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粪造影检查

合集下载

系统认识排粪造影,有效诊断肛肠疾病

系统认识排粪造影,有效诊断肛肠疾病

系统认识排粪造影,有效诊断肛肠疾病排粪造影定义排粪造影(barium defecography,BD)是通过向病人直肠注入造影剂,观察静坐、提肛、力排、排空后直肠肛管形态及粘膜像变化,借以了解排粪过程中直肠等排便出口处有无功能及器质性病变。

能显示肛管直肠部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病变,为临床上便秘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排粪造影原理所需设备DS-I型装置a.形似坐便器,坐着舒适b.螺旋杆转动体位方便c.千斤顶调节高低d.上套塑料袋,解决了卫生问题机器设备200毫安以上X光机操作步骤1.钡灌肠:2.检查肛管直肠,灌入300-400ml钡剂达降结肠即可。

同时检查大肠,则需要800~1000ml钡剂。

先查大肠然后作排粪造影。

3.拍片:病员坐在排粪桶上,调整高度,使左右股骨重叠显示耻骨联合。

在躯干与下肢(股骨)成钝角的情况下,分别摄取静坐、提肛、初排、力排四张侧位相,正位力排一张相。

主要测量项目1.肛直角:肛管轴线与近似直肠轴线的夹角。

2.耻尾线:耻骨联合与尾骨尖的连线,它基本相当于盆底位置。

3.肛上距:肛管、直肠轴线交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

4.乙耻距:即耻尾线与乙状结肠距。

5.小耻距:即耻尾线与小肠距,线上为负值,线下为正值。

通过肛直角变化诊断疾病肛直角主要随耻骨直肠肌和肛门括约肌的运动发生变化。

静态接近直角(70~140°)力排为钝角( 110~180°)提肛为锐角( 75~80°)盆底痉挛综合症用力排粪时盆底肌肉收缩而不松驰的功能型疾病。

力排时肛直角不增大,仍保持90°左右或更小,且多出现耻骨直肠肌痉挛压迹。

分度:Ⅰ度-肛直角静坐正常,力排<90°;Ⅱ度 -肛直角静坐、力排均< 90 °;Ⅲ度-肛直角大部< 90 ° 伴PRMI及PD;Ⅳ度-静坐、力排肛直角均< 90 °伴PRMI及PD。

盆底痉挛综合症合并直肠前突则出现“鹅症”。

排粪造影ppt课件

排粪造影ppt课件

检查用设备:
(1)、坐桶:坐桶很重要,是取的优
质影象的关键因素之一。DS-I型。密度:要 求与臀部组织的透X光性相近,否则摄得片 子中盆底组织结构与盆腔中的结构由于厚度 相差太大而不能同时显示(盆底肛管部分太 黑,暴光过度而不能分辨;或者盆腔部分肠 管太白,暴光不足而显示不清),从而大部 分测量无法进行;高度:应当可调,以适应 不同的病人;排出物的收集:尽可能方便,
清洁。
(2)、机器设备: 焦点:0.6-1.2mm 电压:90-100kv 胶片:10×12inch 在透视下点片,有条件
的可以录象更好。
2.操作步骤
先行钡灌肠,600-800ml钡 剂,一般灌至降结肠如须同时 检查结肠,则适当增加钡剂, 先查结肠后再做排粪造影。拔 肛管时要留少量钡以显示肛管。
我们认为如果兼顾结肠气钡双重造
影和排粪造影时,易造成直肠区集气 影响排粪造影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1、结肠内注气易少不易多。 2、充分利用体位引流,将钡剂引
流至直肠部。
病人坐在排粪桶上,调整高度以充分
显示耻骨联合。躯干与下肢成钝角的情况 下,分别摄静坐、提肛、初排和力排时的 直肠侧位象。力排象应包括开始时和最大
映功能状态。
三:排粪造影的测量 和正常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肛直角(anorecal angle:ARA) 有轴线法和近似轴线法,后者易划且准。
因此只介绍后者。划平行与直肠壶腹部远端 后缘末端在耻骨直肠肌切迹处的平行线。上 述线与肛管轴线的夹角为肛直角。该角反映 盆底肌群特别是耻骨直肠肌的活动情况。 静坐和提肛时耻骨直肠肌处于收缩状态, 故肛直角小,提肛时更小。力排时耻骨 直肠肌放松,肛直角加大。
别:直肠全层套叠者均同时有直肠型腹膜疝。 (盆底疾患的同步排粪造影和腹腔造影)力排相

排粪造影测量及疾病诊断标准

排粪造影测量及疾病诊断标准
精品课件
各种疾病诊断
• 便秘一般分三类病变: • 1、结肠慢传输型; • 2、出口梗阻型; • 3、混合型。 • 出口梗阻型分两类: • 1、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PRMH • 2、盆底松弛综合征:AMD、IRI、ERP、RC、
PD、SP、PFH、S-RS。 • 盆底松弛综合征是盆底和盆底结构的松弛性改变,
内脏下垂 (splanchnoptosis,SP)
• 盆腔脏器如小肠、乙状结肠和子宫等的下 缘下垂在耻尾线以下者即为内脏下垂。
• 见于力排时,乙耻距和小肠距均为正值。
精品课件
盆底疝 (pelvic floor hernia,PFH)
• 名称较多。Douglas陷窝疝、阴道疝、肠疝、乙状结肠疝、 直肠生殖陷窝疝。直肠前陷窝滑动性内疝等。
• 表现:肛直角变小,肛管变长,造影剂不排或少 排和耻骨直肠肌“搁架征”(shelf sign)。
• 排粪造影时见到“搁架征”即可诊断PRMH,而 肛直角小、肛管变长可供参考。
• 鉴别:主要与SPFS鉴别(耻骨直肠肌痉挛、肛直 角小,但各排粪状态相先后有变化,且常见耻骨 直肠肌压迹,而无搁架征)。
精品课件
• 依IRI发生部位,可分为直肠近段套叠、远 断套叠、直肠套入肛管。
• 有的IRI与AMD并存,或由AMD发展成为 IRI。
精品课件
• 1、IRI测量:套叠深度为套叠入口至其顶端的距离,厚度 为套叠环内外层间宽度,肛门距为套叠顶端至肛门的距离。
• 多发套叠为直肠内有两处彼此不连续的套叠;多重叠为几 个套叠连续重叠在一起,多为粘膜套叠。
精品课件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SRUS)
• 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良性疾病,活检有典型的组 织学改变。

排粪造影临床应用

排粪造影临床应用

(二)几项数据:
1、肛直角:近似于直肠轴线与肛管轴线的夹角,肛直角(ARA)主要反映的是耻骨 直肠肌活动情况,静息和提肛时由于耻骨直肠肌处于收缩状态,所以ARA小,提肛时 最小,力排时该肌放松导致ARA增大。肛直角对诊断耻骨直肠肌肥厚症(PRMH)、 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和肛周疤痕等有较大作用。
排粪造影(defecography, DFG)是 通过向病人直肠注入造影剂,对病人 “排便”时肛管直肠部位进行动、静态 结合观察的检查方法。它能显示肛管直 肠部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病变,为临床 上便秘(特别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 断治疗提供依据。
出口梗阻型便秘(也叫直肠性便秘)是指排便出口 附近组织、器官的功能性改变,导致排便困难或羁 留性便秘的一种综合征。以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 里急后重、大便干燥或不干燥亦难排出为主症。
(7)直肠外脱垂
直肠外脱垂(ERP)也称直肠脱垂或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 肠脱垂于肛门外,形成大小不等、长度和形态不一的肛门外 脱垂块状物。
(8)骶直分离
骶直分离(S-RS):S3水平处骶直间距>20mm(有的可以>80~90mm, 有的S4水平可以>70mm)且直肠近段向前下移位,折屈成角,乙状结 肠和/或小肠位于骶直间,少数患者乙状结肠和/或小肠包绕直肠近段。 这样异位肠曲将直肠向前推压,影响排粪,如果同时伴有内脏下垂, 则排粪更加困难。这些表现均见于力排片,个别特别严重者,也可见 于静息和提肛相。此外,骶尾骨异常对会阴、盆底功能和排粪均有影 响。骶尾骨过屈(曲率过大)可引起排粪困难,骶骨反屈(曲率为负 数)由于盆底结构紊乱,会阴缺乏依托力,易致会阴下降和内脏下垂, 静息即可见会阴下降。
常见的病因有:直肠无力(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 会阴下降、直肠外脱垂等)、盆底肌功能不良(耻 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症、内括约肌失弛 缓症等)、肠外梗阻等。本病秘属于盆腔多个脏器的功能性异常,通常X线检 查有气钡双重造影、钡灌肠、瘘管造影等,侧重形态学改变 的检查方法。排粪造影是在患者“排粪”时,观察肛管、直 肠的动态表现,是侧重功能检查的方法。盆腔多重造影是指 膀胱、阴道、盆底、直肠四重造影,其中直肠造影就是在排 粪造影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盆腔造影的核心是排粪造影, 该检查能显示盆腔脏器功能性异常,与钡灌肠、临床指诊、 内镜检查相比,是一种更敏感可靠的方法,能为临床诊治出 口梗阻型便秘等肛肠疾病提供可靠依据。

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

测量项目 (3)乙耻距:即耻尾线乙状结肠距,为充钡的乙状结肠下缘 与耻尾线的垂直距离,也是上负下正。正常力排时应为负值, 否则,即为内脏下垂。
测量项目 (4)骶直间距:为充钡的直肠后缘至骶骨前缘的距离。正常 为≤10mm,≥20mm应考虑为异常。
各种疾病诊断 便秘一般分三 类病变
结肠慢性传输型
出口梗阻型
混合型
盆底痉挛综合征
盆底松弛综合征
出口梗阻型便秘
会阴下降 直肠前壁粘膜脱垂 直肠内套叠 直肠外脱垂 直肠膨出 盆底痉挛综合征 耻骨直肠肌肥厚症 内脏下垂 盆底疝 骶直分离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临床应用
正常
269678
临床应用
直肠前突185069
测量项目
(1)肛直角:肛管轴线与直肠轴线或近似直肠轴线的夹角。 标准值:静坐(62°~155°);力排:(70°~173°),力 排与静坐差(-19°~66°)。正常人肛直角力排较静坐增大, 提肛最小。
测量项目 (2)耻尾线肛上距:耻尾线为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的连线, 肛上距为肛管上部中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该点在耻尾线 以上为负值,以下为正值。中国人肛上距的正常参考值为 ≤30mm;经产妇≤35mm。超过即为会阴下降。

前日午后 2 、 4 、 8 时用 9~15g 番泻叶沸水冲泡饮服,每次 500ml以清除积粪。
检查前2~3h服钡剂以显示小肠。

造影剂
造影剂选用浓度(m/V)75%~100%含CMC0.25%的硫酸 钡悬液。配制方法:用浓度 100%硫酸钡混悬液 150ml 稀释 在 400ml水中,加热并逐渐与 100g马铃薯淀粉混合,不断 搅动以免成块,直至形成光滑稠厚的糊状造影剂,将其灌 入 300ml 宽头注射器内,冷却变硬,近于固态。通过宽而 短的肛管,用注射枪注入直肠内进行造影。

排粪造影临床应用

排粪造影临床应用

上距增大,但不应>30mm(经产妇不超35mm);
肛管开大;直肠大部分或接近完全排空,可显示粗
细均匀1~2mm的黏膜皱襞;耻骨直肠肌压迹消失;
乙(小)耻距增大,但仍为负值。
五、临床意义
排粪造影是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 重要检查方法。几种常见功能性出 口梗阻的排粪造影表现如下:
(1)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 正常排便时,耻骨直 肠肌松弛,肛直角变大。该症患者力排时盆底肌 (主要是耻骨直肠肌)持续收缩而不松弛,肛直角 增大不明显,仍保持90°左右或更小;耻骨直肠肌长 度无明显增加,在肛管-直肠结合部多出现耻骨直肠 肌压迹,如合并直肠前突时出现“鹅征”,是本病 特有表现。
于静息和提肛相。此外,骶尾骨异常对会阴、盆底功能和排粪均有影 响。骶尾骨过屈(曲率过大)可引起排粪困难,骶骨反屈(曲率为负 数)由于盆底结构紊乱,会阴缺乏依托力,易致会阴下降和内脏下垂, 静息即可见会阴下降。


对于直肠肛门部出口梗阻性疾病的诊断,排粪造影是一
个非常重要手段,是盆腔多重造影的基础。通过排粪造 影动态和摄片的观察,要善于观察到影响粪便排出的因 素,最起码要能够观察到直肠前突、直肠粘膜脱垂、直 肠内套叠、耻骨直肠肌肥厚、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盆
样也是上为负下为正,正常力排时应为负值,否则即为内脏下垂 (SP)。
四、测量项目正常参考值
诊断标准:
1、肛直角:力排时肛直角较静坐时增大,提肛时最小(静坐: 70~140°;提肛:75~80°;力排:110~180°);
2、肛上距:力排大于静坐,力排≤30mm(经产妇≤35mm)为正常, 耻尾线以上为负值,以下为正值;
(6)内脏下垂及肠疝 盆腔内脏器如小肠、乙状结肠的下缘下垂在耻 尾线以下为阳性;女性多为阴道后小肠疝或乙 状结肠疝入子宫直肠陷窝;男性多为小肠或乙 状结肠疝入膀胱直肠陷窝,疝入的肠曲一般位SC)等。力排时小肠 或/和乙状结肠疝入直肠子宫陷窝或直肠膀胱陷窝内即成 为EC和/或SC。这些改变仅见于力排时,大多与其它异常 并存,属于继发改变。它们反过来从前方压迫直肠,从而

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defecography)排粪造影是通过向病人直肠注入造影剂,对病人“排便”时肛管直肠部位进行动、静态结合观察的检查方法。

它能显示肛管直肠部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病变,为临床上便秘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该方法国艳60年代起有人旅游服务于小儿巨结肠和直肠脱垂的研究,70年代后期才逐步应用于临床。

我国于80年代中期起开展排粪造影临床旅游服务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已有近70家医疗单位开展排粪造影,总计达万余例。

1、机制向直肠注入造影剂,观察静坐、提肛、力排、排空后直肠肛管形态及粘膜像变化,借以了解排粪过程中直肠有医务室等排便出口处有无功能及器质性病变。

排粪造影所用的钡剂呆分为硫酸钡悬液和半固态的糊剂两大类。

钡糊配方多采用硫酸钡粉、干淀粉和水,按一定比例搅拌后加热而成。

目前已有商品化糊状造影剂(如Anatrast)及注射枪供应。

根据造影剂不同,排粪造影呆分为钡液法及钡糊法。

钡液法的优点是钡剂调制及灌注简便,排空后能很好地显示直肠粘膜;缺点是钡液的自然属性与粪便相差甚远,灌入直肠多流向近端,不能扩张直肠引起便意,在这咱情况下用力排便显然不符合生理状态。

钡糊法的缺点是钡糊调剂繁琐;非使用高压注射器具不能灌入;排空后粘膜显示不如钡液法等。

但钡糊的性状与常人粪便相似,灌入直肠后可积聚于局部膨胀直肠引起便意,使排便动作自然、真实可信。

故钡糊法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

在注钡糊之前先灌入少许高浓度钡液,可以改善和增强直肠粘膜涂布。

排粪坐桶透X线的程度对造影成败关系极大。

透光过好会使臀部软组织之空间曝光过度,不仅无法显示直肠外脱垂,还会影响肛管和尾骨的显示;透光性过差同样难以显示直肠、肛管及尾骨;两者均给测量分析带来困难。

为造成臀部软组织密度相似的周围环境,国外学者多自行设计各种含水坐圈。

我国于1985年完成了DS-1型排粪造影装置,不仅解决了坐桶密度问题,且具有升降、旋转功能,使用方便、灵活、卫生、桶壁装有标尺,照片上与人体放大率一致,便于测量。

排粪造影临床应用

排粪造影临床应用

排粪造影临床应用排粪造影临床应用整体介绍:排粪造影是一种通过将对比剂注入直肠来观察排便过程的临床应用技术。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排便功能和发现相关的异常,如肠道梗阻或结构异常。

本文档旨在提供有关排粪造影临床应用的详细信息。

1、适应症1.1 排便功能评估:排粪造影可以用于评估排便功能,特别是对于存在排便困难或排便异常的患者。

常见适应症包括:- 慢性便秘患者;- 排便困难的患者;- 排便异常的患者,如排便不完全感、便秘和腹胀等。

1.2 寻找结构异常:排粪造影也可以用于寻找可能存在的结构异常,如梗阻或狭窄。

常见适应症包括:- 肠梗阻病例;- 肠道狭窄病例。

2、检查准备2.1 患者准备:-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过敏史和手术史;- 提前告知患者需要排空肠道,并建议在检查前进行液体饮食,以便清空结肠。

2.2 对比剂选择:- 通常使用水溶性对比剂,如碘酸盐类对比剂;- 对于具有对碘过敏的患者,应该采用非碘化对比剂,如气体对比剂气体、钡剂。

3、检查步骤3.1 检查前准备:- 患者在午夜前禁食;- 患者排空肠道,并在同一天早晨禁食。

3.2 检查过程:- 患者肛门插入造影剂导管;- 医生通过导管将对比剂注入直肠;- 患者按医生指示排空直肠,记录排便过程。

3.3 检查后处理:- 检查结束后,清理现场以确保患者舒适;- 监测患者是否在排便过程中出现不适或并发症。

4、结果解读4.1 评估排便功能:根据排粪造影的结果,医生可以评估排便功能是否正常。

正常结果显示排便顺利,无异常情况。

异常结果可能表明存在排便困难、便秘或其他排便问题。

4.2 检测结构异常:排粪造影还可以帮助医生检测肠道结构异常,如肠梗阻或狭窄。

异常结果可能表明存在结构异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

5、附件本文档附件内容详细罗列了排粪造影临床应用的相关资料,供参考。

6、法律名词及注释- 对比剂:指用于在影像学检查中增强结构可见性的物质,可以是碘酸盐类对比剂或其他不同类型的对比剂。

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

为直肠壶腹部远端呈囊袋装突向前方,深度˃6mm者。测量包括深度和长度。直 肠前突的分度:依前突的深度分度Ⅰ轻度:6~15mm;Ⅱ中度:16~30mm;Ⅲ重 度:≧31mm
a
13
临床应用
盆底痉挛216081
为用力排粪是盆底肌肉收缩而不松弛的功能性疾病。力排时肛直角不增大,仍保
持在90°左右或更小,且多出现耻骨直肠肌痉挛压迹,即可诊断。
排粪造影
a
1
排粪造影
是当患者“排粪”时,对其肛管直肠部 做动、静态相结合偏重功能检查的方法。它 能显示该部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异常,因 为只有当其左排粪动作时,才能显示功能性 异常,故排粪造影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钡灌肠、 临床指诊、内镜检查更敏感可靠的方法,能 为临床诊治便秘等肛肠疾病提供可靠依据。
a
a
14
临床应用
直肠前壁粘膜脱垂245058
是增粗而松弛的直肠粘膜脱垂于肛管上部前方,造影时该部呈凹陷,而直肠肛管
结合部的后缘光滑连线。
a
15
临床应用
内套叠199537
分两种情况,机直肠内黏膜套叠和直肠内全层套叠。前者为增粗而松弛的直肠黏膜脱 垂,在直肠内形成厚约3mm的环形套叠,如环形套叠的厚度>5mm者应考虑全层套叠。
2
检查前准备
前日午后2、4、8时用9~15g番泻叶沸水冲泡 饮服,每次500ml以清除积粪。
检查前2~3h服钡剂以显示小肠。
a
3
造影剂
造 影 剂 选 用 浓 度 ( m/V ) 75%~100% 含 CMC0.25%的硫酸钡悬液。配制方法:用浓度 100%硫酸钡混悬液150ml稀释在400ml水中, 加热并逐渐与100g马铃薯淀粉混合,不断搅 动以免成块,直至形成光滑稠厚的糊状造影 剂,将其灌入300ml宽头注射器内,冷却变 硬,近于固态。通过宽而短的肛管,用注射 枪注入直肠内进行造影。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排粪造影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观察和评估患者的消化道功能和病变情况。

该检查通过引入造影剂进入患者的消化道,然后使用X 射线或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观察和分析。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是指在进行排粪造影检查时所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和技术要点。

这些步骤和要点包括患者准备、器材准备、造影剂引入、影像采集等内容。

在排粪造影操作流程中,患者准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患者需要在检查前进行必要的饮食和药物限制,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身体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禁忌症和并发症的风险。

器材准备是排粪造影操作流程中的关键一环。

医务人员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包括造影剂、注射器、导管等。

此外,还需要确保这些器械的完好和清洁,并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

造影剂引入是排粪造影操作流程的核心步骤之一。

医务人员需要准确地计量和注射造影剂,确保其在消化道中的分布和可观性。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造影剂类型和剂量。

影像采集是排粪造影操作流程的最后一步。

通过X射线或其他影像学技术,医务人员可以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情况。

在采集影像时,需要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并配合患者的配合和安排。

总之,排粪造影操作流程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医学检查过程。

它不仅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经验,还需要患者的配合和理解。

通过正确执行排粪造影操作流程,可以有效地诊断和评估消化道相关疾病,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疗方案。

文章结构的设计对于一篇论文的清晰度和逻辑性非常重要。

下面是本文的文章结构: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概述2.2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要点12.3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要点22.4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要点33. 结论3.1 总结3.2 对排粪造影操作流程的意义和应用3.3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排粪造影测量及疾病诊断标准课堂PPT

排粪造影测量及疾病诊断标准课堂PPT
28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SRUS)
• 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良性疾病,活检有典型的组 织学改变。
• 病因可能与直肠内套叠和耻骨直肠肌异常收缩有 关。
• 溃疡多为单发,多位于直肠前壁、套叠和脱垂顶 端;大小数mm至数cm,形态不一,可为圆形、 星形、线形或不规则形,单个溃疡多较表浅。
• 6、骶直间距(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acrum and the rectum,DSR):为充钡的直 肠后缘至骶骨前缘的距离。正常<10mm,> 20mm异常
8
9
排粪造影正常所见
• 造影剂排出顺畅,往往10s左右即大部排出。 所摄照片力排与静坐比较:肛直角增大, 应>90°;肛上距增大,但不应>30mm (经产妇≤35mm);肛管开大;直肠大部 或近于全部排空,显示粗细均匀1~2mm的 粘膜皱襞;耻骨直肠肌压迹消失;乙(小) 耻距增大,但仍为负值。
内脏下垂 (splanchnoptosis,SP)
• 盆腔脏器如小肠、乙状结肠和子宫等的下 缘下垂在耻尾线以下者即为内脏下垂。
• 见于力排时,乙耻距和小肠距均为正值。
25
盆底疝 (pelvic floor hernia,PFH)
• 名称较多。Douglas陷窝疝、阴道疝、肠疝、乙状结肠疝、 直肠生殖陷窝疝。直肠前陷窝滑动性内疝等。
松弛的直肠粘膜脱垂,在直肠内形成厚约 3mm的环形套叠。2.直肠内全层套叠。环 形套叠的厚度>5mm。 • 依IRI发生部位,可分为直肠近段套叠、远 断套叠、直肠套入肛管。 • 有的IRI与AMD并存,或由AMD发展成为 IRI。
15
• 1、IRI测量:套叠深度为套叠入口至其顶端的距离,厚度 为套叠环内外层间宽度,肛门距为套叠顶端至肛门的距离。

排粪造影测量及疾病诊断标准PPT共32页

排粪造影测量及疾病诊断标准PPT共32页

直肠外脱垂 (external rectal prolapse,ERP)
• 脱垂于肛门外,形成大小不等、长度和形 态不一的肛门外脱垂块状物。又称直肠脱 垂、完全性直肠脱垂。
• Broden认为IRI是ERP的预兆。
直肠膨出 (rectocele,RC)
• 又称直肠前突,为直肠壶腹部远端呈囊袋状突向 前方深度>6mm。
• 6、骶直间距(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acrum and the rectum,DSR):为充钡的直 肠后缘至骶骨前缘的距离。正常<10mm,> 20mm异常
排粪造影正常所见
• 造影剂排出顺畅,往往10s左右即大部排出。 所摄照片力排与静坐比较:肛直角增大, 应>90°;肛上距增大,但不应>30mm (经产妇≤35mm);肛管开大;直肠大部 或近于全部排空,显示粗细均匀1~2mm的 粘膜皱襞;耻骨直肠肌压迹消失;乙(小) 耻距增大,但仍为负值。
• 3、肛上距(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norectal junction and the pubococcygeal line,DUAC):肛管 上部中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肛管上部即肛管直肠结合 部,正常静坐时位于耻尾线下缘1cm左右。该点位于耻尾 线以上为负值,以下为正值。
PRMH) • 内脏下垂(splanchnoptosis,SP) • 盆底疝(pelvic floor hernia,PFH) • 骶直分离(sacrum-rectal separate,S-RS) •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
SRUS)
会阴下降 (perineum descending ,PD)

排粪造影检查

排粪造影检查

排粪造影检查文章目录*一、排粪造影检查的基本信息1. 定义2. 专科分类3. 检查分类4. 适用性别5. 是否空腹*二、排粪造影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正常值2. 临床意义*三、排粪造影检查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 检查过程2. 注意事项*四、排粪造影检查的相关疾病和症状1. 相关疾病2. 相关症状*五、排粪造影检查的不适宜人群和不良反应1. 不适宜人群2. 不良反应排粪造影检查的基本信息1、定义排粪造影(defecography, DFG)是通过向病人直肠注入造影剂,对病人“排便”时肛管直肠部位进行动、静态结合观察的检查方法。

根据造影剂不同,分为钡液法和钡糊法。

它能显示肛管直肠部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病变,为临床上便秘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该方法自60年代起有人用于小儿巨结肠和直肠脱垂的研究,70年代后期逐步应用于临床。

我国于80年代中期起开展排粪造影临床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

2、专科分类消化3、检查分类粪便/寄生虫检查4、适用性别男女均适用5、是否空腹非空腹排粪造影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正常值肛直角: 静态70-140°,力排110-180°,提肛75-80°,肛上距3-4cm。

耻骨直肠肌长度: 静态14-16cm,力排15-18cm,提肛12-15cm,直肠前突3cm,排空造影剂2、临床意义异常结果:有解大便困难,慢性便秘,黏液血便,肛门坠胀,排便时会阴及腰骶疼痛等。

便秘是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症状。

分类除了因疾病和药物导致的便秘外,主要是肠道功能性便秘。

大致分为3类:结肠慢传输性便秘、出口梗阻性便秘、结肠慢传输性和出口梗阻性便秘。

需要检查的人群:大便困难,慢性便秘,黏液血便,肛门坠胀等症状的患者。

排粪造影检查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检查过程检查前日午后2、4、8小时冲服番泻叶9~15g,以清除积粪。

检查时,先将导管在透视下插入肛门,注入钡液约50mL,使之进入乙状结肠及降结肠远端;拔出导管,向肛门插入注射枪,注入糊状造影剂约500g。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粪造影检查
排粪造影(defecography)是用钡悬液或钡糊进行直肠造影,观察排出过程中肛门、直肠、盆底组织形态变化,判断直肠排空障碍(出口功能性梗阻)原因的影像学检查。

读片测量及正常标准
目前测量采用与照片同一放大率的放大尺(可自制)和底边为10cm的角度仪,卢伍华教授研
制的排粪桶带有尺标,且透视摄片效果较好,由于个体变异较大,采用的造影方法不同,排
粪造影测量标准有异。

北京二龙路医院对120例排粪障碍者进行观测,提出了国人的正常参
考值。

(一)肛直角测量
肛直角系肛管与缘端直肠形成的夹角,其角度对排粪力的导向,对粪便排出作用力的发挥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肛直角在力排时增大,提肛时变小,直接反映了耻骨直肠肌及盆底组织收
缩和弛张功能,对诊断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痉挛肥厚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二)功能性肛管测量
肛管即直肠通向肛缘的一段短通道,由肛周括约肌群包围,平时呈闭合状态。

有解剖肛和外
科肛管之分。

所谓功能肛管指排粪过程中显示的影像肛管,静息时肛管上界较易确定,相当
于肛直环水平,提肛时肛管向上伸长,力排时肛管功能性变短,所谓变短,即随着粪便泵出,肛管呈漏斗状自上而下扩展,肛管上界随之下移所致。

此时肛管上界较难确定,通常是将漏
斗与管形部的移行区定位肛管上界。

肛管的长度变化与其周围括约肌群等盆底组织发育营养
及其功能状态相关。

钡糊法检查时显示的肛管宽度相当于排出软便时的表现,对诊断肛管远
端扩张不良,尤对内括约肌失弛缓异常肛管狭窄具有可靠诊断价值。

(三)会阴下降度测量
力排时会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程度与盆底会阴组织的发育营养和紧张度有关。

目前国
内学者采用的测量方法不同,多数学者以耻尾线肛上距为评判标准。

耻尾线肛上距:即为耻
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的连线,静息时它相当于盆低上界的水平位置,肛管上界与其接近。


排时随粪便的泵出肛管自上而下呈漏斗状扩展,肛管随之功能性变短增宽,粪便顺利泵出,
所谓肛管上界亦随之下移,肛上距增大。

我们认为肛上距力排时增大主要是排粪过程中耻骨
直肠肌等肛管括约肌放松弛缓的正常表现所致。

相反,当耻骨直肠肌痉挛时,肛管上界则下
移不明显,甚至上移。

因此,我们将肛上距力排时不增大认为是一种异常表现。

另外,尾骨
在力排时有一定程度下展度,它影响耻尾线的稳定性,在同一张照片上,同时清晰显示耻骨
联合和尾骨光标记常常不理想,造成定位困难,因此,我们提出另一种测量方法,即采用耻
骶线肛门上距作为评判会阴下降度的标准。

耻骶线肛门上距即第5骶椎下缘与耻骨联合线后
下缘连线至肛门缘的垂直距离。

耻骶线是骨盆不动骨平面联线,标记明确易定位,肛门缘以
涂钡标记确定,该点是盆底的下外界,也是受排粪作用力而上下移动的最敏感点,能准确代
表盆底整体的上下运动度。

因此,笔者认为以此测量来评判会阴下降度更为准确。

临床亦以
肛门与坐骨结节的位置变化度来评估会阴下降度。

(四)乙耻距和小耻距测量
分别为力排时充盈钡剂的乙状结肠/小肠曲最低点至耻尾线/耻抵线的垂直距离。

正常人力
排时乙状结肠和小肠曲最低位置多位于耻尾线即盆底上界之上。

当耻尾线标志点不明确时可
以耻骶线为标准评估,正常参考值为10.6mm±12.7mm,男略大于女,钡液法与钡糊法无明显差别。

(五)直肠前膨突测量
直肠前膨突多见于女性,指直肠远端前壁向阴道方向凸出呈症囊状,形成原因与女性局部解
剖和生理特点有关,在力排时,正常女性中有77.6%可出现轻中度直肠前膨突。

直肠排空障碍(出口功能性梗阻)便秘的诊断
(一)盆底痉挛综合征
盆底痉挛综合征系指力排时盆底群肌功能紊乱。

主要是指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等排粪肌呈持
续收缩状态,不松弛,也可称之为肛管失弛缓症,粪便不能顺利导入肛管,肛管开放增宽不
良阻力增大,粪便排出困难或排不出。

主要表现如下:
1.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力排时肛直角不增大,仍近于或小于90°,甚至较静息时角度变小,
耻骨直肠肌压迹不变浅展平,甚至加深,肛管不变短,肛上距增大不明显,肛管呈关闭状或
扩张不良,造影剂排不尽或排不出,呈现搁架症时可能伴有耻骨直肠肌肥厚。

2.内括约肌失弛缓症表现力排时直肠颈部及肛管近端扩张膨大,近肛门口部不扩张,突然变
细或出现指压迹样狭窄,呈现所谓“萝卜一根症”缘,造影剂于肛门口处排出受阻。

(二)直肠内脱垂、套叠
系指一侧或环周直肠黏膜层或全层向远脱垂、套叠,但未脱出肛门者,套叠肠腔部分被堵塞
而变狭窄,排出阻力增大,费力有阻塞感排不尽感。

钡糊法显示更为确切,且可准确测量其受累肠管范围供治疗参考。

充盈像初排时直肠壁呈“Z”字形折曲,随着排便作用力逐步呈现典型的一般肠套叠症像。

套人部充钡肠腔与远端鞘部构
成“杵臼征”。

钡液法多于排粪终末力排黏膜像显示,黏膜皱壁折叠越过肛直环呈“伞症”,上
述症像在提肛时可以恢复正常,测量应包括重叠肠管范围及距肛门距离,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本症可为直肠-肛管型、直肠-直肠型和直肠-直肠-肛管型,可为单发或多发,以前者为多见。

(三)直肠前窝滑动性肠疝
乙状结肠或小肠曲疝入直肠子宫/膀胱窝内,挤压直肠,影响直肠充盈和排空出现便意频,
每次排出量少。

力排时显示充钡的乙状结肠或小肠曲最低点位于耻尾线以下或耻骶线以下
2cm以上,带节育环女性更易确定。

(四)直肠前膨突症
见于女性,尤以中老年经产妇多见。

直肠前突与便秘的关系可视为互为因果关系。

无排粪障
碍者女性力排时亦可见前突,所以前突在某些患者并不一定就是便秘的主要原因,但重度前
突则应视为异常。

过度的前突力排时,可突向阴道口,会阴体亦受压变扁,排便作用力被导
向阴道口,被缓冲耗损,不能向肛管充分发挥其作用,排便无力感,排便终了前突中有滞留,排不尽。

伴有耻骨直肠肌失弛缓时呈现“鹅头症”。

阴道内填塞压迫前突排粪试验可确定前突
对便秘的影响程度及预测手术治疗的疗效。

(五)会阴下降综合征
多数学者以肛上距增大超过35mm诊断会阴下降,事实上肛上距增大主要由所谓肛管上界下移程度决定,而肛管上界下移有两个基本因素:其一,是力排时粪便泵出,挤扩肛管肛周括
约肌松弛,肛管自上而下呈漏斗状扩展,漏斗颈部即肛管上界扩展性下移。

其二,是盆隔受
排粪作用力压缩并下降,因此肛上距的增大应视为耻骨直肠肌等肛周括约肌弛缓功能正常的
表现。

肛门是盆隔会阴的最低点,受排粪作用力上下移动,代表了盆膈升降运动且为最敏感区,测定该部下降度,方能反映整体会阴张力和抵抗力的强弱。

有人认为会阴下降是个综合征,为盆底神经肌肉受损后位置异常下降,会阴组织薄弱,抗力
降低,所支托的多种组织器官也随之发生松弛性异常的综合征,排粪造影表现会阴下降度增
大异常,且往往合并有直肠前膨突、内脱垂套叠、骶直分离、滑动性肠症和子宫下垂等异常。

因此不宜单纯依会阴下降度大于2.5cm诊断。

上述种种异常,在便秘病人排粪造影中往往可见两种以上的异常存在,用钡糊法直肠造影像
显示更为确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X线影像学检查对便秘的直接原因有一定的诊断和鉴别价值,但是由于
排便机制是个复杂的过程,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时亦需重复检查。

要确切地研究便秘的
机制及个体的具体病因,还应配合其他方面的检查。

参考文献
[1]龚水根,张家春,周成刚.排粪造影对肛直肠功能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1996
年06期.
[2]龚水根,许利民,周成刚.排粪造影的正常表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