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习得的经验论和先天论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当今国外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为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后天环境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它强调模仿和强化。
模仿说是192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而获得的,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
但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
先天决定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所以当儿童一生下来,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就触动语言获得机制开始工作。
“儿童语言学习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
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熟的,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
同时伦内伯格还提出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两岁至12岁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放缓。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言语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
先天语言能力说
儿童被假定为能将他们听到的语言 与他们已经拥有的语法结构相匹配, 儿童将开始使用这种语法规则。这一 过程就为参数设置过程。而且一个参 数的设定可能影响到语言系统的其他 部分,因此与该参数相关的其他特征 也开始为儿童使用。由于语言可能存 在大量的变化维度,因此该理论假设 存在大量的参数需要设置。
四、先天语言能力说的优缺点 1、优点 先天语言能力说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 一时震撼了美国语言学和心理学界,被称为 “语言学的革命”,掀起了研究儿童语言获 得的热潮。 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为主义的儿 童被动模仿的看法,注意到了儿童获得语言 的先天因素和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这一 学说对于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所出现的“过 分概括”等现象,可以给出较为简便的解释。 因此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史意义的 重要学说。
五、总结 “先天语言能力说”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儿 童认知能力较低的情况下,成人也没有对儿 童语言的准确与否进行奖惩,并没有提供明 确的语言榜样,儿童却能如此轻而易举地拥 有语言规则系统,以产生和理解语言及辨识 不良言语。但LAD理论还无法完全解释在语 言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的诸如发展速度、阶 段性、顺序性、关键期、敏感性等方面的问 题,也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 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
二、基本概念 1. 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装置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 LAD),这种装置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存在的, 是一种以生物为基础的、先天的模块。 2. 语言习得装置包含两样东西 (1)一套包括若干范畴和规则的语言普遍 特征; ( 2)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D的活动具有一个临界期。过了这个 临界期,LAD就会退化。
2、缺点 先天语言能力说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这些 批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乔姆斯基的理论是思辨的产物。人 脑中是否存在一个如乔姆斯基所说的那种由 语言普遍特征和先天的语言评价能力构成的 LAD,那是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 第二,过于低估后天语言环境作用。许多 研究表明,儿童各阶段语言的发展,同成人 与儿童交谈的语言成正相关。我们在研究成 人同儿童交际的语言问题时曾经发现:成人 同儿童交谈的语言,在复杂程度上具有略微 “超前性”,对儿童的语言起着向导作用。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
Representative person—— Vygotsky ( 维果斯基)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 社会交往的结果
参与社会交往的 儿童比独立行事 的儿童语言发展
水平更高
提出“最近发展区” 概念
LOGO
Cognitive theory(先天性理论)
focus
How to learn the target language regulations
说出最初的词汇
此后,婴儿的词汇量以平均 每月1-3个词的速度缓慢增长
对语言输入的特征进行处理
LOGO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process
Absorption
(吸收)
指在旧的思考、行
为方式中增加新的 信息。
Acceptance (接纳)
指调整、修正自己 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或学习新的方法以 适应外界新事物。
有区别地加以强化
不是幼儿母语中 的音位逐渐从他 的发音中消失
属于幼儿母语的特 征的声音由于得到 父母的鼓励而强化 为幼儿发音中主要 的声音
用条件反射来解释
音位和音节 词汇 语法结构 短语和句子
LOGO
习得母语步骤
模仿
强化
重复
成形
强调环境的作用
LOGO
认为
先天的 语言结 构知识
语言 完全是通过 经验学到的
Apply (运用)
指儿童为探索外部 世界所产生的不断 重复的动作,这是 儿童的思维方式。 通过多个方案的运 用,婴儿开始认识 这个世界。
LOGO
Comments on the three theories
Three theorie
s
Acquire d theory
育儿理论经验-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最新年精选文档
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最新年精选文档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语言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只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的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可比拟的。
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各种复杂而抽象的语言规则呢?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呢?在获得语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关于语言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家关注的问题,由于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同而形成了各种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
[1]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种,一种是先天论,一种是环境论,还有一种就是相互作用论。
本为针对这三种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比便大家能够清楚每种理论存在的价值以及理论不合理之处,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先天论先天决定论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代表人物有乔姆斯基和勒纳伯格。
(一)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认为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即普遍的语法知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转化成个别语法的过程,转化是由他提出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
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2]这个过程是儿童自己完成的,并非周围使用语言的成人所强加的,所以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是语言学家。
世界上很多儿童在语言学习的阶段同时学习几种语言,且能掌握的很好。
这些似乎能证明确存在着一种先天语言学习能力!但是学术界对乔姆斯基的理论却有如此评论:(1)先天普遍语法规则以及由语言获得装置建立语法假设的设想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2)根据先天普遍语法理论,幼儿在语言获得的开始阶段就具有了一套成人的语法系统,因而会“一下子”学会语言,实际上儿童的语言和成人的很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
(完整word版)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一、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斯金纳主张: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研究,反对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活动。
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习惯的总和。
是后天习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强调外部条件的作用,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
评价:(积极vs缺陷)1. 模仿vs每句话都是新的2.强化vs并非总是3.人的思维活动养成习惯vs儿童言语行为的创造性4语言外部形式vs难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二、先天论—“内在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理论基础:“普遍语法” 代表:乔姆斯基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体系。
语言习得是把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
人的言语行为充满了创造性。
语言习得是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
语言习得机制(LAD ) 普遍语法: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对所接触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母语假设根据在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反馈 运用评价能力分析、验证这些假设评价:1.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是语言获得的根本原因。
2.语言习得是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过程。
3.过分强调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
三、认知论(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理论基础:发生认识论 代表:皮亚杰认知能力 (语言习得是归纳过程:对语言材料假设—检验—总结出语言规则) 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儿童头脑中没有语言习得机制,不存在普遍语法,但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
认知机制和认识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
认知论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
认知论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认知论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引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而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着迷的过程。
认知论认为儿童天生具备语言发展的能力,他们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积累来逐渐掌握语言技能。
本文将从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原理、关键阶段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原理1. 基因与生物学因素:儿童在出生时就带有一定程度上对语言习得的基因倾向。
他们天生具备处理语音和语法结构等方面的能力。
大脑中与语言相关的区域也在出生后逐渐发育成熟,为儿童学习和使用语言提供了神经基础。
2. 意义导向性:认知论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互动来建立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并通过这种意义导向性来推动他们学习和使用语言。
当一个孩子指着一只猫并说“猫”时,他的父母会给予肯定的反馈,这样孩子就能够将“猫”这个词与实际的动物联系起来。
3. 模仿和自主学习: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不断模仿周围人的语言表达,并通过自主学习来逐渐掌握语言规则和结构。
他们会观察、听取和模仿成人的语音、词汇和句子,从而逐渐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
二、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1. 学前期(0-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听觉感知来认识世界,并开始发出简单的声音和单词。
他们逐渐理解一些日常用语,并能够表达基本需求和情感。
2. 早期儿童期(2-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掌握更多的词汇和句法结构。
他们能够使用简单句子来描述事物,并开始表达更加复杂的思想。
他们还能够理解并使用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
3. 中儿童期(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们能够理解和使用更加复杂的句子和语法结构,并开始运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1. 社会环境:儿童的语言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和互动机会,促进儿童的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 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就是口语中的听与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与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就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与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与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与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她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就是一种思维现象,而就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就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她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与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与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就是声音的刺激与反应,而且把语言与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 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就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就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就是乔姆斯基与马克奈尔(D、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述评(1)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05期(总第185期)No.05,2010Serial No.185收稿日期:2009-12-15;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0-3-10*本文系国家“211工程”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匡芳涛,E-mail :ftkuang@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儿童从一出生就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成长,学习着本民族的语言,在入学前就掌握了复杂的语言系统。
儿童为何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学会复杂的语法规则、发音规则和庞大的词汇量,这引发了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有多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儿童语言习得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研究儿童语言习得作为理解语言本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假说、语言习得过程、语言习得途径和语言习得关键期四个方面来论述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问题。
一、儿童语言习得四假说(一)刺激—反应论上世纪初,以刺激—反应模式为理论基础而建立的行为主义学派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而不是主观能体验的知觉或意识。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作为人的整个机体行为的一部分,同人的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并可以经过强化、训练或模仿等方式而逐渐形成。
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学习理论在斯金纳(B. F.Skinner )1957年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 )一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他强调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操作条件反射过程,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和选择性强化而习得语言的,儿童习得语言主要经由模仿—增强—重复—形成四个阶段。
儿童先是对周围的言语刺激进行模仿,同时人们对儿童的模仿作出反应,如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来强化儿童对语言的模仿。
经过不断地模仿和反复强化,儿童慢慢形成了一种言语习惯,从而习得言语能力。
论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对早期语言教育的启示
论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对早期语言教育的启示作者:王哲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18期引言儿童早期语言习得的状况体现了儿童早期思维发展和语言交际能力,并将影响儿童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
因此,研究此问题,不仅有利于深入认识儿童习得语言的本质,也有利于为儿童语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儿童语言习得机制的重要理论目前,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大流派:先天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知相互作用论。
(一)先天决定论先天决定论,其代表观点有转换生成语言学学派创始人乔姆斯(N.Chomsky)的“天赋主义论”和勒纳伯格(E.H.Lenneberg)的自然成熟说。
乔氏提出的“天赋主义论”主要由他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发展而来,该理论基于观察到的这样一种事实:人类语言习得的过程并不是机械地模仿或受习惯的支配,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儿童这种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的能力就是语言的创造性。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行为和语言习得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的大脑中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1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儿童正是通过这种内部的机制来习得语言的。
LAD是人类大脑结构中固有的,这种机制使得一切正常儿童只要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短短几年之内习得母语。
勒纳伯格(E.H.Lenneberg)以生物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提出了自然成熟说,他认为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当大脑机能成熟到一种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在條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语言能力就会显现出来。
(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提出者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习得的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F.Allport)提出了语言模仿说,他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的理论。
它涉及到语言习得的本质、机制、过程以及影响语言习得的各种因素。
以下是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模仿和刺激-反应机制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儿童通过模仿他们的父母和周围的人来学习语言。
这种模仿过程被称为“刺激-反应”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机械性和重复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2.先天论先天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语言器官,它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产生语言。
先天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3.认知论认知论认为,语言习得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规则和语法来理解和产生语言的。
认知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4.互动论互动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与成年人和其他儿童的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互动论者认为,儿童在交流和互动中通过协商和使用语言的规则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社交性和互动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5.语境论语境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与语境密不可分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方式是不同的。
语境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在不同的语境中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语境论强调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认为语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slooss争论名词解释
slooss争论名词解释
Sloss 争论是指关于语言习得的一种理论观点之间的争论。
该争论源于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和语言学家威廉·史洛斯(William Sloos)之间的一场辩论。
乔姆斯基提出了“天赋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语言习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通过基因传递的。
他认为,儿童在接触语言输入之前就已
经具备了一种语言生成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生成语言。
而史洛斯则提出了“经验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他认为,儿童通过接触语言输入和与他人互动来学习语言,而不
是通过天赋的机制。
这场争论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对语言习得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观点仍然存在争议,但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基因、环境和经验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doc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摘要】本文综合相关资料,重点参考欧卫红《双语教学论》,整理出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行为主义学派、先天语言能力说和互动/发展理论,阐述主要观点及缺陷,以供学者参考。
【关键词】FLA;积极强化;LAD;ZPD一、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是1940s~50s,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理论。
关于语言学得心理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是B.F.斯金纳。
他在《言语行为》(斯金纳,1967)中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方式,像其他行为一样可以被学习。
他相信语言是一套习惯,能通过工具性学习被教会,比如开发特定的刺激(S)-反应(R)之间的关系。
当儿童模仿周围人说话时,他们努力重复听到的东西,并受到“积极强化”(得到成人的表扬或者仅仅是成功的交流)。
获得环境的鼓励,儿童将继续模仿和练习这些声音和模式,直到他们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根据这个观点,儿童听到的语言的数量和质量,并与环境中他人的强化保持一致,将形成儿童的语言行为。
这个理论指出了环境的重要性。
然而,有很多证据反对这个观点。
该理论假设:获得依靠一个特殊的输入结构,同时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儿童的语法生成能力。
这些假设不能解释儿童在语言习得中所展现的创造力,为什么他们能够完成这些阶段,为什么他们会犯这些错误而不是其他的?二、先天语言能力说斯金纳出版了《语言行为》两年后,针对行为主义学派的缺陷,乔姆斯基(1959)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语言习得观点。
乔姆斯基(1959)认为行为主义学派理论不能解释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事实上儿童开始懂得更多的语言结构,而不是以听到的语言作为样本基础进行学习。
因此,他假设儿童获得语言是一种天赋,语言在儿童时期的发展正好如同其他生物学功能的发展。
语言习得不仅是一套习惯,也是受规则制约的;随后,大脑负责认知和语言数据处理,遗传的语言机制使语言习得成为可能。
他称这种特殊的机制为语言习得机制(LAD)(乔姆斯基1965),推测它位于大脑,负责识别深层结构,强调普遍语法。
论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对早期语言教育的启示
论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对早期语言教育的启示引言儿童早期语言习得的状况体现了儿童早期思维发展和语言交际能力,并将影响儿童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
因此,研究此问题,不仅有利于深入认识儿童习得语言的本质,也有利于为儿童语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儿童语言习得机制的重要理论目前,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大流派:先天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知相互作用论。
(一)先天决定论先天决定论,其代表观点有转换生成语言学学派创始人乔姆斯(n.chomsky)的“天赋主义论”和勒纳伯格(e.h.lenneberg)的自然成熟说。
乔氏提出的“天赋主义论”主要由他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发展而来,该理论基于观察到的这样一种事实:人类语言习得的过程并不是机械地模仿或受习惯的支配,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儿童这种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的能力就是语言的创造性。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行为和语言习得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的大脑中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1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儿童正是通过这种内部的机制来习得语言的。
lad是人类大脑结构中固有的,这种机制使得一切正常儿童只要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短短几年之内习得母语。
勒纳伯格(e.h.lenneberg)以生物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提出了自然成熟说,他认为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当大脑机能成熟到一种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在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语言能力就会显现出来。
(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提出者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习得的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f.allport)提出了语言模仿说,他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新行为主义者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用操作条件反射解释语言习得,他强调环境因素,即当儿童习得语言时,当场受到的刺激和强化过程对语言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二、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当今国外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为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后天环境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它强调模仿和强化。
模仿说是192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而获得的,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
但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
先天决定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所以当儿童一生下来,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就触动语言获得机制开始工作。
“儿童语言学习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
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熟的,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
同时伦内伯格还提出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两岁至12岁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放缓。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言语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异同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的异同摘要:长久以来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理论通过不断的发展研究形成了三派主流观点,包括:“经验习得论”、“先天论”以及“交互作用论”。
三派观点都围绕自身的主张,提出了诸多假设并得到了充分的理论证明,虽然其中仍可能存在不能解释的疑问,但都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且每一派中的许多不同的主张有丰富了对于儿童语言理论研究的深入讨论。
关键词:语言理论观点我们要看到,三派观点虽然都有相对独立的理论立场,但三者之间也是存在联系。
研究三者之间的异同,能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其中各派观点缜密的理论逻辑,有助于理解语言发展理论体系的全貌,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立场,总结有意义的经验与思考。
经验习得论(行为主义理论)中强调了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这个理论观点的代表人物B.F.斯金纳(B.F.Skinner)认为,由于儿童合乎语法的言语得到强化,所以他们学会了正确讲话。
这就符合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观点。
在他的观点下,可以这样理解:言语跟其地行为功能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使儿童所习得的口头反应数量增的过程。
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
比如,如儿童在咿呀学语期间,会自发、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其中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于是父母就对这些声音加以强化,使这些声音逐渐在儿童发声中占了优势地位。
以此类推,在儿童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刺激,或者通过模仿他人而产生的言语习惯,通过成人或者父母的强化,并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儿童实现了语言的发展。
先天论的观点指出,人类习得语言是生理上预先设定好的,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
于是由语言学家N.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提出了人类配有“语言获得装置(LAD)”的观点,这样就阐释了为什么我们眼中极简单的语言结构对于认知不成熟的婴幼儿来说是相对复杂到无法通过父母直接教授或者尝试错误的方式来习得的。
语言获得理论先天
大脑的单侧化
成人的言语中枢只位于大脑皮层的一侧, 这种现象称为“单侧化”
不足:
语言发展关键期学说让我们了解了成人与儿童 之间语言学习等问题。但勒纳伯格的自然成熟 说也否定了环境和语言交往在语言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忽视了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这种理 论无法解释为什么生活在不同语言社会的儿童 会获得不同的语言系统,能听、说不同的语言。 例如,无法解释本身听力正常而父母聋哑的儿 童不能学会正常人的口语而只能使用聋哑人的 手势语,还有“狼孩”的问题。
与先天语言能力说的相同点
都否定环境和语言交往在语言发展中的 重要作用。 潜在的语言结构和现实语言结构与乔姆 斯基的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也较为相似
自然成熟说主要观点
2、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
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是对相似的事物进 行分类和抽取。语言的理解和产生在各 种水平上都能归结为分类和抽取。
自然成熟说主要观点
3、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语言既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 然有个关键期,约从两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 (11、12岁)为止。过了关键期,即使给以训 练,也难以获得语言。同样,大脑的单侧化也 是在关键期内出现的。迄今为止在各地发现的 不少“兽孩”在一定程度上为这种观点提供了 佐证,如“狼孩”卡玛拉和亚玛拉、“羚羊孩” 等。当人们发现他们并把他们带回人类社会时, 由于他们都已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而 不管人们怎样教化,他们也无法掌握人类的语 言。
日本医生角田信男用15年的时间,研究脑的左右两半球 的支配问题。他最终发现,人类的大脑两半球对语音刺 激的支配方式受本民族语言影响的结果。他发现日本人 和波利尼西亚的右耳(左脑)对元音和音节期支配作用, 而其他人则相反。因为其语言大量的词是单由元音组成 或两个以上的元音和辅音组成,元音在识别单词或句时 和复音一样重要。因此,元音是在他们左脑即语言半球 进行处理的。日本人中,与感情有关的声音是在左脑处 理的,左脑这一半球的支配作用,随着讲话能力的提高 而牢固的确定下来,造成人脑两半球对声音支配方式不 同的元音,显然是听觉和语言环境而非遗传因素,这无 疑对自然成熟说提出严重挑战。
儿童语言习得两大理论研究范式述评_杨旭
⼉童语⾔习得两⼤理论研究范式述评_杨旭语⾔理论研究odern chinese2013.01⼉童语⾔习得两⼤理论研究范式述评□杨旭摘 要:迄今为⽌的⼉童语⾔习得理论研究的范式可以归结为⽣成语⾔学的普遍语法和认知语⾔学基于使⽤的建构语⾔理论。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成语⾔学家认为语⾔具有客观性,应该找到适合全⼈类的普遍语法,但⽆法解释⼉童是怎样运⽤普遍语法解决具体语⾔⾥具体问题的;以托马斯诺为代表的认知语⾔学家强调语⾔是基于使⽤的,语⾔知识源于语⾔的使⽤体验,语⾔习得依靠⼈的⼀般认知能⼒。
虽然⽬前对该理论的研究刚开始起步,但它具有较强的解释⼒和说服⼒。
本⽂以这两派的主要观点进⾏述评,期望藉此深⼊探索⼉童语⾔习得的难解之谜。
关键词:普遍语法基于使⽤难解之谜⼀、引⾔⼉童语⾔习得是⼀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同时⼜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不同年龄阶段的⼉童其语⾔呈现不同的特征。
到⽬前为⽌,对⼉童语⾔习得的研究有多种理论解释和假说,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以乔姆斯基(Chomsky)为代表的天赋论派和以托马斯诺(Tomasello)为代表的基于使⽤的建构论派。
乔姆斯基把⼉童语⾔习得的成功解释为⼉童对抽象语法原则的掌握,由于⼉童⽣活环境中语⾔资料的贫乏,所谓的普遍语法只可能是天⽣的;相反,托马斯诺激烈地批判⽣成语⾔学中普遍语法的观点,⽀持认知语⾔学,从社会语⽤学的视⾓提出了基于使⽤的⼉童语⾔习得理论。
他认为⼉童在⽇常交际中的解读别⼈意向和探求语⾔模式能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语⾔构式,这些构式最终成为他们交际时运⽤的语⾔。
⼉童语⾔习得是先天的还是基于使⽤建构的已成为众多学者不断研究的焦点。
本⽂尝试以乔姆斯基天赋论的语⾔习得观和基于使⽤的认知功能语⾔习得观加以评述。
⼆、乔姆斯基天赋论的语⾔习得观在乔姆斯基看来,⽆论⼀个⼉童出⽣的背景和习得语⾔的环境有多⼤的不同,他们最终都能达到⼤致相同的语⾔⽔平,天⽣就具备某种学习语⾔的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儿童的语言习得都是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发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自身和环境二者的关系成为重要问题。
一方面先天论者坚持认为语言是复杂的,而儿童获得语言又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不可能通过任何已知的方法(如模仿)学习获得。
因此,语言系统的核心部分一定是儿童天生具有的。
另一方面,经验论者则更加关注语言环境的作用,以及儿童与环境如何相互影响。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先天论与经验论都没有获得完美的证明,至今仍处在争论中,但是两种理论的原则观点已经渗透在很多现代语言理论及心理模型中,因此,本文对两种理论做详细梳理。
1 儿童语言习得的经验论经验论的代表是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约翰.华生和斯金纳,其关于儿童语言习得主要有以下观点。
1.1 儿童习得的是语言行为,而非语言能力传统的行为主义者避免提及心理学的术语。
因此他doi:10.3969/j.issn.1672-4933.2019.02.020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康复学院 北京 100083作者简介:高立群 博士 教授;研究方向:语言病理学通讯作者:高立群,E-mail:gaolq@儿童语言习得的经验论和先天论Empiricism and Congenitalism in Children's Language Acquisition高立群GAO Li-qun们不对沟通意图、内在语法规则、内在语言能力等术语加以论述。
行为主义认为这些心理过程很难定义或直接测量,他们更关注可观测的语言行为,例如如何从语言行为的角度寻找与行为同时发生的环境刺激,并由此预测特定的语言行为。
与语言能力相比,行为主义者更重视语言表现。
Skinner [1]认为,不应接受传统语言单位知识的分类(如词汇和语句),而应该像研究其他行为一样对语言进行研究,寻找语言行为发生的功能单元及这些单元与预测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1.2 语言学习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行为主义认为语言学习也是一种技能学习,和其他行为技能的获得没有本质差异。
如Watson [2]提出,语言尽管很复杂,但它只是一种简单行为的开始,是一种可操作的习惯。
Skinner [1]认为语言之所以是一种特殊行为,因为它全部都是根据他人的强调而形成,除了对其他人产生影响,语言行为本身没有任何其他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虽然行为主义承认人类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如对唇、舌和喉的精细运动控制)使其说话,但是说话仍然是学习的结果,其学习原则与老鼠学会跑迷宫是相同的。
说话的理解和产生一定是在环境刺激控制下,通过强化、模仿以及不断接近成人的语言表现而产生。
1.3 儿童是环境的被动接受者行为主义比较轻视儿童自身的作用,他们认为儿童是一个环境压力被动的接受者,就像一块可塑的粘土被注进新形状的模具里。
行为主义者很少认为儿童会反过来影响环境。
事实上,Skinner[1]曾断言,一个说话者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旁观者”,在语言行为的拥有或发展中没有任何主动性角色。
1.4 语言习得是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行为主义认为语言行为习得的最简单方式是把环境的刺激同一定的生理反应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被称作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
儿童习得词汇的意义就是通过这种任意的言语刺激与内在的反应经常联结而形成[3]。
如一个婴儿碰到一个电炉[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产生生理上的疼痛[非条件反应(u n c o n d i t i o n e d response,UCR)]。
当婴儿的妈妈喊到“烫”时,这个单词[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就和“烫”这种最初的刺激联系在一起,并且婴儿会逐渐习得对这种和“烫”本身相似的刺激产生反应[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CR)]的能力。
一旦一个条件刺激(单词)能够产生一个条件反射,它就能作为一个非条件刺激作用于另一个条件刺激。
一个新的条件刺激,如单词“火”,经常和单词“烫”同时出现,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和“烫”一样的条件反应。
几个条件刺激对应同一个条件反应使得这些刺激之间形成一种联系。
因此,不仅任意的语言条件刺激可以和特定的内部意义(条件反应)相联系,词汇本身也通过刺激-刺激的联系连结起来。
这样,经典条件反射就可以解释词汇习得和词汇联想之间的关系了。
1.5 强化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关键因素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儿童的条件反射得到成人奖励,儿童就会更多地重复那些获得奖励的行为,而那些导致惩罚的行为则倾向于不再发生。
儿童的语言越是接近成人的语言,越会得到奖励,而没有意义或不恰当的言语则会被忽视或受到惩罚。
儿童语言是环境媒介(如父母)不同的奖励和惩罚所塑造的,父母逐渐改变奖励策略,最终只奖励那些有意义或成人化的句子,于是儿童的语言行为就越来越接近成人。
1.6 模仿是儿童习得语言的主要方式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越来越复杂的语言行为是学习基本过程所塑造的,并且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需要费力塑造每一个语言反应,言学习。
不限于此[4],儿童可以通过模仿表现出与模仿对象相似的行为模式。
Whitehurst等认为儿童可以通过模仿习得语法,用适合新句子的词代替他们自己的词。
当儿童成功地模仿了新词和新的形式,强化就出现了,这种强化来自父母或者儿童自身。
模仿的过程变成一种强化的事实意味着儿童将更频繁地使用模仿。
因此,模仿就成为一个相对灵活并被频繁使用的学习策略,这使得复杂言语行为的学习快速增长。
总之,行为主义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简单机制上。
语言习得是把多种多样的刺激同内部反应联系起来,以及把这些内部反应与外显语言行为联系起来。
语言习得是从自发言语到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以及模仿使用而达到成人水平沟通的过程。
儿童习得语言所需要的时间被认为受限于父母的训练技术,而非儿童成熟过程。
行为主义者一般不会用儿童对规则知识的掌握、沟通意图以及从语言环境中抽象出重要特性的语言能力衡量儿童。
特定环境刺激会引发或加强儿童一定的反应,语言习得的顺序就由环境中某个时间点上最突出的刺激,以及儿童对这些刺激的已往经验决定。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的方法,强化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2 儿童语言习得的先天论先天论的代表是语言学理论,代表人物是诺姆.乔姆斯基,其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观点如下。
2.1 语言具有独立于语言行为外的结构或语法语言学理论通常认为这个独立的规则系统决定了一种语言中符合语法或被允许的句子。
语法由一套精细的规则组成并被这个语言中的所有人共用,这使得无限可以相互理解的句子产生。
乔姆斯基[5]认为恰当的语法必须具有可生成性或创造性以能够解释无数母语者产生或理解的句子。
任何语言的成人都可以通过某个单一的语法规则插入各种各样的词汇产生和理解他们说出或听到的句子。
真正的语法应该是能够描写所有可能的句子的知识,而不只是已产生的句子(语言表现)的知识。
2.2 儿童语言环境的刺激贫乏论乔姆斯基[6]提出儿童不能仅通过他们在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习得语言,因为环境中儿童所能接受的语言输入是有限的、片段的、凌乱的和不完整的,其中充斥着矛盾和错误。
这一论点被标为刺激匮乏论。
儿童的语言环认为人类具有一个由基因决定的语(如一般的学习和记忆)的内在语言成分。
2.3 语言习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和语言习得这一内在语言成分一直以来被叫做语言习得装置(LAD),这个装置给予儿童一套关于语法分类和可能的转换形式[8]。
这个语言习得装置操作儿童语言的原始语言学材料,以产生儿童母语的特定抽象语法。
LAD被认为是大脑用来处理语言的特定生理部分。
正如翅膀让鸟儿飞翔,LAD让儿童具有足够说话的内在语言知识[9]。
这个内在的语言知识必须由世界语言所共同具有的语言方面构成。
因为儿童本身具有学会任何一种语言的能力,因此LAD的特性具有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特性。
2.4 儿童获得的是语言结构知识和语义概念, 而非关于环境的知识外部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也有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较小,不是本质和决定性的,并且儿童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个主动学习者。
McNeill[8]认为儿童天生具有比如句子、语法分类、语音的一些方面,这些是语法恰当发展所必需的“强大的语言普遍原则”。
儿童被看作是解译密码者,他们运用内在的语言知识解密其母语。
当儿童置身于母语中时,一系列语言参数就被设定了。
例如随着时间流逝,听英语长大的儿童会运用语序表达词汇之间的关系,而听意大利语长大的儿童则会运用曲折形式表达词汇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观点倾向于先天论。
语言学家在寻找不同儿童、不同文化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共通处,以发现那些可以从所有语言所共同拥有的特点推断内在组织结构。
语言学理论认识到了体验语言环境的必要,但认为环境仅仅引发了这种以生理的LAD为基础的发育或者仅仅设定了参数,并没有塑造或训练语言行为。
在这个观点中,如果儿童习得语言任务中某些关键方面在出生时就已具备,这个任务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探测环境中具有语言学意义的声音,当他们成熟后只会发出在他们语言环境中所出现的声音。
这一过程也许会受助于先天具有的模仿能力,通过这种模仿能力,儿童能够自动复制在成人身上看到的面部运动(与不同声音相关的唇、舌结构)[10]。
当儿童的发音技巧成熟后,他们同时在语言环境中形成原始的参考概念,如“奶”[11]。
某个时候,儿童听见父母说“你想要一些牛奶吗”,于是总结出“牛奶”这个声音是指代奶这个原始概念的标签。
虽然父母并没有专门教孩子“牛奶”这个词,但儿童将选择句子中的“牛奶”而不是其他词作为牛奶这一概念的指代,因为儿童具有将词汇分到恰当语法范畴中的机制。
换句话说,儿童甚至可以在大人使用的语言中自主地把其和动词区分开。
研究显示,儿童的自发语言中存在语言规则的过度泛化进一步证明了儿童习得语言规则的事实[12]。
如一个小孩会说“I eated a cookie”。
这是儿童知道一般动词过去式变形的规则,是将这种规则过度泛化到特殊动词上的证据。
Brown等[13]总结到,既然儿童绝不会在成人口中听到错误,成人便应该诱导儿童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
许多研究也在其他大范围的语言和文化中,包括芬兰语[14]、土耳其语、俄语[15]以及日语[16]中发现相似规则过度泛化的证据。
儿童语言习得的先验论强调语言能力的先天性,试图以具有先天语言普遍性的语言规则系统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其最大贡献在于使人们开始关注儿童语言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根本改变了人们对儿童语言学习方式的理解。
但是,由于先验论的语言习得理论的许多前提是先验性,许多先验的语言规则也难以具体细化和被检验,因此该理论也一直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