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三)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A. 雄性个体数量减少使雌虫失去生殖能力B. 成虫大量迁出使幼虫个体数量减少C.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D. 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数量立刻减少【答案】C【解析】解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后会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所以其种群密度会下降故选 C2.如图表示我国池塘中四大家鱼混养时各种鱼种群的分布情况以及食物的类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水体中所有的四大家鱼都以消费者为食B. 四大家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可充分利用池塘的空间环境和食物C. 各种鱼之间存在着竞争会导致鱼的总产量下降D. 池塘中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体现了种间的捕食关系不利于各种鱼的进化【答案】B【解析】A、从图中可以看出 A错误B、四大家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正确C、鲢鱼和青鱼不存在竞争关系D、捕食关系的存在有利于各种鱼的进化3.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A. 甲= 乙B. 甲lt 乙C. 甲gt 乙D. 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解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取决于小型动物类群的种类而不是取决于其数量.由于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而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 18\gt 15 所以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甲\gt 乙.故选 C.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鸟的领域行为降低了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 出生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C. 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 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答案】D【解析】解 A.鸟的领域行为提高了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A错误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B错误C.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C错误D.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D正确故选 D5.美国白蛾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流入我国境内后在辽宁、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产生了较大危害刚开始一段时间内其种群增长率曲线将是()A.B.C.D.【答案】A【解析】6.下图甲、乙、丙表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三种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曲线b点后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受到破坏B. 甲曲线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 乙曲线ab段的种群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 丙曲线b点后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环境条件改善从而有利于种群的生存【答案】【解析】7.研究土壤小动物时错误的做法是()A. 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B. 利用诱虫器收集小动物C. 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D. 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XX”【答案】C【解析】解 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以更统计和比较 A正确B、由于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利用诱虫器收集小动物 B正确C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用样方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 C错误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 但不能不统计 D正确.故选 C.8.黄粉甲是一种仓库粮食害虫现有亚洲黄粉甲A和北美黄粉甲B幼虫共同生活于食物充足的面袋中(上)和取虫器中(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由图中信息可知 A、B之间为捕食关系B. 取虫器中A、B黄粉甲的K值均大于面袋环境中的K值C. 两种黄粉甲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均为消费者D. 取虫器中黄粉甲A、B的曲线分别为“S”型和“J”型【答案】B【解析】A.由图可知 A、B曲线不具有捕食关系的数量变化特征所以不是捕食关系 A错误B.下图A、B曲线均高于上图中相应的A、B曲线 B正确C.黄粉甲取食粮库中的面粉等食物不属于消费者而是分解者 C错误D.取虫器有限环境中培养的两种黄粉甲不可能呈“J”型曲线增长大致均为“S”型曲线增长 D错误故选B9.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B.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均是具有破坏性的C. 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答案】B【解析】解 A.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人们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乱猎乱捕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A正确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B错误C.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C正确D.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正确故选 B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②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竞争关系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A. 2项B. 3项C. 4项D. 5项【答案】B【解析】解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①正确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②错误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有可能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的③正确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内斗争关系④错误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⑤错误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⑥正确综上所述 B正确故选 B11.草原上的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B. 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C. 啮齿类动物密度适当增大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D. 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答案】D【解析】解 A.观察图中曲线可以看出随啮齿类动物密度的逐渐增大植物的种类先逐渐上升到最大值后再逐渐下降由此可以推知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某些植物种群密度的增大 A正确B.自然选择会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所以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 B正确C.啮齿类密度适度增加会使植物种类增多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 C正确D.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D错误故选 D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常用样方法研究植物种群的种群密度B.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答案】B【解析】解 A.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A正确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变化 B错误C.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正确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鹰和蛇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D 正确故选 B13.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J型和S型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B. J型曲线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形成的C.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答案】C【解析】解 A.J型和S型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A正确B.J型曲线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形成的 B正确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错误D.K值是环境容纳量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则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D正确故选 C14.猫头鹰以林旅鼠为食当林旅鼠由于感染病毒导致数量下降的时候成年猫头鹰的数量仍保持稳定新孵出的猫头鹰却大大减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有()A. 蛋的孵化率不会受到影响B. 猫头鹰与林旅鼠之间是捕食关系C. 营养不足可能会使雌猫头鹰产蛋量减少D. 营养不良的新生猫头鹰可能更容易感染疾病而死亡【答案】A【解析】解 A.当林旅鼠数量下降的时候由于食物短缺蛋的孵化率下降猫头鹰的幼体数量减少 A错误B.猫头鹰以林旅鼠为食因此猫头鹰与林旅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B正确C.由于食物短缺致使雌猫头鹰因营养不良造成产蛋量减少致使新生猫头鹰的个体数量下降 C正确D.营养不良的新生猫头鹰更容易感染疾病而死亡等导致幼体猫头鹰数量大大下降 D正确故选 A1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数量常呈“S”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B.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稳定不变C.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呈均匀分布D.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A.由于资源有限随种群数量增加种内个体间斗争加剧限制了种群数量增加种群数量常呈“S”型增长B.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C.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呈集群分布D.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故选A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6.如图所示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此图中的增长曲线上的b点表示“K值”B. 该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大约在第2年C. 第7年开始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在第10年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A, B, C, D【解析】解分析题图曲线可知该图是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模式图 d点对应的值100 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 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50 即为\dfracK2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0∼10年之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值时增长速率下降至0 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A.由分析可知 K值是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A错误B.该种群是S型增长曲线在第5年时种群数量达到\dfracK2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 错误C.第7年种群数量增长缓慢但是种群数量仍然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错误D.第10年种群数达到最大值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错误故选 ABCD17.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B. 图中a点和b点该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C. 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 O~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该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答案】A, B, C【解析】A、b~c时间段内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下降到小于1 该鲤鱼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A错误B、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都等于1.5 因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2死亡率由于a、b两点的死亡率不一定相等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一定不等 B错误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增长率\gt)故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错误D、O-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c点)鲤鱼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 故增长率小于零 D正确故选ABC18.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曲线的出现可能是气候突然变化造成的该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B. 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同说明气候、天敌等因素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再产生影响C. 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D. 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答案】A, D【解析】A、甲曲线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由气候突然变得不适宜造成的该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 A正确B、3-b段气候、天敌等因素使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B 错误C、有害生物的防治应在k\sqrt2以前 a点时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 C错误D、丙曲线K值增大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有利于该生物种群生存 D正确故选AD.19.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Q时银鱼的种群增长倍数λ为1B. Q时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C. 在L~M时段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 增长速率大于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A, D【解析】解 A.种群增长倍数是指下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和上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的比值 Q时该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均为0 种群数量不再变化λ值为1 A正确B.O时是捕获银鱼较为适宜的时期此时种群数量较大捕获后种群增长较快 B错误C.在L~M时段由于种群增长倍数λ不恒定所以该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 C错误D.增长速率大于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正确故选 A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0.(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20.(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20.(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20.(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答案】(1)J【解析】解(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答案】(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解析】(2)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答案】(3)捕食【解析】(3)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答案】(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解析】(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21.(1)为调查庐山植物园中某植物﹣﹣十大功劳的种群密度一般选择________法为使得调查值更接近真实值请提供具体的操作或方法________(填两个)21.(2)在某海拔(1000m)处有一片松林地上的枯枝败叶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请从两个角度解释不同季节枯枝败叶量不同的原因①________ ②________21.(3)由于意外某松毛虫入侵了一片松树林松林被毁为治理松毛虫省某高校植物学家杨教授引入了松毛虫的天敌数年后松树林得以恢复该恢复过程群落发生了________ 与用化学药剂治理松毛虫相比引入天敌的优点有________【答案】样方, 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大样方数量【解析】为调查庐山植物园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为使得调查值更接近真实值一般进行的操作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和增大样方数量【答案】不同季节枯枝败叶的产生量不同, 不同季节分解者分解能力不同【解析】在某海拔(1000m)处有一片松林地上的枯枝败叶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其原因是①不同季节枯枝败叶的产生量不同②不同季节分解者分解能力不同【答案】次生演替, 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抗药性增强等【解析】由于意外某松毛虫入侵了一片松树林松林被毁为治理松毛虫当地引入了松毛虫的天敌数年后松树林得以恢复该恢复过程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因为该地有土壤条件和生物基础与用化学药剂治理松毛虫相比引入天敌的生物防治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抗药性增强等22.(1)湖泊中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水华发生时蓝藻大量繁殖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蓝藻属于________22.(2)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检测水体中蓝藻的数量需在盖盖玻片________(填“之前”或“之后”)滴加水样22.(3)大量蓝藻漂浮在水面使水面下的植物由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大量死亡水质恶化鱼虾死亡导致水质进一步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丧失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超过了________22.(4)水华结束后水生植物重新长出属于群落演替的________演替研究发现挺水植物茂盛的湖泊中发生水华的现象较少原因是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________【答案】(1)垂直, 生产者【解析】(1)湖泊中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这是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蓝藻属于生产者【答案】(2)之后【解析】(2)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检测水体中蓝藻的数量需在盖盖玻片之后滴加水样【答案】(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析】(3)大量蓝藻漂浮在水面由于遮光使水面下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大量死亡水质恶化鱼虾死亡导致水质进一步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丧失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4)次生, 光能和矿质元素等【解析】(4)水华结束后水体中仍有浮游植物等生物存在因此水生植物重新长出属于群落演替的次生演替由于挺水植物和蓝藻竞争光能和矿质元素等导致挺水植物茂盛的湖泊中发生水华的现象较少23.(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23.(2)根据甲图给出的信息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_______23.(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________23.(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________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答案】(1)迁入和迁出【解析】解(1)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答案】(2)增大, J型【解析】(2)根据甲图给出的信息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大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种群增长率为定值故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答案】(3)最大(K), c【解析】(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增长率为0 数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c【答案】(4)b【解析】(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b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增长速度最快24.(1)群落演替指的是________的过程24.(2)林窗形成后林窗下的生态环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引起了________的增加从而促进了林窗区草本和灌木植株的生长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会一定程度的改变群落的________(填垂直/水平)结构24.(3)林窗的形成同时还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一般来说林窗的形成会导致林窗内土壤中的营养物质________(填增多/减少)为了判断土壤营养物质的变化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时所釆用的方法是________【答案】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解析】群落演替指的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答案】光照强度, 水平【解析】林窗形成后林窗下的生态环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引起了光照强度的增加从而促进了林窗区草本和灌木植株的生长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因此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会一定程度的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增多, 取样器取样法【解析】林窗的形成同时还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一般来说林窗的形成会导致林窗内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增多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由于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因此在这类研究时常釆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试卷第11页,总11页。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B.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数量C.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D. 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答案】B【解析】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能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拔除否则会影响蒲公英的数量 A错误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 B正确C、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等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用取样器取样 C错误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两条邻边线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D 错误2.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 “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C.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之间种间竞争越激烈D. 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答案】D【解析】解 A.据题干知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A正确B.“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B正确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利用的资源与占据的空间越相似所以竞争越激烈 C 正确D.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不一定能够竞争过土著物种所以不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 D错误故选 D3.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B点种群数量为 K/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根据图1可以判断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B. 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C. 图2中曲线Y表示种群在B点出现环境阻力D. 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应在图2中的B点进行捕鱼【答案】B【解析】解A.λ>1 种群数量增长λ<1种群数量减少图1中λ前10年大于1 后十年小于1 所以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A错误B.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每年以固定倍数增加符合J型曲线模型所以可以用图2中曲线X表示 B正确C.图2中曲线Y为S型曲线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 C错误D.图2中的B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一般都在B点后捕捞使其捕捞后处于最大增长速率 D错误故选 B4.下列有关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 调杏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 统计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D. 制作的生态缸要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答案】A【解析】 A 、田鼠活动能力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A错误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B正确C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C正确D、制作的生态缸必须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D正确5.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 年末时为110 其中新生个体数为15 死亡个体数为5 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 1 则出生率越高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每年生殖次数增加则出生率会更高D. 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数量就会实现零增长【答案】B【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 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15 出生率为15\div 100= 15\% A 错误B、雌雄比例接近1: 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 B正确C 、出生率取决于种群的数量和年龄结构等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每年生殖次数增加但是处于生育期的雌性动物数量减少种群出生率也不一定会更高 C错误D、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D错误6.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是植物器官在地上不同高度和地下不同深度的空间垂直配置如图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B. 分层现象都是通过植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 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 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答案】B【解析】解 A.由题干可知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 A正确B.分层现象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 B错误C.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正确D.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 D正确故选 B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 ①②③④⑥B. ②③④⑥⑦C. ②③⑥D. ②③⑤⑥【答案】D【解析】①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不用除去培养液中的溶氧①错误②酵母菌培养的方法把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②正确③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时应该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保证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的分布是均匀的使选取的样液具有代表性③正确④在制作是、临时装片时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吸取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④错误⑤观察和计数应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进行⑤正确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⑥正确⑦早期培养也需要取样观察、计数每次取样相隔的时间应该相同⑦错误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a、b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a、b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 M时b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 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答案】D【解析】解 A.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a种群为被捕食者 b种群为捕食者 A正确B.M点时 b种群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 B正确C.图中 a种群增长时促进b种群不断增长但是当b种群增长大一定程度后就会抑制a 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可以看出两个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C正确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 D错误故选 D9.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 由图甲可知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段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 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可对应于图乙中的c点D. 种群数量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解 A.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A错误B.由图甲可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段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但仍然在增长对应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错误C.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增长速率为0 数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c C正确D.种群数量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持续快速增长而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则应该在c点捕获 D错误故选 C10.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0~a年种群数量不变B. b年时种群数量最少C. 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D. 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答案】A【解析】解 A.据图分析 0~a年λ=1 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A正确B.a~b年λ<1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 b~c年λ值增加到2 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则种群数量最少的应该在b~c年之间 B错误C.b~c年λ增加到2 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而“S”型曲线的种群数量是先增加后基本不变 C错误D.c~d年λ=2 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D错误故选 A1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 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 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适当稀释后再计数C. 将培养液均匀滴入计数室后再盖上盖玻片D. 培养液加入计数室后应待酵母菌全部沉淀到计数室底部再镜检计数【答案】C【解析】解 A.吸取培养液前轻轻振荡培养瓶保证酵母菌分布均匀 A正确B.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便于计数要适当稀释培养液 B正确C.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 C错误D.酵母菌应全部沉淀到计数室底部后再计数不能在培养液加入计数室时立即计数避免细胞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酵母菌被遗漏 D正确故选 C12.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 H^+ 载体将胞内的 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ATP 研究者得到该细菌 H^+ 载体结构改变的一种突变体(T) 并比较了Z、T分别纯培养时细菌数量和培养液pH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细菌消耗的ATP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 T细菌可能是主动运输排出\ H^+能力下降的一种突变体C. pH为 4.5 后Z细菌群体中个体的繁殖速率开始小于死亡速率D. 培养环境的空间、资源有限和天敌增加使两种菌呈现“S”型增长【答案】B【解析】解 A.细菌没有线粒体 A错误B.T和Z培养液pH比较 T组培养液中pH下降较慢说明从胞内排出的 H^+较少 T细菌可能是 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 B正确C.pH为4.5后 Z细菌群体数量还是增加的因此繁殖速率还是大于死亡速率 C错误D.培养环境的空间、资源有限使两种菌呈现“S”型增长题中没有天敌 D错误故选 B13.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14.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有()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②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③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④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空间特征上呈均匀分布⑤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 一项B. 两项C. 三项D. 四项【答案】B【解析】解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①错误②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重捕到的个体减少所测数值会变大故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②正确③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幼年的个体数多于老年的个体数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多于幼年个体数无法比较二者处于繁殖期个体数的多少③错误④种内斗争会使每个生物都平均占有一块地方所以能导致种群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④正确⑤样方法既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能用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⑤错误故选 B15.某小组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本实验设置的因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以及数量B. 根据土壤中同种落叶的腐烂程度可以判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C. 将带有落叶的土壤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的目的是杀死土壤微生物D. 实验中土壤的温度和含水量、落叶的种类和大小都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答案】A【解析】A、本实验设置的因变量是落叶的腐烂程度B、土壤中同种落叶的腐烂程度可以作为检测的指标C、放在60℃恒温箱1h目的是灭菌 C正确D、实验中土壤的温度和含水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16.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年龄组成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准确反映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答案】A, D【解析】解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 A错误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正确C.丁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 C正确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可以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D错误故选 AD17.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有()A. 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一定多B. 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D. 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答案】B, C【解析】解 A.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不一定多还要看生活的空间大小 A错误B.若动物对捕捉器有条件反射那么就无法用捕捉器进行重捕则无法进行相关计算 B正确C.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的年龄结构比例有关与数量无关 C正确D.样方法也能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错误故选 BC18.下图是在调查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而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0~5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性别比例保持 1:1B. 第10年时该生物种群数量最少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C. 10~15年该生物种群增长数量不断增大D. 第25年时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下降【答案】A, B, C【解析】解 A.据图分析 0~5年时λ = 1 种群数量不变 5~15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15~25年时λ>1 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所以 0~5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不变但不能说明性别比例保持 1:1 A错误B.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 B错误C.10~15年λ<1 种群数量减少 C错误D.第25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会使得其他种群的资源减少故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 D正确故选 ABC19.“茶园养鸡”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为探究鸡粪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人员将C、N、P作为计量土壤肥力的元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右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土壤中碳与氮的含量比值与鸡粪添加量呈负相关B. 通过添加鸡粪可增加氮的相对含量来提高茶园土壤肥力C. 氮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氮会使叶片变黄且影响产量D. 细胞与无机环境的元素种类相同体现了二者具有统一性【答案】A, B, C【解析】选ABC20.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1905年前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主要是有捕食者B. 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K值是保持在100000头C. 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被捕食D. 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答案】A, D【解析】解 A.1905年前由于有天敌美洲狮和狼等的存在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A正确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种内斗争的加剧鹿种群数量达到100000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因而该区域内鹿种群的 K值小于100000 B错误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可能是草场被破坏 C错误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D正确故选 A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经调查图1涉及的种群起始数量为N_0 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 21.(2)前4年间该种群年龄组成符合图2中的________ 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年龄组成符合图2中的________21.(3)图3中种群的K值为________ 图3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出现波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答案】(1)3.375N_0【解析】(1)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_0 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t年后种群的数量可以表示为N_t=N_0λ^t 因此第三年该种群数量=N_0(1.5)^3=3.375N_0【答案】(2)甲 , 乙【解析】(2)前4年间λ>1 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λ=1 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答案】(3)(a+b)/2,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动态平衡【解析】(3)图3中种群的K值为(a+b)/2 图3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出现波动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动态平衡22.(1)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和________.22.(2)该人工湿地地势高低不平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这属于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年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演替指的是________.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防止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这是由于________.22.(3)某兴趣小组对该湿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的丰富度进行了调查对一些个体微小、数量多的小动物常采用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将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如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答案】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解析】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答案】水平结构, 次生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解析】该人工湿地地势高低不平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这属于群落空间结构中的水平结构.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年增加由于初始条件不为零因此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防止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这是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答案】目测估计法, 偏小【解析】在丰富度统计时采用有两种统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该方法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因此对一些个体微小、数量多的小动物常采用的统计方法是目测估计法.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点因此将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如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23.(1)该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物种b最可能是________阶段的优势物种23.(2)从第10年开始物种a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23.(3)表中第30年时物种c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24.(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者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4.(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24.(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两种动物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消亡【解析】解(1)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答案】(2)时间或位置【解析】(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答案】(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若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便可共存【解析】(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25.(1)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________法若要预测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通常要调查鼠种群的________ 但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________ 若鼠迁入一个理想环境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lambda 倍则\lambda 为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的定值25.(2)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的关系是________ 如果鹰的数量下降一段时间内鼠种群数量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答案】标志重捕, 年龄组成,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大于【解析】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若要预测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通常要调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但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鼠迁入一个理想环境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lambda 倍则\lambda 为大于1的定值【答案】(2)二者呈负相关(或“鼠的种群数量较小时鹰攻击的成功率较高鼠的种群数量较大时鹰攻击的成功率较低”), 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解析】(2)由图数据分析得出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的关系是二者呈负相关。
2020年【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案:阶段质量检测(三) 细胞的物质代谢(含答案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三)细胞的物质代谢(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2.细胞代谢受酶的调节和控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酶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B.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C.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酶的种类相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D.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3.(多选)为了探究温度、pH 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④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C.实验③D.实验④4.在酶的催化水解过程中,酶与底物会形成复合物,最终把底物水解,形成产物。
已知酶催化水解的反应时间和产物生成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那么,在反应过程中酶·底物复合物浓度变化曲线正确的是( )5.取两支洁净试管,分别按下表处理:编号溶液处理酶试剂处理13%可溶性淀粉2 mL60 ℃水浴5min淀粉酶各2mL斐林试剂各2mL加热煮沸1min23%蔗糖溶液2 mL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试管及所说明的问题是( )A.1号,酶具有高效性B.2号,酶具有专一性C.1号,酶具有专一性D.2号,酶需要适宜的条件6.将2 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再在a试管中加入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b试管中加入4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下列四项中横轴为反应时间,纵轴为底物浓度,其中能正确表示时间和底物浓度关系的是( )7.下面四幅图均表示三个相邻细胞的水分渗透关系,若它们的细胞液浓度大小是a>b>c,那么,能正确表示这种关系的是( )8.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
高中同步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北师大版高中必修3生物试题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物质中,可在人体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尿素B.麦芽糖、葡萄糖C.蛋白酶、呼吸酶D.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解析:选A。
麦芽糖属于植物细胞中的二糖,不存在于人体血浆中;蛋白酶、呼吸酶和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
2.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低主要与内环境中溶质微粒多少有关B.温度、渗透压和pH均能直接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代谢活动C.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既与神经调节有关,也与体液调节有关D.人体失水过多,会在大脑皮质中产生渴觉解析:选B。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内环境中溶质微粒的多少,溶质微粒越多则渗透压越高,A正确。
温度和pH可以直接影响酶的活性,但渗透压不能直接影响酶的活性,B错误。
体温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C正确。
失水过多会引起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质形成渴觉,D正确。
3.如图是特定条件下不同概念的关系模型,模型及其中的X、Y、Z可代表( )A.内环境中物质交换,血液、组织液、淋巴液B.激素分泌调节,垂体、睾丸、下丘脑C.免疫调节中,抗原、巨噬细胞、抗体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无机环境的能量、生产者、消费者解析:选B。
血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X应为血浆,A错误;在下丘脑→垂体→睾丸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睾丸,促进睾丸发育并分泌雄激素,雄激素过多时,又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B正确;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而非巨噬细胞,C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非循环的,D错误。
4.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
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A.红细胞吸水增加B.胰岛素分泌降低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解析:选D。
高中生物 阶段检测(三)(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1-北师大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阶段检测(三)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胞吞方式才能进入细胞内,并消耗能量B.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均需要消耗能量C.人体成熟红细胞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的过程消耗能量D.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发生了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解析:大分子物质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内;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均需要消耗能量;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消耗能量;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发生了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
答案:C2.下列有关能量“通货”—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TP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参与DNA分子的合成B.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均需ATP作能源驱动C.动物体内同化作用消耗的ATP少于异化作用生成的ATPD.冬眠的动物在冬季来临之前需储存一定量的ATP,用以抵抗低温对身体的伤害解析:ATP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成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参与RNA的合成。
生物体内有些放能的生化反应不需要ATP。
动物同化作用所消耗的能量是靠细胞呼吸提供的,即同化作用所消耗的ATP仅仅是细胞呼吸所合成的ATP中的一部分。
ATP不能在体内大量储存,而是通过加速与ADP的转化来满足能量需要的。
答案:C3.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转移的方向是( )A.葡萄糖→丙酮酸→水B.葡萄糖→丙酮酸→氧C.葡萄糖→氧→水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解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第三阶段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H]还原氧气生成水。
从葡萄糖被氧化分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葡萄糖中18O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答案:D4.下列有关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从葡萄糖开始,产生丙酮酸B.都产生CO2和H2OC.都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D.都有能量释放,并产生ATP解析:呼吸作用是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其有氧呼吸都是把有机物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水并释放能量;而无氧呼吸在绝大多数高等植物体内的产物是酒精、二氧化碳和能量,在高等动物体内产物是乳酸和能量。
高中生物必修3阶段质量检测(三) 基因的本质试卷及答案
阶段质量检测(三)基因的本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如图是四位同学拼制的DNA分子平面结构部分模型,正确的是()解析:选C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与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相连,A错误;脱氧核糖应位于磷酸与含氮碱基之间,B错误;DNA分子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C正确;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与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连接,但连接点不对,D错误。
2.DNA分子结构中()A.含氮碱基与核糖相连B.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C.腺嘌呤与鸟嘌呤通过氢键配对D.两条链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解析:选B DNA分子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腺嘌呤通过氢键与胸腺嘧啶进行互补配对;DNA分子的两条链的结构都是螺旋结构。
3.下列有关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复制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C.DNA复制时先解旋后复制D.蓝藻细胞的拟核可发生DNA复制解析:选D DNA复制时以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作为模板,进行半保留复制;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DNA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所以解旋和复制是同时进行的;蓝藻细胞的拟核含大型DNA分子,可发生DNA复制。
4.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者都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C.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D.二者都诱发了DNA突变解析:选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 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都遵循对照原则,但二者都没有诱发DNA突变,其中只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北京高考)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解析: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而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
答案:D2.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C.种群死亡率高D.群落结构太复杂解析:种群密度越来越小可能与性别比、死亡率有关,但最可能的原因是种群处于衰退期,不可能是群落结构复杂。
答案:A3.右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此可以判断()A.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C.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完全相同D.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解析:从图中曲线可以不难看出,种群增长速率大于等于0,说明出生率大于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由曲线信息可知D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B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为增长型。
答案:C4.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 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 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曲线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相同时间取样才能说明问题。
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S型,其数量不会持续增加。
对酵母菌取样时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样。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 (2)
[第4章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这是因为南极()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解析:有机物、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是细菌与真菌生存的必备条件。
受低温条件的影响,南极地区分解者很少。
答案:D2.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答案:C3.(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每个营养级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有10%~20%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
答案:D4.如图所示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能正确描述各种成分和彼此间关系的是()A.因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所以老鹰也是蚂蚁的天敌B.蚱蜢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蜥蜴种群较老鼠种群所受的影响大C.老鹰可以吃蛇,但是蛇无法吃老鹰,因此蛇与鹰是共生关系D.仙人掌是生产者,老鹰是消费者,蚂蚁是分解者解析: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食物链,蚂蚁被老鼠捕食,但老鹰与蚂蚁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C. 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D.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象、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D【解析】解 A.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变化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等其他数量特征 A错误B.我国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错误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 C错误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D正确故选 D2.以下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正确的说法是()A. 该实验是利用逐个计数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的B. 吸取培养液于计数室后盖盖玻片观察C. 为保证结果可靠需多次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D. 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答案】D【解析】A项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 A错误B项实验过程中应该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 B错误C量为保证结果可靠需要多次取样求各组实验的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 C错误D项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D正确故选D3.某小组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结果如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各组实验除温度不同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B. 该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为30℃C. 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D. 不同温度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环境容纳量相同【答案】D【解析】4.适用于统计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A. 记名计算法B. 假说—演绎法C. 差速离心法D. 类比推理法【答案】A【解析】解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故选 A5.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 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答案】C【解析】6.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变化规律B. 调查棉花植株上的蚜虫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 黑光灯诱捕法可以用于调查所有农业害虫的种群密度D. 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调查蝗虫的种类和数量【答案】A【解析】A、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A正确B、蚜虫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常采用样方法调査蚜虫的种群密度 B错误C、黑光灯诱捕法运用了昆虫趋光的特点通常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 错误D、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而蝗虫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不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D错误7.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 H^+ 载体将胞内的 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ATP 研究者得到该细菌 H^+ 载体结构改变的一种突变体(T) 并比较了Z、T分别纯培养时细菌数量和培养液pH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细菌消耗的ATP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 T细菌可能是主动运输排出\ H^+能力下降的一种突变体C. pH为 4.5 后Z细菌群体中个体的繁殖速率开始小于死亡速率D. 培养环境的空间、资源有限和天敌增加使两种菌呈现“S”型增长【答案】B【解析】解 A.细菌没有线粒体 A错误B.T和Z培养液pH比较 T组培养液中pH下降较慢说明从胞内排出的 H^+较少 T细菌可能是 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 B正确C.pH为4.5后 Z细菌群体数量还是增加的因此繁殖速率还是大于死亡速率 C错误D.培养环境的空间、资源有限使两种菌呈现“S”型增长题中没有天敌 D错误故选 B8.下列关于M地域的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M地域是桑基鱼塘则其开捕的最佳时间是鱼群处于K/2时B. 若M地域是一片沙漠则其每部分的环境容纳量都是一样的C. 若M地域的某种群数量达到K值则该种群将呈现周期性波动D. 若M地域异种生物间的竞争加剧则会影响其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答案】D【解析】9.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的叙述正确是()A. 一块血球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B. 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C. 取样计数时要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取样D. 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大【答案】D【解析】10.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 “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C.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之间种间竞争越激烈D. 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答案】D【解析】解 A.据题干知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A正确B.“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B正确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利用的资源与占据的空间越相似所以竞争越激烈 C 正确D.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不一定能够竞争过土著物种所以不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 D错误故选 D11.某种兔引入草原后不停繁殖下图中曲线a、b分别代表该种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种兔引入后种群数量在AC段呈“J”型增长B. 该种兔的引入一定有利于增加该草原中物种多样性C. BC段该种兔种内斗争加剧D. 该种兔在该草原中生长的K值出现在D点【答案】C【解析】解 A.图中AB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变为“J”型增长 BC段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数量不再呈“J”型增长 A错误B.该种兔的引入不一定增加草原的物种多样性也可能导致草原上物种多样性减少 B错误C.BC段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内斗争加剧 C正确D.K值指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图中的C点故选 C12.采用样方法调査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关键是保证取样的随机性下列叙述不科学的是()A. 合理确定样方的大小B. 合理确定样方的数目C. 合理确定取样的方法D. 舍去样方的最大最小值【答案】D【解析】解 AB.样方的大小与所调查对象的实际生长情况有关所以要合理确定样方的大小和数目 AB正确C.取样方法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取样法如正方形的地段采用五点取样法 C正确D.处理调查数据时应该取其平均值以减少误差不能舍去样方的最大最小值 D错误故选 D13.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①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B. 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 ④为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D. 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答案】B【解析】解A.①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为年龄组成 A错误B.②决定种群大小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正确C.④为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 C错误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型增长 D错误故选 B14.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 由图甲可知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段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 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可对应于图乙中的c点D. 种群数量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解 A.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A错误B.由图甲可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段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但仍然在增长对应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错误C.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增长速率为0 数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c C正确D.种群数量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持续快速增长而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则应该在c点捕获 D错误故选 C1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a、b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a、b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 M时b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 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答案】D【解析】解 A.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a种群为被捕食者 b种群为捕食者 A正确B.M点时 b种群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 B正确C.图中 a种群增长时促进b种群不断增长但是当b种群增长大一定程度后就会抑制a 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可以看出两个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C正确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 D错误故选 D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16.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 在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属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 甲、乙两个群落的演替类型都是次生演替C. 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先于甲群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D. 第5年后物种丰富度降低一定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答案】A, D【解析】解 A.在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属于不同的群落而不是一个群落的垂直结构 A错误B.从图中可以看出演替的起点物种丰富度大于0 所以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B正确C.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先达到最大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确D.第5年后物种丰富度降低可能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也可能是自然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所致 D错误故选 AD17.科学家对某荒原上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获得如图所示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第5年的子午沙鼠种群属于衰退型B. 第10年和第20年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相同C. 第 1~ 5 年子午沙鼠种群增长模型呈“S”型D. 第 15~ 20 年子午沙鼠种群数量一直减少【答案】A, B, C【解析】解 A.第5年λ>1 子午沙鼠种群属于增长型 A错误B.第10年和第20年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不相同 B错误C..第 1~ 5 年λ>1 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子午沙鼠种群增长模型呈“J”型 C错误D.第 15~ 20 年λ<1 子午沙鼠种群数量一直减少 D正确故选 ABC18.如图是多刺裸腹蚤在三种不同温度(较高温、中等适温、较低温)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种群增长速率=)()A. 对一个种群说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B. 随着温度降低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逐渐延长C. 在中等适温条件下 K值最大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D. 在较低温条件下 K值最小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答案】A, B, D【解析】19.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有()A. 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一定多B. 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D. 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答案】B, C【解析】解 A.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不一定多还要看生活的空间大小 A错误B.若动物对捕捉器有条件反射那么就无法用捕捉器进行重捕则无法进行相关计算 B正确C.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的年龄结构比例有关与数量无关 C正确D.样方法也能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错误故选 BC20.根据生活史的不同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_1)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_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_t+1=N_t 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B. 在种群基数较少时 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也不可能为负值C. 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D. 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答案】A, C, D【解析】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该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物种b最可能是________阶段的优势物种21.(2)从第10年开始物种a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21.(3)表中第30年时物种c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22.(1)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________法若要预测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通常要调查鼠种群的________ 但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________ 若鼠迁入一个理想环境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lambda 倍则\lambda 为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的定值22.(2)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的关系是________ 如果鹰的数量下降一段时间内鼠种群数量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答案】标志重捕, 年龄组成,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大于【解析】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若要预测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通常要调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但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鼠迁入一个理想环境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lambda 倍则\lambda 为大于1的定值【答案】(2)二者呈负相关(或“鼠的种群数量较小时鹰攻击的成功率较高鼠的种群数量较大时鹰攻击的成功率较低”), 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解析】(2)由图数据分析得出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的关系是二者呈负相关(或“鼠的种群数量较小时鹰攻击的成功率较高鼠的种群数量较大时鹰攻击的成功率较低”)如果鹰的数量下降一段时间内鼠种群数量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23.(1)鱼和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23.(2)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千焦理论上该生态系统中牛所在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23.(3)沼气可以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原因是________23.(4)该生态系统能供养的人数较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答案】竞争【解析】甜高粱叶片中糖和蛋白质的含量高是鱼和牛的优良饲料说明鱼和牛竞争食物【答案】dfracm5【解析】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20\% 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千焦那么牛所在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m\times 20\% = \dfracm5【答案】增加光照强度、适当提高温度、提高CO_2浓度【解析】沼气可以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产生的沼气可在温室中用于点灯增加了对作物的光照强度燃烧提高了室内温度和CO_2浓度【答案】作物叶片、茎秆以及家禽粪便中的部分能量通过食用菌和家畜流向了人类使人获得的能量增多【解析】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的叶片、茎秆以及家禽粪便中的部分能量通过食用菌、鱼和牛流向了人类使人获得的能量增多故供养的人口较多24.(1)经调查图1涉及的种群起始数量为N_0 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 24.(2)前4年间该种群年龄组成符合图2中的________ 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年龄组成符合图2中的________24.(3)图3中种群的K值为________ 图3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出现波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答案】(1)3.375N_0【解析】(1)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_0 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t年后种群的数量可以表示为N_t=N_0λ^t 因此第三年该种群数量=N_0(1.5)^3=3.375N_0【答案】(2)甲 , 乙【解析】(2)前4年间λ>1 该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λ=1 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答案】(3)(a+b)/2,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动态平衡【解析】(3)图3中种群的K值为(a+b)/2 图3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出现波动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动态平衡25.(1)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和________.25.(2)该人工湿地地势高低不平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这属于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年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演替指的是________.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防止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这是由于________.25.(3)某兴趣小组对该湿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的丰富度进行了调查对一些个体微小、数量多的小动物常采用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将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如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答案】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解析】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答案】水平结构, 次生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解析】该人工湿地地势高低不平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这属于群落空间结构中的水平结构.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年增加由于初始条件不为零因此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防止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这是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答案】目测估计法, 偏小【解析】在丰富度统计时采用有两种统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该方法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因此对一些个体微小、数量多的小动物常采用的统计方法是目测估计法.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点因此将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如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1.(全国卷Ⅰ)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内环境指的是组成细胞外液的血浆、淋巴液、组织液,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
答案:D 2.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解析: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机体通过无氧呼吸供能,产生乳酸,使血浆pH降低。
血浆中的缓冲对H2CO3/NaHCO3中的NaHCO3可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乳酸钠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从而对血浆pH的降低起缓冲作用。
答案:B3.(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不只是血浆的成分稳定机体就能达到稳态。
答案:D4.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时,药液会进入②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的分泌物会进入①,然后经血液循环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C.①中的渗透压只与蛋白质含量有关,而与激素、废物无关D.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③中解析:皮下注射时,药液会进入组织液即②。
肾上腺、甲状腺、胰岛的分泌物为激素,激素会进入血浆即①,然后经血液循环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
(Word可编辑)(49套)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配套练习题汇总+章节检测题汇总
感谢您使用本资源,本资源是由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制作并分享给广大用户,本资源制作于2020年底,是集实用性、可编辑性为一体。
本资源为成套文件,包含本年级本课的相关资源。
有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录音、微课等教师最需要的资源。
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请精英团队,从衡水中学、毛毯厂中学、昌乐中学等名校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精研中、高考,创新教学过程,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整体教给学生。
本资源适用于教师下载后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适合于学生家长下载后打印出来作为同步练习使用、也适用于同学们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进度和难度,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
如果需要更多成套资料,请微信搜索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在页面下方找到“资源库”,就能得到您需要的每一份资源(包括小初高12000份主题班会课课件免费赠送!)(共49套180页)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配套练习题汇总+章节检测题汇总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自然界中许多生物的数量都表现为周期性波动B.人体稳态的维持只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C.生物圈自我调节很强,但也有一定限度D.机体的病理状态,归根到底是一种正常稳态被破坏的结果解析:人体稳态的维持,不仅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也靠免疫调节来维持。
答案:B2.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沙尘暴使人患咳嗽、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B.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较低C.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越高D.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解析:本题选项内容从多个方面反映环境与人的关系。
A项正确反映了环境中沙尘暴这种特定气候变化对人的呼吸系统的影响。
B项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
D项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人类破坏了植被、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的结果。
C项生物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与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B. 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C. 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D. 个体之间的生存斗争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答案】A【解析】解 A.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 A正确B.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B错误C.标志重捕法所标记的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不一定是均匀分布的 C错误D.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个体之间的生存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D错误故选 A2.大豆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A. 捕食B. 竞争C. 寄生D. 互利共生【答案】D【解析】3.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 温度B. 光的穿透性C. 大气中颗粒物含量D. 氧气的垂直分布【答案】C【解析】4.种群自然调节是指自然界控制生物种群规模的过程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力但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够无限增长因为自然界存在多种控制生物种群的客观因素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样方法只能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 种群的数量变化只有“J”型增长和“S”型增长两种模型C. 自然种群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存在负反馈调节D. 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解 A.样方法除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外也能调查部分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如蚜虫 A错误B.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增长、波动和下降等模型 B错误C.自然种群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种群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捕食关系也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制约种群数量的变化 C正确D.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 D错误故选 C5.以下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同一地块不同时间或不同深度土层调查结果应一致B. 吸虫器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C. 为了使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D. 采集的小动物应放于90%的酒精中【答案】C【解析】解 A.在同一块地不同时间或不同深度土层调查结果应不一致 A错误B.吸虫器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小的小动物 B错误C.为了使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 C正确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将采集的小动物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或放入试管中以防止小动物数目减少 D错误故选 C6.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可能呈“J”型增长()A. 只有当食物受到限制时B. 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的生存C. 只有在没有捕食者时D. 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或一种生物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答案】D【解析】7.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化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 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 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 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答案】C【解析】解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A正确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B正确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C错误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 D正确故选 C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B. 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会超过甲种群C. 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 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淘汰【答案】C【解析】解 A.据图分析 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在C点属于增长型A错误B.据图分析可知甲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一般情况下捕食者的数量不会超过被捕食者 B 错误C.甲曲线中A点相当于该生态系统中甲生物的最大容纳量K值 D相当于 \dfracK2点故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正确D.甲、乙为捕食关系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数量大量减少随之乙种群数量也会下降但不会导致甲种群被淘汰 D错误故选 C9.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和空间等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不会相同D. 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湖泊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捕捞过程中如果使用网眼偏大的鱼网则调查的估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答案】C【解析】10.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变化规律B. 调查棉花植株上的蚜虫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 黑光灯诱捕法可以用于调查所有农业害虫的种群密度D. 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调查蝗虫的种类和数量【答案】A【解析】A、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A正确B、蚜虫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常采用样方法调査蚜虫的种群密度 B错误C、黑光灯诱捕法运用了昆虫趋光的特点通常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 错误D、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而蝗虫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不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D错误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即使时间允许弃耕农田也不一定能形成森林C. 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淘汰原有优势种D.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一般也会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解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B.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但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B正确C.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取代原有优势种但原有优势种并未被淘汰 C错误D.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一般会发生变化 D正确故选 C12.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可概括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从裸岩阶段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森林阶段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常采用样方法C. 草本植物阶段调查土壤中动物丰富度时应采用记名计算法D. 地衣阶段和灌木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均有差别【答案】C【解析】解 A.从裸岩阶段开始的演替是从一个没有土壤、繁殖体的岩石上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 A正确B.森林阶段调查植物的丰富度常采用样方法 B正确C.草本植物阶段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错误D.组成地衣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生物群落有差异因此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差别很大 D 正确故选 C13.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鱼类养殖业在捕捞后种群数量接近K/2时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B.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标记兔被捕食会使估算值偏高C. 玉米田里的玉米植株呈现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D. 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解 A.鱼类养殖业在捕捞后种群数量接近K/2时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 A 正确B.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标记兔被捕食会使估算值偏高 B正确C.玉米田里的玉米植株是种群不是群落 C错误D.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D正确故选 C14.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如乙为农作物害虫 \t_4时间点防治最好B. \t_3sim t_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 \ t_1sim t_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 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到弱【答案】B【解析】解 A.在t_4时刻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如乙为农作物害虫则在t_4时间点之前防治最好 A错误B.在t_3\sim t_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 因此其年龄组成类型是衰退型在t_3\sim t_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 因此乙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 B正确C. t_1\sim t_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错误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弱到强 D错误故选 B15.下表是调查某区域(样方面积为2 h m^2)田鼠种群密度对捕捉的雌雄个体数和有标记个体数所做的记录已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较难再被捕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若调查该区域蚯蚓的种群密度也采取此方法B. 统计的种群密度要高于实际的种群密度C.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 / h m^2D.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答案】B【解析】解 A.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A错误B.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较难再被捕捉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偏小使计算出的结果偏大 B正确C.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 \dfrac该地段田鼠总数第一次捕捉并标记个体数=\dfrac重捕个体数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故理论上调查样方( 2 h m^2)中田鼠的种群数量=\dfrac50 \times 5010=250\left(只\right) 则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50/2=125(只 / h m^2) C错误D.根据两次捕捉的雌雄田鼠数目可知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D错误故选 B1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 ①③②B. ③②①C. ②①③D. ③①②【答案】C【解析】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③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 C正确故选 C17.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 环境容纳量也称 K值是指一定空间中种群的最大数量C. 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D. 在沙丘、火山岩、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答案】C【解析】解 A.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A错误B.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B错误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共同进化 C正确D.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火山岩、沙丘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原来有植被存在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错误故选 C18.下列有关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B. 镶嵌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C. 若弃耕农田上条件适宜最终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 发生火灾后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解 A.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即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A正确B.镶嵌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 B正确C.环境条件适宜时弃耕后的农田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C正确D.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发生火灾后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错误故选 D19.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的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表所示10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 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 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D. 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答案】C【解析】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A正确B、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正确C、种群无水平结构 C错误D、由表格数据可知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D正确20.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常用取样器取样B. 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计C. 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D. 无需标注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答案】A【解析】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A正确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然后查阅资料找出它们的名称 B错误C、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并统计肉眼不可见的小动物 C错误D、需要标注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D错误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21.(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21.(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叮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21.(3)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21.(4)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答案】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解析】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答案】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解析】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答案】缺乏有利变异【解析】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变异【答案】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解析】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由于受空间、营养、敌害等影响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22.(1)在某池塘中线虫以藻类为食鲫鱼以藻类和线虫为食若去掉线虫鲫鱼的总能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22.(3)某地森林中有很多珍稀植物如水冬青在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以_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该森林群落中动物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其直接决定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增加, 食物链缩短能量浪费少【解析】解(1)在某池塘中线虫以藻类为食鲫鱼以藻类和线虫为食若去掉线虫鲫鱼的总能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其原因是食物链缩短能量浪费少【答案】(2)间接【解析】(2)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3)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群落中植物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解析】(3)某地森林中有很多珍稀植物如水冬青在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该森林群落中动物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其直接决定因素为群落中植物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3.(1)鉴定细胞发生自噬的方法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是否形成自噬体自噬体是包裹了蛋白质或细胞器的囊泡它可与________融合并被消化它能消化蛋白质等物质的原因是________23.(2)酵母菌中与自噬体膜层数相同的细胞结构除了细胞核外还有________23.(3)自噬体内的线粒体被水解后的去向是________ 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可能会________(选填“增强”“减弱”或“不变”)【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24.(1)研究人员分别在w_1﹣w_5五个地点放网捕鱼并统计各种鱼类的数量该调查方法属于________法涠洲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的优势种是________24.(2)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不同的鱼类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性24.(3)线尾锥齿鲷和铅点东方鲀生态位是否完全一样?请说明原因________24.(4)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人类的活动涠洲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显著减少要恢复该区域的鱼类资源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答案】样方, 线尾锥齿鲷【解析】【答案】垂直, 季节【解析】【答案】不一定可能食性不同【解析】【答案】定期休渔控制捕鱼网眼大小减少人类活动【解析】。
高中生物 第二章阶段性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3高中生物第二章阶段性综合检测北师大版必修3(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内环境的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图为人体内环境部分结构示意图,对该图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的3和5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氧气和养料及代谢废物主要是由3来运输的C.图中的3和5可以相互转化D.在3中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解析:选C。
内环境是由3、5和淋巴液构成;氧气由2来运输,养料由3来运输;3与5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3中的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液分泌增多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骨骼肌战栗⑥代谢活动增强A.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④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答案:A3.下列各组植物激素中,其生理作用都是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的是( )A.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C.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D.低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解析:选C。
在以上各组植物激素中,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都抑制植物的生命活动,而其他的几种激素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4.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解析:选B。
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
5.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C.艾滋病 D.风湿性关节炎解析:选B。
A选项属于超敏反应;C选项属免疫缺陷病;D选项属自身免疫病;B选项属遗传病。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四) 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血浆中的水来自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C.呼吸系统不停地吸入O2、排出CO2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途径之一D.机体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解析: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等才能够完成。
血浆中的水除来自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外,还可以从消化道直接吸收而来。
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呼吸系统不停地吸入O2、排出CO2维持了内环境中O2和CO2量的相对稳定。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会增大产热量,影响体温,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答案:C2.神经元能够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下列有关神经冲动传导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B.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传递神经冲动C.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D.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间的传导都需要消耗能量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神经递质除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外,还可以作用于腺体细胞或肌肉细胞。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间的传导都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3.如图表示人的反射弧模式图,③表示脊髓的神经中枢,箭头表示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为感受器,不同的感受器可以接受相同的刺激B.刺激④既可以引起⑤的活动,亦可以导致a处的神经冲动C.a、b两处的突触保证了神经冲动只能沿箭头所示方向传递D.若因脑溢血使大脑失去功能,则图示的反射活动不能进行解析:不同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由于神经冲动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④时a处不会产生神经冲动;由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当大脑失去功能后,该反射仍能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这是因为南极()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解析:有机物、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是细菌与真菌生存的必备条件。
受低温条件的影响,南极地区分解者很少。
答案:D2.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答案:C3.(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每个营养级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有10%~20%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
答案:D4.如图所示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能正确描述各种成分和彼此间关系的是()A.因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所以老鹰也是蚂蚁的天敌B.蚱蜢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蜥蜴种群较老鼠种群所受的影响大C.老鹰可以吃蛇,但是蛇无法吃老鹰,因此蛇与鹰是共生关系D.仙人掌是生产者,老鹰是消费者,蚂蚁是分解者解析: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食物链,蚂蚁被老鼠捕食,但老鹰与蚂蚁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
因为老鼠为杂食性,当蚱蜢减少时受的影响较小,而蜥蜴只以蚱蜢为食,蚱蜢减少的较多时对其影响最大。
老鹰与蛇为捕食关系。
蚂蚁以矮灌木等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
答案:B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5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解析:分析题图,共有8条食物链,图中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袋鼬的营养级最高、能量最少。
答案:D6.(全国卷Ⅰ)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该系统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利用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属于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流失,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C7.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不同(如下表):造成这种分解率差异的非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B.微生物C.湿度D.温度解析:枯枝落叶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通过细胞呼吸氧化分解。
分解率的大小与微生物的种类、温度和湿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答案:A8.(海南高考)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A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可能只对捕食者有利;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A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野兔和鹿的关系为竞争关系解析:从食物网可知,其中有6条食物链。
昆虫、野兔、鹿为初级消费者。
狼和云豹都属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答案:A10.一个池塘中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和分解者(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b+d B.a>b+dC.a<b+d D.a<c+d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在沿各个营养级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为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因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不能流到下一个营养级或分解者体内,且不是每一个生物都能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捕食。
答案:B11.夏季既是鱼类摄食与生长的旺季,又是昆虫大量滋生的季节。
有些养鱼专业户发明了一夜间在鱼塘水面上方安装黑光灯诱集昆虫喂鱼的好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了昆虫的什么特性,给昆虫传递的是何种信息()A.趋光性物理信息B.向光性物理信息C.趋光性行为信息D.向光性化学信息解析:这种方法利用的是动物对光信息的一种反应,是趋光性,属于物理信息。
答案:A12.(天津高考)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任一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图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不能反映其营养结构组成,且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是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的;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输入。
答案:A13.(江苏高考)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紧抓住题干中“运用生态学的知识进行合理解释”中的“生态学”这一关键词。
A项是从人体物质代谢的角度来描述的;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由于能量传递经过的营养级少,损失的能量少,可利用的能量应该较多;C项是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角度合理解释题干中的观点;D项是从营养的角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答案:C1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食物关系,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相对值)如右下表所示,则甲、乙、丙、丁构成的食物关系可表示为()A.甲→乙→丙→丁Array B.丙→甲→乙→丁C.丁→乙→甲→丙D .解析:甲和丙所含有机物的量接近,应处在同一个营养级上。
答案:D15.(海南高考)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
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
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解析:清除其他树种,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这样会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灰椋鸟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增加。
农林害虫的数量因天敌的增加而下降,但鸟的种类减少,由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答案:D16.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A.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B.能量的收支随季节而波动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反复进行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解析: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关键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调节,可使自己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17.我国多数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B.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C.环境污染D.外来物种的入侵解析:我国多数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使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答案:A18.有的蛇有毒,并且偶尔会伤人,但蛇都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野生生物,下列关于保护蛇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保护物种的多样性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保护基因的多样性D.保护有害动物的多样性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答案:D19.下列哪一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通过作物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D.向农田施用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解析:农田通过作物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使土壤氮的含量减少,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C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只能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实现反馈调节的前提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解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还可来自自养型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12分)(全国卷)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
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__(填“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填“增强、减弱、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