护(Security ) 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和破坏 数据的完整性检查(Integrity ) 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相容性并发控制(Concurrency ) 协调多用户的并发操作,防止应互相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或使数据库完整性遭到破坏数据库备份(Backup )和恢复(Recovery )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己知的正确状态为什么用数据库数据库在信息系统中的地位作业层管理层决策层原始信息数据决策信息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形式化归纳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W HAT ——什么是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库系统的组成W HY ——为什么用数据库? 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HO W ——如何构建数据库系统? 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HOWHO W :如何构建数据库系统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实际应用系统分析DB 设计现实世界信息世界计算机世界形式化认识抽象用户数据库系统从计算机实现的观点对数据建模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物理模型DB 实现从计算机存储的观点对数据建模L.J.Zhu, Automation Dept., SJTU 数据模型(Data Model ) 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 )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强调语义表达能力,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