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o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默读、精读等方式,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o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o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2.教学难点o理解文章主题的深层含义,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3 分钟)o展示一些荒漠和绿洲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

o提问学生:是什么力量能让荒漠变成绿洲?2.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o简单介绍让·乔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o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自行查阅工具书解决。

o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

o请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梳理文章结构(15 分钟)o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o小组讨论,交流划分结果。

o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三部分。

5.课堂小结(2 分钟)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章的叙事线索。

6.布置作业(5 分钟)o熟读课文。

o思考: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3 分钟)o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o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牧羊人是怎样的人?2.分析人物形象(12 分钟)o学生精读描写牧羊人的段落,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语句。

o小组讨论,总结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o教师引导学生从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等方面进行分析。

3.探究写作手法(10 分钟)o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对比描写,分析其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01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法国作家、编剧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男人》,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训练的语文要素是默读、勾画和标注,理清作者思路。

这篇课文有21个段落,篇幅较长,对于初一上学期的学生来讲,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有些难度,可以借助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式来梳理行文脉络。

本单元课文的人文主题是感悟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具体到这篇课文,主人公坚持35年,靠非凡的毅力和辛勤的耕耘将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人生充实而意义圆满,这件事本身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言,意识形态较为浓厚。

作为一篇境外文学作品,这篇文章中也隐含了一些意识形态的灰色地带,对于正处于构建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的初中生来讲,这些意识形态灰色地带必须给予相应的关注与思考,以免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02设计理念通过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充分自学,根据学生自学的问题再进一步组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质疑,并试着思考,经历质疑和思考的过程,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03教材目标1.通过充分预习掌握“栋”“拣”“戳”“慷慨”等21个词语;2.通过圈画关键语句理清“我”与主人公三次见面的过程;3.通过思考探究,感受主人公非凡的毅力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04教学重难点探究主人公精神内核和小说主题。

05教学时间一课时。

06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听写词语。

第一组:栋废墟坍塌不毛之地呼啸滚烫水渠流淌光秃秃第二组:拣戳慷慨溜达琢磨微薄酬劳硬朗刨根问底沉默寡言PPT出示,检查听写。

2.词语分类。

(1)根据课文内容,给第一组词语分成两类,你如何分?请说明理由。

(2)给第二组的词语分类,并用这些词语来形容课文中的人物。

设计意图:第一组词语是有关环境描写的,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环境恶化时和环境改善后的类别来分组,初步感受植树带来的生态效益。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篇1【教学目标】1.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医生。

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2)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

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

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

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细读分析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设计

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设计

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并掌握复述要点。

2.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并赏析关键词句。

3.赏析人物,感悟并评价主人公的人格力量。

4、拓展延伸,了解生活中默默坚持的事例。

教学重点:1.默读探究故事情节2.感悟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深化主旨认识,并进行写作实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检查预习:1、查看学生的课文预读笔记(重点检查有无标记段号、有无画出生词及标注拼音)2、明确预习答案:(1)选出下面加点字注意正确的一项(C)A.乍.看(zhà)戳.(jié)酬.劳(chóu)干涸.(hé)B.溜.达(liū)坍.塌(dān)微薄.(bó)呼啸.(xiào)C.帐篷.(péng)流淌.(tǎng)废墟.(xū)光秃秃.(tū)D.刨.根问底(bāo)水渠.(qú)滚烫.(tàng)栋.(dòng)(2)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D)A.张扬琢磨造就不茅之地B.慷概倒塌干涸烤焦C.缝隙帐蓬添置毫无遮拦D.扰乱毅力敬佩沉默寡言三、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见预习案)2、解题:(1)题目“植树的牧羊人”交待了什么事件?明确:牧羊人植树。

(2)请把“牧羊人植树”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梗概。

(学法指导:补充时间、地点、环境、情节、结果等(见《南方新课堂》第53页)“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事项”)明确:法国普罗旺斯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从1910年到1945年共35年间坚持植树,最终把荒漠变成了绿洲。

四、深入探究(一)研读情节了解过故事梗概,我们接着细细走入文本,走近这位牧羊人,去探究他身上的谜团——1、为何植树?明确:牧羊人植树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即第11段中所言失去妻子和儿子,客观原因即“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简单的植树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植树人”的人生故事,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热爱,并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入认识“生命的忍耐、顽强和奋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培养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理解“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生词、词组及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能根据文章内容辩证思考,总结文章的思想主旨,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感、并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意象、主题思想及文章情感表达。

2、难点:文本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形象描写等。

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热:通过图片展示、环保资讯传达、对话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植树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话分享。

2、整体阅读:给学生大段时间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中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具体问题,辅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分段探究: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寓意阐释;鼓励学生归纳出作者阐述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4、情感受教:通过演示小植树场景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树的艰辛和快乐,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加入保护环境行动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1:预热让学生看一组植树的照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大家对这组图片有什么感受?2、如果真的有机会去植树,你的心情会怎么样?3、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去植树吗?为什么?教学步骤2:整体阅读让学生试读一遍《植树的牧羊人》文章,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文章在讲什么?2、大家是否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教学步骤3:分段探究1、学生自习时间内,对照文本中“植树夫妇”、“植树拔沟人”、“植树黄土人”等词语,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

2016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14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016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14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课题《14植树的牧羊人》时间年月日
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点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思想教育内容
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课型
教读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达标措施、反馈矫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趣味教学资料
让·乔诺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植树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植树牧羊人》教案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植树牧羊人》的主题思想,把握植树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及其体现的环保精神。
-通过分析课文描述植树牧羊人的具体事例,理解其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持之以恒”、“绿化环境”等,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植树牧羊人》这篇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发现他们在思考环保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以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成功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使得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如牧羊人植树行为背后的环保理念和现实意义。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环保的深远意义。
-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环保问题,提高 Nhomakorabea辨能力。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如对比、衬托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设计相应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3)将课文中的环保理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环保行动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环保,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植树造林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种植树木,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净化空气等。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

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

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摘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内容。

解读:默读是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训练和培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内容。

摘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解读:《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很震撼,语言虽然朴实,但很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相信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六、教学准备学案、课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画家,用他的画笔在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绿水,而他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的行走在茫茫荒漠中,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漠变为绿洲。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沙漠中植树的故事,通过他的努力,沙漠变成了绿洲。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类的课文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领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创造美好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2.难点: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和讨论。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对于牧羊人的毅力和坚持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明白,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改变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思考。

6.小结(5分钟)老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和自己的学习目标。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改变环境的作文,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板书课文标题和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14.种树牧羊人教学设计人教版

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14.种树牧羊人教学设计人教版

★精选文档★2016年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14.种树的牧羊人教课方案(人教版)14植树的牧羊人教课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觉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信心。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意会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辈的精神。

教课重难点1.默读课文,圈评论注的方法。

2.意会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辈的精神。

学情剖析学生是讲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师要因时施教,指引他们动脑着手,发挥他们巨大的潜能。

无论学生学习基础好差,只需勇于研究问题踊跃讲话就应赐予必定。

如发现学生有创新思想,师应实时夸奖鼓舞,使乏味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兴趣,由学生不肯学转变为勤学、乐学、善学。

学生已经具备了必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勇敢退出讲堂。

课时分派2课时( 设计者:)教课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涛,此起彼伏,绿风涟漪。

多么如诗如画的风景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集着一位可敬老人一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今日就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让 ?乔诺的文章《植树的牧羊人》,看看他是一位如何的老人。

二、走近作者学生介绍让 ?乔诺,法国有名小说家。

1895 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

家境贫穷,16 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糊口。

20~24 岁时应征参军,经历了残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了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间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闷闷不乐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修业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畅、读流利、读正确。

圈出自己以为最要点的词语。

教师出示要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以下中的五个,把它起来文主要了什么内容:扛上暴虐踞洲宿奇观宏价命运四、迅速默,理清思路,“奇观”文按序,要点描绘了“我”和牧羊人三次面的情况以及高原上的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016部编版)14.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016部编版)14.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深入阅读,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人们的笑声在乡村聚会上荡漾。这美丽的地方在30多年前却是戈壁荒滩,荒无人烟,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这一丰功伟绩是一位名字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用30多年的努力得来的,他就是本课要学习的《植树的牧羊人》中的主人公。
六、布置作业
请你为本文“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字数不超过50字。
出示图片
二、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14.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谈谈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合作探究阅读并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植树造林,种植希望和幸福的坚定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3.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的几次见面?每一次见面高原上都有什么变化?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环保、绿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和语法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与理解,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评价、创造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语法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学习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句子分析和运用能力。
4.写作技巧: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中的人物描写和主题表达技巧。
5.口语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环保、绿化等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人物分析: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手法来表达主题,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词汇语法: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绿化、毅力、无私”等,以及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语法知识。
举例解释:
-文本理解:通过分析牧羊人持之以恒植树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环保意义和人文关怀。
4.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课文背景,认识绿化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第一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14植树的牧羊人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概括文章内容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内容牧羊人的活动环境的变化一访牧羊人(1913年)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二访牧羊人(时隔6年)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无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教学备注】‖教学提示‖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大约四十年前——大战结束后——1945年的6月。

理清这一顺序,各用一个偏正短语概括即可。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

(2)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兴趣和动力。

1.2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难点:掌握难度等级不同的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1.3 教学流程1)课前热身(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或者短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对于植树造林的兴趣。

2)新课呈现(20分钟)(1)播放视频,讲解植树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森林砍伐的危害。

(2)朗读课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单词和短语。

(3)重点讲解生词,并制作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进行词汇教学。

3)活动设计(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模拟牧羊人讲述植树的故事,并进行表演。

4)课后延伸(5分钟)提醒学生及其家长注意环保,进行植树行动并将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

1.4 教学工具1)黑板2)PPT3)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4)图片、笔记本电脑等辅助材料二、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然而,本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然的。

2.1 教学亮点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让学生对于植树造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多种渠道的词汇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各种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汇。

3)合作学习方式的采用。

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既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2 存在问题1)难度管理不当。

本次教学中,涉及词汇过多,其中有的难度属于较高级别。

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单词无法完全理解,影响了听力理解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植树的牧羊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植树的牧羊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阅读理解: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2.语言建构: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
3.思维发展:通过分析牧羊人植树的故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文化理解:感悟牧羊人植树的精神品质,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3.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文章主题。但从教学效果来看,部分同学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并不高。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更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学生核心素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同学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仍存在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5.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生态环境,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生字词掌握:重点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牧场、荒地、植树、毅力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文章结构分析:强调文章的起承转合,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作者的组织结构。
-语言特色学习:识别并学会运用文章中的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文章讲述了牧羊人默默无闻地植树,改变荒凉牧场的感人故事。它体现了保护环境、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牧羊人植树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牧羊人如何克服困难,用实际行动改变环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课文朗读与生词学习;
2的重要短语和关键句型;
4.体会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5.讨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升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掌握课文主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比手法的基本概念、牧羊人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环保行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行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牧羊人形象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牧羊人的内心世界和象征意义。
-难点解释:牧羊人形象具有象征性,代表着普通人的伟大,学生需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感受其精神内涵。
-环保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
-难点解释: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环保行动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基本概念。对比手法是通过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特点的修辞方法。它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表现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植树牧羊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植树牧羊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植树牧羊人》教学设计项目名称校级公开课项目负责人活动时间11-22 活动地点七年(8)班活动主题《植树牧羊人》主讲人/主备人主评人/开课人王文静参加对象全体语文组成员申请学时1学时活动内容及进程一、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环境变化。

2.通过品析关键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通过揣摩对牧羊人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学习方法1.自主圈画法;2.默读法;3.合作探究法;4.教师引导法。

四、学习过程13《植树的牧羊人》一.听写生词,夯实基础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我们一起来读《植树的牧羊人》。

大家都预习过这篇文章了,现在我想看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余同学在下面写。

第一,课文当中有一个成语,讲的是不长草木的地方,请你写出这四个字的成语。

(不毛之地)第二,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是说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两个字。

(坍塌)第三,外国人缩写的这个作品,翻译者给了一个中国的方言词讲的是散步、闲步的两个字。

(溜达)“因为我觉得这个句子说明了在这位老人改变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地,而如今这里又成为了一片沃土。

”生解释道。

“也就是说,这个句子写出的是高原的什么?”师提示。

“哎!变化!既然讲的是牧羊人种树,我们就要注意他种树后产生的变化。

因此阅读这篇课文当中,凡是能够显示高原变化的句子或词语我们都画一下,在边上标注高原变化。

”(板书:高原变化)“好,你来,你划出哪个句子?”“我画出的是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我主要是先看了第一次,发现中间的变化所以勾的。

”“你画的也是这个女同学读的第几自然段?20自然段的中间,你认为这些语言也是写高原的什么呀?变化!那同学们来了,他的句子加她的句子,其实就是一个段落了,是不是把整个段落全部画出来?”“当很多句子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是画全部呢,还是作圈?关键词圈出来,是这样吧?接下来我们就不讲高原变化了,再说你还画了哪些句子?”生:“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这里赞美了牧羊人的伟大,这是对牧羊人的评价和议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2.体会对比、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的运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走进文本,了解了牧羊人的事迹,感受到他伟大的人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品味其意味隽永的语言,分析对比的手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味语言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赏析: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教学提示‖
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文章的标题;(2)文章结尾;(3)梳理理清文章的思路;(4)关注文中的抒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议论性语句。
三、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赏析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点)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大约四十年前——大战结束后——1945年的6月。理清这一顺序,各用一个偏正短语概括即可。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目标导学一: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
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1913年)
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作技巧
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赏析: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赏析: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明确: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记叙方式:插叙;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品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去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也可以去找作者的评价。本文有多处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来即可。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章主旨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2016秋(新版)语文人教新课标七上4、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