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章法

合集下载

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

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

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视觉艺术史研究新视觉艺术2009.4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边学兵(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赵之谦诗,文,书,画,篆刻无所不精,是世所公认的艺术通才,篆刻"熔冶浙皖两宗之长,白出机抒,卓然一代宗师".由"巧拙之论"而阐发的印章审美观,对清末的印坛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对于当今印坛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释放其巨大能量.[关键词]印章;巧拙;审美篆刻艺术发展到清代,可谓是风起云涌,名家辈出, 堪称继秦汉以后的又一座高峰.浙江杭州人丁敬开创以 "碎刀短切"的刀法来制秦汉印,并于六朝,唐,宋,元印中汲取养分,寓古雅于生辣之中,独树一帜,后人把丁敬及其弟子蒋仁,奚冈,黄易称为西冷四家,之后又把晚出的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为西冷八家.侨居扬州四十年的安徽歙县印人程邃,名播海内,与汪肇龙, 巴慰祖,胡唐合称歙四子;而安徽怀宁人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而独占清中期印坛之鳌头.邓的再传弟子吴让之则将其开创的以书入印的风格特征继续向前推进,变得更为成熟,"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境界,邓石如谱中不曾有过".【2l而崛起于吴让之之后的赵之谦,诗, 文,书,画,篆刻无所不精,是世所公认的艺术通才,其篆刻"熔冶浙皖两宗之长,自出机抒,卓然一代宗师".【31 吴让之,赵之谦与稍后雄霸印坛的吴昌硕,黄牧甫被称为晚清四大家.而印论较前有了新的发展,关于印章的审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的观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仅对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阐发的"巧拙之论"来剖析其印章审美观.引起赵之谦"巧拙之论"的是其好友魏锡曾于清同治二年(1863)秋,拜会吴让之时,请吴让之为赵之谦的悲童印稿》作的序.序云:撼叔赵君,自浙中避贼闽海,介其友稼孙魏君转海来江苏,访仆于泰州,见示所刻印稿二册,中有自刻名印,且题其侧日:"今日能此者,唯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见重若此,愧无以酬知,谨刻两方呈削正.盖目力昏耗,久不事此,不足观也,窃意刻印以老实为正, 让头舒足为多事.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开之,所以独有千古.先生所刻,已入完翁之室,何得更赞一辞耶?同治二年七月,让之记,时年六十有五.【】吴让之并没有对赵之谦的印章一味地予以褒奖,他从自己的审美立场出发,以自己最为崇拜的完白山人作为评价的标准,称赵之谦的印谱中"老实"的印为"正道", "让头舒足"的印为"多事",并赞其印"已入完翁之室". 另外魏锡曾又向吴让之请教浙派印人的看法,吴"见丁敬印谱表示不喜,而见赵次闲的印则不加菲薄".【5]赵之谦显然不能接受吴让之对浙派印人的看法以及吴对自己印章的评价,而很不以为然.因此才引发了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的"巧拙之论".云: 摹印家两宗,日"徽",日"浙".浙宗自家次闲后流为习尚,虽极丑恶,犹得众好.徽宗无新奇可喜状, 学似易而实难.巴(予精),胡(城东)既殇,薪火不灭,赖有扬州吴让之.让之所摹印,十年前曾见一二, 为大叹服.今年秋,魏稼孙自泰州来,始为让之定稿. 让之复刻两印令稼孙寄予,乃得遍观前后所作.让之于印,宗邓氏而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 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其论浙宗亟称次闲,次闲学曼生而失材力,让之以曼生为不如.曼生刻印,自知不如龙泓,秋盒,故变法自遁.让之薄龙泓,秋盒.蒋山堂印在诸家外自辟蹊径,神至处龙泓且不如,让之不信山堂,人以为偏,非也.浙宗巧入者也,徽宗拙入者也. 今让之所刻,一竖一画,必求展势,是厌拙之入而愿巧之出也.浙宗见巧莫如次闲,曼生巧七而拙三,龙泓忘拙忘,,秋盒拙均,山堂则九拙而孕一巧.让之称次闲,由此让之论余印,以近汉官印者为然,而它皆非. 且指以为学邓氏是矣,而未尽然.非让之之不能知也, 其言有故,不能令让之易,不必辨也.少日师赤茶沈先生,同学者有何自芸,力学诗,始学明七子,既而宋, 元,既而唐.进而晋,又进而汉,魏.其言以《三百篇》为准,穷年累月,为之不已.得句自珍重,遇人必长吟. 余时不喜为诗,数年不一作,偶有作,信手涂抹,成数十百言,若庄,若虐,若儒,若佛,若典重,若里鄙, 若古经,若小儿语.自芸大恶之,目为癫痫,余亦侮自芸为愚蠢.争不下,质之师.师告自芸,汝诗譬窭人子, 勤俭操作,铼积寸累,以事生产,初获十百,久而千万, 历知艰难,深自护惜,不自暇逸.彼诗譬膏粱子弟,生长豪华,日用饮食宫室,妻妾奴婢狗马,为所欲为,纵恣狼藉,朝慕游侠,夕逐浪子,弦歌未终,叱诧数起, 幸货财多,非年齿与尽,酣豢挥霍,无虞中落,然其乐也,人忧之矣.自芸犹欲争,而予骇汗竟日.今让之摹印,诚不与自芸诗比,而余生平所为,岂惟印与诗皆此类也.稼孙与余最善,不刻印而别秦以来刻印.,j拙有精解,其说微妙,且有让之与余能为之不能言者.埘书质之.同治癸亥十月二十有三日会稽赵撼叔书时同客京师.[.】边学兵(1969一),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49]视觉艺术史研究新视觉艺术赵之谦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清代印章分为两大流派, 即徽宗和浙宗.界定徽宗印人为巴慰祖,胡唐与邓石如以及吴让之.浙宗是丁敬,蒋仁,黄易,陈曼生,赵次闲.并鲜明指出微,浙两宗审美观念的不同,"浙宗巧入者也,徽宗拙入者也."这也是赵之谦此文的中心论点. 关于巧与拙,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审美范畴.先秦的老子即有"大巧若拙"之论,庄子亦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I'UP拙朴,是一种原生态的天然之美.巧要藏于拙,才是大巧,雕琢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拙朴的天然之美而不露其痕迹.赵之谦敏锐地意识NI~I1 人在印作中的巧,拙倾向,直接关系到流派的兴衰.他评价浙宗"龙泓忘拙忘巧,秋盒巧拙均,山堂则九拙孕一巧", 之后,陈曼生变为"巧七拙三",到了赵次闲则"巧莫如赵次闲"了.所谓物极必反,巧到了极点,便"流为习尚,丑恶之极",走向衰败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其对徽宗的评价是"拙入",虽然"无新奇可喜状",但是没有固定的程式约束,不以单一的技巧进行创作,尤其是邓石如,更是把有鲜明个性的篆书入印,开通性大,生命力强.这里,赵之谦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审美立场:拙高于巧;弃拙存巧, 定无出路.如他在刻"何传洙印"的边款中云: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极落.愈拙愈古,看似平淡无奇,而殊不易.17】在徽,浙两宗之间,赵之谦更偏向于对浙宗的欣赏与借鉴,并能熔铸徽,浙两宗的技法于一炉,寓巧于拙,进而自辟蹊径,跳出两家窠臼.魏锡曾在吴让之印谱跋中说:"今日由浙入皖(徽),几合两家为一,而仍树浙帜者, 固推捐叔"ol如赵之谦在刻"树铺审定"的边款云"悲盒作此有丁,邓两家合处.19刻"赵之谦印"的边款则云:"龙泓无此安详,完白无此精悍.竹?0赵之谦眼界高远,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和过人的胆略气魄.他有一方闲章刻着"汉后隋前有此人".I11汉后隋前,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在艺术上风起云涌,绚烂多姿的崇高时期,宗白华先生说:"汉末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以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竹n正所谓"魏晋风度."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自己,表现了对自己篆刻水平的高度自负.大量的"印外求印",以此来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如他所刻的"松江沈树铺考藏印记"的边款云"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10赵之谦曾自云:.刻印以汉印为大宗,胸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然后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额,遗像,迄于山川花鸟,一时一事觉无非印中旨趣, 乃为妙悟.[】他认为于印内要以汉印为印学大宗,是印人最重要的基本功,只有"胸有数百颗汉印"才能"自远凡俗"才可能"触类旁通".而于印外,不仅要以"钟鼎法物","碑额,造像"入印,以此来拓宽篆刻领域的题材和表现手段,而且还要触物感兴,运用艺术通感,"于山川花鸟,一时 [50]一事中寻求印中旨趣".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的好友胡澍在((赵捐叔印谱序中总结了赵的取法历程. 云:吾友会稽赵撼叔同年,生有异廪,博学多能.自其儿时,即善刻印.初尊龙泓,即学完白,后乃合徽浙丽派,力追秦汉.渐益贯通钟鼎,碑碣,铸镜,造像.篆隶真行,文辞骚赋,莫不触处洞然,直奔腕底".nlf也在融汇浙皖之后, 将探索的触角由近及远地伸向了秦汉玺印,游刃有余地将秦权诏版,汉碑篆额,钱币,镜铭,瓦当,封泥等篆体入印,广收博取,气凌前人.另外,他还首创了以自己独特风格的魏体书法和阳文刻印章边款,还采用汉画和六朝造像来丰富边款的艺术效果,可谓别具匠,独辟蹊径. 赵之谦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还总结了吴让之的审美取向:"亟称次闲","以曼生为不如","薄龙泓,秋盒", "不信山堂","论余印,以近汉官印者为然,而它皆非","以为学邓氏是矣,而未尽然".这些观点都与赵之谦的审美观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很显然他根本无法接受,因此他批评"让之所刻,一竖一画,必求展势,是厌拙之入而愿巧之出也",隐示吴的"厌拙喜巧"也必然会使徽宗走向衰落.最后,又通过自己与同窗何自芸跟沈赤茶先生学诗的故事,以作诗喻治印,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审美主张.他"侮自芸为愚蠢",又说"今让之摹印,诚不与自芸诗比",用隐晦的手法暗指吴让之的印不如自己,称"让之于印,宗邓氏而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 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而自己却是"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赵之谦论书时曾说:"书家有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造像,瓦当砖记,未必皆高密,比干,李斯,蔡邕手笔,而古穆浑朴,不可磨灭,非能以临摹规仿之,斯真第一层妙义.后世学愈精,去古愈远.一竖日吾颜也,柳也,一横日吾苏也,米也,且未必似之.便似,亦因人成事而已.有志为逮,敢告后贤."H此关于书法艺术真谛的论说可谓高屋建瓴,与其印章审美取向一脉相承,相映成辉. 赵之谦把一代大师吴让之的印定为"能品",可能是出于自己的才高气盛而有失偏颇,后世也由此引发了诸多争论.但是,他以远见卓识,围绕"巧拙"这个中心,"广泛涉及了流派的艺术特征,流派兴亡的规律,印外求印, 形式和内容,守陈和出新等诸多印章艺术发展的重大问题".[1文笔犀利,视野独特,敏锐的洞察到了当时印坛的种种弊端,由"巧拙之论"而阐发的印章审美观,对清末的印坛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对于当今印坛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释放其巨大能量.参考文献:[1】魏锡曾《绩语堂论印桑绿?吴让之印谱跋》第1454页.据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沙孟海《印学史》第15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O06. 黄悖《中国古代印论史》第26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i994. 【4】魏锡曾《二金蝶堂印谱》,据吴隐观自得斋藏本. [5][8]魏锡曾((-qr语堂论印橐绿?吴让之印谱跋》,据黄宾虹, 当代视觉艺术研究新视觉艺术严峻经济形势下流行的产物一一室内墙体彩绘陈静云(安徽工程学院艺术系,安徽芜湖241000)【摘要]近年来受金融危机风波的影响.我国各产业均不同程度受到抑制,其中房地产业较为明显,纯手工的墙体彩绘以其独有的特点,弥补了装修中的一个缺口.在节约支出的同时,个性化的装饰效果.也体现了主人的时尚品位.危机会过去,同时留下许多有待解决的金融难题,但也留下了人们面对困境时无数解决问题的成果.时至今日,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以关怀大众为主题的艺术思潮成为价值主流,弘扬人文关怀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墙体彩绘的人性化设计也是在此思想影响下的必然结果.[关键词]墙体彩绘;经济;装饰;环保价值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影响来势汹涌,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金融机构紧缩,楼市低迷,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及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泡沫还未完全消失,一系列不利因素便纷至沓来,房价上涨速度让消费者难以负荷,远远超过工资的上涨速度.国家统计局月度形势报告显示,2008年1至11月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商品房的销售和空置情况为: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9fL平方米, 同比下降18.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l8.8%;商品房销售额19261亿元,同比下降l9.8%.…由此对装修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如何在不影响品味档次,而又体现出经济实惠的优势,室内墙体彩绘以其新颖时尚, 持久耐用的特点弥补了这一缺口.纯手绘的方式可以随意搭配空间,如果有一点美术功底,自己就可以绘制,丰富生活的同时确实也得到了实惠.据说墙体彩绘的兴起是由某业主家中的墙壁沾上大片难以清楚的污渍,实在影响居家环境,但又不想花高价重新粉刷,索性就请了会作画的朋友到家中在墙上画一幅画来掩盖污点.身为画师的朋友正好利用了这个污点,画成了一幅非常雅致的风景画.当这幅作品被公开到网络上后,很受网友的支持.于是,许多年轻的装修业主都纷纷效仿,请画师或设计师到家中大显身手.它以生动而真实的画面感深入人心,丰富的色彩搭配给居室带去不可捉摸的神秘力,走进了千家万户,给普通的居家装饰带去了一幅幅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品,它就是墙体彩绘.用不同色彩的颜料在墙壁上作画,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最早源于街头,在城市街边展示的宣传广告中都有它的影子,随后在流行文化热衷的地方,被时尚青年艺术家们绘制在酒吧,咖啡厅等娱乐场所,那些抽象作品彰显出极富个性的现代风格.一,彩绘的图案风格各异手绘出的植物图腾应该是时下最风靡的墙面手绘图案了,东南亚风格—一居室潮流中的热点,带有这个区域典型特征的图案,如大片色彩斑斓的植物,夸张的造型,都成为了装饰中的宠儿.在众多年轻一代女性的映像中,唯美的日韩漫画常常是浪漫梦想的最佳范本,将这一切搬进自己的居室也成为了现实.典型特点的"几米"风格漫画,深得时尚青年的追捧,朴素的线条却勾勒带有情感的画面还有懂得品位的人以写实的手法将酷似欧美的壁画搬到豪宅里,不放过任何角落,大气,宫殿般的感觉悠然心头.这也是彩绘的典型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自己的风格. 二,适用的绘制范围越来越广泛随着艺术涂装颜料等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墙体彩绘在产品研发上紧随市场需求,不但可以应用于单纯的家庭室内装潢,还可以应用于办公楼,学校,车站, 会所,咖啡厅,休闲中心等.适用的绘制范围灵活多变,如会议室,展示区,室内电视背景墙,天花板,门框,甚至浴室的瓷砖都不放过,室内的整个空间,都可以起到墙体点缀的效果.墙体彩绘特有的场景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装修风格,装饰出一款款完美的图案,为整体装饰效果增加亮作者简介:陈静云(1985-),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学院艺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设计.(接上页)邓实编《美术丛书》第14-5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6】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据《吴让之印存》魏锡曾藏本.[7][9][1O】[11][】5】黄t享.主编《中国历代印风?赵之谦印凤》, 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12]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7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j4】赵之谦《苦兼室论印》,据叶璐渊抄本,《书法赏评》, 1990年第2期.[15]胡澍《赵撼叔印谱序》,据赵之谦《赵摇叔印存》西泠印社19j7年辑本.[16]赵之谦《章安杂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黄悖《中国古代印论史》第2g.页'上海书画出版社'器'。

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一系小篆审美认识及实践体验

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一系小篆审美认识及实践体验

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一系小篆审美认识及实践体验
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篆刻家,他们在小篆审美认识及实践体验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邓石如是唐朝时期的篆刻家,他的小篆审美认识以“雄赳赳,气昂昂”为特点,注重刻意写意,追求文字能够传达出强烈的气势和情感。

他的作品具有雄壮豪放的笔墨风格,表现出唐朝时期的强大气象和风貌。

吴让之是宋朝时期的篆刻家,他的小篆审美认识则更注重审美的细腻和细节,追求在简约中含蓄,表现出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他的作品具有笔画洒脱的特点,透露出宋朝文化氛围中的典雅和文艺特点。

赵之谦则是明朝时期的篆刻家,他的小篆审美认识更注重创新与变通,注重开拓和突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兼顾传统的文化底蕴。

他的作品具有创新性的特点,透露出明朝时期文化逐渐开放和多元的风貌。

总的来说,这三位篆刻家的小篆审美认识及实践体验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小篆书法风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情”寄刀石间—君匋艺术院藏赵之谦印章浅析

“情”寄刀石间—君匋艺术院藏赵之谦印章浅析

文/高逸仙在晚清艺坛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赵之谦生于清道光九年(1829),卒于光绪十年(1884)。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等。

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其篆刻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印风多变,屡出奇局,影响着后来的一大批篆刻家。

其书法则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其绘画,承接了青藤、八大、南田诸家,并以书、印入画,开创“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他的诗文、艺术理论著作等均成就卓越。

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相比,他诗、书、画、印“四绝”,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钱君匋(1907—1998),浙江桐乡人,书画篆刻家、收藏家。

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

其篆刻出入秦汉,沉浸明清,尤其心仪赵叔的清遒爽利,是赵之谦艺术理论和创作道路的实践者。

一生勤勉于收藏、研习赵之谦作品。

“三月,购得赵之谦四尺整张金笺篆书屏四幅,……极精妙绝伦,颇可玩味,宝而藏之。

”[1]“十二月大雪,与朱咏葵同赴天津,往观赵之谦所刻印百余纽……再三磋商,终未达成,废然而返……”[2]在钱君匋年表[3]中这样的记录多达几十条。

“宝而藏之”的喜悦,“废然而返”的失落溢于言表。

钱君匋还为赵之谦编印书画集,出版印谱,举办研讨会[4]……自古以来,知音难觅。

钱君匋对于赵之谦可算是百年知己了吧。

钱君匋晚年,把其毕生收藏的赵之谦书画33件,印章104方全部无偿捐献家乡桐乡,现保存于君匋艺术院。

本文就君匋艺术院藏赵之谦印章作一浅析,文中所举印章例子,皆为君匋艺术院藏品,以下不再一说明。

一、 院藏赵之谦篆刻作品简介赵之谦诗、书、画、印兼擅,因为生活所迫,也曾大量鬻卖书画。

唯独印章,极其珍惜,一般不为外人刻。

一生刻印,传世不足400方,君匋艺术院所藏104方印章原石,多数为其34岁到36岁创作高峰时的经意佳构,受印人多为知交师友。

试论赵之谦对篆刻边款艺术的创新

试论赵之谦对篆刻边款艺术的创新
因。
见 的较早 以绘 画入 印章 边款 的作
品 。图 ( 4)
图 () 4
关键词 :边款 ;创 新 :构图

图 ( ) 5
丁 敬 的弟 子张 燕 昌印章边 款 中 出现 了人物 肖像 构 图,如 朱文 印章 “ 夫天 命 ”的边款 ,两 面 乐 楷 书边 款 ,一 面是 人物 画像 。这 样 的楷 书 面貌 基本 秉承 丁敬边 款 的 风 格 ,如 后 来 的黄 易等 ,都是 单 刀入 石 , 或 是在 字 势上 有 所变 化 ,或 是在 结 构 上 。图 ( ) 5

我们通过对赵之谦之前篆刻家边款 的考
-— ・__一
出来 的边 款 有 笔 墨性 ,但 比较板 滞 ,如 明代文 彭 的 “ 罢 倚 松玩 鹤 ” 的行 书落 琴 款 。 另一 种便 是直 接 在石 头 上直 接 奏刀 ,这种 风格 的边款 由于是 使 刀如 笔 ,故 表现 出石头 本 身 的材质 而 造成 的 金石 气 ,由于其 快 速和 直接 ,故 较容 易表 现 书家 的性 情和 个性 想法 。 赵 之谦 之 前 印人 的边 款在 用 刀 上 比较 单一 , 基 本 是 用 刀 头 重 尾 轻 , 但 赵 之 谦 使 刀 如 笔 ,基 本遵 循 点 画之 间 的书 写关 系 ,有 很 强的 笔意 表现 性 ,笔 画 内部 以及 笔 画之 间 的气 息通 畅 ,连 贯 。 甚 至 出现 了行 草书 的边 款 ,而 这 种行 草 书 的边款 不 同 于前 面 的先写 再 刻 ,而 是直 接 奏刀 , 随着速 度 的加 快 , 自然过 渡 到草 书 ,这 种 刀笔 的 自然 结 合 ,体 现 为很 强 的 书 写 性 ,如 :两 面 印 “ 之 赵 谦 ,悲 翁 ” 的边 款 “由宋 元 刻 法 追 秦 汉 篆 书 ” 图6 ( ) ,这 种 边款 经 过 了赵 之 谦 的 书法 用 笔 理 图( 6) 解 ,变 得更加 活 泼 。 ( )赵之 谦边 款在 风格 上 的突 破 二 l赵之谦 边 款在 书体 范 围上 的突 破 _ 魏 碑 书体 的使用 我 们 把 赵 之 谦 的 印 章 按 照 年 谱 做 一个 排 列 ,可 以看 出赵 之谦 边 款 变 化 的轨 迹 ,从最 开 始 的 学丁 敬 路 的边 款 ,到后 来 的 以北碑 入 边 款 ,且 北碑 边 款 的 面 目也 在 不断 的 图( 7) 发生 变 化 , 由风 格 的单 一 到 后来 的 多变 ,从 开始 的 用 刀单 薄 到 后来 的 沉 稳 、老 练 、浑 穆 。如 朱 文 印章 “ 盒 ”的 边款 : “ 郑 郑盒 司农 藏 书之 印 ,同治 十年 之谦 作 。” 图 ( ) 7 镜铭 文的 使用 赵之 谦 是 “ 印外 求 印 ” 的典 型 代表 ,在 边 款 书体 取材 方 面远 胜 前 人 , 如赵 之 谦在 同治 二 年 的 印章 “ 陆怀庐 主 ” 的边 款 “ 同治 二年 十 二 月 , 悲 盒学 完 白 ” 。 图 ( ) 明显 取 材 于 汉 代 8 的镜 铭文 。 2赵 之谦 边款 在风 格上 的 突破 . 阳文 边款 的使 用 在赵 之 谦 之前 尚未 出现 阳文 的边 款 ,赵 之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赵之谦及其篆书艺术
2.铙歌的背景和意义
3.赵之谦篆书铙歌的注释过程
4.赵之谦篆书铙歌的艺术价值
5.总结
正文
一、赵之谦及其篆书艺术
赵之谦,字叔谦,号铁山,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他精通多种书体,尤其擅长篆书,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赵之谦的篆书融合了古代篆书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堪称清朝晚期篆书的代表人物。

二、铙歌的背景和意义
铙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歌,起源于商周时期,主要用于宴请宾客、祭祀等活动。

铙歌的歌词内容丰富,既有对国家和社会的赞美,也有对个人品德和情感的抒发。

作为古代乐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铙歌对后世的音乐、文学、书法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赵之谦篆书铙歌的注释过程
赵之谦在研究铙歌的过程中,发现铙歌的歌词古奥难解,因此他下决心为铙歌作注。

经过多年的努力,赵之谦完成了《铙歌注释》一书。

在这部书中,他不仅对铙歌的歌词进行了详细的注释,还对铙歌的背景、意义以及与古代礼仪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四、赵之谦篆书铙歌的艺术价值
赵之谦的篆书铙歌注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他的篆书字体优美、结构严谨,为后人学习篆书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其次,他对铙歌的注释深入浅出,使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铙歌这一古代艺术瑰宝。

最后,赵之谦的篆书铙歌注释展现了他博学多才、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学术榜样。

五、总结
赵之谦的篆书铙歌注释不仅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

赵之谦篆书笔法特点

赵之谦篆书笔法特点

5.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赵之谦在传承传统篆刻技法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和个性的表达。他 善于将传统的笔法和技巧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作品。
赵之谦篆书笔法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赵之谦的篆书作品独具魅力,成为中国篆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 不仅在艺术界备受赞赏,也对后来的篆刻家产生了深的影响。
赵之谦篆书笔法特点
赵之谦是中国著名的篆刻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以下是赵之谦篆书 笔法的一些特点:
1. 精细而准确的线条:赵之谦的篆书作品以线条的精细和准确性而著称。他善于运用细腻 的笔触,创造出清晰、有力的线条,给作品带来一种稳定和坚实的感觉。
2. 线条的变化:赵之谦擅长运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文字的形态和气势。他可以通过线条的 粗细、曲直、起伏等变化,创造出丰富的笔墨效果,使作品更具生动和立体感。
赵之谦篆书笔法特点
3. 篆刻技巧的运用:赵之谦善于运用不同的篆刻技巧,如平刀、斜刀、扁刀等,来表现文 字的形态和纹理。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精细的刀法和纹理的变化,使文字更加生动和有 趣。
4. 空间的运用:赵之谦在篆刻作品中善于运用空间的变化来创造艺术效果。他可以通过调 整文字的大小、位置和排列方式,使作品的空间布局更加和谐和美观。

赵之谦边款艺术开拓史无前例,篆刻边款的探析,宋雅雯

赵之谦边款艺术开拓史无前例,篆刻边款的探析,宋雅雯

赵之谦边款艺术开拓史无前例,篆刻边款的探析,宋雅雯12赵之谦是晚清著名的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对象来源于历史上的金石学和著名流派印章中的优势部分。

赵之谦在书法方面形成了魏碑体书风,他对经学、文字训诂学等的研究影响了对书画、篆刻艺术的认知,从而提出了“以书入印”“以画入印”的观念。

赵之谦不仅对前人的书法成就有所学习,同时也对各派的优秀作品进行学习,但又不囿前人,执着于追求创新。

他多年潜心研究书法绘画与印的艺术,并注入巧思把书法、篆刻和绘画艺术相互融合,善于把书法融入绘画中,又精通书画之法与篆刻的结合,其篆刻、绘画和书法,在取材、意境、笔墨和经营位置等方面,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与赵之谦从篆刻边款中获得的辉煌成就相比,后人对其篆刻边款艺术的研究明显还不够。

赵之谦与吴让之、吴昌硕、黄牧甫并称“晚清四家”,是晚清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家。

赵之谦秉承“印外求印”的独特创作思维,从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创作汲取经验,将“印外求印”的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作思路,而边款又是篆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珍贵的篆刻文献材料。

一、赵之谦篆刻边款书体、形式、刀法赵之谦在边款艺术的开拓上是史无前例的,主要体现在篆刻边款书体多样性、篆刻边款形式的灵活性以及边款刀法的创新方面。

其边款内容也十分丰富,对后世篆刻边款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启发和影响。

(一)赵之谦篆刻边款书体赵之谦的印章款识独特,原因之一是其印章款识书体种类丰富,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

赵之谦印章款识中的楷书数量最甚,大致有魏碑、魏晋小楷、浙派风格等;隶书有《石门颂》《礼器碑》《史晨碑》等风格;篆书则与缪篆、诏版铭文、吴邓风格有相似之处;行书数量较少,风格与其手札、信函有类似的地方。

赵之谦印章款识中的篆书、楷书、隶书、行书,均脱离不开赵之谦自己的创作思想和崇汉思想的关系,赵之谦印章款识中种类的丰富性也与其推崇的“印外求印”的印学理念相辅相成。

浅析赵之谦篆刻艺术

浅析赵之谦篆刻艺术

浅析赵之谦篆刻艺术摘要:晚清赵之谦是一位身怀多种才能的艺术家。

在碑刻、考证、诗文、绘画、书法、篆刻等多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

他的刻印得力于书法造诣甚多。

在中国近代篆刻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且影响了大批后学者。

关键词:赵之谦;篆刻;印外求印印章作为权位的标志和取信的凭证,两千多年来,一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赵之谦就在这种环境影响下,茁壮成长,逐渐成家,开宗立派,启发后学。

他的篆刻艺术立异标新,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本文试图在印章风格上对赵之谦篆刻艺术进行浅谈。

一、赵之谦前期印风同书法绘画一样,赵之谦学习篆刻也很早,“自其儿时,即善刻印”,(胡澍语)但是,具体在哪一年已无从考证,他的篆刻是靠自学,曾在35岁时所作的《杭四家印稿》序中言:余少学曼生,久而知其非也,则尽弃之。

曼生,即陈鸿寿,西泠八家之一,龙泓,即丁敬,西泠八家之首,乃浙派创人,赵氏早期的印作,现在所能见到的有23岁时刻的“理得心安”白文印,24岁时刻的“书香世业”朱文印,这两方印是用切刀刻成的,虽然,赵、胡二序中声称“少学曼生”“初遵龙泓”,但在目前所见到的早期印作中并未见到仿丁,陈二人的作品(案:赵氏往往喜欢在边款中临仿某家某法),倒是仿黄易(亦为西冷八家之一)的较多。

如“定斋”(朱文)款日:小松司马曾仿天池“湘管斋”印最苍秀,此学之。

话谈到这,明显感到赵氏在早期就洞察敏锐,善于借鉴。

25岁时所刻“傅以豫茂臣氏之印信”(白文),款称“略有秋影庵意”。

以上诸印,且不论他仿得如何,但从中可以反映出赵氏早期对黄易比较佩服的。

25岁所刻的“赵之谦印”(朱文),“益甫手段”(白文)乃是仿浙派印风的佳作,这两方印,章法得体、用刀生辣、可以看出赵氏对浙派已颇有心得。

这种仿浙派的印风一直延续到28岁,此后虽偶有所刻,但不再是主流印风。

而后赵氏的篆刻,主要是学朱文,其朱文的创作审美态度上由浙派倾向邓派,并且在印款中多次提到六朝朱文已“绝响”,“刻印家狃于时习”,“时习”者盖指当时的浙派印风余绪,“日貌为曼生,次闲,沾沾自喜,真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者矣”,则是对当时浙派末流所提出的批评,到这里可以得出结论,赵氏的朱文印初从浙派入手,在经过几年与“邓风”并存的过渡阶段后,终于在28岁完成了由“浙”入“邓”的转变。

解读赵之谦边款

解读赵之谦边款

解读赵之谦边款赵之谦,为六百年来抚印者开一门户的篆刻大家。

不仅仅是印面,就连着边款,也有很多过人之处。

有单刀,有双刀;有阴文,有阳文;有画面,有文字;各种穿插,各种组合,将刀之利、笔之意、墨之趣,融汇贯通在整个边款中,气息是和谐的,气势是磅礴的。

一、边款形式与表现手法多样赵之谦的边款在形式、章法、字体等各个方面,面貌都非常之丰富:有单双刀同在的,有阴阳文结合的,有图款相融的,有异体相配的,有简洁明快的,也有字体特殊的。

这些多种多样的形式、手法构成了赵之谦篆刻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也为后人留下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向。

二、印面与边款内容形式紧密结合赵之谦在印款的处理中,还非常注重边款与印面的和谐,边款形式、内容与印面形式互为补充,体现出了赵之谦的艺术追求与艺术造诣。

“西京十四博士今文家”“各见十种一切宝香众眇华楼阁云”双面印,一朱一白,印面斑驳残缺,边款则以画款互配,异体相融的总体风格,尤其“石屋”二字与白文印、边款画与朱文印的形式互相弥补,可谓浑然一体。

三、刀情、笔意和墨趣的结合通俗地说,边款就是拿篆刻刀在石头边上写书法,因而,一枚成功的边款就必须将刀、笔、墨三者自然而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使刀的锋利、笔的动势、墨的韵味都在一枚边款上得到表现。

赵之谦在这方面表现极佳。

四、款面全局气势贯通、力感磅礴一方印章的边款就好比一幅书法,一幅好的书法不仅字字如珠玑,且上下左右气势贯通,浑然一体。

赵之谦的边款便具备了这样的特点。

由于边款刻于石上,更增加了字的力度,所以在边款全局贯通的基础上,更增加了磅礴的气势。

宣和印画签约导师周传印先生于赵氏印风上下求索,对赵氏边款亦是手摹心追,于形于意力溯悲翁、以窥诸家之风骚。

【篆古今】最美篆书——赵之谦篆书详解

【篆古今】最美篆书——赵之谦篆书详解

【篆古今】最美篆书——赵之谦篆书详解
最美篆书——赵之谦篆书详解,韵味无穷,再也不用担心生硬死板。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汉族,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

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堪称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在绘画上,赵之谦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其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赵之谦的篆刻成就颇高,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赵之谦用用毛笔之柔而化刀刻之刚,化掉了板滞之气,增强了书写性和观赏性,堪称一代大家。

他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结字强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风格个性鲜明,韵味无穷,大气磅礴。

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

其篆书则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并且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

在书法上,赵之谦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实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艺术典范。

赵之谦的10方经典印章欣赏,风格及章法布局用刀解读

赵之谦的10方经典印章欣赏,风格及章法布局用刀解读

赵之谦的10方经典印章欣赏,风格及章法布局用刀解读赵之谦(1829—1884),原名铁三,后改名益甫,中年后定名为之谦,字扌为叔,别号有憨寮、支自、梅庵、冷君、悲盦、无闷。

斋室名二金蝶堂、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等,浙江绍兴人。

他在晚清艺坛上,是一位“诗、书、画、印”堪称四绝的多面手,一位极具革新精神的闯将。

篆刻上三十岁前学浙派,之后学皖派并直接研究汉玺印,广开取资领域,涉猎权量诏版、泉布镜铭、瓦当石碣、汉传封泥等,凡能为其篆刻服务的无不广为吸收,为已所用。

吴昌硕在《悲盦印存》中题词:“悲盦先生书不读秦汉以下,且深通古籀,而瓦甓文字烂熟胸中,故其凿印奇肆跌宕,浙派为之一变可宝也”在边款的刻制上,他开创了以北魏书体刻朱文款识,以汉画像入款的新风。

实现了他“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的抱负。

他的创新实践,影响和启迪了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

赵之谦在篆刻使上的创新精神和作出的贡献,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他的印谱有《赵扌为叔印谱》、《悲盦印谱》等。

“二金蝶堂”,这一类线条很粗的白文印,源出汉铸印又融合了自已的新意。

“蝶”字密得只留几个斑剥的小红点,而“二”字却又疏得留下了大片的红地,就象他的绘画作品一样,安排有致,毫不零乱,该密处尽量集中,该疏处则留出大片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但又要做到密不杂乱,疏不松散。

这样大胆的虚实对比,当然给人的印象是很深的。

此印线条也不尽是呆板统一,绝无生命力的直线,而是充满了韵味。

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以厚重凝练的刀法,表现汉铜印古朴的气息。

他曾说:“汉铜印妙处,不在斑剥,而在浑厚。

”但不少人学汉印,仅学敲边、凿文,以为印边破碎、文字斑剥就是古掘,这是不足为训的。

“何传洙印”,也是一方满白文,用笔方中带圆,全印密度较高,但留出二块红地,使印章密而不闷。

无论在篆印或用刀刻制时,都注意表达出笔墨的韵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使刀如笔”,手里这把刀就如同一支笔一样纵横自如。

他在刻这类粗白文时(也称满白文),习惯于把印边放宽而不大逼边,使红色的边框与密集的印文朱白相映,增加章法上的虚实对比。

师古不泥铁笔纵横——赵之谦的篆刻艺术

师古不泥铁笔纵横——赵之谦的篆刻艺术

师古不泥铁笔纵横——赵之谦的篆刻艺术赵之谦赵之谦(1829-1884),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摄叔,号铁二、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

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

赵之谦是首位达到将书、画、印合谐融为一体的高度,也是较早将金石趣味带入中国书画艺术作品中最成功的艺术家。

清赵之谦大吉羊富贵 40X73在书法上,赵之谦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重要的实践者之一,在正、行、篆、隶诸体上都创造出崭新面目并达到高度和谐统一;在绘画上,他强调以书法入画、以金石入画,开创“金石画派”,对近代写意花卉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的篆刻,广泛取法历史上金石文字资源,以及流派印章中的有益成分,融会贯通,其“印外求印”独创性思路,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并对后来的篆刻家的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求印赵之谦早年时就开始学习书法,其书法最初是从颜体入北碑,早年对于二王、黄庭坚、赵孟倾等曾经也都有过深入研究、临习,一方面研究其提按顿挫使转运笔之妙,另一方面,又能从中取其神采,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化为己用,青年时期便已列入名家之林。

赵之谦篆书联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在笔墨之外往往渗透着浓厚的金石的意蕴,同样,一件成功的篆刻作品,往往可以在刀石相生的意境中找到笔墨相交的情趣。

赵之谦的篆书能自创格局而不失古法,线条凝练,刚劲十足,布局匀整,方圆并用。

赵之谦篆书联赵之谦的篆刻作品,结构对称,篆引的笔法尤其明显,线条上如刀石相容,铮铮作响般凝练,如钢筋般坚挺,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学识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

汉后隋前有此人悲庵赵之谦印印外求印赵之谦在前人借鉴上,通过对秦汉玺印和宋元明清历代篆刻家作品的分析,结合自身的书画修养、文字学功底,给篆刻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赵之谦是“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印内”、“印外”的概念,在实践中,他亦做过很多大胆的尝试。

不无危苦之辞二金蝶堂开拓新境赵之谦的印面制作上非常重视章法,朱文印、白文印皆通,运刀如笔,以气贯通。

赵之谦的《篆书千字文》

赵之谦的《篆书千字文》

赵之谦的《篆书千字文》赵之谦的《篆书千字文》: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赵之谦,字子囊,是中国篆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篆书千字文》是一部千古绝艳的篆刻巨作,为后世留下了一道璀璨的艺术瑰宝。

这篇文章将以赵之谦的《篆书千字文》为中心,探讨其独特之处和对后世的影响。

篆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而《篆书千字文》则是篆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千个汉字为载体,以赵之谦的精湛技艺展现了篆刻的极致之美。

整部作品以典雅的篆书字体呈现,每一个字都凝聚了赵之谦的心血和智慧,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篆书千字文》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工具书。

它以篆刻的形式呈现经典的千字文,使读者在欣赏艺术之余,还能够学习汉字的书写和意义。

赵之谦的篆书字体独特而精美,每一个字都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篆书千字文》,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篆刻的美感,还能够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赵之谦的《篆书千字文》在艺术上的突出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艺术风格。

他以自身的创造力和才华,将传统的千字文与篆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通过娴熟的刀法和灵动的笔触,赵之谦创作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篆刻作品。

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得《篆书千字文》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时代气息。

赵之谦的《篆书千字文》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为篆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后来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赵之谦的独特技法和创作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篆刻家的创作风格和思路。

同时,《篆书千字文》也为后世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它作为一本带有教育功能的工具书,不仅能够启迪人们的艺术鉴赏力,还能够加深人们对汉字文化的认识。

赵之谦的《篆书千字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意义,成为了中国篆刻艺术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篆刻的形式,展现了汉字的魅力和艺术的韵味。

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工具书。

赵之谦的篆刻艺术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篆刻家和艺术家,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一道瑰丽的艺术长河。

赵之谦篆书结字特点

赵之谦篆书结字特点

赵之谦篆书结字特点
赵之谦的篆书作品《铙歌册》显示了他的结字特点:
1.结构:赵之谦的篆书在结构上富于变化,中心结构的字基本都是上紧下松,如“心”、
“于”等字;左右结构的字则是左高又低,如“雅”、“纷”等字;上下结构的字则多是上紧下松,如“惊”、“无”等字。

每个字的笔画都不相同,以及它们所分割出来的空间也无一相同。

2.用笔:赵之谦改变了以往的平入平出的篆书笔法,同时也改变了过去“二李”小篆单
一的圆笔,使小篆多了一些变化,小篆不再呆板,取而代之的姿态活泼和气势飞劲,作品中用笔由以前的圆头变成了隶书中的方头起笔,同时收笔也有单一的圆头变成顿笔平头收锋,如“天”、“无”等字。

赵之谦篆书用笔方圆结合,融碑中方折于篆书之中,变化更丰富,更具内涵。

此外,赵之谦的篆书在时间性、书写性方面更强。

在收笔之处,尤其是横画的收笔之处,他将略带意味的波挑笔画缓缓送出。

具体作品中的结字特点可能存在差异,建议查阅书法鉴赏类书籍或请教书法专业人士。

篆刻入门:赵之谦给的篆刻学习路线图

篆刻入门:赵之谦给的篆刻学习路线图

篆刻入门:赵之谦给的篆刻学习路线图赵之谦这位篆刻大师很另类,另类的表现有这样几条:(赵之谦)1、他一生刻印不多,但后世许多大师都以他为师。

包括自己97方自用印在内,他刻印的总数也不到400方,有说360方的,有说380方的,总之,一生的创作量极少,相比其他大师,他少多了:吴让之说自己近“60年刻印以万计”,陈巨来说自己“平生刻印不下三万方”(如以20岁拜赵叔孺为师起,他也是刻了60年,刻印量是吴让之的三倍,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

)赵之谦比他们少多了,这种少不单单是赵之谦活的岁数小就可以解释,还有其他原因。

尽管如此,后世的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赵叔孺等一代大师都学习赵之谦的篆刻。

2、他平生的朋友不多,谈到学问就跟人开怼。

他自己评价自己“论学必疵人”,因为自己是个艺术天才,他看不惯的人或者不认可的艺术风格,他是不会沉默不语的,他一定要说出自己的看法,那怕得罪人,生平有几个知己朋友,在艺术圈子里人望一般,因为都得罪完了,他甚至在边款里怼过前辈任一个大师,丁敬,不服气,邓石如,不服气,吴让之,不服气,总之谁都不服气前辈篆刻大家,或者他有佩服的时刻,但总体是不服气的。

(赵之谦刻:赵氏撝叔,边款里说,“完白山人刻小印亦不如是之工”)3、“但开风气不为师”。

赵之谦的篆刻风格是什么?一句话说得最好的是韩天衡先生的说法:“赵之谦是风格众多的作家,众多的同格,正是赵之谦的风格。

……”他学浙、学邓、最后自己开“印外求印”的风气,为后世印家开辟了各种有可能的道路,但并不以某种特征做为自己的风格。

只是站在篆刻这一艺术门类的角度说:“为六百年来抚印家立一门户!”甚至自己的平生追求也不是篆刻,而是视作一门谋生的技艺。

(“为六百年来抚印家立一门户”的边款)一方面谁都不服气,一方面自己又不认自己是大师。

你说他有多另类。

他虽然不自认是大师,但后世的篆刻人都知道他于中国篆刻史的份量,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因此,赵之谦这个人许多篆刻上的成就是值得人学习的,也有必要让我们不断的整理,汇总,理出头绪,加以认真学习。

有了边款,才是完整的印章印章篆刻赵之谦印款纹饰边款

有了边款,才是完整的印章印章篆刻赵之谦印款纹饰边款

有了边款,才是完整的印章印章篆刻赵之谦印款纹饰边款刻边款是篆刻印章的最后一道工序,有的篆刻初学者可能并不重视刻边款,但其实边款就像书画作品的题跋一样,不仅是篆刻的一部分,也表达了篆刻人本身对作品的重视。

没有边款的印章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只有将印面和边款统一、结合起来,作品才能称之为完整。

边款的抒情性篆刻边款的抒情性是通过以下两方面体现出来的,即款文和刀法。

赵之谦在《餐经养年》印款中记述了以下文字:“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赵之谦为亡妻范敬玉、亡女蕙榛造像一躯,愿苦厄悉除,往生净土者。

”款文不仅记叙了治印的时间、起因,而且寄托了自己丧妻失女的哀思,把悲痛之情化作篆刻创作,入空门而并未“六根清净”,一个活脱脱的有情人。

吴昌硕在《明月前身》印中记述了梦中亡妻“示形”之事,与赵之谦《餐经养年》印款有异曲同工之理,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化作戛戛刀石声。

以刀书情虽不可直观,但双刀所作边款端庄厚重,透露出作者的着意刻画的心理;单刀所作的边款痛快淋漓,布局章法随意自然,有一气呵成、一泻千里的气势。

不同的款体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楷、隶、篆显得静穆、儒雅、心平气和;行、草显得酣畅淋漓,激情迸发。

边款的文学性篆刻创作是一门艺术,文学创作也是一门艺术。

篆刻作品的文学性质不仅体现在印面上,诸如优美的诗句及文辞所表现出的意境等,同时也表现在边款创作上。

边款的文学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融于记事与抒情之中的。

这种款识少者几十字,多者几百字,或记述一件事情,或抒发一段感想,杂刻诗词、论印文字、作品内容的出处、分析、理解等,以表示兴致,抒发情怀,提出见解。

赵之谦在为魏锡曾刻的《钜鹿魏氏》印中跋曰:“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此意非我无人传,此理舍君谁可言,君知说法刻不可,我亦刻时心手左,未见字画先讥弹,责人岂料为己难。

老辈风流忽衰歇,雕虫不为小技绝,浙皖两宗可数人,丁黄邓蒋巴胡陈(曼生)。

扬州尚存吴熙载,穷客南中年老大,我惜赖君有书印,入都更觉沈均初。

略谈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章法

略谈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章法

略谈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章法
周林
【期刊名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6)005
【摘要】本文以篆刻章法作为一个新的锲入点,对赵之谦的篆刻艺术从自然虚实和人为虚实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描述赵之谦篆刻艺术章法的设计风格.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周林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美术系,重庆,4000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41
【相关文献】
1.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门户r——赵之谦篆刻艺术 [J], 韩剑锐
2.融汇浙皖印外求印——赵之谦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空间 [J], 赵宏
3.诗书画印天分高独立清末领风骚
——赵之谦篆刻艺术趣谈 [J], 黄峰
4.诗书画印天分高独立清末领风骚--赵之谦篆刻艺术趣谈 [J], 黄峰
5.赵之谦篆刻的边款艺术 [J], 刘昊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章法摘要:本文以篆刻章法作为一个新的锲入点,对赵之谦的篆刻艺术从自然虚实和人为虚实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描述赵之谦篆刻艺术章法的设计风格。

关键词:赵之谦;篆刻艺术;章法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在晚清的艺坛上, 是一位身怀多种才能的艺术家,在碑刻考证、诗文、绘画、书法、篆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其篆刻艺术, 在中国近代篆刻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了大批后学者。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赵之谦印文设计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奇肆跌宕、疏密有致,甚至一些非常精微细小之处都作了精心安排,如果用放大镜细看,就会发现许多令人惊奇之处。

虚实疏密、奇正变化是赵之谦印章章法构成的一个主要因素。

赵之谦的印面设计中疏密处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虚实和人为虚实。

下面我们追根求源,着重对赵之谦作品从章法上进行分析。

一、自然虚实自然虚实就是将一方印章按印文字数的多少来平均分成几等分,按每字无论笔画多少均只是一等分来处理疏密。

这种设计使得笔画多的字也只有挤紧占一格,笔画少的字则可放松占一格,在设计上做到密不乱,疏不松散的效果, 赵之谦的这类印章较多。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例“子重”二字采用上下均匀的章法,“子”与“重”各占一半,给人以明朗舒畅的感觉,除两字印外,三字印也能采取自然疏密的方式,如朱文印中“未了事”这方章,采取的是均分原则,其中“未”、“事”二字笔画较繁,“了”字笔画较少。

整方印文设计给人以稳定中有变化, 均分中显自然的感觉。

这类印章赵之谦都能设计得得心应手。

“二金蝶堂”为赵之谦斋馆名,四字中“金”、“蝶”、“堂” 三字笔画繁多,“二”字笔画较少,将“二”字与笔画较多的其它三字并置,并独占四分之一面积,实属章法处理上的大胆,且将“二”字上下拉开,于右上角大量留红,“堂”字“用边”,给人以新的视觉效果。

清代篆刻大家邓石如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是前人对疏密应该分明的要求。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赵之谦此方印应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最佳典范,十分耐人咀嚼回味,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大师的手笔。

“血性男子”也是运用自然疏密的方法。

细细品味发现这方章在自然中又有所变化,细看笔画有粗有细,给人的印象是自然中求稳定,稳定中求变化,变化中求自然,在自然疏密的共性中追求个性与创新。

其它多字印“沈树镛考藏印记”也是如此。

这类印章太多,在此不一一举例。

二、人为虚实人为虚实就是打破自然虚实的章法设计,不将每方印章的印面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字,而是按作者的意图和印文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赵之谦的印章追求奇肆跌宕,变化求新,人为虚实是一个重要因素,否则便达不到离群创新的效果。

现举几个例子来具体分析。

(1)利用异体字中国文字中有很多字都有异体字和繁体,如“无”与“无”,“万”与“万”等。

简体字笔画少,繁体字笔画多,在适当的印文中合理的运用异体字、繁体字,可以使印文疏密有致,生机焕发,增加印文的艺术魅力,反之则破坏艺术效果。

“无闷”是赵之谦一方常用章,赵之谦别号“无闷”, 此方印章印文两字上下排列,“无”字采用简体,“闷”字笔画较多,这样上简下繁,重心下移,上疏下密,对比强烈。

整方印文线条平直、端庄,具有阳刚之美,如果此印文在章法设计上采用“无”字繁写,则整方印文密闭堵塞,变“无闷”为“真闷”了!看来赵之谦在设计自己印章时是用心良苦。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铁面铁铁如意”三个“铁”出现在同一印面上,如果“铁”只用一种写法,平均设计则必然使印面显得呆板,了无生气,赵之谦在章法上对三个“铁”字采取不同的写法,三字同处列首,两繁一简,繁中求变,使整方印章既统一又变化,生机盎然,如果不是赵之谦具有广博的知识,别具一格的设计,此印文落入一般印家手中则定会平板呆滞,或者无从下手。

合理地运用字体繁简来设计印文是赵之谦章法的一大风格,这类印章是相当多的。

(2)笔画的增减赵之谦在印文的设计中为了疏密需要,将印文中的部分文字采取笔画增加(或减少)的方法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赵之谦在“上书言事”设计中,将“上”、“书”二字简写,使整方印章重心下移,密下疏上,“事”字笔画右折增加,“上”字简写,让印章右上角大量留红,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这种设计构思之巧妙,如果“上” 字繁写,则整方印章的印文显得“密”、“闷”、“堵”。

“书香世业”印文中,“书”、“香”二字采用简写, 并将部分笔画作右边框,如果“书”、“香”二字繁写,则整方印文重心偏右,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赵之谦将“书”“香”简写则恰到好处,与左边的“世”“业”和谐统一,使整方印文更趋于完美。

“成性存存”此印文中共有两个“存” 字,将第二个“存”字省略为二小画, 正是此印文设计的高明之处,此方印文的设计也影响了赵之谦以后的一大批印学家(来楚生刻的“怡怡室”,徐无闻刻的“孺子牛”也多参用此法)。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利用异体字和增减笔画的方法来设计印文值得注意的是利用要有法,增减要有理,不可随意乱造,否则就会弄巧成拙,闹出笑话。

由此可见,在印文设计中光有创意,设计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广博的印外知识,而赵之谦这广博的印外知识又来源于在刻印和设计之外不断地对秦汉文字、碑额、钱币、古镜等的研究和勤奋学习。

(3)部分笔画的松紧、屈伸和移位印章设计中,把一些印文某些字的部分笔画挤紧而将另一部分的笔画扩宽,使之产生疏密变化。

“谭平定”中将“谭”的“言”旁缩短,而将“覃”加长,这样整方印面右下留红,“平”中生奇,别有新意。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江私印”的设计更明显,通过压缩“江”“私”“印”的局部笔画,从而大量留红, 此印设计较“谭平定” 印又略有不同,不失为又一种大胆地创新,“均初”二字将“土”字、“衣”字缩短,反而扩大“匀”和“刀”字,增加了疏密对比,较之前两方印,既具共性,又彰显个性。

(4)笔画轻重粗细处理在一方印文设计中把部分字的一些笔画处理得粗大一些,而把另一部分字的笔画处理得细小些,使观众从视角上觉得整方印文整体平衡、和谐。

如“丁文蔚”中“丁”字笔画较少,赵将“丁” 字笔画设计粗大,独占一列,“文蔚”两字笔画繁多反而只占一列,在整方印文设计上,采用三国时吴记功碑字体,上方下尖,上粗下细, 并用单刀法,使整方印文粗细结合,完美统一,这种方法直接启发了后来者。

吴昌硕在《悲印存》中题词:“悲先生书不读秦汉以下且通古籀,而瓦甓文字料熟胸中,故其凿印奇肆跌宕,浙派为之一变,可宝也。

”赵之谦作为一代大师, 主要在笔画轻重处理上与众不同,其中艺术大师齐白石就参照此种字体和设计方法创作了大量作品。

(5)印文设计上下错位上下错位法就是在印文的设计中打破其稳定性,采取左右两列,一上一下的设计方式。

错位设计更具创意性,后来者模仿甚众。

以“大慈悲父”为例,赵之谦在此印文设计中将“大慈”两字置于右列,笔画一简一繁,字体下置,重心下移,“悲父”二字笔画一繁一简,结合在一起,“大”与“父”, “慈”与“悲”两字分别形成简、繁斜角对称。

这种设计实属另类。

“钜鹿魏氏”为赵之谦的另一方得意之作,在这方印文的设计中赵之谦将“钜鹿”二字置于一列,重心下降,“魏氏”另置一列,重心上下搬移,一下一上,构成错位设计,而又用“十字格”将其联系在一起,稳定中求变化,在平均中求不平均,既紧凑又空灵,气息流通,足可看出作者的构思之妙。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类似的作品还有“大兴傅氏”等。

(6)字体斜形处理字体斜形处理也是赵之谦在章法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赵之谦将一方印文的一部分字设计成倾斜状,并与另一部分字结合,从而打破传统设计,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这方印文的设计上,将“会”、“之”、“谦”、“印”、“信”、“长”向右下倾斜,其中特别是由倾斜的“会”、“之”、“谦”、“印”、“信”字又构成“ ”形。

整方印章中仅有“稽”、“赵”、“寿”3字字形较正,仔细观察“谦”字“言”旁向右倾斜,“兼”略向左斜,“印”字左半部分向左下倾斜,而下部分为正。

整方印章分成3列,每列似正非正,变幻莫测,特别是中间一列,“之”、“谦”、“印”3字各具情态,任意自然,印文线条由斜生正,正中有斜,粗看行文端庄,细看斜正相依。

赵之谦一生坎坷,早年饱尝艰辛,奋发读书,会试3次皆不能及第。

一生不得志,早年“血性男子”的气慨到中年只化作一声感叹。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此印中“男”、“儿”、“不”、“成”、“名”、“身”、“已”7字都采取统一向右下倾斜,并组成“2”形状,造成视觉上的不稳定,“生”、“老”两字居正。

整方印文统一在白色方框中,每个字各有特点,生机盎然,犹如珠玉落盘,大方古朴。

一方印文中多字倾斜,并成“2”形状是赵之谦的又一特点。

(7)印文大量并笔用边并笔就是把一个字的部分笔画与另一个字的笔画粘连在一起, 或者在一个字的笔画之间进行粘连。

用边就是将印文字体的笔画设计成印文的边框。

“北平陶燮咸印信”,印文中采用大量并笔,有些字体部首仅剩几个小红点。

“平”、“印”二字部首间大量并笔,这样给整个印章印面留出两块大面积红色,并且相互呼应,再仔细看印文中“北”、“平”、“陶”、“燮”几乎沿印章的对角线构成三角形,平稳中求变化,强调章法的虚实对比,这类章法的印章赵之谦刻得很多,也影响了一大批后学者。

“二金蝶堂”印章中,“蝶”字大量并笔仅剩几个小点,印文中四字笔画粘连,“二”字两笔上下扩展大片留红,呈现出一种端丽、清朗的风韵,显示了一种“繁而不乱”的艺术效果,另外,此印用边也棋高一着。

“堂”用一笔作边,并与“二”字上面一笔产生斜角呼应,留边处留下微小的一点,让人感觉“堂”既完整又扩展,充实了整个印边,具有重要的设计价值。

(8)混合型混合型就是用多种以上的设计方法,使印文在章法上富于虚实的协调与变化,不露痕迹而臻于妙境,“灵寿华馆”是赵之谦另有风格的作品,全印横、直、斜有机组合,“灵”、“寿”、“馆”3 字线条横平竖直、坚挺有力,“华”字使用斜线,整方印文线条相互呼应,交叉得当,如不是赵之谦,若换成其它印家,定会设计成凌乱不堪或平铺直“竖”的平庸之作。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实际上前面所举的印章也有多数是混合型的。

另外赵之谦的印文设计上还有其它方法,且印作不少,但终因这些作品的设计前后都有人为之,构不成新的面目,遂不在此一一列举。

赵之谦曾说:“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惟治印则天五人五。

”又在同治癸亥十月所刻的白文“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的边款上刻有“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之语,由此可见作为一位震古铄金,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他对自己的篆刻艺术是多么的自负,赵逝后屹今近120年,大量事实证明,赵并非狂妄自大。

李白凤在诸家评吴昌硕刻印中曾经说过:“按我国美术向重布局,作画既有疏密,治印亦有章法,谈此道者俯拾皆是,然果能独具匠心者,唯苍石、白石、叔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