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的失败

合集下载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缺陷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缺陷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缺陷摘要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几百年之前建立的,虽然经过不断的修正与发展,但其中的缺陷不可避免。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觉得其中的很多内容并不是十分合理。

比如经济人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合理性,忽略对自然规律和生产关系的研究等。

下面我将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

由于水平有限,有的观点与想法难免会有不合理之处,希望老师指正!关键词经济人假设完全竞争市场自然规律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假设条件的不合理及其脱离现实性在学习中,我发现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个又一个的假设之上的。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它的假设是否合理?如果假设是错误的,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那么它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就有待商榷。

下面我以经济人假设和完全市场假设为例进行分析。

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

所谓经济人,是完全利己的人,就是随时随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为此不择手段的人。

这一理论最早由斯密提出,他指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已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真的符合“经济人”的假设吗?我们人类真的如斯密所说是“经济动物”吗?我看未必,除了金钱,人类还有其他追求的东西,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等等。

如果把现实中的人看做是经济人,那么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下面,我将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经济人假设的不合理性。

早期管理学理论中,将人作为“经济人”。

认为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励办法就经济报酬和强制管理。

但在实践中,这种管理方式激起了工人的反抗,纷纷以罢工和离职来表达不满。

这说明,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目的,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

将这一理论推广到经济活动中也一样。

经济人假设还有一个观点是人是完全理性的,即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掌握完全信息,能够做出最优决策。

四大经济杀手来了!请远离!

四大经济杀手来了!请远离!

四大经济杀手来了!请远离!提起蒙代尔、弗理德曼、麦金农、萨克斯等人物,很多人耳熟能详,他们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提出了最优货币区域理论、货币学派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休克疗法理论等著名的经济理论。

四大经济杀手之一蒙代尔理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些理论论断逐渐引发业界的质疑,经济学家郝联峰今日(6月8日)发文称,现有的经济理论存在偏差和误区,一些创立这些理论的经济学家便成了经济杀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蒙代尔、弗理德曼、麦金农、萨克斯“四大经济杀手”,他们中有的坑了少数国家,有的则坑了一大批国家。

郝联峰认为,蒙代尔害残欧洲,弗里德曼害残日本,麦金农害残拉丁美洲和东南亚,萨克斯害残前苏东国家,这些西方大经济学家或主流经济学理论都存在偏差。

一是蒙代尔搞的最优货币区域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创立了欧洲央行,设计了欧元,欧元区各国决定不了自己的货币政策。

这就如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铁索连船,欧元将欧洲各国拴在一起,经济繁荣时统一货币结算很爽,经济危机时各自向自己的方向出力,一个也跑不掉,最终是火烧连船。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其指导下的欧元,最终对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有害的。

四大经济杀手之二弗里德曼二是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理论认为,通缩就是货币过少,抗通缩就要发货币;通胀就是货币过多,抗通胀就是要收货币。

这是非常肤浅、短视和有害的理论。

从本质看,现代货币就是有息负债,货币短期会刺激物价,长期则持续向下拉物价,货币过多最终会导致通缩。

日本、欧洲想走出通缩,照搬货币学派理论搞量化宽松,最后只会深陷通缩泥坑。

美国也搞量化宽松,但它是雷声大雨点小,搞了三轮量宽,M2/GDP比率从64%上升到68%,只上升了4个百分点,其他很多国家跟着搞,M2/GDP比率狂飙突进,其结果就是债务飙升、经济恶化、掉入陷阱。

四大经济杀手之三麦金农三是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

麦金农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他创立的货币深化理论基本思想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得不好,主要是因为金融没有搞好,金融没搞好主要是因为金融抑制,金融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所以要破除金融抑制,搞金融深化改革,货币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的名词解释经济学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经济学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经济学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经济学的意思经济学[1](economics),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其中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

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经济学造句欣赏(1)这本书是现代经济学的权威著作。

(2)这就是经济学理论和现实分道扬镳之时。

(3)对现代经济学的一知半解是导致他经营失败的原因之一。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如火如荼。

(5)他们一谈起经济学,我就一窍不通了。

(6)因此它发现自己寻求更关心国内大街小巷的经济学家。

(7)在经济学观念问题上,我们仍是盲人摸象。

(8)经济学教科书视个人为自私的,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

经济学造句精选1. 许多新一代的著名中国经济学家,都误将陈岱荪先生的谆谆告诫当做是思想僵化。

2. 这类经济学人常有机会出入于中南海受最高决策人召见,一起座谈。

每当起草党代会文件、政府工作报告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就聚集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热烈讨论,字斟句酌。

3. 这就是经济学理论和现实分道扬镳之时。

4. 经济学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经济学家之间也总是莫衷一是。

5.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们就不遗余力地宣扬贸易自由化,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不管是单边的贸易自由化,还是双边和多边的贸易自由化,只要奉行贸易自由化,都能从中获益。

7. 对于严肃的社会科学而言,人类的温情和善良是很少被考虑的,比如:如果不把所有人都设定为唯利是图,那整个经济学就失去了基础。

《经济学说史》第5讲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衰落

《经济学说史》第5讲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衰落
• ——价值决定于购买的劳动而非耗费的劳动。
• ——且通常情况下,购买到的劳动总是大于耗费的劳动, 利润就是中间的差额。
• ——如果没有这个差额,生产和再生产就不能继续了。
• 第二,利润不同劳动工资成反比,而是同商品购 买到的价值成正比。
• ——相对而言,劳动工资是固定的,而商品购买 到的劳动是变动的,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利润是 购买到的变动的价值同固定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即利润决定于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
第五讲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衰落
一、李嘉图之后的经济学发展 二、打破李嘉图传统的创新者——西尼尔 三、经济和谐论者——巴师夏 四、经济浪漫主义者——西斯蒙第 五、古典经济学体系的综合者——约翰·穆 勒
一、李嘉图之后的经济学发展
• 1.李嘉图的贡献及缺陷(1772-1823)
• 李嘉图最持久的贡献(1)他自己独有的经济学方 法(抽象和演绎法);(2)收入分配的重要性; (3)国际贸易理论。
• (3)财富和价值的源泉:劳动、节制和自然力
• 分配论
• 三个阶级:劳动者、资本家和地主
• 工资和利润是对某种牺牲所付出的报酬,地租是 对没有做出任何牺牲的报酬;价格与生产成本之 间的差额是地租,利润是“节制的报酬”;
• 最后一小时论
• “论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1837) :论证工厂主的利润是在11.5小时的最后一个小 时生产出来的,如果工作日减少1小时,纯利润就 会消失;如果缩短1.5小时,总利润将会消失。
• (1)关于商品价值的性质;
• (2)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劳动的价值和土地的价 值;
• (3)关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 马尔萨斯的批判:
• 马尔萨斯正确地指出劳动与资本的交换是不平等的,也不 可能平等,否则就没有利润存在的余地了,而利润是资本 家提供商品的必要条件。

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理论解析

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理论解析

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理论解析市场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机制之一。

然而,在现实中,市场并非总能完美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就引出了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偏差或不完善的情况,导致资源无法得到最优的利用。

本文将对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理论进行解析。

一、市场失灵的原因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三个方面。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信息的不完全性,从而使买卖双方无法准确评估商品的价值。

例如,卖方对商品的质量有更多的信息,而买方往往无法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可能导致市场上出现劣质产品或欺诈行为。

其次,外部性也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正外部性)或负面的(负外部性)。

市场无法充分内部化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不完全有效。

例如,工厂的排放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这些影响并未体现在市场价格中,从而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

最后,公共物品的特性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一人的使用不会排斥其他人的使用,并且无法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进行有效配置。

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性,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激励来生产和提供这些物品,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二、市场失灵的类型市场失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和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方无法准确评估商品的质量,导致市场上存在劣质产品。

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卖方可能会采取欺诈行为,导致市场交易的不公平性。

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正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这种积极影响并未体现在市场价格中。

负外部性则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负面影响,同样也未体现在市场价格中。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缺陷的探讨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缺陷的探讨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缺陷的探讨摘要:文章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政治经济学”理论部分存在的三点理论缺陷,一是教材没有从实质上阐释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二是教材没有揭示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区别;三是教材没有从实质上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向共产主义经济转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特征。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形式;经济内容;商品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政治经济学部分的理论内容,存在有理论缺陷。

下面谈三点心得体会。

一、教材没有从实质上阐释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发展的深层原因。

在教材中,我们主要是阐释资本主义经济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是按商品经济形式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阐述的。

相比之下,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历史必然性阐释得很少,并同样也是包含在对商品经济形式的分析中。

现有教材认为:由于有货币的积累和大批生产资料被剥夺而只能出卖劳动力商品的劳动者,因而产生资本主义经济。

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但是,它的生产关系是与它创造的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最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必须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剥夺者,将受压榨的工人阶级解放出来,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这其中,对资本主义劳动的分析是从属于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式的分析的,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论证超过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阶段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论证。

正由于整个论证不是从劳动这一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质内容出发的,因而无法从经济的实质上分析经济发展的内在变化。

并且,由于没有从实质上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对于资本主经济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的论证就还欠缺基本的必要的内容,就还不能满足我们自觉地进行社会改造即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要求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需要。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10

2013-3-29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和分析方法
一、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经济体系所包括的系统生产力各因素和制度因 素。比如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观念等。
二、分析方法:
(1)发展经济学侧重于动态研究方法。它要探讨的是经济系统 长期的优化发展过程中各要素和结构的动态性组合、协调和演化。 (2)发展经济学侧重于结构分析。经济从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 不仅仅是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一个结构的转化过程。 (3)发展经济学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个社会的非正式约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 等)和正式约束(法律、制度、政策等)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 响越来越大。 (4)发展经济学运用非均衡、非平衡和均衡、平衡结合的分析 方法。 (5)还较多地运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
2013-3-29 5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失落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后,往往是失败的,其原因是 这些理论的基础是发达的市场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大都处于发展的先天不 足状态。 ◆照搬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模式显然会东施效颦,也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理论加以指导。
2013-3-29
12
(一)亚当· 斯密的发展思想:
2. 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
从经济增长必须伴随着生产要素的适当配合的思路出发,分析资本 积累的增加对劳动数量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起的作用。 首先,交换引起了分工,而交换的实现,依赖于在某个地方储有各色各 样的货物,足以维持生产者生活,并提供原材料和工具供其使用,从 而需要一定的资财蓄积; 其次,从事物的本性看,资财的蓄积,也必须在分工之前,预蓄的资财 越丰裕,分工就能够越细致,同一数量的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能按 更大的比例增加; 第三,生产技术得以进步,也必须预先有充分的资本积累。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不平等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不平等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不平等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不平等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经济不平等是指在一个社会或国家中,个人、群体或地区之间的财富、收入、机会和权利分配不均衡的现象。

尽管在不同学派和理论框架下,对于经济不平等的观点和解释存在差异,但对其产生原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的讨论是普遍存在的。

一、经济不平等的原因1. 启蒙时期的思想和制度启蒙时期(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思想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不平等奠定了基础。

霍布斯和洛克等思想家的契约论,认为个人在社会中享有自由和财产权,从而鼓励个人追求个人利益。

同时,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也为财富的不平等提供了条件。

2. 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造成了生产力的增长,但同时也加剧了经济不平等。

在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为少数具备资本和技术优势的人创造了巨大财富。

相比之下,那些无法适应科技变革的劳工则处于劣势。

3.教育和人力资本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本是影响收入分配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平等教育机会和质量的存在导致了技能和知识的不平等分布,进而产生了经济上的不平等。

二、经济不平等的影响1. 社会动荡经济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当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广大人民群众可能感到失望和愤怒,社会矛盾和紧张情绪可能逐渐加剧,甚至引发社会不安定和冲突。

2. 经济增长放缓研究发现,过度的经济不平等可能妨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后,底层人民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减弱,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潜力。

3. 社会公平与机会公正经济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公平和机会公正的缺失。

当财富和资源集中在富裕阶层手中时,底层人民难以获得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从而限制了其发展机会,增加了社会阶层固化的难度。

三、应对经济不平等的措施1. 政府干预与税收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向高收入人群征收更多的税款,并将所得用于扶贫和公共服务等领域。

计划经济失败

计划经济失败

计划经济失败计划经济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一种经济体制,它通过政府的计划和指导来调控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计划经济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计划经济的失败原因。

首先,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严重的浪费。

由于计划经济下的资源配置是由政府来决定的,而政府通常缺乏市场信息和动态调整的能力,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下,许多资源被浪费在不必要的项目上,而一些急需的领域却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这导致了整个经济的低效率运行。

其次,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创新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通常是由政府来指导和控制的,他们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很难激发出企业的创新潜力。

相反,企业更多地是为了完成政府的指标和任务,而不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这导致了企业的效率低下和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最终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此外,计划经济下的价格体系扭曲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通常是由政府来制定和调控的,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这导致了价格的扭曲和失真,使得资源配置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和浪费。

而且,由于价格的扭曲,企业难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和销售,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低效率和低质量。

最后,计划经济下的宏观调控难以有效实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常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和颁布命令来进行宏观调控,然而由于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政府往往难以准确地掌握市场的动态变化和需求的变化,导致了宏观调控的失灵和失效。

这使得经济往往出现了通货膨胀、资源过剩或者供需失衡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整个经济体制的崩溃和失败。

综上所述,计划经济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其资源配置的浪费、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创新力、价格体系扭曲以及宏观调控难以有效实施等原因所致。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和问题,转变观念,积极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期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及其局限

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及其局限

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及其局限1. 引言1.1 什么是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认为人类是理性的、自利的决策者,在面对不同选择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最优决策。

理性主义思想的基础是理性选择假设,即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所有可选的方案,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

这种思想认为市场是一个高效的、自我调节的机制,通过自由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理性主义思想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解释市场价格形成、分配效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等方面。

然而,理性主义思想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忽视了人类的情感和道德考量,过度简化了人类的决策过程。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对理性主义思想进行反思和修正,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理性选择假设的应用理性选择假设是经济学中理性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应用范围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和决策过程。

理性选择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选择最佳的行为方案。

这种假设基于个体在信息充分、选择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尽力做出最佳选择的理性思维方式。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理性选择假设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个体和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

个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价格、质量、效用等因素,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企业在确定生产数量和售价时也会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和市场需求预测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理性选择假设还可以解释市场价格的形成、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市场机制的运行等现象。

在宏观经济领域,政府制定政策时通常也考虑到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等目标。

理性选择假设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和预测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果。

理性选择假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理论和实证研究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

2. 正文2.1 理性主义思想的基础:理性选择假设理性主义思想的基础是理性选择假设,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假设,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目标进行理性选择。

分析当前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分析当前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分析当前经济学面临的困境分析当前经济学面料的困境刘正山〔2024年7月初稿.为某研讨会准备的〕最近几年,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Harry Coase〕、埃里克•拜因霍克〔Eric Beinhocker〕、杰恩·菲利普·布绍〔Jean-Philippe Bouchaud〕等等众多学者纷纷提出,经济学理论遭遇变革风暴,经济学将变革。

但是,正如萨拜娜·阿尔克(Sabina Alkire)所说,“经济学已准备好进行一场改革,但如何改还不清楚。

〞我试图对假设干相关问题做点粗浅的分析。

我的意见是,经济学的突破,将是回归传统,并重新整合;但如何回归,是值得思考的。

当然,回归传统,不是说要建设一门所谓的中国经济学,而是超越文化的、共性的经济学。

一、现代经济学的困境〔一〕走上偏路的经济学经济学的源头,不是亚当·斯密,而是古希腊的色诺芬。

那个年代,“经济〞说的是“家政之术〞。

其内涵是:一个单一的决策主体从各种各样的目标中选择一个指标,并向着这一目标有意识地将自己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手段〔资源〕进行分配。

现代经济学显然偏离了这一目标,而且走得太远。

现代的“经济〞一词,是在国民经济这一宏观的层面上使用的,超越了经济的最初意义上的“单一主体〞、“单一尺度〞。

一旦过渡到多个主体、多目标,经济学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哈耶克〕。

那么,研究单一主体选择的学问,过渡到多个主体、多目标,会存在什么困境呢?我在?经济学林论剑?(福建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中分析过。

例如,宏观经济学的核心GNP(或GDP)的内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效劳〕的价格总和。

价格本质是什么?答案:是一种关系,而不单纯是一种测度。

如你到水果店购置苹果,商家报出的单价为3元。

你觉得2元适宜〔你的感觉,或经过货比三家后你作出的判断〕,于是,你们双方展开讨价还价,最终以2.2元的单价成交。

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模型

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模型

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模型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生产、分配和消费。

在研究经济现象时,经济学家们建立了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以揭示经济运作的规律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一、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层面。

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学科,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律和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商业周期理论、货币与金融理论、国际贸易与汇率理论等。

在宏观经济学中,一些重要的模型如凯恩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S-AD模型等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预测。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的学科,关注的是个体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市场机制。

它主要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生产理论、市场结构与竞争理论、资源配置与效率理论等。

在微观经济学中,一些重要的模型如供求模型、边际效益模型、成本收益模型等被广泛用于市场分析和决策制定。

二、经济学模型的作用和局限性经济学模型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而建立的简化的描述性工具。

模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指导作用:经济学模型提供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框架,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 预测与预警作用:经济学模型可以通过对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建模,进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和预警,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3. 教学与研究作用:经济学模型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了系统和科学的框架,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学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然而,经济学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 假设的简化性:为了建立模型,经济学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假设,这些假设对现实经济的复杂性进行了简化。

因此,模型的结论仅在假设成立的情况下成立,可能与实际存在差距。

2. 数据和参数问题:经济学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依赖于可靠的数据和参数,然而,实际数据的获取和参数的估计往往存在困难,可能影响到模型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深刻的分析和广泛的影响。

这一理论阐述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解决之道,为我们理解
和应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动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外在
表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
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这导致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矛盾不断
加剧,最终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经济危机包括繁荣、危机和衰退三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后出现的危机
阶段则是生产能力过剩、市场萎缩和投资不足的表现;最终,衰退阶
段引起了生产能力的萎缩和失业率上升。

三、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自由竞争的资
本主义。

在垄断资本主义下,金融资本的垄断与掠夺性扩张使得经济
危机表现出周期性更为显著、规模更为庞大、传播更为广泛的特征,
其危害和影响更加深远。

四、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要解决经济危机,必须消除资本主义制度
所固有的矛盾。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于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
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前全球经
济发展中的诸多挑战与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存在的三大缺陷_1

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存在的三大缺陷_1

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存在的三大缺陷内容摘要:生产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批判的角度审视该理论,指出其三大内在缺陷:不适合于垄断市场条件、排除了不确定性因素、只从交换的角度研究生产。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市场国内学术界在评述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时,认为该理论提出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结论可以为我所用,但它涉及的是一般性生产,抽掉了特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函数存在着“资本衡量”的困难,严重影响了生产理论的正确性(高鸿业,1997)。

应该说,上述评论在国内是比较有权威性的,也有一定的理论根据。

通过精读原着,站在当今理论思维的高度,笔者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存在缺陷。

只适用于完全竞争的企业新古典生产均衡理论假设,企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市场上都是既定的,企业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市场价格的决定者,或者说对市场价格不能产生任何影响。

事实上,市场价格是与行业内的企业规模、企业数目有着直接联系:当行业内企业规模较大、数目较少时,市场价格的决定权掌握在这些企业手中;当行业内企业规模较小、数目很多时,市场价格并不由每一个企业决定,此时的价格才真正由市场决定。

具有垄断性的企业类型是市场经济下的常态。

从经济运行现实来看,企业是追求最大利益的,采取合法手段,如果能够打败所有对手,成为唯一的市场供应者,是每一个企业的梦想,或者至少该行业中仅剩下少数的几家,出现所谓的垄断竞争情形。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厂商才有市场价格的决定权、市场技术标准制定权,才能具备更大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同时,垄断企业通过设置较高的企业门槛,阻止新竞争对手的进入。

从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决定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那些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一个企业要么逐渐壮大为具有垄断性的企业,要么成为别的垄断性企业的兼并对象。

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企业是一种普遍经济现象。

但是,这种具有普遍性的企业组织,却不能用新古典生产理论解释。

经济学理论的失败

经济学理论的失败

符 。这 启 发 了我 开 始 研 究 两 者 之 间的 关 系 。我 发 现 在 参 与 者 思 想 和 他 们 所 处 的 境 遇 之 存 在 着 双 向 的 联 系 : 方 面 , 一
济 学 理 论 已 然 是 失 败 的 。 但 是 人 们 对 其 失 败 的 原 因和 程 度 却 无 法达 成 共 识 。 我 认 为 这 种 经 济 学 理 论 的 失 败 比普 遍 认 为 的 更 为 严 重 。这 就 需 要 追 溯 到 经 济 学 的 理 论 基 础 。一 直 以 来 , 经 济 学 都 以 牛 顿 物 理 学 说 ( wtn a h s s Ne o in p y i ) c 为 模 板 ,试 图 建 立 普 世 且 永 恒 的 法 贝来 U 管 理 现 实 世 界 。 但 就 经 济 学 而 言 ,它 是
形成 卜 种 循 环 关 系 ,或 称 之 为 反馈 环 。
在 我称 之为 反馈 环 的反 身 性 (elxvt ) rf ii e y 的 理 论 中 强调 ,参 与 者 的 思 想 与 现 实 本
立 的 标 准 ,用 于 客 观 地 判 定 出 理 论 的 真
实 性 和 有 效 性 。 显 然 , 自然 现 象 可 以 建 立 此 类 标 准 ,可 是 社 会 现 象 却 做 不 到 。
身不 符 是 因为 现 实不 是 孤 立 给 定 的 某 种
东西,它 取决于 参与者 的 看法 和决 定 ; 反 过 来 决 定 也 不是 单 纯 的 依 赖 于 知 识 , 因为未 来 会如 何取 决 于参 与者 的决 定,
它 必 定 包 含了人 们 对 未 来 的 某 些 偏 见 和
民 商 学 院
Colg l e e
自从 2 0 0 8年 金 融 海 啸 发 生 以 来 ,无

有效市场假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论

有效市场假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论

有效市场假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论按照法玛(Eugene Fama,1970)的看法,“价格总是完全反应(full reflect)了所有可的得信息(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的市场被称为是有效的。

” 有效市场假说(EMH)是数量化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 同时也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

EMH也是当前金融界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下面将通过实际角度和逻辑分析证明,有效市场假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论,没有任何一点正确的地方。

一、有效市场假说不符合实际1、关于弱式有效市场论述错在哪里?价格和成交量已经固定,但是其中的规律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的,就像月亮圆缺变化,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技术分析的盈利模型是从价格和成交量信息中归纳出来的,人们发现有效模型所需要的时间各不相同,有的人很快就发现有效的盈利模型,有的人很慢,有的人无法发现,当一个盈利模型被大多数人所发现,成为大家都用的模型时,该模型就会失效,因为缺少对手盘,大家按同样的方式操作,股价会按照这种模型发展到极致,然后过度,导致失败。

人们必须重新发现新的模型才能有效地获利。

一个有效的技术分析获利模型必定是少数人掌握的模型。

如果考虑到价格信息背后的历史基本面信息,更是不可能完全反映,否则人们为什么还要研究历史?没有人会认为人们已经对历史有着完全正确全面的认识。

例如,1929年的大萧条,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对证券投资者有很强的参考意义,但是有多少人理解了这些信息?又有谁敢说自己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直到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专家在从各种角度讨论,永远不会有完全反映的时候!2、关于“半强形式有效市场的论述错在哪里?关于价格信息,在上文关于弱式有效市场的论述中已经谈过,不再重复。

关于公开信息,有几点请注意:1)公开信息可能有错误财务报表可能造假,一个经营管理者在撰写年度报告时,看到的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真正的现实,每一份报告都是在撰写者大脑过滤下产生的,即使这个人道德上是诚信的,仍然可能忽略了很多事实,歪曲了很多事实。

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困难与解决方法

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困难与解决方法

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困难与解决方法大学经济学专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选择,因为它能够开拓思维、培养分析能力,并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

然而,由于知识体系广泛且复杂,学习经济学也会面临一些困难。

本文将探讨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困难,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一、理论学习的困难1. 抽象概念和理论模型:经济学涉及众多抽象概念和理论模型,例如供求曲线、边际效用等。

许多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解决方法:建议学生先了解关键概念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然后通过实际案例和应用练习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概念。

2. 数学要求高:经济学往往采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对于不擅长数学的学生来说,学习经济学可能会带来很大压力。

解决方法:学生可以寻求数学辅导,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使用更简化的数学表达来讲解经济学概念,以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二、统计和经济数据的困难1. 统计数据的解读:经济学研究通常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学生需要能够正确解读和分析这些数据。

解决方法:学生可以参加统计课程或学习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数据。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性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统计概念运用到实际经济问题中。

2. 数据获取困难:有时,学生可能难以找到所需的经济数据或无法获取高质量的数据。

解决方法: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数据库和学术资源来获取相关数据。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公开可获取的经济数据,并教授他们如何评估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三、逻辑和分析的困难1. 经济学的逻辑思维:学习经济学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以便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解决方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解析经济学理论文章、研究报告等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2.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生在学习经济学时,常常会遇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难题。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不足及其产生的误导——行为经济学的悖论与“托宾诅咒”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不足及其产生的误导——行为经济学的悖论与“托宾诅咒”

The Errors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Its MisleadingThe Paradox of BehavioralEconomics and "Tobin’sDamning"作者: 方行明[1];黄书雷[1]作者机构: [1]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74出版物刊名: 经济问题探索页码: 181-190页年卷期: 2020年 第9期主题词: 行为经济学;问卷调查法;悖论;托宾诅咒摘要:本文揭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不足。

其方法上的不足与其理论和思想上的不足是联系在一起的。

其理论基础建立在人们的错误认知(非理性行为)之上,而这些错误认知也是其推翻经济学的理由,但是,错误认知是推翻不了经济学理论的,通过科学知识和经济学教育,或者经其本人理性回归,这些错误认知是可以消除的,而一旦这些错误认知或非理性行为不存在了,其学说根基和理论体系就站不住脚了。

其研究方法有两种:行为实验和调查法(问卷调查),前者过于心理直观随意,没有考虑到人在实际行动中将更加理性和谨慎,后者不严谨、不规范,因此建立在这些研究方法上的行为经济学实质上非科学。

本文还揭示行为经济学的悖论。

这一悖论的存在决定着行为经济学只能做一些初步的调查研究,而不能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跟踪研究,不敢接受实践的检验,一旦进入到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检验,其假设、理论基础将不能成立,因而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

因此,行为经济学家只是提出一些非理性现象,并对其默认,甚至支持和强化,而不是像真正的心理专家、心理医生那样旨在治愈人们的心理疾病和非理性行为,于是,误导越来越深,出现"托宾诅咒"的"罪孽深重"问题。

经济学九个缺陷[整理版]

经济学九个缺陷[整理版]

◆芒格:经济学九个缺陷(上)◆■第一、致命的不关联性,导致“只有锤子的人”综合症,经常高估自身的价值。

我想出了一个现代的名词为怀特海不喜欢的方法命名,那就是“痴狂”。

这是一种完全疯狂的表现方式,经济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太孤立了。

这种失败的本质造成了我常说的“只有锤子的人”综合症,这种说法来自一句俗话: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锤子的人,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很像钉子。

由于“只有锤子的人”综合症的出现,对于一个笨手笨脚的人而言,配备全套的工具是唯一的秘方——你不只是有一把锤子,你得有所有的工具,这样你就会有不止一种的策略。

你必须使用那些工具清单,否则你就会错失很多机会。

但如果你拥有完整的一套工具清单,在脑海里一一按清单回顾,你就会找到用别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答案。

你明明知道它们的重要性,却没有数据支撑。

实际上,每个人都会:(1)高估有数据支撑的材料(2)不会把那些可能更重要但难以权衡的材料列入全盘考虑。

这也是我一生努力避免的错误,我一点也不后悔自己一直这样坚持。

摩尔根是近代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

当他到加州理工学院时,他采用一套非常有趣而又极端的方法,以避免多计算能被计算的、少计算不能被计算的错误。

加州理工学院到处都有弗里登电动台式计算机,但摩尔根禁止生物学系使用弗里登电动台式计算机。

他回答说:“我就像1894年沿着萨克拉门托河河岸寻找金子的人,凭借一点智慧,我就能摸到、捡起一大块天然金子。

只要我能做到,就不会让我系里的人在沙矿开采中浪费稀有的资源。

但令人吃惊的是,如果你有几种好的智力谋略,你不做沙矿开采比能不断地用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所采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二、没有遵循自然科学的根本的、完整的思想曼昆研究经济学的方法的错误在于他从来不加归类地汲取其他学科的营养,从来不标出他的“舶来品”是来自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博弈论或是本来是什么,他完全不把这种概念归于其源头的基础知识。

如果你不那样做,就像在使用无序的档案系统管理公司,会降低你的实力。

中国经济学三大理论的局限性

中国经济学三大理论的局限性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113期2011年第3期Serial No .113No .3,2011经济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

离开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这样一种功利主义的目的性,经济学的存在就是值得怀疑甚至是完全应当被否定的。

因此,经济学家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经济学研究方法来解释经济行为、经济现象和研究经济问题并对经济问题提出对策以对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的经济学应当能够解释中国的实际经济现象、解决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和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适当的估计并对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提供一些预备的、可行的对策。

但是,中国经济史证明,1950—1978年中国经济的效率损失就是照搬马克思经济学和苏联范式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将其以教条主义的方式进行应用的结果。

1979年至今的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以环境污染、失业和社会矛盾突出化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表明市场经济的效率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而其根源正是照搬西方经济学教条的结果。

因此,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经济建设和最近三十年来的经济改革实践表明,经济学理论需要中国化。

其原因在于:1.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以美国模式为范本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背景这样一种基础上的,其制度背景与中国相比存在着严格的差异性:(1)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差异导致了经济体系内部与制度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因素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则会导致经济理论应用上无法直接移植或照搬。

(2)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制度和市场化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备,并且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全的市场秩序,其主要表现在健全的法制和信用制度上;而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市场秩序则相对不够完备甚至还处于混沌的市场经济状态,法律制度和信用制度都具有相当的幼稚性和脆弱性。

(3)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是以信奉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主流的,并且这些意识形态在政治上是进步的,而在经济上是危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2008 年金融海啸发生以来,无论是大众还是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经济学理论已然是失败的。

但是人们对其失败的原因和程度却无法达成共识。

我认为这种经济学理论的失败比普遍认为的更为严重。

这就需要追溯到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直以来,经济学都以牛顿物理学说(Newtonian physics)为模板,试图建立普世且永恒的法则来管理现实世界。

但就经济学而言,它是一种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科之间有着根本的差异。

在社会现象中,其参与者所做的决定都来自于人们不完全的知识。

然而,过去的经济学理论一直试图忽略这一点。

由此可见,科学的方法需要一个独立的标准,用于客观地判定出理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显然,自然现象可以建立此类标准,可是社会现象却做不到。

因为在自然现象中,发生的事实和任何对这种事实的阐述是相互独立的。

而这些理论恰好可以作为客观证据评判科学理论的对错与否,使自然科学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相比而言,社会事件中善于思考的参与者们都有各自的想法和意愿。

他们并不是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而是直接影响事件进程的决策者。

因此,社会事件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用于判定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偏差。

可是,当人们无法证实自己决定的正确性时,只能根据固有的偏见和或多或少对现实的误解去处理事情。

参与者缺乏完善的知识或者易错性,给事件的发展埋下了一个不确定因素。

而这正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所不会出现的。

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阻碍了社会科学产生类似牛顿物理学那样的规律和法则。

经济学已经成为社会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人们曾试图采用类似于欧几里德几何学公理化方法的方法来消除这些障碍。

但是欧几里德公理非常贴合实际,而理性预期理论(rational expectations)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却已经远远偏离了事实。

比如说,完全竞争理论(thetheory of perfect competition)假定了完善的知识,但是这个假设仅仅适用于实物交换的情况下。

然而,在实物交换以外的生产领域,或是在使用货币或信贷时,这个假设就变得站不住脚了,因为参与者的决策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期,然而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我们很难判断。

我还没有资格去批评合理预期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因为作为市场的一个参与者,我觉得它们根本不切实际,以至于我从未花心思去研究它们,它们将不攻自破所以无需再赘述,而我接下来将讨论其他话题。

参与者的思想我想向大家介绍一种完全不同的了解金融市场的方法。

而这种灵感来源于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他曾教我,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与现实本身并不相符。

这启发了我开始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发现在参与者思想和他们所处的境遇之间存在着双向的联系:一方面,人们一直试图了解自己的处境,我把它称作认知功能,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我称之为使动或操作功能。

这两种功能连接着人们的思想和处境。

从认知功能上看,参与者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而从使动功能上看,参与者的思想决定了事件的结果。

两个功能同时运转并且相互作用。

这两种功能形成了一种循环关系,或称之为反馈环。

在我称之为反馈环的反身性(reflexivity)的理论中强调,参与者的思想与现实本身不符是因为现实不是孤立给定的某种东西,它取决于参与者的看法和决定;反过来决定也不是单纯的依赖于知识,因为未来会如何取决于参与者的决定,它必定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的某些偏见和猜测。

易错性和反身性就像连体婴一样常被绑在一起讨论。

没有易错性就不会出现反身性。

然而,反过来说却并不成立:人们的思想缺少反身性,也并非完美。

所以,这对“双胞胎”中,易错性就是最先出生的那个。

由于他们的存在,不管是参与者对现实的看法和事情的实际情况之间,还是参与者的预期和实际结果之间都存在着偏差。

很显然,反身性不是我独创的。

别人在我之前就已经认识到反身性,只不过归功于不同的人名之下。

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写下了关于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和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的理论;而凯恩斯(Keynes)把金融市场比作选美比赛,参与者得猜测谁将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我从“易错性”和“反身性”理论开始,关注到一个问题领域,就是偏见和误解在事件进程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是一直被主流经济学界所忽视的领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让我对现实的认识要比主流的认识更为贴近实际。

泡沫的模型除此之外,我还开发了一种经济兴衰过程的模型或者说泡沫的模型,这种金融市场泡沫是源于内部的,而非外界冲击导致的结果。

根据我的理论,金融泡沫不是纯粹的心理学现象。

这其中包含了两部分因素:其一,是在现实中占据优势的趋势和一个对该趋势的曲解;其二,当最初反馈具有正面导向,那么泡沫将继续膨胀,也意味着趋势和对它的误解是互相强化的。

最终,在趋势和误读信息之间的鸿沟将扩大到无法维系的地步。

经历过一段混沌时期后,这种误解和趋势会出现逆转,并且会向相反方向相互强化。

由于杠杆作用的影响,金融泡沫在形状上通常是不对称的:繁荣时期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和发展,而衰败则是突如其来,极具毁灭性的。

而价格的下跌迫使杠杆头寸强制平仓。

尽管结构良好的金融泡沫总是遵循这个模式,但是每个阶段的规模和持续时间都是难以预料的。

此外,泡沫的形成过程在任何阶段都可能会中断,所以结构良好的金融泡沫其实是非常罕见的。

任何时候都有无数条反馈环在运转,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它们彼此互相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产生价格模式是无规律可循的。

但是在一些罕有的情况下,泡沫会发挥出它们全部的潜能,掩盖所有其他因素的锋芒。

依据我的理论,金融市场只要趋于平衡就会产生金融泡沫。

原因在于泡沫给金融市场带来破坏,其历史也被金融危机打断。

每一次的危机都会引发监管者新一轮的补救措施。

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随着金融市场本身不断进化。

泡沫实属罕见,而金融市场和监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却从未停歇。

因为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都是在不完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的,所以两者之间的互动也具有反身性。

此外,反身性和易错性并不仅限于金融市场,他们也能表达出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形象,特别是政治领域。

的确,金融市场和调控者互动频繁的表象,会误导大众对金融市场的独立分析。

其实在金融市场无形之手的背后隐藏着政治干预的有形大手。

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研究社会事件,而不是苦苦追求永恒的法规和模式。

误解与偏见我对于金融市场的解读在很多方面与普遍流行的看法有很大的区别。

我更看重误解和谬见在历史进程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认为泡沫在很大程度是不可预测的。

虽然泡沫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的反转是一定的,但是泡沫在不同阶段所持续的时间和程度难有定数。

我相信以人类的易错性作为出发点,让我的理论框架更具现实意义。

与此相对的,认为普遍有效的规律或范式可以预测未来的观点必须摒弃。

长久以来,学院派经济学家对我的金融市场理论要么视若无睹,要么嗤之以鼻,但是直到2008 年金融风暴发生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反身性”理论已经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不完全知识经济(Imperfect KnowledgeEconomics)却遭到冷遇,该经济理论的根本并没有引起社会的深刻反思。

每当人们谈起“多重平衡”理论就一定会涉及到“反身性”,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但这样还远远不够,金融市场还需要认识到市场参与者、监管者以及经济学家的“易错性”。

所以,单单通过研究多重均衡理论是无法了解一个真正动态的经济形势的,我们需要去研究市场的整体变化过程。

就这一点而言,欧元危机是颇具启发意义的,它充分地印证了误解和偏见在塑造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但是,欧盟当局还没有理解欧元危机的本质,他们将欧元危机只视为财政问题, 但是我认为欧元危机更多的是由银行业问题和市场竞争问题引发的。

可想而知,欧盟当局对危机实施了错误的补救方案:通过紧缩财政减轻债务负担,这种方式是徒劳的,只有刺激经济增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于欧盟当局无法看透社会变革的动因,目前欧元危机仍在持续恶化,那些过去可以发挥一些作用的政策措施这次将很难奏效。

政治和变革的动因现在,欧元危机已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压倒性的影响,因此下面我的发言将重点讨论这一问题。

首先,我必须声明:下面的讨论不只局限于经济理论的范畴,还将涉及到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动因,但是我以“易错性”和“反身性”为两大理论支柱的理论框架依然适用。

实际上,反身性并不总是以泡沫的形式出现的,虽然反身性在不完美的市场和不完美的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一直存在着,但是出现泡沫的情况也实属罕见。

然而,这次的相互作用却产生了如此严重的影响,使全球经济都笼罩在阴霾之中。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我的答案还是泡沫,但不是金融泡沫而是政治泡沫。

这关系到欧盟的政治演变,也使我得出了欧元危机可能要摧毁欧盟的结论。

下面让我来解释一下:我认为欧盟本身就好似一个泡沫。

精神分析学家大卫•塔克特(DavidTuckett)将繁荣时期的欧盟称为“梦幻王国”——虚幻但充满诱惑。

欧盟就是开放社会的化身——以民主、人权为原则建立的多国联盟,并且其中每一个国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这种多国整合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一些有远见的小国政治家带头发起的,他们实践了被科学哲学大师卡尔波普尔称为“渐进社会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的理念。

他们意识到完美是难以企及的,所以他们制定了渐进的目标和严格的时间表, 并且积极动员各国联合的政治意愿向前迈进一步,他们完全清楚初见成效后,又会发现新的不足之处,并且需要进一步推进一体化进程。

“实践证明成功”是推进该进程的强劲动力,这非常类似一个金融泡沫。

欧洲就这样从煤钢共同体(Coal and Steel Community)逐步转化为欧盟的。

德国曾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急先锋。

当苏联开始解体,德国领导人警觉到只有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向前更进一步,东西德国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德国愿意为此做出巨大的牺牲。

因此当谈判启动时,他们也就愿意比其他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得到略少的回报,这也促进了协议的最终达成。

当时,德国的政治家甚至宣称德国不存在本国的外交政策,只存在欧洲的外交政策。

一体化进程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的签署和欧元的诞生达到巅峰。

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停滞阶段。

在经历过2008 年的金融海啸后,一体化进程转而走向解体的边缘。

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德国率先发难。

默克尔宣布涉及金融机构的担保应由欧元区各成员国独立承担,而不再由欧洲共同承担。

金融市场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意识到这番言论的深层含义,这说明市场并非完全有效。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有着根本性缺陷,说明政府也具有易错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