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一、慢性肾炎的定义慢性肾炎是一种逐渐发展并进展为肾功能不全的慢性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的慢性炎症和肾间质的慢性病变。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与肾经络的调节失衡、气血运行的不畅有关。
二、慢性肾炎的病因1.外感因素:感受寒湿、风邪等外邪侵袭。
2.饮食不当:长期食用辛辣、油腻食物,过度饮酒,过食盐分等。
3.情志失调:长期情绪低落、抑郁、过度思虑等。
4.其他因素: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长期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等。
三、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一)证候分类1.阳虚型:肾阳不足,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
2.阴虚型:肾阴亏损,主要表现为午后潮热、口干咽燥、夜尿增多等。
3.湿热型:湿热壅盛,主要表现为尿黄赤、口苦咽干、腰酸腿软等。
4.血瘀型:气血凝滞,主要表现为尿液混浊、舌紫黯、舌苔白腻等。
5.痰湿型:湿浊内蕴,主要表现为尿液混浊、腹胀便溏、头晕目眩等。
(二)辨证要点1.症状分析: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如尿量增多或减少、尿频尿急、腹胀腹痛等。
2.舌诊:观察舌体的颜色、形态、苔质等,如舌质淡白、舌苔黄腻等。
3.脉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判断脉象的弦细、滑数等特点。
(三)辨证分型1.肾阳虚证:证候特点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治疗以温补肾阳为主。
2.肾阴虚证:证候特点为午后潮热、口干咽燥、夜尿增多等,治疗以滋阴养肾为主。
3.湿热蕴结证:证候特点为尿黄赤、口苦咽干、腰酸腿软等,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4.血瘀阻滞证:证候特点为尿液混浊、舌紫黯、舌苔白腻等,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
(四)辨证标准根据患者的疾病症状和辨证特点,结合舌诊、脉诊等辨证方法,进行辨证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附件:1.临床检验报告: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等检验项目。
2.影像学检查报告:如B超、CT等检查结果,以了解肾脏结构和病变情况。
法律名词及注释:1.慢性肾炎:指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慢性炎症,常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内容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泌尿系统疾病。
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
由于本组疾病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可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临床特点为病程长,起病前多有一个漫长的无症状的尿异常期,然后缓慢持续进行性发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药治疗疗效清热解毒药病因病机中医学认识慢性肾炎中医认为是由于肾脏元气亏虚,内外邪毒瘀阻肾络,肾体受损,肾用失司而发为本病。
本病病位在肾,涉及肺脾肝心四脏。
病性多虚实夹杂,肾元亏虚为本,外邪袭肾为标。
病程较长,且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多预后不良。
肾病水肿在急性发作时,常因风邪外袭,肺的治节、肃降失司,可以出现面部水肿;脾虚不能运化则水湿潴留也可发生水肿;肾虚不能化气,亦可水湿潴留而水肿。
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三焦借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来推动水液的蒸化、吸收、输布、利用、排泄。
因此,风、寒、湿、毒等因素阻遏三焦气化功能,则必然导致水肿的发生。
肾病水肿的病机与肺、脾、肾、肝、三焦对水液代谢功能失调有关。
西医学认识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类型不尽相同,但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
除免疫因素外,非免疫非炎症因素占有重要作用。
诊断本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症状轻重不一,可有一个相当长的无症状尿异常。
慢性肾炎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水肿、高血压、尿异常,三者可以同时并见,也可以单一或相兼出现。
早期可有体倦乏力,腰膝酸痛,纳差等,水肿时有时无,病情时轻时重,随着病情的发展可渐有夜尿增多,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最后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一一尿毒症。
西医诊断标准(1)从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起,尿异常所见或高血压持续以上。
(2)起病时缺乏明显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症状,而尿异常所见(指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的全部或一部分)存在继续以上。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有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有特效效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有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有特效效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炎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运用方便、能够直接观察、随时掌握等多种优点。
特别是药源性疾病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中医外治法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炎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慢性肾炎除本脏自病外,尚可累及肺、脾、肝等脏器。
且随发病诱因的不同,可伴有风寒、风热、水湿、湿热、瘀血、湿浊等邪实的证候,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各种病理变化。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肾炎不仅要治肾,还要结合运用治肺、治脾、治肝、祛邪等手段,达到治疗的目的,且不易复发。
(2)扶正为主的治疗思想慢性肾炎在其形成、发展、直至肾功能衰竭的整个过程中,无不内涵“虚”之本质,“本虚”贯穿疾病的始终,是一个突出的病理现象,即使有时表现出邪实的证候,也是暂时的,或在正虚的基础上兼夹邪实。
慢性肾炎这一病理特点,决定了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辅以祛除病邪的治疗法则是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主要指导思想。
扶正法则可多样,如温肾健脾、健脾补肾、补养肝肾、气血双补、填精补虚、益肾润肺、补血固精等,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
当然,注重扶助正气,并不排除祛邪法的运用,但各种祛除病邪法的运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祛除病邪以达到保存正气的目的,“邪去正安”,故祛邪法在客观上亦起到了扶正的目的。
华丹肾炎灵颗粒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上述的病因病机,灵运巧思,利用药物相反或相成的药性及功能,相互配合,彼此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疗效的组合形式,起到“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奇效。
华丹肾炎灵颗粒方中君药选用旱莲草、女贞子,两药相配,补腰膝,壮筋骨,强肾阴,乌须发。
旱莲草甘寒、汁黑入肾补精,故能益下而荣上,强阴而黑发;女贞子甘平,少阴之精,隆冬不凋,其色青黑,益肝补肾。
二者得配补肾益肝,对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失眼多梦,耳鸣遗精等症,悉可选用。
肾为生身之本,是生长收藏之源,病程延久,正气亏虚,不宜妄用消伐,肾藏真阴而寓真阳,当依阴阳互根的原理,从滋阴以济阳(因湿从热化耗阴损阳),而澄其本,所以用为主药,臣以大蓟、小蓟(大蓟凉血止血之外,并疗痈肿;小蓟专长于退热)地榆、马齿觅、茯苓、猪苓、车前子既可集中药力清热解毒,利湿化浊,行水消肿,同时还有凉血化瘀,宣畅三焦,疏其气血,以控制慢性肾炎继发感染之药效。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专家介绍,慢性肾炎是一组多病因的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的肾小球疾病,但多数患者病因不明,与链球菌感染并无明确关系,据统计仅15%~20%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至,但由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亚临床型不易被诊断,故实际上百分比可能要高些。
那么,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是什么?下面专家为您详细介绍。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慢性肾炎在临床上是一种病情呈渐进性恶化进展的肾病类型。
早期阶段的慢性肾炎,症状轻微,患者无明显的不适感觉,很难引起肾炎病人的足够重视。
然而,慢性肾炎病情久拖延而未能及时有效控制,则病情将会不断的恶化,最终结局就是肾衰、尿毒症。
因此应积极及时地治疗慢性肾炎。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1、肺肾气虚主证: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易于感冒,腰脊酸痛,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治法:补益肺肾方药:益气补肾汤加减: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山茱萸、炙甘草、大枣。
2、脾肾阳虚主证:浮肿明显,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脊酸痛或胫酸腿软,,神疲乏力,纳呆便溏,尿少色清,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附子、干姜、白术、白芍、茯苓。
3、肝肾阴虚主证: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虚烦失眠,手足心热,或见肢体轻度浮肿,或见尿血,口干咽燥,小便短赤涩痛,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腻,脉细数或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怀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知母、黄柏。
4、气阴两虚主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或易感冒,心悸气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肢体微肿,或见血尿,舌红少苔,脉细或弱。
本文转载自北京总院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人参、黄芪、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以上是专家为您介绍的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专家提醒广大朋友,由于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建议您治疗慢性肾炎应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治疗,以免给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
国内统计,系膜增殖性肾炎最多,其次为局灶性肾小球硬化,膜增殖性肾炎及 膜性肾病。
三、诊断
(一)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
1、水肿:慢性肾炎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轻 者仅有面部、眼睑等组织松驰部位水肿,晨起比较明显,进而可发展至踝、 下肢。重者则全身普遍水肿,并可有腹水、胸水,引起肾性水肿的主要原因 是:(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2)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 使体液进入组织间隙;(3)球管失衡;(4)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引起血 浆胶体渗透压水平降低;(5)有效血容量减少,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一般而言,慢性肾炎患者起病较隐匿,患者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疲乏 无力、食欲不振、腰部酸软、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而没有水肿等令人 注意到肾脏病的临床表现,有些患者甚至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在偶 尔性尿检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血尿,随着病情的发展,大多数患者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和轻度的肾功能损害。(1982年全国13个省市自治 区中188,697人接受尿检普查,泌尿系疾患的检出率是2.25%,而肾小球肾炎 患者21.63%,以14~20岁年龄段最高)。
二、病理类型பைடு நூலகம்
1、系膜增殖性肾炎:可见于儿童或成人,多数隐匿起病,无明显的先驱感染 史,临床表现多样,可呈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表现,不少患者也可无自觉 症状,而成无症状性蛋白尿或反复发作的血尿。
2、局灶性肾小球硬化:也称局灶性硬化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40 岁较为多见,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多见,蛋白尿为非选择性,对激素不敏感 ,部分患者可有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表现。病情常呈进行性加重,预 后较差。
慢性肾炎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慢性肾炎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慢性肾炎多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也有因内伤而发,其病变部位,偏在于脾肾。
若脾气亏虚,后天失养,气血因而亦亏,肾气失固,精气外泄,肾阴更虚,损及肝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阴阳两虚,虚阳上越。
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冲上犯胃,蒙蔽清窍,则可出现尿毒症昏迷的危候。
急性肾炎经过治疗,半年后小便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管型等仍存在,那多数已转变成慢性肾炎了。
根据慢性肾炎在发病时的不同表现,可分成以下各种类(一)无症状型或称隐匿型肾炎:这种类型的病人,可毫无症状,或仅仅感到稍有乏力、腿酸,在疲劳或感冒后发生轻度浮肿。
病人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得过急性肾炎,仅在检查小便时才被发现,发现时已经是慢性肾炎了。
这种类型的病人经常有蛋白尿或有反复性血尿。
隐匿型肾炎可维持很久,甚至10~25年以上。
有一部分病人可在急性咽炎或其他感染后诱发类似急性肾炎的症状,很容易误认为是急性肾炎,但实际上是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
经过适当治疗后,又可转入无症状期,也可转化成为慢性肾炎的其他类型。
这类病人无自觉症状,若尿常规变化轻微,不须特殊治疗,但每年应到医院去检查几次,注意水肿、血压、心脏、尿常规及肾功能,如有新的症状出现,须及早治疗。
部分病人尿中红细胞持续存在,可用生地20克、木通6克、竹叶10克、白茅根30克、小蓟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部分病人蛋白尿迁延不愈,可参考另外一个文档《蛋白尿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的办法进行治疗。
(二)水肿型肾炎;这类慢性肾炎是最常见的,病人显著浮肿,开始时只是下肢肿和早晨眼皮肿,以后全身出现水肿。
下肢和会阴部的皮肤可因水肿变成透光发亮,最严重时可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就流水。
这类病人的水肿,用手指一压,可压出一个凹陷来。
胸腹常有大量水分积聚。
这类病人的小便中排出大量蛋白和管型。
水肿反复发作,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而感染又往往使浮肿加剧。
这类病人经过治疗,一部分可痊愈,有一部分病人对药物不敏感,药物对这部分病人起不了好大作用,最后肾功能日益减退,出现高血压、尿毒症。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疾病。
我对慢性肾炎肾病的治疗,能发前人所未发,屡多新解,值得深刻地领悟,今撷其精粹而论之。
一、病名研究对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中医尚无统一病名,常根据其临床症状而诊断为腰痛、水肿、血证、虚劳、关格等,这种症状诊断固然无可非议,但是名不正则言不顺,病名的不统一缘于对本类疾病缺乏深刻的认识,必然造成对疾病的病机认识产生诸多分歧。
我认为此类疾病的直接致病因素为风毒瘀滞于肾,风盛于肾,故曰“肾风”,因此中医诊断为“肾风”似乎更能反映其病理实质。
正如《素问·奇病论》所述:“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
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此论虽不能确指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小球肾炎类疾病,却可说明“病生在肾”由风邪外袭所致的病机。
二、治则研究治疗肾病中医提出的宣肺、健脾、补肾之法,见仁见智,理法方药可谓周全,验之临床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以往经验提出从肺论治,传统医籍及近代经验往往侧重于论述肺为水之上源,开启上源以利水道方面的论述,但是往往忽略了风邪、风毒袭肺即是发病根源,风毒入中,瘀滞于肾而致顽疾经久难愈的根本所在。
从肺立论,首重风毒,搜风剔毒之法当贯穿辨证施治的始终。
至于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近代医家每以久病入络立论,而实质是风毒胶结,新病即夹瘀,不单纯久病而入络。
又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血的运行,主气血的疏运畅达,故活血化瘀之法重点从肝论治。
从整体分析,风寒、风热、风湿之邪夹毒侵袭于肺,多为肾病发生以及反复发作的诱因,是为外因。
脾肾两虚为致病的根本原因,是为内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方面,脾肾两虚肺易受风邪侵袭,而多外感之疾;另一方面,脾肾两虚不能驱邪外出,风邪内蕴久滞而成毒,风毒因虚而内陷于肾,而致生“肾风”顽疾。
因此我提出“肾病顽疾求之肺脾肝肾,审证求因论之风毒瘀浊”的新辨治思维观。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肾炎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病主要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肾炎症,对肾和整个人体的伤害非常大,时间大多在三个月以上,时常伴随着肾小球过滤降低问题。
对此,要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
目前,对于慢性肾炎,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如下:第一,本草纲目滋肾丸。
用本草纲目滋肾丸可以治疗慢性肾炎,缓解血尿、水肿、蛋白尿与高血压症状,副作用较小,本草纲目滋肾丸的配方有麻黄、知母、甘草等,麻黄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能够使支气管平滑肌保持松弛状态,减弱胃肠蠕动,避免肾衰弱;知母性寒味苦,能够滋阴降热,降火润燥,治疗热病高烧、肺热咳嗽、烦躁口渴等;甘草可以缓中补虚,泻火解毒,调和众药。
用水泡服本草纲目滋肾丸,可以宣肺利湿,修复肾脏,使慢性肾炎得以有效控制。
第二,参芪地黄汤。
这一味药能够益气养阴,具有活血作用,配料有太子参、黄芪、益母草等。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能入药,可以补中益气,生津;黄芪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医治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等症状,黄芪和人参都是补气良药,而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黄芪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等症状。
益母草是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一年或者两年生草本植物,夏季开花,生于山野荒地、草地、田埂等,别名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三角胡麻、山麻、九节草等。
益母草入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的功效,益母草全草富含砷、锰等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激发免疫细胞活力、抑制癌细胞增长的功能。
益母草可以治疗肾炎、水肿、痛经、闭经等,还能够预防心脏病。
益母草加红糖泡茶饮用,有助于活血舒筋、健脾暖胃,用益母草煮鸡蛋可以加强身体免疫力。
第三,地黄小蓟汤。
这种药的配料主要包括生地黄、玄参与黄柏等,需要用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体会慢性肾炎是指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等肾单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综合征,常见症状有腰痛、尿频、尿量减少、水肿等。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主要是由体质虚弱、外感邪气、情志内伤、饮食不当等因素导致的,辨正是施治慢性肾炎的关键。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慢性肾炎患者体寒湿重,多数有畏寒怕冷、背冷腰痛等寒湿表现。
治疗慢性肾炎首先应辨证辨病,判断湿寒有无,并以辛散郁寒、温通经络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丸剂有附子理中丸、神曲安冲剂等,可用于暖胃散寒,促进气血运行,消除湿寒内邪。
慢性肾炎患者常有气虚血瘀的表现,如面色萎黄、疲乏乏力、月经不调等。
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应用益气活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参附散、芪心补中汤等,可以益气活血,改善气血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
在施治慢性肾炎的过程中,对于水肿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水肿是湿邪阻滞引起的,因此治疗水肿的关键是祛除湿邪。
常用的中药有猪苓汤、防己黄芩汤等,可以利水消肿,排除体内的湿邪。
慢性肾炎患者情志内伤,长期的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肾脏的功能。
在治疗慢性肾炎的过程中,调节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治疗可以借助于针灸、艾灸等辅助手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情绪压力。
除了中药的治疗外,饮食调理也是治疗慢性肾炎的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患者应少食寒凉、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食补肾滋阴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核桃等,可以补益肾脏,提高机体免疫力。
慢性肾炎是一种需要长期调理的疾病,中医辨证施治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中,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
从中医的角度,如何认识慢性肾炎?
从中医的角度,如何认识慢性肾炎?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慢性肾炎病情发展缓慢且都伴随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发展成肾衰竭。
西医角度治疗慢性肾炎大多采用血液透析、肾脏透析、肾脏移植的方式就诊,但是相对而言患者会经受更多病痛的折磨,且治疗效果也不佳。
但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由于采用辨证论治的方式,更为系统化,且安全系数更高。
1.中医辨证看待慢性肾炎中医认为慢性肾炎归属于“水肿”中的“阴水”。
肺宣肺利水,通调水道,主一身之气,倘若风邪外侵,则水道不调;膀胱相搏,流溢肌肤,则得水肿;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倘若脾湿所困,运化失司,升清降浊失衡,水湿下行失利;而发于水肿;其重要之脏还有肾,肾亏蒸化失司,久而脾肾俱虚,蒸运失职,水液停聚,泛滥肌肤,而成水灾,发为水肿。
故综上可见,诸因皆可伤及肺、脾、肾三脏而发为水肿;肺、脾、肾三脏是水肿的主要病机所在,也是慢性肾炎的病机所在。
慢性肾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血尿以及蛋白尿等,此外,人体水液运行失利,表现为肺气通调不畅、脾气运输不畅、肾气蒸化等;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肺虚则外邪易袭,易发风水,上已论及,肺虚失去通调水道的功能,则水邪泛滥成灾,发为水肿。
脾虚湿困,水湿内停为水肿发生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膀胱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内停则可形成水肿。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驸肿”。
而脾虚不能制水,可致水湿壅盛,损及肾阳,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土,二者互为因果,皆可致水肿泛溢肌肤,蛋白尿等精微外泄。
在慢性肾炎的整个疾病过程中,瘀血见症应当重视。
水肿水停于内,血水同源,水停则留瘀,瘀血则阻塞气机,壅滞肾络,肾络受损则血离经而留瘀。
瘀积不散,新血不生,血不归经,又可导致血尿反复发作,使病情日趋复杂。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一、临床特征与病机分析】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脏气亏虚、外邪入侵、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
慢性肾炎的临床特征包括尿频、尿量增多、腰背酸痛、头晕目眩等症状。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及舌脉情况,可将慢性肾炎辨证为以下几个类型:1·肾阳虚证: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酸腰冷、小便频繁、尿量增多、舌质淡红、苔白等。
2·肾阴虚证: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盗汗、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3·湿热蕴阻证:主要表现为尿黄赤、尿频、大便黏滞、口苦咳嗽、舌红苔黄腻等。
4·瘀血阻络证:主要表现为腰腿酸痛、舌暗有瘀斑、脉细涩等。
【二、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具体方案如下:1·肾阳虚证:治疗原则为补肾温阳。
常用药物有补肾阳汤、金匮肾气丸等。
2·肾阴虚证:治疗原则为养阴滋肾。
常用药物有六味地黄丸、养阴清肺汤等。
3·湿热蕴阻证: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
常用药物有茵陈蒿汤、薏苡附子散等。
4·瘀血阻络证: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
常用药物有桃红四物汤、通络丸等。
【三、注意事项】1·饮食调理:慢性肾炎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多食新鲜蔬果,避免过度劳累以及情绪波动。
2·药物治疗:在使用中药治疗过程中应遵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服用方法。
3·定期随访:慢性肾炎患者需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1·相关病例报告2·辨证用表格【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肾炎:指肾脏发生炎症的疾病,可以分为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
2·辨证施治: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脉情况等辨别病情,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六、全文结束】。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1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文章目录*一、中医治疗慢性肾炎*二、哪些中药治慢性肾炎*三、慢性肾炎有哪些类型中医治疗慢性肾炎1、中医治疗慢性肾炎解表法主要用于水肿病,腰以上肿,或肾脏病合并外感,有表症或肺气不宜表现,药如麻黄、苏叶、浮萍、防风等,方如越婢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银翘散等。
原则上只用于表证、实证,但当阴水复感外邪,出现表证时,亦可酌情使用。
温化法用于肾脏病,脾肾阳虚,命门火衰,小便不利,药如熟附子、肉桂、仙茅、羊藿叶、葫芦巴等,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常与滋阴药同用,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此法常与利尿法同用,用于阳虚水肿证。
理气法用于水肿在里,脘腹胀满者,因气行则水行,可协助行气利尿,药如木香、陈皮、大腹皮等,治水肿病常与温阳药、利尿药同用,如实脾饮。
利尿法用于水肿在里,浮肿以腰以下为显,小便短少。
一般肾脏病小便短少者均可使用,因小便为水湿的主要出路,故是水肿病最基本、最常用的治法。
药如猪苓、泽泻、车前子、半边莲等,方如四苓散。
此法表里寒热虚实均可应用,但应根据辨证,配合其他治法。
活血化瘀法用于肾脏病有淤血内阻者,药如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川穹等,常与其他治法合用,处方如桃红四物汤、益肾汤等。
2、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原则应遵循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法则。
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
治疗过程中注意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
正确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掌握好扶正与祛邪的时机和偏重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比如,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外邪之中风邪既是慢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的致病因素之一,又是导致该病发展和蛋白尿加剧的因素。
为此,我们研制了具有祛风除湿作用的“四蚕汤”,并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可以显着减低蛋白尿,取到明显的临床疗效。
3、中医治疗慢性肾炎效果好吗中医治疗慢性肾炎促进和改善已经萎缩坏死的肾脏微循环,加速病变肾脏新陈代谢,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发挥作用,修复受损肾小球,增强肾小球重吸收,恢复肾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从根本上治疗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慢性肾炎是以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慢性炎症为特征,临床上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为主要症状。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多由肝肾不足、气滞血瘀、湿热蕴毒等因素
所致,治疗时需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一、肝肾不足证
肝肾不足是指肝肾功能衰弱,以小便不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为特征。
治疗
时应滋补肝肾、益气补血,可选用参、黄芪、当归等补气、养血药物,同时也可采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滋肾固本药物。
患者除了服药外,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健康饮食,少食
辛辣刺激性食物。
二、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是指肾脏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成为造成慢性肾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临
床表现为腰酸背痛、月经不调、头痛眩晕等。
治疗时应疏通气机、活血化瘀,可选用当归、桃仁等活血、理气的草药,同时也可以采用逍遥输尿片、润燥降火颗粒等药物。
三、湿热蕴毒证
湿热蕴毒是指因寒湿、热毒等因素,导致肾脏受损、毒素堆积,生成湿热瘀血,导致
慢性肾炎。
临床表现为腰肿痛、尿频尿急、面色黄暗等。
治疗时应疏湿清热、解毒疏通,
可选用茵陈、黄芪等清热降火、祛湿的草药,同时也可以采用双黄连口服液、化湿排毒胶
囊等药物。
总之,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慢性肾炎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证候,选用相应的草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身心健康,有助
于慢性肾炎的康复。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有很多的人都对于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都不是很了解,所以有很多的患者朋友们都在问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那么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吧。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慢性肾炎实际上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
造成慢性肾炎迁延不愈的原因,可能是病因长期存在及病人本身的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脾虚湿困型:面色浮黄,晨起眼睑浮肿、神疲肢倦、食少腹胀便溏、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舌淡苔白润、有齿印、脉细弱。
此型属于本病早期,肾功能正常。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宜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常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若出现蛋白尿者,加黄芪;腰以上肿者加麻黄、杏仁、紫苏;腰以下肿者加车前子,腹胀者加木香、厚朴等。
长沙普济肾病医院的权威专家,针对肾病患者挂号难、用药难、用药模糊、诊断不清、盲目用药等问题,以及慢性肾炎等各类肾病问题,和蛋白尿、潜血(血尿)、肌酐、浮肿、腰痛、高血压等各类症状问题,进行"一对一"交流,针对性指导、针对性解答。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用于肺肾气虚型,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易感冒、腰脊酸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益肺肾,解表祛邪。
常选用防己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等;有血尿者加小蓟;发热咳嗽加麻黄、杏仁、鱼腥草;神疲乏力,活动后尿蛋白升高者,黄芪、党参宜用量大。
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疗效分析
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疗效分析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肾小球损伤和间质纤维化。
传统中医药在慢性肾炎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通过临床观察的方式,对慢性肾炎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
1. 慢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原理慢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原理主要包括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活血化瘀、健脾益肾等。
中药治疗可以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改善肾脏微循环,提高肾小球滤过功能,减轻肾脏炎症和纤维化反应,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肾炎的目的。
2. 中药制剂的选择与应用在中药治疗慢性肾炎中,药方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配。
常用的中药制剂包括石斛冬虫夏草合剂、玄参白虎汤等。
这些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活血化瘀等作用,能够改善慢性肾炎患者的肾功能,减轻尿蛋白排泄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情况。
3. 中药治疗的疗效分析通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可以评估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
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组的尿蛋白含量、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也较对照组高。
此外,中药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4. 中医药联合西医药治疗的优势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治疗在慢性肾炎中被广泛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同时结合西医药的强力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5. 中药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治疗慢性肾炎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中药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剂。
其次,应遵循合理膳食原则,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最后,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肾功能及相关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结论通过对慢性肾炎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药治疗在慢性肾炎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和生活质量。
然而,中医药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改进。
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辨证及治疗思路
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辨证及治疗思路一、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常见有以下几种,每个人体质不一样,可能会有其中两种或三种的组合1肾阳不足。
症状:怕冷、乏力、腰痛、抵抗力下降、水肿。
其中是有气虚的问题,容易反复感冒。
2寒瘀。
舌下络脉明显,舌色暗。
女性月经不调,经水暗,血块。
腰酸痛。
3湿热。
尿黄、尿中泡沫,尿蛋白多,伴有尿路感染、妇科炎症、瘙痒等。
4瘀热。
容易内热上火,牙龈肿痛出血,尿黄,血尿,隐血指标重。
腰胀痛。
此外还有中焦脾胃虚寒、肝肾阴虚等。
二、慢性肾炎治疗的复杂性因为阳虚、气虚、寒瘀、湿热、瘀热的原因,形成比较复杂的体质,寒热痰湿阳虚交杂,温阳则容易加重瘀热,影响指标。
用建议。
寒凉药一时有效,却进一步损伤阳气。
三治疗思路先化湿其次活血化瘀最后补肾温阳。
湿祛热自消,第一步祛湿后,解决表面的湿热问题,可以选用五苓散、益肾化湿颗粒等,辨证运用。
配合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将深层一点的瘀热、寒瘀慢慢化掉,对于寒瘀选用温性的活血化瘀药,瘀热配合凉血活血药。
可选用桂枝茯苓丸、当归苦参丸。
3补肾温阳,主要是益肝肾为主,可选用独活寄生丸等此外,针对气虚需要适当补气,气虚明显的用金水宝可有一定效果,如果用过效果不明显,则是气虚不明显。
还需要调理脾胃,加强运化功能。
运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如有里热外寒(感冒发烧)直接用防风通圣丸。
具体治疗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上是中成药的治疗思路,仅供交流探讨。
慢性肾炎几种类型辨证论治(中医内科)
慢性肾炎几种类型辨证论治(中医内科)
慢性肾炎主要表现为长期水肿,血压较高,合并贫血,尿中有蛋白、管型等。
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分以下几型:
①水湿浸渍型:水肿明显,面色苍白,神倦,怕冷,腰酸伴胸闷、腹胀,小便不利,脉沉弦,苔薄舌胖等。
有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
胆固醇升高,符合慢性肾炎肾病型。
治疗应宣肺健脾行水。
采用下列药物:麻黄9克,桑白皮30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防己15克,陈皮12克,云苓皮30克,大腹皮15克,水煎服。
②脾肾亏虚型:水肿较轻,尿量不少,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酸腰痛,进食减少,腹泻,舌淡苔薄,脉沉细,有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下。
治疗应温肾利水,益气健脾。
可采用下方:紫苏30克,黄芪30克,苍白术各9克,防已15克,云苓皮30克,陈皮12克,赤小豆30克,熟附子9克,紫皮大蒜5枚,水煎服。
③上盛下虚型:头晕头痛,耳鸣目眩,水肿不著。
腰酸,苔薄黄或薄白,脉细弦或弦数,血压高持续为24.0—21.3/14.7—-12.0千帕。
尿蛋白不多,有少量红细跑,符合慢性肾炎高血压型。
治疗应滋阴潜阳。
采用下方:黄精30克,玄参15克,桑棍子30克,川芎9克,黄苓15克,炙龟板15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青木香12克,杜仲15克,桑寄生30克,假龙骨牡蛎各30克,水煎服。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慢性肾炎是临床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中医认为寒湿、瘀血、肝肾阴虚等因素是其发
病的主要原因。
因此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关键。
本文从临床经验出发,讨论中
医辨证施治慢性肾炎的体会。
一、肝肾不足型
肝肾不足型是常见的慢性肾炎辨证之一,表现为腰酸腰痛,肾虚畏寒,腰膝无力等症状。
中医治疗肝肾不足型慢性肾炎,一般以滋肾益肝、温阳散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
此外,针灸疗法中的肾俞、关元、
中极等穴位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二、湿热蕴结型
湿热蕴结型是慢性肾炎的常见辨证之一,表现为尿黄赤臭,小便短赤,烦渴口干,腰
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方剂有膀胱炎消炎胶囊、龙胆泻肝丸、苍术泻心汤等。
针灸疗法中的三阴交、足
太阴脾经等穴位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三、瘀血阻络型
四、阴虚火旺型
以上四种辨证类型并非绝对,常常伴有其他证候,需结合具体的病情进行治疗。
此外,饮食调养与中药治疗相结合也是治疗慢性肾炎的重要手段。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西医药物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但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
毒副作用等问题。
因此,采用综合医学治疗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慢性肾炎的发展,提
高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肾炎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水肿、蛋白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具有慢性进行陛发展的倾向。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其中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病程冗长,临床表现颇受变异。
慢性肾炎可以由三种情况发展而来:一是急性肾炎迁延不愈,病史超过1年以上;二是以往有急性肾炎病史,过了若干年后,而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却继续缓慢的进展,过了若干年后,在某种诱因的作用下,如感冒、疲劳等,肾炎的症状重复出现,并且持续不消失;三是慢性肾炎的病呈隐匿存在,患者无明显症状,当典型的症状出现时,已经属于慢性。
患慢性肾炎3~1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可以产生两侧肾脏萎缩变小,进入慢性肾功能衰竭期,从而危及生命。
现代医学对引起慢性肾炎的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但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
慢性肾炎的病理变化大多为双侧弥漫性,少数呈局灶性。
按病情变化,一般分为隐匿型、肾病型、高血压型、肾功能减退型和混合型五种类型。
慢性肾炎属于中医的“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
1 临床表现1.1脾肾阳虚,水湿内盛型面色胱白,神萎倦怠,形寒肢冷,周身高度浮肿,可伴有胸水,腹水,尿少,腹胀,纳减,呕恶,甚则咳逆上气不能平卧,苔薄白或薄腻,脉沉细。
1.2脾阳虚弱。
水湿中困型面色微硄,略有形寒,疲乏无力,浮肿较轻,但持续较久,并可见纳呆、便溏,恶心,呕吐等,舌质淡、苔多腻,脉濡细。
1.3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面热升火,眩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泄,或有微肿,舌质偏红、苔薄,脉弦细。
1.4阴阳两虚,正气衰惫型面色晦滞,精神萎靡,形体消瘦,胸闷腹胀,纳呆厌食,恶心呕吐,尿少或清长,腹泻或便秘,心悸气短,甚则烦躁不宁,昏迷不醒,抽搐惊厥,舌质淡胖,苔薄白腻或黄腻,脉沉细或弦细。
1.5脾肾两虚。
气血不足型面色少华,四肢乏力,疲倦少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纳食不佳,不肿或微肿,苔薄,脉软弱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内科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起病隐匿,临床可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多种多样,病情迁延,可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有时也可呈重度高血压或肾病综合征表现。
病程中常以感染为诱因导致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
相当于中医学“肾风”、“肾劳”、“水肿”、“尿血”等病证。
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肾,同时与肺脾心肝三焦膀胱有关,多热毒或湿热邪毒留恋瘀滞伤肾所致。
辨证多本虚标实。
本虚证可表现为气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证可表现为血瘀、气滞、氺湿、热毒、湿热以及肝阳上亢证等,急性发作期还会出现外感风热、风湿、风寒、暑湿诸证。
治疗当治肾为主,兼顾他脏,活血化瘀和祛邪解毒治法当贯穿始终,并时刻着眼于肾功能的保护。
(一)慢性肾炎本虚证的治疗
1、脾肾气虚证:面色萎黄,乏力体倦,自汗易感,腰膝酸软,食少便溏,或有颜面、肢体浮肿,尿有浊沫,舌质不红,舌苔薄腻,脉象沉弱。
可见于慢性肾炎普通型患者,抵抗力、体力不足者。
治法:健脾益肺、补肾益气
2、肺肾阴虚证:咽干不舒,或有干咳少痰,烦热易感,或心烦失眠,或自汗盗汗,男子遗精,腰膝酸软,小便黄赤,大便偏干,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细数。
可见于慢性肾炎普通型患者,或有慢性咽喉炎病史者。
治法:润肺养心、滋肾养阴
3、肝肾阴虚证:头晕眼花,咽干,心烦易怒,多梦失眠,肢体麻木,或有筋骨酸痛、抽筋,或自汗盗汗,男子遗精,腰膝酸软,小便黄赤,大便偏干,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细弦。
可见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症状突出的患者。
治法:养肝柔肝、滋肾养阴
4、气阴两虚证:乏力体倦,咽干易感,五心烦热,心烦眠差,或自汗盗汗,男子遗精,腰膝酸软,小便黄赤,或尿少浮肿,大便不调,
或干或稀,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细数无力。
可见于慢性肾炎普通型患者蛋白尿、血尿患者者。
治疗:润肺清心、健脾滋肾、益气养阴。
5、脾肾阳虚证: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面色萎黄,纳减便溏,腰腿酸冷,脘腹胀闷,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淡, 舌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沉细缓或沉弱。
可见于慢性肾炎水肿症状突出和肾病综合征的患者。
治法:健脾温肾
6、阴阳俱虚证:面色黧黑或色白灰滞,神疲畏寒,或心烦眠差,颜面肢体浮肿,小便少,或夜尿频多,大便干稀不调,腰膝酸冷,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手足冷凉,或手足背凉而手足心热,舌质淡, 舌体胖大,舌苔白或黄,脉沉细无力。
可见于慢性肾炎病程较长肾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者。
治疗:滋阴助阳、补肾护元
(二)慢性肾炎标实证的治疗
1、血瘀证:腰痛固定,肌肤甲错,妇女月经色暗有块,皮肤紫斑,或颜面有瘀斑,唇舌紫暗,可贯穿于多种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整个病程。
治法:活血化瘀
2、气滞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嗳气,善太息,妇女月经不调,舌苔边有浊沫,脉弦,可见于慢性肾炎部分患者,常伴有情志抑郁病史,。
治法:理气疏肝
3、氺湿证:颜面肢体浮肿,甚至全身浮肿,或有胸水、腹水,胸闷腹满,尿少,舌体胖,舌苔水滑,可见于慢性肾炎水肿症状突出甚至肾病综合征的患者。
治法:利水渗湿
4、热毒证:咽干肿痛,或有乳蛾红肿,或有皮肤疮疖,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可见于慢性肾炎部分患者,常有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治法:清热解毒
5、湿热证:头身困重,腰腿酸困,口中粘腻,大便不爽,小便黄赤,排尿不舒,妇女带下量多,舌红苔腻或黄腻,可见于慢性肾炎部分患者,常有慢性泌尿系感染或妇科阴道炎等。
治法:清热化湿
6、肝阳上亢证:头痛头晕,头胀,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热眠差,舌红,脉弦,可见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症状突出者。
治法:平肝潜阳
7、风热证:病情因呼吸道感染诱发急性加重,眼睑浮肿, 甚则全身浮肿,尿多浊沫,或有血尿,兼有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红肿疼痛,咽干口渴,或咳嗽痰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可见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存在急性扁桃体炎等诱因。
治法: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8、风寒证:病情因外受风寒诱发急性加重,眼睑浮肿, 甚则全身浮肿,尿多浊沫,或有血尿,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腰痛,周身不舒,鼻塞流涕,咽痒不渴,或咳喘痰白,舌苔薄白,脉紧或浮紧,可见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多见于冬季感冒之后。
治法:疏散风寒
9、风湿证:病情因外受寒湿诱发急性加重,眼睑浮肿, 甚则全身浮肿,尿多浊沫,或有血尿,兼有恶寒发热,头痛困重,周身肢体关节沉重肿胀疼痛,腰腿酸困不舒,口中粘腻,或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浮紧或濡滑,可见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或继发于结缔组织疾病者。
治法:祛风除湿
10、暑湿证:病情因伤暑诱发急性加重,眼睑浮肿, 甚则全身浮肿,尿多浊沫,或有血尿,兼有发热微恶寒,头身困重,恶心呕吐,腹满腹泻,口渴不欲饮水,或口中粘腻,舌苔浊腻,脉濡滑,可见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多见于暑期感冒之后。
治法:祛暑散邪、化湿和中
应该指出的是,慢性肾炎以及隐匿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处理好本虚和标实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般的说,本虚不仅需分辨气虚、阴虚、阳虚,还是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治以益气,或养阴,或温阳,
或益气养阴,或滋阴助阳,还需明确五脏定位。
标实则应明确血瘀、气滞、氺湿、热毒、湿热等,活血化瘀和祛邪解毒治法当贯穿始终。
至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者,更当分别风热、风湿、风寒、暑湿等,分别采用疏风清热、疏风散寒、祛风除湿、清暑化湿治法。
辨证应用中成药,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个体化治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