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2
第二章——白细胞检查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标志着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以至衰老细胞的发育阶段。正常情况外周血以分 叶核为主,胞核常为2-5叶,杆状核较少。分叶核与杆状核比值为13:1
@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常 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及应用细胞因子。分为轻、中、重三级。 1、再生性核左移 指核左移伴WBC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 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2、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WBC正常或减低。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 差。见于再障、粒细胞缺乏、伤寒。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
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或败血症。
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
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 、梨形,染成天蓝色。是胞质发育不成 熟的表现。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 、败血症、烧伤。
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胀、边缘不清晰、
白细胞计数(WBC)
WBC指单位容积内外周血各种白细胞的总和。 @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稀释液(冰乙酸)将全血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固 定白细胞。充入改良牛鲍计数板,在低倍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白细胞数量 ,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白细胞总数。 @血液分析仪法
方法学评价 @显微镜计数(参考方法) 优点 校准血液分析仪、异常结果复合 缺点 费时、易受微量吸管、计数板质量,细胞 分布状态、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 @血液分析仪法 优点 计数细胞数量多、易标准化、准确度精确 度高 缺点 人为或病理因素可干扰计数(外周血抗凝 不充分、外周血出现有核细胞、巨大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红细胞碎片)
2019/4/2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一、项目名称:白细胞分类计数二、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溥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细胞数量、质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三、试剂:B aso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Ⅰ液:曙红、甲醇、亚甲蓝2瓶250mlⅡ液:缓冲液2瓶250ml四、器材:玻片、显微镜五、操作步骤: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冷或潮湿时,应于37℃保温促干。
3、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待干。
4、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确占比值(百分率)。
六、参考值:七、标本要求病人准备:血片推成舌形、厚薄适宜。
新鲜静脉血或末梢血.采血应顺利,不应有溶血和凝块。
对病人无特殊要求,特殊病人由临床医生告知注意事项八、临床意义:1、增多:1)、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尿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烧伤等。
3)、嗜碱性粒细胞: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诊、隐脉炎、结核、传染性肝炎。
5)、单核细胞:结核、伤寒、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减少:1)、中性粒细胞:伤寒、付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轻细胞缺乏等。
2)、嗜酸性粒细胞:伤寒、付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病。
3)、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九、注意事项:1、避免重复计数,玻片应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低倍上下呈曲线移动。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e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血常规是最一般,最根本的血液检验。
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局部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局部。
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
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
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白细胞IWBC或LEU)【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2.白细胞分类(DC)【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②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
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
②减少。
无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及白细胞 ...
四大格所见WBC平均值 判断标准: WBC ≤4×109/L ,RCS <30% WBC (4.1--14.9)×109/L, RCS <20% WBC≥ 15×109/L, RCS <15%
三、变异百分率(v)评价法
V= I Xi-Xm l ×100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2)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
反应性: 急性感染或炎症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3)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理化损伤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淋巴细胞lymphocyte:
★淋巴细胞
1)增多(lymphocytosis): 感染性疾病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 其他 :免疫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相对增多 2)减少(lymphocytopenia): 相对减少 绝对减少(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DC percent(%) Absolute value( ×109/L)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1)生理变化:
年龄、时间、环境、身体状况等 (2)病理变化:
leukopenia leukophilia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等各类细胞数量的影响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Cellular morphology
一. The lymphocyte is smaller than neutrophil and possesses an ellipsoidal, slightly eccentrical nucleus.
IL-2白细胞介素2医学免疫学
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1
• IL-2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它作为一种信号介 质把信号从激活的CIM+T细胞传递给调节性T 细胞,并控制免疫反应,限制潜在的破坏性免 疫副作用。随后,IL-2促进其他抗原异性 CD4+T细胞增殖发育,并发挥其免疫功能 • lL-2与T细胞凋亡:成熟的的α β T淋巴 细胞经抗原激活后可能发生细胞凋亡。细胞凋 亡可以一步导致胸腺细胞和成熟T淋巴细胞克 隆的缺失
展望
人们对IL-2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 但IL-2仍然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细胞因子之一,它 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还有待于继续研究。IL-2能 有效增强免疫能力,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广泛的 生物学作用使其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随着不断的研究开发,IL-2的应用必定还会得到 进一步发展。
产生
• CD4阳性或CD8阳性细胞T细胞: 有丝分裂原刺激亚群可产 生IL-2,同种异体抗原主要刺激CD4阳性T细胞产生IL-2。 PBMC、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中的T细胞刺激产生IL-2 • T细胞肿瘤细胞系或白血病细胞系:人和动物某些T细胞白 血病细胞系或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原、钙离子载体(如 A23187)或PMA刺激下可产生高水平的IL-2. • T淋巴细胞杂交瘤:T淋巴细胞杂交瘤123,FS6-1 4.13,HT-24A等在ConA刺激下产生IL-2 •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1983年Taniguchi等 从ConA刺激的jurkat白血病T细胞中克隆成功I L-2cDNA,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水平的表达。
医学免疫学PBL
--IL-2
(PPT制作:momo)
病例
• 45 岁男性, 因黑色素瘤转移至肺和右心房而接 受IL-2 和大剂量顺铂实验性治疗。除了常见的IL-2 毒性反应外, 在第一疗程后很快出现膝关节疼痛和肿 胀外周血WBez3700 又10 . / L , 血沉7om m / 小时。因怀疑是IL 一2 相关性菌血症而开始静脉 万古霉素治疗。发热消退后停用抗生素, 并用消炎痛 治疗持续的关节疼痛。膝关节积液完全消失, 但在应 用第二疗程大剂量IL 一2 后很快复发。A N A I : 160, 核仁型( 治疗前阴性) , RF ( 一),H L A 一D R 4 ,D R 7 ,n Qw Z , D Qw Z和n Q3 阳性1 5 年前曾因关节病变诊为浪e it o r综合征。
IL-2 白细胞介素2医学免疫学PBL
产生
• CD4阳性或CD8阳性细胞T细胞: 有丝分裂原刺激亚群可产 生IL-2,同种异体抗原主要刺激CD4阳性T细胞产生IL-2。 PBMC、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中的T细胞刺激产生IL-2 • T细胞肿瘤细胞系或白血病细胞系:人和动物某些T细胞白 血病细胞系或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原、钙离子载体(如 A23187)或PMA刺激下可产生高水平的IL-2. • T淋巴细胞杂交瘤:T淋巴细胞杂交瘤123,FS6-1 4.13,HT-24A等在ConA刺激下产生IL-2 •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1983年Taniguchi等 从ConA刺激的jurkat白血病T细胞中克隆成功I L-2cDNA,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水平的表达。
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1
• IL-2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它作为一种信号介 质把信号从激活的CIM+T细胞传递给调节性T 细胞,并控制免疫反应,限制潜在的破坏性免 疫副作用。随后,IL-2促进其他抗原异性 CD4+T细胞增殖发育,并发挥其免疫功能 • lL-2与T细胞凋亡:成熟的的α β T淋巴 细胞经抗原激活后可能发生细胞凋亡。细胞凋 亡可以一步导致胸腺细胞和成熟T淋巴细胞克 隆的缺失
发现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名
•
1976年Morgan等首先报道,用丝裂原(植物 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A)等)刺激的淋巴细 胞条件培养液(PHA-LyCM)可刺激T淋巴细胞在体外 培养中长期生长。据此,他们认为PHA-LyCM中存 在一种能刺激T细胞生长的因子,并将其命名为“T细 胞生长因子(TCGF)”。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 PHA-LyCM不仅能刺激T细胞生长,还有多种其它生物 活性,并依据不同的生物活性予以命名。例如:胸腺 细胞刺激因子及细胞分裂因子(TSF,TMF),杀伤辅助 因子(KHF)及协同刺激因子(Co-Stimulator)等,其实 这些都是同一种淋巴因子所表现出的不同生物活性。 为避免名称混乱,197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淋巴因 子研讨会决定将这种“淋巴因子”命名为白细胞介素 2,即IL-2。
三血液分析参数检测原理和临床意义
红细胞研究参数
50.LScRBC%:弱前向散射光的红细胞百分比 51.HScRBC%:强前向散射光的红细胞百分比 52.MicroR%:小 RBC 百分比。 53.MacroR%:大 RBC 百分比。 54.RBC-O:光学分析中的 RBC 计数。 55.RBC-He: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CH) 56.D-He:是RET-He与RBC-He的差值 57.RET-Y:网织红细胞平均前向散射光强度 58.RBC-Y:成熟红细胞平均前向散射光强度 59.IRF-Y:未成熟网织红细胞平均前向散射光强度 60.FRC#:红细胞碎片计数 61.FRC%:红细胞碎片百分比 62.RPI: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
1.WBC: 白细胞பைடு நூலகம்数
原理:
FSC:XS CBC模式时
BASO通道:FSC+SSC(XT/XE-2100/XE-2100L/XE-
2100D)
DIFF通道:SFL+SSC(XE-5000:难溶红细胞?
时)(XS:CBC+DIFF模式时)
异常淋
巴
嗜碱
其他 白细 胞
单 淋核 巴
嗜 碱
幼稚粒细 胞
中 性
XS:
每个亚型% = 每个亚型# / WBC
注:红色为实测值
异常淋 巴
单 淋核 巴
嗜 碱
嗜碱
其他 白细 胞
幼稚粒细 胞
中 性
嗜酸
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
增多:
1. 中性粒细胞: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 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 嗜酸性粒细胞: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术后、 烧伤等。
生儿 170-200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
人白细胞介素2(IL-2)说明书
人白细胞介素2(IL-2)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
检测范围:96T40pg/ml-1200pg/ml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
实验原理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
用纯化的人白细胞介素2(IL-2)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白细胞介素2(IL-2),再与HRP标记的白细胞介素2(IL-2)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
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
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呈正相关。
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白细胞介素2(IL-2)浓度。
1.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
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2.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1.标准品的稀释:本试剂盒提供原倍标准品一支,用户可按照下列图表在小试管中进行稀释。
2.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标准孔、待测样品孔。
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准确加样50μl,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
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30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倍稀释后备用5.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如此重复5次,拍干。
6.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
7.温育:操作同3。
8.洗涤:操作同5。
9.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15分钟.10.终止: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一、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
这些形态变化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图: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与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早期中性粒细胞,使其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
(2)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这种颗粒称中毒颗粒。
图:中毒颗粒可能与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颗粒变性,造成2~3个嗜天青颗粒融合有关。
含有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称为中毒指数。
中毒指数愈大,感染、中毒的情况愈严重。
中毒指数=含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总数中毒颗粒极易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血涂片染色偏碱的中性颗粒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1)中毒颗粒粗大且染色深;嗜碱性粒细胞胞核分叶较少,颗粒大而不均,染色更深,可分布在胞核上而使胞核分叶不清。
2)中毒颗粒数量少、分布稀疏,且散在于正常中性颗粒之间。
3)血涂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可造成正常的中性粒细胞颗粒染色过深,此时应注意血涂片的整体染色情况,并加以鉴别。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图:空泡形成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等。
EDTA抗凝储存血液中的细胞也可出现退行性空泡,此时,除非同时伴有其他毒性变化,否则,不宜将空泡变性归于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4)杜勒小体: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
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为1~2um,甚至可达5um。
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
杜勒小体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第二节白细胞分类计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1 .各类细胞所占百分率乘以白细胞总数 /L.即得每升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浓度数 (习惯称绝对值)。
某种白细胞数/L=某种白细胞%×白细 总数/L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2 .血片中如有幼红细胞.也应逐个计数, 不列入白细胞总数,而是报告分类计数100 个白细胞的过程中见到的幼红细胞数,并应 注明其所属阶段。
大淋巴细胞:
体积较大直径 10μm ~ 15μm ,胞 核染色质比小淋巴细胞 疏松,胞质量丰富,呈 透明的淡蓝色,常有少 量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 粒。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淋巴细胞 (血涂片)
小淋巴细胞 Giemsa染色
大淋巴细胞 Giemsa染色
5.单核细胞(M)
形态: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直径1525u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镜检中,对细胞形态力求掌握最根本点, 如核形、核染质结构、胞质色泽、颗粒等反 复对比。由于染色条件不可能使每一张涂片 完全一致,因此细胞大小,染色深浅,色调 等变化不是绝对不变的,要学会“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
在注意细胞比例关系变化的同时,更要注 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改变。发现特殊变化要 及时报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分类法 2.血细胞分析仪分类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步骤 1.制备血涂片 2.血涂片染色 3.白细胞分类 4.计算百分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羽 状 尾 部
良好血涂片外观
-羽(子弹头)状尾部 -周边有空白 -无划痕
规培儿科出科考试试卷及答案2
规培儿科出科考试试卷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髓外造血2.艾森曼格综合征3.生理性贫血4.贫血5.白细胞分类的两个交叉二、选择题1、下列各型先天性心脏病,哪类属于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A 法洛四联症B 室间隔缺损C 房间隔缺损D 动脉导管未闭E 右位心2、对法洛氏四联症为何出现蹲踞现象,下述哪项解释是错误的:A 下肢血管扭曲B 静脉回流减少,心脏负担减轻C 右向左分流增加D 体循环阻力增加E 缓解缺氧症状3、疱疹性咽峡炎引起的病毒是:A 呼吸道合胞病毒B 腺病毒3型、7型C 柯萨奇病毒A组D 流感病毒E 副流感病毒4、引起咽结合膜热的病毒是:A 呼吸道合胞病毒B 腺病毒3型、7型C 柯萨奇病毒A组D 流感病毒E 副流感病毒5、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中下述哪项正确:A 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铁粒幼红细胞增多B 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C 血清铁蛋白降低,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血清铁降低D 总铁结核力降低,血清铁降低,铁粒幼红细胞减少E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铁粒幼红细胞增多,血清铁降低6、小儿化脓性脑炎的脑脊液变化为:A 细胞数增高,蛋白正常,糖降低B 细胞数增高,蛋白增高,糖降低C 细胞数正常,蛋白正常,糖降低D 细胞数增高,蛋白增高,糖升高E 细胞数增高,蛋白正常,糖正常7、早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特点是:A 性格改变B 头痛、呕吐C 结核中毒症状D 嗜睡、双眼凝视E 感觉过敏8、6个月的婴儿患化脓性脑膜炎,疑有硬膜下积液,为明确积液诊断,首先需作下列哪项检查:A 作腰穿,观察脑脊液蛋白是否增高B 作腰穿,观察脑脊液细胞数升高否C 拍摄头骨X线平片D 头颅超声波检查,观察中线有否移位E 颅骨透光检查9、下述哪些症状不是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表现:A 面色苍黄、疲乏无力B 虚胖、毛发稀疏发黄C 肝脾轻度肿大D 异食癖E 舌炎、腹泻10、胚胎造血首先出现在:A 肝脏B 胸腺C 卵黄囊D 骨髓E 淋巴结11、支原体肺炎确诊时,最有参考价值的检验是:A 血常规B 血清嗜异凝集反应C C反应蛋白D 冷凝集试验E 血清病毒抗体滴定12、下列哪一项代表体内贮存铁减少:A 血清铁减少B 血清铁蛋白减少C 总铁结合力增高D 红细胞原卟啉增高E 血象可见血红蛋白降低三、简答题1、试述急性支气管炎与急性肺炎的异同点2、简述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3、简述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四、病历分析1岁患儿腹泻3天,精神萎靡半天入院。
白细胞名词解释
白细胞名词解释白细胞是一种血液中的细胞,也称为白血球。
它们是身体免疫系统中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防御和保护作用。
白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和淋巴系统中,同时也分布在其他组织和器官中。
白细胞可分为两类: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它们对于消灭和吞噬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有重要作用。
单核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起着清除死细胞和组织修复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占总白细胞数目的60-70%。
它们具有吞噬和杀灭病原体的能力,并释放化学物质来促进炎症反应。
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释放各种化学物质来抵御感染和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和清除死细胞、病原体和细胞碎片的能力。
它们还能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主要存在于组织中,如肝脏、脑和肺等。
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和消化异物来清除体内的病原体和细胞垃圾,同时也参与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过程。
白细胞的产生受到造血干细胞的控制,在骨髓中进行。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祖细胞,然后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白细胞。
这个过程通过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的调控。
白细胞数量的改变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存在。
而白细胞计数过低则可能表明免疫功能低下或骨髓问题。
因此,白细胞计数是医生在诊断和监测疾病时常用的指标之一。
总之,白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通过吞噬病原体、释放化学物质、调节免疫反应和清除细胞垃圾来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损伤。
对于了解白细胞的基本知识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和功能障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维护身体的健康。
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篇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
将稀释的血液注入血红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1、红细胞计数(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2)试剂:Rbc稀释液①hayem稀释液:nacl,na2so4,hgcl2②枸橼酸钠甲醛盐水溶液:枸橼酸钠,甲醛,nacl③生理盐水或含1%甲醛的生理盐水:仅在急诊或无上述两种稀释液时临时使用(3)标本:外周血或抗凝血(eDTA抗凝)(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Rbc稀释液2.0ml。
②采血,取血10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3~5min,高倍镜下计数(用高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2、白细胞计数(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2)试剂:wbc稀释液:冰醋酸3.0mL(破坏红细胞);蒸馏水97.0mL;亚甲蓝(染色)(3)标本:新鲜全血或末稍血(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wbc稀释液0.38mL。
②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2~3min,低倍镜下计数(用低倍镜计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
)三.实验结果表一红细胞计数表Rbc/L=405/100×1012=4.05×1012/L表二白细胞计数表wbc/L=112/20×109=5.6×109/L实验结果:Rbc:4.05×1012/Lwbc:5.6×109/L四.讨论1、从实验结果与正常范围比较,实验结果没有超出正常范围,提示被采血者无病理或生理性异常。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等异物
入侵的主要防线
.
12
全能干细胞
髓系干细胞
粒-单核系祖细胞
GM-CSF
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原单核细胞
淋巴系干细胞
T淋巴系祖细胞 B淋巴系祖细胞
T原淋巴细胞
B原淋巴细胞
中幼粒细胞
幼单核细胞
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
15
单核细胞(Monocyte,M)
吞噬,杀灭病原体 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 处理抗原
.
16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通过释放嗜碱性颗粒(组胺、肝素、慢反 应物质等)参与超敏反应
.
17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和释 放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破坏组胺, 限制过敏反应
.
51
杜勒体
.
52
异 形 淋 巴 细 胞
Ⅰ型(空泡型)
Ⅱ型(单核细胞型)
Ⅲ型(幼稚细胞型)
.
53
.
28
.
29
.
30
4. 淋巴细胞(L)
形态:直径6-15um,分为大L和小L。
n胞浆:小淋巴极少,浆内无颗粒,常呈裸核。 大淋巴胞浆丰富 ,呈透明蓝色,常有少量 粗大、大小不均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n 胞核:圆形或肾形,深紫红色。染色
质粗糙,排列均匀,大淋巴细胞核常
偏于一侧。
.
31
淋巴细胞 (血涂片)
2-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酸粒细胞
胞体呈圆形
胞质中充满粗大、均 匀整齐、紧密排列的 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胞核常分两叶,形似 眼睛
嗜碱粒细胞
胞体呈圆形
胞质中含少量粗大、 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 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常覆盖在核上,和分叶 常不明显。
单核细胞
胞体呈不规则性或椭圆形
胞质量丰富,常呈毛圆/椭圆/肾形 染色质粗紧成块,深紫
红色,核外缘光滑
胞核大,形状不规则,呈 椭圆形,肾形,马蹄形或 不规则分叶,有时折叠卷 曲,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 状
淋巴细胞
胞体呈圆形
胞质量较少,仅在和的 一侧出现,染色呈天蓝 色或深蓝色透明
胞浆中偶见几颗大小不 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胞核圆形,染色质粗糙 紧密,偶见凹陷
大淋巴细胞
胞体圆形/椭圆形 胞质透明、淡蓝色 胞质内可有少量粗大、
流水冲洗 干燥
2 染色
干燥
瑞氏染液
盖满血涂片
染色
缓冲液
2倍缓冲液
冲洗
干燥 1min 15min 晾干
3、低倍镜观察
全片浏览WBC分布与染色
4、油镜观察
一定方向顺序分类100个WBC
5、计算
各类细胞百分率
外周血中常见细胞形态
中性粒细胞:
胞体呈圆形,胞质量丰富 胞质中含有大量细小均匀 的紫红色中性颗粒
实验诊断
第二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
流程图:
血液标本的采集
制作2张血涂片 瑞氏染色
WBC分类计数
提取白细胞 充池
WBC计数
1. 原理:
血标本 涂片 形态特点/颜色差异
瑞氏染色
分类计数
2. 操作:
白细胞的形态结构
白细胞的形态结构一、介绍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二、白细胞分类白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而淋巴细胞又可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2.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类白细胞。
•形态上,中性粒细胞通常具有多个分叶的核,细胞浆可有颗粒。
•功能上,中性粒细胞主要负责吞噬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是人体最重要的防御细胞之一。
2.2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酸性颗粒能与染色剂酸性染料反应,因此得名。
•形态上,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具有两个分叶的核,细胞浆中含有大量酸性颗粒。
•功能上,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防御。
2.3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碱性颗粒能与染色剂碱性染料反应,因此得名。
•形态上,嗜碱性粒细胞通常具有两个分叶的核,细胞浆中含有颗粒。
•功能上,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特别是支气管哮喘等炎症性疾病的免疫防御。
2.4 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
•形态上,T淋巴细胞具有单个圆形核和很少的少量细胞浆。
•功能上,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和调节免疫反应。
2.5 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一类重要的抗体产生细胞。
•形态上,B淋巴细胞通常具有圆形核和较多的细胞浆。
•功能上,B淋巴细胞主要负责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2.6 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
•形态上,自然杀伤细胞通常具有大而圆形的细胞核和较多的胞浆。
•功能上,自然杀伤细胞主要参与抗病毒反应和肿瘤免疫。
三、白细胞的形态变化白细胞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其形态会发生变化。
以下将介绍白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其意义。
3.1 静止状态•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处于静止状态,形态正常。
•形态上,各类白细胞的核、细胞浆比例均匀,细胞形态规则。
白细胞直方图解析
白细胞直方图解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实验诊断科凌励随着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血液分析仪的研制水平不断提高,检测原理不断完善。
血液分析仪不但检测速度快,精确度高,操作简便,而且还能提供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体积分析直方图,以直观反映细胞的大小分布情况,为检验师监控仪器工作状态,判断检验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SYSMEX三分类的血液分析仪一般都以电阻抗原理进行白细胞分类,仪器依据大多数正常形态的白细胞细胞在溶血素作用后的大小排列,人为设置了4个辨别线,将白细胞直方图划分三个区域,来辨别小白细胞、中白细胞和大白细胞。
一.白细胞直方图的基本概念1.电阻抗原理根据血细胞是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检测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为基础,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和体积测量。
2.直方图定义以血细胞体积大小为横座标,不同体积的细胞出现的相对频率为纵座标,来描绘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称作血细胞直方图。
3.白细胞直方图在计数白细胞时,要加入溶血素使红细胞破坏,此时白细胞膜受到破坏,细胞浆流失,使白细胞体积大小发现变化,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在白细胞直方图上细胞排列的顺序不是细胞的原始大小,而是经溶血液修饰的细胞大小。
图1,加入溶血素前的细胞大小LYMGRANMOEOBASORBCPLT图2.为加入溶血素后的细胞大小(在直方图上所示)二.白细胞分类原理(一)辨别线的设置1.低辨别线(LD):在30至60fL之间自动寻找最适位置。
2.高辨别线(UD):固定在300fL ,用作粒度分布的异常监视。
3.辨别线1(T1):自动寻找从LD至UD之间白细胞分布曲线的波谷,第一波谷值设为“TROUGH”辨别线1(T1),4. 辨别线2(T2):自动寻找从LD至UD之间白细胞分布曲线的波谷,第二波谷值设为“TROUGH”辨别线2(T2)。
(二)辨别线的作用1.对正常形态的白细胞进行粒度分类从以下两图可以直观地看到白细胞分类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的分类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1)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
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
(2)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
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
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
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单位,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0. 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1~0.04,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0.20~0.30。
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
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
各类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各不相同。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白细胞是一个庞大的血细胞家族,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多样的,但是,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在机体的防护、免疫和创伤愈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
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
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
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
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
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
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
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
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
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
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
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
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
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
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
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
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
3.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在组织中发生作用。
(1)嗜碱性粒细胞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
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
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2)嗜酸性粒细胞这类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时其数量明显增加,如感染裂体吸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
这类细胞吞噬细菌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
此外,这类细胞尚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