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部分试题(江苏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高考语文部分试题(江苏卷)
字音
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做样剥削/生吞活剥
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菌/绿林好汉
C.箴言/箴默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口持久
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
成语
A.无所不为
B.安土重迁
C.淋漓尽致
D.不耻下问
吴汉传
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多知之。

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

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州牧苗闻之,阴勒兵,救诸郡不肯应调。

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捐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

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从。

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

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表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薄,诸将人人多请之。

光武曰:“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
明年(建武三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

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

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日:“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

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建、茂出兵围汉。

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鸟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

建军大溃,反还奔城。

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
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日:“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诸将乃服,日:“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

"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龠、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渤海,皆平之。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参考译文]
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邓禹和诸位将领很多人都知道这些。

他们多次举荐吴汉,吴汉(后来)被召见,并成为刘秀亲近的人。

光武帝要调拨幽州的兵力,夜里召见邓禹,询问可以出使的人.邓禹说:“近来多次与吴汉交谈,发现此人勇猛有智谋,将领中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光武帝立即授吴汉大将军之职,持汉节到北方调拨十郡的精锐骑兵。

更始的幽州牧苗曾听说后,暗中约束军队,命令各郡不要答应.吴汉率领二十名骑兵先到了无终。

苗曾以为吴汉没有防备,于是在路上迎击,吴汉指挥兵卒,逮捕并杀死了苗曾,夺取了他的军队。

北方州郡震惊,其余城邑没有不听到消息就降从的。

最后,(吴汉)调集了(北部)所有的兵力,带兵向南,和光武帝在清阳会合,众多将领看到吴汉回来,士卒战马很多,都问:“是否肯分别人一些兵马?”等吴汉到了幕府,呈上兵薄,各位将领人人都想多分一些。

光武帝说:“属于自己的兵马,害怕分给别人,现在为什么对别人兵马索要这么多呢?”众将领都感到惭愧。

第二年(建武三年)春天,吴汉率领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在广乐包围了苏茂。

刘永率领周建及另外召集的十多万人,援救广乐。

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与他交战,失利,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膝部,回到营中。

周建等带兵入城。

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您又受伤在卧.众人感到担忧。

”吴汉竟然精神振作,裹伤而起,杀牛搞赏将士,下令军中:“贼人人数虽多,都是一些劫掠的强盗,‘胜利时不能互相谦让,失败时不能互相救助’,(他们)不是(一些)坚守气节为义而死的人。

现在正是封侯的时候,诸位好好努力吧!"于是军士们激发斗志,士气倍增。

第二天,周建、苏茂出兵包围吴汉。

吴汉挑选黄头吴河等四部的精兵以及乌桓精锐骑兵三千多人,一同击鼓前进。

周建军队大败,返回城内。

吴汉率军长驱追击,争门直入,打败了敌军。

第二年,鬲县五姓一同驱逐地方官员,占据城池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打它,吴汉不同意,说:“使鬲县百姓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

敢轻言进兵的人,杀!”于是,吴汉传递檄文到州郡,派他们逮捕(鬲县)地方长官,并派人到城中谢罪。

五姓百姓非常高兴,立刻相继出来归降。

诸位将领于是敬服,说:“不通过作战却攻克城池,
这不是众人比得上的。

”冬天,吴汉率领大将军耿龠、汉忠将军王常等,在平原进击富平、获过两个强盗。

第二年春天,贼人率领五万多人夜里攻打吴汉的营地,军中惊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

(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攻敌,大败敌军。

乘胜追击,讨伐余党,一直到了无盐,进击渤海,扫平贼寇。

吴汉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

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吏不多,为什么买这么多田地住宅呢?”于是把它们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

默写
1、《出师表》宫中府中,具为一体,
2、《逍遥游》辨乎荣辱之境
3、杜甫《矛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募消长也.
6、《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李逵:纯朴的嗜血者――“只眼”看《水浒》
黄波
提到李逵,我就有一种复杂的感情。

我没法不喜欢他,这个莽大汉虽然@@在底层,但却视生活重压若无物,活得如此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是那坦荡、率真、质朴,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简直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李逵身上凝结了最底层的人们可贵品质。

可是,从情感上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可能又是另一回事,一个想过平庸的幸福生活的人,谁愿意与李逵为邻?至少我就不愿意,像我这样的庸人只想平静的活着,可不希望身边有一个说不定啥时就会打破这种平静的人。

李逵正像一枚不定时炸弹,没有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引爆,将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而二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一个凡大俗子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无牵无挂了,破坏的能量十足骇人。

其实也不是只有我这样的庸人才对李逵怀有引诱,鲁迅先生党内就说:“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作者川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喀血者”形象:李逵的板斧向来时“排头砍去”。

而且动不动就会“杀得手顺”,在他“杀得手顺”的状态之下,是没有施肥曲直好说的庖三娘一门老幼,即使全凭水浒好汉的善恶观,恐怕也没有多少纯粹的恶人,可是他顺着李逵的瓦斧倒下时,只能怪自己的运气太坏了。

《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唯独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让人心痛,“小衙内倒在地上,……之间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在逼使朱全上山入伙的目标之下,无论在哪个梁山好汉的眼里,一个小衙内的生命都是不堪一顾的,然而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暴力,却似乎只有交给李逵去做,才会那么挥洒随意得心应手.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他月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无赖气息,相反他时那么纯朴,纯朴和喀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

他可至孝,对母亲的爱纯出天性,所以当母亲不孝被虎吃了,他在荒山上的“大哭”才格列让人感动,他又疾恶如仇, 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哪怕是自己最崇敬的大哥宋江,如果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返顾拔刀而起。

一个喀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喀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

为什么纯朴和喀血者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在李逵身上统一起来?其实并不奇怪,就因为李逵是个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他不仅对别人的生命全无怜惜,就是对自己的生命也是毫无以为意的。

他把战争、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他是那么热忠于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是李逵的通用口头禅,仿佛人们(包括他们自己)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一茬割了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血腥的,旁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于是变得自然和正常了,书中写道,李逵依次偶尔听说某人家里闹鬼,便主动请缨捉鬼,但当他弄清所谓闹鬼是实系这户人家的女儿与人偷情时,居然一鼓作气将一队野鸳鸯杀尽了事,这一情节典型地代表了李逵的风格:急公好义,却又草菅人命,纯朴和喀血就这样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更何况这个人头脑还全然没有规则的概念?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作者单位:《二峡晚报》社)
诗歌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二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1)概括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说作者在这两联中寄寓怎样的感情?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太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二个风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风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
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入朝的繁华
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二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是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于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风,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目,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目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愼徽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登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舒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晴点诗意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分胜负,乃称《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崔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陵吊古之作,里弄诗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2008高考江苏省作文题目:
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