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本质的现象学阐释_傅畅梅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当今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当今社会问题【试卷考卷】第一篇当今社会问题:工程技术相关论文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工程技术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说技术哲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发生了三次转向,并体现出多元互补的样态,那么,当下中国的工程技术哲学研究恰好反映了这样一种努力。
一、技术哲学转向的考察近年技术哲学转向话题备受关注,张卫、朱勤、王前的《从Techn特刊看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转向》[1]给出一个清晰且详尽的轮廓,呈现出技术哲学“三种转向“的先后次序与内在逻辑,揭示发生转向的具体原因。
该文指出最早发生在西方“经典技术哲学”传统内的“两种类型的经验转向”---面向社会的经验转向和面向工程的经验转向,克服了经典技术哲学的局限:对技术的批判、否定态度,强决定论色彩,对具体技术差异、技术实践的忽视。
问题是,无论“面向社会的经验转向”,还是“面向工程的经验转向”,都带来了新的代价:丢掉了早期技术哲学关注技术的社会及政治影响的传统,丢掉了以前的批判的、超越论传统,把规范性分析变为一种纯粹的描述性研究,甚至把对技术本身的研究作为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技术哲学的社会价值。
新的弊端呼唤技术哲学再次转向---“伦理转向”,它是对“经验转向”重描述轻规范的一种纠正,是对规范性研究的一种回归。
然而,这一转向仍不完备,以至于使技术哲学面临着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克服“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片面性,如何把经验转向的描述性研究和伦理转向的规范性研究结合起来。
因此,费贝克指出,我们需第三种转向(third turn):这种转向对于描述性研究来说,技术的伦理和政治意义需要给予重视;对于规范性研究来说,我们不但要去“分析”(analyzing)技术伦理,而且要去“做”(doing)技术伦理。
林慧岳和夏帆在其《经验转向后的荷兰技术哲学:特文特模式及其后现象学纲领》[2]中论述了荷兰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范式,在后现象学分析框架下形成的“特文特模式”具有描述性维度与规范性维度,通过双重聚焦价值和非伦理部分,提供了一种技术哲学的视角,并且“经验转向”在“特文特模式”的后现象学纲领下引入文化元素,将推动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
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阐释艺术——对“阐释学”的现象学分析
[摘要]阐释学具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两种面向。
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无限性面向乃是以从主体及其视域出发的意义阐发为中心,视域是无限延展的;而有限性面向是以阐释者、阐释对象及其所处的世界为中心。
后者就是罗姆巴赫所言密释学的含义。
在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之中,阐释学不仅是达成理解的艺术,更是安置意义、使主体融入共创的世界共同体的艺术,是均衡个别世界的原初经验和多元世界之整体框架的艺术。
在这个意义上,阐释学超越了作为普遍方法的诠释学而具有一种原创性意义,即成为一种追求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均衡的生活艺术。
[关键词]阐释;有限性;无限性;密释学;均衡[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ZX083)[作者简介]王俊,哲学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310058)。
[中图分类号]B0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0)06-0038-06【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国阐释学研究】王俊——对“阐释学”的现象学分析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阐释艺术张江教授近年对“阐释学”用力甚著,力主以“阐释学”翻译Hermeneutik/Hermeneutics ,取代“诠释学”和“解释学”等传统译法。
“阐释”这一概念不仅是一个新的译法,而且在内涵上也更为丰富,强化了这一活动的动态发生性质以及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张力,这是个很具有现象学意味的概念。
按照德文术语,“阐释”更接近于Auslegung ,而非Interpretation ,因此笔者认为,实际上不必纠结于“阐释学”应作为Hermeneutik 的更优汉译,从某种意义上说,“阐释学”的内涵经张江教授的发挥,已经超越了从施莱尔马赫到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解释学”传统,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原创性概念。
①张江教授对于“阐释”的推崇有着完整的汉字考据和义理上的分析。
在2019年《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一文中,他再度将“阐释”与“诠释”对置,辨析二者的内涵差别。
[VIP专享]技术的本质
技术的本质吴国盛吴国盛,男,1964年(甲辰年)9月生,湖北省武穴市(原广济县)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83)、哲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1998)。
现任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2007年4月9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课堂上的讲演)今天我们讲技术,上次来讲过一次科学。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技术时代,离开了技术就无法生存。
今天我们要从哲学的角度对技术做一个考察,这个题目与科学的题目有所不同。
科学是依赖于文化的,不同的文化传统有不同的科学。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科学,西方人有西方人的科学。
技术比科学还要基本一些:技术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所在。
过去我们对人的定义就是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这个定义持续了好几百年。
但是到了20世纪,英国有个很有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孤身一人到非洲丛林里考察黑猩猩,发现黑猩猩是可以制造工具的。
黑猩猩能把树枝弄下来,把树叶撸掉,把树枝插到洞里去钓白蚁吃,这个过程就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她的观察结果改变了人们的印象。
后来在灵长类高级动物实验室也发现同样的问题,在屋子里吊了一串香蕉,除了几个平放的木箱什么都没有,大猩猩是够不着的。
但是它懂得把箱子堆起来去够香蕉。
所以现在人们一般不大讲制造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
不过我们必须知道,技术还依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今天我要从三个角度来说技术,第一,什么是技术,第二,现代技术的本质,第三,现代科学的技术本质。
过去我们有种看法认为现代技术是现代科学的应用,现在新的观点认为,现代科学是现代技术精神的最早逻辑体现。
这些想法都是比较新的,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我们今天不用ppt。
ppt是一种新的教学工具,但它不是中性的。
每一种工具的运用都要适应、助长并最终培养出一种思维方式。
云南师范大学选课表
[045356]图文-云南民族文化资源 [0002451]张保华 [045357]图文-云南民族文学艺术 [0002451]张保华 [144063]经典电影赏析 [150313]现代社交礼仪 [150725]英美影视欣赏 [150736]剪纸艺术赏析与制作 [205006]中国戏曲赏析 [205007]品味两宋风流词人 [204052]影视动画鉴赏 [204054]普洱茶--可以喝的古董 [204055]中国写意花鸟画基础 [204056]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 [204057]中国民俗 [204058]环境与现代生活 [170131]环境影响评价 [170131]环境影响评价 [165061]大理历史文化概要 [240004]哲学与人生 [470021]奇幻小说与西方文化 [0001586]杨洋 [0001772]姜雯渝 [0002803]徐振坤 [0001711]李振华 [0001711]李振华 [0002100]杨吉华 [0001948]施彦岑 [0002803]徐振坤 [0001711]李振华 [2003]李福军 [0002321]尹元琳 [0000760]赵黔榕 [0001938]陈玉保 [0001938]陈玉保 [0001426]杨馨 [2702]李红英 [0002260]董玮
汇学楼3幢413(多媒体) 汇学楼3幢507(多媒体) 汇学楼3幢504(多媒体) 汇学楼3幢416(多媒体) 汇学楼2幢103(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4区201(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4区403(多媒体阶梯) 汇学楼3幢209(多媒体) 汇学楼3幢213(多媒体) 汇学楼3幢417(多媒体) 汇文楼4区306(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308(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4区303(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4区303(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4区306(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4区306(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307(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107(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106(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4区302(多媒体阶梯) 汇学楼3幢316(多媒体) 汇文楼1区108(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107(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307(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206(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307(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309(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309(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309(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308(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308(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1区106(多媒体阶梯) 汇学楼3幢210(多媒体) 汇学楼3幢312(多媒体) 汇学楼3幢309(多媒体) 汇学楼3幢408(多媒体) 汇学楼3幢408(多媒体) 汇学楼3幢407(多媒体) 汇学楼3幢501(多媒体) 汇学楼3幢405(多媒体) 汇学楼3幢501(多媒体) 汇学楼3幢404(多媒体) 汇文楼4区202(多媒体阶梯) 汇学楼2幢106(多媒体阶梯) 汇学楼2幢106(多媒体阶梯) 汇学楼3幢402(多媒体) 汇文楼4区301(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4区301(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4区301(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4区401(多媒体阶梯) 汇文楼4区206(多媒体阶梯)
论“装置范式”研究纲领的逻辑起点—技术人工物
现 代哲 学 日益倾 向于从 根本 上 排 除 思维 与存 在 、 主体 与客体 的外 在对 立 , 日益强 调 认 识 的直 接 方 式 , 日益发 现科 学 理 性 或 工 具 理 性 的 缺 陷 ¨ 。现 象 学 的 方 法就 为我 们 提 供 了排 除 思 维 与 存 在 、主体 与 客 体 外 在对 立 的方 法 论 原 则— — “ 向实 事 本 身 ” 作 面 。 为现象 学 技 术 哲 学 家 ,伯 格 曼 以 提 出 “ 置 范 式 装 论 ” 的研究 纲 领 闻名 于 世 界技 术 哲 学界 。他 继 承 和 发 展 了海 德 格 尔 运 用 现 象 学 的方 法 分 析 技 术 现 象 , 把 研究 的逻 辑 起 点 定 位 在 技术 人 工 物 ,并 进 一 步 分 析 了现 代技 术 的特 点 ,认 为 “ 置 范 式 ” 体 现 了 现 装 代技 术 的本 质特 征 。 技 术 的本质 就 在 于 技 术 ( 为技 术 人 工 物 的 技 作 术 ) 与 生活 世界 ( 括 组 成 这 一 世 界 的各 种 因 素 的 包 关 系 )之 间的 相关 性 。只有 技 术 ( 工 物 )对 生 活 人 世 界和 组成 这 一 世 界 的 诸 要 素 的 聚 集 和 反 映 ,以 及 生 活世 界和 生 活世 界 诸 要 素 在 人 工 物 上 的物 化 和具 体化 才 是技 术 形 而 上 的定 义 ,才 是 技 术 的本 质 。 技 术 的本 质就 是 不仅 要 使 人 看 到 技 术 人 工 物 的 自身 展 示 ,还 要看 到人 工 物 之 中的 “ 蔽 之 物 ” 和 “ 开 隐 非 启 之物 ”2 ( 1 [ p 3—1 。伯 格 曼 通 过 对 技 术 人 工 物 4)
( e at e t fH ma i n o i ce c , h n a g U i r t D p r n o u ns a dS c l i e S e y n n es y m m aS n v i
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的比较_陈凡
积累经验,重视实践
与结果 关系
尽可能地预见可能出 力求合理、有效、有必
关键词:工程 技术 工程方法 技术方法 比较 Abstract: The logical premise or basis fo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echnology methods and engineering methods lies i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t can be drawn that between engineering methods and technology methods exist not only differences but also unity.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of engineering from technology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engineering methods are different from technology methods.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unity of technology methods and engineering method. The independence and unity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re specific present heterogeneity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ir life world interface. Comparative study of technology methods and engineering methods will undoubtedl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echnology practice. Key Word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ethods; Technology methods; 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94/j.1000-0763.2015.06.009
1从技术的本质到技术的价值
万方数据 技术伦理。
)#
辽宁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 ,
#((& 年
技能即人的因素在这一技术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 如果从技术工具论者的逻辑 〔!〕 ( "#$ % #! ) 出发, 把技术看作工具、 手段, 那么在古代社会这 一特定历史时期, 把技术看作中立的, 显然是有其 合理性的。在古代技术系统中, 人是主动的、 积极 的因素, 而技术工具、 手段只是死的东西, 它可以 被不同人用于不同的目的, 因此, 被看作是中立 的。 从逻辑上看, 技术工具论的价值观也有其合 理性的一面。一般而言, 科学与技术有区别的观 点已经取得共识。陈昌曙先生曾经从六个方面论 述科学与技术的异同 。尽管二者有 〔&〕 ( "#’( % #’) ) 区别, 但技术功效却是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的, 尽管 目的不同, 但二者都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和用数学 表述的方法, 确实不能把这两个领域截然分开。 并且自然科学和技术原理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和以 数学表达为特征的, 这两个领域的基础研究都具 有条件 命 题 的 特 点, 即服从严格的因果率 〔*〕 。通过这种途径和采用这样的方法发现的 ( "!* ) 自然规律, 是可以服务于任何目的的, 即在价值判 断上是中立的。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技术原理 显然也具备这一特征, 它所表征的仍然是客观的 因果性, 只不过是合目的的因果性。所以说技术 原理仍然是与价值无涉的, 按照这一逻辑想下来, 就很有可能得出以技术原理为基础的技术发明也 是价值中立的, 因为技术发明是建立在严格的反 应客观因果性的技术原理基础上的, 因此它在价 值判断上也应该是清白的, 而作为技术本质的技 术工具、 手段就源于技术发明, 因此技术手段也是 中立的。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 技术工具论 的技术价值观虽然有其合理性, 但它突出了技术 体系中人的主体性地位, 把技术视为纯粹的工具、 手段, 只是实现人的目的的工具, 认为人能绝对把 握技术的命运, 但是, 随着历史的发展, 到了近代, 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出现了更加独立于人的工 具— — —机器。在近代技术系统中, 占据主导地位 的是机器, 而不是人, 因此, 工具— — —机器具有了 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在这种新型关系中, 人反而受 制于机器, 成了机器的奴仆。到了现代, 随着技术 万 方数据 的进一步发展, 在技术系统中出现了自控装置, 人
体验设计视角下涠洲岛民宿景观设计研究
体验设计视角下涠洲岛民宿景观设计研究【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涠洲岛旅游业的兴旺,民宿作为涠洲岛休闲度假的体验内容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涠洲岛民宿景观从最初功能的满足到如今开始关注海岛度假体验性的提升与挖掘。
本文从体验设计的视角出发,从海岛文化体验、海岛自然体验和休闲度假体验三方面总结出涠洲岛民宿景观的设计策略,以期为涠洲岛民宿景观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体验设计;海岛民宿;景观设计;独特性;休闲度假1.引言特色民宿度假日渐成为涠洲岛旅游的重要休闲生活方式。
目前涠洲岛的民宿只注重强调建筑和室内设计,民宿的景观较难呈现出海岛度假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游客较难从中获得的美好度假体验,因此研究符合人们海岛度假体验需求的民宿景观是至关重要的。
1.体验设计的概念及方法概述1.体验设计的概念“体验设计”是以现象学的非理性主义为核心思想。
弗洛伊德认为人对事物的评价是感性的并不是理性的,人在评价设计时是依据人的感觉,因此设计者要满足用户的非理性需求[1]。
由此可见,仅仅的理性规划远不能满足具有非理性需求的用户期待,体验设计要求设计者必须站在用户主观感性评价的角度上来进行设计研究。
1.体验设计的方法体验设计过程中与目标用户群建立共情是至关重要的早期步骤。
共情的本意是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求设计师在了解客户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用户的情感体验,以便创造出客户心仪的产品。
其次设计师需要在共情的基础上加强内省,即运用“分离”的方法去检查和解释共情体验,以便理解引发某种直觉感受背后的具体的形式刺激和意向性的解读[2]。
最后一步就是整理和重构,设计师在获取客户的意向性之后,需要将其进行专业性的调整,设定一个预设性的情感体验目标,利用通过各种设计形式符号去“唤起”目标客户群的情感体验。
1.体验设计视角下海岛民宿景观设计的特征1.海岛文化的体验性由于人们善于将历史传统当做童年美好的东西去珍惜它,因此海岛文化的历时性使其成为稀有的东西,引起人们浪漫的想象。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3.03.22
•【文号】教社科[2013]2号
•【施行日期】2013.03.2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
社会科学)的决定
(教社科[2013]2号)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奖工作业已完成。
按照我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和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共有830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45项,二等奖250项,三等奖518项,成果普及奖17项。
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
开展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是教育部为表彰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和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以本次评奖工作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质量导向,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830项)
教育部
2013年3月22日附件: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获奖成果名单(830项)。
现象学技术哲学_从本体走向经验
・技术哲学・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陈 凡 傅畅梅一、探讨技术根本问题的本体论现象学技术哲学现象学首先是指胡塞尔现象学。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经历了一个从先验现象学到基础本体论现象学的转变。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对现象学的理解有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胡塞尔不仅仅把现象学理解为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把它理解为一种认识论体系(倪梁康,第188页);而海德格尔则认为现象学是一门显示学,它把“自身显示者”如其所是地那样显示出来;并且认为“自身显示者”即存在,现象学的“现象”所指的就是存在者之存在和存在的意义的显现,现象学的任务在于“从存在者的身上逼问出它的存在来”。
(海德格尔,1987年,第9页)也就是说,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不同在于他不仅抛弃了后者的先验唯心论的立场,而且还认为现象学就是关于存在的意义问题的科学,现象学不应是认识论而应是本体论。
现象学因此成为“本体论的现象学”,这就是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
(朱耀平,第1页)更为重要的是,海德格尔开辟了从现象学的视角考察技术根本问题的先河:他是最早意识到技术中有很多问题值得哲学反思的哲学家之一;提出了“座架”的技术本质观,对技术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技术的本质问题是技术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它不但关涉到技术究竟是什么的认识问题,同时还制约和影响着对技术的其他问题的理解。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分析是从批评关于技术本质的“流俗”观念开始的。
他认为技术之本质完全不是什么技术因素。
“我们要洞察技术中的本质现身之物,而不是仅仅固执于技术性的东西。
只消我们把技术表象为工具,我们便还系缚于那种控制技术的意志中。
我们便与技术之本质交臂而过了。
”(海德格尔,1996年,第951页)传统的观点认为技术是合目的的工具,技术是人的行为。
这两种说法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单纯正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
唯有真实的东西才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中,即那种从其本质来看关涉于我们的关系中。
伯格曼技术本质观-装置范式论
伯格曼技术本质观-装置范式论伯格曼技术本质观-装置范式论指的是伯格曼对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演变的认识和解释。
伯格曼认为技术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行为,它在适应社会和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变革,并且其演变过程中有一个核心的稳定性:装置范式。
装置范式是指技术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也是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装置范例,即技术的基础结构,如机器、工具、仪器等;二是装置范式,即技术的运作方式和操作方法。
伯格曼认为,技术在创新过程中,不断突破和改变装置范例,从而推动了技术的演变。
但是虽然装置范例的改变是技术演变的一个核心内容,但是装置范式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因为技术的单一目的导致了技术的演变是具有依托性和方向性的,技术的演进也是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的。
伯格曼的技术本质观-装置范式论表明,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创造,同时更深刻地反映了技术对人类自身的改变和塑造。
这种改造和塑造是通过技术内在的规律和机制实现的。
因此,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伯格曼的技术本质观-装置范式论对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技术演变的规律和机制,指出了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趋势,也引导了我们对技术的合理使用和发展。
技术的本质是人类有意识地为了改变自然和社会而进行的行为,因此,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自我约束,关注技术的人本性,将技术的创新与人类的整体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避免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的需要之间出现脱节。
总之,伯格曼技术本质观-装置范式论对于技术的认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技术的核心和演变规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理解方式,为人们探索技术发展的路径提供了指引,同时也引导了我们区分技术演变的正确方向,推动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试论技术的本质
试论技术的本质作者:顾喜玲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顾喜玲(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摘要:技术本质的界定在学术界一直无法统一,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技术本质的理解不尽相同,而与传统技术相比,现代技术也有其特有的特点。
但技术的发展始终都是伴随人类自身的发展的,对于技术本质的探讨也不可能脱离人的本质的探讨;反之亦然,技术内在于人的本质之中,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以解决技术对当代带来的问题,也要放在与人类的关系中去考察。
关键词:技术本质;现代技术;人的本质中图分类号:NO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023-03随着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一词已经成为当代使用越来越频繁的词汇之一。
可以说,人类自起源之日起,便与技术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在人类历史悠久的长河中人既建构了技术,技术也构成了人类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的统一。
但是我们看到,虽然技术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可关于技术的定义以及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却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都试图给技术一个完整的定义,技术本质的探讨也一直是技术哲学不可回避的话题,但始终无法统一,对技术的理解也由于立足点和角度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而由于技术是与人类相伴而生,有着内在的历史关联性,因此对于技术的定义势必受到历史的局限,所以要发展地看待技术。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在带给人类物质繁荣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自身许多的缺点,技术逐步脱离了原始的传统技术模式,而刻上了现代技术的标签,因此对于技术本质的探讨也要分清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区别,并且放到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中去考察。
一、技术本质的不同界定“技术”一词在英语中为“technology”,它源于古希腊语“techne”,原本表示所有与自然(phusis)相区别的人类活动,尤其是表示一种技能性。
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的比较优先出版
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的比较,首先应该讨论的是究竟是否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工程方法和技术方法,工程方法可否界定为技术方法在工程领域(工程活动)的应用和具体化。
如果认为工程与技术没有质的差别,工程只是技术的运用,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也就不会有原则性的不同。
当然,如果阐述不清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有什么重要的区别,工程方法有哪些特殊性质,也就难以看到工程与技术的差别。
一、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比较的可能性:源于工程与技术的关系通过对“工程”和“技术”概念不断发展的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工程方法论研究:子课题(项目编号:2015-XZ -26)。
收稿日期:2015年4月15日作者简介:陈 凡(1954-)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技术与社会。
Email : chenfan336@傅畅梅(1972-)女,辽宁大连人,哲学博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技术与社会。
Email : changmei_fu @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的比较The Comparison between Technology Method and Engineering Method陈凡/CHEN Fan 1 傅畅梅/FU Changmei 2(1.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169;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136)(1.College of Marxis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69;2.College of Marxism,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摘 要: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比较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在于工程与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
基于工程与技术关系的考察,可以认为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统一性。
从教学技术本质反思技术应用
从教学技术本质反思技术应用作者:常春艳涂荣豹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04期一、教学技术是什么1.存在于教育中的教学自人类起源,教育就存在了。
虽然广义的教育无处不在,但是系统教育实现的是教学的实施。
尤其在学校中,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有目的的促进人的身心向上发展的精神活动。
这样说来,教学可以看成教育的一个“子集”,它必然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实现的“人为”过程:首先教师按照教育目的,依据教育规律和经验,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技能,然后和学生一起有效的实现教与学。
因此教育处于宏观的理论层面,教学则是微观的实践层面,而对于实践的复杂性,教学则必然表现出更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有效性。
2.存在于教育中的技术《辞海》中将技术定义为:“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和方法。
”存在于教育中的技术,还应表现为师生的创造性活动,教育离不开技术,技术是教育的重要元素,不存在没有技术的教育,也不存在没有教育的技术。
教育和技术的本源都是人类社会的需求,即产生于人类为满足生存与发展的求索之中。
因此,从目的性看,教学是一种有意向的行为,其目的是在于诱导学生学习;而技术也是为了达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目的应运而生的;从创造性看,同样的教学内容被不同的师生创造出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而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必须是不断的推陈出新的创造过程;从效率性看,以“有效教学的理念表现最为突出,它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而技术的效率性更是衡量它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
这样教学和技术具有极相似的属性,并且将教学和技术作为一个合成主体进行研究可以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将教学和技术作为一个合成主体研究,对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学技术的内涵AECT将教学技术定义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技术本质的现象学阐释
技术本质的现象学阐释
傅畅梅;李春花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5)006
【摘要】技术本质问题是技术哲学的根本问题.厘清现象学家对技术本质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加强技术哲学两大传统--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的对话与沟通,为技术哲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是有效发挥技术哲学推动技术健康发展的理论途径.
【总页数】5页(P8-12)
【作者】傅畅梅;李春花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社会科学部,辽宁,沈阳,110034;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04;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社会科学部,辽宁,沈阳,110034;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1
【相关文献】
1.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现象学分析 [J], 徐振轩
2.技术本质的历史生存论阐释 [J], 李国俊;周宾
3.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阐释艺术——对"阐释学"的现象学分析 [J], 王俊
4.公共阐释及其感知生成
——一个现象学—阐释学的增补 [J], 金惠敏;陈晓彤
5.技术本质特性的批判性阐释 [J], 赵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叙事研究_本质_特征与方法_傅敏
2008年第5期(总第340期)EDU CATIONAL RE SEARCHN o.5,2008 G enera l,No.340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傅敏田慧生[摘要]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教育叙事研究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行动方式,主要特征表现为聚焦于个体经验,用年代学方法表述个体经验,搜集故事,重新讲述故事,编码并确定主题,描述情境与背景,与参与者全程合作。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所探究教育现象之中的研究问题,选择研究个体,从个体那里搜集故事建构现场文本,编码并重新讲述个体的故事,按照主题或类属解释个体的经验故事,撰写研究文本,确认与评估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操作过程、方法与技术。
[关键词]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故事[作者简介]傅敏,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兰州730070);田慧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8)叙事包含着个体层面、社会层面的基本结构性经验,是个体乃至人类的一种知识组织方式和基本的思想模式。
通过描述个体生活以及对个体生活故事进行解构和重构,叙事研究获得了对个体行为与经验的解释性理解,发现了隐匿于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叙事研究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所有人文科学。
讲教育教学故事、做教育叙事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
然而,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教育叙事研究究竟是什么,有哪些特征,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等,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与特征从外延来看,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研究对叙事研究方法的一种整体性借用,那些运用叙事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研究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叙事研究;从内涵来看,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属性在于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分析现象之中个体的一系列教育生活故事所包含的基本结构性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本质的现象学阐释3傅畅梅1,2 李春花1,2(1.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社会科学部,辽宁沈阳110034;2.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技术本质问题是技术哲学的根本问题。
厘清现象学家对技术本质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加强技术哲学两大传统———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的对话与沟通,为技术哲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是有效发挥技术哲学推动技术健康发展的理论途径。
关键词:技术本质;现象学;座架;装置范式;本质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7)06-0008-05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近代以来的时代是“技术时代”。
正是这一技术时代,才孕育了技术哲学。
由于反思的主体和反思路向的不同,技术哲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工程的技术哲学传统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传统。
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从外在事物,即客体方面,来说明人的一切;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是从人,即能思的主体的内部说明一切,二者的分立由此产生,导致技术哲学分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促成现代技术发展的哲学渊源,即主客二分思想。
加强工程传统与人文传统技术哲学的对话与沟通,既是技术哲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有效发挥技术哲学推动技术健康发展的理论途径。
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采用一种克服二元对立的哲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两个派别的融合问题。
而现象学的根本任务,以及现象学家对技术与人类生存关系问题的关注为两种传统的技术哲学思想对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哲学基础。
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现象学家是如何阐释这一问题的?这些阐释意义何在?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说明现象学对于“本质”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技术本质”的现象学阐释。
一、现象学视阈中的“本质”现象学是20世纪初由胡塞尔开创的一个哲学流派。
自诞生以来,引起许多哲学工作者的关注,形成了一场普遍的现象学运动,影响极为深远。
胡塞尔的目标是把哲学建设成为一门严格科学,以便为科学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
为此他便去研究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本质”。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的现象学也就是一门关于本质的科学〔1〕(P19-21)。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一书中指出,纯粹的或先验的现象学不是作为事实的科学,而是作为本质的科学。
现象学的研究是普通本质的研究。
这里要注意胡塞尔现象学说的本质不是超现象或现象之外的东西,本质就是现象;不过作为本质的现象是摆脱了个别的感性内容的“纯粹的”、“一般的”现象。
为了使现象学讲的本质与德语的“本质”(Wesens)严格区别开来,他使用在术语系统中未被使用过的一个外来词Eido s。
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作为本质的科学又可称为艾多斯(Eido s)的科学。
为了对“本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有必要对传统的“本质”概念与胡塞尔的本质概念作一比较。
传统的“本质”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1)2007年11月第35卷 第6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 ciences)Nov.2007Vol.35 No.63收稿日期:2007-08-15 修改日期:2007-09-15作者简介:傅畅梅(1972—),女,辽宁大连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生,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技术社会学。
李春花(1959—),女,朝鲜族,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在读博士,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为:技术社会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技术现象学的研究纲领(07BZX031)本质(Wesen)在德文中常指物体,特别是有生命的物体。
(2)“本质”指隐藏于表面现象之后的事物规定性,这种意义带有普遍使用性。
(3)“本质”被唯名论哲学家们当作依赖于语言用法的习惯或约定的表达的意义。
胡塞尔的“本质”概念不同于以上任何一种。
本质属于现象,是可以被直观到的东西,它并不躲藏在现象的背后,也不依赖于词语用法,本质是“自在的”、“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规定性。
本质就是现象,本质就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有关它是什么的方面。
现象学研究的本质是普遍的本质,即共相,它表示一类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存在于它们之中的共同的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刻画这类事物是什么的特性。
胡塞尔在《经验与判断》中谈到本质的“同一性”时提出“它显示出自身是这样一种东西,没有它,这一类的对象就无法想象,就是说,没有它,这类对象就无法直观地被想象为这类对象。
”〔2〕就本质的“普遍性”而言,本质不是一种实在中的普遍物,不是个别物的一个方面,而是一种超实在的普遍物。
但是由于个别物与本质所具有的不可分割性,因而具体物并不是纯粹个别的,它们还具有普遍的方面,也即“共性”、“类似”、“相似”的方面。
但对这些诸个别物“共性”、“类似”、“相似”方面的归纳,并不能构成作为本质的“一般物”,它们仅仅是经验的普遍性,而不是先天的普遍性。
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情本身”,“本质”就是现象学所要回到的“事情本身”。
二、现象学视阈中的两种技术本质观技术本质问题是技术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它不但关涉到技术究竟是什么的认识问题,同时还制约和影响着技术哲学领域对其他技术问题的理解。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谈论技术问题肇始于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分析是从批评技术本质的“流俗”观念开始的。
他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一种促逼着的要求。
这种促逼着的要求,海德格尔称之为“座架”(Ge-stell)伯格曼受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对技术本质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从考察具体人工物品的现象学视角,提出“装置范式”的技术本质观,被称为“新海德格尔主义者”。
11“座架”的技术本质观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海德格尔指出技术之本质完全不是什么技术因素。
“我们要洞察技术中的本质现身之物,而不是仅仅固执于技术性的东西。
只消我们把技术表象为工具,我们便还系缚于那种控制技术的意志中。
我们便于技术之本质交臂而过了。
”〔3〕(P951)传统的观点认为技术是合目的的工具;技术是人的行为。
这两种说法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单纯正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
唯有真实的东西才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中,即与那种从其本质来看关涉于我们的关系中。
照此来看,对于技术的正确的工具性规定还没有向我们显明技术的本质。
为了获得技术之本质,或者至少是达到技术之本质的近处,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3〕(P926)。
海德格尔把现代技术的本质称为“座架”,“座架不是什么技术因素,不是什么机械类的东西,它乃是现实事物作为持存物而自行解蔽的方式”〔3〕(P941)。
这样的解蔽方式就是人的不可回避的生存方式。
一方面,人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必须要“在多种生产中,世界成为站立的,并被带进这种状态。
开放的东西成为对象,并转向人”〔4〕(P52)。
人的生存必须依靠技术,使人的对象世界按照生存的需要被带进被生产的状态,当然,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人通过无法驾驭的座架“限定”自然,实施统治,从而展现技术的“强求”特征,体现出海德格尔对人为了生存对技术的依赖。
另一方面,海德格尔也敏锐地洞悉到现代技术的统治特征,“技术意志评判事物,它决定了事物应有什么意义,应有多大价值。
因为它是唯一的评判者,也是正确者,因为没有什么能违抗它和劝导它”〔4〕(P80)。
不难看出,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的忧虑,表达了他对人的生存与技术之间本不应该出现的对立和对技术展现背离本质的无奈。
在他看来,技术的本质根源于人的生存,表现为此在的存在方式中技术的展现方式。
作为解蔽之命运,座架虽然是技术之本质,但决不是种类和essentia(本质)意义上的本质。
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我们便碰到了某种令人惊奇的东西:技术是那种东西,它要求我们在另一种意义上去思考人们通常在“本质”名下理解的东西。
但在何种意义上呢?〔3〕(P948)“即便我们说‘家政’(Hauswesen)、‘国体’(staat swesen)时,我们也不9 第6期 傅畅梅,等:技术本质的现象学阐释是指一个种类的普遍性,而是指家庭和国家运行、管理、发展和衰落的方式。
这就是家庭和国家的现身方式”〔3〕(P948)。
技术如何现身,我们只能根据那种永久持续来识别,在此永久持续中座架作为解蔽之命运而发生〔3〕(P949)。
作为技术之本质现身,“座架”乃是持续者。
21“装置范式”的技术本质观如果说海德格尔是从技术与人的生存关系的角度考察技术的本质,那么伯格曼则是以技术人工物品为基础来进行思考,进而得出现代技术的本质。
伯格曼受库恩“范式”思想的启发,把“范式”的思想应用于技术,认为技术凝结了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技术的“范式”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现代技术的“范式”结构是“装置范式”。
那么,“装置范式”在何种意义上揭示了现代技术的本质?我们可以从内容上和方法上加以阐述,具体体现在:从内容上来说,“装置范式”之所以是正确的和本真的认识就在于“装置范式”掌握了现代科技的特性,即各种科技带来的实时实用性,使人不再面对真实的生活世界。
科技将人类自古以来所面对的自然与文化隐藏了,而且扭转为一个实时实用商品世界,把自然与文化的多样性,扭曲为商品制作的齐一系统,而且强迫人依从此系统而生活。
从方法上来说,伯格曼对现代技术的本质考察运用了现象学方法,通过两次还原得以实现,即他首先面向技术人工物品(存在者),然后通过对技术人工物品这一中介达到对技术(存在)的正确的并且本真的认识。
作为存在者,所有技术现象最后都必须还原和追溯为人造物这一作为存在者的基础,各种技术现象都需要还原到人造物,但不是日常经验层面的人造物,而是还原到人造物的“本质”〔5〕(P57-61)。
“技术无所不在,却又无处可见”〔6〕(P2)作为存在者层面的技术在生活世界中是无处不在的,它是我们生活世界最本真、最常见的知觉,而存在层面的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无处可见的,它是隐藏在人造物的背后不能直接为我们的感觉所感知的东西。
无处可见的存在层面的技术总是物象化、具体化为无处不在的存在者层面的技术。
伯格曼正是把他的技术哲学的视角定位在技术人工物品,实现了对技术本质追问的第一次还原。
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
技术哲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人看到自身展示的人造物,而且还要让人看到在人造物之中的“隐蔽之物”、“非开启之物”,去掉遮蔽在人造物身上的一切物化的外衣〔7〕(P196),让我们看到隐藏在人造物背后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伯格曼通过对技术人工物品与生活世界关联的反思,实现了技术哲学的第二次还原,认为“装置范式”是现代技术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