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篆书《铙歌》
清·赵之谦《篆书铙歌册》高清
清·赵之谦《篆书铙歌册》高清清·赵之谦《篆书铙歌册》高清《篆书铙歌》册,纵32.5cm,横36.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上之回所中溢夏将至行将北以承曰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上陵何美美下津风以寒问客何从来言从水中央桂树爲君船青丝爲君笮木兰爲君棹黄金错其间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醴泉之水光泽何蔚蔚芝爲车龙爲马览遨游四海外曰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远如期益如寿处天左侧大乐万与天无极雅乐陈佳哉纷单于自归动如惊心虞心大佳万人还来谒者引卿殿陈累世未尝闻之曾寿万岁亦诚哉汉铙歌三章同治甲子六月爲遂生书篆法非以此爲正宗惟此种可悟四体书合处宜默会之无闷此册篆书录《铙歌》“上之回”、“上陵”、“远如期”三章,计12开,74行,行3字。
末识:“同治甲子六月为遂生书,篆法非以此为正宗,惟此种可悟四体书合处,宜默会之。
无闷。
”下钤“之谦印信”印。
无藏印,未见着录。
据自题知此册书于同治三年(1864年),时赵之谦35岁,当是其早年书风初成时期的作品。
另从题语分析,此册应是其为习书弟子所书范本,与《许氏说文叙》册属同一性质作品。
此册用汉篆法,又有隶书笔法融汇其中,起笔处多方隽,复具魏碑书法特色,由此可见赵氏书法融铸古今、各体杂揉、终为己用的独特书法面貌。
结字略长,中锋用笔,沉实厚重,精气内敛,是赵之谦篆书代表作之一。
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
他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
他的篆刻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赵派”。
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
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
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略谈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章法
略谈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章法摘要:本文以篆刻章法作为一个新的锲入点,对赵之谦的篆刻艺术从自然虚实和人为虚实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描述赵之谦篆刻艺术章法的设计风格。
关键词:赵之谦;篆刻艺术;章法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在晚清的艺坛上, 是一位身怀多种才能的艺术家,在碑刻考证、诗文、绘画、书法、篆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其篆刻艺术, 在中国近代篆刻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了大批后学者。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赵之谦印文设计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奇肆跌宕、疏密有致,甚至一些非常精微细小之处都作了精心安排,如果用放大镜细看,就会发现许多令人惊奇之处。
虚实疏密、奇正变化是赵之谦印章章法构成的一个主要因素。
赵之谦的印面设计中疏密处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虚实和人为虚实。
下面我们追根求源,着重对赵之谦作品从章法上进行分析。
一、自然虚实自然虚实就是将一方印章按印文字数的多少来平均分成几等分,按每字无论笔画多少均只是一等分来处理疏密。
这种设计使得笔画多的字也只有挤紧占一格,笔画少的字则可放松占一格,在设计上做到密不乱,疏不松散的效果, 赵之谦的这类印章较多。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例“子重”二字采用上下均匀的章法,“子”与“重”各占一半,给人以明朗舒畅的感觉,除两字印外,三字印也能采取自然疏密的方式,如朱文印中“未了事”这方章,采取的是均分原则,其中“未”、“事”二字笔画较繁,“了”字笔画较少。
整方印文设计给人以稳定中有变化, 均分中显自然的感觉。
这类印章赵之谦都能设计得得心应手。
“二金蝶堂”为赵之谦斋馆名,四字中“金”、“蝶”、“堂” 三字笔画繁多,“二”字笔画较少,将“二”字与笔画较多的其它三字并置,并独占四分之一面积,实属章法处理上的大胆,且将“二”字上下拉开,于右上角大量留红,“堂”字“用边”,给人以新的视觉效果。
清代篆刻大家邓石如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是前人对疏密应该分明的要求。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赵之谦此方印应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最佳典范,十分耐人咀嚼回味,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大师的手笔。
《铙歌册》
【摘要】赵之谦是清代中晚期集诗、书、画、印成就于一身的艺术大家。
虽然悲庵之悲,悲得让人扼腕怜痛,但其融碑入帖、匠心独运的赵体篆书时领一代风尚,影响至今。
《铙歌册》作为其个性风格的形成与代表,在清代篆书史上是继邓石如、吴让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书家的精心力作,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赵之谦;篆书《铙歌册》赏析【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7-0031-04【作者简介】吴健,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书画创作研究所所长、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风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淮安市政协委员,淮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淮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荣获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全国奖”。
《铙歌册》吴健一、“悲庵”赵之谦赵之谦(见图1)生于清宣宗道光九年,卒于清德宗光绪十年,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铁三、憨寮等,是清代中晚期集诗、书、画、印成就于一身的艺术大家。
赵家祖上原本殷实,世代经商,但至赵之谦起,已近家道中落。
赵之谦自幼聪颖过人,两岁即能抓笔写画。
少年时读书即过目不忘,且成熟很早,做事深思熟虑,还常常以新奇问题问询老师,老师都答不出来。
“撝叔天禀瑰异,颖悟倍常童。
甫二岁,即能把笔作字,少长,读书过目辄成颂。
又好深湛之思,往往出新意以质塾师,塾师不能答。
”(赵寿钰《府君行略》)有道是穷苦的孩子早当家,赵之谦年纪轻轻就靠卖书画、做私塾先生为生。
原应富家子,年少孤灯寒。
从艺术成就上讲,赵之谦年轻时勤勉自励,学问涉及经学、文字训诂和金石考据等方面,成就不同凡响,尤其书画、篆刻俱佳,引领一代风尚。
赵之谦与古为徒,不拘门派,能者为师。
善于向前人学习,也向同时代各派名家学习,同时图1赵之谦画像又不囿前贤,勇于探索创新。
在书法上,赵之谦初以颜楷为扎实根底,后受阮元、包世臣书学观影响潜心魏碑,还从汉隶及帖学中汲取营养,厚积薄发,自成机杼,其卓有所成的魏体楷书时有“魏七颜三”之评。
试论赵之谦对篆刻边款艺术的创新
见 的较早 以绘 画入 印章 边款 的作
品 。图 ( 4)
图 () 4
关键词 :边款 ;创 新 :构图
■
图 ( ) 5
丁 敬 的弟 子张 燕 昌印章边 款 中 出现 了人物 肖像 构 图,如 朱文 印章 “ 夫天 命 ”的边款 ,两 面 乐 楷 书边 款 ,一 面是 人物 画像 。这 样 的楷 书 面貌 基本 秉承 丁敬边 款 的 风 格 ,如 后 来 的黄 易等 ,都是 单 刀入 石 , 或 是在 字 势上 有 所变 化 ,或 是在 结 构 上 。图 ( ) 5
,
我们通过对赵之谦之前篆刻家边款 的考
-— ・__一
出来 的边 款 有 笔 墨性 ,但 比较板 滞 ,如 明代文 彭 的 “ 罢 倚 松玩 鹤 ” 的行 书落 琴 款 。 另一 种便 是直 接 在石 头 上直 接 奏刀 ,这种 风格 的边款 由于是 使 刀如 笔 ,故 表现 出石头 本 身 的材质 而 造成 的 金石 气 ,由于其 快 速和 直接 ,故 较容 易表 现 书家 的性 情和 个性 想法 。 赵 之谦 之 前 印人 的边 款在 用 刀 上 比较 单一 , 基 本 是 用 刀 头 重 尾 轻 , 但 赵 之 谦 使 刀 如 笔 ,基 本遵 循 点 画之 间 的书 写关 系 ,有 很 强的 笔意 表现 性 ,笔 画 内部 以及 笔 画之 间 的气 息通 畅 ,连 贯 。 甚 至 出现 了行 草书 的边 款 ,而 这 种行 草 书 的边款 不 同 于前 面 的先写 再 刻 ,而 是直 接 奏刀 , 随着速 度 的加 快 , 自然过 渡 到草 书 ,这 种 刀笔 的 自然 结 合 ,体 现 为很 强 的 书 写 性 ,如 :两 面 印 “ 之 赵 谦 ,悲 翁 ” 的边 款 “由宋 元 刻 法 追 秦 汉 篆 书 ” 图6 ( ) ,这 种 边款 经 过 了赵 之 谦 的 书法 用 笔 理 图( 6) 解 ,变 得更加 活 泼 。 ( )赵之 谦边 款在 风格 上 的突 破 二 l赵之谦 边 款在 书体 范 围上 的突 破 _ 魏 碑 书体 的使用 我 们 把 赵 之 谦 的 印 章 按 照 年 谱 做 一个 排 列 ,可 以看 出赵 之谦 边 款 变 化 的轨 迹 ,从最 开 始 的 学丁 敬 路 的边 款 ,到后 来 的 以北碑 入 边 款 ,且 北碑 边 款 的 面 目也 在 不断 的 图( 7) 发生 变 化 , 由风 格 的单 一 到 后来 的 多变 ,从 开始 的 用 刀单 薄 到 后来 的 沉 稳 、老 练 、浑 穆 。如 朱 文 印章 “ 盒 ”的 边款 : “ 郑 郑盒 司农 藏 书之 印 ,同治 十年 之谦 作 。” 图 ( ) 7 镜铭 文的 使用 赵之 谦 是 “ 印外 求 印 ” 的典 型 代表 ,在 边 款 书体 取材 方 面远 胜 前 人 , 如赵 之 谦在 同治 二 年 的 印章 “ 陆怀庐 主 ” 的边 款 “ 同治 二年 十 二 月 , 悲 盒学 完 白 ” 。 图 ( ) 明显 取 材 于 汉 代 8 的镜 铭文 。 2赵 之谦 边款 在风 格上 的 突破 . 阳文 边款 的使 用 在赵 之 谦 之前 尚未 出现 阳文 的边 款 ,赵 之
赵之谦写对联:强悍得有点不讲理……法帖
赵之谦写对联:强悍得有点不讲理法帖清赵之谦隶书七言联经典014 春拍成交价103.5 万元作品鉴赏赵之谦三、四十岁间有十年左右时间在北京度过,曾和一批书画好友结宣南画社以交流研讨。
此联为吴子实书,吴氏同治七年中进士后任职北京,此联当是赵之谦在京时书赠。
书字结构用笔在魏碑体貌中参以行书笔意,故刚柔灵动,一变魏体板实之感。
是其的笔且保存极精者。
上款人子实或为吴宝恕(1832-1890 ),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字子实,号桂诜,室名洁斋。
同治七年(1868 )进士,官编修,侍讲学士,曾经陕西、广东乡试考官。
1875 年任广东学政。
著《洁斋遗稿》等。
工行书、楷书,端方严正。
清赵之谦行书五言联嘉德2013 秋拍成交价80.5 万元作品鉴赏赵之谦作品最多、传世最广的是行书。
35 岁前作品多行书,皆自颜体,细审之,与何绍基有同出一辙者,温文尔雅,雄浑而洒脱。
赵之谦北魏风行书是其独创,前无古人。
邓石如开北魏书风气,而其行草则不作中锋行笔,而用卷锋,裹笔而行。
包世臣亦然,字型则未脱唐人风范。
唯有赵之谦,始将北魏书笔法直接运用到行书之中。
因此,它没有前人所遗留下的“参照物”,而且由于北魏书独特的用笔方法:卷锋加侧锋转换为中锋,很难于连贯。
对此,赵首先是在“文稿”小行书,或者说小字落款中得以解决。
40 岁前后的款书已经自然老到而全然无生硬之处,虽笔力还不够浑厚,而行笔已无不畅。
从某种意义上讲,其行书作品的完全成熟要晚于正书、篆书以及隶书,是最后才得以羽化成形的。
45 岁以后,心手双畅,已能随心所欲,故而一任自然,从笔驱毫,挥洒自如。
赵之谦曾自称:“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
其实赵之谦晚年作品中行书占八九成,是其作品之重心。
只是世间以北魏正书论赵之谦,而忽略其它书体,以至于视北魏风行书为“赵之谦北魏书”,而不予以区别。
大凡有成之书家,必自正书入,而以行书结。
清赵之谦隶书四言联嘉德2009 秋拍成交价78.4 万元作品鉴赏赵撝叔此联,隶、魏相间,遒逸而时露方折,韧而有骨,妍而入雅。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
赵之谦是中国著名篆刻家,擅长篆书艺术。
铙歌是篆刻作品的名称。
铙歌是赵之谦创作的一幅篆刻作品,其注释如下:
铙: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钟,发出高亢的声音。
歌:歌唱。
注释:此作品名为铙歌,借用乐器铙和歌唱的意象,以表达篆刻作品的艺术感受。
篆刻是一种可以用刻刀在硬质材料上雕刻文字和图案的艺术形式,其刀法韵味独特,形式美观,寓意丰富。
赵之谦以其精湛的篆刻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篆刻作品,其中《铙歌》便是其中之一。
赵之谦在《铙歌》中,运用了独特的篆书刻法,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铙的形态,并运用骨瘦如柴的笔画表现出铙歌声音的高亢和激昂。
整幅作品给人以激情澎湃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展示了赵之谦在篆刻艺术上的造诣和创作天赋。
通过《铙歌》这幅作品,赵之谦不仅展现了他对篆刻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掌握,还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表达的追求。
这幅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美感,更在艺术上具有深远的内涵。
河南博物院藏赵之谦书画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赵之谦书画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赵之谦诗文、书画、篆刻功夫一流,成就杰出,以“三绝”著称,名重于世,他以金石书法和篆刻法入画,加以融合变化,自成风格,画风影响到现代画坛,由于有较高的知名度,把中国画写意花卉推向一个新阶段,是一位划时代的艺术家。
赵之谦(1829~1884),汉族,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其书室自名为“二金蝶堂”“悔读斋”“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苦兼室”等。
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己未举人,曾官任江西南城知县等,为晚清杰出书画篆刻艺术家,知识渊博,书画篆刻皆精,业界认为主要成就在印。
其篆刻集浙、皖两派之长于一身,浑厚娴静,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赵之谦主要从事花鸟画创作。
由于他在书法、篆刻方面均有造诣,以金石书法入画,形成一种独特的古拙与雄浑的艺术风格。
绘画赋色鲜明、笔墨坚实,开创了海派独特的画风,将金石派推向成熟的境界,所以说海派真正的建立应该是从赵之谦开始的。
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写道:“会稽撝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
”一、赵之谦绘画河南博物院藏赵之谦《芋头白菜图》轴(图1),纵120厘米,横46厘米,纸地。
画面画一株生机勃勃的芋头,左下方绘有一棵白菜、两个白萝卜,右上方行书题款“同治庚午元月撝叔赵之谦”,款下朱印两方,上印阴文篆刻“赵撝叔”三字,下印阴文“赵之谦”三字。
由“同治庚午元月(1870年)”题款推知此画为作者41岁时所作,此时正值画家年富力强,绘画技巧趋于成熟的阶段。
赵之谦画的题材大多取自自然生活,除了常见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及牡丹、水仙、荷花等,更多是日常生活中的蔬果如白菜、萝卜、竹笋、菠菜、柿子、葫芦等。
尤其是前所未见的地方特产,通过实物写生,也一一入画面。
其作画宗旨是:“学由博返约,画以繁入简,丈夫为其难,无取悦俗眼。
”赵之谦学画始师德林,据《枕经堂集》《绘境轩读画记》记载:“德林字群直,号砚香,姓阎氏,汉军旗人。
清代篆书名家赏析
• 晚年,赵之谦篆书在用笔结体上都有较大 变化。《为梅仙篆书说文解字序横幅》、 《为立甫篆书四条屏》、《为伯寅篆书七言 联》等皆为篆书精品。52 岁时作的“荒山 野水破茅屋,商盘夏鼎周尊彝”一联可以说 是篆书中的行草,颇有草意的篆书线条在苍 劲老辣之中大有“婉而通”的韵味。此时其 用笔已“人书俱老”,且在邓石如、吴让之、 胡澍之外,别出新意。
背景介绍
• 清代中期,考据学风以及 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和 发展,带动了一批书法家 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古代的 金石文字上面。嘉庆时期, 阮元在金石学鼎兴时期把 碑学直接引向书法,他的 两篇碑学名著《南北书派 论》、《北碑南帖论》重 新讨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时期的书法源流问题。清 代不少篆书名家同时也是 古文字学家、学者、文艺 理论家、画家和金石篆刻 家,他们以丰富的学养、 扎实的功力和艺术才华, 在篆书创作中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推陈出新、别 开生面,使篆书园地百花 竞艳、万紫千红。
名家·邓石如
•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由 穆孝天《邓石如书法评传》中得知:其祖父 邓士沅,精书法,历史,耕读传家。父亲邓 一枝,随其父读书识字,擅长诗文、书画、 精刻印。母亲是怀宁文学(秀才)陈玉若的 幼女,生二子三女。邓石如是长子,受祖父、 父亲的影响,喜欢书法篆刻。9岁从父亲读 了一年书,因家贫而缀学。砍柴贩饼,补贴 家用。17岁那年,走出家门,开始了他的交 游人生。18岁结婚,4年后夫人潘容度去世, 之后他一直独身,以书法篆刻为业,足迹遍 及全国各地,所到之处有安徽各地、江苏、 浙江、河南、河北、北京、湖南、湖北、江 西等地。结交了大量的朋友知己。在游学过 程中学习,更在游学过程中传播自己的艺术, 名震京城内外。42岁再婚,育三女一子。邓 石如在63岁那年去世。子邓传密能继家学, 亦擅书法。
掌握好小篆的特点,还怕写不好篆书吗?
掌握好小篆的特点,还怕写不好篆书吗?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赵之谦篆书铙歌 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
感谢观看
《篆书铙歌册》,纸本册页,计十二开,每开纵三十二点五厘米,横三十六点八厘米,作于同治三年六月, 现藏故宫博物院。赵之谦将北碑直入平出和折锋的用笔用于篆书中,创造出一种新奇多变的篆书风格。从跋语可 知,此册是赵之谦为学生临习篆书而写的范本,意在引导学生把篆书作为融通其他隶、楷、行、草四体的根基, 而这正是赵之谦对于书法的独到理解。
赵之谦篆书铙歌--中华经典 碑帖彩色放大本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书法
经典
撝叔
别号
中华
赵之谦
篆书
正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碑帖
内容摘要
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撝叔,别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是近 现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诗书画印,无不精绝。其书法初学颜真卿,后专意于北碑,篆、隶师法邓石如, 融化出新,自成新貌。
目录分析
正文1 出版说明
正文2
正文3
正文4
正文5
作者介绍
这是《赵之谦篆书铙歌--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赵之谦篆书铙歌--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赵之谦篆书铙歌--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赵之谦 海派翘楚,但开风气不为师
赵之谦海派翘楚,但开风气不为师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4年第13期文孙聚成岑其自道光年间上海开埠,海派文化就悄悄萌芽。
在海上画派的创立和崛起中,三位画家相互影响,接力传承,将海派引领于当时中国画坛,他们是海派奠基人赵之谦、海派大家任伯年、海派巨匠吴昌硕。
其中,赵之谦作为海派先驱,为海上画派的确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赵之谦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并在中国美术史上书写了极其光辉的篇章。
清道光九年七月初九,赵之谦出生在绍兴府开元寺东首大坊口赵家的一间普通院落里。
他的父亲松筠先生以行商为业,却行侠仗义,能急人之急,行事颇有古风,而且性格散淡。
父亲对幼年赵之谦的教育很是宽松,一任其天性自由,并不多加干涉。
赵之谦能提笔之后,父亲就开始亲自教他书写绘画,在庭院一尺见方的地砖上蘸水练笔,随写随干,随干随写,这让幼年的赵之谦得到了书画基础的训练。
赵之谦从识字时起,就开始浏览父亲书架上的书籍,经、史、子、集,都有广泛涉猎,为他宽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学问功底奠定了根基。
17岁那年,赵之谦投入沈霞西门下,在沈霞西的引导下走上了正式的治学之路,同时,也开始了为之倾注毕生精力的金石之艺。
期间,为了谋生,赵之谦曾经开馆授徒,但塾师的微薄收入,实在很难应付家中多口人的开销,无奈之中,他只有靠自幼擅长的书画之技换取口腹之欲,贴补家用。
贫苦之中,赵之谦开始了入幕为宾僚的生活,在缪梓的提携下,赵之谦逐渐成为学问渊博、精于吏政的专才。
立功立言,治世治人,这些赵之谦奉为人生价值坐标的理想,逐渐成为他人生旅途最重要的支撑点。
1872年,连续参加了四次会试仍一无所获的赵之谦,终于凑够了捐纳所需的数千两银子,以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的身份离开京城,踏上了他历时12年的仕宦生涯。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
赵之谦是中国古代书法家,他的篆书作品《铙歌》堪称一绝。
这幅作
品典雅独特,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铙歌》以篆书形式展现了赵之谦的艺术天赋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这
幅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张力,展现了作者精湛的书法技巧。
篆书作品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国书法中的瑰宝,它上承古人的智慧,
下启后人的灵感。
而赵之谦的《铙歌》更是独辟蹊径,给人一种耳目
一新的感觉。
在这幅作品中,赵之谦巧妙地运用了篆书的笔画形式,使每一个字都
流动起伏,宛如舞动的音符。
铙歌的音乐律动在篆字之间流转,形成
了一种美妙的视觉与听觉的交融。
赵之谦在《铙歌》中还运用了篆刻中的各种技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他运用行、杵、折、鼓等笔画来表现音乐节奏,以及小篆、篆炳、篆后等字体的混合运用,使作品更加富有变化与层次感。
总的来说,《铙歌》是一幅富有创意和艺术性的篆书作品。
它不仅展
现了赵之谦卓越的书法造诣,还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是艺术爱好者还是书法研究者,都不应错过这幅杰作。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摘要:1.赵之谦及其书法成就2.篆书铙歌的背景与意义3.赵之谦篆书铙歌的注释及其价值4.赵之谦篆书铙歌对后世的影响正文:赵之谦,字益甫,号悲庵,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他精通多种书体,尤其擅长篆书,被誉为“清代篆书四大家”之一。
赵之谦的篆书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后世学习书法的典范。
篆书铙歌是赵之谦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内容取材于《诗经》中的《铙歌》篇。
铙歌是古代的一种乐歌,用以歌颂国家的辉煌成就和英勇战士的功绩。
《诗经》中的铙歌共有十六首,记录了西周时期国家的繁荣和军队的强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赵之谦选择这个题材,既体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尊崇,也表达了他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赵之谦篆书铙歌的注释部分,是他对《诗经》铙歌的深入研究和解读。
他在注释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对铙歌的历史背景、人物事迹、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这些注释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铙歌的途径,也展示了赵之谦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广泛的知识领域。
此外,赵之谦在注释中还对铙歌的文字、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后世研究《诗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赵之谦篆书铙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的书法作品在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清代篆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他的注释工作也启发了后世学者对《诗经》及其他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
作为一部集书法艺术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的巨著,赵之谦篆书铙歌成为了后人传颂不衰的艺术瑰宝。
总之,赵之谦的篆书铙歌是一部兼具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重要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赵之谦独特的篆书风格,还体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尊崇和传承。
211226041_赵之谦同治元年客居温州期间致友朋书札三通辑考
摘 要:晚清著名书画篆刻家赵之谦曾于同治元年(1862)客居温州近半年,我们可以从现存赵之谦书画篆刻作品、诗文、书札中了解此段经历,尤其是书札,对于考察作札人和受札人的生平行迹更具有史料价值。
2015年,由戴家妙点校整理的《赵之谦集》,广泛搜罗赵氏书札共五百余通,然而难免仍有遗珠。
笔者最近有幸获见《赵之谦集》失收的三通佚札,此三通书札既可以补充同治元年赵之谦客居温州期间与魏锡曾、江湜、韩佛生的交游,又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赵之谦在此期的生平行迹及艺术创作。
关键词:赵之谦;魏锡曾;江湜;书札同治元年(1862)四月六日,客居福州的赵之谦(1829—1884)接到家书,获知其妻范璥已于二月病殁于家乡绍兴,次女惠、三女榛亦相继死去,家中仅剩长女桂官由其族兄赵诚谦照料。
悲痛欲绝的他从此更号“悲庵”,且发誓终生不再续妻。
六月,赵之谦接到永嘉县令陈宝善的书信,希望他能到温州辅佐其戎幕,对于此段经历,其有诗云:故人令永嘉,招我书十纸。
上言去亦得,不去归者是。
下言再击贼,四郊辱多垒。
同负血气勇,胡忍卧隐几。
将军能揖客,况复重延企。
诚言受深切,曷敢忘意美。
[1]32大约在六月底或七月初,赵之谦经过十三日的风雨兼程自福州抵达温州,在温州客居近半年。
①我们可以从赵之谦现存书画篆刻作品、诗文、书札中了解此段经历。
尤其是书札,因其私密性和真实性,对于考察作札人和受札人的生平行迹更具有史料价值。
2015年,由戴家妙先生点校整理的《赵之谦集》[1],广泛搜罗赵氏书札共五百余通,对于研究赵之谦生平、交往、艺术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难免仍有遗珠,②故近年来学界时有补苴。
③笔者最近有幸获见赵之谦致魏锡曾、江湜、韩佛生的书札三通,皆为《赵之谦集》所未收,亦未曾受到学界的关注。
受信人魏锡曾(1828—1881),字稼孙,号“印奴”。
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咸丰邑廪、贡生,以候选训导改盐场大使,分发福建试用,授福建浦南盐场大使。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
赵之谦篆书铙歌注释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赵之谦及其篆书艺术
2.铙歌的背景和意义
3.赵之谦篆书铙歌的注释过程
4.赵之谦篆书铙歌的艺术价值
5.总结
正文
一、赵之谦及其篆书艺术
赵之谦,字叔谦,号铁山,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他精通多种书体,尤其擅长篆书,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赵之谦的篆书融合了古代篆书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堪称清朝晚期篆书的代表人物。
二、铙歌的背景和意义
铙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歌,起源于商周时期,主要用于宴请宾客、祭祀等活动。
铙歌的歌词内容丰富,既有对国家和社会的赞美,也有对个人品德和情感的抒发。
作为古代乐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铙歌对后世的音乐、文学、书法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赵之谦篆书铙歌的注释过程
赵之谦在研究铙歌的过程中,发现铙歌的歌词古奥难解,因此他下决心为铙歌作注。
经过多年的努力,赵之谦完成了《铙歌注释》一书。
在这部书中,他不仅对铙歌的歌词进行了详细的注释,还对铙歌的背景、意义以及与古代礼仪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四、赵之谦篆书铙歌的艺术价值
赵之谦的篆书铙歌注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他的篆书字体优美、结构严谨,为后人学习篆书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其次,他对铙歌的注释深入浅出,使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铙歌这一古代艺术瑰宝。
最后,赵之谦的篆书铙歌注释展现了他博学多才、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学术榜样。
五、总结
赵之谦的篆书铙歌注释不仅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
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
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视觉艺术史研究新视觉艺术2009.4从"巧拙之论"看赵之谦的印章审美观读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有感边学兵(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赵之谦诗,文,书,画,篆刻无所不精,是世所公认的艺术通才,篆刻"熔冶浙皖两宗之长,白出机抒,卓然一代宗师".由"巧拙之论"而阐发的印章审美观,对清末的印坛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对于当今印坛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释放其巨大能量.[关键词]印章;巧拙;审美篆刻艺术发展到清代,可谓是风起云涌,名家辈出, 堪称继秦汉以后的又一座高峰.浙江杭州人丁敬开创以 "碎刀短切"的刀法来制秦汉印,并于六朝,唐,宋,元印中汲取养分,寓古雅于生辣之中,独树一帜,后人把丁敬及其弟子蒋仁,奚冈,黄易称为西冷四家,之后又把晚出的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为西冷八家.侨居扬州四十年的安徽歙县印人程邃,名播海内,与汪肇龙, 巴慰祖,胡唐合称歙四子;而安徽怀宁人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而独占清中期印坛之鳌头.邓的再传弟子吴让之则将其开创的以书入印的风格特征继续向前推进,变得更为成熟,"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境界,邓石如谱中不曾有过".【2l而崛起于吴让之之后的赵之谦,诗, 文,书,画,篆刻无所不精,是世所公认的艺术通才,其篆刻"熔冶浙皖两宗之长,自出机抒,卓然一代宗师".【31 吴让之,赵之谦与稍后雄霸印坛的吴昌硕,黄牧甫被称为晚清四大家.而印论较前有了新的发展,关于印章的审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的观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仅对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阐发的"巧拙之论"来剖析其印章审美观.引起赵之谦"巧拙之论"的是其好友魏锡曾于清同治二年(1863)秋,拜会吴让之时,请吴让之为赵之谦的悲童印稿》作的序.序云:撼叔赵君,自浙中避贼闽海,介其友稼孙魏君转海来江苏,访仆于泰州,见示所刻印稿二册,中有自刻名印,且题其侧日:"今日能此者,唯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见重若此,愧无以酬知,谨刻两方呈削正.盖目力昏耗,久不事此,不足观也,窃意刻印以老实为正, 让头舒足为多事.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开之,所以独有千古.先生所刻,已入完翁之室,何得更赞一辞耶?同治二年七月,让之记,时年六十有五.【】吴让之并没有对赵之谦的印章一味地予以褒奖,他从自己的审美立场出发,以自己最为崇拜的完白山人作为评价的标准,称赵之谦的印谱中"老实"的印为"正道", "让头舒足"的印为"多事",并赞其印"已入完翁之室". 另外魏锡曾又向吴让之请教浙派印人的看法,吴"见丁敬印谱表示不喜,而见赵次闲的印则不加菲薄".【5]赵之谦显然不能接受吴让之对浙派印人的看法以及吴对自己印章的评价,而很不以为然.因此才引发了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的"巧拙之论".云: 摹印家两宗,日"徽",日"浙".浙宗自家次闲后流为习尚,虽极丑恶,犹得众好.徽宗无新奇可喜状, 学似易而实难.巴(予精),胡(城东)既殇,薪火不灭,赖有扬州吴让之.让之所摹印,十年前曾见一二, 为大叹服.今年秋,魏稼孙自泰州来,始为让之定稿. 让之复刻两印令稼孙寄予,乃得遍观前后所作.让之于印,宗邓氏而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 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其论浙宗亟称次闲,次闲学曼生而失材力,让之以曼生为不如.曼生刻印,自知不如龙泓,秋盒,故变法自遁.让之薄龙泓,秋盒.蒋山堂印在诸家外自辟蹊径,神至处龙泓且不如,让之不信山堂,人以为偏,非也.浙宗巧入者也,徽宗拙入者也. 今让之所刻,一竖一画,必求展势,是厌拙之入而愿巧之出也.浙宗见巧莫如次闲,曼生巧七而拙三,龙泓忘拙忘,,秋盒拙均,山堂则九拙而孕一巧.让之称次闲,由此让之论余印,以近汉官印者为然,而它皆非. 且指以为学邓氏是矣,而未尽然.非让之之不能知也, 其言有故,不能令让之易,不必辨也.少日师赤茶沈先生,同学者有何自芸,力学诗,始学明七子,既而宋, 元,既而唐.进而晋,又进而汉,魏.其言以《三百篇》为准,穷年累月,为之不已.得句自珍重,遇人必长吟. 余时不喜为诗,数年不一作,偶有作,信手涂抹,成数十百言,若庄,若虐,若儒,若佛,若典重,若里鄙, 若古经,若小儿语.自芸大恶之,目为癫痫,余亦侮自芸为愚蠢.争不下,质之师.师告自芸,汝诗譬窭人子, 勤俭操作,铼积寸累,以事生产,初获十百,久而千万, 历知艰难,深自护惜,不自暇逸.彼诗譬膏粱子弟,生长豪华,日用饮食宫室,妻妾奴婢狗马,为所欲为,纵恣狼藉,朝慕游侠,夕逐浪子,弦歌未终,叱诧数起, 幸货财多,非年齿与尽,酣豢挥霍,无虞中落,然其乐也,人忧之矣.自芸犹欲争,而予骇汗竟日.今让之摹印,诚不与自芸诗比,而余生平所为,岂惟印与诗皆此类也.稼孙与余最善,不刻印而别秦以来刻印.,j拙有精解,其说微妙,且有让之与余能为之不能言者.埘书质之.同治癸亥十月二十有三日会稽赵撼叔书时同客京师.[.】边学兵(1969一),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49]视觉艺术史研究新视觉艺术赵之谦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清代印章分为两大流派, 即徽宗和浙宗.界定徽宗印人为巴慰祖,胡唐与邓石如以及吴让之.浙宗是丁敬,蒋仁,黄易,陈曼生,赵次闲.并鲜明指出微,浙两宗审美观念的不同,"浙宗巧入者也,徽宗拙入者也."这也是赵之谦此文的中心论点. 关于巧与拙,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审美范畴.先秦的老子即有"大巧若拙"之论,庄子亦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I'UP拙朴,是一种原生态的天然之美.巧要藏于拙,才是大巧,雕琢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拙朴的天然之美而不露其痕迹.赵之谦敏锐地意识NI~I1 人在印作中的巧,拙倾向,直接关系到流派的兴衰.他评价浙宗"龙泓忘拙忘巧,秋盒巧拙均,山堂则九拙孕一巧", 之后,陈曼生变为"巧七拙三",到了赵次闲则"巧莫如赵次闲"了.所谓物极必反,巧到了极点,便"流为习尚,丑恶之极",走向衰败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其对徽宗的评价是"拙入",虽然"无新奇可喜状",但是没有固定的程式约束,不以单一的技巧进行创作,尤其是邓石如,更是把有鲜明个性的篆书入印,开通性大,生命力强.这里,赵之谦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审美立场:拙高于巧;弃拙存巧, 定无出路.如他在刻"何传洙印"的边款中云: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极落.愈拙愈古,看似平淡无奇,而殊不易.17】在徽,浙两宗之间,赵之谦更偏向于对浙宗的欣赏与借鉴,并能熔铸徽,浙两宗的技法于一炉,寓巧于拙,进而自辟蹊径,跳出两家窠臼.魏锡曾在吴让之印谱跋中说:"今日由浙入皖(徽),几合两家为一,而仍树浙帜者, 固推捐叔"ol如赵之谦在刻"树铺审定"的边款云"悲盒作此有丁,邓两家合处.19刻"赵之谦印"的边款则云:"龙泓无此安详,完白无此精悍.竹?0赵之谦眼界高远,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和过人的胆略气魄.他有一方闲章刻着"汉后隋前有此人".I11汉后隋前,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在艺术上风起云涌,绚烂多姿的崇高时期,宗白华先生说:"汉末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以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竹n正所谓"魏晋风度."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自己,表现了对自己篆刻水平的高度自负.大量的"印外求印",以此来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如他所刻的"松江沈树铺考藏印记"的边款云"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10赵之谦曾自云:.刻印以汉印为大宗,胸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然后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额,遗像,迄于山川花鸟,一时一事觉无非印中旨趣, 乃为妙悟.[】他认为于印内要以汉印为印学大宗,是印人最重要的基本功,只有"胸有数百颗汉印"才能"自远凡俗"才可能"触类旁通".而于印外,不仅要以"钟鼎法物","碑额,造像"入印,以此来拓宽篆刻领域的题材和表现手段,而且还要触物感兴,运用艺术通感,"于山川花鸟,一时 [50]一事中寻求印中旨趣".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的好友胡澍在((赵捐叔印谱序中总结了赵的取法历程. 云:吾友会稽赵撼叔同年,生有异廪,博学多能.自其儿时,即善刻印.初尊龙泓,即学完白,后乃合徽浙丽派,力追秦汉.渐益贯通钟鼎,碑碣,铸镜,造像.篆隶真行,文辞骚赋,莫不触处洞然,直奔腕底".nlf也在融汇浙皖之后, 将探索的触角由近及远地伸向了秦汉玺印,游刃有余地将秦权诏版,汉碑篆额,钱币,镜铭,瓦当,封泥等篆体入印,广收博取,气凌前人.另外,他还首创了以自己独特风格的魏体书法和阳文刻印章边款,还采用汉画和六朝造像来丰富边款的艺术效果,可谓别具匠,独辟蹊径. 赵之谦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还总结了吴让之的审美取向:"亟称次闲","以曼生为不如","薄龙泓,秋盒", "不信山堂","论余印,以近汉官印者为然,而它皆非","以为学邓氏是矣,而未尽然".这些观点都与赵之谦的审美观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很显然他根本无法接受,因此他批评"让之所刻,一竖一画,必求展势,是厌拙之入而愿巧之出也",隐示吴的"厌拙喜巧"也必然会使徽宗走向衰落.最后,又通过自己与同窗何自芸跟沈赤茶先生学诗的故事,以作诗喻治印,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审美主张.他"侮自芸为愚蠢",又说"今让之摹印,诚不与自芸诗比",用隐晦的手法暗指吴让之的印不如自己,称"让之于印,宗邓氏而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 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而自己却是"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赵之谦论书时曾说:"书家有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造像,瓦当砖记,未必皆高密,比干,李斯,蔡邕手笔,而古穆浑朴,不可磨灭,非能以临摹规仿之,斯真第一层妙义.后世学愈精,去古愈远.一竖日吾颜也,柳也,一横日吾苏也,米也,且未必似之.便似,亦因人成事而已.有志为逮,敢告后贤."H此关于书法艺术真谛的论说可谓高屋建瓴,与其印章审美取向一脉相承,相映成辉. 赵之谦把一代大师吴让之的印定为"能品",可能是出于自己的才高气盛而有失偏颇,后世也由此引发了诸多争论.但是,他以远见卓识,围绕"巧拙"这个中心,"广泛涉及了流派的艺术特征,流派兴亡的规律,印外求印, 形式和内容,守陈和出新等诸多印章艺术发展的重大问题".[1文笔犀利,视野独特,敏锐的洞察到了当时印坛的种种弊端,由"巧拙之论"而阐发的印章审美观,对清末的印坛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对于当今印坛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释放其巨大能量.参考文献:[1】魏锡曾《绩语堂论印桑绿?吴让之印谱跋》第1454页.据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沙孟海《印学史》第15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O06. 黄悖《中国古代印论史》第26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i994. 【4】魏锡曾《二金蝶堂印谱》,据吴隐观自得斋藏本. [5][8]魏锡曾((-qr语堂论印橐绿?吴让之印谱跋》,据黄宾虹, 当代视觉艺术研究新视觉艺术严峻经济形势下流行的产物一一室内墙体彩绘陈静云(安徽工程学院艺术系,安徽芜湖241000)【摘要]近年来受金融危机风波的影响.我国各产业均不同程度受到抑制,其中房地产业较为明显,纯手工的墙体彩绘以其独有的特点,弥补了装修中的一个缺口.在节约支出的同时,个性化的装饰效果.也体现了主人的时尚品位.危机会过去,同时留下许多有待解决的金融难题,但也留下了人们面对困境时无数解决问题的成果.时至今日,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以关怀大众为主题的艺术思潮成为价值主流,弘扬人文关怀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墙体彩绘的人性化设计也是在此思想影响下的必然结果.[关键词]墙体彩绘;经济;装饰;环保价值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影响来势汹涌,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金融机构紧缩,楼市低迷,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及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泡沫还未完全消失,一系列不利因素便纷至沓来,房价上涨速度让消费者难以负荷,远远超过工资的上涨速度.国家统计局月度形势报告显示,2008年1至11月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商品房的销售和空置情况为: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9fL平方米, 同比下降18.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l8.8%;商品房销售额19261亿元,同比下降l9.8%.…由此对装修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如何在不影响品味档次,而又体现出经济实惠的优势,室内墙体彩绘以其新颖时尚, 持久耐用的特点弥补了这一缺口.纯手绘的方式可以随意搭配空间,如果有一点美术功底,自己就可以绘制,丰富生活的同时确实也得到了实惠.据说墙体彩绘的兴起是由某业主家中的墙壁沾上大片难以清楚的污渍,实在影响居家环境,但又不想花高价重新粉刷,索性就请了会作画的朋友到家中在墙上画一幅画来掩盖污点.身为画师的朋友正好利用了这个污点,画成了一幅非常雅致的风景画.当这幅作品被公开到网络上后,很受网友的支持.于是,许多年轻的装修业主都纷纷效仿,请画师或设计师到家中大显身手.它以生动而真实的画面感深入人心,丰富的色彩搭配给居室带去不可捉摸的神秘力,走进了千家万户,给普通的居家装饰带去了一幅幅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品,它就是墙体彩绘.用不同色彩的颜料在墙壁上作画,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最早源于街头,在城市街边展示的宣传广告中都有它的影子,随后在流行文化热衷的地方,被时尚青年艺术家们绘制在酒吧,咖啡厅等娱乐场所,那些抽象作品彰显出极富个性的现代风格.一,彩绘的图案风格各异手绘出的植物图腾应该是时下最风靡的墙面手绘图案了,东南亚风格—一居室潮流中的热点,带有这个区域典型特征的图案,如大片色彩斑斓的植物,夸张的造型,都成为了装饰中的宠儿.在众多年轻一代女性的映像中,唯美的日韩漫画常常是浪漫梦想的最佳范本,将这一切搬进自己的居室也成为了现实.典型特点的"几米"风格漫画,深得时尚青年的追捧,朴素的线条却勾勒带有情感的画面还有懂得品位的人以写实的手法将酷似欧美的壁画搬到豪宅里,不放过任何角落,大气,宫殿般的感觉悠然心头.这也是彩绘的典型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自己的风格. 二,适用的绘制范围越来越广泛随着艺术涂装颜料等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墙体彩绘在产品研发上紧随市场需求,不但可以应用于单纯的家庭室内装潢,还可以应用于办公楼,学校,车站, 会所,咖啡厅,休闲中心等.适用的绘制范围灵活多变,如会议室,展示区,室内电视背景墙,天花板,门框,甚至浴室的瓷砖都不放过,室内的整个空间,都可以起到墙体点缀的效果.墙体彩绘特有的场景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装修风格,装饰出一款款完美的图案,为整体装饰效果增加亮作者简介:陈静云(1985-),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学院艺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设计.(接上页)邓实编《美术丛书》第14-5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6】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据《吴让之印存》魏锡曾藏本.[7][9][1O】[11][】5】黄t享.主编《中国历代印风?赵之谦印凤》, 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12]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7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j4】赵之谦《苦兼室论印》,据叶璐渊抄本,《书法赏评》, 1990年第2期.[15]胡澍《赵撼叔印谱序》,据赵之谦《赵摇叔印存》西泠印社19j7年辑本.[16]赵之谦《章安杂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黄悖《中国古代印论史》第2g.页'上海书画出版社'器'。
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大弟子砚田书院院长叶克勤篆书《铙歌》十八章
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大弟子砚田书院院长叶克勤篆书《铙歌》十八章漢《鐃歌》十八章释文一朱鷺朱鷺,魚以烏。
鷺何食?食茄下。
不之食,不以吐,將以問誅者。
二思悲翁思悲翁,唐思,奪我美人侵以遇。
悲翁也,但我思。
蓬首狗,逐狡兔,食交君。
梟子五,梟母六,拉遝高飛莫安宿。
三艾如張艾而張羅,行成之。
四時和,山出黃雀亦有羅,雀以高飛奈雀何?為此倚欲,誰肯礞室。
四上之回上之回,所中益。
夏將至,行將北,以承甘泉宮。
寒暑德。
遊石關,望諸國。
月支臣,匈奴服。
令從百官疾驅馳,千秋萬歲樂無極。
五翁離擁離趾中可築室,何用葺之蕙用蘭。
擁離趾中。
六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葦冥冥。
梟騎戰鬥死,駑馬裴回鳴。
梁築室,何以南,梁何北,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七巫山高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
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梁,湯湯回回。
臨水遠望,泣下沾衣。
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八上陵上陵何美美,下津風以寒。
問客從何來,言從水中央。
桂樹為君船,青絲為君笮,木蘭為君棹,黃金錯其間。
滄海之雀赤翅鴻,白雁隨。
山林乍開乍合,曾不知日月明。
醴泉之水,光澤何蔚蔚。
芝為車,龍為馬,覽遨遊,四海外。
甘露初二年,芝生銅池中,仙人下來飲,延壽千萬歲。
九將進酒將進酒,乘大白。
辨加哉,詩審搏。
放故歌,心所作。
同陰氣,詩悉索。
使禹良工,觀者苦。
十君馬黃君馬黃,臣馬蒼,二馬同逐臣馬良。
易之有騩蔡有赭,美人歸以南,駕車馳馬,美人傷我心;佳人歸以北,駕車馳馬,佳人安終極。
十一芳樹芳樹日月,君亂如於風。
芳樹不上,無心溫而鵠。
三而為行,臨蘭池,心中懷我悵。
心不可匡,目不可顧,妒人之子愁殺人。
君有它心,樂不可禁。
王將何似,如孫如魚乎?悲矣!十二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聞君有它心,拉雜摧燒之。
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书铙歌》册,纵32.5cm,横36.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上之回所中溢夏将至行将北以承曰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 上陵何美美下津风以寒问客何从来言从水中央桂树爲君船青丝爲君笮木兰爲君棹黄金错其间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醴泉之水光泽何蔚蔚芝爲车龙爲马览遨游四海外曰露 初二年芝生铜池中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 远如期益如寿处天左侧大乐万与天无极雅乐陈佳哉纷单于自归动如惊心虞心大佳万人还来谒者引卿殿陈累世未尝闻之曾寿万岁亦诚哉汉铙歌三章
同治甲子六月爲遂生书篆法非以此爲正宗惟此种可悟四体书合处宜默会之无闷
此册篆书录《铙歌》“上之回”、“上陵”、“远如期”三章,计12开,74行,行3字。
末识:“同治甲子六月为遂生书,篆法非以此为正宗,惟此种可悟四体书合处,宜默会之。
无闷。
”下钤“之谦印信”印。
无藏印,未见着录。
据自题知此册书于同治三年(1864年),时赵之谦35岁,当是其早年书风初成时期的作品。
另从题语分析,此册应是其为习书弟子所书范本,与《许氏说文叙》册属同一性质作品。
此册用汉篆法,又有隶书笔法融汇其中,起笔处多方隽,复具魏碑书法特色,由此可见赵氏书法融铸古今、各体杂揉、终为己用的独特书法面貌。
结字略长,中锋用笔,沉实厚重,精气内敛,是赵之谦篆书代表作之一。
file:///F|/书法/历代书家/赵之谦/赵之谦作品/篆书铙歌/释文.txt[2010/12/2 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