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透视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选修五个系列一.诗歌与散文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4.《中国小说欣赏》5.《外国小说欣赏》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7.《影视名作欣赏》三.新闻与传记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四.语言文字应用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五.文化论著研读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16.《中国民俗文化》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长恨歌》/白居易自主赏析《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指导赏析示例《春花江月夜》/张若虚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推荐作品《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赏析示例《将进酒》/李白自主赏析《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透视课教案
授课内容:透视教学建议: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透视学理论为基础,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结合绘画和设计中透视构图和透视设计方法,有所侧重地归纳出绘画和设计中常用的种类,令学生在提高透视理论的同时科学地、条理性地把握透视方法。
3.坚持每个阶段都布臵练习作品,以使学生更具体、深入地认识该课透视的规律及重点,难点。
4.由于透视课教学时数有限,并且教学内容有多处矛盾。
有所选择的筛选课本中典型的、常见的教学章节进行教学,更有助于学习、消化。
5.授课要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并当堂画好示范作品,板书清晰、强调重点、讲透难点。
并在开新课前重温上节要点,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笔试(闭卷)成绩评定:平时作业、实践写生占40%,笔试占60%.总课时数:本课程每周3节,总时数18节。
说明:透视学是美术基础教学中重要的技法理论之一,是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采取以教师讲授课为主,运用多媒体辅以图片欣赏,作适当的实践练习,以及课后布臵作业,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以求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一、学生分析:所有学生在进校之前均未全面、系统的学习过透视知识,仅仅是学习了关于透视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简单的透视现象,对透视的实质性规律并未掌握,因此,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进行全面、系统的透视知识学习。
二、教材说明:全书从完整观念与系统分析的原则出发,以统一,相对的观点贯穿全编,对综合论述,原理阐述和具体定义,概念,应用,注意整体的连贯性,形式科学,系统,灵活,创新,发展的意识和理论体系。
教材从整体认识,观点确立到教材结构,分析方法,注意关联性与系统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始终贯穿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引导启发学生。
注意实践教学环节,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今后的发展作为培养及教学的重要目标。
透视说课稿(大全5篇)
透视说课稿(大全5篇)第一篇:透视说课稿《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教案教材分析《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一.导入主题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
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二.学习透视与练习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课堂研究的经典——古德布罗菲《透视课堂》
课堂研究的经典——古德布罗菲《透视课堂》课堂研究的经典——古德布罗菲《透视课堂》在课堂上,总是有⼀些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如:为什么有的学⽣总给⽼师制造⿇烦?为什么有学⽣听课⾛神?为什么学⽣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不听⽼师的话?美国的古德与布罗菲合著的《透视课堂》⼀书,既有对课堂现象的细节描述,⼜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它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课堂教学的质量。
学校教育教学中,课堂是育⼈的主阵地,提⾼学⽣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社会成熟的策略对育⼈有最直接的作⽤。
可是课堂⾥发⽣的所有错综复杂的教育⾏为与学⽣⾏为往往令教师们迷惑,甚⾄有时不点不知所措。
此书帮助我们运⽤各种各样的⽅法,能清楚意识到课堂⾥发⽣了什么,并且能够在监控⾃⼰思维和决策时,轻⽽易举地达到教师⾃⼰的教学⽬标和个⼈⽬的。
当然,此书也敦促教师更好地认识到学⽣在学习中的作⽤,强调维护最佳的传统课堂,同时,讨论了令⼈激动⽽卓有成效的课堂教育的新动向。
有效的课堂前提是什么,就是教师必须具备有实效性地观察课堂的策略。
这种策略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这样可以为教师对课堂反思和课堂决策提供了⼀个基础。
《透视课堂》提供了不少课堂观察的量表,⽤于对课堂的记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除此之外,此书对教师的期望与学⽣的表现之间存在着差距问题的解决、避免课堂问题的⽅式⽅法、有效处理学⽣不良⾏为的策略、教师根据动机给学⽣布置更有吸引⼒的作业、学⽣积极参与课堂争论以及⼀起学习的⽅式⽅法、教师有效处理异质课堂的⽅式、传统教学⽅法权威性分析、教学中真实学习活动的理解设计以及考虑社会情景知识、优秀教师继续学习与成长等⽅⾯作了翔实的符合⼀线教师情况的分析与介绍。
《透视课堂》中研究的课堂教学,包括信息加⼯、决策、学⽣对⼀般知识及其课堂教学理论的运⽤,因此,作者着重对教师所运⽤的各种各样的⽅法进⾏了探讨,如⽤于增强和提⾼思考能⼒的⽅法,⽤于课堂决策的⽅法等,与此同时,作者还对教师的课堂期望、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课堂动机、课堂指导等问题进⾏专门分析与研究。
透视教案(5篇范文)
透视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透视教案透视教案我们面对的是三维世界,动画画面是二维的平面,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中表现三维的世界呢?方法多种多样,有土办法,有洋办法,有老办法,有新办法,最简单的莫过于二维空间表现法,如儿童画、乡间的皮影,记得《鼹鼠的故事》吗?都属于这一类别。
(演示范图,学生讨论,小结其特点,无纵深表现等。
)有人更喜欢在平面中再现立体三维,怎样才能使二维的物品表现立体呢?于是我们就有了三维表现的方法,三维空间的表现方法中国、外国都有,中国人往往把纵深去的线都画成45度角,用这种方法表现立体物。
国外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发现了一套科学的透视画法,以正方形为例,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处理:一、平行透视——当六面体的任意一个面与画者视线垂直时,我们按平行透视方法表现。
⑴ 名词解释:① 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② 视平线:通过心点所做的水平线。
③ 心点: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为心点。
④平视、仰视、俯视的区别(看图解说)⑵ 展示范图,学生寻找规律。
试着寻找规律——① 与我们视线垂直的面不变;② 往纵深延伸的线向视平线上的心点集中;③ 以视平线为界,以上的变线前高后低,以下的变线前低后高;④ 西洋的焦点透视一个画面只有一个心点,一条视平线。
总结规则:① 与我们视线垂直的面不变,纵深延伸线向视平线上的心点汇集;② 到心点汇集线上的点高度相等,视平线上的点高度一致。
练习题:画圆、画六边形、画八边形思考题:为什么这两辆车不在一个平面上?答:视平线、心点不一致。
假定画面B点站着一个高度为1.7m的人,那么图中被选中的人物高度是多少?假如在A、B点各站一个身高大约等于桌子高度3倍的人,请画出?如果C点站了一个身高仅A/B点高度二分之一的小孩,那在画面上要怎表示?成角透视(平视)适用范围:当六面体的任意一个面与画者视线都不垂直时,可以按成角透视处理。
名词解释:① 变线:物体因距离我们远近而产生透视变化的线。
② 灭点:六面体变线的汇集点,它在视平线上,不同角度的六面体灭点也不同。
高考作文辅导:课文材料大家来透视 PPT课件
吾
路
将
漫
上
漫
下
其
而
修
求
远
索
兮
想想 《屈原列传》 可从哪些角度
多角度审视屈原
(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不愿自我沦落,乃是一种高尚的坚持, 孤独的光荣;
(2)"举世皆浊而我独清",自以为是,脱离人群,当然不能实现自 身社会价值;
(3)坚守原则,不阿权贵,节操高尚; (4)不懂变通,缺乏灵活的处世策略,所以容易被排挤; (5)被放逐而著《离骚》,说明人类处于困境中往往转向精神
高考准备
原来课文材料 还是不难使用的呦!
•
11、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可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
13、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能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坚持,直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
14、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的努力,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高中语文选修上
高中语文选修上一、高中语文选修上的课程内容概述高中语文选修上是针对我国高中阶段学生开设的一门语文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审美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学作品阅读、写作技巧、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接触到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丰富人文素养。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学生将接触到各种文学样式,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培养敏锐的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写作技巧:课程中的写作训练将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写作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传承中华文化:课程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4.拓宽国际视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外国文学作品,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5.提升综合素质: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等多个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如何高效学习高中语文选修课程1.认真阅读教材:教材是课程学习的基础,学生应认真阅读教材,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主动思考和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读经典作品:课程中涉及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应在课外主动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4.加强写作训练:课程中的写作训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应认真对待每一次写作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5.注重实践:学习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不仅要理论知识扎实,还要注重实践。
学生可以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结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教师培训课件:语文课堂问题透视
(2)发现时的情景怎么样? 环节4:集体读一遍
学会与编者的对话 学会与文本的对话
武风霞老师执教《检阅》对文本的领悟是
第一次试教: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 机会 第二次试教:检阅的道德意义 第三次试教:什么是真正的尊重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 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 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 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话题三:训练的有效设计
问题展现:
训练的放逐与回归都是一种进步
“女儿的作业要花很多时间来分析字,如:‘瓮’是什 么部首,它的第七画是点还是折,它的声母是什么,它的 韵母是什么,它有多少义项……”
“有一天,她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 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
“题目要求,根据句子的意思写成语,有一条是‘思想 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齐心协力’,老师判错;还 有一条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女儿填‘栩栩如生’, 老师也判错。我仔细看了,不知错在哪里。女儿说第一条 应是‘同心协力’,第二条应是‘惟妙惟肖’。”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 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 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 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 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 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 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 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 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当下中学语文教材的三维透视
名或单元 导语而框定了单元所属文章
的主题思想 。编选者本意是想帮助学
生明确课 文的重点 , 在具体 的教学 但
中却限制 了师生 对文本 的独特 理解 ,
碉 敝敝 朝 邪
1“ . 主题组元”的消极作用
语 文 热 点 大 讨 论
这样 “ 主题先行 ”的做法 ,其结 果是 与新课程的理念相 背离 的。 第三 , “ 主题组元”忽 视了学生
识、 训练 、 选文的重复 ,也是造成语
就把 目光聚焦在 “ 主题”上 ,忽视课
文的语言形式和文体特征 , 忽视语文 本体的知 识体系 。 其次 ,单元的 “ 主题 ”有时具有 明显的倾 向性 ,这种倾 向性通过单元
文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 因素 二. 教师教学用的语文教材
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看新课程改 革后的语文教材 ,不论是人教版还是 沪教版 、苏教版等 .都受到了语文老 师的好评。但是 ,新教材在语文教学 实践 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有精神”等 “ 主题” ,有的放在小学 、 初中 、高中都可 以,有的只能放在初 中,有的只能放在高中。让学生讨论 不合适 的 “ 主题 ” ,只能 造成语 文教 学的乏味与低效 。 当然 ,我们不是反对 这种 “ 主题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 , 师在语 教
文课堂脱离语言而架空分析课文 , 或
止 .学生脱离课 文的语言 去思 考问题 ,
甚至把一些非语 文的内容拉进语文课
堂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们也经常看见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诗词 、戏剧如同讲 解散文 , 他们往往不顾课 文的文体特 征和语言特征,师生一起直奔课文的 思想意义 , 课堂上提问学生最多 的也 是 “ 受到 了什么启发 和教育” 。仔细
分析 ,这些教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
真语文即真正的语文实践——新名词语文课堂透视
Yuw
% % A l }
领 导愿 意 当“ 扶梯 ” , 所 有 的大境 界 都显得 苍 白。 用 哲 学
的话 来 讲 , 语 文 大境 界 既需要积 极 的 内因 , 也需要 积极
想, 实在 要不 得 。 语 文学 科 发 展 百 余 年 来 ,有 多 少 人 能 够 做 到 这
= =]
中国被称为 “ 诗的国度 ” , “ 诗词大会” 的走红让我
们 明 白国 人从来 都 不缺 乏“ 诤 隋” 。 借 鉴 其做 法 , 让诗 词 教学 回归 纯粹 , 诗和 远方 就 能重新 走进 我 们 的心灵 。
} 7 2} 2 0 1 7 年8 月下( 总第 3 5 0 期)
其实 , 真 正 的语 文就 是语 文实 践 , 需要 教师真 正 用
自己生成的理念去开创 自己的课堂,去实践 自己的课
堂教 学风 格 , 去总结 自己的课 堂教 学 经验 。 有 的教学 方
法 或 教学 流程 , 即便 尝试 运 用 了 1 0 - 2 0 年, 也总 会有 这
这 些 名 目繁 多 的 “ 新 名词 语 文 ” , 除 了在 语 文 杂 志上 留 下几 个名 词 以外 , 如今 还有 多少 充满 着生 机 , 充满 着活
大付 出 、 大人 格 。 有 了大 眼光 , 而没有 大胸 怀 , 自 己可 能
判别 人 的课堂 。 很 多 时候 , 这 个 名词 和他 的语 文课 堂教
学, 和 他一 生 所 从事 的语 文教 育 事 业 , 风 马 牛 不相 及 。
容 纳不 了 ; 自己能够 容 纳得 了 , 如 果 没 有大 付 出 , 也 是 枉然。 一 个语 文 老师 , 如果 不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己在 课 前课 后 哨悄
当下中学语文教材的三维透视
当下中学语文教材的三维透视作者:王林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2期中学语文教材,是指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而编写的作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系统与语文能力训练系统,它以文选书本的形式出现,是被物化了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教师、学生、教材成为实现语文教学的三个关节点,而教材正是这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的媒介和纽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由于这样的关系,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学生学习自然成为我们考量语文教材的三维坐标,从这三个维度对当下的语文教材进行审视,应该是客观和贴近实际的。
一语文课程视野下的中学语文教材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在各方面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在实际教学中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
但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成果,当下的语文教材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1缺少系统的民族精神及价值观的传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选择一些表现本民族精神与价值观的文章来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
但现行的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在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与价值观方面的选文却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
以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只在七年级上册选了《论语·十则》,在八年级上册只选了《礼记·大道之行也》,在九年级下册只选了《墨子·公输》、孟子、庄子等文章。
而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教材中,表现民族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人物的论说性作品只有三篇。
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其他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只选取了秦代以前的孔子、孟子、庄子等诸子的语录和文章,忽略了秦代以后一些重要思想家的文章。
语文教材承担着传承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责任,我们应该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有计划有系列地选取一些典范的、能集中表达各个不同时期思想和价值观的代表文章,利用语言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思想教育。
模块高考热点透视课件鲁教版选修3课件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需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区域自 然特征与旅游资源的关系;二是认真读图析图,获取等高线 有关信息分析解答问题。
【解析】 本题特别强调冬季和夏季都吸引游客,这就 要求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考虑,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信 息,可以判断神农架地处亚热带,气候条件可以使植被景观 保持全年具有观赏价值。根据等高线信息可以判断当地海拔 较高,地形起伏大,垂直差异形成了适于不同季节观赏的景 观。
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意义
表现
发展国际旅游能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促进经 发展国内旅游能回笼货币,加速资金周转 济发展 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发展旅游业,能加速第三
产业发展,改善区域产业结构
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旅游业能
够吸纳大量劳动力,扩大就业机会
促进社 会文化 繁荣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使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趋于 缩小
由上述[模块考情透析],可以看出“旅游资源的综合评 价”近三年命题频率较高,全国和许多省份都有对此知识的 考查。该知识点中“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 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是考查的热点内容。今后的高考仍 将会以我国或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等开发利用为切 入点,题型以综合题为主,来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 基本内容和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因此应持续高度关注。
旅游资源的类型、成因及分布
由上述[模块考情透析],可以看出“旅游资源的类型、 成因与分布”近几年高考命题频率较高,并且全国和许多省 份都有对此知识的考查。该知识点中“旅游资源的特点,自 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我国典型旅游资源的形 成与分布”等都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今后的高考还会将 结合图文材料来考查我国或世界著名景区旅游资源的分布、 特点及成因”,题型以综合题为主。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考点透视+高考解密+技法点拨)第二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精讲课件
言
2
6
第四页,共48页。
名题导练
【例1】 (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yàn zi)人千 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 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第十三页,共48页。
◎借题发挥:在读懂全词的基础上,须抓住关键词并进 行联想(liánxiǎng)和想象,感受环境的寂静和人物内心的宁 静,可悟其反衬手法之妙。
第十四页,共48页。
一、古代诗歌体裁常识(chángshí) 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 律诗和自由诗。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中 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 (一)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 “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 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
(1)小令,限58字以内。 (2)中调,指59字至90字。 (3)长调,指91字以上者。 词的格律(gélǚ),即词律,其特征是:
第二十一页,共48页。
高二语文专家讲座第5讲鉴赏方法三、四知入知出法、分析透视法
第5讲:鉴赏方法三、四:知入知出法、分析透视法知入知出法【本讲要点】阅读是鉴赏的前提,不会阅读,根本谈不上鉴赏。
如何读书呢?“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虽是古人陈善谈阅读的体会,但对我们今天读书的人同样适用。
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教条。
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
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
【重点讲解】下面以阅读小说一类的记叙性作品为例来谈谈如何在阅读中做到“见得亲切”,“用得洒脱”。
一、反复读,推出原作中的新意读书知入知出,不仅体现在领会著作的精神,而且还要能够从著作中推出新意,找到适合装上自己新酒的瓶子。
举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话,绝妙地运用古人原句,做到了天衣无缝而别出新意:“古今之大事业.大学问者,罔(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话中分别引用了宋代词人晏殊、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这些词句,原都是抒写爱情的,但王国维却利用词意中精神追求的境界,装进了做学问必须孜孜以求、步步进取的道理。
这就是活读原著,知入知出,创出新意。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
鲁迅先生就曾将读过的故事改编成有新意的故事。
还有如将古代作品中的人物,现代人借来表达现代人的新思想,等等。
旧瓶装新酒,并非什么都可以装,什么都可以套,而要反复研读原著,仔细揣摩,入得进才出得来,才能推陈出新。
例一:小说《最后的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选修课透视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万宇平注:本文已发表在教育部主管的《网络科技时代》(新课程实践)总119期上,因版面的限制所刊文章略有删改。
内容提示:本文由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的现状与暴露的问题逐层深入地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继而提出自己对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模式及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模式、问题、探究、建议一、现状与暴露出的问题:新课标的实施是这几年我国普教系统议论最多的大事,而选修课的开设又是各界关注的重中之重。
因为,中学语文开设选修课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头一回,并且在这一轮课改中问题又最多。
有调查显示:对选修课的开设,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安排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较多教师认为开设语文选修课有较大的困难(主要指硬件和师资跟不上);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语文选修课,按原有的课程结构也能实现教学目标。
从选修课的课堂实际操作来看,选修课实际上成为了“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
所谓“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侧重于实际应用,着眼于鉴赏陶冶,引导探索研究”等目标要求,有的或有体现,有的则完全没有顾及。
而本人认为,最大的问题乃是: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中,选修与必修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层次的区别,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几乎一样,就连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一点,实际上也做不到。
难怪有老师说:“选修课其实只是一部分学生在文学类多学了几篇文章,另一部分学生在实用类多训练了几个文本,挂选修之名无选修之实。
”问题究竟出在哪呢?第一轮实验下来,参与实施的一线教师很多人感到茫然,也有人在寻找原因。
本文试图从选修课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入手,溯源到教材及“新课标”的文本,努力寻找它们之间的某些必然联系,希望能给实施和关心新课标的人们一点启示。
笔者把选修课教学中的问题分为两类:一是课标制定和教材编写的问题,一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执行的问题。
前者是上位的,后者是下位的。
执行者对课标及其教材虽有可能执行走样,但从根本上看他们是受制于前者的;因此不论怎样说,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前者都会有脱不了的干系。
况且,课标、教材与教学实施过程应该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割断了其中的联系,孤立地分析各个部分的问题的原因显然是不科学的;故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力求抓住其必然的有机联系来进行阐述,并侧重分析教材、教参与课标关联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1、必修与选修在教学上没有明显的区别,首先是两者的教材与教参中教学目标的表述及训练要求极为相近,容易混淆所致。
我区新课标第一轮实施已经结束,笔者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听了大量的一线教师的课(包括必修与选修),对其进行了比较后发现:在教学实施中老师们对必修与选修的教材处理、教学方式几乎相同。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要研究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应该是先从新课标的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目标入手进行比较,才能搞清其根源。
但是,笔者认真研读了新课标之后发现:新课标的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目标是从两个不同的划分角度进行阐述的:必修课程是分“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而语文选修课程则是从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的文体(文本)内涵特征来阐述课程目标要求的。
它们阐述的内容不是从同一个划分角度生发出来的;由于划分的逻辑范畴迥异,因此无法从这个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
所以本文选取了另外一个角度,——两类教材与教参的教学目标要求及训练要求(课后训练题)进行对比的角度来研究。
为了能比较准确地说明问题,本文分别从粤教版必修本的散文单元、古典诗歌单元选取与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尽可能相近的单元(作品)进行比较。
比较的内容有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习”。
目的是找出其设计上的异同,从教学实施的角度分析选修课为何“会变形”,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
先看古典诗歌类的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比较。
本来学习古诗词的顺序应该是从文本的字面理解入手,进而到它的思想内容,进而再到它的艺术特点、风格、表现手法、技巧等的鉴赏,但必修3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不知为什么却没有列出“文本的字面理解”的内容,只有“了解古典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情况。
了解近体诗、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水平。
”的目标。
倒是选修本的教学要求写了,“读懂作品,感悟作品的艺术情景”。
这实在是难避“躐等”的嫌疑。
也难怪老师们在教学中会混淆必修与选修的层次。
再看它们的“鉴赏(思考)·探究·练习”比较:从表中能力层级的对比可以看出,必修与选修的能力层级训练几乎没有区别。
从教学目标与要求来看两者十分相近,很难辨别其知识与能力的层次上的异同。
两者都注重“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目标的实现。
并且看不出两者在“过程和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可是,本人以为:新课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而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最重要的区别应该是在“过程和方法”上,——因为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线形的知识结构的学科,它的教学体系的知识结构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知识类型甚至是知识内容上的重复——几乎所有的选修课内容的类型都可以在必修本中找到。
因此,教学目标要求和训练内容有重迭的现象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两者在教学方法上——知识的习得过程与方法上有所区别,不是仅靠“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本身十分接近的教学目标内容来区别必修与选修,而是通过“过程和方法”这个教学操作中最为显性的——除了知识类型和知识内容以外最容易把握的尺度,来体现异同,必修与选修在教学操作上的区别就很明显了。
2、另一方面则是教材及教参的使用者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深透以及高考应考复习的惯性引导所致。
见下例:选修(4)第三单元(幽默散文)教学目标与要求:指导学生在初中语文及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
学习本单元,要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说理的,作品的立论和选材有什么特色,特别要体会作品中高雅、幽默的情趣,必修(2)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言风格,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和探讨风格,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初看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二者的教学重点似乎没有层次上的区别,只有因文而异的互补性特点。
因为“幽默性散文”只是议论性散文中的一小类,而“作者是怎样说理的,作品的立论和选材有什么特色”是一般的议论性散文教学都会涉及的问题。
不过必修本的目标与要求更偏重于阅读文章的感性理解。
例如:“必修本”的表述是:,语言风格”;而“选修本”的表述是:“文’”。
欣赏的对象是“语言”和“语句”;鉴赏的对象是类型文章。
所以,“鉴赏”与“品味”更为理性;而“欣赏”与“体会”则明显偏重于感性。
前者偏重对文章的感性获取,后者偏重对抽象的理性的文章学范畴的认识。
如果对新课标缺少钻研,不细心分辨则很难区分两者的异同。
由于新课标的培训是粗线条的,大部分老师对课标钻研的深度很有限,于是“必修”与“选修”教学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就这样被轻轻地抹去了。
直接的后果就是必修课与选修课变成了一个脸模——各自都达不到理想的目标。
如果按照新课标的意图,实际操作中两者应该分层进行,即:先教学生如何从感性的层面认识文本(整体把握),然后教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文章、鉴赏文章。
而高考复习课的做法往往是一步到位——从题目出发讲如何解题。
故偏于感性的“情感熏陶”“审美熏陶”就被解题二字冲淡或抛弃了,新课标的实施被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3、从深层次看则是人们对新课标的认识不足,新课标体系(包括教材及教参)本身不够完善所导致。
首先,课标的制定者对新课标语文选修课实施的软环境估计不足。
人们观念转化的实际状况;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的实际追求;(有报导说,大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标准是:学分值高的、容易学的、对就业有直接用处的。
那么,高中生选择选修课的标准难道不可能是高考容易得分又容易学的模块吗?如此,则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满足其探究学习的兴趣、拓宽其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等等又如何能真正实现呢?)高考与新课标实施的现实矛盾;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储备和心智技能的差异及其由此引发的对新课标教学的接受程度的差异;教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认识及知识素养的储备;现阶段中学教学的操作体系的张力及其改变的可能性等等。
这些问题对新课标语文选修课实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对此的估计不足,故新课标选修课在实施中感到处处制肘,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表现在有先进的理念但缺少操作的论证。
《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说: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推其意思应该为:此五方面是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的共同范畴。
但是在这样的总体框架下,课标的制定者却未分别作出同一序列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划分。
因此,操作者想不搞混淆都很困难——这显然是缺少操作的论证所致。
再次是课程目标制定上存在疏漏所致。
例如,必修课程包含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
选修课程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目标;难怪上课的教师有“找不着北”的感觉,只好也比照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来套选修课的教学了。
其实,新课标在《前言》的课程理念部分就提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按照这个说法,选修课程其实可以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框架下,采用偏重“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来制定与其特点相适应的课程目标。
这样,既能保持选修与必修的连续性,又能体现选修与必修课程层次的不同,施教者也不会想当然地混同二者的教学目标了。
三、语文选修课开设的模式及操作建议:1、调整现行的选修课开设模式。
由于推行新课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中国教育这条大船要改变航向只能是逐步转弯,不可能一步到位。
因此选修课的开设须分几步走,要充分考虑到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条件,并要体现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
如:先不必追求完全意义上的选修而采用限定意义的选修。
因为绝大多数中学的设备和师资条件(不仅仅是教师的素质,还有教师的绝对数量)跟不上,人们的观念转换——改变对以高考成绩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效果的价值追求,也不可能短期内完成。
且学生的学习其实必经“由约而博而专”的阶段,打好必要的共同的基础与发展专门兴趣永远是一对矛盾——后者具有非常强的个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