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版化学年级下册7 结晶现象教案与反思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结晶现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结晶现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结晶现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
2、了解如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3、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巩固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重结晶法除去粗盐中的难容性杂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2、通过粗盐提纯让学生掌握物质提纯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粗盐提纯过程,学生体验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3、感受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混合物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混合物的分离比较陌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基本使学生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基本方法,为后面学习混合物分离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点难点
1、物质提纯的方法。
2、过滤、蒸发基本操作要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粗盐的提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4 结晶现象 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1、体验固体混合物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
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晶体和结晶,具备了溶解、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知识,也学习了有关饱和溶液,结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本实验,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但学生第一次接触过滤、蒸发操作,新知识的运用也有待检验。
希望学生能通过理论学习转变为实验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学习过滤、蒸发操作技能,并能进行规范操作四、教学过程4.1 第三学时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一、直接引入实验活动课题本节课为实验课,只要让同学们掌握过滤操作的技巧二、设置疑问,合作探究【思考1】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要将粗盐初步提纯,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将不溶性杂质——泥沙除去呢?除去粗盐中泥沙的方法主要是:过滤法【思考2】1.粗盐提纯(除去难溶性杂质)的步骤是什么?2.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思考3】溶解操作应该注意什么?1、粗盐一次不宜加的太多,以免加多了溶解不了。
2、溶解搅拌时,应控制玻璃棒,尽量不要碰烧杯壁。
过滤操作要领: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②漏斗里的液面应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①过滤时玻璃棒要靠在有三层滤纸的一边②烧杯口要紧靠在玻璃棒上;③漏斗的下端要紧靠在烧杯内壁,防止液滴飞溅。
【思考4】蒸发操作应该注意什么?1.蒸发皿应放在铁圈上,停止加热时,不要立即把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2.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思考5】粗盐提纯中:溶解、过滤、蒸发操作都用到了玻璃棒,玻璃棒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溶解:搅拌,加速溶解②过滤:引流,防止液体溅出③蒸发:搅拌,防止液滴飞溅三、实践演练:各小组同心协力,把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并完成学案。
(看看哪组最棒)(注意操作规范)实验步骤现象和结果结论1、溶解:用量筒量取约10 mL水倒入烧杯中。
新科粤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 7.4 结晶现象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章溶液7.1溶液与乳化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体验较大晶体的制作过程与方法。
4.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复习提问]1.对于5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 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①取出10 mL后②加热至80 ℃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 ℃为32 g,40 ℃为64 g。
现有100 g水与32 g KNO3组成的20 ℃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 ℃时,需加入多少克KNO3才能达到饱和?[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大家猜想一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阅读]P212图7-14美丽奇特的晶体[设问]晶体是怎样形成的?[板书]二.晶体的形成[观察活动]【实验7-10】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完成课本空白)[板书]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讲解]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是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如从蔗汁中提取砂糖,从海水中提取精盐。
[设问]【实验7-10】中制得的晶体很小,如何才能值得较大的晶体呢?[板书]三.制造较大的晶体[探究活动]怎样制造较大的晶体?[讲解]晶体析出后剩下的溶液叫母液,母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设问]1.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讨论、交流,归纳出“溶解→过滤→蒸发)2.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还能用上述方法吗?[板书]四.怎样分离混合物[探究活动]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混合物[板书]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4结晶现象教案(新版)粤教版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3)实验环节:安排结晶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结晶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小组讨论: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结晶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5)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3.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结晶现象的图片、实验步骤和案例分析,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晶现象的定义与分类:结晶现象是指溶液中溶质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可以分为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两种类型。
2.结晶的方法: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是常见的结晶方法。蒸发结晶是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从而使溶质结晶析出;冷却结晶是通过降低温度使溶质结晶析出。
3.影响结晶速度的因素:溶质浓度、溶剂种类和温度是影响结晶速度的主要因素。溶质浓度越高,结晶速度越快;溶剂种类不同,结晶速度也会有所不同;温度降低,结晶速度会加快。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团队合作不积极、沟通不畅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团队合作的活动和培训,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团队合作,并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3.分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结晶现象的应用案例分析。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4.在下节课中,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冬季结冰的水等生活实例引入结晶现象,使学生能够快速关注并理解课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结晶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结晶方法,提高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实际应用案例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
3.引导学生运用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教师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的反馈。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7.4结晶现象-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7.4 结晶现象-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 学习目标•掌握化学反应中结晶现象的定义与特征;•理解结晶现象的实际应用;•能够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正确描述结晶现象。
2. 学习重点•结晶现象的定义与特征;•结晶现象的实际应用。
3. 学习难点•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正确地利用结晶现象。
4. 学习内容4.1 结晶现象的定义与特征在化学反应中,由于产物或副产物的溶解度下降,溶液中的某些离子或分子就会逐渐聚集起来,形成结晶体的过程就是结晶现象。
结晶现象是化学反应的常见现象之一,具有一定的特征,如下:•结晶过程是一个逆过程,即从稳定的、无序的状态变为有序的状态;•结晶过程遵循热力学规律,即当溶解度变化时,结晶过程会发生;•结晶过程中,离子或分子间会发生有序排列,形成规则的晶格结构。
4.2 结晶现象的实际应用结晶现象不仅在化学领域内有常见应用,还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工业、科技等领域。
下面列举一些实际应用:•制糖工业中,将蔗糖加入到水中,边加热边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当水分蒸发时,蔗糖溶液浓度增加,最终形成结晶状态的蔗糖结晶体,即为结晶糖;•制盐工业中,可以通过晒盐的方式制取海盐,即将海水放入大型蓄水池中,让其自然蒸发,水分逐渐减少,最后形成结晶体的盐矿;•制药工业中,有些药品可以通过结晶方式进行分离和纯化,比如山梨醇、肌醇等;•硅片的生产,就是通过结晶方式将硅熔体冷却结晶得到的;•制备新材料,比如说某些人工晶体材料就是通过结晶的方式得到的。
4.3 结晶现象的描述结晶现象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描述,如若要描述单斜硫酸铜的结晶过程,化学方程式可以写为:CuSO4·5H2O + 光→ CuSO4 · H2O + 4H2O(蓝色针状晶体)其中,“光”表示阳光,CuSO4·5H2O+光表示将硫酸铜溶解在水中后,放置在阳光下,使其逐渐脱水结晶,CuSO4 · H2O + 4H2O(蓝色针状晶体)就是指单斜硫酸铜的蓝色针状晶体。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4 结晶现象 教案设计
7.4结晶现象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了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知识后,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中,物质的溶解度是有一个限度的。
如果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中的溶质超过了溶解限度,就会变成固体析出,这就是结晶现象。
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设疑,让学生猜想,再观察实验,发生概念。
通过学生实验活动,粗盐提纯,掌握过滤操作。
课后学生实验制作晶体,加深对晶体的认识,提高动手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冷却热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具备一定分析、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晶体和结晶概念容易混淆,应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加以区别,使学生明确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而结晶是一个过程。
对物质的结晶,应与物质的溶解过程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结合固体物质的溶解、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知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初步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常见晶体、晶体形成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获取、加工信息能力。
2)通过制造晶体、分离混合物等的分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晶体、制造晶体,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分离混合物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结晶现象;2、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难点:结晶的原理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器、蒸发皿、酒精灯、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漏斗、滤纸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分析法教学过程:1.教学情景导入教师播放视频:蜂蜜结晶,是好是坏?学生观看视频,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形成晶体、结晶概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展示美丽奇特的晶体图片。
教师讲解晶体的概念:晶体通常都有规则的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物质世界的奇妙。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3.观察活动:(1)把一瓶蜂蜜放在冰块中冷冻一会儿(2)用玻璃片(碎烧杯或碎试管玻璃片即可)加热少量食盐水至蒸干教师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1)晶体与结晶有何区别?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结晶是一个过程,晶体是名词,结晶是动词。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4结晶现象》教案_21
(第1课时)编撰人:九年级化学教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知道因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降变化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两类不同的方法。
(3)初步学会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原理及实验操作。
(4)初步学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式(2)“阅读——联想”式(3)“自主——学习”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验功能以及化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
【课时安排】第1课时【学习重点】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学习难点】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的适用范围、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旧导新】【预习检测】1、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有法和法,两者都属于(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的作用是。
【课堂导学】一、晶体与非晶体1.定义:晶体:非晶体:2.区别:天然规则的几何外形:晶体(填“有”或“没有”)非晶体(填“有”或“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晶体(填“有”或“没有”)非晶体(填“有”或“没有”)二、结晶:1.定义:2.常见方法有法和法,该过程是(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应用:混合物的分离(1)蒸发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NaCl)。
(2)降温结晶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KNO3)。
(3)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混合物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的不同。
(4)适用范围: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三、实验-----过滤1.原理:2.适用范围:3.操作要点:一贴:两低:三靠:4. 问题:(1)滤液浑浊的可能原因:如出现滤液浑浊,应进行再过滤。
(2)过滤速度太慢的可能原因:(3)玻璃棒的作用:四、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1.精盐的生产流程:2.该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三个实验分别为:(1)(2)(3)其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作用分别为:(1)(2)(3)3.蒸发停止的最适宜时间是:剩下的少量液体用蒸发皿的余热烘干。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4 结晶现象 教案设计
7.4结晶现象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二、重、难点1、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2、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一、【课前准备】:[复习巩固]:(1)、在________,在__________,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_。
(2)、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_,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氢氧化钙。
2、[导课]:欣赏P.210图7-14 体验美丽奇特的晶体,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新知学习与探究]:1、回答下列问题:(1)、体验美丽奇特的晶体,可见晶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形状。
(2)、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
(3)、结晶的方法: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
2、【合作探究】:------怎样分离混合物。
(1)、硝酸钾与少量氯化钠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分离,步骤:①.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2)、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三【达标检测】:1. 要使氯化钠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最适宜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蒸发溶剂D.增大压强2、下列混合物适宜用过滤法一步分离的是()A.硫粉、铁粉B.水、油C.氯化钠、碳酸钙D.水、碳酸钙3、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要从氯酸钾制取氧气后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其操作有:①过滤②洗涤③溶解④烘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4、下列物质降温到0℃时,能析出晶体的是()A.水B.30℃时饱和的澄清石灰水C.盐酸D.30℃时饱和的硝酸钾溶液5、在过滤操作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①量筒②烧杯③酒精灯④天平⑤玻璃棒⑥漏斗A.①②④B.②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6、根据下图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B.20℃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C.A物质中混有少量C物质,可用结晶法分离D.将5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都会有晶体析出7、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溶液 7.4 结晶现象》教案_29
第七章第四节:结晶现象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了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知识后,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中,物质的溶解度是有一个限度的。
如果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中的溶质超过了溶解限度,就会变成固体析出,这就是结晶现象。
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设疑,让学生猜想,再观察实验,发生概念。
通过学生实验活动,粗盐提纯,掌握过滤操作。
课后学生实验制作晶体,加深对晶体的认识,提高动手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冷却热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具备一定分析、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晶体和结晶概念容易混淆,应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加以区别,使学生明确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而结晶是一个过程。
对物质的结晶,应与物质的溶解过程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结合固体物质的溶解、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知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初步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常见晶体、晶体形成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获取、加工信息能力。
2)通过制造晶体、分离混合物等的分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晶体、制造晶体,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分离混合物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结晶现象;2、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难点:结晶的原理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器、蒸发皿、酒精灯、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漏斗、滤纸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分析法教学过程:1.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如果对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mL,下列操作后会出现什么变化?①取出10mL后②加热至80℃③冷却至10℃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上述情况中,溶液中的溶质超过了溶解限度,就会变成固体析出,这就是结晶现象,析出的固体即是晶体。
结晶现象教学设计粤教版
结晶现象教学设计(粤教版)引言结晶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它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通过观察和探索结晶现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本文旨在设计一节适用于粤教版的结晶现象教学课程,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b. 掌握常见的结晶物质及其特点。
c. 理解结晶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2. 技能目标:a. 能够正确观察和描述结晶现象。
b.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结晶的产生和变化。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b. 常见结晶物质及其特点。
c. 结晶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2. 教学难点:a. 如何设计合理的观察实验。
b.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结晶现象中的物质变化。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a. 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b. 常见的结晶物质及其特点。
c. 结晶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2. 教学方法:a. 探究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和探索。
b. 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增强学生对结晶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c.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活动(5分钟)a. 激发学生对结晶现象的兴趣,例如播放有关结晶现象的视频片段或展示结晶物质的样本。
2. 知识传授(10分钟)a. 介绍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结晶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探究活动(3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观察实验方案,观察不同条件下结晶物质的形成和特点。
让学生就实验设计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
b.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
c. 结果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结晶现象的规律和特点,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体会。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4结晶现象教学设计
5.探究性问题:设计一个与结晶现象相关的探究性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方式,寻找答案。例如:“如何通过结晶方法提纯海水中的盐分?”等。
利用多媒体动画、实验演示等形式,形象地展示结晶原理和过程,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困难。同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结晶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3.设想三: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结晶实验。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我会强调结晶知识在科技、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结晶现象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后的习题:请学生完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4节的课后习题,特别是与结晶原理、结晶方法和结晶应用相关的问题,旨在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介绍结晶方法
接下来,我会介绍两种常见的结晶方法: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针对每种方法,我会讲解其适用场合、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案例,如药物提纯、盐湖资源开发等,分析结晶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结晶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
在学生了解结晶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会将他们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结晶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溶液 7.4 结晶现象》教案_4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设计
④结晶时:玻璃棒将氯化钠晶体从蒸发皿转
移。
(小组讨论)(3)在过滤实验中,有些同学得到的液体仍然是浑浊的,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揭示答案)
①滤纸破损
②漏斗内液面高于履职编译
③仪器不干净
(小知识)过滤操作的步骤
折滤纸:取一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把折好的滤纸放进漏斗内,用手压紧,并用水润湿。
●玻璃棒末端斜靠三层滤纸一边,避免将滤纸戳穿。
●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让滤液沿玻璃棒缓缓地流入漏斗内。
●漏斗里的液体液面低于滤
纸的边缘,否则,液体会从
滤纸和漏斗壁之间流下使固
体混入滤液。
(老师总结)分离混合物的
方法有饱和溶液冷却结晶法、蒸发溶剂结晶法。
(老师小结)同学们已经大致学习了晶体的相关内容。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巩固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展示ppt上的巩固提升,老师根据答案解析进行讲解)
巩固提升(课堂习题)
1、恒温条件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饱和食盐水通过自由讨
论,让同学们
通过思考理解
知识点
总结归纳一些
小知识,拓宽
知识面。
在思考中完成对
知识点的进一步
加深理解。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溶液 7.4 结晶现象》教案_2
分层布置作业
基础题:课本215页4、5
提高题:《学考精练》129页6、7
板书设计
一、晶体与结晶
二、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2、冷却结晶: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1、过滤法:如:粗盐提纯
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
2、结晶法:
a、蒸发结晶法(如:海水晒盐)
晶体----由饱和溶液形成
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描述实验的现象,看谁描述的更加准确,更加专业。
引出结晶这一现象
自主学习:过滤实验
设问:结晶的方法有哪些呢?海水怎样变成食盐?
一、结晶方法:
1、蒸发结晶: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2、冷却结晶: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设问:氯化钠与砂石混合在一起,用什么方法分离?
教学难点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讲解、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
明矾、水、粗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烧杯、滤纸、玻璃棒、漏斗、铁架台、剪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课前复习
1.饱和溶液的概念
2.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20℃时为32g,40℃时为64g,现有100g水与32g硝酸钾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加热至40℃时需要加入多少g硝酸钾达到饱和?
教学内容
7.4结晶现象
教材分析(简要)
学生在学习了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知识后,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度的。如果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中的溶质超过了溶解限度,就会变成固体析出,这就是结晶现象。因此,结晶现象与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紧密相连,晶体与结晶知识的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4结晶现象》教案_32
粗盐的提纯一【教学目标】1.能初步掌握可溶性杂质Ca2+、Mg2+、SO42-等离子的除去方法并会书写化学方程式。
2.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过滤法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方法即“一贴二低三靠”。
3.能记忆称量、溶解、过滤、加热、蒸发、搅拌等基本操作要点及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可溶性杂质(Ca2+、Mg2+、SO42.-.等离子)的方法及除去的化学方程式。
SO42-+Ba2+=BaSO4 ↓ Ga2++CO32-=GaCO3 ↓Ba2++CO32-=BaCO3 ↓ Mg2++2OH-=Mg(OH)2 ↓2.过滤的基本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1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2漏斗中的液体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1漏斗管末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下端紧靠在三层滤纸边缘○3烧杯嘴紧靠玻璃棒3.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搅拌加速溶解过滤:引流蒸发:搅拌防止液体因局部温度过高引起飞溅【关键词】除去Ca2+、Mg2+、SO42.-.的化学方程式、“一贴二低三靠”、玻璃棒的作用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过滤、蒸发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2.可溶性杂质离子的除去及检验。
3.玻璃棒的作用。
难点:过滤、蒸发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与方法】1.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实验法、情境导入法2.教学过程六【教学环节】1.导入八仙过海中何仙姑在求道时,道士问她一个问题“世上最美味的食物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她是怎样回答的吗?有的人会说是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可是她的回答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那就是盐。
她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盐,没有了盐,一切的食物都变得平淡无味。
2.粗盐提纯【提出问题】粗盐中有什么杂质呢?【提出问题】不溶性的杂质主要有什么呢?【回应】对泥沙,漂浮物。
【提出问题】可溶性杂质包括什么呢?【回应】回答的很好。
针对不溶性的杂质泥沙悬浮物我们可以采用过滤法除去,针对可溶性杂质,应用什么方法除去呢?这个老师给大家讲解。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溶液 7.4 结晶现象》教案_0
结晶现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理解);2、了解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理解);3、初步学习用结晶,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应用)。
认识用结晶和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晶体,制作晶体等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分离混合物,感受化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三、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1、晶体你知道下列图片中展示的漂亮物质是什么吗?它们都是晶体。
晶体可以由饱和溶液形成。
2、晶体的形成把固态溶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或慢慢挥发),溶液达到饱和以后,如果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能成为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而析出,这一过程称为结晶。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就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例如,从海水提取食盐,就是把海水引到盐滩上,利用日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又如,在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我们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硫酸锌晶体。
冷却饱和硝酸钾溶液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利用这一方法,还可以分离几种可溶固态物质的混合物。
结晶的方法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制糖工业中,将蔗汁或甜菜汁经除去杂质、过滤、蒸浓、结晶而制得粗糖。
粗糖再经溶解、脱色、结晶等操作而得到精制糖。
3、结晶(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结晶现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本节内容是初中溶液知识体系的继续和完善。
教材开始以展示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再通过实验与溶解现象相反过程的另一种现象——结晶现象学习结晶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结晶法和过滤法。
本课程利用之前学习的天然水的净化中,过滤的方法来具体操作,结合有关溶液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了解结晶方法的原理和过滤操作要点。
(3)学习使用结晶、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常见晶体结晶形成等活动,提高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离混合物、制造晶体等活动和过滤操作要点等的学习,培养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难点】
可溶性杂质除去方案的设计;课堂时间的调控。
【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胶头滴管、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漏斗、铁架台(带铁圈)、托盘天平、滤纸、火柴、明矾、粗盐。
一、导入新课
国庆节,我去做客,我妈妈冲了一杯很甜的糖水,开始我没喝完,等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
我问妈妈是否当时没搅拌?妈妈说当时糖已经全部溶解,你能帮我分析白糖析出的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晶体和结晶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活动1知道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饱和溶液?
2.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影响的三种情况?
3.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和将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冷却分别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都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
前者因为溶剂量减少,后者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
[过渡]蒸发溶剂和冷却饱和溶液都可以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固体这个过程化学上称为结晶现象,得到的硝酸钾固体我们称为硝酸钾晶体。
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晶体和结晶的知识。
[板书]7.4结晶现象
一、晶体与结晶
[展示]教材P210图7-14,学生观察晶体图片。
[提问]晶体都具有什特点?晶体和普通的固体有什么区别之处?什么是晶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着“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不同,每一种物质的晶体都具有其自身的规则形状”的思维线索总结概括出晶体的定义。
)[板书]1.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过渡]怎样从饱和溶液中形成晶体呢?
[播放]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视频)再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
[实验7-9]
[观察]饱和溶液降温后有晶体析出。
[板书]2.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提问]根据以上的实验和前面的学习,从饱和溶液中析出体有哪些方法?
[交流]使溶质从饱和溶液中结晶的方法有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
[追问]上述两种结晶方法各适用于从什么样的物质溶液中提取溶质?
[交流]前者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晶体;后者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明显减小的物质,如从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提取硫酸铜晶体。
[板书]3.结晶的方法与原理
[过渡]结晶法是分离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相差较大的可溶性固体混合的常用方法。
在实际生产中,利用结晶的方法得到的晶体中常含有难溶性的杂质,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种分离混合物提纯物质的另一法。
活动2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
[板书]二、结晶法的应用
[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生]观察: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设计意图]给学生以具体、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兴趣的保持。
[师]出问题,如何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探究过程第一步: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掌握知识并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生]阅读教材P213“操作指引”
[师]教师示范过滤的制作,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生]完成溶解、过滤的实验操作,填写实验报告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师]提出问题:如何将过滤之后食盐水转变为固体食盐?[生]根据海水晒盐原理,可以提出蒸发操作
[师]出示温馨提示
1.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在加热至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3.热的蒸发皿要放在石棉网上冷却,以免烫坏实验台,取用蒸发皿时使用坩埚钳。
思考:
1.为什么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
[生]学生分组实验,反思交流,解决实验中问题
[设计意图]
1.完善实验步骤。
2.理解粗盐提纯原理。
[师]完成实验报告(教材第300页),根据实验过程,总结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
[生]小组交流后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三、典例剖析
例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
以下是小丽同学的实验报告部分内容。
[实验目的]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过程]
①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并全部加入到盛有2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②过滤食盐水,观察滤液无色透明;
③将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当液体蒸干时,停止加热;
④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计算所得精盐的产率。
[实验分析]
(1)步骤①中因为_________水中,导致实验后精盐产率比其他同学偏低。
(2)步骤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如果过滤时速率很慢,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_________。
A.加快蒸发速率
B.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C.引流
【解析】
(1)将5.0g粗盐全部加入20mL水中,其中的氯化钠可能不能全部溶解,所以得出的产率偏低。
(2)玻璃棒的作用有:搅拌、引流、转移物质等,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如果液体中不溶性的杂质太多,会导致过滤时速率太慢。
(3)对液体进行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就应该停止加热,让蒸发皿的余热来蒸干液体,否则会导致固体飞溅,在该操作中玻璃杯的作用是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
(1)5.0g粗盐全部加入20mL水中
(2)引流液体中不溶性的杂质太多
(3)不能当液体蒸干时再停止加热B
四、课堂检测
教师引导学生做《导练》P27“当堂训练”中的题目,并有针对性地讲解。
五、课堂小结
[提问]学完这一课你能区分过滤和结晶吗?
[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导练》P28“课后作业”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章的内容,试着做《导练》P31“课前预习”。
2.课本P214~P215习题第1~5题。
1.本节教学内容设计首先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冲糖水茶杯底有晶体析出”,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记忆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极易引起学生共鸣。
情境的设置,关键在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惯。
2.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巧妙设计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观看海水晒盐的录像,以真实的事例,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3.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晶体形成的两种方法是否对于自然界所有物质都适合?”以抛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认知需求,开展实验探究,最终获得结晶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4.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尤其是学生在分组实验探究观察讨论过程中,各显其能,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在完成整个探究过程中学习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态度。
5.本课教学因为探究活动较多,课前担心学生无法顺利完成,通过实践,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因此,新课程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相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起来。
【素材积累】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