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古诗鉴赏
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及诗意赏析
杜甫《绝句两首》古诗原文及诗意赏析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迟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③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赏析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春望古诗鉴赏
春望古诗鉴赏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
诗人杜甫在长安城中遥望沦陷后的城池,心中不禁涌起万般感慨。
诗的一、二两联描绘了春城败落的景象,诗人用“破”、“深”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长安城的萧条零落。
同时,诗人也用“满”、“饱”等形容词,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景象的深深感叹。
三、四两联则转向了诗人内心的表达。
在想念亲人的同时,诗人也怀念起自己的故国。
他心中充满了离情别绪,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自己故国的眷恋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歌中感人至深的情感。
整首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其中,“家书抵万金”一句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言,表达了家书之珍贵和亲情之深切。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1.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石壕吏》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石壕吏》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作品原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词句注释:(1)暮: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
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13)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
杜甫古诗鉴赏大全
杜甫古诗鉴赏大全杜甫古诗鉴赏大全杜甫《月》赏析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①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②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③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④背景诗为大历二年(767)六月初旬所作。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
此时正困居夔州。
注译①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
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春来:今春以来。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时时:常常。
与“故故”变文同义。
开:指照亮。
满:指月光洒满。
青天:蓝天。
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
“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清爽,凉爽。
合:环绕,充满。
风襟:衣襟。
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当:对着。
悬:悬挂天空。
这两句意为: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
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
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
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乌鸦。
夜久:夜深。
这两句意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赏析:以“月”为题,让我们联系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名句。
月有一个特定的内涵:望月就易思乡。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
古诗词杜甫绝句
古诗词杜甫绝句《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是一组咏物诗,第一首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第二首则在春色秀丽的美景上涂了一层羁旅异乡的愁思和伤感,春色和乡思交相辉映,增添了诗的韵味。
这两首诗极生动地、自然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的磨难后,在草堂暂得生活安宁而产生的闲适情怀。
《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释译文】⑴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⑶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⑷鸟:指江鸥。
⑸花欲燃:花红似火。
【白话译文】其一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其二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1]创作背景这组五言绝句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时杜甫在四川草堂。
【作品鉴赏】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
这一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第一首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登楼杜甫古诗文鉴赏
登楼杜甫古诗文鉴赏
登楼杜甫古诗文鉴赏
杜甫的《登楼》诗,描写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官员,在众人的中间看到美景,想到人生的无常,于是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在人世间行走的深沉感受。
一、诗歌外景
登高远望,此乃诗人登高望远感受到美景,而欣喜若狂。
可以想象到天空晴朗,大地广阔,山峰起伏,风景秀丽。
二、诗歌情感
登楼时,诗人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烈日下站着等待,十分辛苦。
这个景象让诗人深感人生的无常,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刹那美好。
正是这些感悟,促成了这首《登楼》之作。
三、诗歌思想
诗人在登楼,一方面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触,是因为眼前景色的美好,而另一方面则是身边的旅客。
无论是出门旅游,还是赶路行走,人们
都时时刻刻抱有一种“去往”的想法。
即使是在拥挤的人流中,也会有这种渴求。
可这种渴求,在生活的苦难中,又为何会消失?难道生活不是一次次的长途跋涉么?人应该向往远方,努力前行,无论是风景也好,脚下的路也好,都是值得珍视的。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
【意思】听说关山之北战火又起,凭倚着栏杆我怎能不涕泪难休!【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岳阳楼: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楼。
②吴楚:指吴地(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
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
坼(che):分裂,分界之意。
乾坤:指天地、日、月。
《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③戎马:大历三年(768)八月,吐蕃以十万众寇灵武,二万众寇汾州,长安戒严。
九月,郭子仪带兵五万屯奉天,以防吐蕃。
凭轩:依靠楼窗。
涕泗(si):眼泪鼻涕。
【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
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
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
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
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
【鉴赏】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后至岳阳,方有《登岳阳楼》之作。
这首五言律诗气魄宏大,感情沉郁,状写出诗人在岳阳楼头,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水,所引发的叹志嗟病、忧世伤时的感慨。
起首两句看似平常,但仔细推敲,联系后文,却有丰富的涵义:一则以“昔”、“今”二字包融了沧桑之感;二则流露出对此江山胜迹的向往之久;三则写出了诗人正立在岳阳楼头下瞰洞庭湖的形象;四则为颔联两句对洞庭湖的描写打好了底子。
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古诗词翻译赏析
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古诗词翻译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古诗词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前言】《曲江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
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
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
曲江的盛衰与大唐同在。
诗人在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以曲江的盛衰比大唐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注释】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2.减却春:减掉春色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4.且:暂且。
经眼:从眼前经过5.伤:伤感,忧伤。
江上小堂巢翡翠巢翡翠:翡翠鸟筑巢6.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
冢:坟墓7.推:推究8.物理:事物的道理9.浮:虚名【翻译】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已经日趋衰落,这是无人能够挽回的。
作为左拾遗的谏官,杜甫几乎天天给皇帝上奏疏提忠告,不久就受到了冷落。
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曲江二首》,两个月后,在乾元元年的五六月间,他就和房琯、严武等人被贬出长安。
【鉴赏】作者由落花写起,表达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他说,一片花飞就意味着春天已经消逝了一点,但现在是“风飘万点”,这如何不让人愁绪万端啊。
眼睁睁地看着花儿将从枝头落尽,心中的忧伤可想而知。
因而,即便自己知道喝酒很伤身子,但还是情不自禁地举起酒杯,继续“入唇”。
首联和颔联由“飞花”触发作者感怀,作者由满眼的落花想到了春天的流逝,由春天的流逝想到了自己年岁已高(当时杜甫已经四十八岁),他自己在四十岁过年的除夕夜就写过两句诗,说:“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古诗绝句唐杜甫
古诗绝句唐杜甫古诗绝句唐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其诗句风格雄浑豪迈,气魄磅礴,充满着激情和深邃的思考。
以下是古诗绝句唐杜甫的相关内容:第一部分:唐杜甫简介唐朝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优美高远,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生命不太平,曾多次经历家庭悲剧和国家动荡,度过了较为波折的一生。
第二部分:杜甫诗风特点杜甫的诗风独具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所作诗歌总带情怀,表面看似自然而然,实则饱含跌宕离奇、哀愁动人的情感。
2. 他的诗语言朴素自然,富有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深厚的人情与社会责任感。
3. 杜甫的诗歌多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表现出其感性思想的宏大和豁达,令人瞩目。
第三部分:杜甫代表作品杜甫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其中代表作品有:《登高》:表现了诗人登高远望,思维广博,感慨人生之短暂与心怀大志之重要。
《春夜喜雨》:以空灵深远的意境写出了春天的潜在生命力和豁达应变的精神风貌。
《赠卫八处士》:作品旨在宣扬国家形势艰难,救国需靠正人。
第四部分:杜甫诗篇欣赏以下是杜甫诗篇欣赏:1.一振万古雄烈,七落半生阴波。
豹变龙蟠无稳处,人生若水千里。
2.灿若斯文,结绮成华。
涤以清泉,铸就玉华。
3.不见昔日青天上,竟成离魂塞草莽。
4.长嗟往事穷通处,挥泪尽日风雨。
5.如何祖宗繁息力,鹰插伏牛意未销。
第五部分:杜甫诗歌影响杜甫的诗歌影响非常广泛,既影响了唐代的诗歌创作,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他的诗歌以真情实感、形象生动、幽远清新、展望宏大为特色,成为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篇1【诗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出处】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我老妇虽年迈力衰,让我今夜跟你们走吧。
去应河阳的急差,还有点做早饭的能力。
【全诗】《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导示】759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因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击溃。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闻此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鉴赏】这是一首叙事诗,以老妪被迫服役的典型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深重苦难,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四句是事件发生的序幕。
“暮投石壕村”一句交待诗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发生的地点。
接着写官吏黑夜捉人和人们仓皇应变的惊骇场面,笔墨十分精练。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是诗的主要部分,它以老妇的对话为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过程。
老妇人的话可分为三层:首先陈述了战争夺去了儿子的沉重悲哀。
“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无限的酸辛与哀伤;继而老妇人申明家中已无应征之人。
“出入无完裙”一句表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后老人主动请求应役。
在这里差吏的话全被略去,但通过老妇的对话,也就从侧面表现了差吏的凶狠残暴。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杜甫古诗鉴赏
【篇⼀】《空囊》翠柏苦犹⾷⑴,晨霞⾼可餐⑵。
世⼈共卤莽⑶,吾道属艰难⑷。
不爨井晨冻⑸,⽆⾐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⑹,留得⼀钱看⑺。
【注释】⑴翠柏:原产中国的⼀种松科乔⽊。
⑵晨:⼀作“明”。
⾼:⼀作“朝”。
⑶卤(lǔ)莽:通“鲁莽”,苟且偷安。
⑷吾道:我的忠君报国之道。
⑸爨(cuàn):烧⽕做饭。
⑹囊空:谓袋中⽆钱。
⑺⼀钱:⼀⽂钱,指极少的钱。
【⽩话译⽂】纵然翠柏味苦,朝霞⾼⾼,也还可以当作饭餐。
世⼈⼤多苟且偷⽣,我持节守道显得异常艰难。
早晨开不了⽕,井⽔也冻了,夜来⽆⾐难御寒。
太贫穷了怕⼈笑话,袋中还是应该留下⼀⽂钱。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年),当时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治今⽢肃成县)。
这时战乱动荡仍未平息,诗⼈⽣活极其艰难。
【赏析】⾸联“翠柏苦犹⾷,明霞⾼可餐”,诗⼈紧扣诗题,意在⾔外,写出两层意思,⼀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
除此之外,还有另⼀层⾔外之意,在古⼈看来,明霞翠柏均⾮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列仙传》“⾚松⼦好⾷柏实”和司马相如《⼤⼈赋》“呼吸沆瀣餐朝霞”。
表现杜甫虽⽣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尚。
颔联“世⼈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揭⽰囊空的根本原因。
所谓“世⼈共卤(鲁)莽”,指⼈多苟且偷安。
战乱爆发后,诗⼈弃家鄜州,奔赴灵武,中途陷于叛军之⼿,后⼜因两次直⾔上奏,受贬去职,但他“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及⾄贫寒如此,仍然持道守节。
这⾥,杜甫所说的“吾道”,是不愿苟得之直道,忠勇报国之达道。
颔联两句,通过对⽐的⼿法,将杜甫⾼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
颈联“不爨井晨冻,⽆⾐床夜寒”,进⽽具体写贫状。
作者皆从“寒”字来⼊笔。
上句说“不爨”,并⾮因为“井晨冻”,⽽是因为⽆⾷。
严冬季节,却晨炊⽆⽶,夜寒难御,可见⼀贫如洗。
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钱看”,点明“空囊”题旨。
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
诗⼈已是⾝⽆分⽂,贫不⾃救,却还要强留⼀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笑话,这举动本⾝就是⼀种反常。
诗人杜甫的唐诗佳作赏析
诗人杜甫的唐诗佳作赏析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非常明显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
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
我在此整理了诗人杜甫的唐诗佳作,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诗人杜甫的唐诗佳作11、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此诗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唐杜甫绝句古诗赏析
唐杜甫绝句古诗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翻译: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
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
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杜甫登楼古诗词赏析
杜甫登楼古诗词赏析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以豪放、慷慨、激昂的风格著称,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和喜爱。
其中,他的《登楼》一诗被誉为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堪称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杜甫的《登楼》进行深入的赏析。
《登楼》的前两句为,“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这两句诗道出了诗人登楼所感受到的情绪。
首先,诗中提到了“花近高楼”,这里的“花”可以被理解为美景,而“高楼”则代表着高处。
这样的景色让诗人感到心痛,这种心痛可能是由于美景的短暂,也可能是由于美景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其次,诗中提到了“万方多难”,这里的“万方”可以被理解为各个方向,而“多难”则代表着困难。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登楼所面临的困难,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整个诗句通过对景色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登楼时的心情和情绪。
接下来的两句诗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诗中提到了“人生到处知何似”,这里的“人生”代表着生活,而“到处知何似”则代表着不知道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困惑和迷茫,也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探索和思考。
其次,诗中提到了“应似飞鸿踏雪泥”,这里的“飞鸿”代表着自由,而“踏雪泥”则代表着艰难。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由和坚韧的向往和追求。
整个诗句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观点。
最后两句诗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天地和人生的感慨和领悟。
首先,诗中提到了“天若有情天亦老”,这里的“天若有情”代表着天地的变化,而“天亦老”则代表着天地的衰老。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天地的感慨和领悟,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其次,诗中提到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里的“人间正道”代表着人生的道路,而“沧桑”则代表着变化和风霜。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领悟,也表现了诗人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和认识。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1. 《登高》这首诗啊,那真的是绝了!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写得多形象啊!就好像你站在那高山之上,看着那落叶纷纷飘落,江水奔腾不息。
杜甫他老人家咋这么厉害呢!2. 你们知道《登高》里的那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多厉害吗?那简直是把那种孤独和悲伤写到了极致啊!就如同一个人在黑暗中独自徘徊,找不到方向,真让人心酸啊!3. 《登高》哇,那可真是诗歌中的瑰宝!“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感,不就像我们在大自然中亲身感受一样吗?杜甫这描写功底,不服不行啊!4. 来看看《登高》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多么无奈的感慨啊!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满心愁苦却又无能为力,是不是很有感触呢?5. 哎呀呀,《登高》真的是让人赞叹不已!“无边落木萧萧下”,这落木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回响,这不就是秋天的声音吗?杜甫可真是个天才!6. 说说《登高》哈,“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怎样的一种凄凉啊!就好像一个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无人能给予温暖,想想都觉得难过啊!7. 《登高》里的诗句,那可都是经典啊!“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长江水不就像时间一样不停流淌吗?杜甫用这么简单的语句就表达出了这么深刻的含义,太牛了吧!8. 你们好好品品《登高》呀!“风急天高猿啸哀”,那风声、猿声,是不是仿佛在你耳边回荡?杜甫怎么就能写得这么传神呢!9. 《登高》的魅力,谁能抵挡得住呢?“艰难苦恨繁霜鬓”,这生活的磨难和愁苦,不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吗?杜甫真的是太懂人心了!10. 《登高》绝对是值得反复品味的好诗!每一句都那么精彩,每一句都让人感慨万千。
杜甫用他的笔,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动人的世界,真的太了不起了!我的观点结论:杜甫的《登高》无疑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它以深刻的情感和绝妙的描写,打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客至杜甫古诗鉴赏
客至杜甫古诗鉴赏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深沉、慷慨激昂的风格而闻名。
下面是杜甫的一首名诗《客至》:【原文】《客至》喜崔明府相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译文】:欢喜崔明府亲自拜访,无论是南宅还是北宅都是春天的水,只看到群鸥每日常来。
花径从未因客人而清扫,今天才为君子开启门扉。
饭食虽然简单,市场远方无兼味,酒只剩下旧醅,家里贫穷。
愿意与邻翁坐下对饮,通过篱笆一声呼唤,将酒尽饮。
【解析】:这是一首杜甫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宾客的欢迎和对待贫困的态度。
首先,诗人喜欢崔明府拜访,玩赏舍南舍北的春天的水景,观鸟群时刻光顾。
这描绘了崔明府的来访给诗人带来的喜悦和享受。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家里贫困的情况,花径未曾因访客而费心打扫,蓬门(庭院的门)现在才为客人开启。
这展示了诗人的谦逊和待客之道的思考。
接着,诗人描述自己的贫困生活,盘飧(普通的饭食)市场远方无兼味,樽酒(酒瓶)家贫只剩下陈年酒渣。
这体现了诗人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物质匮乏。
最后,诗人表示愿意与邻翁(邻居老人)共同品味酒,并通过篱笆相互呼唤,将酒一起尽兴饮完。
这展现了诗人虽然生活贫困,但愿意与人分享欢乐和友情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朴素快乐的生活态度和对客人的热情欢迎。
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贫困和人情淡漠等问题的思考。
【鉴赏】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欢迎客人、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
以下是对这首诗进行鉴赏的几个方面:1. 自然描写:诗中舍南舍北的春水、群鸥的来往,展现了充满生机和美丽的自然景象。
这些形象描绘让人感受到诗人招待客人时所处的环境,也增添了诗意的情调。
2. 贫困生活描写:诗人通过描述花径不曾缘客扫、樽酒家贫只旧醅等细节,展示了自己贫困和朴素的生活状况。
这种朴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的不足,但并不影响他对待客人的热情和真诚。
关于杜甫【绝句】古诗的词义解析
关于杜甫【绝句】古诗的词义解析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杜甫的诗词吧。
【绝句】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译文及注释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绝句】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客至古诗鉴赏
客至古诗鉴赏
《客至》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律诗,表达了作者热情、真挚、朴实的情感,以及待客之道。
诗的开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描绘了环境清幽、恬静的景象,为下文待客之道的叙述做了铺垫。
作者通过描写“群鸥”每天都来拜访,表达了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接下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诗人以幽默、自嘲的口吻,描述了自己作为主人,对客人的到来感到欣喜,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真诚、朴实的性格。
其中,“花径不曾缘客扫”一句,既说明了诗人平时生活随意,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作为主人的热情好客。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客人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真诚。
虽然市场离得远,不能买到更多的美味佳肴,虽然家里不富裕,只有陈年老酒,但诗人对客人的热情和诚恳却溢于言表。
最后,“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两句,诗人提议与邻居老翁一起畅饮,进一步表现了自己的好客之情。
通过诗人与客人、邻居老翁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一幅和谐、欢快的画面。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场景描写,展示了诗人与客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融洽气氛。
诗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
息和人情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古诗鉴赏杜甫古诗鉴赏篇1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释】⑴翠柏:原产中国的一种松科乔木。
⑵晨:一作“明”。
高:一作“朝”。
⑶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
⑷吾道:我的忠君报国之道。
⑸爨:烧火做饭。
⑹囊空:谓袋中无钱。
⑺一钱:一文钱,指极少的钱。
【白话译文】纵然翠柏味苦,朝霞高高,也还可以当作饭餐。
世人大多苟且偷生,我持节守道显得异常艰难。
早晨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夜来无衣难御寒。
太贫穷了怕人笑话,袋中还是应该留下一文钱。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当时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谷(治今甘肃成县)。
这时战乱动荡仍未平息,诗人生活极其艰难。
【赏析】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写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言外之意,在古人看来,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
表现杜甫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
颔联“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
所谓“世人共卤(鲁)莽”,指人多苟且偷安。
战乱爆发后,诗人弃家鄜州,奔赴灵武,中途陷于叛军之手,后又因两次直言上奏,受贬去职,但他“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及至贫寒如此,仍然持道守节。
这里,杜甫所说的“吾道”,是不愿苟得之直道,忠勇报国之达道。
颔联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
颈联“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进而具体写贫状。
作者皆从“寒”字来入笔。
上句说“不爨”,并非因为“井晨冻”,而是因为无食。
严冬季节,却晨炊无米,夜寒难御,可见一贫如洗。
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点明“空囊”题旨。
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
诗人已是身无分文,贫不自救,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话,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
作者正是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话,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
申涵光评杜诗云:“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仇注杜诗》引)。
这首五律措语平实,庄谐间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相得益彰。
而音节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两句,一孤平一单仄,不求谐声;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应多仄声,明霞仰头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应多平声,可谓声情相符。
杜甫古诗鉴赏篇2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释】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
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
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此处作褒义词用。
【白话译文】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创作背景】公元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
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亲如弟兄。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
“痛饮”二字,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
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赏析】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
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
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
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
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
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
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
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
犹云平生飞动意也。
旧注俱大谬。
”(《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
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
跋扈,强梁之意。
考《说文》:扈,尾也。
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
”(《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
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杜甫古诗鉴赏篇3【作品介绍】《送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离开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将离别情写得入木三分,用浓浓的情谊来衬托尘世的悲凉和离别时孤寂的心境。
全诗基调幽静清雅。
诗人对社会当时的衰败景象看得非常透彻,对人情的冷漠表达了无限感慨,凸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原文】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释】⑴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
《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⑵胡为:何为,为什么。
《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⑶亲朋:亲戚朋友。
唐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⑷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⑸关河:关山河川。
《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⑹“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白话译文】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
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
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创作背景】这首《送远》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
“送远”即是诗人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开秦州入蜀道而远行。
浦起龙认为此诗“不言所送,盖自送”之作。
【赏析】首句以提问开篇。
“带甲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
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
次句“君”为诗人自指。
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在兵荒马乱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
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
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
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
“草木”零落,时入岁暮。
“霜雪”飘洒,关河冷清。
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
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
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
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
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
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浦起龙语)。
这样,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语)。
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
离别时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
为了自壮“行色”,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
这与他天宝十四载(755年)“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
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故山归兴”,“向风”“回首”。
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带甲满天地”的时刻。
“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戏”的闲情。
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形成一体。
其次,场面细致,感人至深。
再次,虚实结合,增强抒情效果。
第四,对比描写,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杜甫古诗鉴赏篇4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夫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的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