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及其发展趋势作者:赵全备肖红雨高健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11期摘要:1984年鲁健骥先生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自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大幕开启。
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戴曼纯(2000)指出词汇的习得是一个终生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一种语言(如英语、汉语等)的全部词汇,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目前,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认知过程研究、理解性词汇知识与产出性词汇知识以及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理论的引入与介绍等方面。
我们考察了2000年至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发表的32篇相关文献,其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研究各3篇,比例均为 9.37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认知过程研究16篇,比例为50%,理解性词汇知识与产出性词汇知识6篇,比例为18.75%,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理论的引入与介绍4篇,比例为12.5%。
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关注不同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如房艳霞(2018)认为提高语块意识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口语词汇产出的流利度、准确度,提高语块意识的教学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过词汇的再认和产出。
洪炜(2013)认为发现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和保持近义词的习得。
此类研究多考虑学习者自身因素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随着语料库技术的逐步发展,语言资源逐渐发展,统计手段逐渐完善,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愈来愈得到关注,如郑丽娜(2015)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考察英语背景学习者对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的习得情况。
杨素英(2016)使用语料库对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体标记“了”和“着”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声调习得研究回望

表现不 同 , 目前 对 相 同母 语 背景 的学 习者 偏 误 而
语孤 立词 的音 高模式 转移 到汉语 双音节 词或 多音 节词 的声 调组 合模 式 中 , 汉 语 双音 节 词 头一 个 将 词 的声调 均读 为平 调 或 升 调 , 后一 个 词 的声 调 将
表现 的研究结 论有 时也不 统一 。以下列 出 主要 研
一
、
研 究概 况
双字 调 或更 大声 调 组 合 单 元 的 习 得 问题 很 少 论 及 , 究 内容 主要 涉及 四个 方面 : 研 一是 声调 偏误 的
我们 对 近 3 0年 来 国 内相 关研 究 刊物 进 行 检 索, 初步 统 计 结果 显 示 , 至 2 0 截 0 9年 1 2月 , 关 有
日语 、 语 、 南 语 、 牙 利语 、 泰 越 匈 格鲁 吉 亚 语 、 泊 尼
尔语 、 西班 牙 语 、 语 、 国 内 的) 俄 ( 维吾 尔 语 等 。从 研究 方法 看 , 主要有 两 种 : 实证 性研 究 和实证 性 非 研究 , 中 , 实 证 性研 究 的论 文 数量 占大 多数 , 其 非 实证 性研究 的论 文 占少 数 。非 实证性 研究 主要 根 据 教 学经验 和个 人 印象 对声 调 习得或 教学 的有 关
二 、 为第二 语言 的汉语 声 调 习得研究 综述 作
( ) 语声 调 习得偏 误 的描 写性研 究 一 汉
声 调偏 误 的描 写 性研 究 , 要是 对 学 习者 声 主
调 偏误 表现 的描 写 和归 纳 , 已有 研究 结果 显示 , 母 语 体 偏
究结论 。
母 语为英语 的学 习 者 习得 声 调 的偏 误 类 型 ,
在以上几方面得到调整和改进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的汇研究新动向

舒雅 甜 ( 2 O 0 3 ) 选 择 周 内 五 种 通 行 的 对 外 汉 语 初 级 忆 所 学 词 汇 , 以往 的 学 者 对 词 频 的 重 要 性 也 多 仃 关 注 。但
教 材 ,分 析 其 在 词 = 7 f = 安 排 、 词汀. 泞释 、 词 汇 练 习几 办 面 的 有 研 究表 明 , 词 语 低 重 现 率 对 帮 助 学 习 者 记 忆 词 汇 的作 用
蚕
主
呈 2 0】 3 . 】 O
未谈 到 “ 集 合 ” 如 何 划 分 , 且 集 合 内 以 语 素 为 连 接 点 也 未 以汉 语 为母 语 的 学 生 在 学 习 英 语 词 汇 时 是 否 先 激 活 词 形 , 必 行 得 通 。在 语 义 上 同属 一 个 集 合 的 词 , 若 以语 素 为 连 接 再 激 活 语 音 ?水 平 高 的 二 语 学 习者 词 汇 认 知 模 式 是 否 更 接
成 果 也 难 以 与 其 相 提 并 论 。 近 年 来 从 事 相 关 研 究 的 学 者 原则:区分频 度原则和语素 分析 原则,严格区分字 、词的 日益 增 多 , 成 果 也 越 来 越 多 ,研 究 的 视 角 也 日益 更 新 , 频 度 , 贯 彻 常 用 先 教 的原 则 。 并 要 求 理 清 字 义 和 浏义 的 种
率 不 理想 ,成 为长 期 困扰 教 师 和 学 习者 的 一 一 个 问题 。 对外 汉 语词 ’ 『 『 : 研 究 长期落 后 于对 外汉 语语 法研 究 ,
汇 划 分成 大 小集 合 ,集合 内又 以语 素 为 连接 点 。
李 如 龙 、吴 茗 ( 2 0 0 5 ) 提 出 对 外 汉 语 词 汇 教 学 的 两个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的习得研究对于中国的语言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相关的研究进展和主题、习得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内容。
首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和影响因素。
其中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语法知识、语音和语调等方面。
例如,研究发现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俄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则更容易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
除此之外,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也会影响习得过程。
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听说能力的提高、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语言输出来提高口语水平,通过阅读来扩展词汇量和语感,通过写作来提高表达能力等。
同时,研究也发现与母语的对比和交互式教学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特别有效。
此外,习得研究还包括对于教材设计和评估的探讨。
学者们致力于开发适合不同水平和目标的教材,以及评估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方法和标准。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起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于促进汉语教学质量、丰富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
性、教材设计和评估等方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存现句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学习策略以及影响习得效果的各种因素。
存现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句型,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因此,研究汉语存现句的习得过程对于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存现句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语法特点和语义功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存现句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察,分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影响存现句习得效果的各种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
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存现句习得的内在机制,本文还将结合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相关理论,对存现句的习得过程进行理论解释。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策略,本文旨在发现有效的习得方法和教学策略,为汉语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存现句习得问题,以期为汉语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存现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在汉语语言学界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存现句的习得情况。
本文将从存现句的定义与分类、习得过程与策略、习得难点与教学对策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
存现句是指描述某处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的句子。
根据不同的标准,存现句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
例如,按照存在的方式,存现句可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按照句子的结构,存现句可以分为简单存现句和复合存现句。
这些分类为后续的习得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于存现句的习得过程,学者们普遍认为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初学者往往先掌握简单的存现句结构,然后逐渐扩展到更复杂的句式。
在习得策略方面,学习者通常会采用归纳法,通过观察大量的例句来总结存现句的规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

从2 O 世纪 8 0年 代初 期 至 今 , 二 语 习 得 理论 的演变 发展 可 以 以每 1 O年一 个 分 野 的跨 度 进 行
法, 这 其 中包 括 会 话 分 析 、 人种志、 微 观研 究 法 以 及 上述 几种 方法 的组 合 。形式 语 言学 派 的二语研 究 者也 扩充 了他 们 的实 验 方 法 , 如 使 用 前 沿 的 心
理语 言 学 和神 经 语 言 学 方 法 ( 如 Ma r i n i s 2 0 0 3 E ,
划分 。2 0世 纪 8 0年 代初 至 9 0年代 初 , UG框 架
下 的二语 习 得主要 研 究 3方面 的问题 : ( 1 ) 二语 知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1 1 —1 0
领 域 和方法 不 断拓 展 。鉴 于二语 习得 研究 目前 经
历 的重 大演 变 , 本 文 以 二语 习得 的基 本 理 论 框 架 为 脉络 , 追 踪汉 语 作 为 第 二语 言 习得 研 究 在 过 去
性 而 非普遍 性 的语 言变 异 , 将个 体 和 团体 的习 得 特 征 等 同看 待 。许 多二 语 习得 的理论 和模 式在 构 建 时都 将社 会 环境 因素 考 虑 在 内 , 将 学 习 者 看作
[ 摘 要 ] 文章对 国内汉语作 为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 在语音 、 词汇 、 语法等 语言领 域近 1 O年 的发展
和现状 进行追踪评述 , 指出 国内二语 习得在学 习者 内部 因素 、 外部 因素 、 汉语 中介语 系统 等三方 面存在
的不 足和可深入研究的方 向, 提出今后的研究应在研究 方法 上进 行调整和创新 , 研究 领域 对社会环境变 量 应有 所侧重并在继续引介 国外最新 理论 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构建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新兴 的交叉学科 ,目 前成 果还不是很多 ,学科规范还在建立之中。上述 4 点 中, 第①点是学科研究的核心部分。
2 与 会 学 者 的最 新 研 究 成 果 和 动 向
为 了展示和研讨本学科 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 会议主要邀请国内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与
1 第 二 语 言 汉 语 教 学 的 研 究 动 向与 水 平
汉 语 教 学 的迅 速 发展 , 对外 汉 语 教 学界 提 出 了很 给
多急需解决 的课题 。该学科 目 的研究热点有 : 前 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研究 ; ②教学资源
吴门吉:副教授 。
在教学 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结构的教学。韩 国诚信女 子大学金琮镐教授统计 了韩 国目前使用的 5 种高 中 固 除 汉语课本 中的 “ 主谓句 ”, 通过大量 的数据统计 , 分 謦 析了 “ 主谓句” 在课文中的编排情 况并 提出相关教
北京语言大学王建勤教授模拟外国学生汉字知识获得过程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汉字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为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依据华南理工大学安然教授通过摄像观察手段从多元认知的角度讨论非汉语圈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的问南京师范大学肖奚强教授通过对双向平行语料的分析讨论了韩国学生汉语代词照应存在的偏误并对偏误原因及出现的阶段作了详细的分析
务副院长黄昭致开幕辞 , 学院副院长周小兵教授任 大会 主席 。 有来 自 7个 国家 、7所 大 学 的 4 共 2 O余 名 专家学者 出席 了本次会议 , 提交论文 4 篇 , 自国 3 来 外和 国内多所 院校列席会议 的教师学生有 10多 0 人。此次会议 中心议题是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的教 学 与 习得研 究 ”。
从 小句 动词语 义类 别 的角度 讨论 了汉语 复合 句 中第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以惯用语为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以惯用语为例摘要:惯用语是现代汉语里一种浓缩的语言形式,因其内容丰富、形式精炼,因而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被广泛与频繁使用。
然而正因为其精炼的形式来源于其悠久的历史演变,使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难以被二语习得者所理解。
作为一个语言中具有丰富表达能力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惯用语的使用是不能舍弃的,正是因为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学生有很强的兴趣,但正因为汉语作为非线性文字的特性,以及汉语熟语系统的复杂牵扯,还有熟语表意的双层性和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异域生活知识使得二语习得者在习得上遇到的困难重重,惯用语的教学也因此存在“重要+不重视”,“困难+兴趣”的局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文化因素与惯用语的结构教学相结合,将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惯用语;惯用语语义性质;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1.汉语惯用语的界定问题首先,关于汉语惯用语名称的研究,以吕叔湘、朱德熙1951年使用“习惯语”这一名称为始。
有的学者认为“惯用语”这个名称具有贬义色彩,因此建议用“习语”或“习用语”来代替而不使用这个术语。
还有人认为没有必要为惯用语另立新名称。
这个名称所指代的范围不同时,所研究的对象也是不同的。
实际上通常我们所说的“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
”①然而关于惯用语以及谚语等熟语的定义的确很难真正做到可以有效区分它们的不同,譬如“谚语是群众口语中脱俗精炼、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它揭示客观真理,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富有教育意义,深为人们喜闻乐道。
”②这个定义也同样可以用来描述“惯用语”且找不出有描述不对的地方。
刘雅梅等(2020)的《多维视角下情境制约惯用语的规约性与创造性》③一文所讨论的“情境制约惯用语”就并非学界通常意义上讨论的“惯用语”,它所指的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习惯使用的受制于具体的交际语境的多词语组合。
例如“你好”、“请便”“多吃点”等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词 汇 知 识 包 括 词 语 的 结 构 、 存 储 、搜 索 、 提 取 与 遗 词 汇 知 识 的界 定 与 心 理 词 典 研 究 密 切 相 关 ,如 第 二 语 言 学 忘 等 , 更 接 近 心 理 学 研 究 。词 的界 定 是 词 汇 知 识 界 定 的 基 习 者 的心 理 词 典 存 在 一 个 还 是 两 个 词 语 表 征 系 统 。 多 数 研 础 ,要 排 除 干 扰 词 的 界 定 的 因 素 , 如 根 词 与 派 生 词 、 词 究 表 明 , 在 一 个 使 用 者 的 两 种 语 言 的 词汇 间 存 在 相 互 作 用
第 二 语 言 词 汇 习 得 研 究 在 国外 已 经 有 3 多年 的 历 史 , O
先 了解 这 些基 本 理 论 。 ( ) 词汇 知 识 的界 定 一
我 国 开 展 的相 关 研 究 借 鉴 了不 少 国 外 的 成 果 ,我 们 有 必 要 界 定 为 在 了 解 词 语 意 义 的 能 力 与 为 交 际 目 的 而 自动 激 活
打 语感 和 论感 ,应 该成 为应 用 语 言 学 教师 的 教 学 目标 。 语感 是 想 到 很 多 : “ 击 、 美 丽 、道 路 、 游 泳 、洗 澡 、考 试 、 歌
对 语 言 使 用 、语 言 现象 的敏 感 ;论 感 是 对语 言 使 用 、语 言 现 唱 、 吟 诵 、修 改 、掩 盖 、 装饰 、单 独 、孤 独 ”等等 。继而 又 象 中包 含 的语 言 理 论 的敏 感 。培 养 语 感 ,有 利 于 学 生 自觉 地 想 到 ,有 的并 列 式 成语 和 四字格 也 是 如 此 。后 来 于根 元 还 总 前 前 发 现 有 研 究价 值 的 语言 现 象 和语 言 问题 ,培 养 论 感 ,有 利 于 结 出: 双音 节 词 里 “ 语 后 书 ”和 “ 书后 语 ”两类 ,第 一 学 生 提高 发掘 和提 炼 语 言理 论 、语 言规 律 的能 力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4)自身与环境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与顺应。 孩子遇到新的东西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 构去“同化”它。如果同化不成功,他就要调整 自己的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结构,即改变自己的 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叫“顺应”,才能进一 步同化新事物,这就意味着原有的认知结构需要 调整,这样他的认知结构就有了发展。
▪ 学习与习得的区别是相对的,不能截然 分开。
▪
习得
▪
▪
▪
学习
高级 中级 初级
▪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 (二)理论解释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 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
① 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 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 一定的意义。
2)先天论也受到不少批评:
① 首先这一理论是思辨的产物,无法证明儿童头脑 中是否存在语言习得机制,这只是一种假说。有 人说这是一个天才的假说,人们既无法证明它, 也无法否定它。 是否存在着普遍语法,这也是一个争论的问 题,如果说儿童一生下来头脑中就有普遍语法的 范畴和规则,很难解释儿童后来学习语法要花那 么多时间。很多人接受先天学习语言能力,但不 同意有普遍语法。
② 拉多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 而形成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得是:第二语言和 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 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而且他认为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 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的、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 握。
③ 不能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以及过了 关键期后,学习和强化效果急剧下降的事 实。
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及口语学习研究

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及口语学习研究本文对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口语学习研究进行了梳理,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口语定义、教学理论、教材建设及口语特点四个角度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标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口语学习一、引言本文对《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自创刊以来,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口语教学、口语学习文献进行了搜索,现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研究内容1.流利性研究Schmidt(1992:380)明确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今后的一个目标应该是对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这类研究最终可能也会有助于有关技能发展理论所引发的一些问题的讨论。
”①翟艳(2011)提到国内对口语流利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陈默(2012)也认为国内第二语言流利性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学习英语的在校大学生。
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流利性的研究确实有限。
(1)口语流利性的维度有关口语流利性的研究:陈默(2012)从节奏变量和迟疑特征两个维度来研究口语流利性,节奏变量包括语速、无声停顿频率、无声停顿时长、平均语流长度;迟疑特征包括充实停顿频率、充实停顿时长、重复频率、修正频率。
翟艳(2011)采用了三类指标:一类是时间性指标,包括语速、发音速度等;第二类是表达性指标,包括:每百音节更改次数、剔除音节数与总音节数之比;第三类是准确性指标,包括无错误“T—单位”(包含所有从句及其附属的或嵌入的非从句结构的主句)与全部“T—单位”之比等。
张莉(2001)考察了流利性的时间指标,包括语速、非自然停顿。
(2)口语流利性的研究结果陈默(2012)认为口语流利性特征从中级到高级的发展不是线形的。
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美国发音人的语速、无声停顿时长和平均语流长度得到了显著发展,高级的发展明显好于中级,但是未达到汉语母语者水平。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五语言学习与习得)分析

到了70年代,由于行为主义及结构主义的衰 落、认知科学的兴起以及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 对比分析理论受到质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的呼声越来越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偏误 分析理论逐渐兴起,并最终取代了传统的对比分 析理论,成为了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学科。
科德(Corder)将错误分为两类:失误和偏误 失误—— 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没有规律 ,不反映说话 者的语言能力 偏误—— 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 水准。 偏误分析——就是集中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这一类语言错 误(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 的习得过程。这种规律性的偏误也是中介语特征的反 映,是偏误分析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相关理论
迁移(transfer):心理学概念,指在学习过
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 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 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也叫干扰。 干扰分为两类: 阻碍性干扰(preclusive interference) 介入性干扰 (intrusive interference)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相关理论
阻碍性干扰——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语言项 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缺少的 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声调 汉字 量 词等)(第一语言中没有,第二语言中有) 介入性干扰——第一语言中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 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仍要顽强地 介入。(第一语言中有,第二语言中没有) (复数变化 动词时态 个别语音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体标记习得研究综述

・
4 3 5・
海外华文教育
汉语第二语言体标记习得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采取了偏误分析的理论框架 , 分析学习者中介 语 系统 中有关体标 记部分 的偏误类 型和成 因 。在 搜 索 到 的 3 2篇 体标 记 习得 研究 中 , 有l 5篇 主要 使用了偏误分析方法, 包括“ 着” 、 “ 了” 、 “ 过” 三个体标记 , 以“ 了” 为最多。 ( 一) “ 了” 的偏误 分析 现代汉语中有两个“ 了” , 词尾“ 了1 ” 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 , 句尾“ 了2 ” 表示新情况 的发生 , 有 成句功 能 。有关 “ 了” 的偏 误分析 均 区分 了 “ 了1 ” 和“ 了2 ” , 涵盖 了俄语 ( 王媚、 张艳荣 , 2 0 0 7 ; 王 红厂, 2 0 1 1 ) 、 韩语( 韩在均, 2 0 0 3 ; 徐丽华、 谢仙丹 , 2 0 0 9 ) 、 英语 ( 赵立江, 1 9 9 7 ; 余又兰 , 1 9 9 9 ; ) 、 越南
研 究者 还提 到“ 了” 的错序 ( 王媚 、 张艳 荣 , 2 0 0 7 ; 王红 厂 , 2 0 1 1 ; 韩 在均 , 2 0 0 3 ; 赵立江, 1 9 9 7 ; ) , 即学习者 在面对 离合词 、 动词后有 补语 、 双 宾语 、 动词重叠 等句 法成 分时 不清楚 将 “ 了” 放 在哪个 句
本文将从 以上三个方面对汉语第二语言体标记习得研究 的类型、 特点、 成就及不足作一综述 ,
希 望能 为今后 的教 学和研 究提 供一 点参考 。
二、 体 标 记 偏误 分析 研 究
偏误 分析 理论 是 2 0世 纪 6 O年代 末 由 C o r d e r 提 出来 的 , 它关注 学 习者 的语 言错误 , 并与 目的语 进行 比较 , 进 而对产 生偏误 的成 因展 开讨论 , 并 认 为 偏误 可 以从 语 际 ( i n t e r l i n g u a 1 ) 或语内( i n t r a l i n - g u a 1 ) 因素影 响解 释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Ke r s C i e e s c n a g a e; ro n y i ; u e y wo d : h n s ; e o d l n u g er ra a ss s r y l v
人 们在 习 得 第 二 语 言 的 过 程 中或 多 或 少 都 会 出现 偏 误 ( 像 小 孩 在 学 习 母 语 得 过 程 中 也 会 出 错 就
汉 语 作 为 第 二 语 言 习得 偏 误 分 析 研 究 综 述
范 婷 巳 好
(四 川 外 语 学 院 研 究 生 部 , 庆 重 4 03 00 1)
提 要 : 第二语言学 习者在 习得 目的语 的过程 中产生 的偏 误反 映 了学习者 学习 目的语规则 的过程 , 汉语作 为第 在 二语言 习得 中偏误分 析是一个十分重要 的课题 , 多年来 已有大 量的有 关对 外汉语教 学偏误 分析研 究 的论 文 、 专书
的 研 究 领 域 , 于 我 们 认 识 语 言 习 得 的 过 程 起 着 至 对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汉 语 作 为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中 偏 误 分 在 析 也 是 一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课 题 , 实 际 语 言 教 学 也 有 对
n s r n n it n,v c b lr ,ga e e p o u c ai o o a u a y r mma ,a d p a mai ,e c h s p p ra ms t o d c o r h n ii u v y o h r n rg t c t .T i a e i o c n u ta c mp e e sv  ̄s r e t e f
ln a e r ls o r c d r .Ero n lss i a v r mp r n o i n Chn s s t e s c n a g a e a q ii o . F r a g g ue p o e u e u f r r a ay i s e y i o t t tp c i i e e a h e o d ln a u g c u s in t o ma y y a s h s p e t fr lv n e c ig A lto s a sa d b o s o ro ay i h v e n p b i e n e r a l ny o ee a tta h n o fe s y o k n e r ra lss a e b e u l h d,i v l ig C i n n s n o vn h ・
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难点和教学对策

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难点和教学对策魏莉杰汉语作为二语习得教学存在很多难点,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的各个要素层面,针对不同的要素教学,有不同的教学对策。
1 引言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有关汉语的研究也日益蓬勃,汉语作为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这些问题存在一定规律,不同国家的偏误不同,有一些是公认的难点:有如声调和汉字,就成了汉语作为二语习得中的研究重点。
2 汉语作为二语教学概述要想了解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情况,首先就要了解二语习得本体,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或途径。
鲁健骥发表于1984年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般作为二语习得的开端,由此看来,对外汉语学科的研究仍旧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3 汉语作为二语习得中的难点语言学习有不同的要素层面,虽然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汉字都很重要,但学习对象的不同也意味着对各个语言要素的研究侧重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这些要素学习上的偏误也不尽相同。
3.1 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语音教学是首要问题,其难点主要有三个:声韵母和声调,学生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声调,因为声韵母学习上,只要正确认识了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是可以掌握的,从汉语桥上各个国家优秀的汉语学子们的演讲中可以看出。
所以声调就是一个难关,它的难在于其独特性,和世界上的其他语言不同,汉语中的声调有区别意义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汉语的优势,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四个声调有自己的音高,还会随着语流音变发生变化,大部分中高级水平学生出现“洋腔洋调”的原因就在此。
语音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对较难易错的偏误采取逃避措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予以重视,尤其是加强上声和阳平的训练,而且汉语声调在语流中经常出现变化,例如常见的上声变调等,所以声调训练也可以结合语流进行,毕竟单字训练在实际的声调运用中有一定局限。
动态系统理论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期
齐春红 : 态系统理论与 汉语作 为第二语言 习得研 究 动
一
’ 1・ 5
系统 的 自组织性 , 系统 会 呈 现 出大 致 的 发 展模 该
究的还很少。该理论 强调要把 中介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 考察影响二语 习得 多个变量之间 的相互作用 , 写和解 描 释动态系统的发展过程, 因为变量太复杂 , 但 很难设计 出有效 的研究方 法。据 此 , 我们在 动态系统理 论框架下探讨 汉语
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种更切实可行 , 更具可操作性 的有效方法 。
理论 认 为二语 习得 的发展 也是一 个 动态 的复杂适
仔细 观察整 个语 言 发 展过 程 的每个 细枝 末 节 , 整 合 出一套 具 有 科 学 性 的二 语 习得 发 展 模 式 J 。 6 王涛 也指 出时 间是影 响复杂 系统 互动水 平 的一个 极 其 重要 的参 数 , 复杂 系统 中 , 同的事件 发生 在 不 在特 定 的 时 段 上 , 而 显 示 出特 殊 的 意 义 … 。 因 在动 态 系统理 论 的应 用 方 面 , 兰霞 重 点 评 介 了 李
L r nFem n和 V r o r 的 研究 方 法 , “ as re a e es o 等 p 如 动 态 的实 验设计 ” 纵 向 、 案 、 间 序 列方 法 ” 微 “ 个 时 “
应 系统 , 种 系 统 随着 时 间 变 化 而变 化 。该 理论 这 被称 为 动 态 系统 理论 , 早 在 2 它 O世 纪 5 O年 代 就 被用 在 存 在 论 、 理 学 、 神 疗 法 等 多 个 领 域 , 管 精 Lr nFem n 19 ) 表 的 《 ho/o l i as re a ( 97 发 e C ascmpe t xy si c n eodl gaeaqit n ( 乱/ c neadscn nug cusi ) 混 e a io > 复 杂科 学 与第二 语 言 习得 ) 次 提 出应将 复杂 理 论 首 ( 括后 面 的动 态 系 统 理论 ) 用 到 第 二 语 言 习 包 应 得 领域 』这一 应 用 在 国外 还 处 于尝 试 阶段 。如 , 何 把影 响二语 习得 的多个 变 量 结 合起 来 研 究 , 怎 样 的实 验设 计 能 更 有 效 反 映变 量 之 间 的相 互 作 用, 对第 二语 言 习 得研 究 来 说 确 实是 一 个 复 杂 的
“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热点分析

50“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热点分析吴林 钟桂林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研究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借助Citespace 等软件,利用知网数据库计量可视化分析技术,对2010-2018年分别收录于Web of Science 上共计1550篇二语习得文献,以及知网数据库内主题为“汉语作为二语习得”共544篇研究文献展开对比分析与研究,探究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内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研究热点演变路径和特征。
关键词:汉语;二语习得;一带一路;Citespace 引言自1960年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以来,至今已有50多年。
在这50多年间,二语习得的研究视角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研究热点也在不断创新。
比如:课堂教学研究方面,从以教师媒介为主转变为以人机互动与网络媒介为主(李海霞,2018)。
近几年,国内“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对汉语走向世界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由于我国与沿线国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双方须掌握基本的沟通语言来进行合作,因此,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3,同时辅以知网数据库可视化计量分析技术。
对2010-2018年分别收录于Web of Science 上共计1550篇二语习得文献,以及知网数据库内主题为“汉语作为二语习得”共544篇研究文献展开对比分析与研究,将国际二语习得的研究热点,与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内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二语习得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研究结果1.1二语习得研究热点1.1.1国际二语习得研究热点在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搜索主题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后得到的1550篇研究文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得出共有97个研究方向,截取排列前10 的研究方向,分别是: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文献、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教育教学研究、儿科、听觉语言语言学、科学技术其他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习与习得的区别是相对的,不能截然 分开。
▪
习得
▪
▪
▪
学习
高级 中级 初级
▪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 (二)理论解释(一)儿童 Nhomakorabea语的习得过程
▪ 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
① 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 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 一定的意义。
③ 不能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以及过了 关键期后,学习和强化效果急剧下降的事 实。
3)刺激—反应的哲学基础是洛克的白 板论, 强调后天经验的重要性。认 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学会某种语 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养成某种习惯, 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的刺激 (成人语言)他们通过模仿做出反 应,如果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强化, 一定的刺激和相应的反应多次重复
就成为习惯从而学会语言。
▪ (2)评价
⑤ 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水平 (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要比正常 儿童推迟一年多)。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①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也很多 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物行为,不能只 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的理论根据不充分,他们 只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言语 混同于语言。他们看不到语言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体系,言语 行为受规则支配,而是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行为, 甚至认为与动物的行为毫无差别,将动物在实验室中的刺激 -强化-反应的实验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的语言学习,强调 刺激与反应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 的语言潜能和言语行为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息的 能动性,把主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这不符合儿 童习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际存在的许多问题。
相对于本国语言。
▪ 第一语言 是人们出生后首先习得的语言,是从学习的
先后顺序的角度命名的。多数人的第一语言是母语。
▪ 第二语言 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本国其他 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
▪ 目的语 是被教授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学习
▪ 一、基本概念 ▪ 二、第一语言学习 ▪ 三、第二语言学习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 四、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 ▪ 五、第二语言教学跟第一语言教学比较
一、 基本概念
▪ 母语 是本族语, 是从亲属关系的角度命名的, 相对于
外国语或外族语。
▪ 外语 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从国别的角度命名的,
▪ (1)理论内容: 1)华生的主要观点:
① 心理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的 行为,而不是意识。
② 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可以用来解释 人的行为。
③ 人类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都只是反应, 或多种反应的组合。反应多数是在环 境中由刺激—反应的联结形成的。
2)斯金纳指出:人类语言行为只是刺
激和反应。看见、听见和感觉到的 东西是刺激,说出的话是反应。
第二语言 “ 学习 ”
▪ 第二语言 “ 学习 ”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 ( 即 课堂 ) 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 比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 所谓有意识地 , 是指为了某种目的 , 自觉地去 学习第二语言 , 掌握第二语言的规则系统并加 以运用 , 尤其注重 语言形式的学习。其过程是 从自觉到不自觉 ( 指熟能生巧、自动化后 ) 。
② 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
③ 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词,一 为开放词)。
④ 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 虚词。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 词等。
⑤ 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能意识到 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 社会功能。
“刺激-反应论”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并非 一无是处,有很多合理得成分。它所说的儿童学 习语言的模仿、强化,都是有道理的。要掌握语 言也的确必须养成一定的习惯。
总的说来,刺激-反应论可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 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用这种理论不能全部解释 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1)刺激—反应论积极意义:
① 儿童最先学会接触最多的那种语言(假定他处于多语环 境)。
(二)理论解释——语言习得理论
▪ Nature or Nurture? ▪ 有不同的理论和假说,争论的焦点是:儿
童快速并高质量地习得母语,是先天的能 力还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在发挥决定性的作 用。
1、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
▪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 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这是一种 行为主义的理论。
② 语言中的句子是近乎无穷的,儿童不可能也没必 要通过模仿强化去学会每个句子,然后再使用。 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只有掌握话 语的规则体系才能创造性的运用。人们能说出无 限多的包括从未听过和说过的句子的能力。儿童 刚开始说话时就基本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会创 造出新的词组、句型和符合特定情境的恰当的表 达方式。
② 儿童常因观察、模仿成人和同伴的话语而获得快乐。模 仿确实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
③ 词语与反复出现的语境之间的联系确实能使儿童理解语 义。儿童最初习得的词语很可能就是通过刺激—反应— 强化的过程建立的。
④ 在语言教育中,巧妙地使用示范、练习与评价(强化) 等方法,对儿童达到语言目标有积极的意义。
▪ 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学习
▪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 的理论解释
( 第一 ) 语言 “ 习得 ”
▪ ( 第一 ) 语言 “ 习得 ”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 地自然地掌握 / 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 ) 的过 程和方法。
▪ 所谓不自觉地自然地 , 是指儿童有一种内在的 语言学习能力 , 他是在潜意识地、不知不觉地 过程中获得一种语言 , 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是无 意识的; 他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 ( 不是在课堂 里 ), 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去学习并运用一种 语言交际 , 他不注意语言形式 ( 不自觉地掌握 ), 只注重意义的沟通 : 获得语言的过程是由不自觉 到自觉 ( 比如入学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