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考
马克思人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人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人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人学指导大学生成长,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思想独立性,塑造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启示其追求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人学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提升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应认识到马克思人学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和社会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人学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关键词】1. 引言1.1 马克思人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马克思人学是一种理论体系,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挑战复杂多样,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政治觉悟。
马克思人学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洞察,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马克思人学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利益和人类共同体意识,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人学也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鼓励大学生树立独立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马克思人学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理想,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激励他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
马克思人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2. 正文2.1 马克思人学对大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人学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注重理性思考和客观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学习的阶段,他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正确看待问题,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思想主张时,需要理性思考和客观看待,这正是马克思人学对大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之一。
马克思人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对大学生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及对策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及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这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并提出对策,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反思1. 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有的学校教育主体缺乏规范,缺乏一线教师的参与和主体地位,缺乏实际操作的有效手段。
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停留在纸面上,缺乏实际操作和系统性的教育体系。
2. 教育理念滞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滞后于时代的要求,教育方法陈旧,不能满足新时代青年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年轻一代的接受信息能力与日俱增,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不充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前这三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家庭、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也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对策1. 完善教育体系为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我们需要完善教育体系,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完善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代的要求。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
三是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更新教育理念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性。
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完成。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引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类自由解放为目标的哲学思想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对社会存在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突出了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
人学理论从总体上揭示了人的历史、社会、道德、精神、观念等多重存在形态的辩证统一,深刻揭示了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充分地认识自己,才能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加,导致他们的思想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由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学生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和认同度也在逐渐降低。
而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等问题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和效果。
1. 强调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认识到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唤起他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2.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对于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升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行为和意识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身的社会属性和存在方式,认识到自己的个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是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通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活动是目的性的和主动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主动地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启示认为,人的活动应当以自身的价值追求为出发点,通过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启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和实践活动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实践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启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通过实践活动的实践来实现和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追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通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是一种批判性的研究方法,它从人的实践和历史角度出发,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并寻求变革社会的路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提供思想指导和方法论的引领。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关注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实践教育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把握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侧重于发现主体在实践中的能动性,强调人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社会实习和校外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注重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训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认为,人的思维必须建立在对历史和社会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历史意识和辩证思维,使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强调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关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素质和人文关怀意识,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倡导批判精神和理论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批判、勇于创新。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认为,批判性思维和理论创新是人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空间和自由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摘要】本文探讨了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首先分析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保障,强调了政策支持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讨论了培养大学生爱国、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接着,阐述了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提到价值观对于人生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影响。
然后,提及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强调素质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强调了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的必要性,提升学生在政治方面的认知和参与能力。
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政策保障、爱国精神、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素质、政治参与、前瞻性、针对性。
1. 引言1.1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只有通过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社会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挑战,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压力和价值观碰撞。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必要工作,更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才能有效净化社会风气、凝聚人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2. 正文2.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保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保障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政策保障是指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指导,确保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效实施。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下面就来谈谈关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实效性,即教育内容和方法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使他们真正受益。
在教育内容方面,可以引入一些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以增强实效性。
教育方法也需要创新,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只有实效性才能让大学生真正受益,从而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态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个性化。
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当注重个性化。
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倾向,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形式。
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与时俱进。
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在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源多样化,思想观念也更加多元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而应当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形式,使之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
在教育内容方面,可以引入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使之更贴近实际,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事和社会现象。
在教育形式方面,可以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力量,开设线上课程或者在线讨论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灵活和便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基本功的培养。
在注重实效性、个性化和与时俱进的也不能忽视基本功的培养。
基本功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国情和时事的了解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等。
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讨论愈发热烈,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对大学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如何更好地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对于大学生思政工作至关重要。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
在当前互联网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舆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场风波往往会在短短几天之内席卷整个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利用媒体平台,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注重舆论引导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潮,要及时开展舆论引导和干预,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思想方向。
二、建设更加丰富多彩的思政平台丰富多彩的思政平台是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思政工作形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打破思政教育的形式,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政活动,包括主题演讲,座谈会,辩论赛等形式,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
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举办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温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深化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深化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在思政教育中,还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
四、建立健全的思政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的思政工作机制,是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保障。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及对策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及对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已经不再是摆在桌面上的问题,而是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讨的议题。
本文将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出发,探讨对策,力求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
一、反思1. 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灌输式教育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学生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显得陈旧,教材内容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缺乏吸引力和实用性。
2. 社会环境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兴起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虚拟社交网络上的信息泛滥,文化的碎片化,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思想需求。
二、对策1. 构建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者应当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思想碰撞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与现实生活的连接。
教育者应当精心设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引入一些新的观念和理论,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得课程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 多渠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校和社会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深入思考的机会。
开设一些与时事相关的思想政治讨论课程,例如针对新媒体的影响、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等,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
关于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思考
关于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性、客观、科学的政治观念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我们应该做出以下努力: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进一步规范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活动机会。
二是拓宽学生思想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开展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参观政府部门,了解政府的工作,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论。
三是建立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机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比如采取研讨会、讲座、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
四是加强师生交流,让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学生有机会向老师学习,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政治。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使得学生不仅在学术知识上有所提升,更能够成为自觉公民和行动者。
第二,推崇实践至上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和出发点来发展理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要注重将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理论知识。
第三,强调历史和现实的连续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历史和现实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思想和实践都要承接历史和现实的情境。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介绍历史上的先进思想和人物,更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责任,引导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第四,推崇独创性和创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是具有独创性的主体,强调探索和创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实现永续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全球生态观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许多有启发意义的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及对策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及对策1. 引言1.1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高校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和挑战,必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自信,坚定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意识形态冲击的能力。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当前存在的问题1. 学生思想偏向消极倾向。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和理解,思想上存在浮躁、功利、个人主义等问题。
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
现有的思政课程大多停留在灌输知识、灌输理论的阶段,缺乏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3.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传统的讲课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思政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形式和方法。
4. 学生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
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持消极态度,缺乏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限制。
5. 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2.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1. 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2.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始终,不仅要在课堂上开展,还要注重课外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张 阳
( 西师 范大 学 政 治 行 政 学 院 广
广西
桂林Βιβλιοθήκη 5 10 ) 4 0 6
中图分 类号 :8 A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5 (0 2o8 0 0 — 2 10 — 2X2 1) — 0 80
摘要 : 马克思主义人 学理论从哲学的层面对人所做 的 层思考 , 们开展大 学 思想政治教 育提供 了非常重要 的理论依 据 。 深 为我 生
本 文 从 马 克 思主 义 人 学思 想 角 度 分 析 了传 统 思 想政 治 教 育的 弊 端 。 以马 克 思 主 义 人 学为 指 导 , 强 大 学 生 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 实 增
效 性
关 键 字 : 克 思主 义 马
人 学 高校
思想 政 治教 育
马克 思 主 义 入 学 思 想 揭 示 了 人 的本 质 .并 以 此 为 基 础 发 展 利 . 会 应 当尊 重 他 人 的人 格 尊严 , 足他 的 正 当 需 要 。在 人 生 社 满 而 来 的人 的 价 值 理 论 , 们 自由 , 面 发 展 理 论 等 也 是 其 精 华 。 价 值 方 面 . 人 全 由于 主客 观 原 因 , 与 人 实 际上 并 不 平 等 . 同 时 . 人 但 两 思想 政 治 教 育 与 “ ” 切 相 关 . 主体 和 客 体 都 是 人 . 想 政 治 者 又 是 统一 的 。一 个人 只有 成 为 自由 自觉 的 劳动 主体 . 能创 造 人 密 其 思 才
一
的产 品 . 能 满 足 需要 l 才
二 、 统 思 想 政治 教 育 的误 区 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一种人学思想体系,它主张从人的本
质和真实需要出发,探索出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进而构建出人类自由、平等、共同富裕的
社会。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它强
调人的本质和真实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
自我认识和发展,让他们真正的理解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启发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建设。
其次,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包括心理、身体和精神等多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立足于这一理论基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第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深化学生对人权和民主的理解、增
强学生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责任感为目标,帮助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公民。
最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还强调人的社会性,人必须和其它人相互联系和共同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建立合作、信任和理解,推进社会的团结和和谐。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我
们应该积极运用这些理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概念着重强调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是社会的积极因素和主要动力。
人的自觉性是指人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人的创造性是指人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并改造自己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自主选择和历史使命,强调人的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的帮助,人的价值在于其实现自身人生目标的过程,人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服务。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被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又是自然界的主宰,人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也可以反思和规范自身行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理性和感性统一,强调人的理性在于人类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历史才能,强调人的感性在于人类对自然的感情和对他人的爱心。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自我实现和他人关怀是人的价值追求的双重本质,人的自我实现在于其个体价值的实现,他人关怀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人是社会建设的栋梁,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认为人的自由在于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困难的克服,人的平等在于人类对平等的追求和对不平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自立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立在于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在于个体自我权利的保护。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人的自我实现和他人关怀的统一,人的自由和平等是人的自立和自由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人的自觉和创造,人的自觉和创造又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障和动力。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思想,培养高素质、有国家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马克思主义者2. 培养时代精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时代精英的重要途径。
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肩负着走在时代前列的历史责任。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传承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适应时代变革的素质。
3.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障。
可以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引导青年学生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化民族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先进文化、社会主义主观能动性、全球化与国际视野等方面。
而在具体的教学中,还需要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落实素质教育、人文关怀、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教育,引导学生拥护和信仰共产主义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者的观念和精神风貌。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深入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为参与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3. 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宣传宪法法律、提高道德品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引导学生懂得正向生活的态度和习惯,以及尊重和维护其文化、宗教和道德信仰的自由。
4. 社会主义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主观能动性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基于自主的思维、感受和行为行动所展现的内在能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对人的存在、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探讨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等问题,并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超越的哲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进行深入探讨。
1、人的自由和幸福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自由和幸福是人类的根本目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指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自由和幸福这一根本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教育工作者要以人的自由和幸福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应当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层次综合素质的人出发,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品德、体魄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任务,加强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道路,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人的自我超越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超越是人生的终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教育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和内心,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实现自我超越的目标,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人为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意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彭有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全面论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这一文件精神,对于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全面推进高校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教导青年要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
他要求青年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1)“文化大革命”严重损害了对青少年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文革”一结束,邓小平就着手抓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他反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0世纪80年代末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削弱带来的严重后果,邓小平痛心地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
”(2)根据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求各高校“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
(3)在他的倡导下,全国广泛开展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愈发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思政工作亟需加强,以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阵地,其思政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不仅是为了引领大学生健康发展,更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这个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
1.2 问题提出大学生思政工作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问题。
大学生思政工作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现行的大学生思政工作体系与时代发展存在一定脱节,难以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匹配。
大学生群体日益多元化,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各异,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的思政工作来引导和关心他们的成长。
一些大学生思政工作仍停留在表面性的形式,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深入到大学生内心世界,不能解决大学生真正面临的困惑和压力。
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也需要大力加强思政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和社会影响力,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问题提出结束】。
2. 正文2.1 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政工作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工作。
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论,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借助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推动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的提升。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单一的灌输,应该注重挖掘和引导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潜力,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主动思考。
例如,针对不同的专业和个性特点,可以设计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实现更好的自我发挥和个性化成长。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人的实践是最好的知识源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社会实践与学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现实的社会问题、热点话题以及公共事件等,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并展开个人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方面,可以选择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和问题,并邀请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等,为学生提供专业解读和思想启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可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应用和创新。
同时,也可以通过教育成长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认知、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水平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2019.2.下|高等教育|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弊端,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其目的不是建立新的哲学体系,也不是进行范畴上的重新解释,而是对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人学可谓是人学领域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
关键词:本质人学人实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考文/隋海娇“人”的问题在哲学史上不可或缺,但在哲学发展之初,古希腊的先哲们最先关注的是这个世界是怎样形成的,而不是考虑人是怎么形成与发展的。
在当时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为低下,对各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只能诉诸于天,外在的自然给他们很大的震撼力,为了保护自身,他们想更多地了解自然,追寻世界的本原。
近代的哲学家们开始摆脱这种思想的影响,关注点也从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转变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世界。
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洛克的“白板说”等等,都是围绕“人”这个主体而进行的论证。
马克思理论超越了传统哲学的这种弊端,其目的不是建立新的哲学体系,也不是进行范畴上的重新解释,而是对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
一、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自我意识则是起点,自我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人是能够思考的。
但在黑格尔那里,是以头立地的,他虽然提及人、劳动等等概念,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我们所依赖的外部环境,正是人的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像他所理解的绝对精神的外化,一种仅仅是理论的活动。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将“以头立地”转变为“以脚立地”,人是自由自觉活动的人、是在社会中交往的人,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而是不断生成的。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影响,但是黑格尔最终用“绝对精神”这一最高的目的阻碍了他前进的道路,只是在他的“迷宫”中迷失了最终的方向。
马克思则打破了这种体系的观念,他不是要建立某一封闭的哲学体系,他始终承认,人的本质是不断生成的。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提出了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人。
费尔巴哈提出了“类本质”的概念,即寻求人的本质,他认为是人将自己的本质让渡给了上帝,将人的一切完美的优点都集中在上帝身上,然后人崇拜他,想从他那里获得完美的人格,但熟不知,上帝的这些完美都是人类给他的,即人崇拜的就是人类集中起来的人格中的精华。
在他看来,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费尔巴哈揭示了宗教的本质,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宗教产生的原因,而且他的思维方式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宗教思维的影响,他索然不承认在人类和自然界之外存在着上帝,但是他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的“爱的宗教”。
而且在费尔巴哈那里,正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的那样,费尔巴哈只是从感性的、直观的方面去理解人,在他那里“人是抽象的,只是与自然界相区分的肉体的人。
因此马克思指出,“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①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的发展在马克思的早期作品中,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等,人学思想一步步的被完善,而且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人的本质,由“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到“自由自觉的活动”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这不是马克思对自己思想的否定式发展,而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向前发展。
(一)“自由自觉的活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对人的思考,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发源地。
在《手稿》中,异化劳动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异化劳动的理论大前提便是承认人的类本质的存在,因此人的类本质也成为《手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②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提出了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概念,虽然费尔巴哈在马克思之前就探讨过关于人的类本质的问题,但是他仅仅是在批判宗教本质的立场上使用了这个名词,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到底人的类本质什么。
马克思则在《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③也就是说,在那一时期,马克思已经明确的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表述体现着对外部世界自在存在的否定,在这个过程中,人创造着外部存在,由此使得自己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是人的自我实现。
这种确证人自身的过程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的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确证是一个不断发展。
不断生成的过程,不是一种完成的状态,新的实践又不断实现新的确证。
人总是处于一种肯定自身然后否定自身又肯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人作为类存在物是有对象性的,即人在实践过程中总是有一个对象,正是这个对象确证了人的本质,因为它处在人之外,这样人的对象不仅是人的本质的确证,而且还为异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人把对象仅仅作为生存资料来占有,而不将其作为确证自己本质的依据,从一方面来说,这也是私有制产生的异化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通过劳动而自我确证的,这也就是说“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④(二)“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进行了严格地批判,它用革命的188缺失,大学生并不能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因此,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做好学生的表率,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例如:很多的大学生将自己对于社会的压力和不满以互联网为介质,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引起社会人群与政府的关注。
因此,在面对复杂的网络时代时,教师更应该保持自身的判断力、思辨反应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及时的纠正学生由于网络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网络信息的应对能力,从而全面体现了教师严谨治学、爱岗尽责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言行、教学质量、人际行为、教学行为、仪表等方面进行评价,减少教师因为一己之利,使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遭到损害。
同时对于为了利益赚取黑钱的教师,应该做出严厉的惩罚,特别是违背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应该给予开除处理。
主要是因为,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功能,一旦教师给当代的大学生做出坏的榜样,将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社会的看法,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全面体现了教师廉洁从教、高贵的人格品质。
相反,对于那些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教师应该作为示范进行宣传,鼓励和激发教师能够以己正身,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三、结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为科研、教育等方面的领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给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提升互联网专业技能,培养与时俱进的精神,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让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免受互联网+弊端的冲击,促进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多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1]李佳容,陈娟娟.“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教育现代化,2018,(13):124-125+132.[2]秦拓,罗意.“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7,(30):38-39.[3]郑雅婷.“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技能修养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28):134-135.(作者简介:廖晓虎,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专业,现任职于天门职业学院教务处科员,并在天门职业学院陆羽国际茶学院研究电子商务方向和授课。
)论坛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直观的人本唯物主义,将实践引入历史的视野。
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⑤很多人认为马克思在《提纲》中所理解的人的本质与在《手稿》中提出的类本质是相矛盾的,其实不然,类本质揭示的是单个人的本质所在,而在《提纲》中,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其现实性上”,也就是说在现实性上来讲,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在社会交往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往往是具有多种社会关系的,在现实角度讲,像劳动确证人的本质一样,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是对人本质的一种确证,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在更大的程度上摆脱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实现了人的本质问题的革命性变革。
他将人的本质从一种实体性范畴转变为一种关系范畴。
(三)“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二部著作,马恩在其中发挥了《提纲》的中心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认为《提纲》是《形态》的简略版,在这本著作中,马恩第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是其唯物史观成熟的标志,他的唯物史观又是以人为出发点的。
在《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而不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那种抽象的人,在马克思那里,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不仅仅是一种肉体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在意识的支配下,人能动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具有现实性,原因在于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而在众多的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形成又离不开生产:“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动物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肉体的需要,而人类在满足自身肉体需要的同时,他所生产的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了他的本质,他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与他和他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密切联系的,生产决定了交往的形式,所以,“现实的人”之所以现实,是因为他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所制约。
三、结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是人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此前的哲学家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持有一种抽象的、既成的观点,马克思则不然,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生发展的,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成本质论的地位,可谓是人学领域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颠覆了以往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构建了一套人学系统,“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
虽然自康德开始,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执着于“人”的追求,无论是康德的“人是目的”还是黑格尔的“人是精神的产物”,都在极力地彰显人的主体性,但他们都没有找到真正的道路,黑格尔最终也没有走出“迷宫”,封闭的体系窒息了他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