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探讨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和优势研究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和优势研究摘要: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8,并且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些都为内蒙古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章首先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概述,其次对内蒙古的资源优势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利用内蒙古的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为促进内蒙古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经济发展,区域性,自然资源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横跨了东北、华北和西北三个地区,与我国其他8个省份相邻,而且还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接壤,并且内蒙古的地势比较狭长,占地面积11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这里拥有着全国最为广袤的草原,生活着汉族和蒙古族在内的多个民族,形成了内蒙古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文化[1]。
并且内蒙古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其中人均森林、草原和耕地面积均居全国第一,稀土金属含量居世界首位。
内蒙古应综合利用国家的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红利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强内蒙古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助力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1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概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部经济区等国家政策的正确实施,再加上内蒙古自治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据数据统计显示,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的人均GDP较2000年翻了一番多[2]。
但是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区的资源和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了内蒙古中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东部和西部,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现象逐渐出现。
如今,在“一带一路”经济倡议背景之下,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区要抓住历史机遇,有利于推进内蒙古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区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评估,确定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中内蒙古地区中的优势和劣势,实现各地区之间的优势和劣势互补,加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缩小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区的经济差距,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
区域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
建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体 系应体现“ 四个 突出”
突出效率 。长期 来 中国经 济走 了一 条粗 放型增长 的发展 道路 ,实现经 济发 类 难题 ,要解 决这个 难题 就要走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新 型工业化 道路 ,主要特 征是
F nI沿 rt 0 前
基于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 , 可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解为效率 、 创新 、 、 民生 环境四个方面 , 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区域 发展综合评价体 系 的科学构建
> 文 / 旭 枚 ) 杨
以胡 锦涛 同志为 总书记 的党中央提
出“ 以人为本 ” 的科学 发展观 , 强调走 向复
共财政 向农村延伸 。 县财政要加大对困难 心 的工作水平 , 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
性运行 。
加大化解 乡镇债务力度 。 一是建立偿 债基金 , 于专项还 债。在年度预算 中按 用
乡镇 的转 移支付力 度 , 强乡镇 财力 , 增 充
分考 虑农 村税 费改革对乡镇财力的影响 , 从 体制上保 证 乡镇 工资发 放和 正常运转
变 ,中 国工业 化将受 到严重 的障碍和 挫 折 。能否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 的转变 , 取 决于能否在科 学发 展观指 导下 实现理 论、 技术 、 制度和管理的不 断创新 。 十七大 报告提 出的“ 三个转变 ” , 由主要依 靠 中 “ 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 、 劳动者素质提高 、 管理创新转 变” 充分体 , 现 了将创新 摆在 突 出位 置的必 要性 。 因 此, 评价体系要 着重突出创新 指标 。
兴 的中华民族 应实现科学理性的成长 , 不 再仅仅追求增长 的数量和速度 ,更加注重 发展的结构 、 质量和效益 , 强调经济社会的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 , 综合评 价经济社 会的全 面协调 可持续 发 展, 是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 要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标体系的作用在于为政策制定 者提供决策依据,为学者和研究 人员提供研究工具,为公众了解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供信息。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需要综合考 虑各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社 会进步、环境质量、民生福祉等, 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综合性和全面 性。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流程
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
流程: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制定评价标准、收集数据、评价分析、得出结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添加标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 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添加标题
教育资源:包括 基础教育、职业 教育和高等教育 等,是提高人口 素质和创新能力 的重要保障。
医疗卫生服务: 包括医疗设施、 医疗技术和医疗 保障等,是保障 人民健康和提高 生活质量的重要 支撑。
科技教育指标
科技投入:包括研发经费、科研 人员数量等指标,反映区域科技 创新能力。
教育投入:包括教育经费、教师 数量等指标,反映区域教育发展 水平。
时性。
创新评价方法: 引入新的评价 技术和方法, 如大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等, 提高评价的准 确性和效率。
强化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 措施,支持区 域经济社会发 展评价指标体 系的构建和应
用。
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跨区域、跨领域的综合评价 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的建立 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数据获取难度大 指标体系构建缺乏统一标准 不同区域间可比性差 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不完善
新疆北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时 , 不但要对经济发展 的总量进行 考 察 , 且需 对 区域 经济 的发 展 速 度 、 长 效 益 、 业 而 增 产
d N r e i i g a ge ot r Xn a s o hn jn w
.
, u e a a b t r w sl h t e
df rn e b t e n df r n n . c r ig t e e au t n rs l , ih o e e ii e t i e c ew e ie e t e Ac od n t v l a o e ut eg tz n sw r dv d d i o e o z s oh i s e n
价模 型对 新疆北疆地 区 2 0- 2 1 06 00年经济发展水平及北疆 8个地 、 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 。研究 发现 , 州、 北疆 地 区经 济 总 体发展形 势 良好 , 但各地州间发展水平有较 大差 异。根据评 价结果将 8 地 、 市 分为 四类 地 区 , 个 州、 并依 据每 类地 区 的发 展状 况提
YE n . Na U Yu— xnபைடு நூலகம்i
( oeeo cnmcadM ngm n,i ei n e i ,hhz 820 ,h a CU g f oo i n aae etSi zU i rt Sie 3 03 C i ) E t v sy h i n A s atA cr eu gm no g nl cnmcdvl m n a encs r p m s o ai leoo i pl y ddvl met tt bt c: cua de etfei aeoo i ee p et sh ees y r i m k g l nmc oi ee p n r — r tj r o o w t a e ef n a c ca n o sa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综合评价
区域经济 发展水平 是一个综 合 性 的概念 范畴 , 它不
仅表 现为一个 地 区在 一 个 时期 内国 民经 济各 方 面 的综
发展 水平 中的 动态综 合 评 价方 法进 行 探讨 。
一
合发展 状况 , 还表 现为该地 区 国 民经 济持 续发 展 的 而且
可能性 。我 国各 地 区由于地理 位置 、 自然 资源及 社会 经
[ 摘 要 ] 目前对 区域 经济发展 主要 依据 某一年 的指 标数 据进行 静 态评价 , 结果 忽略 了指标 数据 的滞后 其
效应 。基 于此 , 在现 有动 态评价 方法的基 础上 , 运用 P nl aa 型对 中国 区域 经济发 展 水平进 行 了实证研 ae D t 模 究, 拓展 了动态评价的思路 , 也为不 同指 标在 不 同时 间截 面的时间权数计 算提供 了一种新 思路 , 结果要 比评 其 价 单独研 究每年 的经济发 展水平更加科 学。 [ 关键词 ] 区域经济 ;a e D t 模型 ; 态综合评价 Pn l aa 动 [ 中图分类号 ] F6 . 0 1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4 X 20 )5 30 -7 0 82 5 ( 0 8 0 40 90
后 再用 静 态 综 合 评 价 法 进 行 综 合 评 价 。此 法 也 称 为 “ 置 综合 法 ”2, 先 对 数 据 进 行 “ 间 维 ” 的综 前 _ 即 J 时 上
1 t
合, ( ) ÷ 1 ( )x{ t , 令 f = f epA・ }其中,表示被 A f
差异 、 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等都有重要意义。
一
些专 家学 者对 区域经 济 发展 水平 综合 评 价 问题
进 行 了深入研 究 , 选 用 的评 价 方 法 大 多 是 静 态 综 合 所 评 价方法 , 主要有 主 成分 分析 或 因子 分析 法 、 次分 析 层
基于多元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能力评价模型及其实证
于
多
分 的 域 环 济 展 合 力 价 型 其 证 分 析 区 循 经 发 综 能 评 模 及 实 析
B ae o t nls ft ei a Crua Eooy eeomn Eauto Mdl n t opees eAii sd n h Aa i o h Rg0 l i l cn vl et vlain o d h Cmrhni bl y e ys e n r c mD p e a e v t 的 区 域
实证。 关键 词 : 循环经 济 ; 主成分分 析 ; 清洁 能源 ; 资源利用 率 中 图分类 号 :2 7 F 0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14 9 . 0 210 1 —3 17 .7 2( 1 )—2 90 2
能 力
评
价 模
型
及
其 实
证
Ab ta t W i erpd d v lp n fe o o i i ia e tn iewa fe o o cg o hc a g st s rc : t t a i e eo me t c n m c nChn , xe sv yo c n mi r wt h n e o hh o
,
a dt e i ua o o eeo metn ni g eincruai mpr a n t r l e n mydv lp n j n go i l o e ic1 oh c c r c i Xi a r c tn i .
Ke wo d : r u a o o ; h r cp l mp n n ay i ; e n En rw; s u c sUt ia i n y r s Ci lr c Ec n my T eP i i a n Co o e t An l ss Cl a e e Re o r e i z t l o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2019年11月15日星期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10
五
及其指标体系
层次单排序法、层次总排序法。 2.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2019年11月15日星期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7
五
及其指标体系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方法
一、传统评价方法
1.综合评分法
(1)优点:操作简便。
(2)缺点:由于得分是按指标值高低幅度分成不同的档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组在边缘的指标的准确性。
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 贫、富阶级; (6)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7)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8)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2019年11月15日星期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5五ຫໍສະໝຸດ 及其指标体系二、区域经济发展是个综合性范畴
9
五
及其指标体系
关键术语
区域经济发展 指标体系 综合评判方法
思考题
1.论述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2.简述综合评判方法有几种?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张有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指标体系研究.北京: 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论文),2001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重点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方法
2019年11月15日星期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与预测
cmp s in .O h ai o C o oio s n te b s fKP A.a n w k re pic a c mp sin rges n ( P R q ain i t s e en l r i l o oio e rsi K C )e u t S np t o o
中图 分 类 号 :F2 1 0 文 献标 识 码 :A
Co p e e sv v l ai n a d f r c si g meh d n r g o a c n my m r h n i ee au to n o e a t t o so i n l o o n e e
20 0 9年 2月
F b. e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区位优势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区位优势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旨在评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提供参考和依据。
而区位优势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以及区位优势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是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
它包括了许多方面,如经济总量、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
一般来说,评价指标越多,评估的结果就越准确。
下面以中国江苏省为例,简要介绍一下该省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情况。
经济总量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历年来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的GDP总量达到9.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增长率江苏省在过去的十年里,经济增速较为稳定。
近年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措施,也为该省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目前,江苏省的经济增速已基本稳定在6%-7%之间。
产业结构江苏省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均衡,三次产业占据比例较为接近。
其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6%,第二产业占比为45.3%,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8.7%。
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一直是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人均收入江苏省的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近年来,随着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该省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20年,江苏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4万元。
二、区位优势的研究区位优势是指某个区域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越性,它包括了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因素。
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不一样,有些地区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失去了原有的区位优势。
下面以中国西南某城市为例,简要介绍一下该地区的区位优势情况。
地理位置该城市处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
以 山西 省 太 原 市为 例
韩 丽君
( 太原 师 范 学 院 城 市与 旅 游 学院 , 西 太 原 0 0 1 ) 山 30 2
【 摘 要 】 文章在 简要 阐述 了县域社会 经济 发展综合评价 原则 的基 础上, 立 了县域社 会经济发展 综 合评价 的指 建
图 1 县域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综 合 评 价 的指 标 体 系
【 收稿 日期 】 00 O—2 2 1一 12 【 作者简介 】 韩丽君( 93 )女, 17一 , 山西繁峙人 , 原师范学院城 市与旅 游学院讲师 , 究方向: 太 研 区域经济和遥感 。
19 1
根 据 图 1 建 立 起 来 的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分 别 构 造 A B及 所 — B 一 B 一 和 C 一 C一 C 一 C 一 C 一 1 C、2 C 1 D、 2 D、 3 D、4 D、5 D等 八 个 判 断 矩
标。
5经 济效 益。获取 良好 的经济效益不仅 为社 会的发 展提供 . 物质基 础 , 而且是确 保经济 持续 、 定 、 稳 协调 发展 的重要前 提 , 本文选 ( 6 人 均 国民生产 总值 ; 1 ) - 利税 总额 ; 1 ) 均 1) (7 1 业 (8人
地方财经收入等六项 指标来反映各县域 的经济效 益情 况。
二 、 价 指标 评
1 会结构。社会结 构反映了社会发展 的组织形 式。优化 . 社 社会结 构是改善社会机制 、 促进县域 社会与经济 协调发展 的基 础 和前提 条件 。县域社会结构可 通过( ) 1 非农业人 口占总人 口 的比重 ;2 城镇劳 动者 占非农 人 口比重 ;3 工业 总产值 占工 () () 农业 总产值 比重 ;4) ( 人均社会商 品零 售额等 四项指标来反 映 , 这 四项 指 标 大 致 反 映 了 各 县 域 的城 市 化 、 业 化 水 乎及 就 业 结 工 构和社会化状况 。 2人 口素质。人是社会 发展 的核 心 , 口素质 的高低 直接 . 人 影响 到社 会经 济发展水 平。人 口素质 由( ) 口 自然增 长率 ; 5人 () 6 高中阶段普及率 ;7 适 龄儿 童入学率等三项指标组成 。 () 3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 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的重要标 . 志, 反映 县 域 居 民 生 活 质 量 的指 标 主 要 有 ( ) 民人 均 纯 收 入 ; 8农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地 区经 济发 展 水平做 出综合排 名 , 结 果发现 得 分较 高 、 排 名 靠 前 的基 本都 是 东部 地 区的 一 些省 市 , 而 中西部 地 区的省 市 、 自治 区几乎 是得 分较 低 、 排 名 靠后 ; 分析 结 果 与 我 国经 济发 展 水平 的 客 观 状 况相 一 致 , 反映 出
1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主 成分 分析 (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s a n a l y s i s ) 也称 主分 量分 析 , 是 由霍 特林 ( H o t e l l i n g ) 于1 9 3 3年 首 先提 出
的。主 成分 分析 是利 用 降维 的思想 , 在损 失很 少信 息 的前 提 下把 多 个指 标 转化 为 几个 综 合 指标 的多 元统 计 方 法 。通 常把转 化生 成 的综合 指标 成 为 主成 分 , 其 中每个 主成 分 都 是 原 始 变 量 的线 性 组 合 , 且 各 个 主成 分
第3 0卷第 1期
V o l _ 3 0 N0. 1
重庆 工商 大 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J C h o n g q i n g T e c h n o l B u s i n e s s U n i v . ( N a t S c i E d )
2 0 1 3年 1 月
之 间互 不相 关 , 使 得 主成分 比原始变 量具 有某 些更 优 越 的性 能 。这 样在 研 究 复杂 问题 时 就 可 以 只考 虑少 数
几个 主成分 而不 至 于损失 太 多信息 , 从 而更容 易 抓住 主要 矛 盾 , 揭示 事 物 内部 变 量之 间的 规律 性 , 同时使 问
区域经济结构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指 标 体 系 是评 价 区域 经 济 结 构 的基 础 ,也 是综 合 反 映 区 域 经 济 结 构 的依 据 。经 济 结 构 评 价 指 标 体 系作 为 结 构 能 力 评 估 的方法之一 ,其包含 内容复合庞 大,结构层 次复杂 。子结 构 之 间既 有 相互 作 用 ,又 有 相 互 问 的输 入 和 输 出 ,且 不 同结 构 又 有 一 定 的 社 会历 史 性 。基 于 系 统 学 研 究 方 向 建 立 的经 济 结 构 评 价 指 标 体系 ,作 为 系 统 性 指 标 的 一 种 ,其 突 出 的 特 色
1 1 评 价 指 标 的 筛 选 .
1 评价 指标体 系设 计
经济结构是一个 由许多子结构 ( 子系统 ) 通过 不 同方式 相互 联 系 组成 的复 杂 系 统 。尽 管 每 个 子 系 统 都 有 一 定 的 独 立 性 ,但 是 每 个子 系 统 都 依 赖 于 其 它 系 统 ,都 是 作 为 一 个 组 成 部分 去 支 持其 它 系统 和 整 个 系 统 的 功 能 而 存 在 的 。 在 一 个 复 杂 系统 中 ,存 在 这 样 的 递 归 关 系 :任 何 系 统 都 依 赖 于 其 子 系 统 ,子 系 统 又依 赖 于 其 子 子 系 统 ,如 此 等 等 。要 对 一 个 系 统 进 行 深 刻 认 识 ,就 要 揭 示 对 这 个 系统 的 存 续 和运 行 起 重 要 作 用 的子 系 统 以及 这 些 子 系统 之 间 的 关 系 。如 果 其 子 系 统 不 能 正常 运 行 或 者不 具 备 可 存 续 性 和 可 持 续 性 ,那 么 由 子 系 统 组 成 的总 系 统 就不 具 备 可 存 续 性 , 也不 能 正 常运 行 。 只有 总 系 统及 其 子 系统 具 有 存 续 性 能 力 ,整 个 系 统 的 功 能才 可 能 发 挥 。 因此 根 据 系统 组 成 ,确 定 指 标 来 反 映 总 体 系 统 和 子 系 统 的存 续 能 力 和 相互 关 系 是非 常 重 要 的 。对 于 每 个 子 系 统 ,都 需 要 定数量的指标来描述系统 自身的存 续能力 和可持续性 以及 对总体系统的贡献和作用。基于上述 思想确定 的区域经济结 构 系 统 评 价指 标 体 系 建 立 的逻 辑 路 径 为 : 首先确立总体层。我们建立的指标 体系是为 了用于衡量 区域经济结构 的发展态势 ,以便使其结构 功能与经 济发展 相 协 调 ,综 合 反 映 结 构运 行 的总 体 效 果 。 其 次确 立 系 统层 。从 区域 经 济 结构 系统 研 究 的 目的 出 发 , 考 虑 到 区域 经 济 结构 的 内 部 可 调 性 ,将 经 济 结 构 系 统 解 析 为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增长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调整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商业环境指标:包括市场开放程度、政府服务水平、投资环境等指标,可以反映商业环境的友好程度和吸引力。
3.人力资源指标:包括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指标,可以反映人力资源优势和能力。
4.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发投入、新产品推出、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可以反映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5.社会福利指标: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福利水平和民生改善程度。
6.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率、生态保护措施等指标,可以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测度方法:1.权重确定:通过结合经验和专家意见,采用层次分析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准确反映各指标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
2.数据获取:通过收集各区域的统计数据、调研问卷等方式,获得各指标的具体数值。
3.归一化处理: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不同单位和数量级的指标数据统一转化为[0,1]范围内的相对数值。
4.综合评价:根据指标权重和归一化后的数值,使用加权求和或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一个综合得分。
5.排名确定:根据综合得分,将各区域按照高质量发展程度进行排名,以便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和对比。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可以对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为政府制定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还可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改进方向。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评价——以安徽省为例
人。20 09年全年 生产 总值 ( D )0029亿 元 , 长 G P 1 5. 增 率为 1.% , 均 生 产 总值 1 9 元 ( 合 240美 29 人 631 折 0
元)城 镇化 率 4. %, , 2 1 城镇 居 民人均 可支 配收 人 1 8. , 居民人 均纯收入 4543元 。从该省 4057元 农村 0. 整体 经济情 况来 看 , 安徽 省 尚属 经济欠 发达 地 区。从
收稿 日期 :0 0—1 9 21 2—2
基 金 项 目 : 山学 院 人 文 社 科项 目( 目编 号 :0 6 q 1 ) 黄 项 20  ̄kO 5
作 者 简 介 : 永 桂 (9 7 ) 男 ( ) 江 西 吉 安 , 士 , 师 王 17 一 , 汉 , 硕 讲
表 2显示 了每 个 变量 共 同度 的结 果 , 该表 可 从 以得 到 , 于 因 子 分 析 的 变 量共 同度 都 较 高 , 在 用 都 0 9以上 的 水平 , . 这表 明变 量 中的 绝 大部 分 信 息 皆
数矩 阵 为单 位 阵 , Sg值 为 0 00小 于显 著 水 平 而 i .0 00 , .5 因此 拒 绝 原 假 设 , 明变 量 之 间 存 在 相 关 关 说
系 , 合做 因子 分析 。 适 ( ) 二 变量 共 同度 的结 果
二 、 究 指标 的构 建 研
反 映经 济与社 会发 展 的情 况涉及 到众 多 的发展
根 据安 徽省 l 7个地 级市 所发 布 的 20 09年 国 民 经济 与社 会 发 展统 计 公 报 , 中 选 取 了 以 下 指 标 : 从
G P X ) 第 三 产 业 增 加 值 ( : 、 业 增 加 值 D ( 。、 x )工 ( 、 x ) 固定资产投资额( 、 出 口总额 ( 、 x )进 x ) 全
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
浅谈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7-000-01摘要文章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并利用因子分析与生存满意度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
旨在丰富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了解我国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经济发展保障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理念、一种先进的经济模式。
而循环经济发展是多系统或要素在相互协调、约束和规定之下的综合发展,因此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既是对以前发展的一个总结,也为以后的发展重点及方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全国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加快社会发展的任务艰巨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我国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经济对社会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各种公益性服务和公共福利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与国家总体发展水平差距大人口现状和生活水准指数较高,公益服务和社会保护指数较低,说明我国在经济发展和人口控制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而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有待进一步协调发展。
(三)国内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发展差距大社会事业公共资源主要集中于占人口较少的城市,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高存在着严重的收入不平衡现象;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支出远比农村居民高的多。
(四)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受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困难影响,甘肃省低保资金主要依靠中央财政。
城市低保标准低,但低保人数仍呈上升趋势。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的构建
和保障人 民生活 的物质基础 。它 的构成 主要包 括保 有 量 ( 如土地资源 、水资源 、矿物资源 、森林 资源保 有
量等) 、消耗量和再 生量 ( 如废水处理量 等) 。 4 环境状况 。环境是区域周围与人类生活以及经 .
维普资讯
江 西 财 经 大 学 学报
20 0 6年 第 2
数 的 比例 ) 7 ,X :全员 劳动 生产率 ( / 元 人) 8 ,X :
X2 4 :工业 固体废物排 放量 ( 吨) 4 :工业 固体 万 ,X 3 废物综合利用率( ,X 4 %) 4 :工业污染 治理 项 目本年完 成投 资 ( 万元 ) 4 :三废 综合 利用 产 品产值 ( ,X 5 万 5 反映社会功能状 况的指标体 系。本文选择下 列 . 9 项指标来衡量 区域省份资源状况 。
各种综合方法各有不 同的适用条件 。从评价方法 的先 予 以测 度 。 根据 以上所述 的五个方 面 ,建立能反 映区域 内各 进性和科学性的角度考虑 ,本文选择运用主成分分 析 地 区的经 济发展水平 的综合统计指标体 系 ,将 被测度 法 、模 糊 学 结 合 优 化 理 论 的有 关 方 法 ,同时 选 取 了 中
1 .反映 中西部 区域各地 区经济实 力 的指标 体系 。 考虑到指标取得 的可行性 、动态 可 比性 以及计算软件
综合经济实力。
的要求 ,本文选择下列 1 项 指标来衡量区域内各地 区 3 ’
x1 :人 均 G P亿元) ( :人 均 G P增长率 ( , D( ,) 2 D %) 济发展相关联的物资条件 的总 和 ,是保持经 济可持续 X :第一产业在 G P中的比重 ) 4 3 D ,X :第二产业在 发展的内生动力 。它主要从森林覆盖 、绿化 、空气 质 G P中的比重 ) 5 D ,x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 占总劳动力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32 1 数据 的无量纲化 .. 评价指标是 由多个指 标构成 ,为 了避 免量 纲和数 量 级 的影响 。必须对数据进 行标准化 处理 ,即将 它们都 转 化成无量纲数据 。公式为 :
xi xi i- l
—
( ,因子 ) 即 ,然后根 据相关 性大小把 变量分 组 ,使得 同
x
j=
为了节省篇 幅,无量纲化数据不在文 中列示 。
322 K .. MO和球 形 Bre 检 验 alt tt K O检 验 用 于 检 查 变 量 间 的 偏 相 关 性 ,取 值 在 0~1 M
,
X ) 随 机 向 量 ,要 寻 找 的 公 因 子 为 F (1F , , P 为 = F,2 …
{  ̄r) xaj ,( = vx
( )
组内的变量之 间相关性较 高 ,但 不 同组 的变量相 关性较 低 l 7。
各个 因子 间互不 相关 ,所有变量 都可 以表示 成公 因
子 的 线 性 组 合 。设 有 N个 样 本 ,P个 指 标 ,X=( 1x , x,2
…
( =1 2 … , ;=12 … , ) i , , n j , , P ‘
l 引 言
随着 改 革 开放 的 不 断 深 入 ,我 国经 济 迅 猛 发 展 ,但 是 ,伴 随 的问 题 也 应 运 而 生 。 由于 地 理 位 置 、 自然 状 况 、 国家政策 等因素 的影响 ,黑龙 江省 内各 地区的经 济发展
X =f F +a F +… +f F +£ 1 l 1 12 l 1 2 l m 1 l m x =a F +a F +… + m 埘 2 2 2 】 22 】 2 F +E
[ 摘 要 ] 通过构建黑龙江省独具特 色的区域 经济发展 水平指标体 系,运用 因子 分析 法对黑龙 江 省区域 经济发展 水平进行 了综合评价及排序 ,得 出了基于横截 面数据 的情 况排名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 了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 对策。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型方法
一、区域经济重心演变分析由于重心模型能够将区域的社会经济属性、空间属性与时间属性相融合,清晰、直观地展现经济社会要素在整个区域的宏观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
借鉴牛顿力学原理,引入区域重心的概念:假设某一个区域由 n 个平面单元构成,其中,M i 为该单元的属性值,第i 个平面单元的重心坐标为(Xi,Yi ), 则这一区域的重心坐标为:∑∑===ni i i n i i M x M x 11/∑∑===ni i i n i i M y M y 11/当某一空间现象的重心显著偏离于区域的几何重心,便指示了该空间现象的不均衡分布。
偏离的距离则表示了均衡程度,偏离的方向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
如以 1990 年为起点,第n 年重心坐标为(Xn,Yn ), 第 n+1年重心坐标为(X n+1,Y n+1),第n+1年相对于第n 年重心移动方向为a ,规定正东方向为 0°,则(0°,90°)为东北方向、(90°,180°)为西北方向、(-90°,0°)为东南方向、(-180°,-90°)为西南方向。
在分析重心移动距离时,假设 d 表示 n+1年相对于第 n 年重心移动距离,则|d (n+1)-1·Sin a (n+1)-1|和 |d (n+1)-1·Cos a (n+1)-1|分别表示从第n 年到第 n+1年重心在纬度方向和经度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令K=| Sin a (n+1)-1/ Cos a (n+1)-1|,则当 K >1时,重心移动在纬度 上的变化速度大于在经度上的变化速度;则当 K <1时重心移动在经度上的变化速度大于在纬度上的变化速度;当K=1时,重心移动在经度和纬度上的变化速度相等。
从对经济重心的计算过程来看,经济重心的变化与各地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由于直接影响经济重心变动的因素是各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为进一步探讨经济重心变动与经济差距的关系,需要对区域发展均衡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关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以粤东四市2011年数据为例
1 区域 经济发 展水 平评价 指标体 系研 究的意义
1 . 1 为研 究 区域经 济 发展提 供 了各 种视 角
指导 、所处发展阶段 、研究侧重点等各不相 同,形
成 了各种 不 同 的评 价指 标 体 系 ,如 以世 界 银 行 的 世 界 发 展指 标 体 系 和 国家 统 计 局 公 布 的社 会 发 展 统 计
起 到 严重 的制 约作 用 。研 究 区域域 经 济发展 水 平评 价指 标 体 系有 着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依 据指 标体 系建立原 则提 出由经济发展 因素 、社会 发 展 因素 、政 府 管理 因素 、对 外 开放 因 素和 区域 创 新 因素 5个 大类 2 5项 具体 指 标 构成 的指 标体 系.并 建议 采 用 因子 分 析 法运 用该 指标 体 系对 区域 经 济发展 水 平进 行 综合 评 价 。运 用该指 标 体 系结合 粤 东地 区汕 头 、
— —
以粤东 四市 2 0 1 1 年数据为例
孙 警
( 1 . 揭 阳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经 济 管 理 系 .广 东 揭阳
揭阳
5 2 2 0 0 0
2 . 揭 阳 紫 峰 经 济 发 展 研 究 所 .广 东
5 2 2 0 0 0 )
摘 要 :区域 经济发 展 普遍 存在 不均衡 现 象 ,过 度 的发 展 差 距将 对整 体 经 济发展 水平 会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1 2 — 0 6
界概览 、人 口、环境经济 、政府 和市场 、全球联 系 等6 大方面综合观察和分析世界发展状况 ,倪鹏 飞
基金项 目:揭 阳职业 技术 学 院科研 课 题 “ 粤东 地 区经 济发 展战 略研 究 ” ( J Y C K C 1 0 0 3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胡忠俊, 姜翔程,刘蕾)(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要:本文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层,在准则层中设立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个指数,选定51个基本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实现指标权重的确定,并在德尔斐法的基础上对各具体指标权重赋值进行了具体的演算。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1 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从省情出发实行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以知识型、创新型社会为发展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构想和建设实践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但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却是不争之事实。
我国宏观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却持续扩大。
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GDP的差距由1990年的257.71亿元上升到了2005年的1 070.18亿元,1978-2005年的15年间GDP差距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96%,高于GDP年均9.55%的增长率①。
伍世代,王强(2008)研究表明: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时序分布和地区内部“极化”态势同向,东南沿海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东南沿海地区在1995-2003年间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扩大②。
作为东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发达的省份,2007年江苏全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55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1726.1亿元、14285.8亿元和9548.2亿元,分别增长4.0%、15.5%和15.9%。
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省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严重制约了江苏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苏南,并且苏南地区的GDP结构优于另外两区域,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最不合理③。
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先天的禀赋、早期的发展战略以及后来的放权试点、资源流动、地方政府自身的发展思路等等都可能造成地区发展路径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本身在报酬递增等机制的作用下又可能被放大,结果会形成富者更富、穷者愈穷的局面。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应地降低了高增长所产生的福利,并进一步阻碍未来的增长④。
因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面对全新的发展要求和历史重任,我们一方面必须积极的从理论上探讨发展的道路策略,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史为鉴,通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和结构合理性的评价考核,为新的发展思路的形成提供支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问题。
综合评价的前提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来说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可分为三个环节:评价指标初选、指标体系完善、指标体系应用。
一般来说评价指标的初选方法可以采用分析法、综合法、交叉法和指标属性分组等多种方法,但最基本的是分析法,本文即采用该方法。
首先是围绕评价目标,最大限度地宽范围选择评价指标,构建指标库,这是指标初选的重要环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主要是对指标体系进行相关的测验,使其结构上更加优化。
本文采用一般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指标体系达到尽可能的完美。
笔者认为定性分析是基础,能准确把握综合评价的本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定量是补充,可以发现定性分析无法察觉的一些问题。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阶段就是在一定的数学方法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①林勇,张宗益,禀赋差距还是权利缺失: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一期②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地理学报,2008年第二期③胡章俊,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7年第五期④周业安,章泉,参数异质性、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研究,2008年第一期2.1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即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一般要求,又必须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的特点,因此存在区域差别和问题是自然之事。
为了搞清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区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2.1.1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在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系统研究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选取能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指标。
指标含义必须明确,测算方法必须准确范。
同时,指标体系应简单明了,容易理解,要考虑到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最好是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尽量使用易于取得、便于操作的指标和方法,提高指标体系用于评价的可行性。
2.1.2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它由不同层次的不同子系统组成。
而且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在不同层次上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利于政府决策者在不同层次上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控。
指标体系既要客观地反映各子系统发展的状态,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交叉性和重叠性。
2.1.3代表性与可比性原则代表性就是指各评价指标在其适用范围内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反映信息高度灵敏。
每一个指标都要以特定的角度反映经济社会系统运行质效的特征。
所谓可比性,是指各考核指标应能进行区域间横向、时间上纵向的比较,也就是要求其具有区域间的可比性和历史可比性。
2.1.4动态性与前瞻性原则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变过程,反映这一进程的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
一方面各评价指标应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能充分体现这一进程的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同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但要考虑当前的需要,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要评价当前发展情况,还应能充分预计指标的发展变化,使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具有长远性。
2.2评价指标的选取本文在设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分析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状态,保证其科学性;也要分析和考察指标体系的评价效果,保证其现实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理论核心是紧密地围绕着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努力寻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二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这两大原则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应当永恒探索的议题。
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考虑区域中各个子系统发展水平,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潜力,同时也要考虑各子系统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因此本文确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层,在准则层中设立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个指数。
全面发展指数是指区域复合系统或子系统的发展程度;协调发展指数是指区域复合系统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它是判断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是否协调发展的准则;可持续发展指数表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全面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水平三方面的指标构成;协调发展指数在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下,由反映生态经济协调、城乡平衡、区域平衡、对外开放几个方面的指标构成;可持续发展指数由反映经济潜力、社会发展潜力、生态承载力的三方面指标构成。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指标体系结构框架。
表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框架参照诸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其所选用的指标进行频度统计。
然后依据上述评价框架,在经济水平、社会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经济潜力、社会潜力、生态承载力、生态与经济协调、对外开放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十个方面选出120个基本指标构建评价指标库。
2.3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3.1筛选评价指标遵循上述基本原则运用定性分析方法预选出来的评价指标,由于受到主观判断的局限性影响,仍可能会出现交叉或大同小异的现象,也可能会存在过多地偏重于考虑某一方面内容的指标。
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再筛选,但是若筛选的指标过多或不当,就会丢失某些重要信息,指标体系就会不全面,代表性不强,同时到底应该筛选出哪些指标,也无法单纯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准确判断。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即相关系数法进行指标再筛选,以便剔除代表性不强以及交叉或重复的指标。
具体方法是:假设反映事物同一侧面的或聚为同一类的指标有n 个,分别为n a a a ,,,21 。
第一步,计算n 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 :1ij r =-⎪⎪⎪⎪⎪⎭⎫⎝⎛=nn n n n n r r r r r r r r r R212222111211 第二步,计算每一指标与其他同类中的另外1-n 个指标决定系数(相关系数的平方)平均值2i r :n i r n n j ij ir,,2,1,111122=⎪⎪⎭⎫⎝⎛--=∑=- (3-5) 则2i r 粗略地反映了i a 与其他1-n 个指标的相关程度。
第三步,比较2i r 的大小,若有212max i ni kr r-≤≤-= (3-6)则可选取k a 作为n a a a ,,,21 的代表性指标,也即此类指标中的典型指标,需要的话,还可以在余下的1-n 个指标中继续选取。
这里之所以要用相关系数的平方是为了防止相关系数可能为负,因而无法直接相加求平均,如果相关系数均为正,也可以直接用相关系数。
每一类指标都进行这一过程的计算,就可以挑选出各类的代表性指标,进而就可以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
2.3.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述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本文最终选定51个基本指标构建了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优选指标。
具体见表2。
表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优选指标2.3.3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是指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反映,以百分数表示。
一般来说,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而,各个指标的权重也不应该一致。
如何根据评价对象系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对评价结果的合理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层次分析法的优点--能够将主观赋权法中最优秀的方法专家打分法与客观赋权法有机结合起来,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指标赋权的方法。
具体如下:首先根据第一层次中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权数。
第一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集:{}1,2,,m W W W W =∙∙∙,其中(1,2,,)i W i m =∙∙∙表示第一层次中第i 个因素的权重,而且要求:11mii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