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法知识点
(完整版)《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决胜高考之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信蔡哥考本科重金属污染: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海洋石油污染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 ,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1. 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大气污染物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治理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要点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1.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3.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4.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下环境经济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支持.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1.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2.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3.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主要是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6.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7.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8.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9.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7. 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信息的;二不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的;三不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时限公开环境信息的;四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的.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预防、治理1.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2.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3.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5.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6.禁止企事业单位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7.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以及、、、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8.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一被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为重点监控企业的;二具有试验、分析、检测等功能的化学、医药、生物类省级重点以上实验室、二级以上医院、污染物集中处置单位等污染物排放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或者可能对环境敏感区造成较大影响的;三三年内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因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四其他有必要列入的情形.9.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10.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11.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12.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13.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14.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15.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16.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17.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18.国家鼓励燃煤单位采用先进的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技术和装置,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19.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排污方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20.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制药、矿产开采等企业,应当加强精细化管理,采取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严格控制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21.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设施或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22.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23.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缴纳排污费,不能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责任.24.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25.企事业单位存放可溶性剧毒废渣的场所,应当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的措施.三监督管理1.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2.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要针对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和排污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情形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措施的.3.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4.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5.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6.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交通、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7.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经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验收不合格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8.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水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9.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10.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11.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意见后,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并下达实施.12.国家对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控制或者削减本行政区域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13.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总量控制指标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对国家重点大气污染物之外的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14.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登记;其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应当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当事先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15.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16.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1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1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1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20.国家鼓励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利用保险工具来参与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促使其快速恢复正常生产;有利于发挥保险机制的社会管理功能,利用费率杠杆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使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1.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情况复杂的,经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22.停产整治决定解除后,跟踪检查发现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由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23.水污染防治应当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4.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25.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26.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四企事业单位的法律责任1.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2.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3.限制生产一般不超过3个月;情况复杂的,经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4.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5.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6.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7.燃煤电厂和其他燃煤单位应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装置,或者采取技术改造等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8.根据环境保护法,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9.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10.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11.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12.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1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14.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15.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停产整治措施的情形主要针对通过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以及非法排放含重金属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污染物.16.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依法可以不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17.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具体的环境经济政策有1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3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18.江苏省政府规定,大气污染防治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原则,建立政府监管、公众参与、共同治理、联防联控的防治机制.。
环保法知识点

论述题一、新环保法的五大亮点1.定调关键词:保护优先法条:环保法第5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理论:80年代是以经济发展为主,90年代是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现在的共识:保护必须走在前头;并且现在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是并重的;定调以后还要依赖于具体怎么实行;2.授权关键词:环保部门拥有执法权法条:环保法第六章法律责任以前环保部门没有执法权,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若地方政府保护,环保部门根本无能为力;而新环保法授予了环保部门执法权;3.狠罚关键词:按日记罚不设上限法条:环保法第59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以前企业的违法成本太低,处罚太低;不足以对污染企业带来威慑力;现在的按日连续处罚办法上不封顶,给企业带来威慑力4.限批关键词:环保部门可以说不若一个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规定的总量,环保部门将不批准其增设新的工厂;即不能在环境治理没有达标的情况下再继续增加污染量;5.公益扩大了环境保护方面公益诉讼的主体法条:第58条环境污染的利益损害者很难找到,所以要由环保组织和个人提起诉讼;二、新环保法的五大原则根据新环保法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优先、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1、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是指在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确立环境保护优先的法律地位,作为指导调整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法律准则;首先,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是当今世界上环境保护法的发展趋势;其次,协调发展原则是现实生活中往往成为“经济优先”的代名词,再次,这一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环境立法上,鉴于我国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从长远看,我们将为治理污染和环境恢复付出更高昂的费用;2、预防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简称,指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把防止产生环境问题放在首位,事先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在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中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造成污染、破坏,防止生态平衡,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不可避免或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采取措施治理;3、公众参与原则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有权参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过程,参与环境管理并对环境管理部门以及单位、个人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行为进行监督;4、损害担责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源和被其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人或受益人应当对自然资源的权利人或生态服务提供人给予补偿;三、公益诉讼即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公益性诉讼,是指由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使环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即将遭受侵害时,法律允许其他的法人、自然人或社会团体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我国新环保法第58条对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做了以下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与传统的、一般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相比,环境公益诉讼有其特殊性:1、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具有特殊性;环境公益诉讼的发起者不一定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者包括社会成员,如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成员,既可以是直接的受害人,也可以是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任何组织或个人为了维护国家、社会利益都可把侵害公共环境利益之人推上被告席;环境公益诉讼的对象既包括一般的民事主体,也包括;一般的民事主体,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当其行为对环境公共利益构成损害,而环境行政控制无力或不能干预时,即可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对象;国家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构成了对环境公共利益损害的不当行政行为,也是环境公益诉讼的对象;2、环境公益诉讼目的具有特殊性;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具体来说,是为了保护国家环境利益、社会环境利益、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环境利益,追求社会公正、公平,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3、环境公益诉讼具有显着的预防性,同时兼具补救功能;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及最终裁决并不要求一定有损害事实发生,只要能根据有关情况合理判断出可能使社会公益受到侵害,即可提起诉讼,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不受违法侵害行为的侵害,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这种预防功能尤为明显且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环境一旦遭受破坏就难以恢复原状,所以法律有必要在环境侵害尚未发生或尚未完全发生时就容许公民适用司法手段加以排除,从而阻止环境公益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或危害;4、环境公益诉讼诉讼对象特殊性;环境公益诉讼可以是针对民事主体,也可以是针对行政主体;一般民事主体是指由于在社会生活经济活动中对环境造成破坏或损害即可以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对象;而在行政主体而言,行政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在个体利益的驱动下也往往未履行其法定职责,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国家推行的一些规划计划政策也只注重了经济利益忽略了环境价值,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所以这也就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另一类对象;四、公众参与制度新环境法在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第五十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制度主要包括的方面:参与范围包括环境立法、环境决策、环境监督、环境救济等不同阶段的环境法律实施活动;出席听证会、提建议、监督举报、公益诉讼等方式;好处:1.公众参与是扞卫自身利益的需要,生产生活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也是保护人类自身利益;2.公众参与有利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政府固然可以代表公众实现公共利益,但有时政府目光短浅受一些短期利益的牵制,难以实现公众所要求的目标,使公众参与进来,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并且环境专家的意见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3.公众参与对政府管理环境起辅助作用;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技术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政府不能及时全面的搜集到信息,而公众生活在环境之中容易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帮助;其次,政府资源的不足需要全社会投入人力、物力、资金保证环保事业的顺利进行;另外有些环保部门徇私枉法,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公众利益;政府管理的这些弊端从反面说明了引入公众参与制度的必要性;4.公众参与有利于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政府是追究环境违法行为责任的主体,但是环境问题具有广泛性、复杂性,仅仅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全面监控,而公众的广泛性可以弥补政府监督的缺陷;就各国情况来看,目前环境执法不太受重视,公众参与可以使自己救济自己,减轻了环境执法部门的负担,同时也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非法侵害;由此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有效监督只有通过公众参与才能实现;五、信息公开是指政府和各种组织机构向公众公开或开放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使其他组织机构和公众个人可以基于任何正当的理由和采用尽可能简便的方法获得上述信息;新环保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第五十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第五十五条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信息公开的价值:同上案例分析一、按日连续处罚的适用条件、罚款计算金额、责令整改期限适用条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日连续处罚办法第5条,第12条第五条排污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罚款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实施按日连续处罚:一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二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三排放法律、法规规定禁止排放的污染物的;四违法倾倒危险废物的;五其他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第十二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时发现排污者拒不改正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的,可以对其实施按日连续处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时发现排污者已经改正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或者已经停产、停业、关闭的,不启动按日连续处罚;罚款计算金额:第19条按日连续处罚每日的罚款数额,为原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罚款数额;按照按日连续处罚规则决定的罚款数额,为原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罚款数额乘以计罚日数;责令整改期限:第17条按日连续处罚的计罚日数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送达排污者之日的次日起,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发现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之日止;再次复查仍拒不改正的,计罚日数累计执行;3、行政拘留行政拘留第6条第六条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通过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是指篡改、伪造用于监控、监测污染物排放的手工及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的监测数据,包括以下情形:一违反国家规定,对污染源监控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或者对污染源监控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造成污染源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二破坏、损毁监控仪器站房、通讯线路、信息采集传输设备、视频设备、电力设备、空调、风机、采样泵及其它监控设施的,以及破坏、损毁监控设施采样管线,破坏、损毁监控仪器、仪表的;三稀释排放的污染物故意干扰监测数据的;四其他致使监测、监控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形;适用范围环保法第63条第六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象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办理尚不构成犯罪,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仍需要移送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的案件;罚款按日连续水污染治理第75条第七十五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产整顿;除前款规定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或者私设暗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私设暗管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提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依照前款规定采取措施、给予处罚。
道法环保知识点总结

道法环保知识点总结一、环保意识环保意识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和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
环保意识的增强是环保工作的首要前提。
通过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推行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和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
环保意识的培养可通过教育宣传、媒体报道等途径进行,不断推动公众参与环保行动,扩大环保影响。
二、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各种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主要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源头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废气、焚烧垃圾等;水污染源头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农药流入水中、城市污水排放等;土壤污染源头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化肥农药渗入土壤等。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自然生态和大气水土资源产生重要影响。
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确保后代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一种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87年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随后又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会议上得到普遍认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念是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
四、节约资源节约资源是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消耗程度。
节约资源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目前,全球自然资源消耗速度远远超过自然资源负荷能力,因此节约资源是一项迫切的环保任务。
开展节约资源工作,应该从各个角度入手,包括资源管理、产品设计、生活习惯等。
五、绿色生活绿色生活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采取环保行动,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生活主张低碳生活、低能耗生活和低排放生活。
推行绿色生活需要人们改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饮食、交通、居住、娱乐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个人环保的目标。
六、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追求。
生态文明理念首次提出是在当今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旨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体系。
环境保护法知识点

环境保护法知识点一、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和目的环境保护法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1.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3. 公众参与原则4. 损害担责原则三、环境保护的主要制度1. 环境规划制度2. 环境标准制度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 “三同时”制度5. 排污收费制度6. 总量控制制度7. 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四、环境法律责任1. 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等。
行政处分主要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环境违法失职行为。
2.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3. 刑事责任对于严重违反环境保护法,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环境污染防治1. 大气污染防治2. 水污染防治3. 土壤污染防治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5. 噪声污染防治六、自然资源保护1. 土地资源保护2. 水资源保护3. 森林资源保护4. 草原资源保护5. 矿产资源保护七、生态保护1. 生物多样性保护2. 自然保护区保护3. 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八、国际环境保护1.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2. 我国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和协定。
应知应会环境保护知识

应知应会环境保护知识简介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应知应会的环境保护知识。
知识点一: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资源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们应该遵循“减少、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纸张浪费等。
知识点二:能源的选择能源的选择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优先选择清洁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
同时,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知识点三: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保护生态系统意味着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我们应该保护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知识点四:废物的处理废物的正确处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我们应该分类垃圾,将可回收物、有害物质和普通垃圾分开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支持可持续发展,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知识点五:环保法律法规了解环保法律法规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遵守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同时,如果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及时举报。
知识点六: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是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结论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了解环境保护知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和未来。
参考资料。
环境法知识点

(3)结论要为决策提供依据
→程序:环境影响初步分析→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在项目任务书下达前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进行预审,并签署意见→报送当地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1.环境法主体:
→公民:环境权(1)自然人的地位(2)环境权,自然的权利,自然享有权(3)内容:使用,知情,参与,请求(4)环境义务:容忍,保护,付费
→企业:环境责任(1)环境资源使用权:附加的义务(2)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3)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政府:环境责任(1)政府的地位,权力,责任(2)环境管理权:事前,事中,时候监管权(3)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环境法基本法:
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法(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污染防治法(水、大气,土壤)/资源保护法(森林)/区域保护法(有毒有害物质管制法)
2.环境法基本原则
含义: 由环境法所确认并体现,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体系,反映环境法的价值、基本特征及性质,对贯彻和实施环境法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3.风险预防原则:指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开发和建设活动中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而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要积极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
→法律适用:保护环境的一般义务(前提:理性有限,资源有限)/合理规划、有计划开发利用/环境标准控制/环境影响评价/谨慎对待科学不确定问题
种类:城市大气/地面水/地下水/生活饮用水/工业污染源监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知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法规,旨在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该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程序、内容、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环境影响评价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以及区域开发等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活动。
具体包括:工业、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等领域的建设项目;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利用、土地利用等活动;以及其他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活动。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阶段和审批阶段。
1. 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
2.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阶段: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项目概况、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依据和结论等内容。
3. 审批阶段: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有关环保部门审批。
环保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将审批结果通知项目建设单位。
如未通过审批,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整改。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项目概况: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规模、选址、生产工艺等。
2.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对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分析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项目的特点和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预测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生态破坏、资源消耗等方面。
4.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提出针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论证,确保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道法环保知识点总结大全

道法环保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环保意识及道德观念的建立1.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环保意识的建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能够倡导人们尊重自然,珍爱地球,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以行动为它付诸实践。
- 环保意识的提高,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浪费。
2. 道德观念的培养- 环保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让环保意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环保法律法规的重要性1. 环境保护法律的出台- 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
这些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
-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也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处罚。
2. 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 与法律的出台相对应的是,环保部门对环境法规的执行也至关重要。
- 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需要有关部门严格执法,保护环境资源,确保环境质量。
三、环保工作的主要内容1. 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
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露天燃烧等都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 从源头着手,减少排放,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是解决大气污染的关键。
2. 水污染治理- 水污染是另一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农田农药残留等。
- 净化水体、完善污水处理设施、规范排放标准都是治理水污染的途径。
3. 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 垃圾问题是当前城市环境保护的一个难题,有效处理垃圾是环保工作的又一重点。
- 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和建立高效的垃圾处理系统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关键。
4. 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 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是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 发展生态旅游、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提高环境自然保护地的覆盖率,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一、环境问题的现状1.气候变化: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冰川融化等。
2.大气污染: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煤烟等引发的雾霾问题。
3.水资源短缺:过度用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导致的水资源不足。
4.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砍伐、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等导致的物种灭绝问题。
5.土地退化:过度开垦、过度化肥使用、水土流失等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
二、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1.预防原则:在环境破坏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
2.治理原则:对已发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和修复,例如清洁能源的推广、废水处理等。
3.三废处理:工业和生活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合理排放和处理。
4.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5.生态修复: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海洋保护等方式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1.可持续发展概念: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
3.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
5.公众参与与社会责任:加强公众参与,提倡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四、国际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1.《巴黎协定》:旨在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2.《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地球生物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
3.《反沙漠化公约》:旨在应对土地荒漠化和干旱问题,保护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
4.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推动自然保护事业,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五、个人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责任1.节约能源与水资源:合理使用能源,减少电力和水的浪费。
2.减少废物产生: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和回收资源。
完整版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点

完整版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点1. 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基本法律法规,于1989年颁布实施,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护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 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责任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 大气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00年颁布实施,主要针对大气污染进行防治,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维护人体健康。
-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排放许可制度等。
- 大气污染防治法还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具体职责和程序,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监测、评估和治理等。
3. 水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于2008年颁布实施,旨在预防和控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维护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
- 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排放许可制度等。
- 水污染防治法还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包括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监测、治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
4. 土壤污染防治法- 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8年颁布实施,旨在防治土壤污染,保护土壤资源,维护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
- 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标准等。
- 土壤污染防治法还确定了各级政府、土地经营者和土壤利用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监督、治理和修复等方面。
5. 生态环境保护法- 生态环境保护法于2019年颁布实施,着眼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 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等。
- 生态环境保护法还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6. 废物管理法- 废物管理法于2020年颁布实施,旨在促进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知识点

环境保护知识点一、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系列行为和举措。
二、为什么需要环境保护?1. 生态平衡维护:环境保护可以防止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保护动植物种群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 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可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
3. 气候调节:环境保护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地球气候系统的稳定。
4. 健康保护:环境保护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环境保护的方法1. 节约能源:合理使用能源,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2. 减少废弃物:垃圾分类处理,推广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3. 绿色出行:鼓励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减少尾气排放。
4. 植树造林: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5. 水资源保护:合理使用水资源,防止水资源过度开采和污染,节约用水。
6. 禁止乱倒垃圾和污水:严禁乱倒垃圾和污水,保护水体和土壤的健康。
7. 推广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8. 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 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可以避免生物灭绝,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2. 保护人类健康:环境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环境保护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率,确保人民健康。
3.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保护地球家园:环境保护是人类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和义务,为后代子孙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环境保护的倡导者和机构1. 政府部门: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力度。
2. 环保组织:推动环境保护的宣传和倡导,号召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完整版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点

完整版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点
1. 环境保护法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主要内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与监察、重点污染源的防治等
2. 大气污染防治法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主要内容:大气污染的防治目标和任务、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大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估等
3. 水污染防治法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主要内容:水污染的防治目标和任务、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水污染的监测、总量控制等
4. 噪声污染防治法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 主要内容:噪声污染的防治目标和任务、噪声的排放标准和
控制措施、噪声的监测和评估等
5.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主要内容:固体废物的处置和利用、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管理、固体废物的监管等
6.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主要内容:放射性污染的控制和防治、放射性废物的管理、
放射性物质的监测等
以上是环保法律法规的主要知识点,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环
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家应当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共
同努力保护我们的环境。
环法知识点 1-6章 11-12章

第一章法的特点、渊源和作用§1、法的含义、本质和特征p1●法的概念、本质和特征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本质:法(律)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
它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并受统治阶级的生活条件决定。
●法的基本特征1、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和技术规范3、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制裁包括司法制裁(刑事制裁和民事制裁)、行政制裁§2、法(律)的渊源和分类p5●法(律)的渊源和分类法的效力渊源主要是成文法(制定法)和判例法两种;我国法的渊源只有成文法,主要包括:宪法、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
●法律效力比较: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际条约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国家形式、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原则和方针、国家机关的组成、职权等。
§3、法的作用(规范和社会作用)p8●1、规范作用(1)通过法律条文指引人们的行为;(2)是衡量是否违法的具体标准;(3)具有教育作用;(4)与国家强制力密不可分●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社会作用1、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2、确认各种主体的权利和义务;3、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环境;4、保障和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5、预防和解决争端,预防和制裁违法犯罪;6、对外交往。
●重要性:•“人治社会”“法治社会”;•保障国家各项政策、方针的相对稳定;•充分保障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遏制腐败•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p11●什么是环保法?(概念)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危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保基础必学知识点

环保基础必学知识点1. 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减少污染和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2. 环境问题的主要形式: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
3. 环境保护的原则:包括预防原则、综合利用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
4. 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主要原因包括工业活动、能源消耗、交通运输、农业、人口增长等。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如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加、水污染导致水源变质、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等。
5. 环境治理的措施:包括环境监测和评估、环境规划、污染物减排、治理与修复、环境法律法规等。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普及环保知识,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6.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在环境保护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被广泛应用,以保证人类社会的长期生存和繁荣。
7. 低碳生活的推广:低碳生活是指通过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减少个人或家庭的碳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包括节约用电、降低耗碳出行、加强垃圾分类等。
8. 环保意识的培养:从儿童开始培养环保意识,如开展环保教育、推广环保习惯、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使更多的人关注环保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
9. 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推广和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10.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国际间通过签署环境保护协议和合作项目,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联合国环境署、《巴黎协定》等。
以上是环保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共同营造一个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
环境保护知识点

环境保护知识点环境保护知识点1、照明用电注意随手关灯,使用高效节能灯泡,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单单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
白天可以干完的事不留着晚上做,洗衣服、写作业在天黑之前做完。
早睡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又环保节能。
2、家用电器的节能使用购买洗衣机、电视机或其他电器时,选择可靠的低耗节能产品。
电视、电脑不用时及时切断电源,既节约用电又防止插座短路引发火灾的隐患。
不用时关掉饮水机的电源。
保持冰箱处于无霜状态。
3、爱惜衣物之道穿衣以大方、简洁、庄重为美,加少量的时尚即可。
相比那些时尚的服饰,传统衣着的保鲜度和耐用性更好。
外出时穿的正式服装和家居服分开,回家就换上宽松舒适的家居服,可以延长正装的寿命。
4、节水妙招淘米水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或者浇花。
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既节水省时,又可少用洗涤剂,减少水污染。
冲洗衣服时,可以加入少量肥皂粉,因为洗衣粉遇到肥皂会减少很多泡沫,既省水又节约清洗时间。
5、低碳烹调法尽量节约厨房里的能源。
食用油在加热时产生致癌物,并造成油烟污染居室环境。
减少煎炒烹炸的菜肴,多煮食蔬菜。
不要把饭锅和水壶装得太满,否则煮沸后溢出汤水,既浪费能源,又容易扑灭灶火,引发燃气泄漏。
调整火苗的燃烧范围,使其不超过锅底外缘,取得最佳加热效果。
如果锅小火大的话,火苗烧在锅底四周只会白白消耗燃气。
环境保护知识点1、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
在正常状况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保持动态平衡,使人体得以正常生长、发育,充满活力。
由于人类的活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危害人类自身及其它生物正常发展的现象,就是环境污染。
当环境受到污染时,环境中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放射性物质等达到一定的量后,就会影响人体机能,产生中毒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化学、物理、生物三种,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从时间上可分为急性、慢性、远期三种情况,有的环境污染不仅危害我们自身,还会影响到下一代。
2021年司考国际法第三章知识点:国际环境保护法

2021年司考国际法第三章知识点:国际环境保护法一、国际环境法的原则1.国家环境主权和不损害其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原则。
这项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各国享有按照自主的环境政策和本国的环境法律开发本国资源的权利,同时又有义务保证在其管辖和控制下的活动,不损坏别国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
(2)各国为保护世界环境实行的一切国际合作活动,都必须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
2.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该原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的普遍参加与合作,而不能仅由少数国家决定;二是作为国际社会成员的所有国家都应该并且有权参与保护与改善国际环境的行动。
合作包括诸如防止跨界污染,预防突发环境事件、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水平等各个方面。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所谓责任的共同性是指环境作为全人类共同利益所在,保护环境需要所有国家的合作与努力。
因为环境本身的整体性,各国对保护世界环境应承担共同的责任,包括:保护和改善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并防止损害其管辖范围外的环境;各国应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在环境方面相互合作和支持。
所谓责任的区别性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其历对环境恶化成因中所起作用不同,所以,承担的责任理应有所区别。
发达国家理应对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给予更多的协助,承担更大的责任。
4.可持续发展原则。
这个原则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以能够持续的方式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对于可再生的资源应在保持其再生水平下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应在保存和不以其耗尽的前提下利用。
(2)应将保护环境与经济及其他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不能以环境否定发展,也不能以发展牺牲环境。
(3)对自然环境及资源的拥有和利用,不但是当代人类不分种族、民族平等享有的权利,还应该是后代人类同样享有的权利。
二、国际环境保护的主要制度(一)大气环境保护1.防止气候变化。
主要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九年级环境保护知识点

九年级环境保护知识点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和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以下是九年级环境保护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环境问题的现状目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存和健康。
二、空气污染与防治空气污染指大气中出现的有害物质超过正常水平,对人体、动植物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焚烧垃圾等。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们可以采取减少车辆使用、增加绿化覆盖、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
三、水污染与防治水污染是指水体被有害物质污染,无法维持生态平衡从而对人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带来威胁。
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非点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处理不当等。
为了净化水源,我们应该强化污水处理,促进循环水利用,并减少化学品的使用。
四、土地退化与防治土地退化是指原有土地资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发生变化,导致土壤失去生产力的现象。
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开垦、不合理农耕方式和城市扩张等。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我们应该推广科学耕作技术,加强土地保护意识,限制城市扩张,并加强土壤修复工作。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目前,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和非法贸易等。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禁止非法捕猎和贸易,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六、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满足当前需求的方式利用资源,同时保护环境,以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我们应该推广节能减排、推动循环经济和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七、个人责任与行动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来保护环境。
小学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全解

小学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全解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地球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作为地球的未来,小学生也应该了解和学习如何保护环境,以确保我们的家园能够永续发展。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小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环保知识点。
1. 什么是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使人类和其他生物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它关注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保护,还包括保护动植物种类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等。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2. 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环境保护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环境受到破坏,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此外,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都将受到影响,对我们的生存产生威胁。
3. 如何保护环境?1) 节约用水:小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如及时关好水龙头,不浪费水资源。
同时,小学生还可以参与到节约用水的活动中,例如组织水资源的调研,宣传节约用水的意义等。
2) 保护水源:小学生应该了解水源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保护水源的行动中。
例如,他们可以参与河流和湖泊的清洁活动,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
3) 减少垃圾:小学生应该学会分类垃圾,并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处理。
他们可以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将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分开,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4) 种树造林:小学生可以参与到植树活动中,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
通过种树,他们可以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5) 关爱动物:小学生应该学会保护动物,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不买与动物有关的非法制品。
他们可以参与到保护动物的组织中,了解动物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方法。
6) 节约能源:小学生应该从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如合理使用电器设备,养成开关灯、关电源的好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保法知识点
环保法,全称环境保护法,是一部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法律。
环保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环保法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的法
律框架。
一、环保法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
来越高。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环保法。
我国的环保法历经多次修订,目前的环保法规定了环境管理部门
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二、环保法的基本原则
环保法强调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指导
方针。
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 预防为主:环境污染首先应该通过预防措施来进行控制,防止环
境问题的发生。
2. 综合治理:环境保护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
3. 责任追究:环境违法行为应该追究责任,对违法者进行处罚,以
起到警示作用。
4.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保护环境是
每个人的责任。
5. 科学决策:环保政策应该基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不断提高环
保治理的科学性。
三、环保法的重要内容
环保法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控制、
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
以下是环保法的一些重要内容:
1. 环境影响评价:在重大建设项目启动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 污染物排放控制:环保法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了限制和管理,要求
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3.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出了要求,保护重要
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生态破坏。
4. 资源利用:环保法鼓励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减
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四、环保法的实施与监督
环保法的实施与监督是确保法律落实的关键环节。
环保法规定了环
境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对于违反环保法的行为进行处罚。
此外,
环保法还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加强舆论监督,提高环保意识。
结语
环保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法律工具,它对于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了解环保法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