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教育理念对构建中国本土教育学的启发

合集下载

南怀瑾 启蒙教育

南怀瑾 启蒙教育

南怀瑾启蒙教育
南怀瑾,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启蒙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怀瑾认为,启蒙教育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南怀瑾启蒙教育的相关理念。

首先,南怀瑾提倡的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而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主探索、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其次,南怀瑾主张启蒙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感、意志和能力。

因此,启蒙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情感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南怀瑾强调启蒙教育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南怀瑾也主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使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在国际交往中有所作为。

总之,南怀瑾的启蒙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全面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这些理念对于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贯彻这些理念,为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国学大师南怀瑾谈教育最佳方法

国学大师南怀瑾谈教育最佳方法

国学机专家建议每天给孩子播放40分钟国学、20分钟莎 士比亚英文经典,睡前听听故事,其他任何时候以中西方 古典音乐做家庭背景音乐,即使睡觉的时候也是一样。这 样熏陶半年,孩子不知不觉就可以背下上万字的国学经典、 几千字的英文经典,性格、性情、气质、记忆力都会得到 巨大的改变。 其实,一般的人,太过年轻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 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多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唱歌、 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书,都是浓缩了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所以 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把它叫做"经典"。
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的,是在脑筋愉悦的情况 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小孩子背诵四书五经有益 身心发展,它不同于“强记”,“强记”是填鸭式的教育, 且容易忘记,对小孩的身心无好处。 实践表明,国学机里面的国学经典为孩子播放5遍10遍, 孩子有点印象,播放20遍孩子很熟悉,播放50遍孩子可以 背下来,播放100遍孩子可以终身不忘。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 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的效果。 使用神尔天才国学机,轻松学习国学经典;使用神尔 天才国学机,修国学文化,得圣贤智慧。 我们自己只有一桶水,我们要指点给我们的孩子一条河! 这是千秋万世之业!
国学大师南怀瑾谈国学教育
我们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 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 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实际上,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 法,就是教孩子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间,就读书, 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中很基 本的一些书,甚至包括佛家一小部分也可以,不过在传统 的国学教育上,是以儒家的书为基础,佛家的书,要大一 点再读。

南怀瑾国学读后感

南怀瑾国学读后感

南怀瑾国学读后感《南怀瑾国学》是南怀瑾先生的一部国学著作,它以国学为主题,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国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南怀瑾先生在书中对国学的定义给予了很好的诠释。

他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国学不仅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家智慧,还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音乐、绘画等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了解国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南怀瑾先生在书中对国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他认为,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源泉。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国学也是我们塑造个人品格和修养的重要渠道,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南怀瑾先生在书中对国学的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国学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冲突,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通过阅读《南怀瑾国学》,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塑造个人品格和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相信,在当代社会,通过学习和传承国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怀瑾读后感

南怀瑾读后感

南怀瑾读后感南怀瑾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著作涉及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重。

在他的著作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南怀瑾文集》了。

这本书集汇集了南怀瑾先生多年来的精华思想和观点,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之作。

读完《南怀瑾文集》,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南怀瑾先生的思想是那样的深邃而又通俗易懂,他对于人生、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的思考都是那样的独到和犀利。

在书中,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尤为深刻,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真善美,而不是功名利禄。

这一观点深得我心,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南怀瑾先生对于文化的思考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弘扬更是让人感到敬佩。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这样的观点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此外,南怀瑾先生对于历史的思考也是非常有见地的。

他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和规律。

他对于历史的解读和分析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南怀瑾文集》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南怀瑾先生的思想是那样的深邃而又通俗易懂,他的观点是那样的独到而又有力。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对人生、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思想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有内涵和思想的人。

看南怀瑾心得体会感悟(3篇)

看南怀瑾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南怀瑾先生始终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在《南怀瑾讲记》中,他提到:“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生命,是中国人的灵魂。

”这句话让我深感震撼。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逐渐忽视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甚至有人质疑中华文化的价值。

而南怀瑾先生却用他的一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怀瑾先生的作品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他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南怀瑾文化体系。

他提倡“通识教育”,主张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为了提高人的素质。

他的这种观点,让我明白了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二、对人生的感悟南怀瑾先生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

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人生应该遵循中庸之道,既要顺应自然,又要遵循道德。

在《南怀瑾讲记》中,他提到:“中庸之道,是人生的根本法则。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南怀瑾先生还强调,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

在《南怀瑾讲记》中,他提到:“内心的平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

三、对教育的思考南怀瑾先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在《南怀瑾讲记》中,他提到:“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的未来。

”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南怀瑾先生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

他提倡“通识教育”,认为学生应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历史,掌握科学知识,培养道德品质。

他的这种教育观念,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对人生的启示南怀瑾先生的作品,给我带来了许多人生的启示。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 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历史,培养道德品质,使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2. 追求中庸之道:在人生道路上,既要顺应自然,又要遵循道德,做到中庸之道。

3. 保持内心的平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

南怀瑾国学读后感

南怀瑾国学读后感

南怀瑾国学读后感读完南怀瑾的《国学导论》,我深感国学的博大精深,是一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学问。

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我认识到国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

在《国学导论》中,南怀瑾对国学的定义与传统的“经、史、子、集”相比更为广泛。

他不仅关注国学中的经典,还注重从文化角度去理解这些经典,将其与历史、哲学、诗词等多个学科相融合。

这让我明白了国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问,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学习和体验。

其次,我认识到国学是与我们个体修身养性息息相关的学问。

国学强调的是内在修养,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行和情操。

南怀瑾在书中提到了孔子、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得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正确态度,从而达到个人修身养性的目标。

再次,我认识到国学是一门寻求真理的学问。

国学中的经典作品无论是《论语》、《道德经》还是《三字经》,都承载着智慧和哲理。

这些经典不仅是古代文化的传承,更是智者对人生、世界和真理的思考。

通过学习国学,我感受到了追求真理的力量,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有时我们需要重新回归到传统智慧的源头。

最后,我认识到国学是一门致力于传承与创新的学问。

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南怀瑾在书中提到了“古为今用”的观点,认为国学应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我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学的基础,同时也应该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通过阅读《国学导论》,我对国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国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不仅关注学识的积累,更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和追求真理。

我期待着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国学,发现其中的智慧和启示,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南怀瑾国学读后感

南怀瑾国学读后感

南怀瑾国学读后感南怀瑾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的著作《南怀瑾国学》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国学读物,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阅读完《南怀瑾国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南怀瑾在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的介绍,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南怀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读者,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南怀瑾在书中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我深受启发。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价值观,正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反思和提醒。

南怀瑾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阐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南怀瑾在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深受鼓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南怀瑾呼吁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它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南怀瑾的这种呼吁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通过阅读《南怀瑾国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南怀瑾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渊博的见解,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会将这种文化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南怀瑾家风家教读后感

南怀瑾家风家教读后感

南怀瑾家风家教读后感南怀瑾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他的著作《家风家教》是一部家庭教育方面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南怀瑾倡导了传统的家风家教,强调了家庭在培养孩子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阅读这本书,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受益匪浅。

首先,南怀瑾在书中强调了家风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家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益良多。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更是一种家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其次,南怀瑾在书中提到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同时,父母也应该注重孩子的品德修养,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这让我意识到,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父母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影响孩子的成长。

最后,南怀瑾在书中还提到了孩子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父母也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这让我深刻理解到,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通过阅读南怀瑾的《家风家教》,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识到,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是一种家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只有父母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才能真正影响孩子的成长。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成为一个榜样,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

南怀瑾国学读后感

南怀瑾国学读后感

南怀瑾国学读后感《南怀瑾国学》是一部介绍南怀瑾先生国学思想的著作,通过对南怀瑾先生的生平、思想和著作的介绍,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国学大师的理论和实践。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南怀瑾先生的国学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厚国学功底的大师,他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解读。

他主张“立德、立言、立功、立事”,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他认为,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培养道德修养,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怀瑾先生的国学思想不仅局限于儒家经典,他还深入研究佛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国学理论体系。

他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天地之道,追求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他还提倡“道法自然”,强调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书中,南怀瑾先生的国学思想还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

他主张“教育应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智慧,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灌输和机械。

他主张“以德育人”,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还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阅读《南怀瑾国学》,我对南怀瑾先生的国学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国学思想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和教育体系的启示和指导。

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南怀瑾先生的国学思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怀瑾谈国学智慧》读后感2000字

《南怀瑾谈国学智慧》读后感2000字

念书笔录,希望对您有帮助!《南怀瑾谈国学智慧》读后有感2000字导读:念书笔录《南怀瑾谈国学智慧》读后有感 2000 字,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评论和分享。

《南怀瑾谈国学智慧》读后有感2000 字在寒假时期,我读了一本名字叫做听《南怀瑾谈国学智慧》的书。

读过以后,我对一些《论语》里的句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南怀瑾先生对国学有着深刻的研究。

《论语别裁》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

我读的这本书的作者是王颖。

在本书中,他又对南怀瑾先生的结论做出解析,使我对《论语》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知识也更为浅易易懂。

一.谈‘’谋略‘’: 小不忍则乱大谋。

说的是人要忍受,包含一点。

假如一点小事都不可以忍,有可能就坏了大事。

南怀瑾先生又对“忍”字有此外一个定义: “忍‘’,也有‘’隔离‘’之意。

做事要有忍劲儿,狠得下来,有的事情假如不临机能断,此后就会有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这是我印象深刻的解说. “小不忍则乱大如谋果”:连小的事情都犹豫不决,是否是也就证了然一个人的能力。

假如一个人能做到宽容、包含,可是对一些小事却犹豫不决,那么这人也不是成大事之人。

就忍受来说,孔子有言: “薄责与人,则远怨矣”:一个人假如对他人少苛责多宽容,那么他就能防止他人的恼恨。

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常常能够拥有优秀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人在宦途上也能比他人走得更远一些。

道理大家都懂,我之所以说这一点,是由于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和它有关的事情。

那一天我去吃午餐,点的菜等了许久都没有上来,过去问了才知道他忘了做。

当时我真的很生气。

忽然,我想到了这句话:“薄责与人,则远怨矣”,就告诉自己,不要生气,换位思虑,他也是忙得忘掉了,并不是有意而为,这样一想,觉察平心静气了很多。

我自己以为:“薄责与人”,为的其实不是远怨,而是自己的情绪要平易。

二.谈“欲念” : “人到无求品自高”。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人一旦有了欲念,就没法再刚强起来,遇到你喜欢的事物,你没法不投降。

读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后感作文

读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后感作文

读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后感作文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沉淀,更是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流传下来的经典。

我们一定要多读国学,因为古圣先贤在国学经典中给我们了太多的启示,在国学经典中记载着深刻的道理。

多读多看国学,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人生哲理和经世哲学。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这本书,读后,我知道了国学的智慧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是无穷的。

书中将南怀瑾先生对国学的领悟都记录下来了,让我们聆听大师的精言妙语、感悟温慰无比的人生智慧。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章是:《知识能力就是推动你起飞的风》,在《庄子·逍遥游》中,有几句这样的话: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意思是,大鹏鸟要飞的时候,非要有风不可,如果风力不够,鸟的两个翅膀都没有办法展开,就飞不起来。

大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以上,大气层都在它下面。

鸟要起飞,下面要靠风力,风力愈大,起飞的时候愈容易,翅膀快速一拍,就起飞了。

南怀瑾先生却用这个道理来比喻人生:“年轻人想要做成一番大事业,你的学问、你的能力、你的才智全都要去养成,那就是你的风。

”《听南怀瑾讲国学》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的道理,我非常喜欢读它。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把青龙偃月*让多少人闻风丧胆,刘备曾说:“关羽,身长九尺,须长两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膏;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一身霸气使人见而躲之。

在桃园三结义中身为老二。

在看桃园三结义三弟张飞被世人称为勇者,一身都是胆。

手持丈八蛇矛,英勇无比。

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乃燕人张飞,谁敢与我大战三百回合。

”这句话表现出了张飞机智勇敢,善于挑战自我。

刘备,张飞与关羽的大哥,为人豪气,喜欢和天下豪杰为友,一次黄巾贼程远志来犯,刘备领五百精锐前去迎敌,左有云长,右有翼德,刘备骂道:“反国逆贼,何不早降。

”程远志怒火中烧,遣副将*茂去击杀刘备,谁知,被张飞一矛刺进心窝,程远志见*茂*马,立即大怒骑马自取张飞首级,关羽大*飞舞,程远志被杀得个措手不及,被劈成两半,后人说:“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

2023年读《南怀瑾家风家教》心得体会

2023年读《南怀瑾家风家教》心得体会

读《南怀瑾家风家教》心得体会“父亲的经历,也恰好印证了英国哲人休谟的一句话:想要除掉田野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

人的头脑便是一块良田,与其让它长满杂草,不如让它结满果实。

”这句话的背后,是《南怀瑾家风家教》作者南一鹏对父亲南怀瑾的深情追念和无限缅怀。

近日,我细细品读了《南怀瑾家风家教》一书,感触颇多。

南怀瑾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该书主要从其儿子南一鹏的视角,以家道、家风为主题,讲述南怀瑾先生如何教育子女修学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家教、身教、言教及开明自由的家风来对儿女进行人格教育和生活教育。

通过《南怀瑾家风家教》这本书,我们可以近距离倾听南怀瑾先生“古今合一,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以及南怀瑾的人生态度一一“进退皆宜,与人为善”。

良好的家风就像一剂清风正气的良药,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激励每个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在中华历史中,家风传承已成文化,西晋文学家潘岳便作有《家风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小家”的灵魂内核立住了,才得以成“大家”。

“家风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好家风塑造好品质”……南一鹏在《南怀瑾家风家教》一书中的记录的这些内容与其父亲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

回望历史,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都闪烁着培育优良家风的思想光芒。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等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

合上《南怀瑾家风家教》一书,我想起了老英雄、老银行人张富清传奇又平凡的本色人生。

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立下数次显赫战功,并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他尘封功绩60多年,直到2018年底,他的事迹才被发现。

2019年,他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共和国勋章”等至高荣誉。

《南怀瑾全集》优秀读后感

《南怀瑾全集》优秀读后感

《南怀瑾全集》优秀读后感
我来说说吧,我应该读完全集了,部分还读了几遍,受益颇多。

从小就喜欢读书,文字方面稍微有点悟性,能接触到的书都读,读的多了,就觉得很多书没意思了,而且很多内容重复,就不怎么读书了,大学时偶尔的遇到了同学的南先生的书全集中的一本,全集有些是讲演聚集的,有些是先生本人写的,我记得禅海蠡测是写的。

开始接触了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后来让同学陪我去一个书摊,兰州的南关吧,买了全套回来,从此,人生开始不一样了。

我从小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地球爆炸了咋么办,从小就有这种恐慌,所以读书是解决恐慌的一个途径,所以读书也是带着问题的。

我的人生怎么就开始不一样了呢,听我娓娓道来。

南先生的书读完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认知,儒释道。

接着快毕业了大四的时候,和同学一起考研,选择的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期间如鱼得水,读了很多书,初步解悟了佛法。

再后来我研究生毕业了,考到了监狱做监狱警察,像佛一样做教育转变人的工作。

这就是我的故事。

《南怀瑾全集》读后感2篇

《南怀瑾全集》读后感2篇

《南怀瑾全集》读后感2篇《南怀瑾全集》读后感1我以我实际的经验和教训来回答你的问题。

当然,《南怀瑾全集》我并没有读完,尤其是涉及到《楞严经》、《楞伽经》、《宗镜录》等很多经典,确实很难领悟。

即便是南禅七日这种视频,虽然看了好几遍,但也未能知其深意,这中间既有个人功底和理解力的问题,也有传统文化确实高高在上的原因。

所以,我觉得南怀瑾先生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搭建了庙堂与江湖的通道,使一般大众也有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可能。

至于其中的错误,我们不必苛责求全。

有时候显得世俗或者通俗,很多学者也在这点上指责他,但一个老师最大的贡献不是把艰涩难懂的言语以通俗化语言表达出来,再传播出去吗?弘扬传统文化的功德正在于此。

南怀瑾先生对于我的指教还在于在艰难困苦时有了安身立命的可能,人不可以得意忘形,更不可以失意困顿。

要随时提升自己对于人生和事业的信心。

南怀瑾先生的很多说法是从人生经验中得来,不仅限于书本,很多在象牙塔中的学者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至于对腐儒理论等全盘继承的观点,这话绝对有问题,他只是有感于传统文化的衰落,为了激起大众对文化的兴趣,才讲了很多捧圣的话。

我们要明白其发心和本意,不要抓住细枝末节不放。

搞个人崇拜的问题,他也明确指出:依经不依论,依法不依人。

网上也有很多毁谤他的说法,一者我们不是亲历者,二者我们未必修行到了那个层次,所以尽可像他老人家一样,哈哈一笑了之。

须知一个人,誉满天下,谤亦满天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责任,我相信,他和我们一样,都为民族复兴和世界大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南怀瑾全集》读后感2南怀瑾既然被誉为国学大师,那么看他的书应该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也就是问题中所提到的《南怀瑾全集》这本书,它是一本揉合了中国传统古典儒学解读的著作。

换句话说,当我们在认为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或者有没有价值的时候,对于传统,南怀瑾自然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浅俗易懂;但是问题其实也正是在这里,因为是一部传统的书,其实南怀瑾的思想里他是没有剔除很多原本传统里的糟粕的,他对于传统儒学还是全盘接受的态度。

《南怀瑾文传》读后感

《南怀瑾文传》读后感

《南怀瑾文传》读后感《南怀瑾文传》是一部关于南怀瑾先生的传记作品,通过对他一生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这位文化大师的卓越才华和博大精深的学识。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南怀瑾先生的学识和品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南怀瑾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思想家和书法家,他的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在《南怀瑾文传》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南怀瑾先生的一生经历,从他的成长背景到学术成就,从思想观念到人生态度,无不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品德风范。

南怀瑾先生的学识渊博,他熟读经史子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他深入研究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读,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

他不仅注重理论研究,更注重实践体验,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种融理论于实践的学术态度令人钦佩。

除了学识渊博,南怀瑾先生还有着高尚的品德风范和人生态度。

他崇尚自由、平等、和谐的人生理念,主张追求内心的真善美,坚持道德标准和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他对待人生态度积极乐观,坚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畏困难,不惧挫折,始终保持一颗平和宽厚的心态,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着我。

通过阅读《南怀瑾文传》,我对南怀瑾先生的学识和品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更是一位高尚的人格典范和道德楷模。

他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南怀瑾先生的学识和品德,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修养和人格修养,坚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内心的真善美,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都能像南怀瑾先生一样,成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南怀瑾书馆》读后感

《南怀瑾书馆》读后感

《南怀瑾书馆》读后感南怀瑾,一个神秘而又传奇的人物。

他的一生充满了哲学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探索,他的书馆更是承载了他的智慧和思想。

在读完《南怀瑾书馆》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南怀瑾的人生态度和对知识的追求。

南怀瑾书馆,是一个充满着古典气息的地方。

在这里,书籍堆积如山,古籍珍本、文学名著、哲学经典,无一不在这里安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

南怀瑾对书籍的珍视和对知识的尊重,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智慧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

在书馆里,南怀瑾不仅仅是一个读书人,更是一个思考者。

他用文字和思想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用哲学的智慧来解读世界的奥秘。

他的著作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内涵。

南怀瑾书馆里弥漫着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气息。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南怀瑾的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收藏书籍的地方,更是一个传递智慧和启迪心灵的圣地。

读完《南怀瑾书馆》,我深深感受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智慧的追求。

南怀瑾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探索,他用文字和思想来传递智慧和启迪心灵。

他的书馆是一个充满着古典气息和哲学智慧的地方,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对知识的珍视。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往往被琐碎的事物所困扰,忽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智慧的追求。

而南怀瑾书馆则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魅力。

南怀瑾的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收藏书籍的地方,更是一个传递智慧和启迪心灵的圣地。

在南怀瑾书馆里,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他用文字和思想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用哲学的智慧来解读世界的奥秘。

他的著作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内涵。

南怀瑾书馆里弥漫着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气息。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智慧的追求。

南怀瑾的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收藏书籍的地方,更是一个传递智慧和启迪心灵的圣地。

《先生南怀谨》观后感

《先生南怀谨》观后感

《先生南怀谨》观后感我又一次观看了央视拍摄《先生南怀瑾》纪录片。

带领家长们了解国学大师的一生,让我们作为中国人反思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文化应该如何进行下去?南师九十五年的人生经历主要是在传播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台湾用高利贷传播传统文化,我感受到先生传播传统文化得不到世人理解的苦衷和艰难前行的悲壮。

影片中南师为了民族生存传播传统文化情怀感人至深,让我热泪盈眶,他一生期望“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断”,我的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深受启发收获满满。

南师在青年时期虚心求教低人,例如孔子所说“就存有道而正矣”。

在历经千辛万苦找出得道高僧时候,那位得道高僧说道他师父另有其人,看看在南师艰辛的份柳巴希夫他两句话。

一就是说南师杭州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在看看明丽景色时精神必须收紧,不要精力朝外,精神必须沉稳,必须把明丽景色吐出眼睛里去。

二就是人心空间不大,上装没法多少东西,就可以将最重要的装到心里,其余的必须全部拿走。

如果能够努力做到这两点他就前途无量后福无穷。

高僧不愧为高僧,当一个人精神不外放只内敛注重自己的时候,他就和现实时空链接在一起而活在当下了。

他想要什么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需要爱就付出爱而得到爱的回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能跳出自己看自己,用旁观者眼光看自己,能站在中立的角度为人处世,就能达到清明境界,就是得道了啊。

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都是用旁观者口吻说话,不站在特定某个人角度。

学会用旁观者心路为人处世,就能调和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矛盾,也能调和自己身心矛盾,使之和谐统一。

如此则前途无量后福无穷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非恭维人敷衍人之语呢。

高僧说道的第二点必须南师把内心尘念全盘卸下,虽语言肤浅但语意无穷。

我们不把自己主观见解全盘卸下,就不可能将冲破自己看看自己,就不可能将用旁观者心态看看自己,就无法和现实时空链接在一起而活著当下。

高僧没只言片语说道“我谓”,却用朴实大白话讲出只有溃“我谓”就可以得道,只有得道就可以客观对待自己,同时实现自己真正想心愿,可不就是前途无量后福无穷吗?我们在生活中烦恼不就是站在自己角度制造的吗?光考虑自己需要不顾及别人感受;光想自己随心所欲,不考虑社会环境允不允许。

我看南怀瑾

我看南怀瑾

我看南怀瑾南怀瑾,是中国文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学者,他的学术研究领域涉及到了哲学、文学、宗教、禅学等众多领域,被誉为中国学术研究和智慧的代表人物之一。

南怀瑾的思想深邃,他所写的书籍中,充分表现了他的思想和见解。

在我看来,读南怀瑾的书,从他的思想中可以收获许多有益的东西。

南怀瑾的思想非常广泛,难能增长内涵的学识,以独特的形式解读了传统文化中深奥的道理。

在他的著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借鉴,同时也了解到他在现代文化中的精神见解以及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引用史料和故事,有很多借鉴的文学和哲学名著,从中能够领略到很多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本质的思考。

南怀瑾的人生经历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他的家族颇为名门,他自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从而培养了他对文化和哲学的浓厚兴趣。

同时,他也曾经历过社会动荡和灾难的磨难,这些经历让他不断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

在他的著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可以从南怀瑾的经历中学习到很多维护内心信仰和价值的方法和策略。

南怀瑾的思想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智慧。

他对佛法和道家哲学的研究,让他对人生的真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通过对老子、庄子等经典的解读,表现出了对于人类灵魂和精神的研究和探索。

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这些深刻的思考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很多启示。

南怀瑾也非常关注现代社会的问题。

在他的书中,可以感受到他关注环境问题、文化交流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等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

他用睿智的眼光观察当今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建议。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也不断增加,通过南怀瑾的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启示。

综上所述,南怀瑾的学说非常有价值,他的思想涉及到了众多的领域,这些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启示。

学习就是为了明理——南怀瑾老师谈教育

学习就是为了明理——南怀瑾老师谈教育

学习就是为了明理——南怀瑾老师谈教育南怀瑾老师可以说是我“传统文化”的启蒙老师,04年我的好友把南老“介绍给我”,其实是把南老的书介绍给了我,从那天起,我就开始通过南老的书《大学微言》《论语别裁》《孟子他说》......一部部的著作开始了我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之旅,至今为止,我还是认为南老的著作是引领我们当代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最经典之作。

我常说一句话:“当代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有数理化没有文化的”,这句话来自我自己的感悟,我认为我在04年前,完全是个只有数理化没有文化的可悲的中国人,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工作,我慢慢的让自己有文化起来,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反思,一步一步在帮助家长的同时,慢慢的形成了一套家长“听得懂、可操作、有效果”的家庭教育新模式和方法,帮助了很多人,这个过程,更是帮助自己的过程,昨天我在我的博客首页上写下了一段话:“教育孩子是成人教育自己做人的过程,帮助家长是教育者教育自己做人的过程,大家不需要感谢我,我其实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自己身上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我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并努力改正,我希望每一个和我学习的人和我一样,都有一颗止于至善的心”这一切,都源于南老的著作的引领,感恩南老。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找到的“南老谈教育”文章,作为名家名篇共享给大家吧,大家体会体会一位国学大师眼中的教育,也希望大家都能通过南老的书籍和南老学习传统文化,同时也以此文怀念我内心中崇敬的南老:《南怀瑾老师谈教育》我教了一辈子,二十岁起,就看透了这些,可是我没有放弃,还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大家都讲跟我学佛,有几个有成就我也不知道。

我说的几乎没有人听的,没有人真去做的,所以对教育我始终是很灰心,一辈子讲教育无用论。

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来个人而已。

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这样,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尽管经典讲得那么热闹。

教育是个牺牲,很难有成果,可是虽然如此,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的教育理念对构建中国本土教育学的启发作者:赖和平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8年第04期摘要:构建中国本土教育学的重要前提和途径之一是回归基于中华文化的教育理念,并且能够自觉自信地运用这些理念解释、讨论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南怀瑾终身从事中华文化经典的研习和教育工作,并一直自觉地运用基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理念讨论教育与人性、教育与人的成长关系、与教育紧密相关的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以及课程方面的历史文化价值根源等教育学基本问题。

南先生的尝试,充分体现了他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并以现代表达方式自觉自信地运用这些理念直接讨论、解释中国本土教育甚至人类教育问题的鲜明特点。

这对我们构建中国本土教育学颇具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教育理念;中国本土教育学;南怀瑾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8)04-0107-06收稿日期:2018-03-11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走向生命的整全:一种生命论的教学哲学”(16YBA269 )。

作者简介:赖和平(1973-),男,祖籍广东梅州,四川彭州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人类发展与教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华文化(国学)教育、中国教育史、中华古典教育传统、中华文化通识教育等方面研究;北京,100871。

如何构建中国本土化教育学或中国特色教育学近些年已经成为官方和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近十余年的研究从批判“教育学中国化”到不断强调“中国教育学”或“中国特色教育学”,反映了构建中国本土教育学的明显自觉。

现有研究已经认识到构建中国特色或中国本土教育学的重要途径主要是回归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理念、面向中国教育现实和未来、并同时以外国教育学为参照①。

而其中,回归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并基于这一理念解释、讨论教育学基本问题,可以说是构建中国本土教育学的首要前提。

现有研究对此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本文拟基于南怀瑾先生的有关史料,试图通过梳理这位现当代中华文化教育前辈对教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论述,以期对构建中国本土教育学的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比较清晰、具体的实际案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几乎终身研习中华文化,身体力行从事中华文化教育工作近七十年。

②从其一生教育活动来看,可以大致分成两大时期:从1918年出生到1949年之后去台湾,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南怀瑾教育理念的孕育期。

这一时期南怀瑾通过传统方式不但几乎遍览了中华文化儒释道三家和“四部”的文献,掌握了其精髓,而且中国的家国危机与其自身之飘泊坎坷使得他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体会可谓刻骨铭心。

之后直到其2012年10月辞世的第二阶段的六十多年,可谓其教育实践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早期,他亲自撰写论述中国教育方面的文章近二十篇①,而且在几乎终其一生的教育活动中,南怀瑾先生都会涉及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变革中如何保持中国特色的问题。

本文主要梳理出南怀瑾先生基于中华文化教育理念解释、讨论有关教育与人性、教育与人的成长关系,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以及课程即学科的历史文化依据等三方面的研究内容与教育实践,并总结归纳其主要特点以及对我们构建中国本土教育学的启发。

一、依据中华文化经典所蕴含的教育理念论述教育与人性、人的成长关系教育与人性问题通常属于教育哲学范畴,教育与人的成长关系问题在我们常见的教育学著述中通常是作为“教育与人的发展”来讨论。

南怀瑾先生依据中华文化经典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和探讨。

(一)人的可转化性是教育存在的必要前提南先生首先对人性的“善恶”、人欲等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理念中最基本的问题进行了梳理②。

然后他自己总结道:“综此以观,原有与生命俱来的欲的问题,它究竟是恶或非恶呢?我们可以说:欲并非全是恶的。

但欲很可能为恶的前驱,那是毫无疑问的。

佛说狭义的‘爱欲’为生死业力的根本,也就是教人认清‘爱欲’实为自私所生的过患,而须防患于未然。

《曲礼》所谓‘欲不可从’,也正同此意。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的一幕,何尝又非此意。

......至若《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

’那是以欲作为动词的说法,也可以说这是广义的欲,所以佛欲度尽众生,使之离苦得乐,此欲已经化除‘私欲’与‘爱欲’而成为伟大的愿力。

人们若能涤荡‘私欲’、‘爱欲’的胸襟,不被物欲所拘累,而善于变化物欲,为人类建立一个庄严、美善的世界,则与释迦慈悲度世的愿力,孔子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仁欲,并无二致。

所以有人说:‘欲非恶。

’我想,应作如是观。

”[1](p162)在以上总结中,南先生实际上是把“人欲”理解成为一种生命生生不息的动力。

这股动力是“很可能为恶的前驱”,但是,也可以“成为伟大的愿力”,进而“为人类建立一个庄严、美善的世界”。

所以,最后南先生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欲非恶”。

这里的关键实际上在于是否“转化”,而这恰恰就为教育的存在和作用留下了必要空间。

正因为“人欲”改变的可能性,后天的教育才得以成立,这是南先生对此带有哲学意味的分析和主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先生整个梳理与分析都是基于中国教育传统经典(如《易经》《论语》《孟子》《礼记》《老子》《庄子》等)以及已经成为中国经典的佛家经典。

但是,他的梳理几乎不是仅仅作为客观的、对象化的阐述,而是直接将这些中华文化經典中的教育理念用于教育学问题的回应和阐述。

就其一生对此问题的梳理来看,南先生不但没有满足于以上哲学思辨意义上对人性的探讨,他还从人入胎开始,将人的一生的成长仔细叙述,以见教育究竟对人有什么样的作用。

他认为:“传统上,中国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从怀胎就开始教育了。

古时都有规定的,夫妻分房,然后家里挂的画、用的东西都要改变,胎儿会知道。

生出来以后重要的是家教,是家庭父母的教育,不是靠学校的。

......家教里头最重要的第一个,是胎教,母教,母亲更重要。

”[2](p47-48)在他看来,胎教是一种潜在的影响。

然后,他谈及人的“禀性”,认为最重要的是,“禀性”是先天的,而且与父母遗传无关,其内容则包括身体和心理(情绪)两个方面。

③这种对人的禀性的看法,是南先生根据传统经典《黄帝内经》《大学》《中庸》以及佛家的《入胎经》、尤其是佛家唯识学理论等总结梳理出来的。

他的这些分析都是最终要落实到和教育有直接关系的人的“性情”或“性向”上:“回来说孩子们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先知道孩子的性向。

注意,我们人的生命存在两个东西,性跟情。

这个性情是什么呢?人性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哲学问题,生命科学问题。

......生命的来源是大科学问题。

所以你对一个孩子、一个新进来学生的性情先要了解。

........性跟情这两个一研究起来不得了,是大科学,科学家不能不懂,教育家也不能不知道。

”“这是个性问题,所以教育要搞清楚个性的问题。

”[2](p49-50)有了以上梳理,南先生才转而得出结论,教育的目的或作用就在于基于人的本来的性情而转化之。

“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教导改变无用者,使他变成有用,使愚者变成聪明,即古人所谓使‘顽夫廉,懦夫立’的道理。

我们应该反省深思,不能单以一法而埋没具有聪明才智的人才。

”[2](p10)这一转化就是直接来自《中庸》里的表述,使得人“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教育仅仅是人的转化实现的助缘在整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的呢?教育在促进人的转化中究竟起的是什么作用呢?针对这些问题,南先生仍然依据中华文化经典的教育理念进行仔细分析。

他首先将人的一生成长归纳为:“一个人的思想,从意识活动而来。

意识的活动,随着身体生理的成长和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各种影响而形成。

......依中国文化的习惯观念来讲,综合起来,由婴儿、孩童,到达少年、青年,每一阶段暂定以五岁作为界限,节节形成一个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作用,必须凭藉身心两方面互相影响而成长。

”[1](p32)而影响身心两方面成长的因素,除了以上论及的主要“禀性”外,“意识潜能的成长,实由于父母遗传的秉受,占大多数的因素。

只是一般人忽略了这个问题的重心,或者根本没有发现父母本身潜在意识的重点而已。

”[1](p33)也就是说,与父母无关的“禀性”和与父母有关的“遗传”占了促进人身心成长的绝大多数影响因素。

而大致的影响因素和关系是,“本身的种性带来禀性,而父母的遗传、家庭、时代、社会、教育的影响都叫做增上缘,增上缘是影响那个种性发展的一种助力。

”[2](p51)而教育作为“增上缘”(唯识学术语)和“助力”(即实际上的外因的作用),必须借助其内因才能起作用。

南先生认为,“不管哪一行业,社会上成名的人士,不一定是从很好的学校出来的。

这就是性情,他的禀赋问题了。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我们做老师的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2](p56)由此我们似乎发现,南怀瑾其实是强调学习者自身因素更重要,虽然他并没有否定教育的作用,但是他的话里还是对外在的教育作用显得比较悲观。

尤其是晚年,他居然持“教育无用论”。

他认为,“教育是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但是变化气质是非常难的!我教了一辈子,等于说二十几岁起,就看通看透了这些,......我说的几乎没有人听,没有人真去做的,所以对教育我始终是很灰心,一辈子讲教育无用论。

”[2](p70)但是,我们显然不能够将南先生的“教育无用论”等同于平时一般的否定教育的作用。

他的“教育无用论”一直是在针对教育是否能够起到转化人的身心气质也即引起人的内在德性、性情是否发生变化这样一个目标在谈有用或无用。

也就是说,他所表达的是教育在改变人或更准确地说是转化人内在方面的有用无用的看法。

很明显,南先生的所谓“教育无用论”,实际上是在强调人自己的自觉、自信、自强。

这才是重中之重。

以上关于教育与人性、教育与人的成长问题,我们现有的常见的教育学著述基本上主要是基于来自西方历史文化的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现代哲学来讨论和阐述的。

比如,石中英在列举出种种违反人性的教育现象之后强调,“教育哲学必须把人生与教育关系的探讨放在其他一切问题的探讨之前。

”[3](p61)然后,他将论述的重心集中于“人的存在性”,基本上都是以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作为论述的哲学依据。

①现有常见教育学著述即使引用中华文化经典中有关人性的讨论,也多是作为对已经过去的历史的客观描述,或是作为反面的批判对象,即使在最应该有中华文化教育理念参与的问题上,也难见其踪影。

比如,在关于“人的存在与教育”的回顾中,冯建军总结说:“在80年代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全面发展教育,20世纪90年代又形成了以人的主体性人格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潮,到了2000年以后又由‘主体教育’转向了‘主体间性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人格;与此同时,又有大批的学者开始研究生命教育思想,形成了一股生命教育的热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