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三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三峡》【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三峡》【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三峡》【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峡》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优质课文。

文章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介绍了三峡的形成、地理位置、历史变迁以及三峡大坝的建设。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了解祖国的山河地貌,同时提高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知。

但部分学生对三峡大坝的认识较片面,可能只了解到其对我国水电事业的贡献,而忽视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课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三峡的形成、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及三峡大坝的建设;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置身于三峡的美景之中,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展示三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课文教材。

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三峡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然后简要介绍三峡的形成、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

第10课《三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0课《三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0课《三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峡》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课文,读通课文,注意文言字词。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总结写作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三峡之美由人的情志决定,把握山水文字中情志的脉动。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三、教学设想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山水美景并不陌生,但由于这一单元全部都是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有点难度,所幸这些文章短小精悍,理解起来好点。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学会总结梳理几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在写作方法上要深入探讨,为下面的学写片段做准备。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

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情思。

今天我们就随着郦道元走进《三峡》,来一道欣赏三峡的四季之美。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据记载,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人民比较同情,对权贵有所不满;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

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

2. 文体知识:《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三峡一、教学设想《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

语言精练,思路清晰。

读起来朗朗上口。

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

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二、教学步骤(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三峡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含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三峡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含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10三峡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典型语句,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3.借助联想和想象,走入课文情境,感受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峡风光,美不胜收。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也写不尽长江的美。

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他酷爱自然,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著有地理名著《水经注》。

◎作品简介《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

2.目标任务二:读通全文,梳理思路。

◎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阙.处(quē)曦.月(xī)襄.陵(xiānɡ)沿溯.(sù)素湍.(tuān)绝(yǎn)飞漱.(shù)属.引(zhǔ)把握节奏: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师提示: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灵活多变,整饬华美。

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律感。

读出情感:注意处理语速、语调、重音,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

第10课《三峡》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0课《三峡》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0.《三峡》教案【教学目标】1、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熟读成诵。

2、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

3、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情境,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

【学法指导】用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理解文言实词,以景物特征概括法感受三峡的雄奇秀丽。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作品《三峡》的作者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但内容非常简略。

郦道元搜集了他自己游历各地的见闻,为《水经》作注。

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课文选的是总写三峡的一段,是全注的精华所在。

课文选自《水经注·江水》。

2、关于三峡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全长192公里,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它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给了古今诗人无限的笔意和灵感,诗仙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字吗?峡,何谓峡?两山夹水的地方,说到峡,风光最为旖旎迷人的当属“三峡”,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

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着我们的导游——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去神游一番,去揭开三峡神秘的面纱。

二、简介作家、作品。

三、介绍三峡。

四、诵读课文。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握节奏,正确停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三峡》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三峡》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峡》的描绘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抒情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欣赏和认识。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三峡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情感。

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特点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三峡》中的古典文学语言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激发学生通过文本学习,体验和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美感和情感。

作者简介:郦道元: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著有《水经注》,其中《三峡》一文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成为描写中国山水的经典之作。

教学准备:《三峡》课文PPT课件,包含郦道元的生平简介、《水经注》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三峡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三峡的壮丽景色和地理特征。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眼中的三峡”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三峡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三峡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郦道元的生平和《水经注》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三峡景色的描写。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叠嶂”、“奔流”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三峡自然景观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 情感与自然:讨论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情景模拟,体验三峡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教案

《三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正确认读“溯”等生字词,把握文章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

过程和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理解三峡山水的特点,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感受其画面美,品味文中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诗词导入提问学生:同学们,想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和三峡有关的诗句呢?(“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月明中”)进而引出课题《三峡》。

四、初读1.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读诗歌。

(2)划分停顿的节奏,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

2.走进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南北朝时北魏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五、析读层次一:赏山水,知特点小组合作讨论:找出文中描写三峡景物的句子,品味景物的特点,感受三峡之美。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主要描写三峡那个景物?(山)2.写出三峡山的什么特点?(连绵不断、遮天蔽日)3.哪些词可以精准的体现三峡山的特点?(连、无阙、重、叠、隐、蔽。

)4.想一想作者用上了什么写作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5.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用意?(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的四季景色做了铺垫)(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

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主题:一山一水总关情三峡设计思路《三峡》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经典的中国古典山水散文。

目前,不少教学的焦点都是落在《三峡》“自然美”的反映说上,然而我们要意识到一篇经典的写景之文能够世代流传,也绝不只因为其写景之真。

孙绍振指出,三峡之美的性质是由人的情志决定的。

因此,本课的解读意图以情志的审美为教学设计出发点,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要求以及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并考虑学情特点,将基本的教学思路确定为:一、教学重难点体会三峡之美由人的情志决定,把握山水文字中情志的脉动。

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文学层面1.落实基础文言字词、翻译2.从郦道元“地理学家”和“文学家”的两重身份解读文本现象,回答问题导入:余秋雨先生曾说: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么?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很多次了,我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一、从地理学家视角看三峡问题:文章先写山、后写水的原因?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山高水急是三峡的景物特征。

先写山的长、多、陡、高,才能突出江面之狭窄,水流之湍急。

二、从文学家视角看三峡问题:按“夏-春冬-秋”的顺序写作的用意?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春冬之水平缓,秋季水势最小,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除了结构层次上的巧妙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大家按照提示,在文中进行批注后小组内交流、展示形态:第一自然段,写出了三峡山势的特点,高耸险峻修辞: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夏水的迅猛。

感受:例如:良多趣味;林寒涧肃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从视觉、听觉、仰视、俯视等角度对三峡四季之景进行多角度的细致描写,才让我们对三峡的美景有了真切立体的感受。

第10课《三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0课《三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0课《三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②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山献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哀转久绝(动词,消失) ③清:回清倒影(名词,清波)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4)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马)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⑤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5)特殊句式①省略句:清荣峻茂(省略主语,应为“水清树荣山峻草茂)②倒装句:有时朝发白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有时朝于白帝发) 飞漱其间(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其间飞漱")(6)原文翻译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隐没了天空,遮蔽了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有时候遇到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这样快啊。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绿色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山峰间急流冲荡,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无穷的乐趣。

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示出一片)肃杀和凄寒,时常有高处的猿猴在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课文精读1.本文依次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明确:三峡的山三峡的夏水三峡的春冬景色三峡的秋天景象2.文中用了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明确:自三峡七百里中——山长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山多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描写山高,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三峡》说课稿教案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三峡》说课稿教案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三峡》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现在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三峡》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

其间全长193 公里。

三峡由瞿塘峡、西陵峡、巫峡组成。

瞿塘峡以雄名世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

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三峡》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

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

文坛巨擘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的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

此语足见《三峡》的艺术价值。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结合本文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①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1 2 ②知识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③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⒊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三峡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教学难点: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10课《三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0课《三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0课《三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熟读成诵,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精巧的写作技法;2、引导学生赏析写景的具体语段,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壮美的景色;3、追溯名句,在比较中赏析文章的语言之美和结构之美。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熟读成诵,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精巧的写作技法;2、引导学生赏析写景的具体语段,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壮美的景色;【教学难点】追溯名句,在比较中赏析文章的语言之美和结构之美。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三峡博物馆准备开展一场“探寻三峡之美”研学活动,特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体验三峡山水的无限魅力。

研学活动分为三个内容:活动一:“三峡之美”音频录制活动二:“三峡之美”景点推荐活动三:“三峡之美”文章品鉴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三峡的山水之美”吧。

二、活动一:“三峡之美”音频录制博物馆主办方准备设置一个“朗读亭”,供参观者聆听和朗读有关三峡的作品。

请为《三峡》进行朗读设计,完成音频录制。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展现三峡的山水之美。

②可采取多样创意朗读的方式。

读准字音阙(quē)处叠嶂(zhàng)曦(xī)月襄陵(xi āng líng)沿溯(sù)素湍(tuān)绝(yǎn)飞漱(shù)涧(jiàn)长啸(xiào)属(zhǔ)引凄异裳(cháng)读对节奏(本文四字词语较多,两两断句。

除此之外还有每句的开头也需要断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第10课《三峡》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

第10课《三峡》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觉得可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三峡的美景,或者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这样既能巩固所学,也能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10课《三峡》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
一、教学内容
第10课《三峡》教案,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阅读课文《三峡》,了解三峡的自然风光、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悬泉、飞瀑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三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中描绘的壮丽景色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感到很高兴。通过引导他们阅读、分析和讨论,我看到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课文中的难点,如文言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
(4)课文结构与写作方法的掌握:学习作者如何组织文章结构,表达思想感情。
-例:学生可能在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方法上存在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以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峡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八上语文第10课《三峡》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八上语文第10课《三峡》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三峡》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

在这数不胜数的瑰宝当中,长江三峡就是一颗璀璨的珍珠。

游客来到三峡,一定会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连绵不绝的山势、隐天蔽日的峭壁、飞泻而下的悬泉……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追随郦道元,走进1500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采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体会简练、生动的语言。

3、感受三峡雄伟秀丽的景色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同情人民,热爱祖国河山,钻研地理风物。

著成我国第一部完整记录河流地貌的书《水经注》。

因其文笔绚烂,语言清丽,被后人尊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

唐代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晚明的山水小品文,都受到郦道元的影响。

【知识链接】《水经注》《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

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和地理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峡》便是其中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三峡由瞿塘峡、西陵峡、巫峡组成。

【读音停顿】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yù)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多生怪柏(bái),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10课三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10课三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10课三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翻译,积累文言字词。

2.体会文章意境,感受三峡之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学会抓住特征、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文章,体会文章节奏鲜明的特点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2.感受三峡之美,学会抓住特征、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导入1.视频欣赏(播放三峡风光视频)2.导入新课三峡风光,美不胜收。

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其间全长193公里。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

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进行一次三峡之旅。

二、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郦道元(466年~527年),字善长,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范阳涿州人。

郦道元访求水道,四处游历,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他用毕生心血写成《水经注》。

当时南北对峙,一些南方的地貌郦道元没法实地考察,就通过广泛查询他人资料、经过自己的加工来完成。

2.作品简介《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合称“四大名注”。

三、活动一:读文章之韵1.听读课文(播放朗读,注意字音、停顿)2.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林寒涧肃(jiàn)属引凄异(zhǔ)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2)用“/"标注下面三组句子的停顿一组: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则/素湍绿潭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小结: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领起词"后要停顿)二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三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翻译、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按序写景的方法。

3.通过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

【评价任务1及评价量规】评价任务1 借助注释,勾画并准确解释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复述文章大意。

【教学活动】(针对目标一) 诵美文,释文意,识三峡 1.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吟读课文,感受音韵美(1)注意朗读节奏,如停顿、重音、声调等。

本文虽短,但波澜起伏,节奏感强。

写山势,文气舒缓;写江水暴涨,如异峰突起,文气急促;写春冬之景,文气凄清、悲凉,节奏沉重凝滞。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4)[停顿指导]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沿/溯/阻绝。

清/荣/峻/茂。

③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译读,疏通文意要想把文章读得声情并茂,首先得理解文章的意思,课前同学们已经结合书下注释,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现在请各小组代表结合本组讨论记录汇报交流情况(若有本组未理解的地方,先主动请某个小组帮助解决),其他小组加以评价。

老师提问重点字词、句子,帮助学生加强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4.细读课文,感知文意(1)快速浏览课文,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动情朗读,学生自我体会语气、语调、语速,结合关键词体会景物特点 。

【评价任务2及评价量规】评分标准 得分所需技能评价任务 评分标准评价标准 借助注释,勾画并准确解释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复述文章大意。

超出标准 1.能归纳、整理重点的实词与虚词的常见用法。

2.能熟练默写,会运用以上实词、虚词。

3.能找出本文的具体景物并准确概括景物特点。

符合标准 1.能归纳、整理出3个以上实词,1—2个虚词的常见用法。

2.能默写,会运用以上实词、虚词。

第10课《三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0课《三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0课《三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品读课文,体会三峡的山水之美。

3.赏读课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重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三峡的特征。

2.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思辨力。

【教学流程】情境化导入:随着各地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重庆市和湖北省文旅局联手,准备重新拍摄三峡之美,将其打造为热门景区。

你作为文旅宣传团队的一员,请你设计活动方案。

任务一:三峡印象·听读三峡之美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你和宣传团队决定从郦道元入手,用名人效应来扩大知名度。

他在著作《水经注》里,详细地介绍三峡的美。

郦(lì)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

郦道元细致地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河流的历史等,成为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并且《水经注》文字优美、脉络清晰,以生动细腻的笔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和雄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活动一:为了更好地将郦道元笔下三峡的峰峰岭岭,险峻迤逦传播出去,你们团队准备将文章录制为音频。

在录制过程中,有几个字音需要你留意。

音频录播形式:小组成员合作朗读:三峡的山全体成员齐声朗读:夏天的水个人轮流朗读:三峡春秋冬之景你们团队通力合作,成功地将音频录制了出来。

任务二:三峡图景·拍摄山水之美活动:音频已经录播完成,需要拍摄一些短视频嵌入,充分展现三峡的美。

你准备选哪几组镜头?(小组合作完成)镜头1.聚焦文中的一些描述三峡“山水"的字词,解释字义并拍摄这些图景。

①“三点水”——湍溯漱瀑潭涧②“山字旁"——峡嶂巘峻岩岸:江、河、湖、海等水边的陆地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嶂:高耸如屏障的山峰巘:极高的山峰峻:高而陡峭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湍:急流的水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漱:冲荡涧:山夹水为小溪师小结:两山夹水的“峡”中,山山水水以它各自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三峡》教案 (1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三峡》教案 (1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三峡》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间。

2、理解课文内容。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式导游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谈话启发,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一个能工巧匠,它真称得上是鬼斧神工,造就了无处或秀丽或壮观的美最。

你能说出儿处景点吗?学生发言。

师:的确,处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仅我们生活的地方--黄河沿岸风光就令人陶醉。

东可观山衔水含、山俊水秀的交触之景,西可赏高峡平湖、一碧万顷的小浪底风光,南望"累累多丘墓"、"山静闲云夹树飞"的逶迤邙山,北听"西来一曲一千里,四折东流归渤海,浑涛浊浪深无底"的黄河水声,其使人心旷神怡,我国另一大河长江的风光怎么样?你去过吗?你想游览长江三峡的风光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三峡去旅游吧!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游船启程了,看,这是汁么?(投影打出课文)原来是一篇三峡的解说词,大家来看着这是谁写的?你有兴趣读吗?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一点儿难度,试一试,看谁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先自读,利用课文注释或工具书解决生字。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纠错。

小组齐读,互相正音纠错并设计句中停顿。

师作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个句子的停顿。

自非/亭午/夜分虽/乘奔/御风让学生设想自已正在旅游,走到"隐天蔽日"的峡谷中,看到"夏水襄陵"、"悬泉瀑布",听到"属引凄异"的猿鸣声时会有什么感情,怎样把它读出来?学生分组自读,推选出读得好的同学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不错,再听老师读一遍,看老师读的语气、感情怎么样。

(师范读)三、理解课文内容师:这篇解说词让我们看到了三峡的美。

美景还得我们自己去欣赏,赶快走进三峡风光中吧!播放《三峡风光》光盘,同时放《三峡》一文录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三峡》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
级上册
三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特别喜欢旅游吧?谁来介绍一下你曾经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学生交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她的风景如诗如画。

长江最险河段之一在三峡,今天,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来欣赏一下1500多年前的长江“三峡”之景吧!
(板书:三峡郦道元)
【设计意图】由学生对旅游景点的讲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

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作品背景:《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

原文仅一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

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亲自给《水经》作注,称为《水经注》。

其中,《三峡》一篇原本只是注释的一部分,但因其章法严谨,浑然一体而独立成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哀转(zhuǎn)
2.反复朗读,把握文章朗读节奏。

重点句子节奏划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学提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文学习,尤其应重视朗读练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3.请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教师从旁协助引导。

4.关注以下文言现象。

【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夏水襄陵(古义:升到高处今义:帮助)
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好)
【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省略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两岸连山”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两岸)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三、注释
(1)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空缺。

(3)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8)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的时候。

王命:皇帝的圣旨。

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

朝:早晨
(11)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12)虽:即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驾着,驾驶
(13)不以:不如。

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

(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
(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

飞漱:急流冲荡。

漱:冲荡。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9)良:实在,的确,确实。

(20)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

霜旦:下霜的早晨。

四、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

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

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

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

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六、品语言,赏美景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使文章摇曳生姿。

除了写景,作者的情感也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春冬之景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因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七、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先从山写起。

另一方面,先写山的高峻挺拔,为下文写水的水势作了铺垫。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而春冬之时的水势较为平缓,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因花了不少时间在整理字词上,导致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后面处理得较为仓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