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系列第六篇
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下文是关于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虞世南《蝉》高考诗歌鉴赏》虞世南《蝉》鉴赏古诗鉴赏0216 2021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唐代诗歌鉴赏6
Hale Waihona Puke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南山:此指岘山,在孟浩然家乡襄阳城南。北 阙:皇宫前望楼,是等候朝见或上书的地方,因其 座落北面,故名。敝庐:指故乡破旧的房舍。青阳: 指春天。永怀:即永远不能忘怀的意思。虚:空寂。
赏析: 仕途失意,岁暮归来,这人生的不幸, 对于孟浩然来说,也仍然是无法解脱的苦 闷。因此,作者在这首诗中,尽管说得含 蓄婉转,还是掩藏不住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诗的前四句,概括地表明了他怀才不遇的 怨愤,语含悲酸。而诗的后四句,凄凉寂 寞,无限愁怀。因为在这一年将近的岁暮 时光,更感韶华易逝,岁月如流,“白发 催年老”,竟然一事无成,哪得不愁肠百 结,永夜唏嘘呢?“永怀愁不寐,松月夜 窗虚。”松月临窗,长夜难眠,这该是怎 样的凄苦啊。语意缠绵,情志深笃,生动 地表现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这在封建 社会里是有深刻的典型意义的。
诗歌鉴赏(精选10篇)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精选10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歌鉴赏篇1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伊州”为曲调名。
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语言平易可亲,意思显豁好懂,写来似不经意。
这是艺术上臻于化工、得鱼忘筌的表现。
“清风明月”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
它的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
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
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
这种借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
”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一别就是十来年,“相思”怎得不“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后两句运用逆挽(即叙事体裁中的“倒叙”)手法,引导读者随女主人公的回忆,重睹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
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
”嘱是“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她怎样地盼望期待了。
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这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饶的弦外之音。
特别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
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
《春思其一》唐诗鉴赏(共6篇)
《春思其一》唐诗鉴赏〔共6篇〕篇1:《春思其一》唐诗鉴赏《春思二首其一》唐诗鉴赏春思二首〔其一〕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诗鉴赏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
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作。
因诗题作《春思》,故诗中句句就春立意。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直接用嫩绿、鹅黄两色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活力盎然的春天景象;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用暗笔为这幅景象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传神之笔烘染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图景,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丽,春意更加喧闹。
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于为下面抒写深愁苦恨作对照。
后两句诗转入写诗人的愁恨。
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深处,是不会因外界春光的.美妙而消除的。
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照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
但贾至没有这样直写,而是别出奇思,以出人意料的构思,使诗意的表达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
这在诗意上深了一层、曲了一层,使诗句防止平直。
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将恨引长,如此立意显得新奇巧妙。
这首诗因春景而兴愁恨,诗中所表达的愁恨,并非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诗人被贬荒地后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
所以,尽管春光明媚,但这愁恨却不减丝毫,反而愈益地难奈难遣。
篇2:李白《春思》唐诗鉴赏李白《春思》唐诗鉴赏《春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新题乐府诗。
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成功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
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译文: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之绿。
《杂诗》王维唐诗鉴赏精选六篇
《杂诗》王维唐诗鉴赏精选六篇篇1:王维杂诗鉴赏王维杂诗鉴赏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译文】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朋友你从家乡来,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开花没?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赏析: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
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突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但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
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
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
出塞作赏析
出塞作赏析第1篇:出塞作赏析【年代】:唐【作者】:王维——《出塞作》【内容】: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赏析】:本诗原注说:“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
“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
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张之势。
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適《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猎。
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番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夜渡辽。
”这两句,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出塞》赏析师:诗歌的解释不过是后人根据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古人的注释以及一些相关资料推测出来的。
别人能做好的事,相信同学们也能行。
这节课同学们就根据《出塞》的注释、*图和咱们四年来学习古诗的知识经验大胆去猜一猜,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现在,我们就来弄清楚诗的意思。
(学生听后表现积极踊跃)生:塞指边塞。
生:出塞就是去守卫边关。
生:秦是秦朝;汉是汉朝。
生:关指边关。
师:那你们认为秦时明月汉时关连起应该怎样翻译?(许多同学皱起了眉头,看来有点难度)有点难吗?那就多读几遍,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六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六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之六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注释:1、烽火句:谓胡人入侵,烽火从边境连及甘泉宫。
《史记·匈奴列传》:胡骑入代句(gǒu)注(山名)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史记·周本纪》:有寇至,则举烽火。
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
本秦宫。
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接见诸侯王,夏日避暑。
2、还招句:谓匈奴入边,无将可当,天子起用被废的.李将军迎敌。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被匈奴生俘,设法逃回后,废为庶人。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3、兵气句:极言战争气氛之浓烈。
兵气,战争的气氛。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谋事不成,妖详说见,兵气且至,奈何?4、鼓声句:言战争声势浩大鼓声响彻山川。
陇,山名,即六盘山南段。
5、横行句:谓凭勇气纵横驰骋,所向无敌。
6、妖氛:不祥的云气。
一般喻祸乱、灾害。
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合:满。
陇底:山坡下。
负:凭借。
妖氛:指敌人。
译文: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简:此诗写猛将受天子之召,破虏平乱。
首二句写烽火起于边塞,旋即逼近京师。
三四句言天子召将。
五六句写战斗激烈,气氛浓烈。
末二言将军凭勇气平息战乱。
此诗一气呵成,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咏柳贺知章唐诗鉴赏(优秀7篇)
咏柳贺知章唐诗鉴赏(优秀7篇)译文及注释篇一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咏柳古诗贺知章篇二《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古诗今译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
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
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
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送别》古诗鉴赏(通用15篇)
《送别》古诗鉴赏(通用15篇)《送别》古诗鉴赏篇1[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
绿柳匆匆去马。
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
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答:(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
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19、【答案】(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起程。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充满惜别之苦。
【答案】(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送别》古诗鉴赏篇2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诗鉴赏灞陵位于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送亲别友,常常在这里分手。
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与离别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首句点出送别题旨灞陵、灞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
写灞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也象征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
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拓开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表现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左右顾盼之状。
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似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
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透露着怀古的情绪了。
因此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十五夜望月的古诗赏析(精选6篇)
十五夜望月的古诗赏析(精选6篇)赏析篇一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
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
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
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
秋桂。
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
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
整个画面远近主从。
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
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
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据《周礼》记载,当时人已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
到后代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此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
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
甚至更耐人回味。
王诗原题“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在诗题下又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它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夜深了,诗人偕客步出厅堂来到庭院。
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
一片白色。
庭树的影子枝叶扶疏,象是纸上的水墨画。
步月者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有宿在枝头的几只乌鸦。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古诗词三首》作者安逸惨,赏析第六弦
《古诗词三首》作者安逸惨,赏析第六弦星火文苑为您展示真我的风采7/30第90期环壁列奇书,有史有文堪探讨小屋多佳日,宜风宜雨足安居今日荐赏《五律*大暑看花》*文/安逸惨(新韵)二暑迎伏至,街头品夏花。
火锅红俏脸,啤酒汗轻纱。
醉舞清风扇,狂喝大碗茶。
巴人福气好,免费浴桑拿。
《行香子*大道》新韵*文/安逸惨(重庆)花落花开,白发红颜。
五行阴阳自循环。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
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功名利禄,情仇恩怨,算尽机关笑徒然。
人生如梦,苦海无边。
悟业即因,因即果,果即缘。
《鹊桥仙*七夕立秋》*文/安逸惨(重庆)荷开六月,蝉鸣九暑,夏至三庚入伏。
又当七夕立秋时,笑喜鹊、通宵忙碌。
金风昨起,黄花今绽,遍野稻香鲜馥。
牛郎织女应思凡,羡下界、家家欢睦。
作品赏析区《诗词三首》赏析文/第六弦赏析《五律· 大暑看花》“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在酷热的三伏天里,走出斗室,约上三五好友,结伴而行。
吹吹偶尔送来的清风,品赏街头千姿百态的夏花。
一番赏玩之后,少不了涮上一回地道的重庆火锅,再来几打冰镇啤酒,直吃得脸红汗淌,一醉方休。
看,有的舞扇飚歌,以助酒兴;有的大碗喝茶,以解微醺。
皆尽兴无拘,憨态可掬。
重庆是有名的“四大火炉”之一,在“火炉” 的炙烤下,每天都会汗流浃背,难免皮焦肤黑。
却不用花一分钱,便能享受到这天然的桑拿,这不是巴蜀人家特有的“福气” 么?作者以幽默风趣的语调,为我们展现了“火炉” 重庆的特色,和巴蜀人情的热辣豪爽。
文笔流利,酣畅淋漓;而又风趣诙谐,明快有趣。
赏析《行香子· 大道》自然界的月圆月缺,寒暑交替,花开花落,荣枯变化。
无不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循环轮回的自然法则。
世事的风云变幻也好,时光的沧海桑田也罢,都应证着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从简单到复杂的衍生演化过程。
而世间的功名利禄、恩怨情仇,最终也会归于虚无。
再怎么纠缠计较,机关算尽,也是徒然无功的。
唐诗鉴赏大合集
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译文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赏析这首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
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注解1、掖垣:因门下省、中书省地处左右两边,像人的两掖,门下省为左掖。
《田园乐七首·其六》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田园乐·其六》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田园乐七首·其六》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田园乐七首·其六》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田园乐七首·其六》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组六言诗,诗的一、二句描绘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三、四句运用反衬的手法,用“花落”“莺啼”的动作、声响,衬托出“山客”居处的安静与“山客”心境的宁静与愉悦。
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田园乐七首·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作品注释1、宿雨:昨夜下的雨。
2、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3、家童:童仆。
4、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5、犹眠:还在睡眠。
作品译文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创作背景《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此诗是其中一首。
此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
王维后期的诗,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
《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贬官济州时已经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
再加上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压抑、黑暗,理想也随之破灭。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同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没有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深了。
王维是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他的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
幼儿唐诗《前出塞·其六》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前出塞·其六》原文|译文|鉴赏天宝十一载(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的《前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
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故而有了这一系列的《前出塞》诗,下文介绍的是该系列的第六首,请欣赏!幼儿唐诗《前出塞·其六》原文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及注释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注释挽:拉。
当:应当。
长:指长箭。
擒:捉拿。
前四句极像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
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
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一句的。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
正承上句意。
沈德潜《杜诗偶评》:“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徵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
”不确。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
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最后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
”在这里我们相当明显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观点。
赏析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2023年最新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诗鉴赏12篇
2023年最新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诗鉴赏12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诗鉴赏12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诗鉴赏(1)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创作背景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
遥怜故园菊④,应傍战场开⑤。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白话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赏析】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
岑参这首诗则不然。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285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六首》(其六)
285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
注:江动:江水涌动。
溪虚:小溪若隐若现。
知:记得。
故道:旧时的道路。
解读:此诗当为杜甫复归草堂时所作。
绝句六首。
首首写草堂之景,其六摹写春夜江景。
这首小诗词句奇崛,细细品来诗中景恍如眼见,甚为奇特。
“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这两句对仗工整,动词用得尤为出人意料。
江水在月华笼罩中静静地流动.月影慢慢滑过岩石表面,像是流水一般淌走。
此处诗人用了“移”字,实为月移于石,仔细思索,便觉十分贴切。
溪水细波上闪耀着粼粼月光,使得溪水若隐若现,仿佛要化进夜色中一般。
溪中蒸腾的雾气缭绕在春花之旁,诗人别出心裁地用了“傍”字,将烟云缱绻曼丽的姿态写得格外动人,仿佛娉娉袅袅的美人倚花而坐。
馥郁花香融进懒倦烟雾中,熏得人昏昏而醉。
诗人以江、月、石、溪、云、花的意象组合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画卷,言外之意,画外之景,无不令人遐想不已。
“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鸟儿择枝而栖,记得原来停留的地方,一片征帆悠悠荡荡,不知道停宿在谁的家中。
由于诗人乃“复归”草堂而作,我们不难猜出所谓“知故道”之鸟,与其是随意为之,不若说乃是故意为之。
栖鸟也是诗人本身。
回到草堂,他所念的乃是故居旧地,即便分别多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均深深印在诗人脑海中,便像这“知故道”的鸟儿一般。
征帆也是照应着他漂泊的岁月。
“宿谁家”之问,是诗人问向自己――接下来的时日或许还是免不了漂泊沦落,那时便不知自己将会在何处安身了。
虽为春夜之景,却非融融之情,更多的还是对未卜命运的叩问与探寻。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
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
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作者: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解】:
1、亲爱:指好友。
2、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
3、沿洄:指处境的顺逆。
【韵译】: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
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
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
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
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评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
开头两句写别离之“初发”。
三、四句写友人乘舟归去。
五、六句写期望重逢。
最后两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
全诗即景抒情,寓情于景。
眼前景,意中情,口头语,世间理,如水乳交融,似蛛网交织,牵人心绪,动人心弦。
《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
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韵译】: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
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
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
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评析】:
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
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
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
《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
《长安遇冯著》
作者: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解】:
1、灞陵:即霸陵。
2、冥冥:形容雨貌。
3、燕新乳:意谓燕初生。
【韵译】:
你从东方回到长安来,
衣裳沾满灞陵的春雨。
请问你来此为了何故?
你说为开山辟地买斧。
冥冥春雨百花淋雨开,
习习和风燕子新孵雏。
去年一别如今又逢春,
双鬓银丝添生了几缕?
【评析】:
这首赠诗,以亲切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
诙谐打趣形式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
再进一步劝导他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乳燕焕发才华,会有人关切爱护的。
最后勉励他“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全诗情意深长,生动活泼。
它的感人之处,首先在于诗人的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对朋友充满热情。
因此,他能对一位邂逅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而积极勉励。
诗在叙事中写景,借写景以寄托寓意。
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委曲宛转,读来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
《夕次盱眙县》
作者: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解】:
1、落帆:卸帆。
2、人归句:意谓日落城暗,人也回到休息处所去了。
3、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泽。
4、秦:今陕西一带。
【韵译】: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
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
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
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
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评析】:
这是一首写楫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段,是写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
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降临,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
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动情。
读来颇为动人。
《东郊》
作者:韦应物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解】:
2、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3、澹:澄静;
4、虑:思绪。
5、霭:迷蒙貌。
6、庶:庶几,差不多。
【韵译】: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
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
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
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
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
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
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评析】: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
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
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
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
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
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