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许氏说文叙》书法浅议
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
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视觉艺术史研究新视觉艺术2009.4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边学兵(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赵之谦诗,文,书,画,篆刻无所不精,是世所公认的艺术通才,篆刻"熔冶浙皖两宗之长,白出机抒,卓然一代宗师".由"巧拙之论"而阐发的印章审美观,对清末的印坛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对于当今印坛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释放其巨大能量.[关键词]印章;巧拙;审美篆刻艺术发展到清代,可谓是风起云涌,名家辈出, 堪称继秦汉以后的又一座高峰.浙江杭州人丁敬开创以 "碎刀短切"的刀法来制秦汉印,并于六朝,唐,宋,元印中汲取养分,寓古雅于生辣之中,独树一帜,后人把丁敬及其弟子蒋仁,奚冈,黄易称为西冷四家,之后又把晚出的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为西冷八家.侨居扬州四十年的安徽歙县印人程邃,名播海内,与汪肇龙, 巴慰祖,胡唐合称歙四子;而安徽怀宁人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而独占清中期印坛之鳌头.邓的再传弟子吴让之则将其开创的以书入印的风格特征继续向前推进,变得更为成熟,"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境界,邓石如谱中不曾有过".【2l而崛起于吴让之之后的赵之谦,诗, 文,书,画,篆刻无所不精,是世所公认的艺术通才,其篆刻"熔冶浙皖两宗之长,自出机抒,卓然一代宗师".【31 吴让之,赵之谦与稍后雄霸印坛的吴昌硕,黄牧甫被称为晚清四大家.而印论较前有了新的发展,关于印章的审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的观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仅对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阐发的"巧拙之论"来剖析其印章审美观.引起赵之谦"巧拙之论"的是其好友魏锡曾于清同治二年(1863)秋,拜会吴让之时,请吴让之为赵之谦的悲童印稿》作的序.序云:撼叔赵君,自浙中避贼闽海,介其友稼孙魏君转海来江苏,访仆于泰州,见示所刻印稿二册,中有自刻名印,且题其侧日:"今日能此者,唯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见重若此,愧无以酬知,谨刻两方呈削正.盖目力昏耗,久不事此,不足观也,窃意刻印以老实为正, 让头舒足为多事.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开之,所以独有千古.先生所刻,已入完翁之室,何得更赞一辞耶?同治二年七月,让之记,时年六十有五.【】吴让之并没有对赵之谦的印章一味地予以褒奖,他从自己的审美立场出发,以自己最为崇拜的完白山人作为评价的标准,称赵之谦的印谱中"老实"的印为"正道", "让头舒足"的印为"多事",并赞其印"已入完翁之室". 另外魏锡曾又向吴让之请教浙派印人的看法,吴"见丁敬印谱表示不喜,而见赵次闲的印则不加菲薄".【5]赵之谦显然不能接受吴让之对浙派印人的看法以及吴对自己印章的评价,而很不以为然.因此才引发了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的"巧拙之论".云: 摹印家两宗,日"徽",日"浙".浙宗自家次闲后流为习尚,虽极丑恶,犹得众好.徽宗无新奇可喜状, 学似易而实难.巴(予精),胡(城东)既殇,薪火不灭,赖有扬州吴让之.让之所摹印,十年前曾见一二, 为大叹服.今年秋,魏稼孙自泰州来,始为让之定稿. 让之复刻两印令稼孙寄予,乃得遍观前后所作.让之于印,宗邓氏而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 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其论浙宗亟称次闲,次闲学曼生而失材力,让之以曼生为不如.曼生刻印,自知不如龙泓,秋盒,故变法自遁.让之薄龙泓,秋盒.蒋山堂印在诸家外自辟蹊径,神至处龙泓且不如,让之不信山堂,人以为偏,非也.浙宗巧入者也,徽宗拙入者也. 今让之所刻,一竖一画,必求展势,是厌拙之入而愿巧之出也.浙宗见巧莫如次闲,曼生巧七而拙三,龙泓忘拙忘,,秋盒拙均,山堂则九拙而孕一巧.让之称次闲,由此让之论余印,以近汉官印者为然,而它皆非. 且指以为学邓氏是矣,而未尽然.非让之之不能知也, 其言有故,不能令让之易,不必辨也.少日师赤茶沈先生,同学者有何自芸,力学诗,始学明七子,既而宋, 元,既而唐.进而晋,又进而汉,魏.其言以《三百篇》为准,穷年累月,为之不已.得句自珍重,遇人必长吟. 余时不喜为诗,数年不一作,偶有作,信手涂抹,成数十百言,若庄,若虐,若儒,若佛,若典重,若里鄙, 若古经,若小儿语.自芸大恶之,目为癫痫,余亦侮自芸为愚蠢.争不下,质之师.师告自芸,汝诗譬窭人子, 勤俭操作,铼积寸累,以事生产,初获十百,久而千万, 历知艰难,深自护惜,不自暇逸.彼诗譬膏粱子弟,生长豪华,日用饮食宫室,妻妾奴婢狗马,为所欲为,纵恣狼藉,朝慕游侠,夕逐浪子,弦歌未终,叱诧数起, 幸货财多,非年齿与尽,酣豢挥霍,无虞中落,然其乐也,人忧之矣.自芸犹欲争,而予骇汗竟日.今让之摹印,诚不与自芸诗比,而余生平所为,岂惟印与诗皆此类也.稼孙与余最善,不刻印而别秦以来刻印.,j拙有精解,其说微妙,且有让之与余能为之不能言者.埘书质之.同治癸亥十月二十有三日会稽赵撼叔书时同客京师.[.】边学兵(1969一),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49]视觉艺术史研究新视觉艺术赵之谦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清代印章分为两大流派, 即徽宗和浙宗.界定徽宗印人为巴慰祖,胡唐与邓石如以及吴让之.浙宗是丁敬,蒋仁,黄易,陈曼生,赵次闲.并鲜明指出微,浙两宗审美观念的不同,"浙宗巧入者也,徽宗拙入者也."这也是赵之谦此文的中心论点. 关于巧与拙,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审美范畴.先秦的老子即有"大巧若拙"之论,庄子亦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I'UP拙朴,是一种原生态的天然之美.巧要藏于拙,才是大巧,雕琢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拙朴的天然之美而不露其痕迹.赵之谦敏锐地意识NI~I1 人在印作中的巧,拙倾向,直接关系到流派的兴衰.他评价浙宗"龙泓忘拙忘巧,秋盒巧拙均,山堂则九拙孕一巧", 之后,陈曼生变为"巧七拙三",到了赵次闲则"巧莫如赵次闲"了.所谓物极必反,巧到了极点,便"流为习尚,丑恶之极",走向衰败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其对徽宗的评价是"拙入",虽然"无新奇可喜状",但是没有固定的程式约束,不以单一的技巧进行创作,尤其是邓石如,更是把有鲜明个性的篆书入印,开通性大,生命力强.这里,赵之谦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审美立场:拙高于巧;弃拙存巧, 定无出路.如他在刻"何传洙印"的边款中云: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极落.愈拙愈古,看似平淡无奇,而殊不易.17】在徽,浙两宗之间,赵之谦更偏向于对浙宗的欣赏与借鉴,并能熔铸徽,浙两宗的技法于一炉,寓巧于拙,进而自辟蹊径,跳出两家窠臼.魏锡曾在吴让之印谱跋中说:"今日由浙入皖(徽),几合两家为一,而仍树浙帜者, 固推捐叔"ol如赵之谦在刻"树铺审定"的边款云"悲盒作此有丁,邓两家合处.19刻"赵之谦印"的边款则云:"龙泓无此安详,完白无此精悍.竹?0赵之谦眼界高远,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和过人的胆略气魄.他有一方闲章刻着"汉后隋前有此人".I11汉后隋前,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在艺术上风起云涌,绚烂多姿的崇高时期,宗白华先生说:"汉末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以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竹n正所谓"魏晋风度."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自己,表现了对自己篆刻水平的高度自负.大量的"印外求印",以此来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如他所刻的"松江沈树铺考藏印记"的边款云"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10赵之谦曾自云:.刻印以汉印为大宗,胸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然后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额,遗像,迄于山川花鸟,一时一事觉无非印中旨趣, 乃为妙悟.[】他认为于印内要以汉印为印学大宗,是印人最重要的基本功,只有"胸有数百颗汉印"才能"自远凡俗"才可能"触类旁通".而于印外,不仅要以"钟鼎法物","碑额,造像"入印,以此来拓宽篆刻领域的题材和表现手段,而且还要触物感兴,运用艺术通感,"于山川花鸟,一时 [50]一事中寻求印中旨趣".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的好友胡澍在((赵捐叔印谱序中总结了赵的取法历程. 云:吾友会稽赵撼叔同年,生有异廪,博学多能.自其儿时,即善刻印.初尊龙泓,即学完白,后乃合徽浙丽派,力追秦汉.渐益贯通钟鼎,碑碣,铸镜,造像.篆隶真行,文辞骚赋,莫不触处洞然,直奔腕底".nlf也在融汇浙皖之后, 将探索的触角由近及远地伸向了秦汉玺印,游刃有余地将秦权诏版,汉碑篆额,钱币,镜铭,瓦当,封泥等篆体入印,广收博取,气凌前人.另外,他还首创了以自己独特风格的魏体书法和阳文刻印章边款,还采用汉画和六朝造像来丰富边款的艺术效果,可谓别具匠,独辟蹊径. 赵之谦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还总结了吴让之的审美取向:"亟称次闲","以曼生为不如","薄龙泓,秋盒", "不信山堂","论余印,以近汉官印者为然,而它皆非","以为学邓氏是矣,而未尽然".这些观点都与赵之谦的审美观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很显然他根本无法接受,因此他批评"让之所刻,一竖一画,必求展势,是厌拙之入而愿巧之出也",隐示吴的"厌拙喜巧"也必然会使徽宗走向衰落.最后,又通过自己与同窗何自芸跟沈赤茶先生学诗的故事,以作诗喻治印,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审美主张.他"侮自芸为愚蠢",又说"今让之摹印,诚不与自芸诗比",用隐晦的手法暗指吴让之的印不如自己,称"让之于印,宗邓氏而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 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而自己却是"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赵之谦论书时曾说:"书家有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造像,瓦当砖记,未必皆高密,比干,李斯,蔡邕手笔,而古穆浑朴,不可磨灭,非能以临摹规仿之,斯真第一层妙义.后世学愈精,去古愈远.一竖日吾颜也,柳也,一横日吾苏也,米也,且未必似之.便似,亦因人成事而已.有志为逮,敢告后贤."H此关于书法艺术真谛的论说可谓高屋建瓴,与其印章审美取向一脉相承,相映成辉. 赵之谦把一代大师吴让之的印定为"能品",可能是出于自己的才高气盛而有失偏颇,后世也由此引发了诸多争论.但是,他以远见卓识,围绕"巧拙"这个中心,"广泛涉及了流派的艺术特征,流派兴亡的规律,印外求印, 形式和内容,守陈和出新等诸多印章艺术发展的重大问题".[1文笔犀利,视野独特,敏锐的洞察到了当时印坛的种种弊端,由"巧拙之论"而阐发的印章审美观,对清末的印坛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对于当今印坛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释放其巨大能量.参考文献:[1】魏锡曾《绩语堂论印桑绿?吴让之印谱跋》第1454页.据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沙孟海《印学史》第15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O06. 黄悖《中国古代印论史》第26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i994. 【4】魏锡曾《二金蝶堂印谱》,据吴隐观自得斋藏本. [5][8]魏锡曾((-qr语堂论印橐绿?吴让之印谱跋》,据黄宾虹, 当代视觉艺术研究新视觉艺术严峻经济形势下流行的产物一一室内墙体彩绘陈静云(安徽工程学院艺术系,安徽芜湖241000)【摘要]近年来受金融危机风波的影响.我国各产业均不同程度受到抑制,其中房地产业较为明显,纯手工的墙体彩绘以其独有的特点,弥补了装修中的一个缺口.在节约支出的同时,个性化的装饰效果.也体现了主人的时尚品位.危机会过去,同时留下许多有待解决的金融难题,但也留下了人们面对困境时无数解决问题的成果.时至今日,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以关怀大众为主题的艺术思潮成为价值主流,弘扬人文关怀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墙体彩绘的人性化设计也是在此思想影响下的必然结果.[关键词]墙体彩绘;经济;装饰;环保价值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影响来势汹涌,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金融机构紧缩,楼市低迷,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及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泡沫还未完全消失,一系列不利因素便纷至沓来,房价上涨速度让消费者难以负荷,远远超过工资的上涨速度.国家统计局月度形势报告显示,2008年1至11月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商品房的销售和空置情况为: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9fL平方米, 同比下降18.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l8.8%;商品房销售额19261亿元,同比下降l9.8%.…由此对装修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如何在不影响品味档次,而又体现出经济实惠的优势,室内墙体彩绘以其新颖时尚, 持久耐用的特点弥补了这一缺口.纯手绘的方式可以随意搭配空间,如果有一点美术功底,自己就可以绘制,丰富生活的同时确实也得到了实惠.据说墙体彩绘的兴起是由某业主家中的墙壁沾上大片难以清楚的污渍,实在影响居家环境,但又不想花高价重新粉刷,索性就请了会作画的朋友到家中在墙上画一幅画来掩盖污点.身为画师的朋友正好利用了这个污点,画成了一幅非常雅致的风景画.当这幅作品被公开到网络上后,很受网友的支持.于是,许多年轻的装修业主都纷纷效仿,请画师或设计师到家中大显身手.它以生动而真实的画面感深入人心,丰富的色彩搭配给居室带去不可捉摸的神秘力,走进了千家万户,给普通的居家装饰带去了一幅幅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品,它就是墙体彩绘.用不同色彩的颜料在墙壁上作画,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最早源于街头,在城市街边展示的宣传广告中都有它的影子,随后在流行文化热衷的地方,被时尚青年艺术家们绘制在酒吧,咖啡厅等娱乐场所,那些抽象作品彰显出极富个性的现代风格.一,彩绘的图案风格各异手绘出的植物图腾应该是时下最风靡的墙面手绘图案了,东南亚风格—一居室潮流中的热点,带有这个区域典型特征的图案,如大片色彩斑斓的植物,夸张的造型,都成为了装饰中的宠儿.在众多年轻一代女性的映像中,唯美的日韩漫画常常是浪漫梦想的最佳范本,将这一切搬进自己的居室也成为了现实.典型特点的"几米"风格漫画,深得时尚青年的追捧,朴素的线条却勾勒带有情感的画面还有懂得品位的人以写实的手法将酷似欧美的壁画搬到豪宅里,不放过任何角落,大气,宫殿般的感觉悠然心头.这也是彩绘的典型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自己的风格. 二,适用的绘制范围越来越广泛随着艺术涂装颜料等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墙体彩绘在产品研发上紧随市场需求,不但可以应用于单纯的家庭室内装潢,还可以应用于办公楼,学校,车站, 会所,咖啡厅,休闲中心等.适用的绘制范围灵活多变,如会议室,展示区,室内电视背景墙,天花板,门框,甚至浴室的瓷砖都不放过,室内的整个空间,都可以起到墙体点缀的效果.墙体彩绘特有的场景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装修风格,装饰出一款款完美的图案,为整体装饰效果增加亮作者简介:陈静云(1985-),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学院艺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设计.(接上页)邓实编《美术丛书》第14-5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6】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据《吴让之印存》魏锡曾藏本.[7][9][1O】[11][】5】黄t享.主编《中国历代印风?赵之谦印凤》, 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12]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7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j4】赵之谦《苦兼室论印》,据叶璐渊抄本,《书法赏评》, 1990年第2期.[15]胡澍《赵撼叔印谱序》,据赵之谦《赵摇叔印存》西泠印社19j7年辑本.[16]赵之谦《章安杂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黄悖《中国古代印论史》第2g.页'上海书画出版社'器'。
赵之谦,天才的任性,篆刻史上的全能冠军,无出其右
赵之谦,天才的任性,篆刻史上的全能冠军,无出其右世人都知艺术最讲究天分,然世人却都不知天分之难得难于上青天。
世上从来不缺乏虔诚而勤奋的艺术家,却从来难觅一个真正奇逸的天才。
然而,一百多年前的会稽出现了那个叫赵之谦的人。
赵之谦(1828-1884),字益甫,又字㧑叔,号很多,最常见者有冷君、无闷、悲盦等。
在传统的人生纪录中,他是咸丰三年举人,三上京城、四试礼部不第,最后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光绪十年十月初一日卒于南城官舍——一个天不假年的官场失意者,跟古代大多数读书人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传朴堂旧藏冷君印式(一)葛昌楹手拓只是在艺术的造诣上,他是个标准的天才,标准到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天才。
他曾评论几位前辈说:邓石如天分四人力六,包世臣天三人七,吴让之天一人九,自己则是天七人三,天分实在诸人之上。
这种狂,在赵之谦以前少有,在他之后更少有——如果有,大多数也只是供后人笑话的肤浅把柄。
但赵之谦的狂与他的天才一样,扑面而来如同一套漂亮的咏春拳,拳拳到肉,打得你不服都不行:凭著这七分天分,他成为中国书画篆刻史上的全能冠军,成就之高,无出其右。
同治九年42岁时他集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两句成一对联挂在自己壁间: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算是给自己的一生下了定论。
句子虽出自定盦,然放在一起便是赵之谦自家风度,自嘲,自知,自得,通透得不要不要的;所以其实身后的光芒万丈他早已料到,既然料到,生前耍一张贱嘴骂骂人,算个什麽事?快意耳!传朴堂旧藏冷君印式(二)葛昌楹手拓狂了要骂很多人,一生的对头李慈铭要骂,一生的挚友魏稼孙也会骂,甚至连前辈吴让之也没逃过他的刻薄;然后逃难流离,应举公务,为了几斗米时不时还要折几下腰,他真正用来从事艺术的时间实在太少——五十六岁便匆匆谢幕,乃是生活之苦,而非艺术所累。
但我们就是无法想像如果没有赵之谦,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艺术史该怎麽写。
这就是天才的力量。
在他所擅长的艺术中,篆刻成就最高,所花费的时间可能却是最少。
赵之谦 《许氏说文叙册 》
赵之谦《许氏说文叙册》【释文】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
初造書契,百官以乂,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者,如也。
以訖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秦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辟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邱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許氏說文敘。
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册。
纸本,纵32.4cm,横57.5cm。
每页10行,行4字。
此册篆书节录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一段,末开识云:“方壶属书此册,故露笔痕以见起讫转折之用。
”署款:“之谦”,款上押“赵氏之谦”印。
无鉴藏印记,未见著录。
从赵之谦识语推测,此册当是为弟子习字用所书范本,上款“方壶”应为其弟子或爱其书者。
此册书法结构谨严,篆法精丽,起讫之处未用藏锋,其意为使弟子易见笔法之踪痕,却获得了一种意外的效果,使之不同于一般篆书之圆润流美,自具特色。
同时,此册笔力健劲,使转自如,将北碑书法融于篆书之中,也为赵氏书法之一大特色。
本册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但从书法风格及为弟子书写范本的情况看,当为赵氏中年以后作品,是赵之谦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之一。
赵之谦(1829-1884),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
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
赵之谦行书技巧与风格研究
2024/03 No.265一、引言赵之谦(1829—1884),清道光九年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初字益甫,后又改字梅庵、无闷等,号冷君。
赵之谦是清朝晚期杰出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终其一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不仅留下了大量书法、绘画、篆刻方面的艺术作品,更为后世书法、篆刻和绘画的学习、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
早在幼年时期赵之谦的艺术天分就得到充分表现,其4岁进入私塾学习,到10岁时已经能够题诗作画。
由于赵之谦生活在外寇入侵、内乱不断的清王朝末期,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中法战争等动乱,养成了坚毅、刚烈的气魄;中晚年进入政坛后,又勤于政务,关心民间疾苦,是一名难得的勤政、爱民、清廉的好官,并因此积劳成疾,于光绪十年(1884)56岁时病逝于任上。
在书法上,赵之谦饱读各家碑刻法帖,集清末书法家邓石如、包世臣、康有为等名家所长,在魏碑凝重、雄浑、豪放、苍茫的基础上,融合了帖学的秀雅、流畅、轻巧和含蓄,在“碑体行书”中自成一家,独具一格,并且为后世开辟出了碑帖融合的新道路。
[1]二、赵之谦书学生涯概述赵之谦的书学生涯是其书法技巧和风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不仅有书法形式和艺术上的转变,同时还包括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分析赵之谦的书学生涯,有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其书法风格。
清朝中晚期,随着大量金石碑版的出土并在文艺圈里不断流转,许多文人士子纷纷将目光投到这些出土的文物上,走上了金石考据的学术道路。
他们不仅在金石文物上治经考史,还将碑刻上的文字书法应用到现实书法创作中,并由此创造出以北碑(魏碑)为基础的书法风格。
发展至清朝末期,先后涌现出了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书法大家,其中尤以赵之谦的书法最为精湛、治学领域最广,艺术成就最受后人推崇。
幼年时期,赵之谦即聪慧过人,有过目成诵之才,加之他精于钻研、勤奋好学,初宗“二王”,后取颜真卿,在师采众家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了将魏碑和帖法相互融合的新式“魏体行书”,形成了浑穆且大气、严谨而从容的行书风格。
论《说文解字·叙》的书法史论价值
论《说文解字·叙》的书法史论价值作者:罗红胜彭超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18年第09期摘要: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专著。
汉字与书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这部书具有极为重要的书法文献价值。
《说文解字·叙》对汉字起源、构造、字体、书体等作了详细地论述,揭示了书法史论中的诸多问题,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史论文献。
关键词:《说文解字·叙》; 书法; 史论; 价值一、作者许慎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
具体生卒年不详,约生于汉明帝(58-75在位)初年,卒于桓帝(147-167在位)前期,享年约80余岁。
慎八岁左右入小学,读李斯《苍颉篇》、赵高《爰历篇》、杨雄《训纂篇》、史游《急就篇》等童蒙读物,识字五千多。
稍长,开始通读《论语》《孝经》,然后“博学经籍”,①攻读今文《五经》,旁及先秦诸子百家和天文、历算、医药、历史等著作。
成年时,因能背诵《五经》,默写九千多个单字,应试为小吏。
由于学识渊博,不久便升任汝南郡功曹,协助郡守掌管政务、人事。
他勤恳任职,性格淳笃,因而又被举为孝廉。
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十二月,诏令臣相设四科广选天下奇才名士,许慎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第一科选士分配到太尉府,充职南阁祭酒,从事文书一类工作。
当时古文经学大学者贾逵,奉诏令在黄门署讲授《左传》《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等,许慎因此得以拜贾逵为师“受古学”,②从此学业大进,并撰著了《孝经孔氏古文说》及《淮南子注》等著作。
他精通战国时六国文字,又贯通今文、古文经学,时人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③被校书郎中、一代通儒马融所敬重,于是以太尉府椽史属南阁祭酒身份,诣东汉藏书处所东观校定《五经》,眼界开阔,涉猎更广。
他在这段时间,曾撰就《五经异义》10卷,并历二十余年之勤苦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撰成不朽名著《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分上下,实为30卷,按540个部首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内容133441字,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每个文字的解释,往往先说明字义,再分析字形构造,然后辨识音读。
古拙宽博——浅析碑学影响下的赵之谦书法
古拙宽博——浅析碑学影响下的赵之谦书法摘要: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皇冠上的宝珠,我国书法分为不同的体系,每个体系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
赵之谦是清朝末期著名的书法家,对碑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碑学影响下,赵之谦书法集大家之长,融合了行书、隶书、篆书、楷书的多个优点。
赵之谦在碑学研究中有良好的成果,他的楷书对后世魏碑体楷书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赵之谦将帖学和碑学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自身的书法特色,为碑学发展留下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碑学运动发展,同时形成了书法作品独具匠心的风格。
本文探讨了碑学影响下的赵之谦书法特征,阐述了书法融合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碑学;影响;赵之谦;书法前言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灿烂的文化中书法艺术独树一帜。
书法是文化的展现,也是艺术的积累,在我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时代,书法艺术研究对于推动传统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碑刻是我国书法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类别,碑学内容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将碑学和帖学相融合在一起是古代书法家对书法的创造和推动。
赵之谦是我国清代后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对篆刻的研究较深,在清代碑学运动中亲自推动了碑学的发展。
研究赵之谦碑学运动的影响以及其书法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基础,也有利于更好的推广传统书法艺术,为碑学研究和书法艺术推进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更好的理解我国书法传承过程中的关键性元素。
1.赵之谦的书法成就与贡献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
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
后改为伪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祖籍浙江嵊县,数代从商,年幼时家道衰落。
15岁时因其兄讼案家产全无。
赵之谦年轻时就以卖书画为生。
当过私塾先生,后入绍兴府担任幕僚。
清朝咸丰九年乡试第三名成为举人。
曾居京师任礼部试。
历任江西鄱阳、奉新知县。
44岁去江西担任《江西通志》总编。
56岁卒于南城官舍[1]。
赵之谦是清代碑学大家。
赵之谦的楷书以碑为体,以帖为用,整体形态继承了魏碑的精髓。
刘成伦:对赵之谦书法用笔的几点思考
刘成伦:对赵之谦书法用笔的几点思考另辟蹊径,还是二律背反——对赵之谦书法用笔的几点思考■刘成伦赵之谦(1829—1884)是诗、书、画、印兼善的一代大家,沙孟海《悲庵居士文存跋》云:“赵之谦一代才华,经学、史学、词章、金石学、绘画、书法、篆刻各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沙老对赵之谦书法也有专门评价:“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婉转流丽的笔调行所无事地写出来,这要算赵之谦第一副本领了。
”仔细体会,沙老这句话似乎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意味在里面,其实单就书法而言,也的确不乏有另外一种声音,最严厉者当属康有为:“赵㧑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赵㧑叔之罪也。
”批评虽乏客观,然也代表了一种观点或立场。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赵之谦书法实践的意义远大于其书作给我们带来的直观审美体验,其方法论上的经验和启示,更值得后来书家认真对待和借鉴。
一、用笔“起讫不干净”之叹世人论书法,言则笔法、墨法、章法、结字、文辞,而书法作为艺术,笔法理应是其核心和精髓。
历史上的知名书家对笔法都非常重视,赵孟頫认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所言虽重在结字,用笔却被放在毋庸置疑的优先地位。
成功的书家都在用笔上下足功夫,且都具有各自不同寻常的“一笔”。
所谓笔法,又至少包括执笔、行笔两个大的方面,这里的行笔是包括一个点画完成所具备的起行收的全过程,至于点画文字之间的衔接、转折、映带、牵连,自是题中之义。
今人评赵之谦书法,多言及其笔法,如杨仁恺说:“他的行楷最精美,出入北碑,加篆、隶笔法,具有'颜底魏面’风貌,不仅能具有北碑的沉雄方厚,而且血肉丰美。
”“行草书能以北碑方骏之笔,写出流美自然的字体。
”对于笔法,赵之谦是花了很大功夫的,走过不同寻常的道路,体会也最深刻,其在致魏稼孙函中称:“弟此时始悟通自家作书大病五字,曰:'起讫不干净。
’(此非他人所能知者。
兄或更有指摘,万望多告我。
从碑帖融合--看赵之谦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二)
从碑帖融合--看赵之谦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二)从碑帖融合--看赵之谦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二)第三部分赵之谦的书法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第一节赵之谦生平及艺术赵之谦为艺术天才,是人所共知的。
篆刻融古开今,合浙皖为一,成为一代宗师。
绘画则开海派之先河。
虽然他并未在上海居住过,却对上海画界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被奉为海派绘画巨匠,代表画家之一。
书法,则更是真、行、篆、隶无所不能,无一不精。
赵之谦与其他著名书法家相比,其人生相对单纯,基本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35 岁前后的游幕时期。
道光九年(1829 年)七月初九,赵之谦生于浙江绍兴开元寺东首大坊口赵家。
名之谦,字益甫,又字撝叔,号铁三、冷君、子欠、次寮、憨寮、悲盦、思悲翁、无闷、婆娑世界凡夫、支自头陀、悔素、笑道人等,自署二金蝶堂、苦兼室、悔读斋。
据载,会稽赵姓为宋宗室之后,最早居嵊县,明时始迁绍兴。
入清后分居大坊口、观音桥、广宁桥三处。
赵之谦为迁绍第十五世裔,曾祖立钟、祖源,父守礼,字松筠。
母章氏,生两子,长子烈,字积庵,次子即之谦。
赵家自高祖上游君始,“始业贾”。
“家故丰厚,多藏书”。
而赵之谦“天禀环异,颖悟倍常童。
甫二岁,即能把笔作字。
稍长,读书过目辄能诵。
又好深湛之思,往往出新意以质塾师,塾师不能答”。
①“六岁学古文,九岁学诗,十岁后讲学”。
又云,“少事汉学,十岁后潜心宋学者七年”②“仍世丰厚,君生而中衰”。
③父亲中年患喘病,恒卧床第,家务赖母亲章氏主持。
积劳成疾,赵之谦十四岁时,母殁。
之后,兄积庵以公讼累家,自此家道中落。
①参见《亡妇范敬玉事略》②参见《府君行略》③同上。
十七岁,从师山阴沈霞西布衣复粲学金石之学。
①十九岁,娶范璥(敬玉)为妻。
赵之谦在《亡妇范敬玉事略》中述到:“余少负气,论必疵人。
乡曲皆恶,外舅及之。
母喜曰:此吾婿也。
因以妇归余。
”二十岁前,书学颜真卿《家庙碑》,“日五百字。
”②二十一岁考取秀才。
赵之谦虽然17 岁“始习金石之学”,21 岁中秀才,于此前后亦练书习画,但就艺术上真正出现大的进展。
论赵之谦手札书法艺术的特点
论赵之谦手札书法艺术的特点贺思谦【期刊名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30)5【摘要】Zhao Zhiqian learned calligraphy earlier from two Wangs, and learned rigorousness, stateliness and calmness from Yan Zhenqin. He later switched to Deng Shiru and absorbed the artistry from Wadang, coins, weight of Qin Han, inscription, calligraphy in Wei Jin dynasties, integrated the artistry from Regular Script, Running Script, Cursive Script, Official Script, Seal Character and created a vigorous and luxuriant personal letter style, leaving behind abundant artistic achievement. Zhao Zhiqian was the creator of late-Qing-Dynasty stele calligraphy and shed light on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odern calligraphy.%赵之谦书法初宗二王,后取法颜真卿,得其坚实严谨与浑穆从容。
他师从邓石如,博采秦汉瓦当、铜币、权量、魏晋六朝碑铭,融合真、行、草、隶、篆之笔法,创造出一种浑厚朴茂的手札行书艺术风格,并留下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赵之谦在书法艺术上成功地开创了清末以后碑学书法的先河,这也为当前书法家在碑帖融合创新中提供了参考。
从书法视角看许慎《说文解字》
从书法视角看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许慎(约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
《说文解字》今文正文十四篇,叙目一篇,以一篇为一卷,又称为十五卷,其正文依部首分为540部,其中收入正篆是9353字,收入重文是1163字,合计10516字,全书说解用字133441字。
这部传统文字的奠基之作,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篆,上可以考证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结构和意义,下可以阐明隶书行楷的发展及流变,对于书法学习和理论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说文解字》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篆字的首选工具书,也是通解甲骨文、金文绝不可少的“阶梯”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由甲骨文到秦篆的古文字阶段和由汉隶到楷书的今文字阶段,汉字的形体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说文解字》所收辑的字体就性质来说,是属于古文字阶段的字体,但从形体和结构来看,都是甲骨文、金文的直接遗存。
如果没有这部书的流传,我们将不能认识秦、汉时期的篆书,更不要说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
我们可以根据《说文解字》保留的篆书和古义,认识和研究甲骨文和金文。
《说文解字》著录下小篆,我们才可据小篆与甲骨文、金文相对照,认识甲骨文、金文,若无篆书就难多了。
因此,可以说,《说文解字》是沟通古今文字的桥梁,是辨识古文字的“阶梯”,认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字,对于研究整理先秦文字、学习先秦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赵之谦 《许氏说文叙册 》
赵之谦《许氏说文叙册》【释文】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
初造書契,百官以乂,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者,如也。
以訖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秦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辟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邱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許氏說文敘。
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册。
纸本,纵32.4cm,横57.5cm。
每页10行,行4字。
此册篆书节录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一段,末开识云:“方壶属书此册,故露笔痕以见起讫转折之用。
”署款:“之谦”,款上押“赵氏之谦”印。
无鉴藏印记,未见著录。
从赵之谦识语推测,此册当是为弟子习字用所书范本,上款“方壶”应为其弟子或爱其书者。
此册书法结构谨严,篆法精丽,起讫之处未用藏锋,其意为使弟子易见笔法之踪痕,却获得了一种意外的效果,使之不同于一般篆书之圆润流美,自具特色。
同时,此册笔力健劲,使转自如,将北碑书法融于篆书之中,也为赵氏书法之一大特色。
本册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但从书法风格及为弟子书写范本的情况看,当为赵氏中年以后作品,是赵之谦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之一。
赵之谦(1829-1884),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
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
试论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序》中的隶书、魏碑笔法问题
试论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序》中的隶书、魏碑笔法问题摘要篆书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历史悠久,但篆书最繁荣时代确属于清代。
清代金石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美学从上一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明末清初,随着出土文关键词:赵之谦;许氏说文序;笔法一、篆书的发展历程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如果从甲骨文就开始算起的话,那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篆书一度成为官方所应用的文字,并且在艺术上也曾达到了高峰。
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这是殷商末年(公元前1300-1000年)皇室刻在龟甲和兽骨上300年的契约。
它继承了原始符号和青铜铭文。
它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式。
西周青铜器铭文保留了大量较高的艺术水平,是青铜器铭文的黄金时代。
西周早期的碑刻具有朴素、庄重、富丽堂皇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早期在结字体势上,变西周的纵向取势而为横向取势,字形趋于扁方,用笔上线条粗细变化减少,变得均匀。
而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地处西周故地的秦国,其文字始终在承续西周文字的基础上缓慢地向整饬方向发展,到战国时期,其文字字势逐渐定形于纵向长方,结字平衡对称,起讫藏锋收锋,线条粗细均整,被视为秦小篆的先声。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现象,一是通过藻饰美化文字现象,可以看作对汉字书写艺术化的开端,一是手写因素加强,可以看作汉字书法强调书写性的发端。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主持整理六国文字,颁布并推广秦小篆为统一的官方文字。
其中以《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琅琊台刻石》等为为范本。
许慎《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其中五种是指书体的应用场合。
秦代以后,小篆在汉代官方应用中也得以延续。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隶书取代篆书成为官方字体。
汉代篆书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
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册
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册【《许氏说文叙》册】赵之谦篆书,纸本,纵32.4厘米,横57.5厘米。
每页10行,行4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册书法不同于一般圆润饱满的小篆,而是将北碑书法融于篆书之中,故而在古朴中多了些飘逸的姿态。
笔力健劲,结构谨严,使转自如,是不可多得的篆书范本。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
初造書契,百官以乂,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者,如也。
以訖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秦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辟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邱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許氏說文敘。
【说文解字序四条屏】于时大汉,圣德熙明。
承天稽唐,敷崇殷中,遐迩被泽,渥衍沛滂。
广业甄微,学士知方,探啧索隐,厥谊可传。
粤在永元,困顿之年,孟陬之月,朔日甲申。
许叔重说文解字叙。
【铙歌册】上之回所中溢夏将至行将北以承曰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上陵何美美下津风以寒问客何从来言从水中央桂树爲君船青丝爲君笮木兰爲君棹黄金错其间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醴泉之水光泽何蔚蔚芝爲车龙爲马览遨游四海外曰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远如期益如寿处天左侧大乐万与天无极雅乐陈佳哉纷单于自归动如惊心虞心大佳万人还来谒者引卿殿陈累世未尝闻之曾寿万岁亦诚哉汉铙歌三章【《篆书急就章》轴】纸本篆书,112.4×46.4cm。
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
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
【赵之谦《许氏说文叙》】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
清代书法家,篆刻家。
他初学邓石如,而后上溯汉碑,对各种书体均有涉猎,其书法不拘泥一家一法,将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形成自家面貌。
《许氏说文叙》册页纵32.4厘米,横57.5厘米。
每页10行,行4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册书法结构谨严,篆法精丽,起笔处未用藏锋,其意为使弟子易见笔法之踪痕,却获得了一种意外的效果,使之不同于一般篆书的圆润流美,自具特色。
同时,此册笔力健劲,使转自如,将北碑书法融于篆书之中,体现了其书的一大特色,是他篆书作品中的代表作。
赵之谦在书法上的不断求索,使其晚年的一些作品形成了沉稳老辣,古朴茂实的风格。
笔法则在篆书与正书之间,中锋为主,兼用侧锋。
行笔则寓圆于方,方圆结合。
结体扁方,外紧内松,宽博自然。
平整之中略取右倾之势,欹正相生。
如《为幼堂隶书七言联》、《隶书张衡灵宪四屏》、《为煦斋临对龙山碑四屏》,可看出已入汉人之室,而行笔仍有邓石如遗意。
赵之谦论书摭谈
程仲霖赵之谦论书摭谈赵之谦(1829一1884),’}:搦叔,·字益婀,号悲龠,浙江公稽人,曾甫知囊曩磺县。
赵之谦】:诗书画i=fJ皆有自己的风格,无·不精,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思想作:;警巾匡l近现代岂术史上J“二牛^r重要影响。
在}C法方而,赵之谦任晚清碑学人j‘:之时,.成●三毫苏刨造山流美婉转的书风,颇有弛到之处。
实际}二他住积极实践碑学理论的同时,^岛冀对传统法帖仍然关注,走了一条碑帖融合的新路。
赵之谦没有专门的旧法论著,·h^_^●吵有关占论敞见于各利,诗文、尺犊、题跋、【=1j款中,三占两语,却见解精辟,益人摹薹主神智。
本文就此做一梳理。
i蠢剀二王I叠毒叁謦一、论笔法二鲁五赵之谦祚j碑学大兴时并未完今依fi考森严方朴之风,仅把北碑作为形骸,内求撼釜圆熟与媚趣,这种新的创格与他对笔法的长期关往与独特呋践有关。
‘僦囊.总体上讲,笔法何广义平¨挟义之分,广义的笔法包括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李!=挟义的笔法仅指后者。
赵之谦刈‘后者多仃论及,同冶心年致-们培系札r]::砖一。
暑嘬厨书学最小,然无师法.亦不能明。
弟读《艺舟双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
自来o I此间,见芸f:僖伯所书碑.始悟誊锋:见张宛邻书.始悟转折:见邓山人真迹百拿种,始悟顿挫。
然总不解“龙跳虎卧”四字。
及阎研香来,观其作字.乃大悟横竖波碟诸法,阎氏学此己三十年,其诀甚秘.弟虽以片刻窃之,究嫌骤八,但于目前诸家可无多让矣.书至此.则于馆阁体大背,弟等已无能为役,不妨各行其是。
达段文字rr I,赵之谦提到“卷锋”,“转折”以及“顿挫”诸法,皆指笔法,J亡其用了一个“悟”字来强调,足他对笔法的弛特理解。
赵之谦悟性极高.-旨“见 U f猝大字真迹止十余,若有所悟,偶作夫’F,笔势顿异。
觉从前俗骨渐磨渐去,然余未尝学谷一’}:。
”【:黄庭坚曾言“书家‘f中有笔,如弹家句中有眼”,强调写与:像弹帅i,觅经义耍斤邶样,把握用笔足关键,赵,2谦深得其中三昧。
浅谈赵之谦尺牍书法艺术
浅谈赵之谦尺牍书法艺术青少年书法杂志2017-07-05周斌森严方朴婉转流丽浅谈赵之谦尺牍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清代是一个极其特别而又重要的时期。
在经历了汉魏、两晋、唐宋等几个朝代的演变之后,中国书法的发展几趋完美。
然而,仔细追究中国书法的历史流变,无论汉隶、魏碑、晋帖、唐法还是宋意的盛行,在整个中国书法长河中,大都是以单一的书法风格作为主流贯穿其中,而在同一时期真正能以碑帖书风交替发展作为主流的只有清代。
赵之谦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悲盦、无闷、梅庵等。
有斋名“二金蝶堂”“苦兼室”“悔读斋”等。
自幼读书习字,甫2岁,即能把笔作字,17岁从师山阴沈复粲学金石之学,20岁前,书学颜真卿《家庙碑》,“日五百字”。
其书早年脱胎于颜,后入北碑,所作楷书,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法邓石如并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新意自出。
故赵之谦是一位清代杰出的具有全面修养且有开创之功的书画家、篆刻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赵之谦一生工于书法金石,不仅书法成就斐然,其学术著作也颇为丰厚,于经学、史学、词章、金石学等都有突出的成就。
致子馀札(局部)赵之谦一生书法作品中最为丰盛、传世最广的是行书。
然而,其专门创作的行书作品却并不多,大都散落于尺牍之中。
尺牍书法是古人为应用而书的一种书法形式,因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故大都非有意为之,因而更多了几分自然的情趣——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更好地体现了书家“无意于佳乃佳”的书法最高境界。
赵之谦的尺牍书法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以魏碑入行书的风格开创了一个时代,独领一代风骚。
致梦惺札(局部)其实,就本质而言,魏碑和行书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书体:一从气质上,魏碑崇尚古拙、雄强,有着强烈的山林与金石之气,而行书则飘逸挥洒,神采飞扬,两者具有不同的意境。
二从用笔上,北碑强调粗犷的一点一画结构,而行书则更多地讲究点画应接、笔断气连,两者在写法上其实并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关联,由此足见魏碑入行书之难。
赵之谦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印从书出”新境界
赵之谦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印从书出”新境界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
汉族,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在绘画上,他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其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图片与文字来源于网络。
中秋诗四屏赵之谦1878145×37.5cm×4 保利香港2014秋拍,成交价1062万港元。
赵之谦早年学颜真卿,后改习北碑。
其楷书以魏碑为框,沉雄方整,又施以颜体,浑厚丰润,形成端整遒丽、血肉丰美的风格,有“颜底魏面”之称。
行书往往兼具草体,北碑体势、笔法。
此作作于光绪四年(1878),为赵之谦宰江西南城时所书,以赠幕友蔡耀甫者,是其晚年精到之笔,弥之珍矣。
中秋月正明,夜半飞紫琼。
拂袖天上去,揽衣朝太清。
缥缈黄金阙,迢遥白玉京。
离离百宝幢,袅袅九华旌。
箫韶起碧落,散花飘群英。
翱翔鸾鹤舞,清澈云璈声。
凌凌九霄寒,风露薄青冥。
弱水三万里,仙路眇蓬瀛。
不赴瑶池宴,相约董双成。
吹笙骑凤凰,飞上芙蓉城。
宋四明陈西麓游仙曲。
光绪戊寅秋七月书于芝阳,为耀甫尊兄夫子大人属,撝叔弟赵之谦。
一月得四十五日居赵之谦187230×136.5cm。
此篆书横额为赵之谦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十四岁时所书,以成熟的魏碑体书款“完白山人为也园先生旧题额,同治十一年赵之谦为箓阶补篆”。
篆书中糅合汉隶北碑,沉实厚重,罕见!
篆书中糅合汉隶北碑,沉实厚重,罕见!01赵之谦·篆书赵之谦于篆书,或因其学篆刻,最初源自邓石如、吴让之,其次受同事胡澍影响。
当时的篆刻,皆以小篆入印。
赵之谦亦学此而只擅长小篆,大篆作品极少,能见得到的仅一横额,故不足论。
清代善篆书者以邓石如为第一,这在赵的时代已成定论。
其他如王澍、洪亮吉、钱坫、孙星衍等篆书高手,皆重玉筋篆,乏变化,不合赵之谦性格,故不为赵所重。
邓之后,张惠言、吴让之、德林传其篆法。
而同事好友胡澍则于此道有专长。
赵在五十四岁为弟子钱式临《峄山碑》册时写道:“峄山刻石北魏时已佚,今所传郑文宝刻本拙恶甚。
昔人陋为钞史记,非过也。
我朝篆书以邓顽伯为第一,顽伯后近人惟扬州吴熙载及吾友绩溪胡觰甫。
熙载已老,觰甫陷杭城,生死不可知。
觰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
今觰甫不知何往矣。
钱生次行索篆法,不可不以所知示之,即用邓法书绎山文,比于文宝钞史或少胜耳。
”这其中透出种种信息,其中根本性的则是师法邓石如。
然而,赵之谦与吴让之的最大区别,便是不墨守成规,师法邓石如而不死守邓法,化人为己用。
他评邓石如,天分四,人力六;而包世臣天三人七;吴让之天一人九;自己则是天七人三。
凭天分则在诸人之上。
因此,从心底里,他也不服邓石如,以为经过努力,除却“起讫不干净”五字病,则有邓、包诸君不能到者。
赵之谦三十四岁临《峄山碑》册及前后篆书作品,结构在邓石如、胡澍之间,笔力尚乏沉雄。
中年为鹤年临李阳冰《城隍庙碑》等篆隶二体团扇中篆书,将结构美化到了一个极致,在邓石如、吴让之、胡澍之外,别出新意。
而此新,则主要在于“结构”之美。
隶书对于赵之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附带性的书体。
他曾说:“生平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
”正书—北魏书是赵之谦用力最勤、亦最得意者,自称“仅能作正书”,篆隶则是为正书的学习作铺垫。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实际上赵之谦的篆书已如前述,而隶书亦自成家。
今日,我们欣赏赵之谦篆书《铙歌册》。
02篆书·铙歌赵之谦篆书铙歌册纵32.5cm,横36.8cm此册篆书录《铙歌》“上之回”、“上陵”、“远如期”三章,计12开,74行,行3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之谦《许氏说文叙》书法浅议
摘要:《许氏说文叙》是赵之谦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之一,现存于故宫博
物院,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法价值等。
对其书法风格的分析探讨,对研究赵
氏书风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许氏说文叙;赵之谦,风格
一、《许氏说文叙》概况及其流转
(一)相关人物简介
赵之谦(1829—1884年),道光九年七月九日生于绍兴府城不远的开元寺东
大坊口。
字益甫,号撝叔、铁三、冷君、憨寮,会稽人,咸丰己未举人,官江西
鄱阳、奉新知县。
赵之谦有很多身份,书法家、篆刻家、画家、诗人、学者,尊
称为金石大家。
他的双重性格与他的才华和坎坷生涯相得益彰,一是落拓不羁、
遗风余韵的气质;一是谨慎缜密、细致入微的态度。
赵之谦十七岁“始习金石之学。
”他三十岁至四十四岁前后,是他实现诗、书、画、印的关键十年,也是他
艺术生涯中最辉煌的进程。
居留京师,他接触到了大量艺术资料,在北碑造像上,对他的书法篆刻研究有深远影响。
寻碑访古,“奇赏疑析,晨夕无间”。
在著述
方面,完成了《六朝别字记》《勇庐闲话》等。
《艺舟双楫》理论著作是赵之谦
由颜体转为北魏书的理论著作。
(二)《许氏说文叙》概况
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册赵之谦书《许氏说文叙》,八开,字体小篆,共三百十
一个字。
每开纵32.5厘米,横57.3厘米。
赵之谦对文字学深有造诣,此册篆书
便是节录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一段,很有溯源求本之意。
通过辨别推断,此册
当是赵之谦为弟子习字用所书范本,上款“方壶”应为其弟子或爱其书者。
此册
书法结构谨严,篆法精丽,起讫之处未用藏锋,其意为了让弟子们更方便观察笔
的动向,悟其运笔动作,已而获得了一种无意的效果,使之不同于一般篆书对称
流美,自具风格。
赵之谦写楷,惯方笔推动,而篆书亦然,多见方折,刚劲有力。
起笔收笔又有魏碑意态,字迹坚实而逸动,整篇还能收到贯通行气、收放自如的
效果。
全篇如层崖叠嶂,峰峦起伏,气势雄奇。
二、《许氏说文叙》书法风格
赵之谦的篆书在邓石如那里受到很大的影响,并在邓石如的书法基础上加以
改良,使其小篆的特点更加鲜明。
他在篆书中融合了方笔魏碑的笔法,具有突破
性的意义。
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是其代表作之一。
此册篆书,笔力刚劲有力,用笔圆润流畅。
侧锋以势入笔,横画用魏碑的方笔笔直切入,收笔多出锋,
行笔提压,一笔一划,极具书写动态的笔势。
结体上,多长方结构,字形饱满外撑,整个重心都在这字的上面,整幅作品上端是紧的,下端是松的。
每一个字的
落笔都恰到好处,疏密得宜,结字随着文字本生而有所差异,平寓变也。
临摹学习此册篆书,首先要琢磨读懂赵之谦小篆的笔法脉络,体悟侧锋取势
的用笔,并将其字体的运用合理化,达到去粗取精,不拘泥于一种风格。
在每次
的临摹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篆书风格,以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或许是从赵
之谦的篆书中得到最大的启迪。
(一)宕逸生姿的结体
1、似欹反正
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中写道:“作书所最忌者,但置等匀……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
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
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
疏密相间也。
”[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所谓似欹反正就是将点画的位置进行巧妙
地变化处理,使其呈现多种形式的倾斜,虽似斜邪,其实正也。
赵之谦的篆书,在字形上受到了魏碑楷书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魏
碑普遍的风格为险峻峭拔,以欹侧取势,在倾斜中寻找平衡。
他在字形结构上打
破了传统篆书的对称性,强调空间的疏密对比,使得字形的变化更为丰富。
赵之
谦合魏碑、篆书为一体,创造出这独特的篆书风格。
2、互避互让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说道:“古人书争,今人书让。
至馆阁体出,则让
之极矣。
古人于一字上下左右笔画不均平,有增减,有疏密。
增减者斟盈酌虚、
衰多益寡,人事也。
疏密者,一贵一贱,一贫一富, 一强一弱,一内一外,各安
其分而不相杂,天道也。
”[2]赵之谦的书法既有古韵,也有创新,在汲取了多种
元素之后向世人呈现出别具一格、不拘泥于对称分布的风貌,在字内体现出穿插
与避让的巧妙布局。
如“则”字为左右结构,“贝”下半部分右边的直线并未像
左边那样对称向外延伸,则是几乎垂直下来,是为了给右边的“刀”腾出一块位置,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贝”要比“刀”低一个距离,同
样的空间内,显得字内空间更加和谐,错落有致,对应了邓石如那句“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便是我们需要学习运用的地方。
3、收放自如
在一个字的结构中,一收一放的关系也很重要。
单字中,在强化笔画之间收
放关系之后,增加了字形的变化,使之生动活泼。
如果每个笔画都只有收或放,
那么就会觉得拘束或松懈,唯有对它的正确处理,才能为它增加一种韵味。
例如“所”的三条横线的距离处理,相距较近,位置靠上,形成密的视觉效果,给下
面的部分留出来很大空间,更好地形成疏与密、收与放的对比,给字增添了灵魂,凸显明朗脱俗的神采。
(二)虚实相间的章法
赵之谦进行了大胆地变革,章法与一般的小篆章法有所区别,整幅作品横览
横呈,字距与行距较规整,字体撑满长方形的界格,整体匀称的章法之中,还添
加了一些参差的节奏,每个字都是独立的,但又通过起收转折,营造出顾盼呼应
的气氛。
赵之谦小篆最大特点,就是变化丰富。
这种变化是从北碑中扩展而来,
在平正中突出了欹侧的反差。
赵之谦作为“天七人三”的才人,非常明白虚与实的关系,且才人“妙在一
个‘虚’字诀”[3],在书法中学会运用虚实是关键。
一般人都以为,在一幅作品
中白处为虚、黑处为实,章法中的虚实就是对黑白之间关系的处理。
在实际的创
作中,虚实的对比转化是通过线条的粗细对比,字形的大小错落,布局的疏密、
留白来达到的。
《许氏说文叙》中亦是如此。
虽然在界格中书写,但对字与字之
间的关系进行了精妙的处理,使其大小、长短不一,欹正相生,错落有致,气息
顺通,因此,整幅作品的骨势是洞察入微,明媚俊秀,虚实相间。
在行列分明、间隔距离匀称的前提下,适当地作出了一些形式的改变,使字
距大于行距,因此,排布整齐而又美观。
这一变化主要是借鉴了隶书的章法布局,强调了它的规整,加强了整体的空间布局。
观摩字帖,可以清楚看到,上下两行
的间距要比左右两行的间距大,每一列的四个字最上端与最下端几乎都处于一条
直线上,故整体章法是整齐划一的。
每一列字所组成的“黑”与下一行字之间所
形成的的“白”,构成鲜明的虚实反差。
三、赵之谦书法对当时及对后世的影响
帖学发展到清代已经走向衰微,碑学的兴起已成必然,在朴学繁荣发展的时代,篆隶书的复兴也是必然,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化背景下,赵之谦也深受影响。
他各体兼擅,还有篆刻,赵之谦学书的指导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说:“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他成就最高的应当属篆书、楷书、篆刻和绘画,他将书法的
用笔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当中,将书法创作中的书写性和篆刻的刀法表现在绘画里面,开创了“金石画风”,总的来说,赵之谦将诗书画印结合在一起,成就涉及
各个领域并且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晚清书坛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赵之谦和邓石如一样,他的书法对国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日本
的影响颇深。
日本的河井荃庐非常喜欢赵之谦的书法,他悉心模仿,收集了大量
的作品带回日本,大力宣扬,不管到哪都要介绍赵之谦的书画艺术。
河井荃庐与
他的学生西川宁、青山杉雨一起,为碑学和赵之谦艺术在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很大
的努力。
同时,由于赵之谦诗书画印兼善,所以特别受日本一些收藏家的欢迎。
我们在取法赵之谦风格篆书时,要守正创新,全面取法,继承书学思想,敢
于新的尝试。
赵之谦是继邓石如之后清代篆书的又一开拓者,他将北碑书法的笔
势运用到篆书创作中,使得原本均匀对称的篆书灵动多姿,清丽旷逸。
这一成功
的书法创新实践对我们当代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M]//黄简编.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第 540 页.
[2]清·赵之谦撰;赵而昌整理标点.章安杂说·第七十九则[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年.第 35 页.
[3]韩天衡.赵之谦篆书·史游急就篇[J].中国书画,2003 年.第 98 页.
作者简介:张译丹(2001年1月-)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书法艺术研究。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