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型及分期
糖尿病怎么分类,分为哪几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怀胎糖尿病及继发性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重要以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为主,个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那么,糖尿病怎么分类,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介绍:1型糖尿病◆重要发病人群:1型糖尿病(Type I diabetes)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自体免疫疾病是因为身材的免疫体系对自身作出进击而成的.1型糖尿病多产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排泄缺少,依附外源性胰岛素填补以保持性命.◆发病症状:儿童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罕有发病对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半较急骤,几天内可忽然表示明显多饮.多尿.天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长但体重降低.年幼者罕有遗尿.瘦削引起身长留意.发病诱因常因为沾染.饮食不当轻易发病.婴幼儿患病特色常以遗尿的症状消失,多饮多尿轻易被疏忽,有的直到产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2型糖尿病◆重要发病人群: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性和情况身分,并呈明显的异质性.2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发病症状:初始阶段可表示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响迟钝等.跟着机体掉水量的增长病情急剧成长,消失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相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晕厥.糖尿病可并发沾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效衰竭.双目掉明.下肢坏疽等并发症.其他特别类型的糖尿病◆怀胎糖尿病:怀胎糖尿病是指妇女在怀孕时代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时代会产生糖尿病,患者在怀胎之后糖尿病主动消掉.怀胎糖尿病更轻易产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快要30%的怀胎糖尿病妇女今后可能成长为2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因为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者应联合病史剖析斟酌.病员有色素惊慌,肝脾肿大,糖尿病和铁代谢杂乱佐证,应留意辨别,但较少见.其他内排泄病均各有特点,辨别时可联合病情剖析一般无艰苦.应激性高血糖或怀胎糖尿病应予随访而辨别.一般于应激消掉后2周可以恢复,或于临蓐后随访中判明.经由过程上述的懂得我们知道了糖尿病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型,是以在发明相似症状的时刻我们应实时到病院检讨,区分不合类型的糖尿病,有的放矢,实时治疗.。
糖尿病
常葡萄糖耐量者高。
4)临床糖尿病阶段
可无明显症状。
可有代谢紊乱症状。
可有糖尿病并发症表现。
血糖肯定增高,达到糖尿病标准。
易 感 性 及 环 境 因 素
肥 胖 ,
2型糖尿病根本病因: 胰岛素抵抗和-细胞功能不全
久 坐 的 生 活 方 式
De Fronzo J. Diabetes 1998; 37:667–687.
二、2型糖尿病:其不同程度可从显著的胰岛素
抵抗伴相对胰岛素不足,到显
著的膜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
抵抗。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一)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1. 12号染色体,HNF-1a( MODY3 )
2. 7 号染色体,葡萄糖激酶( MODY2 ) 3. 20号染色体,HNF-4a( MODY1 ) 4. 线粒体 DNA 5. 其他
胰岛素抵抗
蛋白糖化
-细胞
脂毒性
GLK 和其他 MODY变异
LADA 细胞凋亡?
Moneva M and Dagogo-Jack S Current Drug Targets. 2002;3:203-221.
四、病理生理
胰岛素作用绝对或相对不足
糖代谢紊乱 脂代谢紊乱 蛋白质代谢紊乱
1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减少 2肝糖原分解、输出增多
(3)幼年期高热量饮食:可能使胰岛B细胞抗原递呈作用 增强,并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4)亚胺及化学物质
3)免疫学异常阶段: 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正常。
自身免疫反应增强。
表现为血中出现胰岛自身抗体。主要包括: (1)ICA: (2)IAA: (3)GAD: (4)IA2、IA2β
4)进行性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阶段:
消渴病的中医临床分期
消渴病的中医临床分期、分型治疗依据《内经》气病理论,结合临床,我们将糖尿病分为4期:原始期、前驱期、消渴期、逆归期。
各期分型和治疗各有特点,归纳如下:1. 原始期原始期的基本病机为真气不足,病位在脾、肾。
此期病象不彰,临床检测血糖、胰岛素、糖耐量等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此期群体多存在糖尿病家族背景、高血脂、高血压、缺乏劳动或运动、体形肥胖、年龄在四十左右等高危因素。
在此期如果患者能够在医家的指导下养性慎生,避害趋利,适当予以中药食补,则可防治其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分别以六君汤(脾虚失运)、四逆散合异功散(脾虚肝郁)、六味地黄汤(肾精不足)、归芍六君汤(气血失和)为基本方加减,分月、按时调治,以调节机体脏腑功能、免疫功能等来预防、延缓、杜绝其进入前驱期。
2. 前驱期前驱期的基本病机为气化不利、气机不畅,病在肺、脾,虚中挟实。
此期是原始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
实验室检查常可发现:葡萄糖耐量异常,或仅表现轻度空腹血糖异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此期我们运用前驱期4个系列组方予以中药干预治疗,加之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规律起居、舒情畅志,临床分别以参苓白术散(肺脾两虚)、升清降浊汤[生黄芪30克、丹参25克、葛根30克、淮山药30克、藿香10克、生扁豆25克、生鸡金12克等](脾虚痰浊)、芪归玉精汤[黄芪25克、黄精25克、当归15克、玉竹25克、太子参25克、焦白术20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等](脾胃气阴两虚)、玉女煎(肺胃阴虚燥热)为基本方加减,能够阻断和延缓大多数患者发展成临床期糖尿病。
3. 消渴期消渴期的基本病机为气化失常,气郁燥热,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及血糖升高(空腹血糖>7.0mool/L,随机血糖>11.1mool/L,符合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为临床糖尿病期,也即中医历代沿用的“消渴”期。
此期间应用中西药结合及控制饮食,运动舒情结合治疗,而且患者之临床症状表现亦非单纯某型,往往是交互错杂,临证遣药应细分缕析,辨明主次,轻重缓急,方能药证相楔,获得良效。
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
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1糖尿病病因及临床表现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血糖。
当人体出现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损,则会引发高血糖症状。
长时间会对眼、肾、心脏、神经以及血管等产生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一般受两大因素影响。
其一是遗传因素,比如1型和2型糖尿病具有较为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呈现家族性发病倾向。
目前通过诊断治疗发现,有将近1/4-1/2的患者存在糖尿病家族史。
同时临床上至少有超过60种遗传综合征伴有糖尿病,如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2型糖尿病现已发现胰岛素基因、线粒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等存在突变。
其二,环境因素影响。
患有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免疫系异常的情况,常见现象有感染腮腺病毒、风疹病毒后,对胰岛素β细胞产生破坏性。
而引发2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主要为暴饮暴食、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肥胖,血糖水平升高。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则是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等,形成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当患者发生酮症中毒时,上述临床表现更为突出。
同时部分糖尿病患者还表现为疲乏无力、肥胖等症状,如未及时进行诊断,体重趋向下降。
2糖尿病分型目前阶段对糖尿病的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1型糖尿病。
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儿童等,患病后胰岛功能丧失,为控制血糖需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
(2)2型糖尿病。
主要发病人群为成年人,包含老年人在内。
该病型患者的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可采用口服药物或者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1.妊娠糖尿病。
该分型主要是患者在妊娠期间出现血糖水平异常情况,病情程度较轻,可通过控制饮食、运动锻炼等进行缓解。
如无疗效,才可采用胰岛素治疗。
2.特殊类型糖尿病。
这一类糖尿病大多与遗传和基因突变具有密切联系。
3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是对血糖水平进行测量,并结合患者症状表现进行综合诊断。
当前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如下,同时医生在诊断时应当紧密结合临床症状。
比如患者出现一次空腹或餐后血糖达到以下诊断标准,则可判定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中医分类与辩证施治
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缺乏统一标准,主要分型有:Ⅰ期:糖尿病前期形体多数超重或肥胖,食欲旺盛,貌似健壮,精力体力有所减退;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餐后有高血糖及糖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Ⅰ期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病机特点:阴虚为主。
Ⅱ期:糖尿病症状期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血糖、尿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高,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病机特点:阴虚化热。
Ⅲ期:合并症早期出现临床血管神经并发症,具有下列一项者即可:①早期神经病变。
电生理检查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
②荧光血管造影或眼底镜检查,视网膜病变Ⅰ~Ⅱ期。
③早期糖尿病肾病。
在排除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运动等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200μg/min(30~300mg/24h )。
④可伴有大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下肢血管病等。
病机特点:气阴两虚,络脉瘀阻。
完美DOC格式整理Ⅴ期:合并症晚期合并症严重,或脏器严重损害,或器官或肢体残废,具有下列一项即可: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
②糖尿病肾病肾衰进入尿毒症期。
③糖尿病性心脏病出现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④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
⑤严重的糖尿病性肢端坏疽。
病机特点:气血阴阳俱虚,痰湿瘀郁互结。
Ⅳ期:合并症中期合并症加重至功能失代偿,具备下列一项即可: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Ⅴ期。
②临床糖尿病肾病(尿蛋白>0 5g/24h)至肾功能失代偿。
③糖尿病性心脏病至心功能失代偿。
④典型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麻木疼痛,肌肉萎缩,顽固性腹泻,阳痿,神经源性膀胱等。
病机特点:阴损耗气及阳,而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两虚,络脉瘀阻,痰瘀互结。
(1)阴阳两虚型临床表现: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乾;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糖 尿 病
糖尿病一、糖尿病定义是一组有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代谢性疾病,由于我们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和作用缺陷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他是一个长期慢性过程常伴有高血脂、电解质、蛋白质代谢障碍,这种慢性过程常导致眼、肾、心脑和外周血管的损害及功能衰竭。
二、糖尿病分型1.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发病率的5%-10%,儿童、青少年多见,特点为胰岛素绝对不足。
2.2型糖尿病:占到90%,特点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
3.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或妊娠期首次诊断。
4.其他类型糖尿病。
分型发病人群起病症状胰岛素水平并发症治疗胰岛素依赖型(Ⅰ型)青少年急病情重,“三多一少”明显绝对不足酮症酸中毒胰岛素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中年以上(>40岁),体胖缓早期无明显症状正常或偏多心血管合并症及神经病变控制饮食或口服降糖药三、糖尿病病因1. 遗传因素:国外报道糖尿病患病率,有家族史的比没有家族史的发病率高4-10倍。
但遗传不是糖尿病本身遗传,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
2型糖尿病遗传倾向较明显。
2. 环境因素:(1)肥胖:发生糖尿病的机会要比体重正常高2-3倍(腹型肥胖)。
评估方法:身高—100=正常体重。
(2)饮食习惯及体力活动减少: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活动量的减少使体重增加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及活动减少与糖尿病发病明显相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收入高了,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前的缩衣节食的日子过怕了,现在不再为温饱而愁,也就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车代步用,机械化代替了大部分劳动力,使我们不知不觉变得懒惰了——肌肉少了,脂肪多了。
(3)精神因素:总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和抑郁状态,使得升糖激素增加——血糖升高——再不加注意——糖尿病。
(4)人口老龄化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与年龄相关,随着人们的保健意识及医学的发展使得我们人均寿命明显延长。
3、病毒感染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
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
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糖尿病,又称糖尿病症,是一种以血糖水平持续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根据病因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一、诊断标准1.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2. 餐后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3. 随机血糖: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mmol/L,且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
4. 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水平在餐后2小时≥11.1mmol/L,且较空腹血糖水平升高≥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5.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水平≥6.5%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二、分类与分型1.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
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也可发生于成年。
2. 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
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人群发病率较高。
3.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等。
4. 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三、治疗原则1.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睡眠等。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3. 并发症防治:积极防治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4. 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四、治疗目标1. 控制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HbA1c≤6.5%。
2. 控制体重:肥胖患者体重减轻5%10%。
3. 血压控制:血压≤130/80mmHg。
4. 血脂控制:LDLC≤2.6mmol/L,HDLC≥1.0mmol/L,TG≤1.7mmol/L。
糖尿病的中医分型分期
糖尿病的中医分型分期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缺乏统一标准,主要分型有:(1)根据临床主要症状分类。
在中医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
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
这种分类方法有些片面,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
《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
(2)根据阴阳偏盛偏衰分型。
分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3)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分型,北京协和医院分为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共七个证型治疗。
1991年全国中医糖尿病学会辨证标准协作组通过1504例糖尿病临床观察分为五期五型论治,分期为糖尿病前期(Ⅰ期)、糖尿病症状期(Ⅱ期)、合并症早期(Ⅲ期)、合并症中期(Ⅳ期)、合并症重危期(Ⅴ期)。
Ⅰ期:糖尿病前期形体多数超重或肥胖,食欲旺盛,貌似健壮,精力体力有所减退;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餐后有高血糖及糖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Ⅰ期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病机特点:阴虚为主。
Ⅱ期:糖尿病症状期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血糖、尿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高,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病机特点:阴虚化热。
Ⅲ期:合并症早期出现临床血管神经并发症,具有下列一项者即可:①早期神经病变。
电生理检查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
②荧光血管造影或眼底镜检查,视网膜病变Ⅰ~Ⅱ期。
③早期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本科生)
年龄小 起病急Βιβλιοθήκη 三多一少明显 有DKA倾向 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 自身抗体阳性
成人隐匿自身免疫糖尿病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mellitus in adults, LADA
发病年龄>15岁 发病时非肥胖 GAD、ICA、IAA等抗体阳性 具有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空腹C肽<0.3ng/dl,餐后C肽<0.6 ng/dl 易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妊娠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es
妊娠过程中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 不排除糖耐量减低发生在妊娠前未被发现的可能 孕前已知有糖尿病者不属于妊娠糖尿病,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分娩后6周应重复一次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
病因、发病机制和自然病程 etiology,pathogenesy and natural history
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易感性 etiology and pathogenesy of type 1 diabetes
1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是以易感人群为背 景的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所致的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 炎症或胰岛B细胞凋亡导致B细胞破坏和功能损害,胰 岛素分泌缺陷。 1、易感基因( Genetic susceptibility ): HLA-Ⅱ中DQ,DR编码基因, DR3、DR4与易感性相关 DR2与保护性相关
1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immune mediated type 1 diabetes): 青少年型(adolescents) 成人迟发型(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mellitus in adults,LADA) 特发1型糖尿病(idopathic type 1 diabetes)
糖尿病诊断及分型PPT课件
1型糖尿病
总结词:环境因素
详细描述: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应激等也被认为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
2型糖尿病
总结词: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缺陷 总结词:遗传因素 总结词:生活方式因素
详细描述: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缺 陷引起的,通常在成年后发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 足或作用异常,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的分类
01
02
03
1型糖尿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 多发生于青少年和年轻人。
2型糖尿病
由于胰岛素抵抗或作用受 损导致,多发生于中老年 人。
妊娠糖尿病
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 对母婴健康有一定影响。
糖尿病的症状
多饮、多尿、多食、 体重下降(三染等。
视力模糊、疲劳、伤 口愈合缓慢。
详细描述:2型糖尿病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家族中 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详细描述:生活方式因素如肥胖、缺乏运动、不良饮食 习惯等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
妊娠期糖尿病
总结词
妊娠期特有的疾病
总结词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详细描述
妊娠期糖尿病是孕妇在妊娠期间特有的疾病,由于妊娠期 间激素变化和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多数患者在分 娩后血糖会恢复正常。
03
糖尿病的分型
1型糖尿病
总结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详细描述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攻击并破坏胰腺中的β细胞, 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
总结词:遗传因素
详细描述:1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1型糖尿病患者的人群患病 风险较高。
糖尿病的中医分类及辩证施治word精品
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缺乏统一标准,主要分型有:I期:糖尿病前期形体多数超重或肥胖,食欲旺盛,貌似健壮,精力体力有所减退;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正常或稍咼,但餐后有咼血糖及糖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I期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病机特点:阴虚为主。
U期:糖尿病症状期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血糖、尿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咼,血脂多数偏咼;可伴有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病机特点:阴虚化热。
川期:合并症早期出现临床血管神经并发症,具有下列一项者即可:①早期神经病变。
电生理检查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
②荧光血管造影或眼底镜检查,视网膜病变I〜U期。
③早期糖尿病肾病。
在排除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运动等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200卩g/min (30〜300mg/24h )。
④可伴有大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下肢血管病等。
病机特点:气阴两虚,络脉瘀阻。
V期:合并症晚期合并症严重,或脏器严重损害,或器官或肢体残废,具有下列一项即可: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
②糖尿病肾病肾衰进入尿毒症期。
③糖尿病性心脏病出现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④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
⑤严重的糖尿病性肢端坏疽。
病机特点:气血阴阳俱虚,痰湿瘀郁互结。
W期:合并症中期合并症加重至功能失代偿,具备下列一项即可: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川〜V期。
②临床糖尿病肾病(尿蛋白〉0 5g/24h )至肾功能失代偿。
③糖尿病性心脏病至心功能失代偿。
④典型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麻木疼痛,肌肉萎缩,顽固性腹泻,阳痿,神经源性膀胱等。
病机特点:阴损耗气及阳,而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两虚,络脉瘀阻,痰瘀互结。
(1) 阴阳两虚型临床表现: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乾;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糖尿病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度百科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
其特点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作用障碍或同时存在,并伴有高血糖症。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1型糖尿病通常与自身免疫有关,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
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肥胖、缺乏运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等。
临床上通常通过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尿液中酮体和尿糖等指标来确认糖尿病的诊断。
四、糖尿病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病等。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水平,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和随访。
五、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失调、肝肾阴虚等有关,因此可采用中药治疗,如黄芪、苦瓜、茯苓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六、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体重、健康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摄入都能有效预防糖尿病。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为糖尿病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方式。
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 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科名片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基本概述症状及分类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症状分析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糖尿病
OGTT
糖耐量低减(IGT):
PBG FBG 7.8 mmol/L 且 < 11.1 mmol/L < 7.0 mmol/L 6.1 mmol/L 且 < 7.0 mmol/L < 7.8 mmol/L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
空腹 2h(如果测定)
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及ADA制定的妊 娠期糖尿病新诊断标准
(3)糖尿病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最常见,多发性,对称性、下肢重于上肢,进展 慢,肢体感觉异常,夜间及寒冷时加重。
–
植物神经病变
表现:胃排空延迟;腹泻、便秘; 持续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 排尿无力,残余尿,尿储留; 泌汗异常; 瞳孔缩小.
(4)糖尿病足
是由于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 变,和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其结果是导致下肢截肢,因此是最可怕的DM 并发症之一。
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阻塞性脑血管 疾病多见
肾动脉硬化 肢体A硬化: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5倍,是引起糖
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
(2) 微血管并发症
发病机理:山梨醇旁路代谢异常 生长激素过多 血液流变学改变 凝血机制失调 血小板功能异常 HbA1C↑→组织缺O2
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 底膜增厚,是DM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
药物
二甲双胍
降糖灵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理: 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C表 面的α葡萄糖苷酶而延缓碳水化 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IR和/或Ins分泌缺陷
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必要 时需用Ins治疗
(二):糖尿病并发症
妊娠期糖尿病的分期与分级
发病年龄在10~19岁,或病程达10~19年,无血管病变
D级
10岁以前发病,或病程≥20年,或者合并单纯性视网膜病
F级
糖尿病性肾病
R级
有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H级
糖尿病性心脏病
此外,根据母体血糖控制情况进一步将妊娠期糖尿病(GDM)分为A1与A2两级。
A1级
空腹血糖(FBG)<5.8mmo/L,经饮食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
GDM母儿合并症较少,产后糖代谢异常多能恢复正常
A2级
经饮食控制,FBG≥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妊娠期需加用胰岛素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分期与分级
目前采用1994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推荐的分类,其中B-H分类按照普遍使用White分类法。根据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是否存在血管合并症、器官受累等情况进行分期,有助于估计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A级
妊娠期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
B级
显性糖尿病,20岁以后发病,病程小于10年,无血管病变
糖尿病诊断及分级标准
糖尿病诊断及分级标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的持续升高。
准确诊断和及时分级糖尿病是管理和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国际上常用的分级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测定。
目前,国际上常用两种血糖测定方法: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最新指南,糖尿病的诊断要点如下:1. 空腹血糖(FPG):指不进食或至少8小时禁食后的血糖测定结果。
一般来说,如果空腹血糖水平大于等于7.0 mmol/L(126 mg/d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首先,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测定;随后,要在2小时内摄入75克葡萄糖,然后再进行血糖测定。
如果2小时后血糖浓度大于等于11.1 mmol/L(200 mg/d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这些诊断标准适用于非孕妇、非高危人群。
对于孕妇和其他高危人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特殊的诊断标准。
除了糖尿病的诊断之外,分级标准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因此,国际上提出了几种常用的糖尿病分级标准,包括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根据ADA的标准,糖尿病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糖尿病前期(前糖尿病):其特征为空腹血糖在100-125 mg/dL(5.6-6.9 mmol/L)之间,有时也被称为糖代谢紊乱。
2. 糖尿病:诊断标准可参阅前文所述的WHO指南。
3. 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这些并发症,即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仍然应将其划分为糖尿病阶段。
除了ADA的标准,WHO和IDF还提出了其他糖尿病分级标准。
总的来说,糖尿病的诊断和分级标准对于指导疾病管理和治疗至关重要。
对于糖尿病前期和早期糖尿病患者,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并延缓病情发展。
糖尿病的分级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分级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分级诊断标准是基于血糖水平的分类系统,用于确定患者是否有糖尿病,并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最新诊断标准,糖尿病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正常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 5.6 mmol/L、2h plasma glucose < 7.8 mmol/L):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没有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症状。
(1)空腹血糖水平在5.6-6.9 mmol/L 2. 糖尿病前期(3种情况):
之间,(2)2小时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OGTT)后血糖水平在7.8-11.0 mmol/L之间,(3)随机血糖在7.8-11.0 mmol/L之间。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但低于糖尿病水平。
3. 糖尿病(3种情况):(1)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2)
(3)随机血糖≥11.1 mmol/L。
2小时OGTT后血糖水平≥11.1 mmol/L,
糖尿病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引起并发症。
4. 重度糖尿病(1种情况):随机血糖水平≥16.7 mmol/L,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
以上是糖尿病的分级诊断标准,通过血糖水平的分类,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1 -。
糖尿病分期分型标准
糖尿病分期分型标准
糖尿病的分型分为四种,具体如下:
第一、1型糖尿病通常是指年纪比较轻的青少年期,甚至更小的年龄起病的糖尿病,这一类病人的特点是胰岛功能绝对缺乏,空腹的胰岛素和C肽的水平都非常低,而且这一部分人通常是以酮症或者酮症酸中毒起病,年纪轻的长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这是1型糖尿病。
第二、2型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所占的比例最高,在所有的糖尿病人群当中占据95%以上,这一种类型的糖尿病主要的特点是胰岛功能相对缺乏,主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一定的缺失,但是治疗上可以用口服药或者是胰岛素治疗。
第三、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指以前没有糖尿病的病史,怀孕了以后才发现有糖尿病,这一部分人群是由于怀孕期间,机体血糖代谢出现了异常所导致。
第四、特殊类型糖尿病,指由于其他疾病继发的糖尿病,最常见的有肝脏疾病、内分泌疾病,比如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瘤、垂体疾病,以及甲亢的病人,都可能会出现血糖的异常,这一部分称为特殊类型糖尿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分哪几种类型
2014-09-23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组的建议,糖尿病可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
其中,1型和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90%或更多。
什么是糖尿病的蜜月期
糖尿病蜜月期一般是指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相对少)在发病初期,经胰岛素治疗l~2个月以后,有少数病人进入了典型的缓解期,在这段时间,病人胰岛B细胞功能不同程度得到改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甚至个别病人可以停止使用胰岛素,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糖尿病蜜月期。
糖尿病蜜月期是怎么出现的呢
原来人的各种组织会有一定的自己修复功能 ,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早期胰岛受到破坏后也能进行修复 ,使部分胰岛再生 ,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结果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甚至什么药都不用 ,也能维持正常 ,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1型糖尿病的蜜月期。
这时患者和家属都很高兴 ,以为糖尿病已被治愈。
但可惜好景不长 ,经过几个月 (一般是 6个月左右 ),患者的胰岛又因为自身免疫性的第二次破坏 ,再次遭到重创 ,这次损害就可能是永久性的了 ,结果他们的胰岛从此再不能分泌胰岛素了 ,迫使患者终身必须用胰岛素治疗。
所以 ,为了防止1型糖尿病的发生 ,要把住两道关口 :第一道是增强抵抗力 ,使患者的胰岛不受病毒或毒物等有害因素的损伤。
第二是增强免疫力 ,使病人受到上述有害物质损伤的胰岛避免再次遭受自身免疫的破坏 ,有关这第二道防线的研究 ,现已成为防治1型糖尿病的热点课题之
一了。
有人认为 ,处于蜜月期的患者少量用点儿胰岛素 ,对增强他们的免疫力 ,保护他们残存的胰岛十分有益。
正确对待糖尿病蜜月期
对"蜜月期"不能盲目乐观,否则,那将是有害的,因为会误认为糖尿病已经治愈的错误想法,而降低对病人的防范意识,因为"蜜月期"过后,高血糖将再次出现,并表现典型的1型糖尿病症状,不得不终身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据称,也有个别患儿获得永久性缓解而停用胰岛素治疗,但极为罕见。
重视糖尿病前期,逆转糖尿病!
2015-06-08
在糖尿病人群和健康人群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又称为糖调节受损,是血糖升高但未达到或超过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时期,患病率为15.15%,明显高于糖尿病患病率(9.7%),进展为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发生心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中国大庆、芬兰及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研究发现,对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尿病发生率分别减少43%、43%及34%。
因此,建议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少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并定期随访以确保患者能坚持下来;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关注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泡沫尿及血脂紊乱等),并给予适当治疗。
幸运的是,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阶段,如果进行早期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危险降低30%~40%。
糖尿病前期,包括单纯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单纯葡萄糖耐量减退(IGT)及两者同时存在状态。
所谓单纯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为空腹静脉血糖5.6~6.9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静脉血糖低于7.8毫摩尔/升;单纯葡萄糖耐量减退为餐后2小时静脉血糖7.8~11.0毫摩尔/升,而空腹静脉血糖低于5.6毫摩尔/升;两者共存状态为空腹血糖5.6~6.9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8~11.0毫摩尔/升。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糖耐量减退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差别。
单纯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主要表现为肝脏对胰岛素作用不起反应,所以肝脏一直有肝糖原转换成葡萄糖,同时进餐后30分钟的胰岛素分泌也减少;单纯糖耐量减退主要表现为肌肉对胰岛素作用不起反应,进餐后早期和晚期胰岛素分泌均受损。
糖尿病前期可以进展为糖尿病,是糖尿病自然病程的必经阶段。
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4年后,10.8%~20.9%进展为2型糖尿病。
美国内分泌学会提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均增加5倍。
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生活方式的干预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1)体重降低7%。
(2)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如跑步、游泳)。
(3)每日饮食总热量400~500千卡。
(4)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家畜肉和哺乳类脂肪,椰子油等热带植物油)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
糖尿病前期人群是否有药物治疗呢?有的。
研究证明,降糖药物中的二甲双胍长期治疗安全有效,尤其适合用于肥胖,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大于35、年龄低于60岁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另外一种值得我们引起重视的干预药物是阿卡波糖(拜唐苹),它通过延迟碳水化合物在小肠的吸收,达到降低餐后血糖目的,因此特别适合用于糖耐量异常患者。
近年的多项研究证实,阿卡波糖可以使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性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甚至还具有延缓糖耐量异常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另外,糖尿病前期患者常同时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及蛋白尿等),可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故应适当加用调血脂及降血压等药物,其治疗目标是使血压低于140/80毫米汞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2.6毫摩尔/升,甘油三酯低于1.7毫摩尔/升,胆固醇低于4.5毫摩尔/升,尿白蛋白/肌酐低于30微克/分。
糖尿病前期人群不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同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因为糖尿病前期患者就已经存在胰岛素抵抗(即对胰岛素不敏感)、血脂紊乱及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为了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加重,早期积极干预,加强对此类人群并发症的监测及管理,可以明显减少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主要的干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
其中以生活方式的干预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