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
高中必修三政治教案
高中必修三政治教案【篇一: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篇二: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塑造人生》精品教案】课题: 文化塑造人生● 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比较少,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优秀的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 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理性思考的能力正在形成中,本课知识贴近生活,且前一个框题的学习为本框相关难点知识做了铺垫,所以由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是学生能够做到的。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共享,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特点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小试牛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要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肯定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合理的成分。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是消极被动,毫无目的。
只有积极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才能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
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化殿堂,感受文化力量。
情境导入:(1)总有一首诗、一篇文章、一部文学作品让你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2)总有一部电影、电视剧曾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1.2文化与经济、政治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本节课运用了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这样的教学策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分析故宫建筑群背后的文化底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推动作用。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本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反应积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讲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具体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探讨故宫建筑群对当时经济、政治的影响。具体过程如下:
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2.分配任务,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高中思想政治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导学案全册
1-1体味文化导学案一、课程导入:东当地特色文化二、知识框架三、标题四、学习目标1、文化的形式2、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文化的作用五、自主学习1、文化丰富多彩,你能举出什么文化现象的例子?2、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在文化生活中的“文化”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3、荣超中学的校风:“厚德、博学、弘毅、笃行”,你是如何理解的,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发挥了文化的什么作用?⑥文化现象,无时不在⑦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⑧文化生活,各具特色一、体味文化1、文化万花筒⑴文化形式:丰富多样⑵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⑶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二)文化是什么“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钱钟书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既包括精神活动,也包括精神产品;既包括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农民种田②某国总统选举③参加学校运动会④参加演讲赛⑤购买蔬菜水果⑥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⑦胡锦涛出访美国2、文化是什么——特点①文化属于一种精神范畴(相对于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a、人类特有(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b、来源于人类实践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个人通过实践培养文化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
我们现在怎么知道古代的文化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看书,参观古建筑、参观历史文物来了解古代的文化情况。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归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是什么---特点①文化属于一种精神范畴(相对于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③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PS:全面正确理解“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2、文化的实质:社会精神力量A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1)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对社会发展(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B文化的影响C文化影响的双重性(促进或阻碍)课堂小结拓展练习)A.蒙古包B.蒙古草原C.深山老林D.深山古庙2、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 广义的文化就是文明B.《文化生活》所讲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文化与文明区别:文化(culture):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
整理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
20 年 月 日A4打印 / 可编辑高中新课程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要点高中新课程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仅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同经济、政治相区别、相对应的,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的形式(1)精神产品—————思想、理想、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2)精神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4.文化的力量(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1.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设立小组课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文化话题进行研究,提高实践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2.生活实例导入:教师以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进而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本案例背景中,教师设置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本案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其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实现个人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场景,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的魅力。
2.邀请文化传承者或专业人士到课堂分享亲身经历,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艰辛与快乐。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分析情境,如分析某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教师将结合课本内容,系统讲授以下知识点:
1.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介绍文化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功能,使学生了解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2.文化的多样性:讲解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特点,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3.体味文化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感受文化、认识文化,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教师还需关注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文化领域的理解和认知仍有待提高。他们对文化现象充满好奇,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较为表面,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学生在分析文化现象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应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讲授过程中,教师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文化相关的话题,如“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要求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
5.结合所学知识,对家中或社区中的某一文化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其对个人、家庭、社区的影响。
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三_文化生活_教案.doc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课时)全章概述文化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不一定真正明白它的内涵。
本课从文化“万花筒”入手,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涵义和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发展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热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体味文化二、文化与经济、政治1.1 体味文化★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文化“万花筒”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
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货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传统文化的继承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作用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3、传统文化的特点:(1)继承性(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而具体内容因时而变。
(3)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作用:5、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四、本课使用的资源1、三大国粹:京剧、中国书画、中医材料一: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
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材料二: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了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和文化政策,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是我国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它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请大家思考一下,文化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我们又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二)讲授新知(500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
3.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能力;
4.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等途径,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文化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结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提高文化素养。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8.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学设计
第 8.2 课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题
第 1 课时 整理人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第八课本课时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第八课
教
《走进文化生活》第二框,有着重要的作用,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
材
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令人忧虑的现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倾听 并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 导入激 发学 生学习 兴趣, 引出新 课。
学 生 阅读 教 通过 学生自
材,根据学习 主学习,整理
目标整理知识 知识点,构建
点。
知识体系。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1: 【合作探究一】材料
观察四幅图片,讨论以下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合作 探究,选出代 表汇报小组讨 论结果。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在
腐朽文化
文
化
为什么
我国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原因
生
活
中
选
个人
择
怎样做 国家
企业和媒体
学生做习题
完成练习,巩 固本课知识 教学反思
巩固知识, 强 化重难点。 加深 对已学 知识的理解。
根据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 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区分 根据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 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区分 学生谈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在文化生活中做 出正确的选择,进行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 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合作 探究,选出代 表汇报小组讨 论结果。
【合作探究 3】 1、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 原因? 2、怎样进行文化选择,奏响主旋律?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案05/0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课程标准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认识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掌握文化人文性、实践性、物质性的特征;2、通过活动及讨论,让学生理解“文化”一词的多义性,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本书所指“文化”的内涵;3、培养同学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领悟到当前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教学难点:1、文化的不同含义;2、文化力量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导引法、对比法、谈话讨论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初步了解本书的结构脉络:观察目录,让学生找出教材四个单元的联系,想想每单元都回答什么问题?(1)什么是文化?(2)文化怎么样传承和创新?(3)中华文化是什么?(4)怎么样发展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2、观察本单元的结构图表,点出本单元的知识脉络,然后用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和“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1、引导同学们观察P4~5的组图,回答讨论相关问题,重点理解芯片为我们创造的新的文化景观是什么?(网络文化)它有什么特点?(交流共享)2、探究学习:探究1:人们通常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的人,“有文化”或“文化水平高”。
在企业和学校,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参加演讲会、歌咏比赛、读书俱乐部等活动,欣赏音乐、戏剧等文艺节目,我们通常称之为“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两种看法?为什么?(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吗?提示:(1)不赞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全册全套详细教案教学设计附课堂练习题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始,在全书中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好本单元,你就会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向,从而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通过感受文化,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利用文化塑造人生,增强人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力量;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主要内容】本单元阐述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统阐述了文化的产生和作用。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又分两个框题.一是体味文化;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
主要内容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积极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与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课也分为两个框题,一是感受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塑造人生。
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三、课程标准:1.1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导语: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o学生能够掌握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全球化的影响。
o学生能够分析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o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o增强学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能从多种渠道搜集文化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树立文化包容意识。
o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化。
o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文化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分析,文化对个人价值观形成的作用机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化多样性的案例,促进思维碰撞。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文化现象,深化对文化作用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文化多样性。
-网络探究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特定文化主题。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政治必修三》-教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多媒体资源:文化多样性相关视频、图片、课件-实验器材:无(本课为理论教学)-网络资源:在线教育平台、文化类网站、相关论坛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任务,设定时间限制,确保讨论高效有序。
-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维持良好学习氛围。
-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讨论、作业完成质量高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小奖励,激发学习动力。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在线平台即时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布置文化现象分析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深入分析,提交电子版作业便于批改和反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2.针对课堂讨论的中华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主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文化宣传海报。要求:海报内容丰富、形式美观,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5.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较为熟悉,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涉及多个领域,如哲学、历史、艺术等,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华文化有什么了解?这些图片中的符号代表了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阐述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掌握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价值观。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word教案
文化与社会【考点提示】1.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文化的形式3、文化的社会作用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5、文化与综合国力【知识清单】知识梳理: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文化的内涵:它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_。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_______的产物。
2.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_______,它能够在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1)经济是_______,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_______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_____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5.文化与综合国力(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_______: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板书教学反思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二、文化与经济政治中心发言人周家云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一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文化的涵义及其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同课堂板书教学反思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感受文化影响中心发言人吕梅英备课时间第一周课堂板书教学反思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
”这一说法表明()A.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B.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源泉二、双项选择题6.2008年4月起,南京博物院免费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
材料表明()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7.200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前“灰色文化”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令人堪忧。
“灰色文化”呈现出形式多样、现象复杂、危害深远的态势,对其进—步加强管理势在必行。
这是因为( )A.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有形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特点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D.消极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8.文化注入了商品,大大提升了商品价值。
普洱茶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茶品,成为“文化普洱”,使其身价腾升。
云南大益普洱茶5000万元中标央视2008年黄金资源广告,就是对普洱茶文化软实力挖潜的一个“大手笔”。
这说明()A.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D.茶文化提升了文化品味,决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9.2008年10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
这个展览是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
展览自9月20日开幕以来,已接待参观群众约30万人次。
参观者们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而感动,并受到了教育和激励。
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D.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10.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实践活动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11.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江西省举办了“庆祝十七大、放歌井冈山”大型红歌会活动,掀起了全国“唱响红歌,感动今天的你我”“红歌依旧,感动常在”的红歌会。
这一事实说明()A.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B.文化总是催人进步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课堂板书教学反思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C.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D.各国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7.(多选)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这是因为A.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B.各民族间的历史和地理因素有一致性C.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D.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解析 AC。
本题考查文化的共性与个性,A、C项符合题意,B、D项说法有误。
二、非选择题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洋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
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人们“抵制洋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
据此,有人认为“要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就要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坚决抵制洋节”,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课堂板书教学反思而是片面的。
答案:①文化交流,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互相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活动。
文化的交流从来就是双向的。
②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频繁密集,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③开展文化交流,既是为了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促进本国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也是为了主动推动本国文化走向世界。
传播民族文化,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因而,上述观点对文化交流的理解是片面的。
课堂板书教学反思辨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建设和谐文化,即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解析本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
本题是一道正误混杂型的辨析题,对此类题型要明确其合理之处,又要明确其不合理之处,最后还要明确正确的观点。
答案①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和谐文化是现实社会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条件。
②建设和谐文化既要通过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又要通过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来推动社会走向和谐。
③构建和谐社会除了需要和谐文化建设的推动外,最重要的是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故题中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课堂板书教学反思中继承,用科学的观点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还要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堂板书教学反思创新的源泉,要积极投身实践,A、D可以入选;赵树理的作品内容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B可以入选。
C说法错误,排除。
7.(2007年青岛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为弘扬长征精神,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讴歌新时代、新人物,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作协近年来组织了500多名作家展开了“重访长征路,讴歌新时代”大型采风活动。
作家们亲身体验了长征的艰难险阻,亲身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征沿途各地发生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激发起了创作灵感和热情,他们纷纷表示要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多出精品力作。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解析答案(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作家们通过采风活动,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激发起了创作灵感和热情,推动了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作家们通过采风活动,多出精品力作,能够繁荣民族文化,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课堂板书教学反思养身处世的“心灵鸡汤”,受到亿万群众的热捧。
这说明A.继承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B.发展传统文化必须弘扬主旋律C.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群众生活实际D.经典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尚相结合解析AC。
于丹讲《论语》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了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改造创新,AC入选。
B与题意无关,D说法错误,排除。
8、(2008年广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综合练习)辨题:只要实行文化上的对外开放,就能实现文化创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答案(1)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既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因此,必须实行文化上的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2)中华文化的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还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3)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因此,题目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课堂板书教学反思课堂板书教学反思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
与那里的河网纵横等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内陆的滇黔文化,则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华东的吴越文化和内陆的滇黔文化,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但是,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各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又如,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藏文、彝文、维吾尔族文字、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对中华文化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她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知道了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学艺术和一切科技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