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中的不特别——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齐鲁教师读书计划”活动征文
题目:特别中的不特别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特别中的不特别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内容摘要: 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人的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以及潜
在价值的过程。

三、用包容心去容纳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好奇心探究欲懂孩子爱孩子
在一个暖阳和煦的周末,闲来无事,就想找本书打发一下时间,眼睛在儿子书架上搜寻了片刻,目光落在一本书名为《窗边的小豆豆》的书上,那是儿子刚看过的一本书,前几天还在说那是我为他买的最好看的一本书,并且一个劲地对我唠叨那些书中发生在小豆豆校园里的趣事,恍惚只记得,那个学校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巴学园;主人公有个可爱的名字:小豆豆。

那该是怎么一个充满童趣的校园呢?带着一份好奇,我坐于洒满温暖阳光的阳台一隅,打开了那本书的扉页。

扉页上大体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作者: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世纪最有价值图书”,这些介绍更引发我要一览为快了,这是怎样一本让世人如此着迷的书呢?
初读这本书,感觉是本儿童读物,随着读得深入,又感觉像教育类读物,每一篇短文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章节,而每一个故事里,都会折射出对教育真谛的某种思考,故事情节按照“小豆豆转学到巴学园上一年级,再到升入三年级,最后巴学园被毁,小豆豆离开”这样一个时间顺序进行。

虽然书页很厚,但是内容由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攒起,配有精致的插图,读起来,并不觉得乏味。

书中主要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

作者因为淘气被原来的学校退学,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的”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全书一条“爱”的主线贯穿始终。

读着读着,终于明白为什么会那么多人喜欢读它,小孩子们读它,是因为这本书描述了很多发生在巴学园里的童真趣事;而大人们读它,是因为就像书的封面上说的那样,“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

而作为老师和家长们读它,更多的是可以
透过这本书,了解到孩子们纯真的内心世界,在被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所震撼的同时,也诱发自己对在教育中所扮角色的换位思考。

而我更喜欢站在一个幼儿教师的角度,去用心阅读这本书,阅读的过程,就仿佛是在巴学园里游走的过程。

与其说喜欢这本书,倒不如说,我更多的是喜欢那个给了小豆豆很多自由和快乐的巴学园。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所“很特别”的学校——巴学园。

有矮树做成的校门,电车做成的教室、图书室;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还可以按照自己喜欢方式随意搬动座位;午饭前可以自由的说话,可以唱那种“好好嚼呀”的儿歌,有“海的味道、山的味道”的盒饭;有很多有趣项目的运动会;学生可以到野外去散步、野餐,允许学生穿最差的衣服上学;甚至这所学校连校歌都没有。

真的和我们看到过的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不一样,而正是这些很特别的地方,深深地吸引着小豆豆,让她一点点喜欢上了巴学园。

以至于当小豆豆听到外校的孩子在唱“巴学园,破学校!走进去,还是破学校!”的时候,可以孤身一人冲出去维护自己的学校,这是多么大的对母校的热爱和浓厚的归属感啊。

同时,令小豆豆如此痴迷的巴学园也深深吸引着今天的我,让我对当前一些看似“正常”的教育方式不禁反思:反观我们一些学校,一些“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规定随处可见;各种功能室只在检查的时候才对学生开放;为了安全,一些户外活动被迫取消,一些体育设施束之高阁;所有的设施要求整齐划一,只求规范化,不求人性化,一所学校失去了对孩子应有的吸引力,孩子们来到学校,就仿佛是被关进一个被很多无形栅栏围起的“牢笼”,自由被束缚,天性被压抑,这
样的学校和小豆豆最初的那所学校又有什么两样呢?试想,这样的学校,学生们又怎么可能喜欢?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位“很特别”的老师——小林宗作先生。

小林先生一手创办起了巴学园,巴学园的管理无不浸透着他点点滴滴的心血,之所以巴学园教育方式不同,就在于小林先生教育理念的不同。

他说:“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

所以我们要早早的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小豆豆在别人的眼里是被退学的“问题学生”,但小林先生一直挂在嘴边的“你是一个好孩子”却能让这个“问题学生”的自卑感化为乌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他是伯乐,一位了不起的伯乐。

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先生看见了,并不像一般的长者那样上去教育一番或是帮忙寻找,而仅仅是一句轻描淡写的“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

这里,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这里,没有简单粗暴的体罚,在这里,每天的教育始终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就如作者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发现,在年轻的时候,仅仅当作快乐记忆而留在心中的巴学园,现在重新回忆起来,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啊,原来小林先生是为了这个才那么做的啊!’、‘先生连这个都
先想到了啊’,从而理解到小林先生的良苦用心。

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惊讶、感动和庆幸。

就拿我来说吧,先生不停地对我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直到现在,这句话是怎么激励着我、支持着我的啊!它对我鼓舞无法估量……。


小林先生对孩子的爱是细致入微的:甚至因为孩子们在图书室看书上厕所不方便,便考虑在图书室附近修一个厕所;甚至为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不经意的一句“有没有尾巴”玩笑话而大发雷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教育倡导的“自由、人性、平等、尊重,关爱、包容、赏识”,也找到一个真正教育家的良苦用心。

反观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但是这句话在实际工作中又真正落实了多少呢?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位“很特别”妈妈——小豆豆的妈妈。

小豆豆的妈妈和大部分家长不一样,她真正懂得如何教孩子。

理解、倾听、尊重,她给了小豆豆自由,对她的要求基本上也是有求必应,即使已知事物不完美的结果,她都不愿打消小豆豆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放手让小豆豆去尝试。

当小豆豆不厌其烦地更改着她的理想时,妈妈用“倾听”来尊重孩子的理想,不管多么不切实际,多么荒唐,多么天真。

对小豆豆,她是理智的溺爱;对于巴学园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她的态度是信任和支持;对校长先生,她是尊敬和钦佩。

比如,在小豆豆被要求退学的时候,妈妈并没有大声斥责,而是很有耐心地帮她忙着转学,妈妈对小豆豆一直隐瞒着她被退学的事,直到小豆豆二十岁才告诉她,以至于作者在后记里曾这样感叹“能
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我实在很幸运”
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换成我是小豆豆的妈妈,又会怎么样呢?”或许很多中国式的父母,会像带着孩子离开巴学园的家长们那样,质疑和排斥这所学校的教育方式。

真的要向小豆豆的妈妈致敬,她是真的懂孩子、爱孩子,是个伟大的母亲。

午后的阳光落在书页上,把字里行间蒙上了丝丝的暖意,而我的心也久久地感动着、反思着。

我庆幸自己“认识”了他们,并且为自己没有早些“认识”他们,内心还有一丝的自责。

正是“特别”的巴学园,“特别”的小林先生,“特别”的小豆豆妈妈,才造就了一个“很特别”的小豆豆。

反观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很多和小豆豆一样的孩子,活泼好动、异想天开,而我们一些大人往往会给这类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用“听话”、“不听话”作为衡量区分好孩子还是坏孩子的尺子。

所以我们会不经意发现,很多被我们“圈养”起来的孩子失去了本有的好奇心、探究欲,变得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我们是否都曾拷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也许从巴学园里,就能找出我们想要的答案:教育就是成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仔细想想,才忽然明白:原来,巴学园里的那些个“很特别”,才是真正的正常,而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些所谓的“一样”,才是真正的异样。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也能像巴学园那样呢,让孩子可以自由快乐地成长,让孩子不再把学习当做怪兽“奥特曼”,让教育回归它真实的本质,也许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所有教育的现状,但是有一点
我自信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改变自己,从自身做起:我可以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我可以用自己的包容心去容纳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我可以用自己高度的责任心对我所带班级的孩子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

虽然巴学园被战争的炮火摧毁,也许,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再无法创造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巴学园来,但是,只要我们每个幼儿教师心中都怀揣着一份巴学园的梦想,相信我们一定也能培养出许许多多个像“小豆豆”那样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