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3.11《背影》教学案例苏教版

合集下载

第11课《背影》教案(苏教版初二上)1doc初中语文

第11课《背影》教案(苏教版初二上)1doc初中语文

第11课《背影》教案(苏教版初二上)1doc初中语文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1、观赏歌曲«父亲母亲»2、谈话引入: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小孩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小孩像棵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

事实上,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

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确实是父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闻名篇章——«背影»。

它的作者是闻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二、作者介绍。

关于朱自清先生,我们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谈谈朱自清先生的故事作品等〕教师简介朱自清,同时出示幻灯片。

三、检查预习:幻灯片出示字词练习。

三、播放Flash范读,幻灯片出示摸索题:1、课文要紧表达了什么情况?2、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3、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以下表格。

4、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以下表格。

四、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完成上述表格。

1、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填表。

2、师生交流。

关于表格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

四次描写〝背影〞,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

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第三次。

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线索及其作用:从刚才讨论能够看出,〝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不背影,结尾想念——再现背影,如此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管了标题。

关于表格二:全文共有四次提到〝我〞流泪。

那么,〝我〞流泪是因什么缘故缘故呢?一样来讲,能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②对父亲的明白得: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嘱万叮嘱,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差不多上对亲小孩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③对父亲艰巨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巨,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巨还得连续支撑;④对父亲以后生活的担忧: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连续生存挣扎以坚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如何样生活,从躯体到心理的逐步变化,做亲小孩的又能关心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备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专门时刻所表现出的照管关怀,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巨买橘的过程专门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声讨,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

背影课题背影(第一课时)课型讲读课有无课件有回练字词、文学常识、内容理解完成时间10分钟作业作业纸(P – P )完成时间25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主题,了解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3.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主题,了解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2.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主要教学流程及时间安排教学建议一.导入新课二.走近作者三.整体感知有人曾说:“10岁时,我们仰慕父亲;20岁时,我们鄙弃父亲;40岁时,我们敬重父亲。

”其实,父亲仍是那个父亲,但不同年龄的我们却会有不同的感情。

十六七岁的你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请列举一例,说说自己与父亲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朱自清的父亲,看他在名人儿子眼中有着怎样的形象。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1.积累字词差使(chāi) 交卸(xiè) 祸不单行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嘱咐(zhǔ fù) 踌躇(chóu chú) 妥帖栅栏(zhà) 蹒跚(pán shān) 拭(shì)颓唐(tuí) 琐屑(suǒ xiè) 箸(zhù)惦记(diàn)学生畅谈自己对父亲的感受回忆作者的文学常识,并根据教师补充摘录要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珍惜亲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父爱。

(2)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分析。

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2)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适时点拨。

3. 合作探究(1)小组内讨论:课文讲述了哪些事情?(2)全班交流:作者在故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教师总结:父爱的伟大,要学会珍惜亲情。

4. 品读感悟(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

(2)分享读后感悟,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总结规律。

3.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以情促知,以知传情,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之心。

背影苏教版语文教案

背影苏教版语文教案

背影苏教版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2)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感悟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2)运用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 阅读理解:(1)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讨论并回答课文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写作技巧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对话、叙述等。

(2)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和进步。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背影》苏教版语文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延伸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如父爱、家庭、成长等,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2. 课堂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或经历,增进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认识和感悟。

七、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庭和亲情的作文。

2. 选择一个亲人,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付出,并进行口头汇报。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度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跟进1. 关注学生在作文和口头汇报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珍惜亲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3. 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父爱。

2. 学会从细节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3. 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2)学生品读课文,感受父爱亲情。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

4. 学生对亲情主题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春》、《荷塘月色》等。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2.学习朱自清的写作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亲的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朱自清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感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背影》,思考题目背后的含义。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三、课文解析1.分析文章开头,引导学生关注“背影”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2.分析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3.分析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

四、课堂讨论1.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父亲背影的印象,分享自己的感悟。

2.讨论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父亲送儿子上学的过程,体会父亲的关爱。

2.分析文章中朱自清的心理描写,感受儿子的感激之情。

3.分析文章结尾,理解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背影”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

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朱自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多关注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二、课文拓展阅读1.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春》等,感受其写作风格。

2.分析朱自清散文中的共同特点,如: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等。

三、课堂讨论1.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朱自清散文的喜爱之处。

2.讨论朱自清散文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做好笔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背影》教案内容预览:十一背影朱自清教学目标: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

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

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

它的作者是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二、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差chāi 使狼藉jí簌簌sù sù 蹒跚pán shān颓tuí 唐拭shì 擦举箸zhù 踌躇chóu chú三、介绍作者四、熟悉文本,整体感知: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4.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5.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五、师生重点研读课文第六小节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背影》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2.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背影》的阅读与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型。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实践法:通过朗读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1. 课本:作为教学的主要材料。

2. 多媒体: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材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父亲节的背景,引起学生对父亲的思考和感激之情。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型。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朗读与表达:学生进行朗读和表达,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活动1. 学生自读课文: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表达与展示:学生进行朗读和表达,展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表达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反馈。

2. 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评价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扩展6.1 相关文章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背影》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初二语文教案)十一 背影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教学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十一  背影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教学教案

十一背影教案(苏教版八班级上)-教学教案教学目的一、理解课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挨次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三、理解所表现的真挚的父子之情,生疏尊长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教学设想一、?背影?这篇传统名作,现在编在二班级第一学期,教学要求不能过高,须紧扣单元教学要求,加强语言的根本训练。

二、支配两教时。

教学中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

课前要求同学参阅解释预习一遍,查词典正音。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简介,交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时间因素;结合写作背景讲读最终一段;正音释词;理清文章结构;研读第一段到第四段。

教学过程一、简介和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年诞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

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高校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高校哲学系。

高校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

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高校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斗爆发,朱自清随清华高校迁往大前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在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争辩的同时,很关怀同学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连续任清华高校中文系主任,并在行动上参与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决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毁灭××;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

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他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

因此,宏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 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的解读。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分析。

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背影》2. 多媒体设备3. 生字词卡片4. 相关背景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

(2)解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让学生联系实际,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入。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发表自己的感悟。

8. 板书设计《背影》朱自清父爱如山珍惜亲情关爱家人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
忍受着丧母之痛的背影、背负忧愁的背影、满贮父爱的背影等等。
三、深入研究
1.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为什么让作者最不能忘记的是这次背影呢?
提示:插入写作背景的资料卡片
(1).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示例: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艰难的背影——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沉重的背影——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从资料卡片看出作者一生很少得到关爱,而那个父亲背影,正是父亲留给儿子的最后体现了“父爱”的背影从此以后,做儿子的再也没有得到过,所以印象很深刻。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他失败的人生,(点拨学生看第7段,学生体会到父亲一生的心酸“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父亲从原来高大的背影而一下子变得没落甚至是畏缩的背影,儿子心中那种痛恨。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2)“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这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

《背影》教学案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案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 解《背影》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主 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口头表达 和团队协作方面,部分学生仍需加强训 练。
VS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性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 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确保目标既不过高 也不过低。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 生在口头表达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 后续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 《背影》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背 影》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阅读能 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背影》中父爱的伟大和 深沉,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珍惜 与家人的相处时光。
课堂互动与讨论
总结词
交流与思考
详细描述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父爱的主题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父爱,鼓 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作业布置
总结词
巩固与拓展
详细描述
布置相关作业,包括对课文的朗读、背诵、写作等,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鼓 励他们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父爱的文学作品,拓展视野和思考。
《背影》教学案例(苏教版八年 级上册)
授课教师:
2023-12-30

CONTENCT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反思 • 教学评估 • 教学建议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02
01
03
掌握《背影》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理解《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和情感表达。 分析《背影》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背影》教案(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背影》教案(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背影》教案(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背影》教案(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1《背影》教案(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背影》一文,使学生了解父爱的伟大和母爱的深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阐述文中父子之间的情感,如:感恩,感动,爱等;解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等。

2. 难点:通过文本分析,教育学生了解生活中重要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

2. 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 演绎法,让学生通过剧本演练,提高学生。

的演技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预习阶段:通过让学生阅读《背影》一文,了解文中人物形象,并思考《背影》中的意义是什么。

2.探究阶段: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父亲的形象,包括外表,性格等。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看文中有哪些描写手法,并分析所使用的手法对读者的影响。

3. 拓展阶段:通过讲解文化背景,了解文化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获得的信息。

让学生分析文中的文化信息,并从中获得生活中的启示。

4. 运用阶段: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角色扮演时让学生找出不同人物形象的重要特征,并思考如何塑造角色的形象。

五、教学评估方法:1.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自学、分工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2.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进行了解,全方位的帮助学生成长。

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检测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过程,我认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法展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和实际性。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有机结合,注重个性化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丰硕的教学成果综上所述,在教学《背影》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1 背影 教学案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1 背影 教学案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1 背影教学案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背影教学案八年级语文教案(一)课题:《背影》助学目标:1.带着情感阅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体验文章中深情而简单的语言。

教学困难: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班级安排:2班1班: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慈母手中的线,流浪儿子身上的外衣”。

如果母爱像涓涓细流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那么父爱是一首永不老去的歌,永远震撼着我们的心!在生活中,“父亲是通往天堂的梯子,父亲是拉车的母牛”!父爱是一种无私的、发自内心的深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是一部典型的反映父子情怀的作品。

(黑板书写主题:背面图像)2。

学生自助: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我”是在什么背景下认识我父亲的?请从课文中找出写会议背景的句子。

中国共产党写了多少次“2.回”?你什么时候感觉最好?为什么这篇文章以“后退”为标题?(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3.文章明暗两条线索各是什么?亮点:父亲的“背”。

暗线:父子情深。

3、互相帮助: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最生动的动词是什么?(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购买橙子时的背部描述:外观描述和动作描述。

(3)使用了几个生动的词:蹒跚、探索、攀登、收缩和倾斜。

写法:“选材构思法一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为一部广为流传的杰作,也是因为作者精心挑选和构思。

作者以新颖新颖的视角,截取了人物状态中最生动、最感人的瞬间——背,构建了这篇文章。

请再读一遍课文,深入体验这一功能。

5、课程总结:1.文章线索。

2.写“back”来捕捉人物状态中最生动、最感人的时刻——back来构建文章,表达父子的深厚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背影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背影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背影教案苏教版《背影》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体味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体味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

学习难点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五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一场家庭变故。

本文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环境下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二、找背影,理清文章线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完成下列任务:请为下列四幅图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并为每幅图配上一个标题。

(A) (B) (C) (D)DBCA (是根据父亲的背影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D惦记背影B刻画背影C惜别背影A再现背影三、读背影,理解父子深情。

(一)父亲的关怀爱护之情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你读到了什么?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3.朗读第6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父亲背影的?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父亲的语言。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 进去吧,里面没人。

小结:父亲的话虽寥寥数语,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深刻的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二)儿子的理解感念之情有人说,把背影的主题确定为仅仅是“父爱”,是浅层的、表面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3.11《背影》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11《背影》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背影》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蕴涵的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先请大家知道自己生日的举手,然后请知道父母生日的举手。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可以通过某个动作流露出来,也可以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出来。

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文中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父爱吧。

二、简介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赶到某某与父亲一道回某某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某某找工作,作者回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1 / 5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三、检查预习1.组织学习介绍作者。

朱自清(1989-1948),字佩弦,中国散文家、诗人。

某某某某人,原籍某某某某。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品有《春》《绿》《荷塘月色》等。

《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踌躇..()..()蹒跚..()琐屑.()颓.唐()栅.栏()簌簌狼藉.()妥帖.()游逛.()擦拭.()举箸.()迂.()四、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思考: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分别有哪些?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明确:开篇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

苏教版背影教案

苏教版背影教案

苏教版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深沉。

2.学习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板书。

2.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

3.学生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背影》。

2.请大家谈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二)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表达。

2.听取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课文分析1.请同学们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背影”、“迂回”等。

3.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激等。

第二课时(四)课文研讨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父爱的表现、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2.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五)课文写作特色分析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质朴、自然、真挚等。

2.学习朱自清散文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

(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题目自拟。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春》等,感受其语言风格。

第三课时(七)作文分享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文,互相学习、交流。

2.教师点评作文,给出修改建议。

(八)课文复习1.请同学们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做一些关于课文的练习题,检查学习效果。

(九)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多关注父爱,学会感恩。

(十)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深刻体会父爱。

2.搜集关于父爱的名言警句,进行摘抄。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深入,对父爱的感受是否真挚?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背影》
[教学目标]
1.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重点文段,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
中深沉的父子情。

2. 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教材分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学情分析]
在学习方法上,对于初中生而言,接触到记叙性散文的文章并不多,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足的,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思想情感上,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对于生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仍是“生在福中难知福”,所以,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并且不能停留于课堂,而应走入家庭,走向社会。

[学法指导]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3.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4.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母爱、父爱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配乐曲:《致爱丽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是孟郊的《游子吟》。

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古诗。

千百年来歌颂母亲的作品层出不穷,而讴歌父亲的作品却少之又少。

难道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子女吗?当然不是,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含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著名散文《背影》。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作者朱自清其人、其文,同学们已经不陌生了,请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其他同学补充。

师点拨: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

(屏幕展示作者介绍)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完成两个任务:
1.标段序
2.圈点勾画生字词,借助课后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自主、互助扫清本文的文字障碍。

检查生字词,齐读两遍。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跳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本文几次写到“背影”?本文四次写到“背影”。

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请同学们用笔将原文勾画出来)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第二次。

(望父买橘)
齐读精彩片段。

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
最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下面你就试着读一读,看怎样就能读出那种深挚的爱子之情来。

可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来考虑。

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来展示,咱来看一看哪一组读的最好。

朗读,望父买橘见背影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
(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父子情深的片段。

放影片
当时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反应?用原文回答。

“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过渡语:我们的父母都为我们买过水果,可是能够感动得流下眼泪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文中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
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朗读二三段,看一看是怎样的背景。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师: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

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

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

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作者截取了在不平常的背景下"父亲的背影"这个精彩独特的画面,将父爱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

3.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从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外,还用什么描写方法表达这种关爱?父亲的语言
这些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呢?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甘愿承受家庭重负,但愿儿子能轻松愉快的享受其天真生活。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在所不计。

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十分周到。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和细心的关照。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

”——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

4.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儿子的两次自责也表明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感动、思念父亲。

确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中心。

五、拓展延伸,感受真情:
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最让你感动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六、感恩亲情(配乐曲:《致爱丽丝》)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

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

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

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
今天,我想用一首歌来结束这堂课,歌曲的名字叫《懂你》。

让我们都能对父母、对亲人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你们。

(播放歌曲《懂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