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植被的类型与区划
植物地理分区
![植物地理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bb851c0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a.png)
植物地理分区
植物地理分区是根据植物的分布规律,将地球上的陆地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内植物的组成和特征都较为相似。
植物地理分区是植物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了解植物的起源、演化和分布规律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六大植物地理分区,分别为:北极地带、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和南极地带。
其中,北极地带和南极地带是极地地带,植物生长条件极为恶劣;寒温带和温带则是中纬度地带,植物种类丰富,种植业发达;亚热带和热带则是低纬度地带,气候炎热潮湿,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极高。
除了这六大植物地理分区外,还有一些特殊地区,如中亚地区、地中海地区、大洋洲地区等,它们的植被组成和特征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同植物地理分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分布规律和适应策略,对于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1 -。
世界植被地理_各气候带的植被类型及分布【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 】(学术论文)
![世界植被地理_各气候带的植被类型及分布【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 】(学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6b4777ed630b1c59eeb5de.png)
世界植被地理_各气候带的植被类型及分布【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学术论文)第五章世界植被地理本章讨论世界上各种主要植被型(或植被型组)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分布。
有的植被型分布在一定气候带内的显域生境(plakor),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排水良好、土壤质地适中的相对平坦地段,呈现为连续且有相当宽度(通常数百公里)的带状,称为地带性(显域)植被(zonal vegetation)。
另一些植被的分布与某类土壤联系更密切,以致同样的植被见于不同气候带的相似土壤上(例如石质土、沙土、盐渍土、沼泽土、渍水土、贫瘠土等),它们称为非地带性(隐域)植被(azonal vegetation)。
本章将把地带性植被作为重点介绍,并在分析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时,采用瓦尔特(H.Walter)的气候图。
这种图式比用指数或公式醒目,便于比较,有助于对植被的分析。
图中的曲线表示逐月平均温度和降水值。
用温度曲线和降水曲线的关系来代替可能的蒸发曲线,表示所出现的干旱季节(温度曲线高于降水曲线)。
在某些情况下,还画出第二条降水曲线,它与温度之比为3?1,即30mm,10?。
这样,在图中不仅表示出干旱期,并且也表示出相对干旱的季节。
然而,气候图上所示干旱季节是在特定气候下与湿润季节相对而言。
气候图提供了某一特定地点在全年内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形象资料,同时也示出相对湿润和相对干旱季节的出现时期、持续时间和强度,以及寒冬的时期和程度、初霜和晚霜情况等。
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气候状况。
第一节热带的植被类型一、热带雨林(一)热带雨林的环境特征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发育的气候条件是赤道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全年温度高而温差小,日温差和日湿度差要比月温差和月湿度差大得多,雨量充沛而相当均匀。
终年高温多雨的有利配合,乃是热带雨林发育的必需条件。
热带平地的年平均温度在20—28?之间。
各地的平均温度变化非常缓和,故温度梯度平缓,等温线范围很大。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0dfa7cd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8.png)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一〕热带雨林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外表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②群落构造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兴隆,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
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
④林冠上下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
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部。
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
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
可分为潮湿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二〕红树林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
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构造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
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局部,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d47b5fa43968011ca30091e5.png)
.
13
1)亚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雨林
.
14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 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
15
1)亚欧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7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东部湿润区的表现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性,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5、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6、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7、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
23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8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 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
1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植被学研究地球表面的植被分类和分布
![植被学研究地球表面的植被分类和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1816039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7.png)
植被学研究地球表面的植被分类和分布植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分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分类指的是根据植被的特点和生境,将植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群落,以便更好地研究不同类型植被的生态学特征和相互关系。
植被分布则是指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范围和空间格局。
一、植被分类植被的分类可以基于多个因素进行,包括气候、生态条件、植物形态和功能等。
根据气候条件,植被可以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植被。
在不同的气候带内,植被类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类型。
此外,根据生态条件和植物形态,植被还可以分类为常绿植被、落叶植被、草本植被、灌木和树木植被等。
二、植被分布植被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植被类型对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条件的适应性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例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适宜热带雨林等植被类型的生长。
而温带和寒带气候下,植被类型则以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等为主。
土壤是植被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基础。
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和排水性等特点会对植被的适应性和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在沼泽和湿地等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土壤富含水分,氧气含量低,适宜水生植被的生长。
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也对植被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变化,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也逐渐发生变化。
比如,山地植被一般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低海拔地区适宜温度湿润的阔叶林生长,而高海拔地区则适宜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等植被的繁茂。
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和清理,导致了植被退化或消失,这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还通过引入外来物种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改变了植被的原有分布格局。
世界植被类型分析
![世界植被类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16458ae53a580216fcfe12.png)
世界植被类型分析一、寒带:苔原:1、气候特征:夏季短促而寒冷蒸发量低风力大夏季昼长冬季夜长2、土壤特征:永冻层,地表水下渗不畅,地面沼泽化,出现生理性干旱反应3、种类组成:矮灌木、苔藓、地衣4、群落结构:层次不多,营养期短5、生活型特征:多年生,具有大型花和花序6、分布:西伯利亚北部二、温带:草原:1、气候特征: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雨量少且变率大;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时间长2、土壤特征:淋溶作用较弱,盐基物质丰富;有明显钙积层;有基质含量从地表向下逐渐减少;中性至碱性3、种类组成:以多年生低温和中温旱生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4、群落结构:呈暗绿色,高度不大,具有抵抗夏季干旱的某些适应5、生活型特征:地面芽植物为主,地下芽植物数量也不少,普遍存在旱生结构6、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寒温性针叶林:1、气候特征:夏季温和湿润,冬季严寒,年温差大,降水量不多2、土壤特征:有机质分解程度低;土壤终年处于湿润状态;有机质含量高;酸性3、种类组成:松柏类植物4、群落组成:多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5、生活型特征:叶缩小成针状;具抗寒抗旱结构6、分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寒温带大陆夏绿阔叶林:1、气候特征: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雨热同期2、土壤特征:棕壤和褐土;有明显黏化现象;微酸性到微碱性3、种类组成:宽阔叶片的落叶树种4、生活型特征:地面芽与地下芽植物占优势,林冠顶部较为平整5、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的温暖区,亚洲东部三、亚热带:荒漠:1、气候特征:、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日照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2、土壤特征:土壤的组成与母质非常近似,腐殖质含量少;地表多砾石,龟裂土壤表层为孔状结皮;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易溶性盐,碱性3、种类组成:强旱生植物、短生植物4、群落组成:植被覆盖率低,在低地较集中5、生活型特征:深根系;蒸腾少;生长发育迅速6、分布:、热带、亚热带荒漠:撒哈拉-阿拉伯区、南非、美洲、澳大利亚;温带荒漠:亚洲、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硬叶常绿林:1、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降水不稳定;日照多2、土壤特征:土壤浅薄,含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大3、种类组成:乔灌木大多是旱生阳生植物;草本层生长稀疏4、群落组成:结构简单,树种贫乏,具有相近似的适应方式5、生活型特征:深根系;常绿叶小而厚;具刺6、分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及加利福尼亚地区常绿阔叶林:1、气候特征:亚热带湿润气候;有明显季节特征,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稍为干燥,春秋温和,水热同期2、土壤特征:微酸性至酸性;成土过程中铝化作用明显;高岭石含量较高质地较粘重3、种类组成:常绿双子叶植物,种类丰富4、群落组成: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兼有常绿和落叶两类,林相整齐5、生活型特征: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无板根、茎花及叶附生等雨林现象6、分布:我国分布面积最广泛四、热带:红树林:1、气候特征:热带风平浪静的海滩;受气温与水温影响大,温度越高,种类越丰富2、土壤特征:滨海盐土,含盐量较高(3.5%左右),淤泥深厚3、种类组成:红树科4、群落组成:由高大乔木组成,越近赤道越高大5、生活型特征:胎生现象;密集的支柱根;突出于地面的呼吸根,利于通气与储气,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盐生植物,具有泌盐腺体6、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以内的热带海岸,可护岸围堤,防止海浪冲击稀树草原:1、气候特征:热带夏雨型气候;年降水量差别悬殊,集中于夏季2、土壤特征:排水性差,易干裂,隔水层浅3、种类组成:发达的C4草本植物层,耐旱特征明显,不耐荫蔽与低温;乔灌木通常根系庞大,树干多分枝,具刺4、群落组成:随具体生境条件变化5、分布:非洲分布面积最大;澳大利亚以桉树为优势种热带雨林:1、气候特征:赤道多雨气候;全年高温,温差小;降水量充沛且均匀2、土壤特征:砖红壤;土层深厚,粘重,酸性;营养物质周转快;腐殖质分子结构简单,含量低3、种类组成:种类最丰富;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密度高;无优势种;特有属和特有种多4、群落组成:成层现象最为复杂;垂直结构与光照条件密切相关5、生活型特征:乔木:常绿高位芽植物占优势,茎花现象,板状根发育,叶具滴水;藤本植物发达;附生植物数量很多;绞杀植物与寄生植物突出6、分布:美洲雨林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此外,亚洲、非洲也有分布。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15b04fd549649b6648d7473e.png)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一)热带雨林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
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
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
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部。
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
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
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二)红树林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
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
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d3ed495b767f5acfa0c7cd14.png)
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 的更替。
•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 有规律的更替。
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
化。水热结合导致植被 呈地带性分布。
•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成带 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1 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 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
荒漠 (desert) 是 极旱生的稀疏 植被,其组成 者是一系列特 别耐旱的极旱 生植物。 主要分布在 南北纬15°~ 50°之间的地 带。
冻原(tundra) 是寒带的典型植被,在高山树线以上 则存在着高山冻原。冻原植物种类贫乏,以苔藓和地衣 占优势,并散生有一些灌木或小灌木。冻原在欧洲大陆 和北美均有分布,中国没有极地冻原,而有高山冻原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种类组成没有热带雨林丰富, 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 科、金缕梅科为群落优势种。结 构比热带雨林简单,乔木层分 2~3层。 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各大洲均 有分布,并集中分布在我国亚热 带。
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乔木层优势种为松柏类针叶种类,结构 更简单。有明亮针叶林和阴暗针叶林之分。明亮针叶林优势种,为松 属和落叶松属种类,群落较稀疏,林下明亮; 阴暗针叶林优势种为云、 冷杉属种类,群落较郁闭, 林下阴暗。 针叶林在欧亚大陆和北 美分布很广。
温带草原(steppe)是温带半 干旱地区地带性植被。由多年 生低温的旱生草本植物(主要 是禾本科植物)构成的植物群 落。禾本科的针茅属(Stipa Linn.)一般总为典型植物。 草原的分布很广,在欧亚 大陆、北美中部、南美南部以 及非洲南部等地均有大面积分 布。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7e67f335ccbff121dd3683d7.png)
·283·读写算2011年 第14期综合理论研究除了在极端环境条件下无植物生长外,地球表面的大多数地区都生长着各种不同的植物,它们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群落类型。
各种各样的植物群落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主要取决于植物自身的遗传特征和其所处的环境条件。
在环境条件中,气候条件,特别是水热的时空分布对植物群落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同类型的群落可以出现在气候相似的不同地区,气候不同,群落类型也不同。
某一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整个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世界植被。
一、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现存地球表面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的植被类型。
它主要分布于赤道及南北纬5°~10°的范围内。
雨林分布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全年气温高而温差小,平地的年平均气温为25~30℃,年较差不超过5℃,每月平均气温均高于18℃;年平均降水量不少于2000mm,多的可达4000~6000 mm,甚至10000 mm,各地降雨量每月多寡不一,但无明显的旱季。
空气湿度大,即使在干燥的白昼湿度也至少能达到50%,有的可能达到90%以上。
土壤为酸性,颜色多为红色或黄色。
世界上热带雨林可以分成三个区:美洲热带雨林区、印度-马来热带雨林区和非洲热带雨林区。
美洲热带雨林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主要分布于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向西延伸到安第斯山麓,向东扩展到巴纳伊巴河,并在巴西的东南太平洋沿岸形成一条狭长的雨林带,向南达到玻利维亚和巴拉圭。
印度-马来热带雨林区是第二大雨林区,大多呈斑块状分布,从斯里兰卡、印度西北到泰国、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澳大利亚东北部和东部海岸的狭长地带。
非洲热带雨林区面积不大。
主要分布于刚果盆地、并向西扩展到加蓬的利伯维尔。
二、稀树草原稀树草原是介于热带雨林和荒漠之间的类型。
高温和有明显的雨季、旱季是稀树草原气候的共同特点。
稀树草原的年平均降雨量比雨林少,在900~1500mm之间,最少的仅有250mm。
《植被类型及分布》课件
![《植被类型及分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c80a6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f.png)
04
植被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植被破坏现状
பைடு நூலகம்森林砍伐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 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系
统遭受破坏。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土地荒漠化。
城市化进程
城市扩张和建设占用大 量绿地,导致植被覆盖
率降低。
环境污染
工业污染和农业活动对 植被造成严重威胁。
植被保护措施
01
02
03
04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 稀和濒危植物物种。
气候变化
植被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参与碳循 环,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人类福祉
植被提供食物、水源、木材等资源,对人类 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总结词
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条件存在差异,从而形成植被的垂 直地带性分布。
详细描述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或降低,植被类型也会发生变化。例如,高山草甸、针叶 林、阔叶林等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这种分布特征是由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气 候条件差异所导致的。
03
植被与环境
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气候类型对植被的影响
降水对植被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下的植被类型和分布会 有所不同,例如热带雨林、温带落叶 林、寒带苔原等。
降水量的多少和分布对植被的生长和 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湿润地区 的植被茂盛,干旱地区的植被稀疏。
温度对植被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植被生长和分布的重要因 素,不同温度区域下的植被会有所不 同。
土壤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类型及分布》ppt课件
目录
• 植被类型 • 植被分布 • 植被与环境 • 植被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植被类型及分布
![植被类型及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b43b685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4.png)
草原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组成的植被类型,通常分布在气候干燥或温带地区。
详细描述
草原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如禾本科、菊科等植物。草原的形成与气候、土壤和地形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在年 降水量较低、土壤贫瘠的地区分布较为广泛。草原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提供食物等重要作 用。
沙漠
总结词
阔叶林
总结词
阔叶林是指以阔叶树为优势种组成的森林,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详细描述
阔叶林主要由橡树、枫树、桦树等阔叶树种组成,形成茂密的林冠层。叶子通常 较大,形态各异,能够适应多种气候和土壤条件。阔叶林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 价值,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同时也是人类重要的木材和景观资源。
草原
保护措施
设立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特定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 可以在关键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限 制人类的开发和干扰。
生态补偿机制
加强公众对植被重要性的认识,提高 人们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 与植被保护的氛围。
立法保护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禁止非法砍 伐、采矿、开发等活动,确保植被的 长期稳定。
公众教育
沙漠是指以耐旱植物为优势种组成的植 被类型,通常分布在气候极端干燥的地 区。
VS
详细描述
沙漠主要由仙人掌、沙棘、胡杨等耐旱植 物组成,这些植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机制和 形态特征,以适应干旱的环境条件。沙漠 的形成与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有关,通 常在年降水量极低、土壤贫瘠的地区分布 较为广泛。沙漠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 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
总结词
经度对植被类型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但相 对于纬度而言,其影响较小。
详细描述
在同一纬度带内,不同经度地区的植被类型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地 形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大陆东岸和西岸 的植被类型就有所不同,东岸的植被较为繁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73486fc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1b.png)
云杉类针叶林
总结词
云杉类针叶林是常绿针叶林的一种,主 要分布在北美洲的寒带和亚寒带地区。
VS
详细描述
云杉类针叶林主要由云杉属的树木组成, 其特点是树干高大挺拔,叶子呈细长的针 状。这种类型的植被在生长过程中能够适 应寒冷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同时也具有较 好的耐阴性。云杉类针叶林在生态系统中 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储存 功能,同时也是许多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 地。
落叶松类针叶林
总结词
落叶松类针叶林是针叶林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寒温带地区,包括亚洲北部、欧洲北部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
详细描述
落叶松类针叶林主要由落叶松属的树木组成,其特点是春季发芽,秋季落叶。这种类型的植被在生长过程中能够 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包括寒冷和湿润的气候。落叶松类针叶林在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 持和碳储存功能。
详细描述
温带荒漠的植被相对较丰富,以旱生 灌木、草本植物为主,适应季节性降 雨。常见的植物有沙棘、沙蒿等。
高寒荒漠
总结词
高寒荒漠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特点是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年 降雨量一般在100毫米以下。
详细描述
高寒荒漠的植被非常稀少,以垫状植物、地衣等为主,适应高寒环境。常见的 植物有垫状点地梅、高山龙胆等。
高寒草原
高寒草原是草原植被在高寒气 候条件下的特殊类型,主要分 布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的高海拔地区。
高寒草原的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主要由耐寒、低矮的草本植物 组成,如高山嵩草、矮火绒草 等。
高寒草原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的影响,导致植被退化和土地 沙化。
04 荒漠植被
详细描述
这类植物主要包括金鱼藻、黑藻、狐尾藻等, 它们通常生长在清澈的深水环境如池塘、湖 泊等水域,根系和茎都固定在底泥中,叶片 或茎则完全沉入水中。沉水植物的生长受到 水质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环境的要 求较高。
植被类型知识点梳理总结
![植被类型知识点梳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29e587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e.png)
植被类型知识点梳理总结一、植被类型的划分1.根据气候环境的不同,植被类型可分为热带植被、亚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和寒带植被。
2.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植被类型可分为山地植被、平原植被和盆地植被等。
3.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植被类型可分为沙漠植被、荒漠植被、草原植被和森林植被等。
4.根据植被的组成成分的不同,植被类型可分为森林、草原、沙漠、湿地、裸地和农田等。
二、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范围1.热带植被:热带植被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湿热,植被茂盛。
热带雨林是热带植被的主要类型,植被丰富多样,树种丰富,密布在地表的落叶和树叶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层。
代表地区:亚马逊雨林、刚果雨林。
2.亚热带植被:亚热带植被分布在热带与温带之间的地区,气候温暖,季风明显。
亚热带植被类型较多,主要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等。
代表地区:中国南方、美国南部。
3.温带植被:温带植被分布在温带地区,气候适中,四季分明。
温带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还有大片草原和针叶林。
代表地区:欧洲、日本、东北亚。
4.寒带植被:寒带植被分布在寒带地区,气候寒冷,植被较为稀疏。
寒带植被主要有冻原、苔原和冰川植被。
代表地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5.山地植被:山区气候复杂多变,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森林、草甸和裸岩植被。
代表地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6.沙漠植被: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少,主要是一些多肉植物和荒漠灌木。
代表地区: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7.草原植被:草原分布在温带地区和寒带地区的内陆地区,气候干燥,植物以禾草为主。
代表地区:美国大平原、蒙古高原。
8.森林植被:森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茂盛。
根据不同的树种和地理环境,森林可分为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季雨林等。
代表地区:亚马逊雨林、北美枫林。
三、植被类型的保护和利用1.植被类型的保护:植被的保护是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保护植被有助于维持大气的稳定、净化水源和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cdc5a02cfad6195f312ba661.png)
3.6 针叶木本群落 3.7 雨绿干燥草原群落 3.8 夏绿干燥草原群落 3.9 中生草原群落 3.10 湿生草本群落 3.11 水生草本群落 3.12 干荒漠群落 3.13 冻荒漠群落
14
3 全球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又叫常雨乔木群落,为湿热地区的典型森林类型。
13
3 全球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Brockman & Rubel 系统(1912) 《按照生态外貌划分植物群落》 包括四个植被型:木本植被型、草
本植被型、荒漠植被型和悬浮 植被型。植被型之下划分群系 纲、群系组直到群丛。
3.1 常雨木本群落 3.2 雨绿木本群落 3.3 照叶木本群落 3.4 硬叶木本群落 3.5 夏绿木本群落
例如:Ass. Larix gmelini – Rhododendron dahurica – Pyrola incarnata 就是指兴安落叶松 – 杜鹃 – 红花鹿蹄草群丛。顾名思 义,该群丛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分别是兴安 落叶松、杜鹃和 红花鹿蹄草。
如果在某一层存在共优种时,则将共优种使用 “+” 相联 。例如: Ass. Larix gmelini – Rhododendron dahurica – Pyrola incarnata + Carrex sp.(苔草属)
我国台湾南部、海南岛和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隶属于 印度-马来雨林群系,具有典型的雨林特性。但由于纬度偏 北,具有向季雨林过渡的特性。
15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
16
海南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17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世界植被地理,各气候带的植被类型及分布
![世界植被地理,各气候带的植被类型及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760965f6af45b307e971973d.png)
第五章世界植被地理本章讨论世界上各种主要植被型(或植被型组)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分布。
有的植被型分布在一定气候带内的显域生境(plakor),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排水良好、土壤质地适中的相对平坦地段,呈现为连续且有相当宽度(通常数百公里)的带状,称为地带性(显域)植被(zonal vegetation)。
另一些植被的分布与某类土壤联系更密切,以致同样的植被见于不同气候带的相似土壤上(例如石质土、沙土、盐渍土、沼泽土、渍水土、贫瘠土等),它们称为非地带性(隐域)植被(azonal vegetation)。
本章将把地带性植被作为重点介绍,并在分析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时,采用瓦尔特(H.Walter)的气候图。
这种图式比用指数或公式醒目,便于比较,有助于对植被的分析。
图中的曲线表示逐月平均温度和降水值。
用温度曲线和降水曲线的关系来代替可能的蒸发曲线,表示所出现的干旱季节(温度曲线高于降水曲线)。
在某些情况下,还画出第二条降水曲线,它与温度之比为3∶1,即30mm=10℃。
这样,在图中不仅表示出干旱期,并且也表示出相对干旱的季节。
然而,气候图上所示干旱季节是在特定气候下与湿润季节相对而言。
气候图提供了某一特定地点在全年内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形象资料,同时也示出相对湿润和相对干旱季节的出现时期、持续时间和强度,以及寒冬的时期和程度、初霜和晚霜情况等。
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气候状况。
第一节热带的植被类型一、热带雨林(一)热带雨林的环境特征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发育的气候条件是赤道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全年温度高而温差小,日温差和日湿度差要比月温差和月湿度差大得多,雨量充沛而相当均匀。
终年高温多雨的有利配合,乃是热带雨林发育的必需条件。
热带平地的年平均温度在20—28℃之间。
各地的平均温度变化非常缓和,故温度梯度平缓,等温线范围很大。
在赤道附近,最热最冷月平均较差小于5℃。
第六章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_植物地理学
![第六章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_植物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f50c016cc7931b765ce1535.png)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
定义: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 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 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 (Zonoecotone ZE) 交错带的主要类型: 1)地带群落交错区I/II-半常绿林 2)地带群落交错区II/III-气候性稀树草原 3)地带群落交错区III/IV-半荒漠 4)地带群落交错区VI/VII-森林-草原 5)地带群落交错区VI/VIII-北方针叶落叶林带 6)地带群落交错区VIII/IX-森林苔原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 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 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 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 东岸更为湿润一些。 。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 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 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 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 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 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 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 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 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1).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 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 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 2).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 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同时, 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 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 异往往十分明显。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b27fc50e1711cc7931b716e5.png)
太平洋沿岸森林分布于落基山 以西。
3、非洲
轮廓较为单一,气候纬度地带性表现很突出, 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
热带雨林-热带干旱林-热带稀树草原-热 带亚热带荒漠。
4、澳大利亚
植被受地形影响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阻挡雨水充 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至南部亚热带,呈半环状 分布,内陆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Hopkin’s Bioclimatic Law: Temperature lapse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is reflected in temperature lapse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 合排列和更替顺序组成 了一定的体系,称为垂 直带谱。
(二)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中植物种的数目以及种 群的密度往往比相邻群落大。
种群竞争激烈地带,对生境条件的变化具有敏 感性,是研究植物群落与环境变化的理想区域。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境最为 适宜;注意小生境差异
2、宽广地域,地带内部分异明显; 3、东西延伸地带性植被受海洋影响; 4、地带性植被内部有隐域植被存在; 5、草原或荒漠地带出现植物斑状分布的复合体; 6、超地带性植被。局部气候、水文等。
世界植被的水平地带性
地带性植被
热带雨林、季雨林、常 绿阔叶林
荒漠、草原 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
林、针叶林 苔原(冻原)
Brockman-Jerosch 的理想大陆植被分 布模式(引自王伯荪,198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冻原 (2)
• 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地表下有永冻层。土 壤永冻层主要由砾石和一些粒级较小的颗粒构成 。 当水分透过土壤表层时,由于永冻层的阻隔,形成 许多池沼,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水分。 • 生长于极地冻原植物的根系都很浅,但是它们都 具有适应在极寒条件下生存的各种特征。 • 极地冻原的植物共有 1,700种左右,主要包括小 灌木、莎草、苔藓、地衣和禾草,其中有花植物 约400种。
世界人口密度图
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2012)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10亿)
世界生产总值(GWP)增长趋势图(万亿美元)
与世界植被状况有关的一些基本数据
• • • • • • • • • 地球总面积 : 510,067,866 km2 海洋面积: 361,745,300 km2 (71%) 陆地面积 :148,322,566 km2 (29%) 农田面积:11.0% 林地面积:30.5% 草地面积:23.5% 总人口(2011年底) : 7,021,836,029 年人口增长率:目前为 1.2%,年增约8500万 生产总值( GWP): 71.83 万亿美元( 2012年)
影响世界植被类型 与分布的主要因子
• • • • • • 气候条件(决定地带性植被类型) 地貌特征 土壤类型 生物区系特征 植物和动物的区系特征 人类活动(土地利用)
世界气候带区划图
植被分布与水热条件的关系(仿Whittaker, 1975)
世界地貌图
世界土壤和地质图
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认知植被分布的“三性原则”
•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受纬度(热 量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南北向分布规律。 • 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受经度(水 分条件)影响所呈现的东西向分布规律。 •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受海拔高度 (水、热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垂直分布规 律。
世界潜在植被图(Potential Vegetation)
植被区划的原则
•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是植被分区的 首要原则。 •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反映高级植被类型单位 与气候,特别是热量和水文条件之间的关系,它 可以作为划分高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 植被分区的非地带性规律,主要考虑植被分布与 地貌类型、地质状况、地表组成物质以及土壤类 型等局部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它可作为划分中级 或低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冻原(Tundra)
• 冻原是所有生物群区中气候最寒冷的一个。英文 Tundra一词来自芬兰语 tunturia, 是“不长树木 的平原”的意思。 • 该地区总的特征是温度极低、降水量稀少、土壤 具有永冻层、养分状况差、生长季短。 • 枯死的有机物质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氮和磷 是主要营养源,氮素是由生物固定的,而磷则来 源于降水。 • 根据分布地区的不同,可将冻原区分为极地冻原 和高山冻原(arctic tundra and alpine tundra) 两类。
地球陆生生物群区类型及分布图
极地冻原 (1)
• 极地冻原(Arctic tundra)位于北半球 北极周边地区,其南部与泰加林带接壤。 • 年生长季在50至60天,冬季的均温为 -34°C,但夏季的均温在 3-12°C ,因 此很多生物可以在这一地带生存。 • 降水量随地区的变化而有区别,包括融 化的雪水在内,年降水量为150-250mm。
世界现实植被图(Anthropogenic Biomes)
中国植被的分类单位
群落分类的依据:优势种、特征种、外貌和结构、生态环境特征、动态特征。 中国植被的分类单位(共6级): • 植被型组(11个):最高级的分类单位。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形态、 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如针叶林、阔叶林、荒漠、沼泽等。 • 植被型(Vegetation type, 53个):重要的高级分类单位。在植被型组内, 把建群种生活型(一级或二级)相近或相似,同时与水热条件关系一致的植物 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草原等。 • 植被亚型(2个):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亚型。 • 群系组(7 个):在植被型或亚型的范围内,可以根据建群种的亲缘关系相似 (同属或相似属)、生活型(三级或四级)近似或生境相似的,则划分为同一 群系组。如:铁杉针阔叶混交林等。 • 群系(Formation,29个):最重要的中级分类单位。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群种 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如:兴安落叶松林、辽东栎林、大针茅草原等。 • 亚群系(231 个):在同一群系内,根据次优势层片或建群种的植物亚种及其 所反映的生态条件的差异而划分为亚群系。如: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林,兴安 落叶松、蒙古栎林等。
世界植被的类型与区划
(The Biomes of the World)
赵士洞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参考文献
• 林育真 于纪姗译,2010,《地球的生态带》 (第四版 全新重编版) ,309页,高等教育出版 社,北京。 • Jurgen Schultz, 2005, <The Ecozones of the World> (Second Editio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Bridget Ahnert, 252pp., Springer, Netherlands. • 互联网上关于世界植被和区划的文章及图件。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张新时主 编),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 (1:1 000 000)》和《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 000 000) 说明书》, 1228页,地质出版社,北京。
中国植被图
中国植被区划的等级
生物群区(Biome,超级分类单位)? 植被区域(Region, 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8个):为区划的最高级单位。 由具有一定性地带性的热量-水分综合因素所决定的一个或数个植被型占优势 的区域,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占优势的植物区系成分。 植被亚区域 (Subregion):是植被区划的高级单位。在植被区域内,根据水分 条件及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不同而引起的地区性差异。 植被地带( Zone, 如:暖温带北部落叶栎林地带,28个):为中级植被区划单 位。在植被区内,由于水平或垂直变化所造成的水热变异而表现出植被型或 植被亚型的差异。 植被亚地带 (Subzone): 在植被地带内,根据伴生植物的差异进行划分。 植被区(Area 或 Province, 如:辽河平原栽培植被区,116个): 是区划的低 级单位。在植被地带内,由于局部的水热状况,尤其是中等地貌单元所造成 的差异,可根据占优势的中级植被分类单位(群系、群系组或其组合)划分 出若干个植被区。 植被小区(District 或 Area,464个): 是植被区划的最低级单位。它反映了 植被区内局部地貌结构部分的分异引起的植被差异和植被利用与经营方向的 不同。
淡水生物群区
• 水中的含盐量低于1%的水体,被称为淡水。 • 淡水生物群区可被区分为池沼、湖泊、溪流、河 流和湿地。 • 由于水的流动性大和水域的生存条件比较相近,有 利于水生植物迁移和传播,因此水生植物有许多广 布种,乃至世界种,因而形成在不同的自然带内有 一些相同的种类分布,组成相似的植被类型。这说 明水生植被不象陆生植被具有严格的地带性。 • 但是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水质以及植被的发生、 发展阶段不完全相同, 所以在不同的地带和地区仍 有不同的植物区系成分和不同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Earth's Terrestrial Biomes
水生生物群区
• 水域占到地球总面积的71%。 • 各个生物群区之间是靠水体联系在一起的。 • 水生植被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活着种 类繁多,大小各异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 • 可以将水生生物群区再细分为淡水生物群区 和海洋生物群区。
Aquatic Regions
极地冻原 (3)
• 所有植物都可适应强风和结构发育不良的 土壤状况。植物都很低矮,生长成丛壮, 以利于利用积雪来抵御低温。它们可以在 低温和弱光照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 • 生长季很短,多数植物用无性生殖,而不 是通过有性生殖的方法来繁殖。 • 极地冻原的动物种类也不少,包括一些食 草和食肉的哺乳类动物、候鸟、昆虫和鱼 类等。
红 树 林
• 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南亚热 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 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 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 红树植物是一类植物的总称,约有55种,有灌 木也有乔木。 • 中国的红树林海岸以海南、广东和广西省发育 最好,种类多,面积广。
高山冻原
• 高山冻原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山区,由于其海拔 在树綫以上,所以那里没有树木生长。 • 生长季在180天左右。 • 土壤的排水性能好,这一点与极地冻原不同。 • 植物种类与极地冻原相类似,包括丛状的禾草、 匍匐状的树木、小叶的灌木和杜鹃花科的植物。 • 这里的动物种类主要有哺乳类(鼠兔、旱獭和麋 鹿)、鸟类(松鸡)和昆虫(跳虫、甲虫、蚂蚱 和蝴蝶),它们都具有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能力。
生物群区的定义及内涵
• 生物群区(Biome)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它是指 地球上一个广袤的区域,而在该区域内分布有一 些适应于该区域特定环境的动物和植物类群。 • 气候和地质方面的变化,会对生物群区的范围造 成影响。从地球变化的历史上看,生物群区的范 围一直在变化着。 • 近代以来,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生物群区内生 物群落的状况,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时如何保育这些生物群区。
植被、植被分类与植被区划
• 植被(vegetation):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 植被分类(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是将各 种植物群落按其固有的自然特征纳入一定的等级系 统,从而使比较杂乱的现象条理化,使各类型之间 的可对比性(即相似性和差异性)更为显著,以达 到认识各类植被的目的。 • 群落分类的依据:优势种、特征种、外貌和结构、 生态环境特征和动态特征。 • 植被区划(vegetation regionization):在一定地 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的差异,划 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而其内部具有相 对一致的植被类型及其有规律组合的植被地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