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图版必修2)导学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地理位置;2. 掌握中国的地理区划和地形地貌特点;3. 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4. 培养学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区划和地形地貌特点;2. 中国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形地貌特点;2. 掌握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教学准备:1.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地图和图片资料;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主题(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并提出问题:“中国的地理位置对于自然环境有何影响?”Step 2:地理区划和地形地貌特点(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地理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台湾等),了解该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并用图片和文字进行展示。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Step 3: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20分钟)1. 教师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2. 学生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完成相关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巩固对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的理解。
Step 4: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讨论:学生就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讨论,包括地理区划、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等方面。
2.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Step 5:拓展活动(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个地理区域,深入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设计海报或展板进行展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信息;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中国自然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三节辽宁阜新的转型与发展导学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三节辽宁阜新的转型与发展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城市发展的方向。
水平1:根据资料,归纳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含义。
水平2:根据资料,说明辽宁阜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转型方向。
水平3:根据资料,归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水平4:根据区域资源情况,探讨该城市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协调的角度,解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方向。
综合思维:能够根据区域的发展条件,思考资源问题及转型的原因。
区域认知:根据区域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发展过程中资源枯竭问题。
地理实践力:调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状况。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1.资源型城市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01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
2.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城市赖以生存的主体自然资源大部分被耗尽时,即演变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3.资源型城市演变规律建设—繁荣—衰退—□02转型—振兴或消亡。
4.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因素(1)自身的实际情况。
(2)原资源产区工人□03再就业。
(3)转型资金。
(4)原有资源企业体制转型。
(5)转型组织□04保障体系。
5.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成功案例(1)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的煤炭产区主要选择了畜牧养殖、□05农牧产品加工、树木种植和木材加工等行业。
(2)德国多特蒙德、法国洛林等煤炭产区主要选择了汽车、电子信息、化工、建筑和环保等行业。
(3)比利时、日本、英国等国的煤炭产区主要选择了环保、□06旅游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
1.判断正误。
(1)资源枯竭型城市首先是资源型城市。
(√)(2)转型后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仍然是资源型城市。
(×)(3)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2.资源型城市演变过程必经的阶段是( )A.繁荣B.衰退C.消亡D.振兴答案 A解析资源型城市依据其资源优势,必定有一个繁荣发展的过程,如果资源开发合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一定会出现衰退和消亡,也就谈不上振兴。
中图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_导学案《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第一节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结合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
(综合思维)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上海大都市区及其辐射功能。
(区域认知)3.结合相关资料,掌握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以及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
(综合思维)一、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1.大都市(1)概念:一般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实力强大,并对特定区域有重要影响的城市。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②具有较高的行政等级。
③具有较多的城市功能。
(3)大都市区:以大都市为核心,包括其周围与之联系紧密的外围区域。
2.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概念:指大都市基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强大的资源优势,通过交通、通信、金融、贸易、人口流动等方式,实现对周围区域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思想观念等的辐射带动。
(2)产生的影响: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的共同发展。
(3)功能构成(4)大都市经济辐射的主要方式: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
(5)大都市的辐射范围①以大都市为核心,其辐射范围的大小可以用其行政管理范围、商品服务范围以及其吸纳的劳动力范围等来确定。
②辐射范围一般较大,在地域上与其他城市的辐射范围有重叠。
③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二、上海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1.辐射源:上海市。
2.辐射内容:产业、金融、交通、科技、人才、文化等。
3.辐射载体(1)交通运输:上海是我国水陆交通中心,具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并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2)人才: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输出大量的人才;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3)文化:多样的文化融合,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1.上海大都市区(1)核心城市:上海。
(2)辐射范围:交通出行圈在90分钟以内的地域组合,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和舟山。
中图版高一必修二地理教案范文
中图版高一必修二地理教案范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中图版高一必修二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中图版高一必修二地理教案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小组讨论: 西双版纳该不该种橡胶,为什么?
设计意图:开放式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小组合作语言表达 能力,锻炼学生挖掘材料信息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环境问题 成 因 Environmental problems
“会哭的树” 橡胶喜温怕寒 具有独占性,原 产地为美洲。
材料一 西双版纳位于100°16′E—
101°50′E和21°10′N—22°24′N之间, 属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配合极 好,是我国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
近20年来国际橡胶价格变化图
,
材料二
当地人有一句顺口溜:“正科、副科,不如橡胶树栽几棵”。 橡胶带来的利益是现实的。每公斤胶水4-5元钱,在割胶期间,胶 树多的人家每天的收入可到千元左右,家有二三十亩地,每年的收 入就有近10万元。
中图版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修二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录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分钟) 二、进行新课(35分钟): 环节一:望闻问切 环节二:对症下药 环节三:医生嘱咐 三、课堂巩固,学以致用(3分钟)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呈现地球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引出本节新课——人类面临的主 要环境问题
赞成Biblioteka • 经济 • 就业不赞成
• 生态 • 环境
既要 金山 银山, 又要 绿水 青山
分小组讨论, 推荐成员汇报 教师总结点评
有什么 为什么? 危害?
怎么办?
个人又能为环境保 护做点什么呢?
环节三、医生嘱咐
拯救地球 从我做起
环保搭档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1【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高中地理 中图版 必修第二册 导学案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课程标准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一、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1.地位: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就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2.土地:土地面积广,人口数量多,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
3.地势: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
4.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多集中于夏季,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5.河湖: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河流域,湖泊主要有白洋淀。
6.水源:主要供水源是地下水,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
7.港口: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等天然不冻海港。
8.人口和产业:分布不均衡,北京和天津人口密度大,产业分布相对密集。
判断1.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状况。
( × )2.河北省一、二、三产业总量大,在京津冀地区经济最发达。
( ×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1.整体定位: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2.路径(1)交通一体化。
(2)产业一体化。
(3)生态环保一体化。
判断1.京津冀地区既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又有水土流失的问题。
( √ )2.长江经济带以二、三产业为主,粮食产量在全国比重较小。
( × )3.京津冀协同发展指京津冀地区均衡发展。
( × )探究点京津冀协同发展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如下图文字所示)1.上图中★所示内容是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定位,请分别列举三地实现各自产业发展定位最具优势的一项区位条件。
答案京: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集中);津:现代工业基础好(制造业技术水平较高);冀:传统工业基础好(与京、津两市相邻;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富)。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1章导学案第1节课件234张
课时2
读“1950~2010 年世界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单位:亿人) 的增长图”,回答 1~2 题。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第二十五页,共35页。
自我(zìwǒ)检测区
课时2
1.在 1950~2010 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亚洲
B.大洋洲 C.非洲 D.欧洲
2.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时 栏
并列的横向条形,按年龄增长顺序自下而上排列,形象直观地反
目 开
映人口年龄、性别结构。此种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如下表所
关 示:
第十九页,共35页。
互动(hù dònɡ)探究区
课时2
比较 扩张型
静止型
收缩型
项目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示意
图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形状
底部变窄,金 底部收缩,上部变
本 国家人口是世界人口的主体;且由图可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
课
时 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
栏 目
第(3)题,非洲经济相对落后,传统生产方式对劳动力需求大,
开 关
加之生育观念等原因产生了人口的高出生率。医疗卫生条件较
差,疾病、灾害、战争等导致人口寿命较短,死亡率较高。非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说明人口增长最快;但人口基数相对亚洲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第十四页,共35页。
课时2
互动(hù dònɡ)探究区
课时2
(1)目前,新生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哪个?原因是什么?该
大洲在人口问题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本 (2)目前,新生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哪个?该地区的人口问
课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43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南省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导学案
第四章国土开发与保护第三节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我国南海诸岛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地理概况。
(2)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对南海诸岛的发现、利用、管辖的历史,明确我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3)结合南海诸岛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分析其位置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南海诸岛1.位置及范围(1)为南海中我国许多_____的总称,包括200多个岛、礁、滩、沙。
(2)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_____群岛和南沙群岛。
2.中国主权(1)中国_____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
(2)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在_____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
(3)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均承认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属于_____领土。
(4)课前预习问题:为什么南海诸岛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5)活动观察图 4-3-2 南海诸岛,明确南海诸岛与的分布和组成。
【随堂练习】1.我国南海四大群岛最北的是()A、中沙群岛B、西沙群岛C、南沙群岛D、东沙群岛2.我国人民发现并命名南海诸岛的时期()A、秦汉B、唐朝C、明朝D、清朝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沙市。
7月24日,三沙市人民政府正式揭牌成立,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三沙市海域辽阔,岛屿、沙洲、礁、暗滩、暗沙众多。
永兴岛是三沙市军事、经济及文化中心,面积2.3平方千米,是该市面积最大的岛屿,地势平坦,平均高出海面约5米,最高处8.5米,全部由珊瑚礁构成。
三沙市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约1 505毫米。
读图,回答2~3题。
3.三沙市地处我国的()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4.下列关于三沙市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管辖的岛屿多为火山岛B.全年高温,热带海滨风光旖旎C.降水充足,淡水资源丰富D.人口众多,水稻种植业发达6.材料一:新华社北京2012年7月7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就日本政府拟“购买”钓鱼岛答记者问时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中图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_导学案《“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第四节“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1.结合实例,理解国际合作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综合思维)2.说明“一带一路”的含义,并结合实例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区域认知)3.结合实例,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合作的意义。
(综合思维)一、国际合作1.概念:国际合作包括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文化合作等,一般是地区或国际组织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
2.意义:有助于各国优势互补,协调人地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合作、社会和谐和文化包容创新,实现各国共赢发展。
二、“一带一路”的含义和提出背景1.“一带一路”的含义(1)“一带一路”: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走向①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②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③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走向①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②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1)地理位置邻近。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资源具有互补性。
(4)历史基础深厚。
(5)相关国家合作意愿上升。
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相关国家积极开展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电力、信息通信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地区间的互通互联,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
2.经贸、投资、金融合作多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设立了经贸合作区,拓展投资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化金融合作,为实现贸易畅通、开展多元化投资、形成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化布局、创新融资机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生态环保合作(1)合作领域:“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绿色环保项目。
(2)作用:推动各地区和全球的绿色健康发展。
4.人文社会交流通过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相关国家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社会交流,推动了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共同繁荣等。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 全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全册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和机制。
2.了解和掌握地球上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系统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3.知晓地球界限内的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人口、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
2.理解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等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3.掌握地球上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人口、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内容3.1 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影响。
2.日、地球和月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影响。
3.地球昼夜模式、地理经度和纬度。
3.2 气候、岩石、水文和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1.气候和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2.岩石和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3.水文和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
3.3 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情况1.亚洲的地理情况2.非洲的地理情况3.欧洲的地理情况4.大洋洲的地理情况5.南美洲的地理情况6.北美洲的地理情况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
2.实证法: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了解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情况。
3.讨论法:就各种现象和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五、总结本教案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为基础,重点讲解了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各大洲和区域的地理情况。
通过演示、实证、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2021春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学案: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学习目标 1.结合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2.结合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3.结合实例,描述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新大陆被发现后。
(1)总特点: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方向: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方向: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特点:①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接受劳务输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1)原因: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
(2)方向:大批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被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人口向城镇迁移。
(2)人口向东部迁移。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能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战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
我国历史上曾采取过移民戍边措施,将内地的人口迁移至边境地区。
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种族等社会文化因素会造成人口迁移。
外出求学对人口迁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生态环境因素。
(1)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也会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迁移。
此外,迁移者的年龄等因素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二中图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中图版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中图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二中图版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2.1 城市的空间结构(2课时)【课程标准】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目标锁定】1.能说出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概述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a)2.能够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c)3.了解中心地理论,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
(a)【重难点】1.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重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分析(重点+难点)。
3.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重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定义: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上的状况。
2.城市主要功能区(1)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
特点:城市经济活动的地方;人口数量;建筑物;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2)商业区组成:和各种商场。
区位:多分布在或。
区位选择原则:最优或最优。
(3)住宅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也是城市的用地方式。
(4)工业区:一般分布在 ,沿分布。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原因:早期土地利用对后期功能区有,但也可能完全改变。
(2)经济原因地租和能力:一般地租高的地区为区。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与的距离和。
(3)社会原因: 、生活方式、等。
(4)行政原因:政府通过制定,合理引导和规划不同职能区。
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1)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
(2)小城镇:各项功能。
(3)中等城市:市区外围形成,原来的市区变成混合的市中心。
(4)大城市:市中心形成,向外依次是、。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1)城市规模划分依据:一般以 表示。
我国城市等级: 、大城市、、小城市。
(2)相互关系:一般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但两者并非成 。
3.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等级越高,数目 ,距离。
(2)中心地等级越低,数目 ,距离。
(3)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
【合作探究】【探究点1】城市的空间结构读教材“案例研究”图2-1-14,回答下列问题。
1.商业用地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分布在城市的什么部位,为什么?2.南京市占地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是什么?其区位有何特点?3.随着城市发展,南京市的住宅小区出现了分化,形成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如果让你在居住用地中修建高级住宅区,你会选在哪里?试说明理由。
4.南京市的工业用地有何分布特点?出现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探究点2】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图甲为济南市中心商务区三维电子地图,图乙为济南市万德镇中心区的电子地图及遥感地图。
思考:1.与济南中心区相比,万德镇中心区的地域结构有何特点?这种地域空间结构有何优点?2.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有何关系?3.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哪种功能活动会率先出现分化形成功能区,为什么?4.如果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大城市,工业和商业的区位有何特点,为什么?甲【探究点3】城市规模与城市的服务功能1.读教材图2-1-11,一个中心地理想的服务区呈什么形状?2.读教材图2-1-12,回答下列问题。
(1)中心地的等级与数量、规模之间有什么关系?(2)中心地的等级与同等级中心地间距之间有什么关系?(3)中心地的等级与服务范围之间有什么关系?3.根据下图说明中心地的等级与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4.中心地的等级与规模之间有什么关系?【课堂反馈】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的依据。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地区、围绕中心地区的10个边缘集团及绿化隔离地区。
据此回答1~3题。
1.中心城区规划分为三个层次体现了哪一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
A.行政因素B.历史因素C.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2.按照规划,北京在外环线道路沿线设立多个居住用地区,其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城市大气污染B.扩展城市用地面积C.疏散市区过密的人口D.分散大城市的经济职能3.北京城市规划中有大面积的绿化隔离地区,其主要作用是( )。
①净化城市空气②减轻酸雨危害③防治水土流失④留有发展余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读我国南方某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例中的数码分别代表( )。
A.①—居住用地、②—工业用地、③—绿化用地、④—仓储用地B.①—绿化用地、②—居住用地、③—工业用地、④—仓储用地C.①—居住用地、②—仓储用地、③—绿化用地、④—工业用地D.①—工业用地、②—绿化用地、③—仓储用地、④—居住用地5.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合开发为高级住宅区的是( )。
A.甲B.乙C.丙D.丁一般按照城市人口的规模,可以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某省(区)分布的城市有①省会、②地级市、③县及县级市三类,下列表示其数目多少的关系,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①D.③<①<②7.如果a、b、c为不同等级的城市,下列四图能正确反映出城市等级体系的是( )。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居住区的是( )。
A.甲B.乙C.丙D.丁2.图中丙功能区分布在河流下游,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C.社会因素D.环境因素纽约曼哈顿有两个中心商务区(简称“CBD”),一个是华尔街地区,为著名的金融贸易区,白天人来车往,可一到晚上人去楼空,成为“空心城”;另一个是以洛克菲勒为中心的商业区,白天游人如织,夜晚歌舞升平,成为“不夜城”。
据此回答3~4题。
3.“空心城”反映“CBD”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经济活动最为繁忙B.建筑物高大稠密C.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D.内部分区明显4.与“不夜城”相比,“空心城”没有发挥“CBD”的哪一项功能( )。
A.商业活动B.金融贸易C.通讯联络D.休闲、娱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
据此回答5~6 题。
5.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土地价格②发展历史③交通条件④生活习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目前,一些城市选择近郊到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
影响该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价格B.地租支付能力C.交通条件D.土地利用效益二、综合题7.读我国某城市功能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商业区和住宅区在①②③④中的哪一处?请说明判断的主要理由。
(2)分析预留工业环境功能区的合理性。
(3)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针对化肥厂、印染厂、石油化工厂等重污染企业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4)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多,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
【学后反思】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2.2 城市化(2课时)【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目标锁定】1.能够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及内涵(a)。
2.能够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及各阶段的特点(b)。
3.能够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对策(b)。
【重难点】1.能够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及内涵(重点)。
2.能够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及各阶段的特点(重点)。
3.能够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对策(重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一、城市化的概念1.定义: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具体反映:(1) 过程:人口不断向集中。
(2) 的转换过程:城市建设用地,农村用地发展为。
(3) 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产业向第、第产业转变。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的本质内容: 的建立和集聚。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速度;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速度;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着进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和倒流的现象。
发展中国家: 优先于,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特大城市。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带:美国城市带、北美城市带、日本城市带、英国城市带、欧洲城市带、中国大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带。
共同特征地理位置: 。
自然条件: 。
政治经济:都是国家、大洲乃至全世界的。
空间分布:大多数呈状。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问题(1)产生原因:城市化的发展全面改变了原有的和环境;工业和城市发展造成的污染,对和起到了加速作用。
(2)主要表现: 污染、水污染、污染、污染等。
2.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
3.城市问题(1)发展中国家:较多地表现为、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
(2)发达国家:表现为,以及穷人集中、缺乏住房,市中心区。
4.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等问题。
三、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1.控制城市规模。
2.合理规划各功能区,加强城市管理。
3.建立,开发新区。
4.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合作探究】【探究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深圳市GDP(2)材料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形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哪些?【探究点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1.请根据教材表2-2-1绘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变化折线图。
2.请根据上图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3.请根据教材表2-2-2和表2-2-3,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上的差异。
4.读教材图2-2-5,回答下列问题。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口迁移的人群和规模上有何差异?(2)发达国家出现大量人口外迁的原因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3)发展中国家大量农民流入城市的原因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探究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城市化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们所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否要加快城市化建设。
a.每小组选择一个政府部门或城市群体:环保局、交通局、房管局、公安局、市民代表;b.每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长即为局长,组织本小组讨论;c.组长负责记录讨论内容,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
(1)请环保局代表发表意见。
(2)请交通局代表发表意见。
(3)请房管局代表发表意见。
(4)请公安局代表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