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导学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第13课《曹刿论战》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下)2doc

第13课《曹刿论战》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下)2doc

《曹刿论战》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中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的手法。

3、了解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中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的手法。

背景介绍: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叙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关于《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做一做: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信未孚.望其旗靡.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公将鼓.公将驰.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既克.三、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故:故逐之公问其故故克之从:民弗从也战则请从其: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其乡人曰四、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不同的意义。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五、翻译下列语句。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想一想:1、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2、曹刿和鲁庄公对反攻和追击的时机的把握上各持什么见解?3、从这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记述一次战役,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文章为什么略写战争的场面而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的总结?。

【最新】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学案苏教版

【最新】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学案苏教版

曹刿论战文注释及资料,小组内合作探究)探究,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解释文中带点的字。

知识链接:1、《左传》最新中考语文精品知识点及真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曹刿论战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曹刿论战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13、《曹刿论战》学习目标一、积存文言文经常使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二、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一、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二、体会课文剪裁适当的叙事特点。

3、明白得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4、学习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学习进程:一、自主学习一、给以下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二、翻译以下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捐躯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份:():第二部份:():第三部份:():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合作交流探讨与展现一、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缘故是什么?②鲁庄公以为战前的预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判他的预备的?③在战争中,曹刿是如何帮忙鲁庄公选择反扑机会的?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说明分几层意思?二、细读全文,试探回答以下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如此安排有什么益处?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③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④战争进程中,曹刿什么缘故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⑤“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不是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3、思文(1)、想一想:曹刿是如何论战的?(2)鲁庄公的“鄙”表此刻哪里?(3)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缘故是什么?(4)鲁庄公真的很鄙吗?4.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学习了本文,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是如何评判的?请以“我喜爱曹刿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我喜爱(不喜爱)鲁庄公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二、“读人省身”“读史明智”,品评曹刿、鲁庄公后,你读课文又有些什么心得呢?请以“读《曹刿论战》一文,我知道了_____”。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曹刿论战》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曹刿论战》教案 苏教版

13、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课前预习:第一课时本课题教时数: 2 教时本教时为第 1 教时一、简洁导入新课(用时不超过1分钟)……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曹刿论战》的第一课时二、出示教学目标(用时不超过1分钟)三、出示自学指导投影: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四、师生互动交流交流上述加红字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五、出示自学指导投影: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六、师生互动交流交流上述加红字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八、师生互动交流交流上述加红字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投影: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师生互动交流交流上述加红字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下册13曹刿论战导学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3曹刿论战导学案苏教版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一词多义、重点句子。

2、理清行文思路。

分析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1.注音写字。

刿.()又何间.焉()辙.()小惠未bi..à.n.()小信未孚.()轼.()竭.( ) 盈.( ) 旗靡.()夫.( )玉b.ò.()2.提前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2、《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听读课文,师生共同分析、翻译。

1、指名朗读。

2、结合注释翻译。

三、用原文答题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

7、本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克,公问其故。

8、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9、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10、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1、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2、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相照应的语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3、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4、“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

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作铺垫。

17、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13曹刿论战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3曹刿论战教案苏教版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

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

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一、导入新课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二、检查预习情况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三、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1.解题。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江苏省连云港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曹刿论战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
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
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解释加点黑斜体字(横线上)。
四、交流、评价、点拨。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 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 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曹刿论战》导学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曹刿论战》导学案苏教版

《曹刿论战》《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重点提示】: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自学导学】【链接材料】——1. 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 长勺之战的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读懂课文;根据表中要求完成自学作业。

段落原文重点字词译文第一段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 曹刿论战教学案1 苏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 曹刿论战教学案1 苏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 曹刿论战教学案1 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 曹刿论战教学案1 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 曹刿论战教学案1 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曹刿论战4、预习时发现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二、教学过程(一)课堂精讲1、齐读第1段。

2、掌握这段中的重点字词含义。

齐师.()请见. ( )肉食者...()谋.之( )间.焉()鄙. ( ) 何以.战( )所安.()专.()以.分人()未徧.()弗从.()牺牲..()玉帛.()加.()以信.( )对.曰()未孚.( ) 弗福.()狱.()虽.()能察.()以情..()忠.( )属.( ) 可以..()2、重点句子翻译: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理解研读1、本段是写战前的准备,曹刿认为作战的思想政治条件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体现了这一点?2、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3、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二)课堂精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曹刿论战教案苏教版

《曹刿论战》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的背景;2. 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3. 学习文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整体把握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 了解文章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3. 通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文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记叙剪裁上详略恰当的写作特色。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资料链接1. 《左传》简介。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知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时间09.18 编号070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姓名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弱鲁胜强齐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难点赏析曹刿论战的精彩片段,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学生自主学习学案课堂同步导案一、自主学习1、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

(2)课堂随机检查翻译。

2、选出下列句中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3、出自本文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二、讨论展示1、翻译2―3段,整理下面重点词句含义。

战于长勺(句式: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彼竭我盈()故逐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一词多义:(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3、虚词用法辨析。

其(1)其乡人()(2)下视其辙()(3)公问其故()之(1)小大之狱()(2)忠之属也()(3)公将鼓之()(4)公将驰之()4、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5、赏析第一段,分组探究下面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②鲁庄公准备凭借哪些条件应战?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曹刿认为哪个条件是最关键的?三、检测小结1、用你所知道的名言证明曹刿认识的正确性。

2、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这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分别是:①②四、课后作业1、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

2、找出文中的两处照应。

3、搜集文中的成语。

江苏省泰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曹刿论战》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江苏省泰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曹刿论战》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曹刿论战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二、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三、学习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四、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 ) 小惠未徧( ) 小信未孚( ) 又何间( )焉公与之乘( ) 长勺(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既克:望其旗靡: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可以一战:3.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入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链接《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5.背景链接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

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

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苏教版
12.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在你看来,弱小的齐鲁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是什么?
13. “夫战,勇气也”说的是勇气在作战中的重要作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勇气”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巩固拓展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在学习本文时,有同学质疑,乡人劝阻曹刿的情节似乎作用不大,删去此处,文章内容会更集中,你对这个问题持有怎样的看法?
9.【孙子兵法】中有言‘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请找出文中表述这种战略思想的句子。
10.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记述这样一桩有始有末的战争故事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
11.本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血肉饱满,奕奕动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从曹刿身上汲取些什么?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参考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一词多义、重点句子。

2、理清行文思路。

分析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1.注音写字。

刿.()又何间.焉()辙.()小惠未bi..à.n.()小信未孚.()轼.()竭.( ) 盈.( ) 旗靡.()夫.( )玉b.ò.()2.提前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2、《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听读课文,师生共同分析、翻译。

1、指名朗读。

2、结合注释翻译。

三、用原文答题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

7、本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克,公问其故。

8、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9、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10、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1、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2、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相照应的语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3、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4、“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

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作铺垫。

17、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

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身上。

18、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19、“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特点。

20、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征?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善于把握战机的特征。

21、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2、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当堂训练】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

”公曰:“小大之狱.( ),虽.( )不能察.(),必以情.( )。

”对曰:“忠.( )之属.( )也。

可以.( )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文中加点字。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10、夫战,勇气也。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回答问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2、鲁庄公认为凭什么条件抵抗强齐的入侵?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4、文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5、第三段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析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比较阅读[甲]《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

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6)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名。

2成列:指摆好阵势。

3既:尽,全部。

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

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

6门官:国君的卫士。

7重(chóng):重复,再次。

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3分)(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论战》练习答案10-5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吃肉的人,指位高禄厚的人)谋.(谋划)之.(指迎战齐军这件事),又何间.(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乃.(就)入见。

问:“何以..(凭什么)战?”公曰:“衣食所安.(养),弗.(不)敢专.(独占)也,必以分人。

”对.(回答)曰:“小惠未徧.(同“遍”,普及,普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弗敢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也,必以信.(言语真实)。

”对曰:“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 赐福,保佑 )也。

”公曰:“小大之狱.( 案件 ),虽.( 虽然 )不能察.(弄清楚),必以情.( 实情 )。

”对曰:“忠.(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属.( 类)也。

可以..(请允许我跟着去 )。

”..(可以凭借)一战。

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在)长勺。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三次击鼓)。

刿曰:“可矣。

” 齐师败绩..(溃败)。

公将驰.(驱车追赶)之.(齐军)。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而望之,曰:“可矣。

”遂.(就)逐.(追赶、追击)齐师。

既.(已经)克.(战胜),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对曰:“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战,勇气也。

一鼓作.(振作)气,再.(第二次)而衰.(减弱),三而竭.(尽)。

彼竭我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推测,估计)也,惧有伏.(埋伏)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一、解释加点的字。

二、翻译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5、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6、既克,公问其故。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它们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诼他们。

三、回答问题。

1、分别概括三段大意。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2、课文按怎样的次序写的?按战前----战场-----战后的先后次序写的。

3、第一段可分哪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以突出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心理?这句话既是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

5鲁庄公认为凭什么条件抵抗强齐的入侵?一贵族的拥护二神灵的保佑三为百姓办事,取信于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