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重要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到重量的基本单位克和千克,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换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重量换
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比较和换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方法的教学。

2.教学难点: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区分和换
算。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计量杯、秤、单元标准千克块等。

3.教辅:相关练习册和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课桌上不同物品的重量,让学生讨论这些物品有多重,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2. 学习新知识
让学生观察物品上的标签,认识克和千克的符号表示,并进行换算实验,通过实物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拓展实践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重量换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4. 总结归纳
让学生总结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方法,重点强调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六、课堂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在家中将身边物品的重量用克和千克表示。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识别克和千克的符号和进行换算时容易出错,下节课将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巩固。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说课稿之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全单元说课稿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说课稿之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全单元说课稿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说课稿之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全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的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单位,并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计量和换算。

在教材中,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质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等基础知识,对于初步理解数学概念和进行简单计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质量的概念以及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计量和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质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质量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的计量和换算,理解并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掌握质量的概念和克千克的换算关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质量的概念和克千克的换算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质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质量的概念,引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

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够系统和准确。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此外,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帮助他们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学会它们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2.教学难点: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学生对质量单位换算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练习册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2.新课导入:介绍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它们的大小。

3.实例讲解: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学会质量单位的换算。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称量物品,巩固质量单位的概念。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7.布置作业:布置一些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单元 克和千克:《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单元 克和千克:《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第8单元克和千克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是:“克和千克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1千克=1000克,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天平、电子秤等。

【教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了解质量单位。

谈话:上课前,你们到超市了解了哪些物品的重量,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500克、100克、5公斤等。

教师指出:计量物品轻重,可以用克、公斤、千克、吨作单位,都是计量单位。

其中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生活中常见的是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认识计量单位——克。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那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集中常见的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探究新知1、认识重量单位——克(g),教学例1。

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请你再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克与千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的概念,能够进行质量的单位换算,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单位,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计量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直观的形象思维能力,他们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是很清晰,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理解质量单位的换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的换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计量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的换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理解质量单位换算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利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理解质量单位的换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的质量单位换算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的换算方法。

3.巩固练习: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巩固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 》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 》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克和千克》部分,主要介绍了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该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克和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实际问题中的克和千克的应用。

教学难点:将克和千克的单位换算运用到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

四、教学准备1.教师:熟悉本节课教学内容,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教学辅助工具。

2.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准备纸笔以及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答、故事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克和千克概念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新知识1.明确克和千克的概念,介绍它们的关系和换算方法。

2.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

3. 拓展应用1.提供实际生活中的计量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克和千克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 总结反思通过案例讨论、概念梳理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图示;实际生活中的克和千克应用案例。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克和千克的重要概念和换算方法,也提升了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八、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配套练习册中关于克和千克的练习题。

2.在家中寻找实际生活中的克和千克应用案例,并做简单记录。

以上是本节课的说课稿,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以上内容符合要求,如有需要继续完善,请告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能恰当地选择质量单位。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直观的思维能力,他们对于质量单位并不陌生,但是在具体操作和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内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1千克=1000克,能够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1千克=1000克,能够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教学难点: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

2.新课导入: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了解1千克=1000克。

3.实际操作:让学生带来一些物品,如水果、文具等,进行称重,感受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计量不同物品的质量。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3篇)整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3篇)整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3篇)整理人教版学校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预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当怎么写?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学校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与千克》说课稿1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学校数学第四册的内容。

要求同学熟悉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同学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

从同学的感知规律和生活阅历动身,敏捷处置教材,先熟悉千克,再熟悉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和学问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试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同学熟悉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肯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洁的质量计算。

2、连续培育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鼓舞共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同学充足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同学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熟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熟悉。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纳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同学,虽然他们已养成肯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奇怪心强,依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爱好,激发他们的奇怪心,老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同学喜爱、熟识的嬉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同学充足去感受、发觉,猎取新知,同时还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同学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纳了让同学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同学乐观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克与千克》说课稿2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学校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导读: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

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用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用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用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说课稿一、教材背景分析从小学二年级起,学生将学会使用更大的重量单位——千克,从而更好地理解重量单位的转换,并且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对重量单位的直观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重量单位转换;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启发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解决方式;组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勇于实践的学习态度,激发其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及运用;•难点: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熟练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相关教学课件;2.班级准备相关计量器具,如称重秤等;3.学生准备好课本和笔记。

五、教学流程一、导入1.老师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比如说:如果我们买了500克的苹果,我们买10斤的苹果一共需要多少钱?2.学生思考一分钟后,展示他们的思路和答案。

二、讲授1.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及换算关系;2.通过例题讲解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3.继续举例说明克与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练习1.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2.学生个别完成,然后小组合作讨论。

四、拓展1.引导学生自行寻找日常生活中其他重量单位的例子,并尝试用克和千克进行换算;2.学生展示他们的解答,老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总结1.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克与千克的应用;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克:g•千克:kg•1kg=1000g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克与千克》。

在这堂课中,我将着重带领学生们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们掌握它们的基本概念和换算关系。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克和千克都是用来计量物体轻重的单位;•帮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们感受克和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让学生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通过游戏和练习,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克的认识:介绍克的定义、符号和常见物品重量单位;•千克的认识:介绍千克的定义、符号和常见物品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换算:介绍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物展示: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克和千克的实际重量;•动手操作: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掂量物品的重量,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让学生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游戏和练习:通过游戏和练习,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克与千克。

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对重量单位的认识和了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知识(1)克的认知•克的定义:克是用来计量非常轻的物体的质量单位,符号为g。

•常见的克单位物品:硬币、纽扣等。

•动手操作:让学生们用天平称量一些物品的重量,如硬币、纽扣等,帮助他们建立对克的实际概念。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还缺乏对质量单位大小、换算关系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质量单位,建立质量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质量单位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质量单位。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如:“小猴开店”情境,让学生观察、交流,感知质量单位。

2.新课导入: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让学生认识它们。

3.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称量活动,体会质量单位的大小,建立质量观念。

4.换算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6.拓展延伸:设计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标题:克和千克的认识2.板书内容:–质量单位:克、千克–换算关系:1千克 = 1000克–实践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克和千克》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克和千克》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克和千克》说课稿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克和千克》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的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克和千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拟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拟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拟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

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根底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新备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新备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新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八单元《克和千克》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转换,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他们在学习这一单元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的概念。

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质量单位的转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转换。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转换,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教学难点:质量单位的转换,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

2.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质量单位的概念和转换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质量单位的转换方法,让学生掌握转换技巧。

4.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质量单位的转换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及转换方法。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克(g)——> 千克(kg)1.1千克 = 1000克2.1克 = 0.001千克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范文模板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范文模板

小学数学说课稿: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范文模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

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

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page]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优质】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优质】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优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将教材的意图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机结合,整堂课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求知中快乐,在快乐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基于以上的教育教学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等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经验是学生建立质量概念的重要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悟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一一、说课程要求《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是有关数概念的教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

这一单元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估计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五个信息窗。

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个信息窗理解意义、数数、读数、写数、组成、数位五个内容。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这一信息窗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

估计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体这种估计方法。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这一信息窗分为整百整千数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个内容。

二、说地位与作用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

《万以内数的认识》经过学生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

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

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大小,认识近似数、估计,正确口算。

2、能力目标: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他人帮助下,能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1、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

2、数位的意义和顺序3、万以内数的读写。

4、数的组成教学难点: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2、体会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三、说教学策略1、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首先结合学生的做操情景,来估计一下有多少人,然后再去数一数,算一算引入“千”这一计算单位,然后引导学生来这样“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的数”,“百个百个的数”,“千个千个的数”的数学活动,知道10个一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体会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并通过现实情境估计二年级学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和“多少本书有一千张纸”“多少本书有一万张纸”的活动来进一步感受大数千、万。

在理解数位的意义时,由于生活中很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知识,充分借助计数器理解百位、千位、万位等数位的意义。

在数数时,对学生来说,拐弯处的数数,是一个难点,如:989数下一个时,学生直接数1000,这时我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认识到下一个应该是990。

并再通过举类似的`例子(如:489数下一个,679数下一个等)进一步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

同时板书时,我把989和990后两位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989下一个是990,就是和89下一个是90是一样。

在读数和写数时,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的数是一个难点,如读2003时,出现两千零三和两千零零三两种读法,这是通过学生交流,学生知道读两个零重复了,读两千零三就可以。

在写一千零八时,有写成108的,通过学生交流,并借助计数器来拨拨,认识到“1”在千位上,“8”在个位上,理解0占位的必要性。

在数的组成这里,与读数和写数来结合的,同时结合借助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来体会数位上数的意义。

练习题中涉及到的数的规律,实际是对数数和数位意义知识的延伸,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在这里借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方法,然后再解决问题。

2、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的方法多样化,只要能比较出来就可以。

引导学生研究,总结出下面几种方法:方法一:根据数位来比较,数位不同时,数位多的数大(例如:1008和987,1008是四位数,987是三位数,所以1008大于987),数位相同时从高高位比起。

(例如:968和980,都是三位数,但是980的十位是8,968的十位是6,8大于6,所以980大于968)方法二:借助一个标准来比较。

(例如:1008和987。

1008大于1000,987小于1000,所以1008大于987)方法三:渗透近似数来比较(不易要求过高,重点培养学生数感)(例如895和806,通过学生想895和806离得哪个整百数近,得到895的近似数是900,806的近似数是800,900大于800,所以895大于806。

3、估计估算。

先让学生独立的估计,再组织交流估计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对结果同样不要求精确、统一。

在估算过程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策略进行估计,避免毫无根据的估计。

通过情境图,估计有多少人在做操?先输出20个人来,然后圈一圈,再看看总人数中有几个这么多,这样就可以估计出总人数。

同时增加一些身边的素材,估计一下一张书页的字数、二年级学生的人数、全校的人数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4、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先复习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增加迁移效果。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口算方法。

同时特别关注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方法,为学习整千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作铺垫。

在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120看成12个十时,可以借助计数器或者小棒很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二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

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一、学情分析: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

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

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猜一猜:(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

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所以分3步来实施: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