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世纪争产案柳暗花明
梅艳芳遗产案
梅艳芳遗产案【案例】1梅艳芳生前遗产梅艳芳自小家境拮据,五岁开始登台演出。
1982年,因参加香港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获得冠军而出道。
随后以浑厚低沉的嗓音、华丽百变的形象加上仗义豪爽的性格逐渐在歌坛、影坛走红,成为香港演艺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多年的演艺经历让梅艳芳存下了不少积蓄。
至2003年底病逝前,梅艳芳名下有香港、伦敦、新加坡等多处房产以及现金,资产总值1亿元。
2003年12月初,梅艳芳立下遗嘱及信托基金,将自己两处物业赠予好友刘培基,预留140万人民币给4名外甥及侄女作教育经费。
剩余遗产委托汇丰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管理,每月支付给母亲覃美金约58000元人民币作为生活费直至母亲去世。
遗嘱中还特别指明,直至覃美金去世,所有资产会扣除开支捐给妙境佛学会。
据悉,梅艳芳去世时留下价值约3000万至3500万港元的资产,随着香港房价上涨,其遗产2011年被认定升值到港币近1.7亿元。
2遗产官司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因患宫颈癌去世,享年40岁。
当各界人士还沉浸在悲痛中时,2004年初,梅艳芳的母亲覃美金(梅妈)一直坚称,梅艳芳是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签订遗嘱,故法庭应判遗嘱无效,希望独得亿元遗产。
向法院提起诉讼后开始了这场遗产之争。
2006年3月和2007年8月,梅艳芳的哥哥梅启明和母亲覃美金又将遗嘱执行人、主诊医师、遗产受益人一并告上法院,质疑三方串通欺骗梅艳芳立下遗嘱窃取其遗产。
对于梅家的控告,三被告坚称梅艳芳立下遗嘱时神志清醒,不把遗产交给母亲打理,是因为担心母亲不善理财,花尽遗产后生活无依。
3梅妈七年抗争但覃美金对梅艳芳的遗产分配表示质疑,此后在长子梅启明陪伴下,执着地打起了争产官司。
据报道,梅妈自2004年争产案展开后,一直不满每月只获7万元生活费而屡兴诉讼,要求法庭判决遗嘱无效却一直被驳回。
后经法庭改判虽然每月可获生活费12万元,但梅妈多次被追讨争产案的律师费,加上支付管理遗产信托人等费用,遗产现金已所余无几,而她先后控告遗嘱执行人、主诊医师、遗产受益人等,结果也都以败诉告终。
98年香港金融危机
一场世纪末的金融战一、引子自1997年7月泰国发生货币危机,国际炒家一路横扫东南亚。
1997年10月国际炒家第一次大规模冲击港元,迄今为止,国际炒家与香港特区政府已先后交手四次。
特区政府虽然守住了港元与美元之间的联系汇率制,但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在前三次交手时,港府对付国际炒家的惯用手段是抽紧银根,加高利率,以增加炒家猎取和持有港元的成本。
而伴随着利率的上升,不可避免地就引发香港股票市场的暴跌。
同时,利率长期高企更使处于逆境中的香港经济雪上加霜。
1998年8月份港府与国际炒家第四次交手,港府一反前三次的惯常做法,直接与国际炒家在香港的汇、股、期三市面对面地交锋,先是以代替港府库房购买港元的名义接下了国际炒家的全部港元抛盘,更于8月14日星期五,史无前例、破天荒地直接介入香港股票市场及期市,在股票现货市场上直接吸纳炒家的大量抛盘和抛空,同时在股票期货市场大量买进当月恒生指数期货合约。
除去节假日,港府对股市的整个干预行动整整持续了10天,结束于8月28日的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结算日。
第四次交手虽然保持了联系汇率制并且将恒生指数推高达1200点,但港府为此也花费了大量的外汇基金并担上了干预市场的名义。
有人称港府与国际炒家之间的第四次交手是一场金融世纪大战,战役本身已足够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了,而隐藏在战役后面的内涵以及由此次战役所引发的争论和思考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二、造势1、国际炒家客观情势上,国际炒家占据一定优势:(1)自回归之后,香港经济遭受亚洲金融风暴和泡沫经济爆裂的双重打击;(2)80年代中期以来香港通货膨胀明显高于主要工业国家,但港元兑美元的名义汇率保持不变,造成港元相对美元等国际货币的币值严重高估;(3)由于经济不景气,再加上市场对港元联系汇率的前途存有疑虑,不少香港居民和企业将大量流动资产兑换成国际货币,存入瑞士、温哥华、伦敦等,导致资本外流和港元存款不断下降,并且这种趋势一直在持续;(4)1998年以来,香港经济的萎缩和失业率状况的恶化使得港府在维持联系汇率的政策目标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很难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点;(5)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拖累和国际投机者的连番阻击,香港的股市和楼市已较1997年高峰期平均大幅下挫五成至六成,对香港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构成了异常沉重的压力。
香港地产
香港地产“四大天王”风云录:抄底19672012年04月24日 11:21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参与互动(0)2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风雨世纪,支撑半个香港经济的地产业屡经浮尘。
“香港地产四大天王”——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当年这几位商海搏击的年轻人如今早已青春不再,但他们首创的基业却依旧把控着香港风急雨骤的楼市。
趁乱抄底1967年春天,一场从罢工游行演变为暴力反对英国殖民政府的“五月风暴”爆发,这场社会危机着实让香港经济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其对香港地产的影响仅次于二战。
这一年,大多数香港人都在恐慌和焦虑中度过。
遍布街头的弹片和无缝不钻的“武装解放香港”谣言,让许多生意人毫不犹豫地远走南洋。
在慌乱的逃亡大军中,有4个人皆未离港——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
而且他们都做了几乎相同的一件事:在地产领域开始低位买入。
当此之时,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没有动摇“暂时不动香港”的决心,也没有放弃保持香港边境平静和社会稳定的正确政策,给香港营造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1968年,这个由263个岛屿组成的东方角落便迅速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骚动的疼痛直接让当时的英国香港当局改善了施政策略。
政治的稳定促使当地居民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得到平稳恢复,曾因动荡局势而离开香港的商人们纷纷回到自己的生意场上。
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当地各种轻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东南亚等国家的热钱迅速流入岛内。
股票是最容易受金钱骚动的投资品。
伴随着股价的攀升,地产市场出现了一波同步趋势。
1968年,受此前局势影响的地产市场结束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在套现避险情绪下被腰斩出售的半山别墅等豪宅开始发力反弹。
公开资料显示,从1968年起,位于港岛半山区、浅水湾和九龙塘的高级住宅,租售价均开始急升。
1969年初,高级住宅楼价每平方英尺(1平方米≈10.7平方英尺)已回升到60~80港元,其后节节上升,到1970年底已普遍升至160~200港元。
香港十大奇
香港十大奇案与三级片【新窗打开】文:竹聿名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是我快乐童年的记忆。
我就是看了这部连续剧才开始偷偷练“九阴白骨爪”、“降龙十八掌”的,但怕自己掌气伤人,十余年来一直未出手。
久不习练想来如今已经荒废。
当年地方台热播《射雕》期间是不是万人空不空巷我没上街数过,不敢确定,但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像祖宗一样供在台上,底下满屋子男女老少挤成一堆看郭靖玩鸟看黄蓉玩郭靖看老顽童自己玩的场景我是记忆犹新的。
后来问起戏外的事情才知道翁美玲原来好几年前已经自杀了,很可惜;渐渐的自己也开始翻看报纸,才又晓得翁美玲自杀是有好几个版本的。
惊奇的莫过于初小时候看到某法医证实翁美玲手臂留有神秘针孔红斑和头部被击打的言词,然后他又被某些势利人物阻拦继续调查,看这段新闻的时候幼小的我异常紧张,觉得香港真是黑暗。
去年莫名其妙又传出囚犯的爆料翁美玲是知道太多而被娱乐老板派人轮奸然后自杀的。
人们似乎永远不愿相信大明星翁美玲的死会是开煤气为情自杀那么平凡……香港传媒大姐查小欣很相信香港的司法,她否定了前面我提到法医官的说法,觉得以香港的司法程序那是不可能的。
但她万万没想到自己却发掘到另一种更古怪的说法。
有一回查小欣本来打算回杂志社,路过一家自己熟悉的书店,没多想就走了进去,然后毫无目的找起书来。
她眼光在一本已经上了尘的回忆录前停了下来。
回忆录是一位退休探长写自己经手的“十件奇案”。
查小欣看到其中一个奇案就发生在“广播道伟锦园”,看着那六个字查小欣心跳猛然加快——她心里知道翁美玲自杀的公寓正是在“广播道伟锦园”。
接下内容让查小欣越看越是心惊。
奇案的内容是说十几年前伟锦园一个单元曾经发生过命案,死过一个女的;而几年后那个单元住进了一个舞女,因为与男友发生争吵,被狠心杀害,杀人后其男友为了毁灭证据掩盖事实,就把舞女放到满水浴缸中,可还是被那位探长发现了蛛丝马迹,破了案,把那男人绳之以法。
案子奇就奇在同一间单元发生两起命案,死者同是女性,老探长认为古怪,觉得会不会每间房子都有自己的命运,类似的案件是否还会发生在同一间单元里?故事让查小欣手心冒汗,她直觉认为翁美玲和那宗命案有关,连忙买书赶回杂志社,查到翁美玲的确切地址后,马上派人去图书馆查阅旧报纸。
香港豪门是怎么闹分家的
香港豪门是怎么闹分家的作者:简单来源:《读天下》2013年第22期香港豪门从来不缺恩怨,而“遗产”更是香港豪门最经久不衰的“话题”。
其跌宕起伏的“剧情”比TVB还好看,比如马拉松战役版的霍英东家族争产案。
霍英东家族:按月分配也逃不过争产魔咒10月28日是霍英东7周年祭日,他万万没有想到,迎接他的祭日的竟是一场家族遗产争夺案的开审。
霍英东有三名妻子,共育有13名子女,为了避免家族争产的出现,霍英东早在1978年5月就订立了遗嘱。
但是似乎香港豪门争产已经成为一种魔咒,躲不开。
随着霍英东家族争产大战的推进,霍英东当年的遗嘱也一一公布。
在2006年霍英东去世后,当依据遗嘱分配,长房成员可得约200亿元,二房、三房成员可得100亿元。
特殊的是,遗产不是当下只能拿到一小部分,另外的每月按照生活费发放给个人。
当时,霍英东的这种做法受到外界的高度评价,意在避免家族争产,也是为了保证霍氏家族的持续发展。
除了资产,在霍英东的遗嘱中还着重列出对各方子女的安排,长房三子接班,其他子孙均遵从霍老“不得从商”遗训。
其中,霍震寰接手家族事业,长房长子的霍震霆接手体育事业,长房幼子霍震宇接手南沙事业。
同时霍英东指明,遗嘱由胞妹霍慕勤及妹夫蔡源霖、长房次子霍震寰以及长房幼子霍震宇共四人,作为遗产执行人及信托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即便是家族、兄弟也不例外。
2011年,霍震宇控告身为霍英东集团总裁及遗嘱执行人的兄长霍震寰,私吞至少14亿港元遗产。
这场死后5年才爆发的家族争产官司震惊外界。
而事实却是,争产在霍英东去世的第二年就已经开始。
2007年,霍震寰要求长房、二房及三房成员,签订《家族安排备忘》,称自己是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所持股权等约14亿港元资产的唯一受益人。
据称当时二房三房就签署了文件,长房子女及两名遗产执行人未签署。
对此,霍震寰曾“威胁”拒绝签署的成员,将不获分配财产,只获早前遗嘱安排的每月固定资产。
这场官司一直延续到现在,更戏剧性的是,在官司中,遗产越爆越多,由300亿元变成了670亿元,长房女儿丽萍及丽娜亦突然加入战团。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泡沫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累积了大量财富。
1990年与1970年相比,香港银行存款增加了81倍。
财富的积累使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极其旺盛,而每年50公顷的土地供应量更使房地产价格易升难跌,房地产市场成为“资金市”,各类资金以及银行贷款都投入到房地产市场,造成房地产价格狂升不已。
这种暴炒房地产的行为本可通过政府调节而加以适当控制,但当时处于“后过渡期”的港英当局,泡沫主要着眼于政治问题,根本无心他顾。
而香港全社会也乐此不疲,房子倒来倒去不断升值,经济不断吹胀。
香港楼市泡沫的形成,既有经济本身的因素,也是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
据专家粗略估计,20世纪90年代前7年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一共为香港带来约7万亿港元由“通货制造”的额外财富,相当于香港在这7年间生产创造出来的本地生产总值的总和。
也就是说,1997年以前香港由生产创造和通货创造而产生的财富造就了经济的表面繁荣。
香港回归的第二天亚洲金融危机发生。
在金融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香港经济泡沫应声而破,房地产价格急速回落,社会财富大量萎缩,香港由此进入经济的衰落期。
据专家计算,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年底,5年的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生产创造的本地生产总值还要多,也超过1997年前7年因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上升而增加的财富总量。
香港楼市泡沫破裂的主要原因此间专家认为,造成香港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点。
1、是经济结构中房地产比重长期太大、依赖性太强。
香港地域狭小、寸土寸金,“需求拉动”香港房地产长期在经济中“独占鳌头”,与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三足鼎立”。
到1997年时,房地产以及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占香港GDP的比重已超过四成,整个经济活动几乎都围绕着房地产业而转。
财政收入则长期依靠土地批租收入以及其他房地产相关税收。
房地产投资长期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3。
房地产股历来是第一大股占港股总市值1/3,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互相拉扯,荣辱与共”。
香港房地产发展历史史
东南亚、香港房地产泡沫:香港业主平均损失267万港元继日本之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也是一次惨痛的经历,而其中以泰国尤为突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开发商和投机者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
与此同时,大量外国资本也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性活动。
遗憾的是,当时这些国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控,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泡沫。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1996年,泰国的房地产业已处于全面危险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其中办公楼空置率竟达50%。
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并直接导致各国经济严重衰退。
东南亚金融危机还直接导致了香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香港的房地产热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李嘉诚、包玉刚等商界巨子纷纷投资房地产领域,香港十大房地产公司也先后公开上市,而来自日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资金也蜂拥而入。
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香港的房价和地价急剧上升。
到1981年,香港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区。
1984年—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
中环、尖沙咀等中心区域每平方米房价高达十几万港元,一些黄金地段的写字楼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万港元的天价。
受房价飞涨的刺激,香港的房地产投机迅速盛行起来,出现了一大批近乎疯狂的“炒楼族”。
当时的香港,人们盲目地投资房地产。
为了抓住机遇,许多人往往仅凭地产经纪人电话中的描述,就草草决定购买豪宅。
一些经纪人甚至会对顾客说出这样的话:“什么?你要考虑一两天?当然不行!有很多人在等,你不买的话,过3分钟就没了!”1996年,香港竟出现买房前必须先花150万港元买一个号的怪事。
就在香港的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时,东南亚金融危机降临了。
再创世纪背后的香港富人老龄化之忧
香港上榜人老 龄化程度较高的一 大原因在于富人家 族的接班进程相对
缓慢。
郭 炳 湘 被 二 弟 郭 炳 江、 三 弟 郭 炳 联 踢出新鸿基管理层后,反过来举报 郭炳江郭炳联行贿廉政公署高层, 2017 年,香港高等法院最终裁决 郭炳江败诉,郭炳江再次被判入狱。
如若不提前进行规划,庞大财富的
至 今, 新 鸿 基 系 下 上 市 公 司 提 取 出
在 一 项 基 于 近 20 年 来 香 港、 台 湾 等 地 的女儿最后也端赖地产造富。
200 宗家族传承案例的研究中,香港中文大学
无独有偶,2011 年,在“红色资本家”
范博宏教授指出,家族企业在继承过程中面 霍英东去世 5 年后,家族争产案爆发,三子
临巨大的财富损失。在继承年度的前后 8 年 霍震宇将包括二哥霍震寰在内的 12 名亲人告
14.1%
17.3%
$8.23
71-80
110
$735.60
27.7%
27.6%
$6.69
61-70
107
$677
27.0%
25.4%
$6.33
51-60
71
$404.40
17.9%
15.2%
$5.70
41-50
29
$213.10
7.3%
8.0%
$7.35
31-40
12
$131.30
3.0%
4.9%
表 2 :深圳各年龄段上榜人概况
年龄段
该年龄段资产净值最高者
<30 岁
349.1
31-40 岁
228.6
41-50 岁
2450.0
51-60 岁
1835.7
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第二章 历史发展 第六章 适用范围
三、新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及发展趋势
1963年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一次全国民事审 判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关于民事审判工 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作为《总结》的补 充。《意见》第一次提出了"调查研究,就 地解决,调解为主"的民事审判工作的十二 字方针。1964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向第三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又 将其发展为"依靠群众,调查研究,调解为 主,就地解决"的十六字方针。
(三) 民事诉讼法与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关系 同属于审判法,共同服务于保障国家审判活动的公正和 有效进行。 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属于组 织 法,两者区别: 第一、民事诉讼法侧重于具体的审判原则、 审判程序与审判制度的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法则侧重于审判 主 体的组织原则和活动原则的规定; 第二、民事诉讼法主要 是调整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诉讼法律关系,规范他们 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人民法院组织法则主要侧重于调整各 审判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审判主体在审判过程中与相 对主体 之间的关系,规范各级审判机构的权限和职责。 (四)民事诉讼法与其他民事程序法的关系 均属民事程序法: 第一、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民事诉讼 法居于基本法的地位,公证法、仲裁法、破产法都是民事诉 讼法的关系法,效 力较低,如有冲突,原则上要以民事诉讼 法为依据。 第二、基于保障民事权利主体合法权益的共同目 的,民 事诉讼法与公证法、仲裁法、破产法相互衔接、相互 协调, 作为基本法的民事诉讼法为公证法、仲裁法、破产法 有关制 度及目的的实现提供有效的保证。 第三、民事诉讼 法、公证法、仲裁法、破产法因调整的 法律关系不同,它们 的具体任务、作用乃至程序和制度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于1982年3 月8日颁布,于1982年10月1日实施。这是我国的 第一部社会主义的民事诉讼法典,其颁布标志着 新中国的民事诉讼立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1991年4月9日由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 同日实施。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2012 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事诉讼法〉的决定》。
二战后的香港“地产革命”
二战后的香港“地产革命”作者:唐博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4年第19期石硖尾,香港九龙深水埗附近的一个村子。
成片的铁皮房和木屋依山而建,杂乱无章。
没有街灯没有电,毫无过节的气氛。
1953年圣诞前夜,有人点灯不慎烧着棉胎。
火借风势,迅速蔓延,烈焰迅速吞噬了民房。
人们纷纷夺门而逃,哭喊一片。
大火足足烧了6个小时,1万多间木屋付之一炬,5.8万人无家可归。
这件事反映了二战结束后香港楼市的严酷事实:一面是房子供应短缺,房价太贵,许多人买不起;一面是更多的人居住条件恶劣,亟须改善住房。
“唐楼”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挫伤了香港经济。
根据1946年统计,战争摧毁的房屋多达8700栋,部分损毁的也超过10300栋,有16万人需要重新安置。
战后重建推动了经济复苏,促使外来人口加速膨胀;而重建又无法一蹴而就,满足人们对住房的迫切渴求。
供求失衡,一方面导致“房荒”,成了世人瞩目的社会病;一方面存量房价格跳涨,四年内涨了五倍。
很多人租不起成套住宅,只好压缩居住面积,全家挤在一起。
“唐楼”应运而生。
唐楼几乎都是在1935年以前兴建的旧房,建造在宽4〜4.5米,长12〜13.5米的地块上,有3〜5层高。
多数唐楼都是整层包租。
租户再把这层楼用木板和铁丝网隔成若干小房间,转租给别人。
这个二传手就称为“二房东”,或称为“包租公”或“包租婆”。
包租婆转租一般不贴广告,而是将房源信息口耳相传。
房客没有租单,自付水电费。
虽然当局有规定,转租只能赚20%的纯利,否则一经控告,轻则罚款,重则取消包租权,但包租婆们对外声称房子是暂借给别人的,随时可能收回自住,使房客控告无由。
房客入住后,她们会逐月提高租金,增加小隔间,挑战房客的忍受极限。
住在唐楼的房客,不但要忍受包租婆的刁难,居住条件也很差,不仅采光和通风极差,而且每层楼只有一个公用的厕所和厨房,卫生很难保证,火险隐患严重。
更糟糕的是,这样的唐楼相当拥挤。
湾仔一栋古老的三层木结构唐楼,竟然挤下90人之多,不少居民只能睡6层的“碌架床”,条件十分恶劣。
瞒天过海——香港“佳宁事件”回顾
5瞒天过海———香港“佳宁事件”回顾陈兆祥文80年代初轰动香港股坛的“佳宁事件”中,陈松青巧妙地利用了“瞒天过海”达到了他成功的目的。
他暗中与大马裕民银行勾结,打败美汉企业一些强而有力的股票上市,又利用新闻媒介大造好消息,营造一个好形势,促使大小户急相抢购“佳宁”,“佳宁”升至最高位时,陈松青暗中发货,手中的股票洗劫一空,换来的却是大把钞票。
陈松青的高明之处是隐藏在黑暗处,从不公开身份和露面,没有任何可疑的行迹,就是其最后被捕时,也能开脱出来。
1979年初,香港传媒界纷纷报道了一则不大不小的消息:“美汉”被收购了。
美汉是一些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曾一时风靡香港。
收购“美汉”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佳宁集团公司。
这个“佳宁”仿佛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巨人,还没让人看清楚他的真实面孔就一大口气吞掉了资产10亿以上的“美汉”,这一奇迹不得不令人钦佩。
“佳宁”收购“美汉”不久更名为“佳宁投资公司”。
同年底,“佳宁”上市,宣称其规模达8亿之巨,“佳宁”投股七成,其余公开发售。
“佳宁”的上市备受人们关注,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多有其报道,其中都是宣捧之辞。
说“佳宁”是苦练百年修得正果的“无名英雄”,其投资不仅在港的地产、旅业、航空等占有令人不可小觑的份额,而且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都有广泛投资,是一间国际性的大投资商,其实力及前途具备了“香港摩根”的一切素质……不出几天,上市的“佳宁”一售而空,其价格不断上升,深受大众的青睐。
“佳宁”是何方神圣,能一夜间叱咤港岛?人们不禁纷纷询问,但除了那些天花乱坠似的溢美流彩的报道之外,就是千奇万怪的传闻猜想。
不久,一位记者偷偷买通了“佳宁”的一名内幕人士,终于得知“佳宁”的真正主人是陈松青,一个所有人都对之陌生的名字。
但这个主要人士谁又敢妄加推测,只不过事后证明其猜测是对的。
他对佳宁的庞大资金的出处也知之不详,猜测可能来自东南亚的印尼或菲律宾,因菲律宾是马科斯家族的天下,传闻马科斯收藏不下10吨黄金,各派人士都久仰其大名,因而这个传闻一下子被捅开后,马科斯家族理所当然成了“佳宁”的强大后台,可惜这些猜测和传闻都不着边际。
香港十大奇案
《烹夫》
导演:林义雄
演員:
《胭脂扣》:葉仙兒、于芷蔚、陳子洪、李秋、何媚光
《應召女郎》:李月仙、黃允材、于芷蔚、陳健
《烹夫》:李唯君、李中寧、溫燕虹
电影由30年代的《胭脂扣》50年代的《应召女郎》90年代的《烹夫》三个故事组成。我看的时候应该是读初一。那个《应召女郎》故事很是深刻,是丈夫身染重病在家,无奈家中没钱,妻子只好卖身凑医药费,结果被丈夫知道后大发雷霆,争执发生了惨剧……
在暴戾与无知之间,这班年青人狠狠地剥夺阿鸡的生命。他们沉溺在充满英雄主义的漫画世界之中,认為人是打不死的!另一方面,他们以社团的方式结党,将被视為「二五仔」的阿鸡以家法伺侯。其中一幕的虐打过程,就是由其中一人背出一首有眾人名字的诗,唸到哪名字时,就由哪位出手虐打阿鸡,整个暴虐过程,就彷彿是一场疯狂的游戏。
在死亡约会上,有人使出各种新的招数虐打阿鸡,包括令人毛髮直竖的「人肉打桩机」;有人更出外搜寻新的武器以增加刺激性,连本来旁观的女童都加入围殴行动,对死者亳无怜悯之心;这一切都显示出他们的世界充满暴力,而且有一套独有的道德标準!
主审法官王见秋曾经形容这宗童党虐杀案為一项令人震惊的罪行,并且以恶毒、无人性、极端残忍暴力来形容几名主犯。他又认為首领傅显进亳无怜悯之心、无药可救,是一名危险的年青人。而另一方面,被判谋杀罪名成立的共犯黄金宝,在入狱前曾经表示,阿鸡的死是他预料之外,因為以往三叔被眾人虐打,都能命存!
电影从处理“阿鸡”尸体开始说起,导演很留意各人物的神态,烘托出那个诡异气氛,从开头就吸引住人。然后再倒叙说“阿鸡”如何惹祸,一群孩子如何不打不相识,如何拉帮结派,煞有介事的成立帮会,决心如何做到那个地区揸fit人,而后“阿鸡”如何违帮规,众人突发奇想用各种刑法伺候,导致阿鸡死亡。最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交待如何被捕,法庭如何判刑……
香港房地产的历史回顾
香港房地产的历史回顾2007-10-19周期性盛衰循环相伴战后香港地产香港房地产业虽然几经起伏,但一直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之一,占GDP的比重在20%以上,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
战后至现在,香港房地产业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盛衰循环。
第一个周期是1946年至1959年;第二个周期是1959年至1969年;第三个周期是1969年至1975年;第四个周期是1976年至1985年;第五个周期是1985年底至现在。
每个周期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周期最短的约6-7年,最长的是第五个周期,历时19年。
香港人口1946年为60万人,1949年增至186万,到1959年超过了300万,人口的急剧增加使住房需求急增。
在港府政策推动及利益驱动下,上世纪50年代,大量资本涌入,香港出现了房地产建设热潮。
到了1958年,房地产市场开始供过于求,房价、地价下跌了70%。
1959年开始,香港经济出现转机,加上来港的外国人、国际商业机构增多,对商业楼宇、住宅的需求增加,刺激房地产业迅速回升。
由于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过度贷款及其他因素,1965年春,香港爆发了银行信用危机,接着房地产价格暴跌,许多地产公司倒闭,香港房地产业陷入了战后第一次大危机之中,一直延续到1969年才有所好转。
1969年香港房地产市道逐渐复苏,港府于1972年制订了一项“十年建屋计划”,令投资者信心迅速恢复。
但1974年的石油危机导致香港股市暴跌,又带动房地产业全面调整,香港地价下跌40%,楼价下跌了30-40%。
1975年底开始,房地产市场重又回升,港府1976年开始地铁修建计划,提升了城市土地价值;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即廉价屋计划),解决了222.5万普通市民的住房问题。
1977年香港人口超过450万人,1979年达到500万人。
需求增加,令楼宇供不应求,新兴市镇(屯门、沙田、葵涌等)逐步形成。
承接70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1981年香港房地产市场达到高潮,但随后而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及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令港人出现信心危机。
“赌王”退休 何鸿燊5000亿港元家产争夺战剧终,二房成最大赢家
】经 济 川 CHINA ECONOMICWEEKLY W W W CEW EEK CN 201 8.4 23
赌王发迹史
在澳 门 ,伺 鸿 桑 更 多 地 被 称 为 “米 饭 班 主 ”, 因 为 澳 门 约 有 1/3的人 直接 或 问 接 受 益 于 伺 鸿 橥 旌 下 的 公 司 最 新 数 据 显 示 , 伺 鸿 桑 控 制 的 资 产 达 到 5000亿 港 元 ,个 人 拥 有 财 富 700亿 港 元 ,是 名 副 其 实 的澳 门 首富 。
1953年 ,同 到 香 港 的 何 鸿 集 利 用 赚 到 的 第 一桶 金 投 身地 产行 业 。7年后 , 身 家 1000万 港 元 的 何 鸿 桀 跻 身 于 香 港 富 豪 圈 1961年 ,澳 葡 政 府 规 定 博 彩 业 须 通 过 专 营 制 度 实 施 , 看 准 时 机 的 伺 鸿 桀 联 合 霍 英 东 、叶 德 利 、 叶 汉 组 成 的 财 团 , 存 距 截 标 时 间 5分 钟 前
尽 钎 商 场 叱 咤 风 云 .身家 SO00 亿 港 元 的 例 鸿 椠 仍 然 拥 凿 通 人 的 烦 恼 。 在 “争 产 风 云 ” 上 演 几 十 年 后 , 耄 耋 之 年 的 何 鸿 棠 终 于 作 了蛀 终 的 决 定  ̄l Jf:澳 博 主 席 后 ,女 LfhJ超 凤 将 接 任 公 司 主 席 兼 执 行 蕞 事 , 四太 太 梁 安 琪 及 露 震 霆 将 接 任 公 司 联 席 主 席 兼 执 行 董 督 . 兰 太 太 陈 婉 珍 也 将 在 公 司 内 部 担 任 执 行 董 事 。据 悉 , 何 鸿 粲 于 2018年 周 年 成 员 大 会 上 退 任 厉 , 淡 博控 股 将 委任 其为 荣誉 辛席
赌王分家产陷罗生门 家族企业继承阵痛难免
新浪财经 > 港股 > 正文赌王分家产陷罗生门 家族企业继承阵痛难免 2011年02月02日 14:23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香港2月2日电 题:澳门“赌王”分产陷“罗生门” 家族企业继承阵痛难免?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澳门“赌王”何鸿燊家族近期掀起争产风波。
作为拥有4位“妻子”及17位子女的商界巨子,何鸿燊的态度多次出现180度大转弯,令整个争产过程俨若“罗生门”。
年届89岁的何鸿燊,一度主宰澳门博彩业数十年之久。
澳门特区政府将外资及竞争机制引入该产业后,“赌王”家族仍掌控着由澳门博彩、信德集团(4.4,0.12,2.80%,经济通实时行情)和新濠天地等构筑的博彩业帝国,打通娱乐、酒店、客运及房地产各领域。
据《福布斯》杂志估算,何鸿燊身家达31亿美元,名列2011年香港富豪榜第13位。
“赌王”分产牵扯出华人家族企业继承问题。
有媒体指出,目前亚洲最大的1000家公司有三分之二是家族控制,香港上市公司超过七成由创始人或家族成员掌控。
几个月前,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南丰集团创办人陈廷骅家族出现争产纠纷,母女甚至反目成仇;以烧鹅驰名的镛记酒家创办人去世后,去年,继承家业的甘氏兄弟因股权问题导致分裂……上世纪60、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成就了创业者个人财富的积累。
至今日,第一代创富者将陆续向下一代递出接力棒,引发阵痛与危机是否在所难免?“的确很难。
难在需要一个成功自负的企业家转变观念,建设必要的永续经营制度,” 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教授范博宏对中新社记者指出。
“富不过三代,”香港科技大学亚洲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金乐琦提起这句中国古谚,“症结主要在于中国家族往往脉络关系复杂。
”放眼香港家族企业,不少创办人近80岁高龄仍未能交班,是因为恋栈?抑或后代难以继承先辈的特殊能力与资产?范博宏早前在一项研究中指出,何鸿燊在政商两界长袖善舞,家族中谁能接任他的角色?“家族争产可能引发公司股票价值下跌,公众投资者对继任者的能力充满怀疑,”金乐琦分析说。
富豪的战争——香港历史上最惨烈的股权争夺战
富豪的战争——香港历史上最惨烈的股权争夺战1977年,在香港发生了几大富豪的世纪性股票大战。
交战甲方:香港最大英资企业怡和洋行。
交战乙方:世界船王包玉刚。
交战丙方:香港首富李嘉诚。
交战地点:香港尖沙咀九龙仓。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有一处繁华之地名尖沙咀,在尖沙咀中,又有一块商家必争之地九龙仓。
众多香港的富豪早已对九龙仓垂涎,无奈九龙仓地产股票主要掌握在英商占绝对多数的怡和洋行手中,怡和洋行财大气粗,气冲斗牛,又有港英政府撑腰,众多商场顶尖高手一时半会也奈何不得,只能眼睁睁看着英国大亨们在九龙仓大发横财。
斗转星移,风水轮流。
时间来到1977年,年初,香港大财主、鼎鼎大名的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得到一个绝密商业情报:怡和洋行虽然名为九龙仓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但实际上该公司占有的股份还不到20%,与它所控制的全部股份不成比例,表面上该公司有九龙仓地产的主决权,但在法律上却达不到最主要股东所需的股份占有额。
香港商场奇才李嘉诚立刻动开脑子:如果想要主宰九龙仓,必须持有该公司大量股票,如果大量购进该公司地产股票,势必引起英商们怀疑并联手反抗,成败与否尚难定论。
如果悄悄购进该公司地产股票总额达20%,就与怡和洋行股票持平了,也就是同为平起平坐的大股东了,然后与怡和洋行竞购剩余股票,谁多谁就是大股东。
李嘉诚当即决定吃进九龙仓地产股票。
从1978年1月到9日,李嘉诚率领精兵强将以分散方式吃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掌握了该公司18%的股份,并使该公司股票从每股10港元涨到每股30港元,而麻痹大意的怡和洋行大股东们却浑然不觉,仍在美滋滋地享受涨价带来的巨利。
当李嘉诚手中股份与怡和洋行持平时,他明白:一旦怡和洋行大股东们大梦初醒联手抵敌,凭他们长江实业集团势力,尚略逊一筹。
凭商业智慧,最多能打个平手,拼个鱼死网破。
何去何从?是个问题。
李嘉诚首先想起了世界船王包玉刚,这是一个闻名全球的商界怪才。
1978年9月下旬,两个商界巨子在香港中环路文化阁一间高级客房里秘密会晤,短短20分钟,李嘉诚就决定将2000万股九龙仓地产股票全部卖给包玉刚,包玉刚则牵线将和纪浦9000万股卖给李嘉诚。
柳暗花明香港经济重入复苏轨道
柳暗花明香港经济重入复苏轨道
无
【期刊名称】《粤港澳价格》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2003年香港的经济走势可用“峰回路转”来形容。
年初本已开始复苏的香港经济,遭受到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
不过,凭借香港自身的优势、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界的努力,香港又一次战胜惊涛骇浪,开始步入苏复轨道,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增长。
目前,香港各项
【总页数】1页(P46)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658
【相关文献】
1.香港经济复苏前景可期 [J], 林俊泓
2.香港经济会柳暗花明吗?——从银行业绩看香港经济走势 [J], 单明;梁秩森
3.展望2021:香港经济复苏金融投资或显机会 [J], 钱林霞
4.2015年香港经济形势展望复苏前路仍艰 [J], 林俊泓
5.香港中华煤气力挺香港饮食界经济复苏 [J], 杨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世纪争产案柳暗花明
作者:
来源:《海外星云》2010年第05期
香港风水师陈振聪所持富婆龚如心遗嘱被法院裁定伪造。
若说到一个人与遗嘱法律争拗之多,在香港的法律历史上她必然前无古人,她就是香港富豪龚如心。
她生前最后几年与丈夫王德辉的父亲王廷歆的争产案,早已成为传奇。
该案2002年11月开始,原审共花去172天,跨越14个月,结果她败诉,法官指她所持丈夫遗嘱为伪造,她更一度因此被警方拘捕。
案件上诉到高院上诉庭,还是败诉,但在2005年9月,龚如心在香港终审法院上诉成功,先前龚如心伪造文件的嫌疑亦告解除,她正式成为千亿华懋集团的拥有者。
风水师争夺遗产
但在这一时刻,她已经身患末期卵巢癌之重病,终于在2007年4月3日病逝。
随着她的逝世,另一遗产争夺战马上展开。
她的家人持有她在2002年立的遗嘱,将遗产赠送给她所设立的华懋慈善基金,以造福儿童。
在她逝世后,风水师陈振聪召开记者招待会,声称持有龚如心在2006年的一份遗嘱,他才是千亿遗产的真正及唯一继承人。
华懋集团拥有权的争议再起,龚如心的家人代表慈善基金向法院提出呈请,指陈振聪所持遗嘱为伪造及无效。
香港的高等法院在4个月的审讯过程之后,在今年2月2日判决,指陈振聪所作的证供不可靠,2006年的遗嘱是伪造的。
陈振聪随即表示会上诉。
理论上争产案胜负未定,但香港传媒及政界人士似乎已经有了结论。
陈振聪明显不为传媒所喜爱,他也不为法官林文瀚所喜爱,法官在300多页的判词中对他个人及他所提供的证据极力批评。
尽管陈振聪判决当天表示要上诉,但香港警方在2月3日下午以涉嫌伪造文件将陈振聪拘捕。
陈振聪上诉难度虽大,但仍有机会翻盘。
资深大律师梁家杰认为,判决十分“一面倒”,大部分是事实的裁决,即使陈振聪上诉,相信要推翻裁决的难度非常高。
资深大律师余若薇也表示,上诉庭较少推翻原讼庭对事实或证人可信性的裁断,而多会就原审法官有否错用法庭原则或专家证据做出判决。
数年前龚如心的争产案,她就曾经神奇地反败为胜。
法律的事情,只要一方还有上诉的空间,其实无人可以预知结果。
笔迹鉴证并非一门纯粹科学
当年龚如心所持由王德辉于1990年所立的遗嘱,同样曾经被裁定为伪造。
原审及上诉庭法官皆裁定遗嘱的签名乃伪造。
终审庭推翻这一事实的认定,理由是笔迹鉴证并非一门纯粹科学,法官只是在专家的协助下作独立的判断,由于当时见证签名的管家的证据可靠,所以遗嘱是真的。
有一点法官没有分析到,就是当年王德辉的遗嘱是中文的及并非在律师楼由律师专业草拟。
并且只有一名见证人而非法例所要求的两人,不专业的遗嘱引致争讼的恶果,龚如心应该记取。
所以她若然真的在2006年立新的遗嘱。
她应当不会秘密进行,不将新遗嘱交给集团的律师保存,再一次将麻烦留给后人。
她最少在离世前应通知家人另一遗嘱的存在。
法官林文瀚在判词之中加入大量意见,传媒自然极有兴趣节录。
他认为龚如心不会另立遗嘱,因为她希望将这段与陈振聪偷偷摸摸的亲密关系带人黄土,不想外人知道;而陈振聪也非打理华懋的合适人选,因为陈生活极度奢华、挥霍无度,而且欠缺生意头脑。
这些评语根本上是与案件无关,林文瀚这些说法可能是画蛇添足,显露他可能有个人偏见,这会为陈振聪一方提供上诉的理据。
个人的意愿其实是非常个人及常常不可理喻,法律上只承认在时间上较后的遗嘱会取代前些时间的遗嘱,并不理会个人的意愿是否合理。
2002年一个人可以有很强的慈善愿望,并不代表数年之后不会改变原意,变得自私,只希望将一切留给心爱的人。
判词忽视龚的前车之鉴
倒是正如前述,龚如心早就经历一次遗嘱不可靠引致的争产风波,她不会不小心再自订一份有问题的遗嘱。
遗嘱两名见证人的口供指当时只是见证了一页的文件,但遗嘱有两页。
这固然难以解释,签名被笔迹专家指是伪造的,龚如心在病重期间并无能力另立英文遗嘱,而陈振聪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开他持有的遗嘱,增加了遗嘱是后来伪造的可能性,在证据数量上而育,遗嘱是假的比真的机会更大。
这个事件对富豪们的教训是遗嘱须由律师清楚订立以外,还要经常清楚告诉身边的人,遗嘱存放于哪一位律师的律师事务所,是避免身后有麻烦的最好做法。
临终之前,再讲一次给所有人知道就更好。
生死皆天命,只是中国人特别忌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