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尿路感染(甘草泻心汤加减)

合集下载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来源】《伤寒论》。

【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

附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的发作。

这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剂组成:甘草15g黄芩9g黄连6g党参12g半夏9g炮姜9g大枣4枚。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

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

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

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中医偏方验方治急性泌尿系统感染

中医偏方验方治急性泌尿系统感染

中医偏方验方治急性泌尿系统感染1.疾病综述急性泌尿系统感染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泌尿系统感染的总称。

感染的主要原因有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以及淋球菌等细菌作用,其他部位感染的转移。

患者在发病时,一般常有寒战、高热和膀胱刺激等症状,其尿常规化验结果可发现较多的白细胞,而咽部、皮肤等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发生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者则是典型的急性肾炎,但症状不明显者有时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其他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应与泌尿系统感染相鉴别。

2.民间验方⑴蒲公英治疗急性泌尿系统感染郑阿姨今年45岁,是一位下岗女工,近几天来,感觉有点发烧,怕冷,并且还有尿急、尿频、尿痛的症状,尿液呈深红色,有时也感觉腰痛疲惫。

吃过一些西药进行治疗,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就从一位老中医那里咨询到了一剂药方:大青叶30克,蒲公英、旱莲草各15克,连翘10克,川断12克,怀牛膝12克,川黄柏、知母、滑石各10克,栀子4.5克,甘草、海金沙各3克(先煎),用水煎熬成汤药,每日服用1剂,用药4天后,所有症状显著好转,便在前面的方子中,减去川断、旱莲草,再加生地31克,玄参25克,继续服用3剂,3天后,全身症状消失,之后再未复发。

有一位9岁的患者,半月前曾患腮腺炎,最近时常感觉灼热涩痛,每次小便都疼得痛哭流涕,尿色红赤。

并且伴有发热头痛、面浮肢肿的症状。

食欲缺乏,有轻微的脱水现象。

去医院治疗,医生建议用以下药方:蒲公英、金钱草各30克,金银花20克,丹参12克,香附6克,小蓟、浮萍各15克,大腹皮10克,熬制成汤剂,每日1剂,服用3剂后,小便通畅而量多,不再尿频,水肿减去八九成,饮食如常,小便肉眼观察呈淡黄色,继续使用前方,但减少了几成的剂量,用了3剂后,患儿的水肿全消,精神活泼,已经痊愈。

⑵葵根治疗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张女士今年43岁,尿热刺痛的症状很严重,而且虚热上火,常有口干舌燥的感觉,到医院经化验检查,尿培养报告显示大肠杆菌呈阳性,尿白细胞过多超标,1小时尿白细胞排泄率20万,肝、肾功能检查正常,体温及血白细胞均正常,诊断为急性泌尿系统感染。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黄芩9g 干姜9g半夏9g 黄连3g 人参9g 大枣12枚上7味,以水2000m1,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注:赵开美本《伤寒论》中,本方无人参。

林亿等认为:。

其方必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据《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本方均有人参。

再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故本方应有人参。

(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主治).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似。

(临证加减}1。

本方甘草之用量:一般多为15g以上,若用其治疗溃疡病,或兼有便秘者,可用至30~45g。

2。

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反复发作的腹痛,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泻多在餐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殊发现,均排除器质病变。

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12g,干姜、大枣各10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

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4~6周。

[新中医,1994,t9,:25]3。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药用炙甘草9—15g,半夏12g,干姜、黄连各6g,黄芩、党参各9g,大枣5枚。

每日l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3—7剂。

4。

甘草泻心汤合重剂板蓝根治疗狐惑病远期疗效:病情反复发作7—20余次。

①急性发作期:肌肉注射100%板蓝根注射液4ml,或口服板蓝根冲剂lO--20g,均每日2次,5-10日为1 个疗程;甘草泻心汤(用生甘草)随证化裁。

肌肤糜烂、溃疡者,先用板蓝根30一lOOg煎水冲洗患处,再撒溃疡粉(黄芩、黄柏各lOg,冰片、硼砂各3g,外阴糜烂加苦参)外敷。

②缓解期:每间隔10-20日或出现急性发作征兆时口服板蓝根冲剂10 —20g,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或用板蓝根30~60g煎水代茶饮。

甘草泻心汤治验3则

甘草泻心汤治验3则

甘草泻心汤治验3则甘草泻心汤是张仲景为伤寒中风复用下法所致脾虚胃弱、邪气内陷、胃气上逆之痞满证而设,旨在补脾和胃,降逆消痞。

笔者以此方化裁应用于临床,获得良效,介绍如下。

病历资料心房纤颤案。

例1:患者,女,45岁,因上腹胀闷1年加重伴心悸2天,于2006年4月就诊。

1年前患者因劳累及心情不畅而出现上腹胀闷,经中药疏肝和胃之剂治疗缓解,但时有发作。

近2天来无明显诱因感胃脘胀闷,继而心悸,重则全身振颤,纳呆乏力,睡眠欠佳,脉细弱,舌淡苔薄微黄。

心电图示:快速型房颤,心室率130次/分。

脉博90次/分。

诊为心悸、心下痞满证。

治宜补脾和胃,镇静安神。

方以甘草泻心汤化裁。

处方:党参15g,黄连6g,苦参9g,半夏9g,干姜6g,当归12g,苍术9g,川朴9g,生龙牡各30g,炙甘草9g。

每日1剂。

5剂转为窦性心律,HR 75次/分,心下痞满证消失。

后以逍遥丸善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患者病情已久,脾胃虚弱,升降失调,心悸,心下痞满。

炙甘草证:“脉结代,心动悸”,并无心下痞。

中焦气逆、肺气不降,胸中之气壅塞,使心气不展,心脉不调,“神明”无主,故心悸。

方中以泻心汤去苦寒之黄芩,加苍术、川朴补脾胃、降逆气除痞,龙牡伍苦参以镇静安神。

中焦得补,则气足血旺,脾胃升降有序,则心气得展,痞消心平。

窦性心动过缓案。

例2:患者,男,43岁。

因胃皖胀闷1年余,加重伴胸闷不适5天,于2005年6月7日就诊。

患者精神不振,皱眉扪胸,脉微弱,舌质淡苔薄白。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P 45次/分。

诊为心脾两虚。

治宜补脾养心。

给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党参15g,黄连6g,半夏9g,干姜6g,桂枝9g,黄芪20g,全蒌15g,当归12g,川朴9g,炙甘草9g。

1剂/日。

先后服药20剂,诸证消失。

给予香砂枳术丸善后。

随访3年未再发作。

按:患者素体虚弱,脾胃不健,中气不足,升降失调,致使胃气不降、病发心下痞满。

“脾为后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主神明”。

急慢性尿路感染,中药临床处方1则1个外洗法,清心热,化湿浊

急慢性尿路感染,中药临床处方1则1个外洗法,清心热,化湿浊

急慢性尿路感染,中药临床处方1则1个外洗法,清心热,化
湿浊
现代医学治疗急性尿路感染多采用抗生素,但慢性、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多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会因导致菌群紊乱、局部免疫受削弱等原因复发频率增高。

尿路感染在中医学中属于“淋病、腰痛“等病证范畴,治疗主要从肾虚、湿热、邪毒留恋等角度考虑,以清热利湿、益气固肾、解毒透邪等为主要治疗原则;对于慢性尿路感染,尤要重视温阳托举、解毒透邪。

用药得当可以较快缓解,治愈后注意日常调适,可防复发。

治尿路感染的经方1则:
方组:冬葵子,篇蓄,瞿麦,木通,石韦,车前子,萆薢,黄芩,桃仁,生地黄,滑石,山栀。

功效:清心热,利膀胱,化湿浊。

适应症:用于本病膀胱湿热证。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外洗法1个:
野菊花、苦参、黄柏,煎汁外洗尿道口,每日洗数次。

用于尿道口异物刺激感、尿道口红肿者。

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来源】《伤寒论》。

ﻫ【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ﻫ【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气与胃,消痞止呕。

ﻫ【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ﻫ附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得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得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就是一个比较难得问题。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得发作。

这就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得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剂组成:甘草15g黄芩9g黄连6g党参12g半夏9g炮姜9g大枣4枚、甘草泻心汤就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得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

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

《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与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善治疑难杂症的甘草泻心汤证:只要口苦、尿黄、大便溏就可以应用

善治疑难杂症的甘草泻心汤证:只要口苦、尿黄、大便溏就可以应用

善治疑难杂症的甘草泻心汤证:只要口苦、尿黄、大便溏就可
以应用
兰考秦兴中医院梁爱红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甘草、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和大枣组成,是调和肠胃的方剂。

作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胃气虚弱,肠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满,心烦不得眠。

清代名医黄元御认为,中脘虚亏不能制服阴邪,客气上逆,故成硬满。

以甘草、枣、姜、夏补胃气而降浊阴,芩、连清其胆火也。

甘草泻心汤在疑难杂症中应用很广,如肝炎,胃炎,肠炎,口腔溃疡,失眠,癫痫,失眠,嗜睡,梦游,风湿,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盆腔炎,阴道炎,各种皮肤病,手足湿疹兼冠心病,过敏性紫癜等。

临床应用范围含消化、生殖、妇科、皮肤科、心血管等方面。

甘草泻心汤的证:只要心烦不得安,余症见或不见,就可以用甘草泻心汤都会取得良好疗效;另外甘草泻心汤证只要口苦(胆火旺)、尿黄就可以用;甘草泻心汤另一个证就是大便溏泄,不成形,应用都会取得良好疗效。

国医大师胡希恕说过经典一句话: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

上述文章就是主抓甘草泻心汤的方证,方证对照就可以见到疗效。

当然甘草泻心汤治皮肤病,名医曾荣修认为需要加土茯苓,银花,玄参等;手足湿疹伴冠心病时加用桃仁、红花、夏枯草、银花、玄参、土茯苓。

我们掌握方证对照法就可以运用中药方剂治疗疾病了。

甘草泻心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甘草泻心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甘草泻心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甘草泻心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1],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2],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158)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

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

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

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璧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注释:[1]谷不化:食物不消化,或指下利物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2]结热:指实热内结。

【功效配伍】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将炙甘草由三两加至四两组成。

炙甘草甘平,甘缓补中,健脾益胃为主药;人参、大枣甘温,助炙甘草补益脾胃,甘缓急迫;干姜、半夏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开结消痞;黄芩、黄连苦寒清泻中焦热壅。

诸药相合,仍属寒热并用,消补兼施,辛开苦降之剂,但以甘缓补中为主。

上七味药,水煮,去濘后,再煎煮,分三次温服。

《伤寒论》原书所载甘草泻心汤无人参,《金匮要略》所载之甘草泻心汤有“人参三两”,《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载此方亦有人参。

故本方无人参当属脱漏。

【方证论治辨析】甘草泻心汤治心下痞,寒热错杂兼下利证。

症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下利日数十行,腹中雷鸣,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

伤寒或中风皆属太阳表证者,法当汗解,而反下之,损伤脾胃,使外邪乘虚内陷,致寒热错杂于中焦。

因误下脾胃重伤,腐熟运化失职,气机壅塞,则下利日数十行,腹中雷鸣,水谷不化;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则心下痞硬而满;胃虚气逆不降,则干呕;邪热内扰,则心烦不安。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甘草泻心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甘草泻心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甘草泻心汤[方药] 甘草四两(炙)(12克)黄芩三两(9克)半夏半升(洗)(9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黄连一两(3克)干姜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煎服]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解说]本证为脾胃虚痞,证以痞、利俱甚,干呕心烦为主。

故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重炙甘草用量,以取其调中补虚之意,适用于心下痞而脾胃虚转重者。

[运用]一、大便燥结岳美中医案: 宋某某,男,59岁,1960年12月31日初诊。

便燥数月,每于饥饿时雷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惟矢气不多,亦不口渴。

诊见面部虚浮,脉象濡缓。

投甘草泻心汤加茯苓。

3剂后大便甚畅,矢气转多。

改投防己黄芪汤加附子4.5克。

1剂后大便甚畅,胃脘痛胀均减,面浮亦消,惟偶觉烧心。

原方加茯苓服用2剂。

3个月后随访,诸症皆消。

(《岳美中医案集》1978:45)按语: 大便干燥,多责之于腑实热结,或津亏肠枯。

然本案便燥,不见口渴等热炽津伤之象,但见胃痛、吐酸之证,知别有它因。

观胃痛得按痛减,乃气虚也;痛而且胀,矢气快然,又气滞也。

综合脉象分析,乃脾虚而气机阻滞之候。

脾虚气塞,肠道不运,则致大便干燥。

其治宜塞因塞用,斡旋气机。

甘草泻心汤为脾胃虚甚之痞而设,补而兼通,寒热并投,辛开苦降,畅达气机,正与本证相宜,故取效甚捷。

信非善读圣书之士不可为之也。

二、狐惑病刘渡舟医案: 郑某某,女,32岁。

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

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粘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

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

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案例背景甘草泻心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

它由甘草、大黄和生姜组成,具有清热泻心、解毒和利尿的功效。

甘草泻心汤加减是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个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的具体案例,旨在展示甘草泻心汤加减的治疗效果和应用场景。

案例背景患者李某,男性,45岁,体质较虚弱。

近期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口干舌燥等症状,经过自我调理无效后,前往中医诊所就诊。

案例过程第一次就诊病情询问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并进行了舌诊和脉诊。

患者口干舌燥,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数。

初步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医生初步诊断为心火亢盛,心阴不足,属于中医学中的“心火上炎”证候。

处方医生根据初步诊断,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减进行治疗。

方剂组成: - 甘草 6g - 大黄 10g - 生姜 3片加减原则: - 甘草泻心汤中的大黄用量增加,以增强泻火、泻心的作用。

- 甘草泻心汤中的生姜用量减少,以减少其发散之气,避免对心阴的进一步伤害。

用药方法将药材加水煎煮,煮沸后改用小火煮30分钟,然后滤去药渣,取汁液饮用。

用药周期和剂量每日一剂,连续服用7天。

第二次就诊病情询问患者在服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方剂7天后,再次就诊。

患者反馈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调整方剂医生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病情变化,对方剂进行调整。

方剂组成: - 甘草 6g - 大黄 12g - 生姜 2片用药方法和剂量与第一次就诊时相同。

第三次就诊病情询问患者在服用第二次调整后的方剂7天后,再次就诊。

患者反馈症状明显改善,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减轻。

继续调整方剂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方剂进行进一步调整。

方剂组成: - 甘草 6g - 大黄 12g - 生姜 1片用药方法和剂量与前两次就诊时相同。

案例结果经过连续服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方剂3个疗程,患者的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明显改善,口干舌燥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甘草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甘草泻心汤证临床新用

甘草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甘草泻心汤证临床新用

甘草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甘草泻心汤证临床新用甘草泻心汤的功效清热化湿,杀菌解毒。

药物组成甘草4两,黄芩3两,人参3两,干姜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半夏0.5 L。

服法与禁忌上7味,水1斗,煮取6 L,去滓再煎,温服1 L,日3服。

经方方论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甘草泻心汤属于苦寒与辛燥相合的代表方剂。

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杀菌解毒;干姜、半夏温化湿邪以除湿毒,二组药相合,除湿热蕴毒;人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和胃安中,共奏清利湿热,扶正解毒之效。

经方新用●甘草泻心汤配蚤休9g,虎杖20g,土茯苓30g,治疗白塞氏病。

●甘草泻心汤治寒热中阻呕逆下利,证属湿热蕴毒,配吴茱萸8g,生姜20g,厚朴15g。

●甘草泻心汤加白头翁30g,青木香15g,海螵蛸20g,五倍子9g,治疗湿热蕴毒,肠道溃疡,下利脓血,肛门灼热。

医案举例患者,女,38岁。

于1992年患一种疑难病,口腔、下阴溃疡,关节痛,发热目赤,下肢有出血点,注射针眼起脓疱。

经化验检查诊断为白塞氏病。

治疗至1995年病情得不到控制,继发消化道溃疡突出,时常胃痛,腹泻连绵,日行4~5次。

形瘦乏力,气短心慌,日常家务都难以维持,眼结膜出血较重。

经眼科检查:玻璃体混浊,前房积脓,视力仅0.2。

于1996年北京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北医大、广安门中医研究院反复检查,均诊断为白塞氏病(重度),当时注射激素,口服秋水仙碱,也服过多剂中药(方药不详),病情依然日益加重。

至此,病人产生了绝望情绪。

经人介绍,河北医大沧州分校中医马斌副主任医师能治此病,马主任诊断其符合湿热蕴毒之胃肠型白塞氏病,面黄少泽,气短乏力,自汗心悸,周身酸痛,下肢关节痛,有散在出血点,更为突出的是食欲不振,恶闻食臭,食后胃痛,腹泻较明显,大便4~5次/日,质稀有沫无血,腹胀肠鸣,黏膜溃疡。

治则:杀菌解毒,愈溃生肌。

处方:甘草泻心汤加白头翁30g,生地榆20g,银花30g,蚤休8g,当归15g,白芍15g。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甘草泻心汤治疗急性肠炎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甘草泻心汤治疗急性肠炎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甘草泻心汤治疗急性肠炎
周延秋,主治医师(湖南省祁东县卫校邮编421600)。

急性细菌性、病毒性肠炎。

炙甘草、黄芩、半夏各9克,党参、大枣各12克,黄连6克,干姜10克。

水煎服,上药煎沸后20~30分钟取汁,约150毫升。

日服2次。

伴干呕或呕吐者加生姜12克。

一般2剂即愈,重症4剂亦瘥。

本方以黄连、黄芩苦寒燥湿泄热;干姜、半夏辛湿散寒,降逆温胃止呕;党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

诸药合用,辛开苦降,寒温互用,阴阳并调,补泻同施。

此方是治疗急性肠炎的一张良方。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胡希恕甘草泻心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

胡希恕甘草泻心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

胡希恕甘草泻心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15g,黄芩6~12g,干姜6~10g,人参6~10g,半夏6~12g,大枣4枚,黄连3~6g。

水煎600mL,日1剂,分3次服。

1.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条)2.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方解】1.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

主治因误下所致的寒热互结,胃中已虚,成为虚痞。

仍用辛开苦降的半夏泻心汤,散结消痞。

重用甘草配合人参,意在缓中补虚。

2.《伤寒论》所载本方没有人参,而《金匮要略》、《千金方》及《外台秘要》所载,均有人参三两。

故本方脱落人参无疑。

3.脾胃虚弱,不欲饮食。

湿热满于中焦,则恶心、卧起不安,影响睡眠。

湿热发于上则口腔溃疡,声音嘶哑;发于下则阴部湿疹痒痛。

本方为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要方。

【应用】1.本方主治因湿热壅塞中焦所致的胃炎、牙痛、口腔糜烂、牙周炎、舌炎、味觉障碍、口腔颊扁平苔藓等。

还可用于失眠及夜舞证。

2.胡希恕老师用本方加生石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及舌炎,用维生素B2无效者,多有显效。

笔者多年来用本方治疗口腔黏膜溃疡,舌边舌下溃疡,均取得满意效果。

炙甘草用12~15g,干姜改用鲜生姜,必加生石膏30~40g。

《神农本草经》谓石膏味辛微寒。

辛可以胜湿,微寒而不是多数医家所虑的大寒。

只要舌苔腻,即可放心用之。

口腔溃疡若口干、口苦、苔腻、体壮者,用本方加生大黄6~10g,金银花15g;若苔白腻、口臭、大便稀、体弱者,本方加藿香6g,佩兰10g,生薏仁24g。

【医案】1.舌炎案:1962年,胡希恕老师带实习时讲一病例,男,40岁,身体尚好,唯整个舌头鲜红无苔,唇干,汤水不进,疼痛难忍,难以入睡,尿黄,大便不畅,去大医院服诸药无效,已半月,予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45g、生地20g,服2剂有效,再3剂而愈。

【马荣波用经方】甘草泻心汤治疗尿路感染

【马荣波用经方】甘草泻心汤治疗尿路感染

【马荣波用经方】甘草泻心汤治疗尿路感染原创马荣波经方 1月19日《经方》杂志微信版第20200119期作者/马荣波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后七里社区卫生服务站Z女士,55岁,2019年12月15日初诊。

身高160厘米、体重60公斤,BMI指数23.4。

主诉:尿痛伴烧灼感2周。

病史:既往有多次尿路感染病史,2周前因劳累后再发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自服消炎药(具体不详)症状明显减轻,但还有尿痛症状且伴烧灼不适感,曾在医院检查,尿常规化验和B超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也口服过中药猪苓汤加味效果不理想,肛门不适有痔疮病史。

体查:体型中等,面白神倦,舌暗质老,苔黄腻润,脉弦。

腹软无压疼,双下肢无肿。

染诊断:尿路感染处方:甘草泻心汤加熟大黄:生甘草21克,姜半夏6克,黄连3克,黄芩10克,干姜3克,大枣10克,党参10克,熟大黄6克,颗粒3剂,分2~3次温服。

注意事项:禁忌生冷、辛辣、油腻、刺激食品。

12月18日复诊,尿痛消失,尿烧灼感偶有发作,原方三剂。

按语:女性尿路感染的治疗,我常采用“黄煌经方”的诊疗思路,急性期用猪苓汤,发热合小柴胡汤,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者猪苓汤去阿胶加黄芩、连翘、栀子等,大多都能收效。

此患者,按尿路感染常规治疗效差,综合病人身心状态,符合“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的经典描述,故遵仲景“甘草泻心汤主之”而治。

3、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而成。

甘草为君药,以补中缓急,使胃虚得补,急利得缓,余药仍和胃消痞。

在古代主治痞证与狐惑病。

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口腔溃疡等,根据“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可用于尿路感染。

黄煌经方系列之--甘草泻心汤

黄煌经方系列之--甘草泻心汤

黄煌经方系列之--甘草泻心汤古代狐惑病的专方。

具有粘膜修复的功能,适用于以消化道,生殖道,眼睛等粘膜充血,糜烂,溃疡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四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158)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推荐处方】姜半夏10g,黄芩15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20g,红枣20g,黄连5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要点】口腔,咽喉,直肠,阴道粘膜糜烂者。

【适用人群】青壮年人多见。

营养状况良好,唇舌黯红,脉滑或数;大多有焦虑,紧张,心悸,睡眠障碍等,月经期溃疡多发或加重;容易有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部不适,疼痛,腹泻等。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以口腔溃疡为表现的疾病;如白塞病,复发性口腔溃疡,手足口病,宫颈糜烂,痔疮出血等。

(2)以腹泻为表现的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溃疡,直肠炎,胃溃疡,艾滋病等。

(3)以失眠烦躁为表现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4)以渗出较多的皮肤粘膜疾病,如湿疹,带状疱疹,银屑病等。

【加减与合方】(1)便秘,舌苔厚,或有高血压病,纽血者,加大黄10g.(2)糖尿病伴有头晕,肩疼,口渴者,加葛根30g.【注意事项】方中的甘草用量较大,可能有反酸,腹胀或浮肿,血压升高等副作用。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具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之功效。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

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

王幸福:“泌尿系感染”急用此方,三付药见大效!

王幸福:“泌尿系感染”急用此方,三付药见大效!

王幸福:“泌尿系感染”急用此方,三付药见大效!简介:王幸福,大学文化,中医世家,祖籍河南,飘零豫陕,落叶西安。

16岁起随祖父习医,诵读岐黄,18岁从西安知青下乡,悬壶农村,独自行医,中途泛览诸子百家,研治各种病症,亦医亦官,晚年摒弃其他爱好,专心治学于中医。

具有40多年临床经验,注重临床疗效,崇尚大道至简,效法仲景,鄙视装神弄鬼,故弄玄虚。

一生无可炫耀之光环,但怀一颗治病救人之心,治过数十万例病者,深受患者信任和赞扬,借古文卖油翁一言自我评价:“无他,但手熟尓”。

出版临床心悟文集五部《杏林薪传》《医灯续传》《杏林求真》《用药创奇》《临证创奇》,多次印刷,销售一空,为广大中医同道喜爱,粉丝数十万,是一名临床中医,擅长治疗各种疑难重症。

接上文:王幸福:治疗牛皮癣的一味要药(上)王幸福:治疗牛皮癣的一味要药(下)一、主方川牛膝30g,黄柏10g,苍术10g,生薏苡仁30g,炒杜仲15g,炒川续断15g,乳香3g,当归10g,苦参10g,浙贝母10g。

主治:泌尿系感染二、临床验案泌尿系感染患者:宋某某,女,42岁。

刻诊:患泌尿系感染一周,尿急,尿频,尿热,尿涩,尿疼,兼腰痛。

脉象细数,舌淡苔略黄。

饮食基本正常,大便不干。

抗生素输液一周,疗效不明显,症状略有减轻,病人有点急,找中医治疗,要求快一些。

我说没问题,三天即可见大效。

处方:泌尿系感染速效方加减。

川牛膝30g,黄柏10g,苍术10g,生薏苡仁30g,炒杜仲15g,炒川续断15g,乳香3g,当归10g,苦参10g,浙贝母10g,白头翁30g,石韦60g。

3剂,水煎服,日三次。

第四天复诊,诸症基本消失,病人直赞中医就是好。

后以知柏地黄丸和复方石韦散中成药善后,一周后痊愈。

三、小结本方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尿路感染,疗效显著,比八正散疗效好。

该方中的牛膝为一主药,不可等闲视之,仅理解为引经报使药。

《本草纲目》和《张氏医通》中皆言牛膝为淋证之要药。

《诸病源候论》云:“诸淋皆肾虚而膀胱热也。

甘草泻心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甘草泻心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甘草泻心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正宗配方组成剂量】甘草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大枣4枚,黄连3克,干姜9克,人参9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方歌速记歌诀】甘草泻心伤寒方,芩连参草枣干姜,少阳误下遂成痞,平调寒热和胃良。

【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利。

【主治】1.心下痞证。

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

2.狐惑病。

身微热,常困倦乏力,默默欲睡,又卧起不安,不得眠。

食欲不振,甚至恶闻饮食气味,干呕心烦,面色常见或白,或黑,或红的变化,口腔咽喉粘膜溃疡,声音嘶哑,或前后二阴粘膜溃疡,脉象虚数。

【加减】脾虚者,加黄芪、白术、藿香、陈皮;胃热盛者,加生石膏、栀子;心火重者,加生地、木通、竹叶;阴虚火旺者,加云苓、生地、知母、肉桂。

【方论】湿热上蒸,喉部被蚀,治应清热化湿,解毒杀虫。

方中甘草、黄连、黄芩清热化湿,解毒杀虫为主药。

干姜、半夏辛苦化合,和胃化湿杀虫为臣药;人参、大枣健运中气,以祛湿邪为佐药。

诸药相伍,可清热去湿,解毒杀虫。

【医论】狐惑病是由感受湿热毒邪,化腐生虫引起的疾患。

症状的重点虽在局部,而五脏皆受其累。

湿热久蕴,蒸腐气血,内损心肺,外伤咽喉,喉部溃疡叫惑,声门受损,声音多变为嘶哑;若内损肝肾,虫蚀前后叫狐;若内损脾胃,运化失常则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胃络上通于心,湿热阻胃,上扰心神,故默默欲睡,目不得闭,而卧起不安。

湿热蕴蒸,不得宣泄,不时表现寒热而“状如伤寒”;湿热生虫,虫毒内扰,气血逆乱,则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本方现代多用于口腔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白塞病、带状疱疹、慢性胃炎、风湿类疾病等证属感受湿热毒邪,化腐生虫所致者。

【验案】李某,男,32岁,1998年10月发现右眼视力下降,全身反复发作阴囊溃疡4年,口腔溃疡3年,曾多次到外地大医院治疗。

1998年11月5日来本院就诊。

眼科检查右眼视力为0.05,睫状充血阳性,角膜后细小Kp(+),虹膜纹理不清,眼底视网膜有小片出血点。

治疗急性尿路感染方剂中药处方

治疗急性尿路感染方剂中药处方

治疗急性尿路沾染方子【1 】中药处方(一)【辨证】下焦湿热.【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方名】鱼败银海汤.【组成】鱼腥草31克,败酱草31克,金银花18克,海金沙24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石苇12克,地肤子18克,千里光15克,黄芩12克,白花蛇舌草31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兰学良方.附:其他急性尿路沾染偏方急性尿路沾染和慢性尿路沾染急性发生发火期,临床上,以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混浊,腰痛,或发烧恶寒,偶见血尿为特点,因而多属中医淋证中的热淋和血淋领域,其辨证论治如下:(1)膀胱湿热症状:小便频数,短涩刺痛,点滴而下,急切炽热,尿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发烧恶寒,口苦呕恶,或腰痛拒按,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利湿通淋.方药:八正散(《宁靖惠平易近和剂局方》)加蒲公英.石韦.木通6g,瞿麦10g,车前草15g,扁蓄10g,滑石3g,山栀10g,大黄6g(后下),灯心草10g,生甘草6g,石韦30g,蒲公英30g.方义及加减:方中木通.车前草.瞿麦.蓄皆寒凉之品,均可清利湿热,利水通淋.滑石甘淡利窍,增长利湿感化.山栀清泻三焦湿热,大黄通腑泻热,灯心草导热下行.蒲公英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利湿通淋,《本草备要》谓:“蒲公英亦为通淋妙品,试之甚验.”石韦甘苦微寒,上能清肺,下能通利膀胱,有利水通淋之功,李杲《东垣试效方·小便淋闭论》以为“以清肺之气,泄其火,资水之上源也”.甘草清热解毒,折衷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利湿通淋之功.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用枳实,以通腑泄热;腰痛甚者,加木瓜.杜仲;伴口舌生疮者合导赤散;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合小柴胡汤以息争少阳;有血尿者加小蓟.白茅根.旱莲草;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此型临床最为罕有,约占所有尿路沾染的2/3,多见于疾病的初期,病邪在腑,尚未及脏,治疗以清利膀胱湿热为主.因苦寒药败胃,渗湿药伤阴,故症状缓解后要实时调剂方子,特殊是八正散中的木通,大量运用,有引起急性肾功效衰竭的报导.(2)肝胆郁热症状: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尿频而痛,尿色黄赤,少腹胀痛,舌红苔微黄或腻,脉弦数.治法:清泻肝胆湿热.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10g,柴胡12g,泽泻12g,车前子15g(布包),木通6g,生地12g,当归15g,山栀10g ,黄芩10g,甘草6g.方义及加减:本方是清泻肝胆实火或湿热的经常运用方.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黄芩.山栀苦寒泻火,帮助龙胆草清泻肝胆湿热;泽泻.木通.车前子协助龙胆草清利湿热,使湿热从水道消除;肝主藏血,肝经有热则易耗伤阴血,故用当归养血活血,生地养血养阴;柴胡疏肝解热,并引诸药入肝胆,甘草折衷诸药.诸药合用,泻中有补,利中有滋,既能清泻肝胆湿热,又能养阴血,祛邪不伤正.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小便炽热.痛苦悲伤较剧者加竹叶.蒲公英.石韦.在本型治疗中,方药多为苦寒败胃之品,不成多服.久服,中病即止.对脾胃虚寒者亦非所宜.(3)三焦湿热症状:寒噤高热,午后热盛,身重痛苦悲伤,胸闷不饥,口干不欲饮,脘腹痞满,时感恶心欲吐,小便混浊,尿时涩痛,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宣利三焦,清化湿热.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白蔻仁12g,厚朴10g,制半夏12g,白通草6g,飞滑石30g,竹叶9g .方义及加减:方中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芬芳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下理脾湿;制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利湿清热之功.诸药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使湿利热清,三焦通行,诸症自解.若湿重舌苔白腻,胸闷呕恶者加藿喷鼻.佩兰.苍术;若热重,舌苔黄腻,口渴尿黄者加黄芩.黄柏.苦参;尿道涩痛显著者,加车前草.白茅根.琥珀.在本型治疗中,用药多为苦寒淡渗燥湿之品,久服易败胃伤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下尿路感染(甘草泻心汤加减)
陆xx,男,63岁。

主诉:尿热痛、尿潜血20天,伴肉眼血尿3天。

现病史:患者尿热痛、尿潜血20天伴肉眼血尿3天就诊。

无发热、尿频、尿急、尿潴留及腰部不适,尿量正常。

在当地医院曾以急性下尿路感染行规范抗炎治疗,效果不佳。

测血压154/80mmHg。

辅助检查:尿常规示:白细胞8.4HPF,红细胞3-6HPF。

泌尿系B超示:未见异常;泌尿系CT示:右肾皮质小囊肿,前列腺钙化。

2017年5月4日首诊:反复口腔溃疡,食欲可,便干日2次,眠浅多梦。

舌质淡暗齿痕,苔黄腻,脉沉细滑。

西医诊断:急性下尿路感染。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和中。

予甘草泻心汤加减:
炙甘草6g 生甘草6g 黄连8g 黄芩10g
法半夏10g 生姜10g 大枣10g 白茅根30g
刘寄奴30g 夏枯草15 川牛膝15g
4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患者以上方调服2周,2017-5-22复诊:尿热痛、尿血、口腔溃疡均已消失,睡眠明显改善,大便正常,现自觉口苦、怕冷。

舌质淡暗齿痕,苔腻微黄,脉沉细弦。

效不更方,继续以原方巩固。

一月后患者随妻子因病来院,问及诸症均平。

按: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是细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感染,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

下尿路感染主要表现是尿路刺激,即尿频、尿急、尿痛,白细胞尿,偶可有血尿,甚至肉眼血尿,膀胱区可有不适,一般无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

尿路感染在中医学系统中可归属于“淋证”范畴。

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云:“淋之为病,小便如粟
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言:“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

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也。

肾气通于阴,阴,津液下流之道也。

若饮食不节,喜怒不时,虚实不调,则腑脏不和,致肾虚而膀胱热也。

膀胱,津液之府,热则津液内溢而流于睾,水道不通,水不上不下,停积于胞,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

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

其状,小便出少起数,小腹弦急,痛引于齐。


张仲景《金匮要略·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此案下尿路粘膜损伤炎症,也可视为“蚀於阴”。

本案既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又有尿路感染,取该方立意主要从治孤惑病出发,清热化湿、安中解毒,虽未“蚀於阴”但急性下尿路症状也是湿毒表现,故一方而治二症。

(陈辉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