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6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
⼈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线》【教学设计】平⾏线的性质年级下册的第五章,是初⼀学⽣在学习了《图形认识初步》后第⼆次学习⼏何。
它包括五⼤块内容:⼀是相交线;⼆是平⾏线及其判定;三是平⾏线的性质;四是平移。
前三节主要讨论平⾯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四节是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
本章内容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多观察、多动⼿、勤思考,结合当地特点的⼀些问题,抽象出隐含在这些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引⼊本章要学习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学习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法,并利⽤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培养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他们应⽤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本堂课是在学⽣学习和掌握了平⾏线的判定的基础上,研究平⾏线的性质,它既包含了相交线的内容⼜包含了平⾏线的内容。
平⾏线的性质和判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平⾏线和⾓的关系,区别在于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刚好交换,是⼀个互逆的命题,这种结构关系也为我们将来学习其它⼏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提供了范例,包括⼀些特殊三⾓形的性质与判定,平⾏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等。
因此,平⾏线的性质既是平⾏线的判定的逆⽤, ⼜是将来学习⼏何图形性质与判定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轻重的地位和作⽤。
另外,平⾏线的性质与现实世界中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本节课例题“梯形残⽚”的问题等,通过学习可以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产实际服务。
这节课以学⽣为主体,通过学⽣⾃⼰的观察、建模、操作、讨论得到平⾏线的性质,并加以说明和验证.锻炼学⽣的观察能⼒,动⼿能⼒和思维能⼒,提⾼学⽣的分析能⼒,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标设置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平⾏线性质的探究与应⽤。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下教学⽬标:(⼀)、知识⽬标:1.探索并掌握平⾏线的性质。
2.能⽤平⾏线的性质定理进⾏简单的计算、证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首先,我会展示一张包含平行线元素的图片,如铁轨、斑马线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共同特征。接着,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线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平行线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和性质,但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理解尚处于表面层次。在此阶段,学生正处于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意识和沟通能力,但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此外,我还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最后,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作业:
(1)完成课本第89页的练习题1、2、3;
5.能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如尺规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几何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3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5.3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2、初步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辨别简单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难点重点: 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的探索.难点: 平行线三个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如图(1)∠3=∠B,则EF∥AB,依据是(2)∠2+∠A=180°,则DC∥AB,依据是(3)∠1=∠4,则GC∥EF,依据是设计意图:利用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做好铺垫,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应用与生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问题1:教师以窗格为例,已知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用三角尺进行检验,发现同位角相等.这个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呢?(1)利用坐标纸上的直线或者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如图的角.(2)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3)比较同位角∠1和∠5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首先独立完成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图,度量角度等简单易行的操作调动所有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学爱学。
问题2:大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学生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弥补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认知过程.问题3:试将你发现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共12份)
赣县四中七年级数学组主备人:李政授课时间:月日总课时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二次备课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二次备课∠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案】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
一复习引入:
1、如何判定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直线平行,你可以得到什么性质?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填空:如图
∵∠1=∠C (已知)
∴AD∥BC
()
∴∠2=∠B
()
∠EAC+∠C=180°
()
前一步用的是平行线的_______,
后一步用的
是。
二.例题讲解
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复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并将文字语言与几何语言结合表示简单推理。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平行线问题中的一个“基本图形”所有的
问题1:已知:如图,∠1=∠2=∠B , EF ∥AB 。
问:∠3和∠C 有什么数量关系?为什么? 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之间关系。
让学生思考:由已知∠1=∠B 和EF ∥AB 。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些结论和最终要证得结论间有什么关系?
转化已知条件
问题2:如图:E 在直线DF 上,B 在直线AC 上,若∠AGB=∠EHF, ∠C=∠D, 求证: DF ∥AC
H G D
F
A
C
B
E
与平行线有关的角都存
在于这个基
本图形中,找到这个基本
图形也就确
定了角。
由已知条件得出结论把所得结论整合与所求结论建立联系。
理清思路
有时题目中的条件不是直接说明结
论成立的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案设计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1.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认对顶角与邻补角.2.知道“对顶角相等”.3.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1.通过对对顶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解决问题情感态度重点难点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对顶角相等”的探究过程.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找出图形中的相交线活动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活动3探究对顶角相等活动4巩固练习活动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具教师用三角板活动1观察图片,找出相交线,引入课题.活动2通过探究相交线中相交线角与角的位置关系,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并能找出图中的对顶角、邻补角.活动3通过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的结论,进而通过说理证实这一结论,初步发展简单说理.活动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加深对对顶角、邻补角的理解.活动5通过学生习题,总结回顾本节知识点,以便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并巩固知识、灵活应用.课前准备学具量角器,三角板补充材料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几何图形.使新知识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的相交线、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直观的,形象化的数学模型.活动1问题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找相交线、平行线,引出本节课题.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2问题(1)看见一把张开的剪刀,你能联想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2)观察这些角有什么位置关系.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发现对顶角、邻补角,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通过对图形中角与角位置关系的研究分析,学生描述邻补角、对顶角概念,从角的位置关系上来研究这些角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经历从图形到文字到符号的转换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对顶角、邻补角概念的理解,积累一些图形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活动3问题(1)对顶角有什么大小关系呢?课件运用:此时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对顶角”进行动画演示.(2)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对顶角相等的例子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观察的基础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从经验(用量角器,邻补角和为180度)出发,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口述过程,教师给予明晰,并板书说理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能否借助邻补角互补推导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2)学生能否进行简单说理.(3)学生是否能运用对顶角相等准确地找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活动2已从位置上对角进行了研究,现在从角的大小对对顶角进行研究,培养说理习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加以解决.通过举出生活中应用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对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4问题教师出示问题.(1)直线a、b相交,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1=40°,求∠2、∠3、∠4教师具体指导并根据学生情况板书规的度数.范的简单说理过程.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对对顶角相等的掌握情况.(2)学生进行简单说理的准确性、规范性.(3)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4)是否能用几何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2)∠1等于90°时,∠2、∠3、∠4等于多少度?(3)如图是一个对顶角量角教师提出问题,并用课件“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明它度量角度的原器”演示度量过程.理吗?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最后学生独立解释其度量的原理.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能否根据课件演示进行独立思考.(2)学生在思考后能否形成自己的看法并表达出来.通过具体问题,再次强化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说理习惯,发展符号感,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问题(2)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添加,为下一节学习两直线垂直作铺垫.。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运用平行线知识确定建筑物的结构线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情况?”(如火车轨道、双杠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行线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性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行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平行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举例解释:
(1)重点讲解平行线的定义,通过图形直观展示,使学生深刻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强调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平行线之间的夹角关系。
(3)详细讲解判定平行线的方法,并通过典型题目进行巩固。
2.教学难点
此外,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觉得整体效果还不错,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我觉得自己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教案设计
平行线一、目标与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目标:●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与平行线的性质,运用所学的知识,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用作图工具画平行线,从而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什么是命题,知道一个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对于给定的命题,能找出它的题设和结论。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平移变换。
●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联系与区别;推理能力的培养;平移变换的理解及应用。
学习策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借助练习熟悉“说理”和“简单推理”的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本节内容。
二、学习与应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复习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一)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八个角中共有对同位角,对内错角,对同旁内角。
(二)同位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的方向。
内错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之间。
同旁内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之间。
知识要点——预习和课堂学习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请在虚线部分填写预习内容,在实线部分填写课堂学习内容。
课堂笔记或者其知识点一: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通常用“”表示平行,如图1中,直线AB与CD平行,记作,如果用l,m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l与直线m平行,记作。
要点诠释:(1)平行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②,但要注意直线的特点是可以向__方无限延长,在平面内只能画出有限长,如下图2中直线a,b看上去不相交,但当把它们看作无限长之后会发现它们其实是相交的,因此直线a,b不平行,从平行线的定义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这样的知识: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①,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共12份)
赣县四中七年级数学组主备人:李政授课时间:月日总课时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Array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Array 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2024年人教版七年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平行线课时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概念、符号表示.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作图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习重点平行线的概念、画法以及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学习难点平行线的画法以及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平行线的推论.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两直线不相交的例子吗?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相交与不相交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回顾旧知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2.两条直线相交时的一种特殊情形叫什么?我们怎么用数学语言描述这种位置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回顾,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探究新知探究1:思考如图,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在同一平面内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a,在这个过程中,直线a与b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可能性?什么叫做平行线呢?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线的表示方法.解:a∥b(读作a平行于b).请举出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将它们看成是两条平行线的例子.探究2:问题1:再一次转动手中的木条,观察并思考在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直线a与b平行?组内交流看法.问题2:用直尺和三角尺动手画一画平行线.如下图.已知:直线a,点B,点C.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归纳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性质的区别和联系.(3)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如果b∥a,c∥a,那么b∥c.设计意图:1.深入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总结出画平行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总结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线的概念包含三层含义:①“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②“不相交”,就是没有交点;③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线段.2.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的步骤:①“一重合”:三角尺的一边与已知直线重合;②“二靠紧”:把直尺靠紧三角尺的另一边;③“三移动”:沿直尺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与直线重合的边过已知点;④“四画线”:沿三角尺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几何语言:如果b∥a,c∥a,那么b∥c.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典例精讲例如图,CD∥AB,CE∥AB,试说明C,D,E三点共线.解:因为CD∥AB,CE∥AB,所以CD∥CE∥AB.因为CD和CE在同一条直线上(平行公理).所以C,D,E三点共线.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巩固训练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B)A.平行或垂直B.平行或相交C.垂直或相交D.平行、垂直或相交2.经过一点A画已知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D)A.0条B.1条C.2条D.0条或1条3.如图所示,AD∥BC,E为AB的中点,(1)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2)EF和AD平行吗?请说明理由;(3)用测量法比较DF和CF的大小.解:(1)如图.(2)平行.因为AD∥BC,EF∥BC,所以EF∥AD(平行公理的推论).(3)DF=CF.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巩固本节课知识点,在这部分的设计中,主要是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2.我们学到了哪些呢?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互帮互助,解决困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12页练习,第15,16页习题5.2第3,8,9题.2.七彩作业.5.2.1平行线1.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我们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如果a∥b,c∥b,那么a∥c.教学反思5.2.2平行线的判定课时目标1.理解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会用符号语言简单的说理.2.经历探索两条平行线平行的过程,理解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3.体会几何图形与数字结合起来的特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相关问题.学习重点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会运用判定方法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学习难点在学习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过程中,感受逻辑推理,逐步学习证明的方法.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如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c垂直,那么木条a 与墙壁边缘c的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解:木条a与墙壁边缘c的夹角为90°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为引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回顾旧知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我们说形成了什么?解:三线八角.2.形成了哪几种位置关系的角呢?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是什么?解:同位角在截线的同一侧,在被截线的同一方.内错角在截线的两侧,在两条被截线之间.同旁内角在截线的同一侧,在两条被截线之间.设计意图:通过对学习过的知识回顾,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探究新知探究1:你还记得如何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吗?教师提问,邀请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回答结束,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讲解并播放课件.在画图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解:使∠1=∠2.教师将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放映,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到∠1=∠2,接下来给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符号语言:∵∠1=∠2(已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注意:此处符号“∵”表示因为,符号“∴”表示“所以”.想一想:如图,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的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吗?教师展示课件,并说明角尺用途,让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解: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探究2:能否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1.如图,如果∠2=∠3,能得出a∥b吗?分析:∵∠2=∠3(已知),∠3=∠1(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如果∠2+∠4=180°,能得出a∥b吗?分析:∵∠2+∠4=180°(已知),∠1+∠4=180°(邻补角的定义),∴∠1=∠2(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对学生板书不规范的步骤,进行纠正并讲解,最后总结判定方法.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总结出平行线判定的方法1,2和3.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体会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归纳总结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对三种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课件演示.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刻理解判定定理的内容,并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典例精讲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解:这两条直线平行.方法1:∵b⊥a,∴∠1=90°.同理,得∠2=90°.∴∠1=∠2.∵∠1和∠2是同位角,∴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2:如图,∵b⊥a,∴∠1=90°.又∵c⊥a,∴∠3=90°.∴∠1+∠3=180°.∴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学生独立写完说理过程后,教师板书解题方法1,强调说理过程的规范性.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巩固训练1.如图,BE是AB的延长线.(1)由∠CBE=∠A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2)由∠CBE=∠C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解:(1)AD∥BC.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AE∥CD.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BD∥AE的是(D)A.∠1=∠2B.∠2=∠3C.∠A=∠DCED.∠3=∠43.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若a∥b,b∥c,则a∥cB.若∠1=∠2,则a∥cC.若∠3=∠2,则b∥cD.若∠3+∠5=180°,则a∥c4.如图,四条直线组成该图形,其中∠1=∠2=∠3,请判断一下有哪两条直线平行,请说明理由.解:l1∥l2,理由是∠1=∠2,即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a∥b,理由是∠2=∠3,即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等.教师给出练习,先观察学生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再给出答案,最后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巩固本节课知识点,在这部分的设计中,主要是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2.我们学到了哪些呢?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互帮互助,解决困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14,15页练习第2,3题,第15,16,17页习题5.2第1,2,4,5,12题.2.七彩作业.5.2.2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精品教案一. 教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二. 主要概念:1. 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
2.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为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 垂线段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5.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6.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7.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8. 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着某一方向平行移动,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三. 主要性质:1.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2. 邻补角的性质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和为180°。
3. 垂线的基本性质(1)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2)垂线段最短。
4.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典型例题】一. 选择题1. 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断直线∥的是()A. =B. =C. =D. +=2. 如图,直线a、b都与直线c相交,给出下列条件:(1)=;(2)=;(3)+=;(4)+=,其中能判断a∥b的是()A.(1)(3)B.(2)(4)C.(1)(3)(4)D.(1)(2)(3)(4)3. 如图,AB∥EF∥DC,EG∥DB;则图中与相等的角(除外)共有()A. 6个B. 5个C. 4个D. 3个4. 如图,若AB∥CD,则()A. =+B. =-C. ++ =D. -+=5. 如图,AB∥EF∥DC,EH⊥CD于H,BAC+ACE+CEH=()A. 180°B. 270°C. 360°D. 450°6. 已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3倍少8,那么这个角的度数是()A. 47°或4°B. 133°或4°C. 47°或133°D. 以上都不对7. 下列条件中,能得到互相垂直的是()(1)对顶角的平分线(2)邻补角的平分线(3)内错角的平分线(4)同旁内角的平分线(5)同位角的平分线A. 0个B. 1个C. 2个D. 3个8. 如图,AB∥EF,C=90,则1、2和3的关系是()A. =1+ 3B. +1+ 3 =C. +1- 3 =90D. +3- 1 =909. 若直线a、b分别与直线c、d相交,且+=,-=,=115,那么=()A. 55°B. 65°C. 75°D. 85°10. 如图,已知a∥b,且AB⊥a,ABC=130,则1=()A. 30°B. 40°C. 50°D. 60°11. 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A.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B. 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相交C.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D.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平行12. 一条道路经过两次转弯后,与原来的方向平行,若第一次拐弯为150°,那么第二次转弯度数应为()A. 150°B. 30°C. 150°或30°D. 以上都不对答案:1—5 CDBAB 6—10 ABCBB 11—12 AC二. 解答题:1. 如图所示,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分析:我们知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共形成八个角,其中有两对同旁内角。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总第一课时)5.1.1相交线教学过程设计一、联系生活,导入新知生:欣赏美丽的跨海大桥图片,观察思考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师: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们就是我们本章要研究的课题.【板书】第五章相交线、平行线5.1 相交线、对顶角【设计意图】在欣赏美丽的图画中寻找出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合作探究,形成概念师:取两根木条a、b,用钉子将它们钉在一起,并且能随意张开.生:画出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所画的图形.师:思考所画的图形中有几个小于平角的角?生:四个.师:为了方便描述,我们用::∠1、∠2、∠3、∠4来表示这四个角,如果把这四个角中任意两个角组成一对,一共可以组成几对呢?生:(互相补充)∠1和∠2,∠1和∠3,∠1和∠4,∠2和∠3,∠2和∠4,∠3和∠4.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六对角按位置特点来分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生1:一类是相邻的∠1和∠2,∠2和∠3,∠3和∠4,∠1和∠4,一类是相对的∠1和∠3,∠2和∠4.生2:一类是有公共边的∠1和∠2,∠2和∠3,∠3和∠4,∠1和∠4,另一类是无公共边的……师:把这六对角分成两类,一类是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2,∠2和∠3,∠3和∠4,∠1和∠4);另一类是没有公共边,两边都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3,∠2和∠4),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得到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师:强调“相交直线”的前提条件.对顶角:有公共顶点无公共边...........邻补角:有公共顶点且有一公共边“互为”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生:互为是针对两个角而言,如∠1是∠3的对顶角,反过来∠3也是∠1的对顶角.【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并针对分类的原因进行探索和交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在探索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三、及时巩固,加深理解1、下列各图中,∠l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1)(2)(3)(4)【设计意图】本组题目是巩固对顶角概念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的要领,同时又用反例印证概念,使学生加深印象.2.下列各图中,∠l和∠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1)(2)(3)师:图(1)中的邻补角可以看成是怎样形成的?邻补角为什么互补?生: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相交形成,邻补角构成一个平角.3、请分别画出图中的∠l对顶角和∠2的邻补角.4、如图,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AOE的对顶角是,∠EOD的邻补角是.【设计意图】通过辨、画、找,及时反馈学生思维上的一些偏差,加深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在画邻补角和找邻补角中让学领会分类思想.四、师生互动,再探性质师:在刚才的练习中,我们知道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度,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有什么样的大小关系呢?(演示相交线模型)生:相等.师:为什么?生:(讨论交流)生1:∵∠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生2:∵∠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师:很好,根据上一章补角的性质“同角的补角相等”说明了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板书】:对顶角相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推理,得到本节课的重点——对顶角相等,让学生深刻理解性质,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树立学好几何图形的信心.五、变式训练,提升能力1.已知直线a、b相交,∠l=40°,求∠2、∠3、∠4的度数.2.变式1:把∠l=40°变为∠l=90°,求∠2、∠3、∠4的度数.变式2:把∠l=40°变为∠l=n°,求∠2、∠3、∠4的度数.变式3:把∠l=40°改为∠2是∠l的3倍,求∠1、∠2∠3、∠4的度数.变式4: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点,OE平分∠AOD,若∠1=20°,那么∠2=______.变式5: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点,∠AOE=90°,若∠1=20°,那么∠2=____,∠3=____,∠4=____.3.右图是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出用它测量角的原理吗?4.如图,要测量两堵围墙所形成的角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5.如图,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图中共有几对对顶角?变式:图中共有几对邻补角?师: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善于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基本图形.对顶角、邻补角的基本图形是两条直线相交,则三条直线相交的图形应分解为三个两条直线交于一点的图形.如:为此,对顶角有2×3=6个,邻补角的对数为4×3=12个.【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由易到难,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成功,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建立几何模型的能力,思考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六:回顾梳理,归纳小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理解的怎样?你有哪些方面的感悟?还有什么疑惑?生:……七:布置作业,分层发散1.课本:P7-91,2,8,9;2.探究(选做)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几对对顶角?几对邻补角?n条直线呢?【教学反思】:(总第二课时)5.1.2垂线(第1课时)计教学过程设(总第三课时)5.1.2垂线(第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总第四课时)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过程设计3.如图,∠6和∠2是_________角,∠(总第五课时)5.2.1平行线教学过程设计(总第六课时)5.2.2平行线的判定(一)教学过程设计(总第七课时)5.2.2平行线的判定(二)教学过程设计(总第八课时)5.3.1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总第九课时)5.3.1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总第十课时)5.3.2命题、定理、证明学过程设计教(总第十一课时)5.4平移教学过程设计2.欣赏并说出下列各商标图案哪些是利用平移来设计的?(总第十二课时)第五章小结与复习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3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教案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复习旧知
活动二:引入新课复习三线八角的相关知识
图中哪些是同位角?哪些是
内错角?哪些是同旁内角呢?
复习平行线的相关知识
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
有哪些位置关系?什么叫做平行
线?
从观察视错觉中的平行线提出问
题:
(1)你看到的图中的六条红色直
线彼此平行吗?
a b c d e f
(2)擦除无关的线段,你又有新
的感觉吗?
(3)如何说明它们之间,是否平
行呢?
平行线判定方法1的形成
学生回忆“三线
八角”的知识并
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回忆“两条
直线的位置关
系及平行线的
概念”等知识并
回答教师问题.
进行观察、操
作、说理等数学
活动.
复习三线八
角的知识,
为平行线的
判定方法的
学习做好准
备.
复习“两条
直线的位置
关系及平行
线的概念”
等知识,为
平行线的判
定方法的学
习奠定基
础.
通过视错觉
的问题,引
发学生认知
冲突.
通过操作、。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 平行线的性质
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的探索.【教学难点】平行线三个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8~P19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一)小组合作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直线a、b,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教材图5.3-1).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角∠1∠2∠3∠4∠5∠6∠7∠8度数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的数据作出猜想: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详尽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4.学生验证猜想.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教师点拨】分清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并用几何语言进行表达.(二)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对比分析幻灯片出示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三)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例1】如图,AB∥CD,BE∥FD,∠B=65°,求∠D的度数.【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可求出结论.【解答】∵AB∥CD,∴∠BED=∠B=65°.∵BE∥FD,∴∠BED+∠D=180°,∴∠D=180°-∠BED=180°-65°=11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已知平行线求角度,应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再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转化.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直线AB∥C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D)A.∠1=∠2B.∠3=∠4C.∠1+∠3=180°D.∠3+∠4=180°2.如图,有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如果∠2=44°,那么∠1的度数是(C)A.14°B.15°C.16°D.17°3.如图,已知AD∥BC,∠B=30°,DB平分∠ADE,则∠CED的度数为60°.4.如图,AB∥CD,DE⊥AC,垂足为点E,∠A=105°,求∠D的度数.解:∵AB∥CD,∴∠A+∠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105°,∴∠C=180°-105°=75°.又∵DE⊥AC,∴∠DEC=90°,∴∠C+∠D=90°.∴∠D=90°-75°=15°.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如图,DB∥FG∥EC,∠ACE=36°,AP平分∠BAC,∠P AG=12°,求∠ABD的度数.【互动探索】先利用FG∥EC,易求∠CAG,而∠P AG=12°,可求得∠P AC=48°.由AP平分∠BAC ,可求得∠BAP =48°,从而可求得∠BAG =∠BAP +∠P AG =48°+12°=60°,即可求得∠ABD 的度数.【解答】∵FG ∥EC ,∴∠CAG =∠ACE =36°, ∴∠P AC =∠CAG +∠P AG =36°+12°=48°. ∵AP 平分∠BAC ,∴∠BAP =∠P AC =48°. ∵DB ∥FG ,∴∠ABD =∠BAG =∠BAP +∠P AG =48°+12°=6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出角之间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得出角之间的倍分关系;(2)求角的度数,可把一个角转化为一个与它相等的角或转化为已知角的和差.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角的大小或说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第五章平行线的性质知识点 1 : 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相等 .知识点 2: 平行线的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内错角相等 .知识点 3: 平行线的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旁内角互补 .注意: (1)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和同旁内角互补是由平行线的性质所得的结论, 所以它们成立的前提是“两直线平行”.(2) 要注意正确划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断, 由角的数目关系获得两条直线平行, 是平行线的判断;由两条直线平行获得角的数目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3)要特别注意没有两条直线平行这个条件 , 同位角和内错角不相等 , 同旁内角也不互补 .考点 1: 探究平行线中的拐角【例 1 】如图,AB∥ DE,则∠ BCD、∠ B、∠ D之间的数目关系怎样, 为何 ?解 : ∠ BCD=∠B- ∠ D.原因 : 如图 , 过点 C作 CF∥AB.∵CF∥ AB, ∴∠ B=∠ BCF(两直线平行 , 内错角相等 ).∵AB∥ DE,∴CF∥ DE,∴∠ DCF=∠ D(两直线平行 , 内错角相等 ),∴∠ B- ∠ D=∠BCF-∠ DCF.1∵∠ BCD=∠ BCF-∠ DCF, ∴∠ BCD=∠B- ∠ D.点拨 : 作协助线结构内错角是解决本题的重点提高点 2: 平行线性质的应用【例 2】如图,已知l1∥ l2,∠ABC=120° ,l.1⊥AB,求∠α的度数.解答 : 如图 , 过点 B 作 l 3∥l 1.∵l 1⊥ AB(已知 ), ∴ l 3⊥ AB(两直线平行 , 同位角相等 ).∴∠γ =90° ( 垂直的定义 ).∵∠ ABC=120° ( 已知 ), ∴∠β=120°-90° =30° .又l 3∥ l 1,l 1∥ l 2( 已知 ), ∴l 3∥l 2( 平行公义推论).∴∠α =∠β =30° ( 两直线平行 , 同位角相等 ).点拨 : 平行线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 就是角的传达 , 在本题中固然知道l 1∥ l 2, 但却与∠ ABC无法成立联系 , 所以我们能够过点 B 作一条与l 1平行的直线l 3, 依据“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可获得l 3∥ l 2, 从而能够成立起∠ABC与∠α的联系.注意:本题协助线的作法还能够表达为: 过点 B 作 l 3⊥ AB. 适合增添协助线是解数学题的重要手段.这里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是常用的协助线之一. 协助线在解题过程中起铺路架桥的作用 , 有化难为易之功能 , 是解数学图形题常用的技巧 . 作协助线要注意作法的表达 , 协助线要画成虚线 .2。
2024年人教版七年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性质课时目标1.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能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并有条理地表达和推理.3.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学习重点平行线性质的探索及对性质的理解.学习难点能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并有条理地表达和推理.课时活动设计复习引入根据下图,填空:①如果∠1=∠C,那么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如果∠1=∠B,那么CE∥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如果∠2+∠B=180°,那么CE∥B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问:通过上题可知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什么?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思考: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入让学生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以此提出本节课即将要讲的内容,为引出新课埋下伏笔.探究新知探究1:我们知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会有什么关系?已知:如图,直线AB∥CD,∠1和∠2是直线AB,CD被直线EF截出的同位角.求证:∠1=∠2.证明:假设∠1≠∠2,那么我们可以过点M作直线GH,使∠EMH=∠2.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GH∥CD.又因为AB∥CD,这样经过点M存在两条直线AB与GH都与直线CD平行.这与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相矛盾.这说明∠1≠∠2的假设不成立,所以∠1=∠2.探究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吗?已知:如图,直线l1∥l2,∠1和∠2是直线l1,l2被直线l3截出的内错角.求证:∠1=∠2.证明:∵l1∥l2(已知),∴∠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2=∠3(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探究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已知:如图,直线l1∥l2,∠1和∠2是直线l1,l2被直线l3截出的同旁内角.求证:∠1+∠2=180°.证明:∵l1∥l2(已知),∴∠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2+∠3=180°(平角的定义),∴∠1+∠2=180°(等量代换).设计意图:通过呈现的定理证明过程,为下面定理的证明作好铺垫.引导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进而建立其二者之间的联系,初步感受互逆的思维过程.归纳总结平行线的性质有: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设计意图:1.对本节课知识,进行了梳理,使学生熟悉性质定理的内容.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典例精讲例如图,已知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1)从∠1=110°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吗?为什么?(2)从∠1=110°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从∠1=110°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吗?为什么?解:(1)∠2=110°.理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3=110°.理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4=70°.理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巩固训练1.下列图形中,由AB∥CD,能得到∠1=∠2的是(B)2.如图,若AB∥DE,AC∥DF,请说出∠A和∠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D.理由:∵AB∥DE(已知),∴∠A=∠CP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C∥DF(已知),∴∠D=∠CP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D(等量代换).3.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前后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B是142°,第二次拐的∠C是多少度?为什么?解:∠C=142°.因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如图,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在括号内为下面各小题的推理填上适当的根据:(1)∵a∥b,∴∠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1=∠3,∴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a∥b,∴∠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a∥b,∴∠1+∠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巩固本课知识点,在这部分的设计中,主要是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2.我们学到了哪些呢?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内容,同学们互帮互助,解决困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20页练习第1,2题,第22,23页习题5.3第2,4,5题.2.七彩作业.5.3.1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教学反思5.3.2命题、定理、证明第1课时命题课时目标1.掌握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2.通过探究、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体验.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探究的品质.学习重点知道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学习难点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一些简单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鸟是动物.”“鸟是动物吗?”思考一下两个句子在叙述上有什么区别?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为引出新课埋下伏笔.探究新知探究1:下面的语句中,哪些语句对事情作出了判断,哪些没有?与同伴进行交流.(1)任何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角是直角.(2)对顶角相等.(3)无论n为怎样的自然数,式子n2-n+11的值都是质数.(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5)你喜欢数学吗?(6)作线段AB=CD.学生经过思考,自主探究,与同伴交流,借助语文的经验,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指出: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例如,上面的(1)(2)(3)(4)对事情进行了判断,都是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探究2: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吗?(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2)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也相等;(3)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那么这个数是3.解: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探究3: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吗?命题1: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命题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解:命题1是正确的命题,命题2是错误的命题.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思考、自主探究,引出命题、真假命题的概念,引申出命题的结构特征.归纳总结命题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的组成:题设和结论.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设计意图:对本节知识进行了梳理,使学生熟悉命题的概念、组成和分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典例精讲例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猪有四只脚;(2)内错角相等;(3)画一条直线;(4)四边形是正方形;(5)你的课后作业做完了吗?(6)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7)同角的补角相等;(8)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9)过点P画线段MN的垂线;(10)x>2.解:命题有(1)(2)(4)(6)(7)(8);真命题有(1)(6)(7)(8).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熟悉新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巩固训练1.下列句子中,不是命题的是(C)A.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B.对顶角相等C.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D.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吗?(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2不是无理数.(4)作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解:(2)(3)是命题;(1)(4)不是命题.3.下列命题: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③对顶角相等;④内错角相等;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C)A.1个B.2个C.3个D.4个4.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D)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B.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那么它也能被6整除C.同旁内角互补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巩固本课知识点,在这部分的设计中,主要是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2.我们学到了哪些呢?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内容,同学们互帮互助,解决困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21页练习第1,2题,第24页习题5.3第12题.2.七彩作业.第1课时命题1.命题.2.命题的组成.3.真命题;假命题.教学反思第2课时定理、证明课时目标1.通过探究、交流等形式,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概念,了解证明(演绎推理)的概念.2.通过例题的讲解,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3.能运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4.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定理的概念,了解证明(演绎推理)的概念.学习难点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并能运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考考你的眼力!观察几副“神奇”的图案,并结合问题思考、回答.第一幅图:横向的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吗?解:这些横向的线都是互相平行的!第二幅图:你能看到几个黑色的点?解:其实一个黑色的点都没有!第三幅图:这两条线段哪条长?解:其实这两条线段一样长!因此,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仅靠观察、猜想、试验还不够,必须要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才能确定.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回顾旧知1.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1)经过直线AB外一点P,作AB的平行线.(2)经过直线AB外一点P,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平行吗?(3)经过直线AB外一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4)若|a|=-a,则a<0.解:(1)不是.(2)不是.(3)是.(4)是.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互补的两个角不可能都是锐角;(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解:(1)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这两个角不可能都是锐角.(2)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2)如果这两个角互补,两个角是邻补角.(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相等的角是对顶角.解:(1)真命题.(2)假命题.(3)真命题.(4)假命题.设计意图:通过对学习过的知识回顾,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探究新知探究1:定理的概念.交流:论证几何,源于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原本》,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数学史上第一座理论丰碑,它确立了数学中公理化的演绎范式.这种范式要求学科中每个真命题必须是在它之前已建立的一些命题的逻辑结论;所有推理的原始共同出发点是一些基本的定义和基本事实.如:“对顶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等.其中“对顶角相等”是从“基本事实”出发,“同角的补角相等”是从“其他真命题”出发.探究2:证明的概念.思考:如何判断命题是真命题呢?探究3:请你试着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已知: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求证:a∥b.分析:①已知∠1=∠2;②∠1=∠3(对顶角相等);③学过的判断平行的依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1=∠2(已知),又∵∠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设计意图:1.以交流的方式讨论本节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而总结得到定理的概念,由定理的概念引出思考,使内容更加连贯,从而引出证明的概念.2.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证明,并熟悉证明的过程.归纳总结1.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2.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演绎法).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3.证明的一般步骤:①理解题意:分清命题的条件(已知)、结论(求证);②根据前边的分析,写出已知、求证(如果问题与图形有关,要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与符号);③分析因果关系,找出证明途径;④有条理地写出证明过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典例精讲例1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求证:OE⊥OF.分析:要证明的是OE⊥OF,只要能得到∠1+∠2=90°即可.已知:①∠AOB+∠BOC=180°;∠AOB;②OE平分∠AOB,即∠1=12∠BOC.③OF平分∠BOC,即∠2=12证明:∵OE 平分∠AOB ,OF 平分∠BOC (已知), ∴∠1=12∠AOB ,∠2=12∠BOC (角平分线的定义). 又∵∠AOB +∠BOC =180°(已知),∴∠1+∠2=12∠AOB +12∠BOC =90°(等式性质). ∴OE ⊥OF (垂直的定义). 例2 已知:如图,直线b ∥c ,a ⊥b. 求证:a ⊥c.分析:关键是得到∠2等于90°. 证明:∵a ⊥b (已知), ∴∠1=90°(垂直的定义). ∵b ∥c (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等量代换). ∴a ⊥c (垂直的定义).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证明的认识和理解,并熟练掌握证明的过程.巩固训练1.如图,直线l 1∥l 2,l 3⊥l 4,有三个命题:①∠1+∠3=90°;②∠2+∠3=90°;③∠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C.①和③正确D.①②③都正确 2.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 如图,AB ∥CD ,CB ∥DE ,求证:∠B+∠D=180°.证明:∵AB∥CD,∴∠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B∥DE,∴∠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D=180°(等量代换).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巩固本课知识点,在这部分的设计中,主要是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2.我们学到了哪些呢?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内容,同学们互帮互助,解决困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22页练习第1,2题,第23,25页习题5.3第6,13(2)题.2.七彩作业.第2课时定理、证明1.定理: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2.证明: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演绎法).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3.证明的一般步骤:(1)理解题意:分清命题的条件(已知)、结论(求证).(2)根据前边的分析,写出已知、求证(如果问题与图形有关,要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和符号).(3)分析因果关系,找出证明途径.(4)有条理地写出证明过程.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教材教案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巩固提升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命题都是定理.B.定理是真命题.
C.公理是真命题.
D.“画线段AB=CD”不是命题.
答案:A
2.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
A.内错角相等
B.如果 a+b=0,那么 a、b 互为相反数
已知直线b//c,a⊥b,求证a⊥c
证明:∵a⊥b(已知)
∴∠1=90°(垂直的定义)
又b//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等量代换)
∴a⊥c(垂直的定义)
学生通过思考,口述
师生共同归纳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命题的组成。
学生试着写出题设和结论
学生通过解答,得出真假命题的概念
(2)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3)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总结:
证明的概念: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做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
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再看下面的语句:
(1)画线段AB=CD;(2)点P在直线AB外;(3)对顶角相等吗?
这两组有什么区别?
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注意: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分析命题的构成,改写命题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平行线的性质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等内容,首先在研究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因为学生在研究判定时,已经了解到研究平行线就是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很自然就想到研究平行线的性质也要研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因此,从平行线的判定关系入手引入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究.对于命题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命题,如:“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对顶角相等”等命题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命题、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等内容,使学生初步接触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
平行线的性质是教学中的重点,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互为逆命题,条件与结论相反,因此区分判定和性质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过程中可告诉学生,从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判定,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出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本节课在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来推理证明其他两条性质的过程中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转化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种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整理,使学生在今后的不断训练中掌握这种方法.
课时分配
2课时
5.3.1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平行线性质2、3的探究中关注它们的证明,把证明作为探究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然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先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证明的全面理解,组织学生探求不同的证明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比较讨论,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设计说明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是互逆的,对初学者来说易将它们混淆,因此,复习平行线的判定为后面性质与判定的比较作好准备,同时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互逆关系自然引入新课.
问题: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活动1: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
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详尽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略).
4.学生验证猜测.
在上图中,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检验你的猜想是否还成立?
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你的猜想还成立吗?(略)
讨论结果: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可让学生结合下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
(1)因为a∥b, (1)因为∠1=∠2,
所以∠1=∠2. 所以a∥b.
(2)因为a∥b, (2)因为∠2=∠3,
所以∠2=∠3. 所以a∥b.
(3)因为a∥b, (3)因为∠2+∠4=180°,
所以∠2+∠4=180°. 所以a∥b.
问题1: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区别是什么?
讨论结果:两者的因为“部分”和所以“部分”正好相反.
问题2:在上节课中,我们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推出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类似地,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推出性质2吗?
讨论结果:因为a∥b,
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
所以∠2=∠3.
学生仿照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推理过程.(略)
5.初步应用
例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启发提问:(1)梯形这一条件如何使用?(2)∠A与∠D,∠B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
解:因为AB∥CD,
所以∠A+∠D=180°,∠B+∠C=180°.
于是∠D=180°-∠A=180°-100°=80°,
∠C=180°-∠B=180°-115°=65°.
所以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65°.
例2 如图,BCD是一条直线,∠A=75°,∠1=53°,∠2=75°,求∠B的度数.
分析:本题是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考察已知角的数量关系以及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关系,从而确定解题的思路.
解:因为∠A=∠2=75°,
所以AB∥C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以∠B=∠1=5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教学说明
在学完本节知识后,学生容易出现一个知识负迁移,认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为此在学生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直线a与b平行时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数量关系的探索,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对直线a与b不平行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关系变化的认识,从而突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前提条件.虽然现在对于推理论证的要求还不高,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条理性,无论在性质的证明还是在例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将推理过程书写规范.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
(一)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角互补.(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所有的同位角相等.( )
(二)填空题
3.如图(1),若AD∥BC,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180°;若DC∥AB,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180°.
4.如图(2),在甲、乙两地之间要修一条笔直的公路,从甲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56°,甲、乙两地同时开工,若干天后公路准确接通,则乙地所修公路的走向是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3),AB∥EF,∠ECD=∠E,则CD∥AB.说理如下:
因为∠ECD=∠E,
所以CD∥EF( ).
又AB∥EF,
所以CD∥AB( ).
(三)解答题
6.如下图,已知∠1=110°,∠2=110°,∠3=70°,求∠4的度数.
7.如上图,已知:DE∥CB,∠1=∠2,求证:CD平分∠ECB.
答案:
(一)1.× 2.√
(二)3.1 5 8 4 BAD 2 6 3 7 BCD
4.北偏东56°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5.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三)6.∠4=70°(过程略).
7.求证:因为DE∥CB,所以∠1=∠DCB.
又因为∠1=∠2,所以∠2=∠DCB.
所以CD平分∠ECB.
四、课堂小结
1.本节主要学习了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2.用到的主要思想方法是转化思想.
3.注意的问题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5.3 第4,5,6题.
六、拓展延伸
已知:如图,直线AB∥CD,直线EF分别交直线AB,CD于点E,F,EG平分∠AEF,FH 平分∠EFD,EG与FH平行吗?为什么?
答:EG∥FH.
因为AB ∥CD ,所以∠AEF =∠EFD .
又因为EG 平分∠AEF ,FH 平分∠EFD ,
所以∠GEF =12∠AEF ,∠EFH =12
∠EFD . 所以∠GEF =∠EFH .所以EG ∥FH .
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之后来进行学习的,因此,从复习平行线的判定入手,创设一个疑问来激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究.
本节课最关注的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出过程,它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验、验证发现的,即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的,这对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都有好处.
对两直线不平行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关系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区分性质与判定方法,以及对三个性质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都为学生正确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