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章安杂说

合集下载

碑帖融合与赵之谦行书的风格演变

碑帖融合与赵之谦行书的风格演变

碑帖融合与赵之谦行书的风格演变赵之谦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书法颇具影响,是中国晚清书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他凭着自身的艺术才情和对书法创作无止境的追求,创造出许多书法珍品,为晚清书法树立了一座丰碑。

近年来,对于赵之谦,不管是实践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不乏其人,对其书学经历、技法特征和美学思想等进行了探究,而关于赵之谦行书在碑。

一、清代碑学的文化背景乾嘉时期,金石考据之学兴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不仅使书法艺术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而且在理论上阐释了古代字体的演变和功能,在创作内容及形式上更加丰富,使文字学和金石学空前繁荣,为碑学奠定基础。

经过清初学术思潮的发展,在中后期整个书坛已形成碑学鼎盛、帖学式微的局面。

在这个转折时期,时势造英雄,清代学者阮元站了出来,他以自己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对清代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以下简称“二论”)标志着碑学从此在这个时代正式形成。

“二论”在书法史学观、北碑地位的确立、地域书风的形成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阮元的复古思想更为明显地贯穿于他书学思想的始终。

他的复古与整个清代学术思潮紧密相关。

梁启超说:“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

’推之及书学亦然,这正是阮元书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阮元书学理论的产生,为碑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后来打破了清代“馆阁体”独占书坛的地位。

阮元坚持复古求真和以古为徒的原则,迎合清代书家们好古的风尚。

书家们纷纷弃帖从碑,整个书坛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之谦曾经深刻研读阮元“二论”,受其引导转向北碑阵营。

然而,赵之谦能够根据自身学帖的体会有所取舍地接受北碑石刻,对魏碑楷体情有独钟,为后期行书风格的形成做了铺垫。

清代另一位金石学家包世臣顺应潮流,继承并发展了阮元的碑学理论。

包世臣学北碑,又对北碑技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在一定程度上对碑学的发展有所影响。

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

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

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视觉艺术史研究新视觉艺术2009.4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边学兵(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赵之谦诗,文,书,画,篆刻无所不精,是世所公认的艺术通才,篆刻"熔冶浙皖两宗之长,白出机抒,卓然一代宗师".由"巧拙之论"而阐发的印章审美观,对清末的印坛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对于当今印坛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释放其巨大能量.[关键词]印章;巧拙;审美篆刻艺术发展到清代,可谓是风起云涌,名家辈出, 堪称继秦汉以后的又一座高峰.浙江杭州人丁敬开创以 "碎刀短切"的刀法来制秦汉印,并于六朝,唐,宋,元印中汲取养分,寓古雅于生辣之中,独树一帜,后人把丁敬及其弟子蒋仁,奚冈,黄易称为西冷四家,之后又把晚出的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为西冷八家.侨居扬州四十年的安徽歙县印人程邃,名播海内,与汪肇龙, 巴慰祖,胡唐合称歙四子;而安徽怀宁人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而独占清中期印坛之鳌头.邓的再传弟子吴让之则将其开创的以书入印的风格特征继续向前推进,变得更为成熟,"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境界,邓石如谱中不曾有过".【2l而崛起于吴让之之后的赵之谦,诗, 文,书,画,篆刻无所不精,是世所公认的艺术通才,其篆刻"熔冶浙皖两宗之长,自出机抒,卓然一代宗师".【31 吴让之,赵之谦与稍后雄霸印坛的吴昌硕,黄牧甫被称为晚清四大家.而印论较前有了新的发展,关于印章的审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的观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仅对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阐发的"巧拙之论"来剖析其印章审美观.引起赵之谦"巧拙之论"的是其好友魏锡曾于清同治二年(1863)秋,拜会吴让之时,请吴让之为赵之谦的悲童印稿》作的序.序云:撼叔赵君,自浙中避贼闽海,介其友稼孙魏君转海来江苏,访仆于泰州,见示所刻印稿二册,中有自刻名印,且题其侧日:"今日能此者,唯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见重若此,愧无以酬知,谨刻两方呈削正.盖目力昏耗,久不事此,不足观也,窃意刻印以老实为正, 让头舒足为多事.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开之,所以独有千古.先生所刻,已入完翁之室,何得更赞一辞耶?同治二年七月,让之记,时年六十有五.【】吴让之并没有对赵之谦的印章一味地予以褒奖,他从自己的审美立场出发,以自己最为崇拜的完白山人作为评价的标准,称赵之谦的印谱中"老实"的印为"正道", "让头舒足"的印为"多事",并赞其印"已入完翁之室". 另外魏锡曾又向吴让之请教浙派印人的看法,吴"见丁敬印谱表示不喜,而见赵次闲的印则不加菲薄".【5]赵之谦显然不能接受吴让之对浙派印人的看法以及吴对自己印章的评价,而很不以为然.因此才引发了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的"巧拙之论".云: 摹印家两宗,日"徽",日"浙".浙宗自家次闲后流为习尚,虽极丑恶,犹得众好.徽宗无新奇可喜状, 学似易而实难.巴(予精),胡(城东)既殇,薪火不灭,赖有扬州吴让之.让之所摹印,十年前曾见一二, 为大叹服.今年秋,魏稼孙自泰州来,始为让之定稿. 让之复刻两印令稼孙寄予,乃得遍观前后所作.让之于印,宗邓氏而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 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其论浙宗亟称次闲,次闲学曼生而失材力,让之以曼生为不如.曼生刻印,自知不如龙泓,秋盒,故变法自遁.让之薄龙泓,秋盒.蒋山堂印在诸家外自辟蹊径,神至处龙泓且不如,让之不信山堂,人以为偏,非也.浙宗巧入者也,徽宗拙入者也. 今让之所刻,一竖一画,必求展势,是厌拙之入而愿巧之出也.浙宗见巧莫如次闲,曼生巧七而拙三,龙泓忘拙忘,,秋盒拙均,山堂则九拙而孕一巧.让之称次闲,由此让之论余印,以近汉官印者为然,而它皆非. 且指以为学邓氏是矣,而未尽然.非让之之不能知也, 其言有故,不能令让之易,不必辨也.少日师赤茶沈先生,同学者有何自芸,力学诗,始学明七子,既而宋, 元,既而唐.进而晋,又进而汉,魏.其言以《三百篇》为准,穷年累月,为之不已.得句自珍重,遇人必长吟. 余时不喜为诗,数年不一作,偶有作,信手涂抹,成数十百言,若庄,若虐,若儒,若佛,若典重,若里鄙, 若古经,若小儿语.自芸大恶之,目为癫痫,余亦侮自芸为愚蠢.争不下,质之师.师告自芸,汝诗譬窭人子, 勤俭操作,铼积寸累,以事生产,初获十百,久而千万, 历知艰难,深自护惜,不自暇逸.彼诗譬膏粱子弟,生长豪华,日用饮食宫室,妻妾奴婢狗马,为所欲为,纵恣狼藉,朝慕游侠,夕逐浪子,弦歌未终,叱诧数起, 幸货财多,非年齿与尽,酣豢挥霍,无虞中落,然其乐也,人忧之矣.自芸犹欲争,而予骇汗竟日.今让之摹印,诚不与自芸诗比,而余生平所为,岂惟印与诗皆此类也.稼孙与余最善,不刻印而别秦以来刻印.,j拙有精解,其说微妙,且有让之与余能为之不能言者.埘书质之.同治癸亥十月二十有三日会稽赵撼叔书时同客京师.[.】边学兵(1969一),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49]视觉艺术史研究新视觉艺术赵之谦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清代印章分为两大流派, 即徽宗和浙宗.界定徽宗印人为巴慰祖,胡唐与邓石如以及吴让之.浙宗是丁敬,蒋仁,黄易,陈曼生,赵次闲.并鲜明指出微,浙两宗审美观念的不同,"浙宗巧入者也,徽宗拙入者也."这也是赵之谦此文的中心论点. 关于巧与拙,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审美范畴.先秦的老子即有"大巧若拙"之论,庄子亦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I'UP拙朴,是一种原生态的天然之美.巧要藏于拙,才是大巧,雕琢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拙朴的天然之美而不露其痕迹.赵之谦敏锐地意识NI~I1 人在印作中的巧,拙倾向,直接关系到流派的兴衰.他评价浙宗"龙泓忘拙忘巧,秋盒巧拙均,山堂则九拙孕一巧", 之后,陈曼生变为"巧七拙三",到了赵次闲则"巧莫如赵次闲"了.所谓物极必反,巧到了极点,便"流为习尚,丑恶之极",走向衰败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其对徽宗的评价是"拙入",虽然"无新奇可喜状",但是没有固定的程式约束,不以单一的技巧进行创作,尤其是邓石如,更是把有鲜明个性的篆书入印,开通性大,生命力强.这里,赵之谦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审美立场:拙高于巧;弃拙存巧, 定无出路.如他在刻"何传洙印"的边款中云: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极落.愈拙愈古,看似平淡无奇,而殊不易.17】在徽,浙两宗之间,赵之谦更偏向于对浙宗的欣赏与借鉴,并能熔铸徽,浙两宗的技法于一炉,寓巧于拙,进而自辟蹊径,跳出两家窠臼.魏锡曾在吴让之印谱跋中说:"今日由浙入皖(徽),几合两家为一,而仍树浙帜者, 固推捐叔"ol如赵之谦在刻"树铺审定"的边款云"悲盒作此有丁,邓两家合处.19刻"赵之谦印"的边款则云:"龙泓无此安详,完白无此精悍.竹?0赵之谦眼界高远,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和过人的胆略气魄.他有一方闲章刻着"汉后隋前有此人".I11汉后隋前,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在艺术上风起云涌,绚烂多姿的崇高时期,宗白华先生说:"汉末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以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竹n正所谓"魏晋风度."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自己,表现了对自己篆刻水平的高度自负.大量的"印外求印",以此来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如他所刻的"松江沈树铺考藏印记"的边款云"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10赵之谦曾自云:.刻印以汉印为大宗,胸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然后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额,遗像,迄于山川花鸟,一时一事觉无非印中旨趣, 乃为妙悟.[】他认为于印内要以汉印为印学大宗,是印人最重要的基本功,只有"胸有数百颗汉印"才能"自远凡俗"才可能"触类旁通".而于印外,不仅要以"钟鼎法物","碑额,造像"入印,以此来拓宽篆刻领域的题材和表现手段,而且还要触物感兴,运用艺术通感,"于山川花鸟,一时 [50]一事中寻求印中旨趣".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的好友胡澍在((赵捐叔印谱序中总结了赵的取法历程. 云:吾友会稽赵撼叔同年,生有异廪,博学多能.自其儿时,即善刻印.初尊龙泓,即学完白,后乃合徽浙丽派,力追秦汉.渐益贯通钟鼎,碑碣,铸镜,造像.篆隶真行,文辞骚赋,莫不触处洞然,直奔腕底".nlf也在融汇浙皖之后, 将探索的触角由近及远地伸向了秦汉玺印,游刃有余地将秦权诏版,汉碑篆额,钱币,镜铭,瓦当,封泥等篆体入印,广收博取,气凌前人.另外,他还首创了以自己独特风格的魏体书法和阳文刻印章边款,还采用汉画和六朝造像来丰富边款的艺术效果,可谓别具匠,独辟蹊径. 赵之谦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还总结了吴让之的审美取向:"亟称次闲","以曼生为不如","薄龙泓,秋盒", "不信山堂","论余印,以近汉官印者为然,而它皆非","以为学邓氏是矣,而未尽然".这些观点都与赵之谦的审美观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很显然他根本无法接受,因此他批评"让之所刻,一竖一画,必求展势,是厌拙之入而愿巧之出也",隐示吴的"厌拙喜巧"也必然会使徽宗走向衰落.最后,又通过自己与同窗何自芸跟沈赤茶先生学诗的故事,以作诗喻治印,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审美主张.他"侮自芸为愚蠢",又说"今让之摹印,诚不与自芸诗比",用隐晦的手法暗指吴让之的印不如自己,称"让之于印,宗邓氏而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 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而自己却是"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赵之谦论书时曾说:"书家有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造像,瓦当砖记,未必皆高密,比干,李斯,蔡邕手笔,而古穆浑朴,不可磨灭,非能以临摹规仿之,斯真第一层妙义.后世学愈精,去古愈远.一竖日吾颜也,柳也,一横日吾苏也,米也,且未必似之.便似,亦因人成事而已.有志为逮,敢告后贤."H此关于书法艺术真谛的论说可谓高屋建瓴,与其印章审美取向一脉相承,相映成辉. 赵之谦把一代大师吴让之的印定为"能品",可能是出于自己的才高气盛而有失偏颇,后世也由此引发了诸多争论.但是,他以远见卓识,围绕"巧拙"这个中心,"广泛涉及了流派的艺术特征,流派兴亡的规律,印外求印, 形式和内容,守陈和出新等诸多印章艺术发展的重大问题".[1文笔犀利,视野独特,敏锐的洞察到了当时印坛的种种弊端,由"巧拙之论"而阐发的印章审美观,对清末的印坛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对于当今印坛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释放其巨大能量.参考文献:[1】魏锡曾《绩语堂论印桑绿?吴让之印谱跋》第1454页.据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沙孟海《印学史》第15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O06. 黄悖《中国古代印论史》第26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i994. 【4】魏锡曾《二金蝶堂印谱》,据吴隐观自得斋藏本. [5][8]魏锡曾((-qr语堂论印橐绿?吴让之印谱跋》,据黄宾虹, 当代视觉艺术研究新视觉艺术严峻经济形势下流行的产物一一室内墙体彩绘陈静云(安徽工程学院艺术系,安徽芜湖241000)【摘要]近年来受金融危机风波的影响.我国各产业均不同程度受到抑制,其中房地产业较为明显,纯手工的墙体彩绘以其独有的特点,弥补了装修中的一个缺口.在节约支出的同时,个性化的装饰效果.也体现了主人的时尚品位.危机会过去,同时留下许多有待解决的金融难题,但也留下了人们面对困境时无数解决问题的成果.时至今日,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以关怀大众为主题的艺术思潮成为价值主流,弘扬人文关怀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墙体彩绘的人性化设计也是在此思想影响下的必然结果.[关键词]墙体彩绘;经济;装饰;环保价值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影响来势汹涌,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金融机构紧缩,楼市低迷,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及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泡沫还未完全消失,一系列不利因素便纷至沓来,房价上涨速度让消费者难以负荷,远远超过工资的上涨速度.国家统计局月度形势报告显示,2008年1至11月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商品房的销售和空置情况为: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9fL平方米, 同比下降18.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l8.8%;商品房销售额19261亿元,同比下降l9.8%.…由此对装修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如何在不影响品味档次,而又体现出经济实惠的优势,室内墙体彩绘以其新颖时尚, 持久耐用的特点弥补了这一缺口.纯手绘的方式可以随意搭配空间,如果有一点美术功底,自己就可以绘制,丰富生活的同时确实也得到了实惠.据说墙体彩绘的兴起是由某业主家中的墙壁沾上大片难以清楚的污渍,实在影响居家环境,但又不想花高价重新粉刷,索性就请了会作画的朋友到家中在墙上画一幅画来掩盖污点.身为画师的朋友正好利用了这个污点,画成了一幅非常雅致的风景画.当这幅作品被公开到网络上后,很受网友的支持.于是,许多年轻的装修业主都纷纷效仿,请画师或设计师到家中大显身手.它以生动而真实的画面感深入人心,丰富的色彩搭配给居室带去不可捉摸的神秘力,走进了千家万户,给普通的居家装饰带去了一幅幅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品,它就是墙体彩绘.用不同色彩的颜料在墙壁上作画,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最早源于街头,在城市街边展示的宣传广告中都有它的影子,随后在流行文化热衷的地方,被时尚青年艺术家们绘制在酒吧,咖啡厅等娱乐场所,那些抽象作品彰显出极富个性的现代风格.一,彩绘的图案风格各异手绘出的植物图腾应该是时下最风靡的墙面手绘图案了,东南亚风格—一居室潮流中的热点,带有这个区域典型特征的图案,如大片色彩斑斓的植物,夸张的造型,都成为了装饰中的宠儿.在众多年轻一代女性的映像中,唯美的日韩漫画常常是浪漫梦想的最佳范本,将这一切搬进自己的居室也成为了现实.典型特点的"几米"风格漫画,深得时尚青年的追捧,朴素的线条却勾勒带有情感的画面还有懂得品位的人以写实的手法将酷似欧美的壁画搬到豪宅里,不放过任何角落,大气,宫殿般的感觉悠然心头.这也是彩绘的典型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自己的风格. 二,适用的绘制范围越来越广泛随着艺术涂装颜料等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墙体彩绘在产品研发上紧随市场需求,不但可以应用于单纯的家庭室内装潢,还可以应用于办公楼,学校,车站, 会所,咖啡厅,休闲中心等.适用的绘制范围灵活多变,如会议室,展示区,室内电视背景墙,天花板,门框,甚至浴室的瓷砖都不放过,室内的整个空间,都可以起到墙体点缀的效果.墙体彩绘特有的场景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装修风格,装饰出一款款完美的图案,为整体装饰效果增加亮作者简介:陈静云(1985-),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学院艺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设计.(接上页)邓实编《美术丛书》第14-5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6】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据《吴让之印存》魏锡曾藏本.[7][9][1O】[11][】5】黄t享.主编《中国历代印风?赵之谦印凤》, 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12]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7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j4】赵之谦《苦兼室论印》,据叶璐渊抄本,《书法赏评》, 1990年第2期.[15]胡澍《赵撼叔印谱序》,据赵之谦《赵摇叔印存》西泠印社19j7年辑本.[16]赵之谦《章安杂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黄悖《中国古代印论史》第2g.页'上海书画出版社'器'。

绍兴地区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1清宣统元年(1909年),赵尔巽调四川总督,随之入川,任四川巡警道,第三十三混成协协统,旋升陆军第十七镇统制,,特给陆军副都统衔与同盟会员程潜等编练新军,成为西南主要军事力量。

? 辛亥武昌起义,响应革命,宣布四川独立,被推为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

后因巡防队索饷哗变及川籍军人反对,不得已离川。

民国元年(1912年),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1912年,被袁世凯聘任为临时总统军事顾问。

1913年10月后改任护军使兼署民政长、巡按使、黑龙江省将军。

民国5年7月,受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长。

民国翌年7月,任广东新军司令。

张勋复辟,首先通电声讨,响应孙中山“护法”主张,电请来粤主持大计。

7月17日,孙中山率起义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抵粤,备受欢迎与支持,并从省长警卫军中拨出二十营改编为护法军。

段祺瑞对此大为不满,为逼走庆澜,下令改长广西,遂不得不离开广东。

后寓居上海。

民国11年,应张作霖之邀,重返东北,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

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将铁路沿线俄人所占100多万亩土地全部收回。

民国14年辞职。

此后长期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先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赈灾奔走呼号,不辞劳瘁。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联络各界人士,组织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自任会长,积极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

次年,日军进攻上海,又向国内外募捐,并承担宣传、医疗、运输等工作,支持十九路军抗日。

于1931年2月至1932年5月任国民党监察院委员,1931年10月至1933年4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33年4月任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委员。

1935年7月起,任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8年8月,任全国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主持第五救灾区工作。

常年奔走于山陕豫之间,惨淡经营。

民国22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即送去银元10万,以充军饷。

河南博物院藏赵之谦书画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赵之谦书画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赵之谦诗文、书画、篆刻功夫一流,成就杰出,以“三绝”著称,名重于世,他以金石书法和篆刻法入画,加以融合变化,自成风格,画风影响到现代画坛,由于有较高的知名度,把中国画写意花卉推向一个新阶段,是一位划时代的艺术家。

赵之谦(1829~1884),汉族,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其书室自名为“二金蝶堂”“悔读斋”“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苦兼室”等。

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己未举人,曾官任江西南城知县等,为晚清杰出书画篆刻艺术家,知识渊博,书画篆刻皆精,业界认为主要成就在印。

其篆刻集浙、皖两派之长于一身,浑厚娴静,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赵之谦主要从事花鸟画创作。

由于他在书法、篆刻方面均有造诣,以金石书法入画,形成一种独特的古拙与雄浑的艺术风格。

绘画赋色鲜明、笔墨坚实,开创了海派独特的画风,将金石派推向成熟的境界,所以说海派真正的建立应该是从赵之谦开始的。

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写道:“会稽撝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

”一、赵之谦绘画河南博物院藏赵之谦《芋头白菜图》轴(图1),纵120厘米,横46厘米,纸地。

画面画一株生机勃勃的芋头,左下方绘有一棵白菜、两个白萝卜,右上方行书题款“同治庚午元月撝叔赵之谦”,款下朱印两方,上印阴文篆刻“赵撝叔”三字,下印阴文“赵之谦”三字。

由“同治庚午元月(1870年)”题款推知此画为作者41岁时所作,此时正值画家年富力强,绘画技巧趋于成熟的阶段。

赵之谦画的题材大多取自自然生活,除了常见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及牡丹、水仙、荷花等,更多是日常生活中的蔬果如白菜、萝卜、竹笋、菠菜、柿子、葫芦等 。

尤其是前所未见的地方特产,通过实物写生,也一一入画面。

其作画宗旨是:“学由博返约,画以繁入简,丈夫为其难,无取悦俗眼。

”赵之谦学画始师德林,据《枕经堂集》《绘境轩读画记》记载:“德林字群直,号砚香,姓阎氏,汉军旗人。

赵之谦论书摭谈

赵之谦论书摭谈

程仲霖赵之谦论书摭谈赵之谦(1829一1884),’}:搦叔,·字益婀,号悲龠,浙江公稽人,曾甫知囊曩磺县。

赵之谦】:诗书画i=fJ皆有自己的风格,无·不精,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思想作:;警巾匡l近现代岂术史上J“二牛^r重要影响。

在}C法方而,赵之谦任晚清碑学人j‘:之时,.成●三毫苏刨造山流美婉转的书风,颇有弛到之处。

实际}二他住积极实践碑学理论的同时,^岛冀对传统法帖仍然关注,走了一条碑帖融合的新路。

赵之谦没有专门的旧法论著,·h^_^●吵有关占论敞见于各利,诗文、尺犊、题跋、【=1j款中,三占两语,却见解精辟,益人摹薹主神智。

本文就此做一梳理。

i蠢剀二王I叠毒叁謦一、论笔法二鲁五赵之谦祚j碑学大兴时并未完今依fi考森严方朴之风,仅把北碑作为形骸,内求撼釜圆熟与媚趣,这种新的创格与他对笔法的长期关往与独特呋践有关。

‘僦囊.总体上讲,笔法何广义平¨挟义之分,广义的笔法包括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李!=挟义的笔法仅指后者。

赵之谦刈‘后者多仃论及,同冶心年致-们培系札r]::砖一。

暑嘬厨书学最小,然无师法.亦不能明。

弟读《艺舟双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

自来o I此间,见芸f:僖伯所书碑.始悟誊锋:见张宛邻书.始悟转折:见邓山人真迹百拿种,始悟顿挫。

然总不解“龙跳虎卧”四字。

及阎研香来,观其作字.乃大悟横竖波碟诸法,阎氏学此己三十年,其诀甚秘.弟虽以片刻窃之,究嫌骤八,但于目前诸家可无多让矣.书至此.则于馆阁体大背,弟等已无能为役,不妨各行其是。

达段文字rr I,赵之谦提到“卷锋”,“转折”以及“顿挫”诸法,皆指笔法,J亡其用了一个“悟”字来强调,足他对笔法的弛特理解。

赵之谦悟性极高.-旨“见 U f猝大字真迹止十余,若有所悟,偶作夫’F,笔势顿异。

觉从前俗骨渐磨渐去,然余未尝学谷一’}:。

”【:黄庭坚曾言“书家‘f中有笔,如弹家句中有眼”,强调写与:像弹帅i,觅经义耍斤邶样,把握用笔足关键,赵,2谦深得其中三昧。

赵之谦手札行书探析

赵之谦手札行书探析

赵之谦“信札小行书”中的碑派风韵探析程祥忠摘要本文通过赵之谦的手札小行书来探究其风格内的碑派元素, 赵之谦的碑派手札小行书的形成与他求新求异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他的手札小行书将魏碑的笔法与帖派行书的流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内有劲骨外有韵致的新体系,这个新体系的衍生有别于传统的碑派与帖派,赵之谦是真正把碑帖的精神融入了笔端,形成了自已的笔墨艺术语言, 他的手札小行书不仅具有北碑的雄强,还具有南帖的书卷气, 是他真正把碑的方严精神融入到帖中,完成了碑帖在形神的结合,他的成功实践对后世书法的字型演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赵之谦崇碑手札小行书求独求新一, 赵之谦的魏碑书风形成因素1,早年师法颜体,多涉宋人及其他古帖赵之谦早年学习书法由颜体入手,35岁前的行书作品大多是出自颜体,例如33岁时写的行楷“三辰两金对联”就是那个时期学颜的作品,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无所得,遍求古帖,皆涉一过,亦不得。

后于一友人家见山谷大字真迹止十余,若有所悟。

偶临《石门铭》笔势顿异,觉从前俗骨渐磨渐去。

然余未尝学山谷一字。

‛①由此自叙可知二十岁前对颜体用功极勤,并且“遍求古帖,皆涉一过,”说明他早期学习的范围很广。

“无所得”也是正常情况,因为在早期阶段重在继承和临摹,要想有所变化和心得,可能性不大。

赵之谦既言是受了黃山谷的启发,从中有所悟,却又未尝学一字,这应该是从黄山谷中找到了灵感,是学其理,而非技术层面上的简单临摹,赵之谦比别人高明之处就在于能触类旁通,能通过外在的形悟到根源。

在同时代还有一位书家何绍基,他对赵之谦也很有影响,何绍基也是学习颜字,两者比较,则无论在形,神上都很相似。

倘若因写的像而便说赵学何,显然缺少依据。

但两人书风确实有着相近的联系, 因此受何的影响也为合理,这种联系用同出一门颜体来解释可谓更洽当,可见赵之谦早年的书风多学唐人。

2,尊碑抑帖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尊碑的观点。

包世臣书学影响

包世臣书学影响

包世臣书学思想对晚近书坛影响不同论金丹一.得到启发:赵之谦包世臣书学思想在晚清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中他对于赵之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尽管杨守敬认为:“承其学者,吴熙载让之、赵撝叔之谦皆为世所重。

”但赵之谦所受的影响及其成就是迥异于包派中人的,或者说,赵之谦是从包世臣书学思想中走出来的为数不多的一位碑派大家。

赵之谦(1829—1884)自云早年读过阮元的《揅经室集》,阮氏的碑学思想对其有较深的影响。

他的书法初宗颜真卿,后于北魏造像及篆隶中得力最深,遂自成一家。

从赵之谦早年所著的《章安杂说》中,可以了解到他对于包世臣的态度,他说:“余论书服膺包慎伯。

慎伯指刘文清书为得力香光,文清笑谓数十年功夫,一语道破。

真打瞎顶门眼,夺却脑后符,非漫说也。

”他在远客浙江章安时,仔细阅读过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并由此服膺其论书,在《章安杂说》中已看出他倾心六朝碑刻的心态,他说:“去古远,石刻传者无几,晋、齐、梁尤少。

宋则仅《爨龙颜碑》,北齐、北魏石刻尚有,余所见无过《张猛龙碑》,次则《杨大眼》、《魏灵藏》两造像。

《石门铭》最纵宕,则欧、褚祖□也。

余所藏隋《修梵志》,则又调剂汉晋,度越唐宋,落笔处一一如崩崖坠石,非真学拨镫法者不能也。

”接着他又说:“安吴包慎伯言,曾见南唐拓本《东方先生画赞》、《洛神赋》,笔笔皆同汉隶。

然则近世所传二王书可知矣。

重二王书始唐太宗。

今太宗御书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书无少异。

谓太宗书即二王书可也。

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为迎合。

遂令数百年书家奉为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八千万眼孔竟受此一片尘沙所眯,甚足惜也。

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

阮文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唐人模勒,亦不足贵,与余意异而同。

”由此可见他对于阮元、包世臣观点的认同,并取法六朝石刻,尤其是北碑。

同治四年(1865),37岁的赵之谦在致胡培系的长函中说:“书学最小,然无师法,亦不能明。

弟读《艺舟双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

论赵之谦碑学书法风格及运用

论赵之谦碑学书法风格及运用

论赵之谦碑学书法风格及运用文/ 吴林峰摘要赵之谦是艺术史上的一位全才人物,他在诗、书、画、印及金石学等方面开宗立派、极致高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也可以说是清代碑学理论最有力的实践者,沙孟海先生曾这样评说:“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婉转流丽的笔子行所无事地写出来,这要算赵之谦第一副本领了。

”①赵之谦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他在篆、隶、真、行诸体上全面践行了碑派书风的典范,从而给后辈书家以全新的启迪,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赵之谦碑学书法风格碑帖融合清代在中国书法的发展长河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清代中后期,帖学日渐衰微,碑学随之兴起,书坛风气大变。

碑帖之分起自阮元,清嘉庆年间,阮元著《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两文,轰动一时,为清代碑学的兴起竖起了第一面鲜明的旗帜。

随后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特别是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更是将阮氏观点发扬光大,尊碑理论被推到极致,帖学唐书受到攻击,碑学的地位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所要研究的赵之谦,正是这一时期清代书坛举足轻重的代表书家,在此碑学盛行的感染下,赵之谦在书法方面的实践过程清楚地映现着碑学书法的烙印。

赵之谦书法初学颜真卿,对帖学也很用心。

后来受到包世臣书法理论的影响,毅然摆脱颜真卿而专意碑学,于北魏、六朝造像上下了很深的功夫。

在北碑的影响下,其书由平画宽结的颜字,变革为斜画紧结的北魏书体,结字紧密,峻拔洒脱,竭力追求姿态活泼和气势飞动,并逐步运用到到篆、隶各书体领域,为碑派书法开辟了一条新奇的道路,也使得自己在晚清书坛上独树一帜。

本文主要通过对赵之谦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学书历程、交友圈层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分析研究其碑学书法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对其碑学书法的风格特征进行深层探讨。

同时,在对赵之谦书学道路、书法风格形成原因的探讨过程中,又为我们在如何处理现代资源与传统资源,为我们学习古代法帖、吸收古代书学思想以及如何进行创作等方面都极具指导意义。

赵之谦魏碑书法

赵之谦魏碑书法

赵之谦魏碑书法赵之谦魏碑书法欣赏:赵之谦魏碑书法1赵之谦魏碑书法2赵之谦魏碑书法3赵之谦书画篆刻:上溯金石下开风气赵之谦是晚清最著名的书画篆刻家,然而这却非其本意。

他曾说,“令我一生刻印赋诗学文字,固天所活我,而于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

客观上造就了一代艺术大家,而于赵之谦自身,却是所求非所愿,从某种意义上说,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

真行篆隶无所不精—赵之谦书法由“颜”入魏,汉后隋前有此人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日五百字。

”可见其于颜体,用功极勤。

然而时世之变,帖学渐衰,碑学方兴,历史潮流,不可抗拒。

正如康有为所说的:“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

……泾县包氏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

大启秘藏,著为《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

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赵之谦处于此时此境,以其性格,绝不甘落人之后,凭其才能,亦必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赵之谦避走温州后,有空闲得读《安吴论书》,深为包安吴理论所折服。

在《章安杂说》中已看出他倾心六朝古刻之心态:“六朝古刻,妙在耐看。

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

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

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

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

”又云:“安吴包慎伯言,曾见南唐拓本《东方先生画赞》、,笔笔皆同汉隶。

然则近世所传二王书可知矣。

重二王书始唐太宗。

今太宗御书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书无少异。

谓太宗书即二王书可也。

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为迎合。

遂令数百年书家奉为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

而后八千万眼孔竟受此一片尘沙所眯,甚足惜也。

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

阮文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唐人模勒,亦不足贵,与余意异而同。

”其于书不满足于二王也如此。

于是,他开始了学习书法的转折,渐与二王系统分道扬镳了。

故宫赵之谦八言联

故宫赵之谦八言联

故宫赵之谦八言联
赵之谦的八言联是书法作品,纸本,行书,纵168.3厘米,横33.7
厘米。

释文为“谟议轩昂文章浩渺,躭乐术艺揫敛吉祥。

伯辅大世兄属。

赵之谦。

时人评赵之谦的书法特点:“撝叔书初师颜平原,后深明包氏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之法,篆隶楷行一以贯之。

”此件作品于行书中融入了多种书法元素,既有篆书的婉转,又有隶书用笔的波磔与结体的宽博,并蕴含北碑的方整浑厚,表现出赵之谦丰厚的书法涵养。

如需更多赵之谦书法作品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到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进行咨询。

关于赵之谦的介绍

关于赵之谦的介绍

关于赵之谦的介绍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

汉族,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生平简介赵之谦(1829~1884)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

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

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

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

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

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

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

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

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

44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

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画风工丽,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

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

赵之谦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的独特风貌,并创阳文边款,其艺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大。

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宋史·陆游传》若干问题释证

《宋史·陆游传》若干问题释证

1861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宋史•陆游传》若干问题释证◎邹志方摘要:《宋史•陆游传》为元人所撰,失实和缺载内容较多,如陆游籍贯“山阴人”应为“会稽人”,其始任官“福州宁德簿”应为“瑞安县主簿”,“出通判建康府”实为“出通判镇江府”之误。

传中所记“绍熙元年(1190)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年份应为“淳熙十六年(1156)”,历官“宝章阁待制”为“宝谟阁待制”之误。

陆游之卒年,本传作“嘉定二年”,实为“嘉定三年”之误。

关键词:陆游《宋史•陆游传》籍贯仕宦卒年陆游被认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首,“自过江后一人”①°《宋史•陆游传》乃今人研究陆游生平之蓝本,其中的不少提法,似有商兑之必要°一、陆游之籍贯《宋史•陆游传》开篇即曰:“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

”陆游是越州山阴人,还是越州会稽人,历来有两种说法:认为是越州山阴人的,除本传外,较为权威的,如时人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陆游小传》:“陆务观,名游,号放翁,山阴人。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陆游,字务观,山阴人。

”当今有关陆游研究及陆游诗文介绍,均持此说。

也有认为陆游是越州会稽人的,如同为“中兴四大诗人”之范成大,在《石湖诗集》卷9《送务观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曰:“见说云门好,全家住翠微。

”不但诗题中点明,而且诗中指明“云门”。

我们知道,云门在绍兴县南三十二里,宋时属越州会稽县。

新谓“待阙”,指孝宗隆兴元年%1163',陆游因不满龙大渊、曾觌植党营私,被贬镇江通判,五月返家,寄寓梅山,准备去云门,然后赴地域文化187任。

《剑南诗稿》卷1《曾原伯屡劝居城中,而仆方欲自梅山入云门,今日病酒,偶得长句奉寄》诗即是回答。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6亦曰:“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会稽人。

”陶为黄岩人,寄居松江南村,黄岩与松江距越州不远,当有所据。

较为典型的是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8曰:“陆务观乃左丞陆佃之孙,世为会稽人。

清代著名魏碑书法大师赵之谦

清代著名魏碑书法大师赵之谦

清代著名魏碑书法大师赵之谦赵之谦的生平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

汉族,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实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

赵之谦用用毛笔之柔化刀刻之刚,化掉了板滞之气,增强了书写性,堪称一代大家。

他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结字强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风格个性鲜明,大气磅礴。

赵之谦的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

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

”可见其于颜体,用功极勤。

在《章安杂说》中亦看出他倾心六朝古刻之心态:“六朝古刻,妙在耐看。

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

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

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

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

”三十多岁时,赵之谦逐步地完全放弃了颜体书而转向了北魏书法。

赵之谦50岁以后最终完成而至“人书俱老”之境,直逼南北朝高手,有目共睹。

正如其自称:“汉后隋前有此人” 。

赵之谦于篆书,源自邓石如、吴让之,其次受同事胡澍影响。

主要是师法邓石如。

然而,赵之谦与吴让之的最大区别,便是不墨守成规,师法邓石如而不死守邓法,化人为己用。

他评邓石如,天分四,人力六;而包世臣天三人七;吴让之天一人九;自己则是天七人三。

凭天分则在诸人之上。

赵之谦初学邓石如,而后上溯汉碑。

以赵之性格,不死守一法,更不拘于某家某体,甚至某碑,故其师法汉隶,终成自家面貌。

赵之谦作品最多、传世最广的是行书。

35岁前作品多行书,皆自颜体,细审之,与何绍基有同出一辙者,温文尔雅,雄浑而洒脱。

赵之谦的行书与帖学

赵之谦的行书与帖学

赵之谦的行书与帖学赵之谦的行书与帖学作者:***作为一种书体,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一般被认为是由“正书”快写而成。

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

”唐代张怀瓘《书断》云:“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由此可见,行书是为务求简便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大致也经历了早期的萌芽,中期的成熟,以及后来的流派纷呈。

其中,东晋王羲之历来被认为是行书的集大成者,开创一代书风,其行书法帖广为后人仿效。

就书学角度而言,“帖学”即为崇尚魏晋“二王”之后历代法帖的书法流派。

清代“碑学”兴起之后,因用笔取法及审美趣味相异,“帖学”逐渐被视为“碑学”的对立面。

正如康有为(1858—1927)所言“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

自碑学之兴起,后来习书者往往以碑学的眼光去审视、欣赏书法,进而有很多人摈弃或者否定帖学。

这是由于立场、视角的改变,导致认识的迁移。

黄惇先生曾称行书可以分为三系,即东晋王羲之流派、唐代颜真卿流派以及清代的魏碑行书流派,此说颇有道理。

闻是小编补说明:赵之谦不仅在真书及篆书隶书体上将从北碑中挖掘而来的笔法特点发挥、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北碑书笔法直接运用到其稿书中,在日常的书写中吹锤炼自己独特的行草书体势、笔法和意趣。

这二通信札,皆为赵之谦致友人王晋玉,写信时间当为赵之谦四十岁前后。

王晋玉.字瓒公,江苏溧阳人,道光年间层与赵之谦一同师事于杭州,缪梓幕中。

信中提及的胡培系(子继)、胡澍(□甫),亦为赵之谦于缪梓幕中结识的金石好友,其中尤以胡澍对赵之谦的艺术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其中清代的魏碑行书流派,即以赵之谦、金农、沈曾植、何绍基、康有为等人为代表。

赵之谦,生于清道光九年(1829),卒于清光绪十年(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浙江绍兴人,书、画、篆刻兼善,尤以魏碑体书风称著,对后世影响颇大。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赵之谦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赵撝叔之罪也”,但丝毫没有动摇赵之谦作为碑学书法典型代表之地位。

赵之谦稿书《章安杂说》

赵之谦稿书《章安杂说》

赵之谦稿书《章安杂说》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庋藏中国古籍善本宏富著称,其中宋元旧椠、珍稀印本,向为学界推重。

写本类文献约占馆藏善本总量三分之一。

国图藏写本文献以著作稿抄本为主,兼及日记、书札、题跋、校语、文书档案等类文字形式,因多为唯一传本,具有独特的文物、艺术和文献价值。

赵之谦稿书《章安杂说》即是馆藏重要文献。

凡碑石书法、诗文花草、逸闻趣事,多载其中。

杂说内容博杂,共八十五则,其中论书十七则,论画三则,记金钱会、白布会争斗十则,瓯中草木八则,永嘉文献十四则,瑞安见闻五则,各种杂记二十则,评议《红楼梦》八则。

自第八十二则起,当是他离温赴闽后所补记。

其中『平阳会匪』则,自『杀越人于货,非道也』始,至『盍彻乎』止,有近七百字的书迹看似魏锡曾所抄,待考。

第八十三则『古人书争,今人书让』上,稿本有眉批『以下附』三字,从字迹风格以及所记『沈韵初所藏旧拓《文殊经》跋』内容来看,当是同治二年在北京遇上沈氏后所补,又与赵之谦在京期间撰述《六朝别字记》《补寰宇访碑録》相呼应。

该文稿多有涂乙,不仅议论超群,且书艺精彩,是赵之谦典型『颜底魏面』风格转换时期的手稿,信手拈来,点画纷披,后人诧为奇迹,争相抄录副本。

《续修四库全书》收录该书。

此书,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刊印小册影印本,字迹不清,文字释读亦有讹误。

时隔32年后的今天,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授权止观书局筹划高清典藏本以行世,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赵之谦领域权威戴家妙先生整理此书,排比后先,复作释文标点,犁然成编,止观书局以高清、原大、原色、原貌,经折装的面貌化身千百,以飨同好。

《章安杂说》缘起关于《章安杂说》的缘起,赵之谦在序中已帮助:『自客章安,得识江弢叔(湜)于永嘉。

上下论议,互有弃取。

简札既多,笔墨遂费。

因随所得录之,且及书牍。

题曰「杂说」,志无所不有也。

《章安杂说》稿书现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红格笺纸,有『玉润号』字样,不计空白叶,约四十一叶,八十一面。

封面题记:『章安杂说,咸丰辛酉五月』。

上海图书馆藏赵之谦信札概述(上)

上海图书馆藏赵之谦信札概述(上)

谦信札概述(上)戴家妙上海图书馆藏赵撝叔先生小像 海昌后学张震摹《赵之谦尺牍》书影 戴家妙 梁颖编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止观书局出品经 典 重 读83赵之谦 致江湜 第一通 释文:蛮笺小帧,敬乞墨妙:割雁荡立石,云衣了青;驱龙湫飞泉,雪练非白。

藏诸箧下,信有千秋;张于壁间,当游万里。

昔日竟先知北苑,今兹不虚至东瓯矣。

手此,祗请道安,不一。

小弟赵之谦顿首。

弢尗先生书侍上海图书馆素以庋藏明清尺牍丰富而著称,其中赵之谦的尺牍有87通,是首次整理公布的,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

这87通信札分别是致江湜5通(一封缺上页)、王晋玉2通、胡澍1通、鲍康1通(缺上页)、潘祖荫1通(附跋文1则)、赵蔼庭10通、戴望5通、唐仁寿6通、胡培系6通(两封有缺、一封有沈尹默题跋)、宗源瀚6通、许增1通、谭献1通、倪带铭12通、方少庵2通、欧阳文卿3通、蔡耀翁3通(一封缺页)、赵子安2通、友朋同僚11通以及佚名9通,总计161纸(含名刺)。

这些信札中,致鲍康、唐仁寿、宗源瀚、倪带铭、欧阳文卿、蔡耀翁等,均是第一次发现与赵之谦有书信往来,可补其生平交游。

兹概述如下:一、东瓯三叔咸丰九年(1859年),赵之谦参加己未恩科乡试,以第三名高中举人(1)。

考官甘泉汪承元对赵之谦的策问诗赋推许备至,顿时声名鹊起,“未入都而名已动公卿间”(2)。

次年,正逢咸丰皇帝三十寿庆,朝廷将特设恩科会试。

赵之谦本想借乡试第三名的东风,北上入都一试身手。

春月开始北行,途中听说太平军侵浙,便由重兴(淮阴附近)返归。

未到家,听说太平军已退,又北上来到江苏清江浦,时太平军已占领该地,只得再次仓皇南逃至海宁长安,得悉太平军已兵临杭州城下,只好改道嘉兴澉浦,经余姚回到绍兴。

万般无奈之下,赵之谦接受傅以礼的建议(3),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上旬,动身前往温州。

至于是介绍他去投奔时任永嘉县令的陈宝善,还是仅建议他奔走东瓯谋食,不得而知。

(4)本拟携眷同赴永嘉,其妻范敬玉心有所顾,加之赵之谦对此行的目的地——温州,很是陌生,前途未卜。

追寻赵之谦的温州踪迹

追寻赵之谦的温州踪迹

追寻赵之谦的温州踪迹追寻赵之谦的温州踪迹温州日报记者李艺通讯员陈晨近日,厚厚的四大本《赵之谦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经温籍新生代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理论教研室主任戴家妙多方搜集、整理而成,凝结了他近八年的心血。

赵之谦是清代有着开创之功的书画家、篆刻家,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

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学者,一生致力著述,并有突出成就。

在《赵之谦集》出版之前,还从没有人尝试过把赵之谦的众多著述集结成书。

这也是《赵之谦集》的整理辑校计划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资助项目”的主要原因。

“我研究赵之谦的初衷,是想弄清楚赵之谦与温州的关系。

结果有很多‘没想到’!没想到他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画、篆刻作品,都是在温州创作的。

”“有着‘天才印人’之称的赵之谦虽然是绍兴人,却与温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在创作的盛年(32岁到40岁之间),曾三次避难、游宦温州。

”上周,戴家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多年的研究让他惊讶地发现:赵之谦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画、篆刻作品,都是在温州创作,现传唯一一部赵之谦诗集《悲盦居士诗賸》,其中近百首诗,也几乎都和温州有关。

这无疑为温州近代文化史增加了新的亮点。

生于永嘉农家的戴家妙,初二那年开始跟着张索老师学习书法,从此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

2001年3月,戴家妙调入中国美术学院,协助祝遂之教授筹建当时国内唯一的书法系,实现了其艺术人生的转折。

之后又考取了祝老师的书法硕士、博士,实现了人生的一次大飞跃。

近几年来,他的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发表出版的《赵之谦温州、福州、黄岩史迹考》《篆刻学·篆刻批评原理》《海派代表书家系列丛书·沈曾植卷》等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如其导师祝遂之教授所评:“近年来,戴家妙精力集中,不为外部纷杂困扰,坚持自己的理想,很淳朴,很难得。

”而这些年来戴家妙对于赵之谦的追寻和研究,也正是“精力集中”的集中表现。

“2021年的一个夜晚,我随手翻阅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赵之谦印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安杂说[清]赵之谦《章安杂说》为赵之谦随身札记,其中论书者不过寥寥十余则,然其中精见叠出,可圈可点,见解迥异时流,既有同时书家、金石学家所关心的六朝石刻问题,又据石刻资料推断二王书法面貌近于汉隶。

由于和包世臣有交往,赵之谦对于六朝书法也有相当高妙的认识,他认为,六朝石刻的妙处在于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

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

必执笔贵抚,始知无下手处。

”对于六朝书法的结构天成,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倡言“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

”应该说与赵观点颇为相近,只不过在具体论述上更加精致而已。

赵之谦并从传世石刻风格,大胆推断二王书法的原貌。

据说包世臣言曾见南唐拓本《东方先生画赞》和《洛神赋》,“笔笔皆同汉隶。

”这就引起了赵之谦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是:二王书本来面目应接近于汉隶。

他并指出阮元对此便曾有怀疑:“阮文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唐人橅勒,亦不足贵。

”按阮元曾跋“永和右军砖”拓本说:“余固疑世传王右军书帖为唐人改勾伪托,即《兰亭》亦未可委心,何况其余!……顷从金陵甘氏得…永和右军‟四字晋砖拓本,纯乎隶体,尚带篆意,距楷尚远。

此为彼时造城砖者所书,可见东晋世间字体大类如此。

唐太宗所得《兰亭序》,恐是梁、陈时人所书。

欧、褚二本,直是以唐人书法录晋文耳。

”(甘熙《白下琐言》卷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并延续至今的“兰亭论辩”问题,便由晚清对王羲之书法真实面貌的怀疑所引发。

该问题争论的焦点是:王羲之《兰亭序》的原貌究竟是行草还是多带隶意?而持隶意说的郭沫若一方,论述基本未出赵之谦之外。

稍晚于赵之谦而对《兰亭序》持怀疑态度的还有李文田,他推测王羲之书法“必其与《爨宝子》、《爨龙颜》相近而后可。

”郭沫若赞同李文田的推论,他从出土的《王兴之墓志》和《谢鲲墓志》面貌出发,推定王羲之书法必有隶书笔意。

而三十年后,华人德通过对东晋墓志功能的研究,指出:“东晋墓志因仅仅是临时埋设而作为迁葬时辨认棺木用的记识,不可能有书法家参与书写。

……故东晋墓志上的刻字是不可用来比拟同时代最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的…行狎书‟风格的。

”由于郭沫若等人“没有去探究东晋墓志设置的意图,以及由此形成的形制和书刻特征,仅因为在同一时期,就拿来作为最重要的参照物,这就失去了论证的科学性。

”(《东晋墓志——兼及兰亭论辩》,载《六朝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这其实也在客观上指出了赵之谦推论的致误之由。

尽管如此,我们仍要对赵之谦不迷信前人,敢于利用出土资料印证传世作品的怀疑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

赵之谦有此疑问后,更大胆断言传世二王书均为当时臣下为迎合唐太宗而依太宗书所造,这在当时真可称得上是石破天惊之论!以致于连赵氏自己也说:“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

”只是这推测实在过于大胆,直到现在仍无法完全证明。

自客章安,得识江弢叔(湜)于永嘉。

上下论议,互有弃取。

简札既多,笔墨遂费。

因随所得录之,且及书牍。

题曰《杂说》,志无所不有也。

辛酉五月八日会稽赵之谦。

学祖晋人,书祖二王,二王之书传世皆唐人摹勒,阁帖所搜失当,实不及绛州本,(此不能为外人道也)今人即据(?)唐人摹勒者称二王,不知二王书果如此乎。

据后世传写囗过之本而力信古初,反不如取囗拜状元策学之,尚是真面目也。

(吅按此条涂乙,故整理本付阙)去古远,石刻传者无几,晋齐梁尤少,宋则仅爨龙颜碑,北齐、北魏石刻尚有,余所见过无过张猛龙碑,次则杨大眼、魏灵藏两造像。

石门铭最纵宕,则欧褚祖关也。

余所藏隋修梵志,则又调剂汉晋,度越唐宋,落笔处一一如崩崖坠石,非真学拨灯法者不能也。

六朝古刻,在耐看(哪吒按:赵而昌释文有“妙”字,然原迹此处乙之,从原文)。

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

瞪目半日,乃见其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

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

安吴包慎伯言曾见南唐拓本东方先生画赞、洛神赋,笔笔皆同汉隶,然则近世所传二王书可知矣。

重二王书始唐太宗,今太宗御书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书,无少异,谓太宗书即二王可也。

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于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奉若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八千万眼孔竟受此一片尘沙所眯,甚足惜也。

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

阮文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唐人模勒,亦不足贵,与余意异而同。

余所见《兰亭》凡数十种,独吾乡王式庵都转家所藏七种最奇。

其中唐拓一本,纸墨绝古而余无甚爱。

最爱其红梨板本,盖即《山谷集》中所称赏者,此真绝无仅有。

字体较定武小十之三,而肥数倍。

一展玩如神龙寸缩,老鹤山立,“恰到好处”四字,不足言也。

今其文孙□□携往复州,不可得见,每一忆及,尚觉腕下鬼跃跃欲动。

瘗鹤铭自是仙迹,指为右军固非典要,顾著作亦不能有此,华阳真逸乃陶贞白,当是撰文者,此铭原题上皇山樵书,则别是一人。

总之,大书至此乃入超妙地位,六朝古刻无疑,唐人无是也。

吅按:此条点掉,故校点本阙。

虞永兴《汝南公主墓表》,石刻凡数见,或疑为赝。

真迹初藏毕秋帆尚书之兄(名泷)家,道光初,入一鹾贾,鹾贾负吾乡孙氏钱,以此抵千金,近其孙名沂字古徐守之。

先是,余见经训堂刻石已叹绝,后向古徐索观,复取石刻比视,则刻者不惟失真,直变尽神气矣。

墨迹运笔如游丝飞絮,不可捉摸,毕刻勾摹甚工,而细审字字踏实,笔尖有非刀锋所能到者(哪吒按:赵而昌释文“有非笔尖刀锋所能到者”,非是,今从原迹改),便令永兴尚在,再书一本亦必无此,下真迹一等,石刻谈何容易(哪吒按:赵而昌断句“下真迹一等石刻,谈何容易”,误,今改)余极喜唐人细书,前见(哪吒按:赵而昌释文作“者”,误,今从原迹改)天宝《张处万造像》,叹其精绝。

去岁复见□□《赵姿阿弥陀碑》,字体更入细而遒逸绝伦,手临数通,竟不形似而止。

此日目力可及犹学不到,将来安望?记此告同志者。

碑藏阮文达公家,字大如粒。

乩书多佳,以其直下也,余所见乩书有绝奇者,走势甚幻,结体必安,有作隶字者,有正书者,无不工,虽无神仙,可作师友。

近日能书者,卒道吴熙载廷飏,邓完伯后一人也。

体源北魏,藏其稜厉,而出以浑脱,然知者希矣。

篆法直接完伯,刚健逊之。

(哪吒按:此条点掉,故释文阙如,今从原迹补)余论书服膺包慎伯,慎伯指刘文清为得力香光,文清笑谓数十年功夫一语道破。

真打瞎顶门眼,夺却脑后符,非漫说也。

(哪吒按,此下点掉,释文阙如,今据原迹补)余二十岁前学家庙碑五百字无所得,遍求古帖皆临一通亦不得。

见山谷大字真迹止十余,如有所悟,偶作大字,笔势顿异,觉从前俗骨渐磨渐去,然余未肯学山谷一字。

江弢叔见余书即指为学山谷,亦数十年中一大知己也。

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

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

故书以不学兼(哪吒按:释文作“书”,误,或是“兼”)不能书者为最工。

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造像、瓦当砖记,未必皆高密、比干、李斯、蔡邕手笔,而古穆浑朴,不可磨灭,非能以临摹规仿为之,斯真第一乘妙义。

后世学愈精者去古愈远,一竖曰吾颜也、柳也;一横曰吾苏也、米也,且未必似之,便似,亦因人成事而已。

有志未逮,敢告后贤。

求仙有内外功,学书亦有之。

内功读书,外功画圈。

见担夫争道,观公孙大娘舞剑,皆古人得笔法处也。

今日自不能向若辈求书法,然因(哪吒按,释文夺“因”字,今据原迹补)少(哪吒按,释文“少”下有“时”字,然原迹“时”字涂乙,从原迹削)少就傅,受教村学究,仿上大人。

盛壮志科第,便致力太史笔、状元策,乌熟匀圆。

偶或第矣(哪吒按,疑此四字并涂乙之),一日得志,黠者即肆意涂抹以为□(哪吒按,释文夺一字,或是“摆(?)”,赵而昌并下文连读,其义转不可晓),下此遂致不能作一行书。

譬女子缠足既久,稍释之,蹒跚倾跌,不可解矣。

此语告公孙大娘,犹当惊骇,今言之弢叔,言之(哪吒按,“之”字疑衍,盖是撝叔涉上文偶误)是昔年争道两担夫也。

瑞邑孙渠田侍讲(鸣铿),前广西提学,洪逆初起时已解任。

独秀峰题壁诗尚道之,意其有用才也,然极无取。

闻其无子,有四妾,终日调停不能安。

喜为地方干预之事,先是奉旨派办团练,近处州又警,遂群奉以为主。

侍讲乃以白布方寸,钤关防于上,人给一方,出领钱百四十,歃血饮酒,名白布会。

平阳、瑞安本有金钱、八卦会匪,其式皆类是,侍讲因效以办团练。

每(某)日忽送数人来县,言其抗团或谋逆等重情。

比县中饬拿,忽又持名片乞释之。

问其何意,则曰适已有人为彼关说云。

外间物议沸腾,县令畏之如虎,而道府惯喜其言,亦不可解也。

前数日忽有送书来,署者署救苦救难大慈大悲道人呈诸位太爷同政,启视乃督办白布会集四书文一首。

瑞安文字少通者,此尚可观,因录以博一笑:布在方策,徒餔啜也,甚矣,斯人也,非助我者也,又从而招之,不曰白乎?噫,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臣不臣,寇至则先去,七年之内,无所取材,亡而为有,以要人爵,耻也,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有若无,吾不欲观之矣。

有大人者,好行小惠,古之所谓民贼也。

出纳之吝,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不义而富且贵,多怨。

亦如言其子也,不幸短命死矣。

当是时,天下又大乱,退而省其私,而后厌然,昔者有王命,而何以行之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军旅之事,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守望相助,请尝试之(哪吒按,此则非关书学,且录文剌谬,沉冗烦恶,孙某徒事堆垛,扞格不通,宜其为撝叔讥弹,然则必欲污人耳目耶?以下从略)侍讲有兄琴西(哪吒按,琴西孙依言,人谓“晚清特立之儒”,朴学宗师孙诒让即其仲子。

衣言昆季,贤与不肖,分殊如此),以翰林官安庆太守,名衣言,故文中以季孙目之。

其关防凡刻大小数十颗,处处皆有。

其办事多可笑,又尝出示称“本院”。

包揽讼事,瑞邑绅士皆能之,为侍讲昆季官较大,势较神,故群恨如此(哪吒按,此处意晦,详绎之,则依言亦预其事耶?)。

总之谬妄是此间习俗,不足责也。

侍讲于处郡甫清后,言于观察志小轩(勋),求保举,观察为捏秉:当带兵赴处时,侍讲自募土勇三千,驻南溪策应,大张声势。

其实此时侍讲住家中,方图移眷耳。

志观察本文露轩子(哪吒按,志勋乃宗室敬敳子,爱新觉罗氏。

此处不明其意,疑有误),先后自是一辙,此次大功,足不入处州一步,李太守(希交)求救,坐视其亡,贼退五城,而克复之功,仅归其随员六人,余一无染指,亦侍讲流亚,宜其情投意合也。

书小册论画画之道本于书,书不工而求工画,如小儿未离乳先哺以饭,虽不皆受病,而瘠与弱必不免矣。

古书家能画则必工,画家不能书必有市气。

画家拙与野皆不同,拙乃笔墨尽境。

小儿初学握笔,动则瑟缩,然瑟缩中书气能圆满,□拙也,久而瑟缩生野,及瑟缩者去,,则偏佻浮薄,天质一变,不能复拙矣。

天地间凡尽境皆同始境,圣贤学问,极于中庸。

五岳宗泰山,泰山之高百里,而尺寸得于奇险可怖处。

物莫大于海,行海数万里,见一片水流,不如浅涘飞瀑,具异象也就。

拙中具一切幻界,出即是始境,入即是尽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