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经 济 圈 的腹 地 ,距 天津 港 五 百 多 公 里 ,离 欧亚大 陆桥也很 近 ,产 品销 售 可辐射 东 、中 、西部 ,进 出口有便 利
的运输条件。
接续 替代 产业 ,实 现支 柱产业 由单一
向多元 、产 品由低端 向高端转变。
( 三 )促 进 政 策
柴油机 厂 、大 同齿轮集 团公 司等一大
批大 型机械制 造企业 有多年 的生产制
d J 西财税 2 0 1 3 年第 5 期
1 7
,
’ . 、 ● ’ ' 理 论 探 讨 - £ 卓 虻舡
建立 健全 市场机制 ,贯彻 落实招
团 、天 脊集 团等企业 。但 山西煤化工 产业科技 创新水 平低 ,行业 内部结构 不合理 等。
山西煤炭 资源非 常丰富 ,为 山西 发 展新 型 煤 化 1 二 产 业 提 供 的 资 源基 础 。山西拥 有丰 富的煤炭资 源 ,可 以 为新 型煤 化T 产业 的发展 提供 原料 , 在发展时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 山西有 良好 的工业 基础 ,为新型 煤 化工产业 的发展 提供支撑 。山西发 展 煤化工 已经有很 大的成就 ,基础工
亿元 ,占全部工业的4 %。尤 其在新材 料产业 中使用获 得一些特 有技术 ,并 使新材 料产业 与传统技术 优势密切联 系 ,符合 产业 发展 趋势 和 市场 需求 ,
有较大 的成长空 间。但相 对于其他传 统产业 ,我省新 型材料产业 总体上处
●
人 才培养 、资金等方 面的政策 ,以保
一 基础雄 厚 。重 型机械 、矿 山 机械 、 ・ 精 密铸 造 、农 用机 车 及零 件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以装备制造业为例
二、 装备制造业与 山西省工业经济
发 展 的 关 联 度 分 析
( ) 色关联 分析 法 一 灰
放, 而且 与各 行业关 系 密切 , 为其他 行业 提供发 展所 需 的技术 设 备 , 现 了一个地 区 、 个 国家 的工 业化 体 一
[ 收稿 日期 ] 0 1—1 7 2 1 0—2
灰色 系统理论是 由我 国学者 邓 聚龙教 授 于 18 92
[ 作者简介] 侯利坤 (9 7~) 女 , 18 , 山西大学经济 与工商管理学院 , 产业经济 学硕士研究生。
一
1 — 0
疾 利
士 _疗r ’瓜 1 手
年 首创 , 理论 研究 的是在 某 一 系统 中 , 在 着某 这一 存 些 已知 的和某些未 知的信息 , 个不确 定 的系统 为 以这
[ 摘
要 ]作 为 一大类 战略性 新兴 产业 , 装备 制造 业的发展 与地 区经济 的发展 速 度和发 展 质量有 着紧密
的联 系。采 用灰 色关联分析 方 法 , 究 了装备 制 造业 与 山西省工 业经 济发 展 的f . 探 f  ̄关联 程度 , 出装备 制造 n 得 业 与全省 工业 增加值 变动 情况相 关 , 今后 装备 制造 业发展 过程 中, 重点考 虑 交通运输 设备 制造 业和 电气 在 应
豕口吧八子T U
Z I 弟 lf I U2 : 思弟 1 1 } I j 3 剜J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与 山西 省 经 济 发 展 的灰 色 关 联 分 析
以 装 备 制 造 业 为 例 侯 利 坤
( 山西大 学 经 济 与工 商 管理 学 院 , 山西 太原 0 0 0 ) 306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促山西装备制造业跨越发展
产值 同比增 长2 0 . 1 8 %。数 字显 示 ,2 0 1 3 年l ~ 7 月份山 西省 装备制造业主 营业务收入和工业 增加值都有较大 幅度 的增
长 ,但 利润和利税 出现 一定的回落。
主营业务收入 同比增幅较大
2 0 1 3 年主营业 务收入 l 一 3 月同比增 长3 2 . 3 2 %、1 - 4 月同比增 长3 1 . 6 1 %、1 - 5 月 同比 增长 3 1 . 6 f ; %、1 - 6 月 同比增 长 2 9 . 0 5 %、 l ~ 7 月同比增长2 3 . 9 8 %。增幅 均高于2 0 1 2 年 的2 3 . 3 6 %。
元 ,同比 增 长2 3 . 3 6 %;实 现 利 税 8 3 . 4 4 亿 元 , 同 比增 长 1 5 . 1 4 % ;实 现 利 润 5 0 . 8 3 亿 元 ,同比增 长2 5 . 1 0 %。 2 0 1 2 年山 西 省装 备制造 业对 全 省工业 经 济增 长贡 献率 达
吴青萍
山西是我 国煤炭资源 大省 ,长期依 赖煤炭的经济 发展 方式造 成山西发展方式粗放 、 产 业结构单一 、 生 态环境恶 化等负 面效应 。2 0 1 0 年l 2 月1 3 日,经国务院 同意 、国家发 改委正式批复 设立 “ 山西省 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 配套 改革试验 区” ,为山西 的发 展指明了方 向。 “ 十二五”山
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山西装备创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山西作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创造业在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目前山西装备创造业存在一些问题,妨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详细分析山西装备创造业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该行业的进步。
二、现状问题分析1. 技术水平滞后:山西装备创造业在技术水平上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限制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 产业结构不合理:山西装备创造业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如煤炭、钢铁等。
缺乏多元化发展,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变化。
3. 市场竞争压力大:山西装备创造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自于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对手。
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导致企业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4. 人材短缺:山西装备创造业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材。
人材培养和引进不足,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5. 环境污染问题:山西装备创造业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建议1. 加强科技创新:山西装备创造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高端人材,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2. 优化产业结构:山西装备创造业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向高端装备创造业转型。
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升级,推动装备创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3. 提升市场竞争力:山西装备创造业应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积极参预国内外展览会和交流活动,拓展市场渠道,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 加强人材培养:山西装备创造业应加大人材培养和引进力度。
建立完善的人材培养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材队伍。
5. 推动绿色发展:山西装备创造业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生产方式。
采用清洁能源,减少能耗和排放,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装备制造业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装备制造业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引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了支持和鼓励。
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装备制造业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面对现实中的问题,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了关键。
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一)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在迅猛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的规划,我国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的跃升,同时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相信这些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实力,使我国成为全球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重要一员。
(二)国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也非常迅速。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下,装备制造业愈发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在装备制造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
这些国家在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都拥有较大的优势,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因此,对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来说,必须要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升级,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一)创新驱动,挖掘市场需求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正面临着制造效率低下、缺乏核心技术、产业的层次差别较大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快速提升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实力,国家鼓励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首先,应该注重挖掘市场需求。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发展起来,必须得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研究开发适合市场的装备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得到竞争优势。
(二)加强人才培训,掌握核心技术在未来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人才和拥有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
这样,装备制造业在创新方面才能走得更远。
因此,抓好人才培训和教育。
只有人才储备充足,才能适应技术要求和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的高效运转提供坚实的保障。
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重要突破口
内容提要: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与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水平、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省振兴和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技术、资源和人才等良好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是山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走工业新型化道路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和标志所在;本报告从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与提高全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深入剖析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主要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措施建议,为我省科学地谋划“十二五”规划和制定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与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技术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资金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较低的集约化发展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和提升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是我省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支柱产业的重要突破口,是引领山西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和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着力点;山西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从着眼于“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高度,必须进一步理清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这对于我省实施赶超战略、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一、山西装备制造业运行轨迹和主要特点装备制造业是近代工业中最早诞生的行业之一;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国防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始于“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布局,不断壮大于“三线”建设时期大批东部企业的内迁和军工项目的快速建设;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在重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纺织机械、煤机成套系统产品、基础机械、铸件、锻件、汽车零部件、铝镁合金压铸件及深加工、磁性材料及深加工、电子装备等领域优势产品均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体现出明显的产品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以下主要特点:一从占经济总量及其比重看,曾长居全省支柱产业行列,发展潜力较大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上世纪60年代在20%左右,是全省第二大工业行业;70年代所占比重在30%左右,是全省第一大工业行业,处于全国上游水平;80年代所占比重在25%左右,是全省第二大工业行业;90年代中期才逐渐退居到煤炭、冶金之后,成为全省第三大工业行业;1996年后所占比重为%左右,退居电力工业之后,成为全省第四大工业行业,发展进入了“徘徊期”;2002年后山西焦炭工业勃兴,从2003年起装备制造业比重进一步降,成为全省第五大工业行业,比重为%,2008年降到%的历史最低水平,2009年企稳回升至%,今年1—9月进一步回升至%;新的历史机遇使装备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潜力巨大;二从行业和产品结构看,门类比较齐全,特色优势明显目前,全省已形成了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装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2009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727户,是全省工业行业中单位数较多的,2009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是我省继煤炭、冶金、焦化、电力之后的第五大支柱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居全国第23位;太重牌起重机、油膜轴承、减速机、太重煤机的大型电牵引采煤机、大同机车的电力机车、智奇的动车组轮对、晋机和太重的火车轮、轴、永济电机厂的电机、榆液的液压系统、经纬纺机的环锭细纱机等30多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我省的国防工业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开发民用产品,实力明显增强;近两年汽车工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太原长安重汽和大运汽车制造公司汽车陆续下线,山西重型汽车制造又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年1—9月全省汽车产量已突破6000辆;三从产业分布看,区域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发展优势明显全省11个市装备制造业均有分布,并初步形成了太原、运城、晋中、长治、大同和临汾等六大基地;2009年这六个市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而太原、运城两市就占了%;其中太原市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综合实力最强,其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同时,还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突破100户,达到118户,拥有大中型企业124户;一批龙头企业有相当的技术实力、竞争力较强;太原重型机械集团位居2010年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85位,连续进入中国工业行业企业排头兵名单;其中榆次液压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液压元件重要的制造基地和液压铸造中心;隶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国家重点保军单位及军民结合型大型骨干企业;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隶属于中国北车集团的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电力机车研发制造的重要基地;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小型发电机制造行业和民品液压支架煤炭机械中占据较强的技术和规模优势;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建有完善的产品研发、工艺技术、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的经营管理体系;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是生产重型汽车变速箱和汽车发动机齿轮的国有大型企业;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高速动车组轮对生产和检修基地;山西三联铸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高度专业化铸造企业,山西华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机载配重铸件;太原长安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使山西汽车工业的前景一片光明;四从发展潜力看,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投资比重有所上升200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中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384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3998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1602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大学本科学历的22299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高级技师2183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技师8028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高级工25773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均超过全省工业行业平均水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全省各工业行业中名列前茅;2009年全省工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低于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全省工业投资增幅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2008年增长个百分点;二、加快发展和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短板制约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利条件较多,如行业门类齐全,部分龙头企业加速崛起,重型机械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但多年来制约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短板亟待克服;一行业投资总量不足、所占比重长期偏低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没有源源不断的投资,很难保证其持续稳定较快发展;近年来山西工业投资比重持续回落,装备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也是持续走低;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额达到了亿元,占全国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008年投资总额达到亿元,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占全国的比重却下降为%,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处于明显落后的地位;并且在中部六省中,山西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额也居末位,劣势较为明显;由于长期投资缓慢,致使行业发展后劲不足;二高技术产业比重低,综合成套设备能力弱装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的大本营,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综合性和成套性很强的行业,而山西装备制造业在局部领域上具有一定的产业技术优势,但是在整装成套能力方面实力偏弱;根据2007年省科技厅“444”产业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能够实现成套设备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比重仅为%,大多数企业仅仅是以生产零部件为主,产业技术也仅仅局限于该部件,没有成套设备的开发和生产能力;并且全省装备制造业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这造成了全省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国的零部件加工厂,难以得到成套设备研发和生产的高附加价值;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中高技术部分仅为%;三研发投入整体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0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共有研发投入的企业80户,占全部装备制造业单位数的%,共计投入亿元,占这80户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占全部装备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其中太重集团等5户企业合计投入亿元,占全行业研发费用的%;其中40户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100万元,88%的装备制造企业在2008年没有研发费用投入;近年来,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特别是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近年来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多数中小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重非常小;与装备制造业大省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如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有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22家、134家,分别是我省的倍、倍;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达到68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在全省机械行业骨干企业得到普及,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相比较低;全行业现有37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而我省只有4个中国名牌产品;与全国装备制造业第一大省广东相比,差距更为明显;2008年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省工业的%,占GDP的%,全省装备制造业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世界名牌产品3个,中国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7件;四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利用水平低,技术人才外流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能否迅速提高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从2007年省科技厅“444”产业调查的结果来看,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科研力量也较强,与经济普查的结论一致,这主要是从企业从事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来看,两次的比重均超过10%;但从人才引进情况方面来看,整体上不容乐观,其中28%的企业没有引进过人才,而且引进的人才绝对数量较少,并且十分集中;在调查企业中共有外籍人才46名,留学归国人才18名,省外人才330名,兼职人才175名,总数为569人,占全部员工总数的%,并且过于集中,如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的外籍人才28人,省外人才89人,所拥有的引进人才数量远远大于其他企业,说明全省对于外来的人才吸引能力和引进模式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五多数企业低水平运营,对外部投资缺乏吸引力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共有亏损企业228户,亏损面%,盈亏持平或盈利额不达100万元的企业324户,占%,亏损微利经营的企业552户,占装备制造业全部单位数的75%以上,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亿元;今年1—9月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亿元;三、加快发展和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建议装备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现代化的制造业基地有着重要意义;山西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提升全省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发展装备制造业不但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1、顺应时代潮流要求,发挥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全球低碳发展、山西转型发展、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时代潮流,为全省装备制造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产业分工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正在加速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我省同时具备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比较优势,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中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有利地位;2、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国家出台“装备制造业振兴和调整中部崛起战略”将给予我省新的政策支持,并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向我省有关地区延伸;国家构筑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供应体系,确定将我省建成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并把我省列为全国唯一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份,这将为我省机电行业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我省实施扩大开放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山西省人民政府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重点推进的战略部署,为山西省机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3、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装备产业升级换代;面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政府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的决心进一步加强,在大力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产业的战略决策,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我省落后产能比重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冶金、化工、焦炭、水泥、火电等行业;为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我省将大力实施焦炉气综合利用和煤焦油加工业快速发展的煤化工战略;这都将引导我省机电产品制造业调整产品结构,淘汰一批落后产品,开发一批新产品,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二明确奋斗目标,争取实现“十二五”总量增长两倍通过积极奋斗,“十二五”末全省装备制造业总体实力努力实现历史性突破,并培育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继续保持并扩大我省矿用机械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和优势;实现产业发展由加工制造向集研发、生产、成套、服务于一体的方向转变,力争形成以五大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五大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和四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将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从以下四个方向实现攻坚:一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突破30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二是大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以上1个,100—500亿元的4个、50—100亿元的5个、全省收入前十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50%;三是名牌产品大幅增加;在煤矿机械、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系统、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等领域打造20个国内名牌和15个中国驰名商标;四是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到2015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0%,授权专利年均增长30%以上;产品设计、制造水平、成套能力有较大提高,优势产品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定位明确,“十二五”经济总量翻一番已成为全省各市各行业的奋斗目标,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超越全省,争取实现总量增长两倍;三加快山西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的着力点1、抓转型发展重点,优化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环境;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一要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二要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三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四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2、抓技术进步核心,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完善煤炭机械、铁路装备、重型装备、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系统等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突破薄煤层采煤设备、快掘进设备、大型煤炭洗选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装备、高端液压系统、高速列车关键部件等技术瓶颈,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制造工艺水平,强化成套集成能力;引进技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国际化大企业的技术协作和联合攻关,大力开发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轻工机械、食品机械和农用机械等新型装备制造产品系列,开拓新的产业领域;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推进技术标准创新,及时跟踪转化国外最新标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渗透和融入装备制造业;3、抓重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实行大企业集团战略,增强综合竞争力;以太重集团、富士康、北车大同电力机车、北车太原轨道交通、太原南方重汽、大运汽车、智奇铁路设备公司等企业为主体,整合关联企业、研发机构等资源,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以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为依托,加快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装备制造集中地和产业集群区;同时,要大胆引进中国和世界着名装备制造企业,提升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素质;4、抓产业集群整合,带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发挥集群优势,争取最大的规模效应;我省的铸造、锻造、不锈钢深加工、铝镁合金深加工产业目前已有一定基础,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竞争力弱,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提高产业聚集,培育核心龙头企业,建设具有较强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依托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发展不锈钢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企业发展铝镁合金深加工、铸造锻造产业集群;5、抓发展平台建设,为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服务支撑;创建一批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抓住国家制定国家级装备制造示范基地标准和认定办法的契机,发挥我省在煤矿机械、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系统等传统行业的比较优势,聚焦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通过进一步整合优化、自主创新、引进技术、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壮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五大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即煤机成套制造国家示范基地和世界煤机产业基地、铁路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重型机械制造国家示范基地、纺织机械制造国家示范基地、液压元器件系统国家示范基地;同时,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我省重型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钕铁硼永磁元器件、节能环保装备、电子装备及信息化系统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优化整合、引资合作、重点扶持大力培育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五大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即重型汽车及新型燃料汽车制造基地、新型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钕铁硼永磁元器件制造基地、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电子装备及信息化系统制造基地;四、加快山西装备制造业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山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跨越发展、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的必然要求、必由之路,是全省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新的支柱产业的战略选择和有效途径;为此必须以构建技术自主化、设备成套化、制造集约化、服务网络化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重点突破的原则,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纽带,加强和深化与国家部门与企业战略合作,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重点打造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整机成套、附加值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真正使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标志性行业;一加强激励机制引导,设立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扶持基金;省人民政府每年安排专项扶持和奖励基金,以贴息、投资补助和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五大国家装备示范基地、五大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和四大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技术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对成功开发重大产品和成功引进外部大企业、大项目的有功人员及单位要给予重奖,突出发挥优秀人才引领行业及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作用;二加快落实产业政策,全面建立和深化与部委、央企等的战略合作,多上大项目加强与国家工信部、铁道部等政府部门及中国中铁、中国北车、中国兵工等大型央企和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合作,全力支持驻晋中央装备制造企业在山西做大做强,加快山西军工高新技术民用化、产业化步伐;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期,用足用好国家关于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各项政策措施;对装备制造业尤其是大企业、工业园区、装备基地、非公有制及外资等重点投资项目,要优先审批、优先扶持、优先提供融资服务;对列入国家或省重大装备重点建设的项目、招商引入的战略投资项目、大企业项目和基地建设项目,优先配置土地;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进行技术改造,对太原、大同等。
山西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数 量 较 少
20 0 6年 ,全 省 共 有 规 模 以 上 的 装 备 制 造 业 企 业 6 9 2 家 , 占全 省 规 模 以 上 的 制 造 业 企 业 总 数 的 2 .% , 实 33 共
件 为 主 , 业技 术 也仅 仅 局 限 于该 部件 , 有 成 套 设 产 没 备 的 开 发 和 生 产 能 力 。并 且 全 省 装 备 制 造 业 也 没 有 形
全省经 济 实现转 型和 快速 发展 的重 要支 柱产 业之 一 。
一
能 够 实 现 成 套 设 备 研 发 和 生 产 的 企 业 占全 部 企 业 总
数 的 比重 仅 为 1 .% ,大 多 数 企 业 仅 仅 是 以生 产 零 临 的 问题
2 o  ̄ 以来 , 山 西 装 备 制 造 业 投 资 高 速 增 长 , oo 产 业 总 体 实 力 和 产 业 竞 争 能 力 得 到 明 显 增 强 。 截 止 到
(二 ) 业 投 资 总 量 较 少 , 占 比 重 相 对 较 小 行 所
20 0 6年 , 省 装 备 制 造 业 投 资 总 额 达 到 了 1 49 全 0 .7 亿 元 , 占全 国装 备 制 造 业 投 资 总 额 的 比 重 为 12 , .% 增 长 速 度 较 快 , 是 与 全 国 其 他 省 份 相 比 , 资 总 量 和 但 投 所 占 比重 在 全 国 均 位 列 2 处 于 明显 落 后 的 地 位 。 并 0,
发展太原装备制造业对策研究
职工实 现就业 的重要 市场 ,产业 地位 非常重 要 。
第六 ,装备制造业体系健全 。在全 国装备制造
业 的产业 布局 结 构 中, 原是 我 国华 北 地 区最 重 要 太 的装 备 工业 基地 :太原 的弹 药制 造业 具 有 明显 的竞 争 优势 :身 处 能源 重 化工 基 地 ,许 多行 业 已形成 了
强。
国最 大 的煤 炭 综 合利 用 企 业 、全 国最 大 的热 电厂 、 世 界最 大 的棕 钢 玉 生产 基地 、火 车 轴 生产 基 地 等 。
目前 已有 十多家 优势 企业 上市 。
第 一 。工业 发 展 历史 悠 久 。作 为 “ 带 名 关 . 东 北逼 胡强 ” 的 “ 四战 之 地 。攻 守 之 场 ” 。早 在 公元 前 4 7年 ,太原 的制 造业 就 已经较 为 发达 。秦 汉 时 9
经济研究 院的 《 加快青海工业化进程研究》等。 2 太 原做 大做 强装备 制造 业的八 大优 势
作 为全 国知 名 的老工业 基 地 和装备 制造 工业 基
工 为支 柱 ,兼有 纺 织 、轻 工 、医药 、电子 、建 材 、
地 ,太原 装 备制造 业具 有特 色 明显 、配套性 强 、专
业优 势 突 出 、加工 能 力强 的 比较 优势 ,也具 有历 史
电力 、食 品 等 1 5大行 业 , 门类 齐 全 的 工 业 体 系 。
太 原拥有 全 国最大 的 优质 动 力煤 和炼 焦 煤基 地 、世 界 最大 的不 锈 钢基 地 、全 国最 大 的特 种 钢基 地 、全
悠 久 、职 工 队 伍 庞 大 、军 品 优 势 突 出 、原 材 料 丰 富 、能源 供应 充足 的 明显优 势 .完全 有 条件做 大做
2023年太原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战略地位简析
为了进一步提升太原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战略地位,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合作交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此外,太原装备制造业也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品创新和营销能力,建立更加健全的服务体系,提升整体产业链的附加值。只有这样,太原装备制造业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更有竞争力的地位。
03
太原装备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Accelerat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aiyua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Achieve Leaping Development
太原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
technical level
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
一、加强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加研发支出,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研发人才,推动装备制造业实现从“Made in China”到“Created in China”的转变。
二、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关键零部件和核心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对进口技术的依赖程度。
其次,优化产业链布局。太原装备制造业应该加快传统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变的步伐,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同时,建立完善的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培养良好的产业生态圈,提高整体竞争力。
另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太原装备制造业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同时,还需要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吸纳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推动太原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之我见
3 发 展 装 备 制 造 业 具 有 较 好 的 基 础
第一 是原 材料优 势 。 山西 是全 国的钢铁 和铝工业
装 备制 造 业是 山西省 继 煤炭 、 炭 、 焦 冶金 、 电力 之 后 的第 五大支 柱产 业 , 门类较 全 , 础较 好 。但 山西省 基 装 备制造 业 与 国内主要 先进 装备制 造 省份相 比 ,总体 实 力和 发展水 平处 于下 游地 位 ,还 存 在制约 发展 的诸 多 问题 。一是 产业 总量 较小 , 上世 纪五 六十 年代 , 山西
5 山西省 装备 制造 业发 展思路
到较 大 冲击 。 是 , 但 金融 危机 也为 山西省 装备 制造业 调 整优 化结 构 、实现 产业 升级 以及承 接 国 内外装 备制 造 业 的转移 带来新 的机遇 。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之我见
乔 铁 军
( 太原 重 型机 械 集 团有 限 公 司 , 西 山 太原 002 ) 3 0 4
【 摘
要 】 文章通过分析 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迫切性 、 必要性及 面I 的优 势和机遇 , 出山西装备 制造业发展 思 提
路 和 保 障措 施 。
【 键词 】 装备制造 ; 展 ; 关 发 思路
第2 5卷 第 2期 f 第 14期) 总 1
V 1 5 N . (U o14 o. o S M N .1 ) 2 2
机 械 管 理 开 发
ME CHANI AL C MANAGE MEN AND T DE VEL P 0 MEN 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1 0 0年 4 月
“山西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重点与发展路径研究”调研之山西:煤机篇机遇与挑战下的发展
术 作保 障 是不 可 能实 现 的 。山西 煤 机公 司 今后 的 目标
仍 然 是 下 大 力 气 ,下 大 精 力 以 刮板 机 、皮 带 机 为 主 导 ,专心 、专注 于科 技 进步 ,加强 自主创 新能 力 的培
养和 核心 技术 的研发 ,使产 品 向 “ 五化 ”发展 ,即使 用灵 活化 :适 应 各种 复 杂地 质 条件 和 生产 条件 ;功能 综合 化 :节 约人 力 资源 ,提 高 没备利 用效 率 ,促 进 生 产能 力发 挥 ;操 作 智能 化 :提 高数 字 化水 平 ,提 高远 程操 作 能力 ,提 高 计算 机 控制 水平 ; 没备人 性化 :与 煤矿 生 产实 际结 合 ,注 重 人性 化 设计 ,同 时注 重环 保 节 能和 耐久 性 能 ;供应 成 套化 :提供 一 条 龙式 的成 套 产 品和一 条龙式 的服 务 。
煤 炭 是 山 西 的支 柱 行 业 ,但 目前 煤 炭 市 场 产 能
过 剩 的 局 面 已经 形 成 ,煤 炭 市 场 疲 软 ,并 且 山 西 的
煤 炭 行 业 重组 牵 一发 而 动 全 身 ,在 煤 炭 形 势 不 乐 观 的 情 形 下 ,煤 炭 机 械 制 造 业 受 到 的 影 响 也 显 而 易 见 。在 当前 的环 境 下 ,煤 机 装 备 制 造 企 业 的 经 济 形 势 恶 化 , 尤 其 是 资 金 回 笼 困 难 。 山 西 煤 机 公 司
。
西 省 内各大 煤 炭 集团并 立 足 省外 百 余家 煤矿 用 户 ,山 西煤 机公 司真 正跨入 了 国内刮板 机制 造业 的前 三强 ,没有 核心 技 术 、前沿 技
围 是 生 产 煤 矿 井 下 运 输 设 备 (刮 板 输 送 机 、转 载 机 、皮 带 输 送 机 、铸 石 刮 板 机 、人 车 矿 车 及 部 分洗 选 设 备 )。公 司 资 产l 2 亿 元 ,产 值 1 2 / 5元 ,现 有 员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及振兴对策研究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Tay a iest fTe h oo y S ca ce c sEdt n o r a iu nUnv ri o c n lg ( o ilS in e ii ) o y o
地 区经 济 的基础 和核 心 产 业 , 发 展 水 平 集 中反 映 其 了一 个 国家 和地 区 的综 合 实 力 。近 年 来 , 备 制 造 装 业 得 到 了山 西省委 、 省政 府 的高度 重视 , 已成为 山西 省继 煤炭 、 化 、 焦 电力 、 冶金之 后 的第 五大 支柱产 业 。 “ 十一 五 ” 间 , 西省 贯彻落 实《 期 山 国务 院关 于加 快振
*
收 稿 日期 :0 1l一8 2 1一l2
基 金 项 目 : 西 省 软 件 学研 究计 划资 助 “ 西 装 备 制 造 业 振 兴 政 策 研 究 ” 2 10 1 1—2 山 山 (0 0 4 0 70 )
划 》 一 系列政 策 的出 台 , 国装 备制 造业 发展 步伐 等 我
明显加 快 , 支柱产 业地 位进 一步 加强 , 部分产 品 的技 术 水平 和市 场 占有 率 已成 功跃 居 世 界 前 列 。但是 , 与 先进 国家 相 比 , 国装备 制造业 仍存 在诸 多不足 。 我 在 国民经济 领域 , 国 国产装 备 的市 场满 足 率 不 到 我 6 , 重 大技术 装备 领域这 一 比率更 低 。 O 在
制 造 业 尤其 是 装 备 制造 业 , 世 界 工业 化 进 程 在 中始终 发 挥 着 主体 作 用 , 1 9 如 9 9年 统计 数 字显 示 ,
世 界制 造业 的增 加 值 占世 界 GD P总 量 的 2 % , 1 从 主要 发达 国家 的工业 化 进 程 来 看 , 制 造 业 都 曾 达 其 到 GD P的 1 3以 上_ 。装 备 制 造业 为工 业 发 达 国 / 2 ] 家创 造 了巨 大 的物 质 财富 , 因此 , 这些 国家都不 断加 大对 装备 制造 业 的 投 入 。 比如 , 备 工 业 , 要 是指 资 本 品 制 主 造 业 , 为满 足 国 民经 济 各 部 门发 展 和 国家 安 全 需 是
山西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探讨
一 文 / 普光 侯
问题的提 出
装 备 制造 业 是一 个 国家和 地 区经 济 发展 的基 石 ,是 增 强国家和地 区竞争力 的基础 ,两 院院士宋健 指出 , “ 造业 制 不仅永远 是中 国这样 一个大 国的立国之本 ,也永远是 人类社 会的 ‘ 首席产 业 ’,一个没有 强大制造能力 的国家 ,永远 成
山西装备制 造业发展现状
1形 成 了一批具有优 势的企业和产品 .
山西省装备 制造 业是位列煤 炭、焦炭 、冶金 、 电力之后 的重要 产业部 门。经 过5 多年 的发展 ,山西装 备制造业 已形 0 成一批在 全 国同行业 具有 明显优 势的企业和产 品。太原重 型 机械集 团公司 、大同齿轮集 团公司、经纬纺机 山西分公 司、 太矿集 团公司 、大同机车厂 、中信机 电公 司、榆液集 团公司 等 企业在全 国同行业 中已占有 举足轻重 的地位 。太重集 团公
理 的集 中体现 。反观 山西装备制造 业的发展历史 和现状 ,经
过 几 十 年 的 发 展 , 目前 已 形 成 金 属 制 品 业 、 通 用 装 备 制 造
造
业 、电子及通讯装 备制造业等 门类 较全 的产 业体系 ,现 有规 模 以上企 业6 0 ,是 山西继煤 炭 、焦 化 、 电力 、冶金 之后 0家
全 处理 。指 出构建绿色供应 链对于我 国家 电制造 企业来说 ,
一
结
论
我 国作 为家 电业 制 造大 国 、消 费大 国及 出 口大 国 ,如
何恰 当处理社会经济 发展与低碳 经济转型 的关系 问题 , 已成
为社会普 遍关注 的重 大课题 。而 低碳发展 战略是一个 系统工 程 ,涉及家 电企业从 发展战略 到产 业链 的方方面面 。就 我 国 当前 的家 电制造业集 群发展看 ,还 需要一个较 长期 的发 展过
山西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分析
第 2 期 0
收稿 日期:0 10 — 4 2 1- 5 2
山 西 装备 制 造 产 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展 分 析
梁嫣 丽
(. 1 北京科技大学 , ,00 32 北京 10 8 ;.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 中心 , 山西太原 ,3 04 00 2 )
摘
要 : 备制 造 业 是 山西 转 型跨 越 发 展 的 重要 产 业 之 一 。 产 业 发展 的 角度 出发 。 装 从 对
态势 ,特别是 2 0 0 4年投资增长速度达到 159%,居全国第二 9. 4
位, 说明全省装备制造业 投资增长明显加快 。图 1 为山西装备制 造业投 资变化趋势图。
( ) 点 行 业 集 中度 明显 提 高 , 兴 行 业 逐 渐 兴 起 。从 行 业 4重 新
工业生产总值大幅增 加。到 20 09年底 , 全省共有规模 以上 的装
力、 占有率明显提高 , 为山西“ 成 十一五” 时期经济发展 的重点行
业。
企业个数, 个 51 58 0 7 6 9 ‘6 6 2 0 66 7 7 6 2 企业总产值/ 亿元 16 9 38 9 4 9 3 64 8 72 5 73 8 3 . 7. 8. 3. 3. 5. 6 8 6 8 5 3
长, 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 , 投资总额连年快 速增 长 ,09年全年 20 投资总额达到 了 1 2 4 8 . 亿元 , 20 年总投资额的 1. , 6 是 01 2 7倍 整 体产业实力大为增强。从 投资速度上看 , 2 0 除 0 2年和 20 0 8年以 外 ,0 1 20 2 0 - 0 9年装备制造业 的投资速度始终保 持高速增长 的
企业利税总额 Z元 65 1.4 2 . 4 . 4 .9 4 . . 3 97 82 07 5 31 0 6 7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2 山西省 装备 制造业 发展循 环经 济的路径
借鉴 国 内外 发展循 环经济 的成功 经验 ,山西省装 备 制
造业 实施循 环经 济发展模 式 的路 径可 以概括 为 以下几点 。
( )在微 观 企 业 层 面 ,大力 推 行 清 洁生 产 ,建立 小 1
循 环
于2 0多个 部 门 ,主要集 中在 原机 械 工 业 系统 、 电子 工业 系统 、军 工系统 、纺 织系统 、交通 系统 和铁道 系统 , 占全
就必 须深入 推 进 国 家循 环 经 济试 点 和 生 态 省 建设 试 点 工
原则 贯穿 整个 产 品生命 周期 。在整 个 循环 过 程 中 , “ 量 减 化 ” 的主体 部 分 在 于 企业 的产 品减 量 化设 计 ;再 利 用 和
再制造的主体部分在于建立废旧产品回收体系;再循环的 主体 在于 发展资 源再 生产业 。
源和能 源 、低 能耗 、少污染 的环境 友好 型材料 ,并在 生产
过程 中最大 限度地再 利用 回收材 料 ;第 三 ,在 生产 的每一
( 吨)
2 0 03 2 0 04 2 o 05 2o 06 2 0 07 2 0 08
2 o O 9
( 万吨)
29 9 41 33 5 19 3 03 2 5 4 84 3 5 4 36 1 1 349 9 8
作 ,继 续推进 节 能减排和 生态环 境保护 ,在各 行各业 中贯 彻循 环经济 的理念 ,为建 立 “ 型社 会 ”提 供经 济支持 。 两
1 山西装 备 制造业 发展循 环经 济现状
山西 省装备 制造 业是位 列我 省煤炭 、冶金 、 电力后 的
第 四大产 业 ,现 有 规 模 以上 企 业 5 9家 ,从 事 1 6 1大类 、 6 0中类 、2 6小类 、上千种 产 品的生产 和销售 ;分 别隶 属 4
“山西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重点与发展路径研究”调研之永济电机篇:创新成就新时速
发 投入 强 度仅 为2 . 2 %,即使是 投 入 强度 较 高的 仪器 仪 表及 文 化办 公 用 机 械 制造 业 、专用 设 备制 造业 和 电
械 企 业5 0 0 强 、电 机 行 业 2 0 强 ,连 续 多 年 荣获 全 国质 量效 益 型先 进 企
54
气 机械 及 器材 制 造 业 的投 入 强度 ,
也 没有 达N5 %的水 平 。永济 电机 公
政 策为 导 向 ,激 发 了 员工 技 术 创新
热情 ,为 建立 并 完 善技 术 创新 体 系
变 化进 行 了 调整 。在 完善 专 利管 理 制 度 的 同时 ,不 断 加 大激 励 力度 , 对 获 得职 务发 明专 利 的人 员 进行 奖 励 ,奖 励 金 额 由最 初 每项 2 千元 , 调整 到5 0 0 0 元 ,再 提 高 到 现 在 的 2 万 元 。对 获 得 实 用新 型 专 利 的 人 员 ,每 项 奖 励 金 额 由最 初 的 l 千 元 ,调 整到2 0 0 0 元 ,最 终提 高到 现 在 的5 0 0 0 元 。较 好地 激 发了 工程 技 术 人 员技 术 创新 和 申报 专 利 的积 极
股 份 公 司唯 一 的 电传 动装 置 专业 研
制企 业 ,也 是 我 国最 大 的机 车 、动 车牵 引 电传 动 装置 设 计制 造 基地 。
2 0 世 纪8 0 年 代 第 一次 技 术 引进
奠 定了 公 司发 展 的基 础 ,2 0 0 5 年 开
科 研投 入 实 现二 次刨 新 国 际上 普遍 认 为 ,研发 经 费投
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支撑 推动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
集 团公司年均增速达到了 3%,规模 由 “ 8 十五”初的 9 亿元 ,增长到 2 0 年 的 19 09 0 亿元 ,其最重要 的支 撑是 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科技投入 占销售收入 比达 5 %以上 ,新产 品产值率达 4 %以上 .国家认定 0
的企 业技 术 中心 排 名跃 升 为第 1 3位 。省 内装备 制 造 业 近年 来 的优 胜劣 汰 .兼并 重 组 .也 充分 证 明 了这一 点 。什 么 时期 自主创新 能 力强 ,企 业 发展 就快 ;反之 故 步 自封 ,因循 守 旧 ,企 业不 仅 没有 前 途 ,甚 至会 被 淘汰。 企业 作 为市 场竞 争 的 主体 ,只 有切 实把 技 术进 步摆 在 优先 发 展 的战 略地 位 。把 提 高 自主 创 新能 力作 为 企业 发展 的战 略基点 和 核 心要 素 ,坚持 自主创新 、重 点跨 越 、支 撑发 展 、引领未 来 的 方针 ,着力 提 升原 始
关于提高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 、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
命性 突破 密切 相关 。创 新能 力则 是企 业核 心竞 争力 的最 重要 体 现 ,纵 观太 原重 型 机械集 团公 司 6 0年 的发展 历程 ,每 一次 的重 大技 术进 步和 产 品创 新 都会 带来 企业 的大 发展 。太 原重 型机 械集 团公 司 是 15 新 中 国 90年
地 、中西部 现代 物 流 中心 和 生产 性 服务 业 大省 ,早 日建成 中 部 地 区经 济强 省 和文 化 强省 ,实现 经济 社 会 又好 又快 发展 指
明 了方 向 ,也 为 山西 省 装 备 制 造 业 向高 端 延 伸 ,从 高 端 切
山西本地机械设施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山西本地机械设施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山西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也是机械设备制造业的核心区域之一。
本文将分析山西本地机械设施的发展现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1 本地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山西拥有多家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涉及领域包括冶金、煤炭、电力、建筑等。
其中,煤炭设备制造业在山西的地位较为突出。
山西作为中国煤炭的主产区,煤炭设备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推动了本地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1.2 其他工业行业对机械设备的需求除煤炭行业外,山西还有冶金、电力和建筑等行业对机械设备有较大需求。
随着山西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机械设备的需求增长。
1.3 机械设施装备水平的提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山西本地机械设备制造业逐渐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
一些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1.4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山西本地机械设备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企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品的研发能力不足。
其次,行业内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利润相对较低。
此外,环保要求的提升也对机械设备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未来趋势分析2.1 技术创新的推动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自动化、绿色环保已经成为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山西本地机械设备制造业应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2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山西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结构由传统的煤炭和重化工向高新技术和绿色产业转变。
机械设备制造业应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对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设备供应。
2.3 国家政策的支持随着国家对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强调,山西本地机械设备制造业有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鼓励。
国家将加大对技术创新、设备升级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2.4 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山西本地机械设备制造业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山西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重点与发展路径研究”调研之大同机车篇:故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的佼佼者
的 设计 技术 ,然后 实 施技 术 改造 和 工 艺 流程 再造 ,从等 离 子数 控 切割
是 中 国北 车 股
的 数 字化 备料 、焊接 机械 手 的优 质
焊 接 到数 控加 工 中 心的 精确 加 工 、
份 有 限 公 司 的 全 资 子 公 司 。公 司
前 身 是 大 同 机 车 厂 , 始 建 于
署了 “ 中 白货 运 l 型 ”大 功 率 交 流 传 动 电 力 机 车 合 同 ,明 斯 克 时 I ' n J
2 0 1 2 年l 0 月3 1 日1 2 时 ,同车 公 司 将
用 ” ,而是 以知其 然 并要 知 其所 以 然 的钻 研精 神 ,深入 消化 吸 收转 让
中 白l 型 大 功 率 电力 机 车 向 白俄 罗 斯铁 路 交付 。中 国制 造 的大 功率 交
新 相 结 合 ,着 力 提 高 自身 创 新 能
力 ,快 速 搭 建起 具 有世 界一 流水 平 的 电力机 车 再创 新 平 台 。并 且 ,在 关 键 技术 引进消 化 吸 收 与国 产化 取 得 阶 段性 成 果 的基 础 上 ,同车 公 司 还 联 合相 关 科研 院 校 建立 了 自己 的
思想 ,铁道 部 确定 了实施 我 国铁 路
装备 现 代化 的 具体 方 案 。作 为铁 道 部机 车 车辆 装 备现 代 化 的重 点 扶持
企业 ,同车 公 司 瞄准 世 界铁 路装 备
技 术制 高 点 ,以全球 视 野谋 划 和推
5 2
动 创新 ,锁定 当 今 国 际上 最先 进 、 最 成熟 、最可 靠 的技 术 ,进 行 引进
消 化吸 收 再创 新 ,一开 始 它就 站 在
基于区位商的山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
W U a - a Xi o y n
ABS TRACT: c — e h a c i e a e i o t n n u n e o h e eo me to n e p ie a r s n , n o h mia S i tc r h v s h v mp r ti f e c n t e d v l p n f t r rs tp e e t a d fr c e c l a l e
高等 问题 。面对 国内外市场 的机遇 与挑 战, 如何实现 良性装备 制
经济转型 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经过 5 0多年的发展 , 山西省装备 制造业 已形 成一 批在全 国 同行 业 中具有 比较优势 的企 业 和产 品。2 1 年 底 , 00 全省共有 规模 以上装备制造 业企 业 7 1 , 4 家 从事 七大类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其中 , 太原重型机械集 团公 司生产的
id s yi hc e et cu is ao oio ,h l o it hac i s s r p r n. hs a e x o n s n u t w iht s o c pe m jr s i ter e f c-e rhv ei ot tT i p p r p u d r n ht a p tn o s c e i mo m a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曾经是工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在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相对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
“十五”期间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全国的格局来看,发展依然滞后,问题比较突出。
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多年来经历了一个从领先到落后的发展过程,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十一五”时期制定和实施科学可行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一)发展历程概述山西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被确定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这一方面是由于山西的资源禀赋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山西装备制造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条件。
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最早起始于太原机器局,于1898年创办,这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
到了1937年山西已经有了36个企业,成为当时全国机械工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太原也是全国机械工业集中的中心城市之一。
解放前夕,山西解放区有21个大厂,44个分厂,有职工2万多人,是全国解放区中职工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机械工业地区。
另外当时由阎锡山创办的西北实业公司有52个工厂,有职工2万多人,也是全国机械工业较为集中的地区。
在解放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都把山西作为全国装备制造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地区。
如在“一五”时期由苏联对我国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山西有16项,占到了38.4%。
从2O世纪6O年代初到7O年代末,山西又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大三线”、“小三线”加起来山西有5O多项,从而使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得以较快地发展。
据有关资料显示,山西装备制造业在发展最快的1971年曾经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左右,成为当时山西工业的第一大行业。
在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仍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5%,仅次于煤炭业。
在这一时期,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可以说是处于全国上游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初,按全国分工的战略布局要求,山西被确定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此后煤炭生产被突出,其他工业发展相对受到影响,装备制造业也在其中。
尽管从统计数据上看,在1984~1990年的6年间,机械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仍然保持在2O%左右,并且仍是山西第二大产业,但与全国相比则明显落后了。
1991年,山西机械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第23位,固定增产净值为第21位,实现利税为第28位。
到2O世纪9O年代末,由于全国机械装备市场相对饱和,市场放开,山西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力量薄弱,产品竞争力下降,使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陷入困境,产品产量大幅下滑。
据统计,在1990~2000年的1O年间,山西15种主要装备制造业产品,除交流电动机、汽车、机车、起重设备、变压器等产品产量增加外,其余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到2001年底,山西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的企业为491家,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15%;全省装备制造业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9亿元,为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工业增加值4O亿元,为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实现销售收入131亿元,占全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总额的1O%;实现利税总额8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5%,为山西煤炭、电力、冶金后的第四大产业。
从2000年到2004年,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我省装备制造业总体上也出现了转机,主要装备制造业的产量大多由减产转为增产(如矿山设备、锻压设备、工业锅炉、气体压缩机、金属切削机床及轴承等)或增产速度继续加快(如起重设备、交流电动机及泵等),但有的行业却由增产转为减产(如汽车、变压器)或保持较大的减产速度(如小型拖拉机和内燃机)。
到2004年底,我省共有装备制造企业742个,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14.8%;全省装备制造业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0.7亿元,为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2%;工业增加值86.7亿元,为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3%;实现销售收入301.2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总额的8.2%;实现利税总额14.4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2.7%,仍然为山西煤炭、电力、冶金后的第四大产业。
(二)现状分析尽管装备制造业在我省居于第四大产业的位置,但从1998年~2004年,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在我省整个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均低于10%,而且表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
可见,我省装备制造企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装备制造业在山西是位于第四的主要产业,但山西装备制造业在全国所占比重已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与一些装备制造业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2001年山西装备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及利税等四项指标分别仅为全国的0.69%、0.72%、0.64%、0.45%;同时主要装备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也较低,如矿山设备产品产量仅占全国的1.3%,化工设备产品产量仅占全国的0.86%,内燃机仅占全国的0.23%,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仅占全国的0.37%,汽车产量仅占全国的0.05%。
山西与全国一些装备制造业较为发达的省份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如2000年广东、江苏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分别为2887亿元和2808亿元,山西仅为132亿元,广东、江苏两省是山西的2O多倍。
另外,从装备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工业人数的比重,装备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上,也可以看出,山西装备制造业规模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4年,我省共有装备制造企业742个,工业总产值为310.69亿元,工业增加值为86.71亿元,利润总额为3.89亿元,利税总额为14.42亿元;其中共有208个亏损企业,占全省装备制造企业总数的28.0%,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98亿元。
国有控股的装备制造企业共有307个,工业总产值为193.92亿元,工业增加值为53.23亿元,利润总额为2.03亿元,利税总额为8.23亿元。
其中亏损企业104个,占全省国有控股装备制造企业的33.9%,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80亿元。
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的装备制造企业共有31个,工业总产值为25.97亿元,工业增加值为8.00亿元,利润总额为0.88亿元,利税总额为2.16亿元;其中亏损企业10个,占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的装备制造企业总数的32.3%,亏损企业亏损额为0.43亿元。
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共有95个,工业总产值为217.56亿元,工业增加值为59.15亿元,利润总额为3.17亿元,利税总额为 10.07亿元;其中亏损企业29个,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16亿元。
2005年,我省共有装备制造企业578个,工业总产值为388.89亿元,工业增加值为96.20亿元,利润总额为8.39亿元,利税总额为19.74亿元;其中共有159个亏损企业,占总数的27.5%,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19亿元。
根据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中心和国家统计局工交司“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评价和分析”课题研究,综合考察我国区域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指数,山西省处在第二梯队,排全国第十一。
尽管制造业的概念比装备制造业大,但也说明我省制造业在落后的同时,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优势和思路。
在振兴“山西制造”的征途上,从来就不乏积极的探索。
以汽车制造为例,上世纪抗战时期山西就开始了汽车的组装,五十年代仿制“嘎斯”,七十年代,生产出“解放”,八十年代与二汽联合开发生产EQ135重型载货汽车。
到上世纪末,全省改制、改组、改造完善了齿轮、液压、机械等一大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通过引进技术,自主研发,业已形成发动机、变速箱、车桥三大核心零部件总成的专业生产和研发能力。
以大同齿轮厂为例,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变速箱更是在全国独领风骚。
以生产重汽著名的东风汽车公司,有80%的变速箱来自大齿集团。
山西煤机制造公司坚持走数字化高科技路子,短短几年,年产值由300多万元发展到3亿元,跨入中国机械工业500强,成为国内生产刮板机和皮带运输机的骨干企业之一。
就整个机械制造业而言,山西尚有许多骄傲。
以太重为代表的重型机械,一直活跃在“中国制造”的舞台:“神五”“神六”发射塔架、三峡大坝2000吨巨型起重机。
2003年初,由山西华宇集团牵头的“华宇重汽”项目就已浮出水面。
很快,华宇集团在上海成立了华宇重汽研究中心,第一辆自卸车和牵引车随后下线,年产2.3万辆重型卡车。
我省的装备制造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发挥资源、技术、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已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和企业,军地资源整合已见雏形。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经纬纺机山西分公司、大同齿轮集团公司、大同机车厂、太矿集团公司、榆液集团公司、中信机电公司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太重集团公司生产的大型起重机、大型挖掘设备、油膜轴承,永济电机厂生产的内燃机牵引电机,经纬纺机山西分公司生产的细纱机,榆液集团公司生产的高技术液压系统等30多种机械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民营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已占到全省机械行业的40%,成为装备制造业新的生力军;一批大型、特种、高中档铸锻件、汽车零部件、铝合金及镁合金压铸件及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一批新产品正逐渐向新型化、数字化、规模化发展,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发展速度连年以超过15%的高速增长。
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省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行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我省发展速度慢,缺乏龙头企业,缺乏带动性和规模效应强的整机产品、系列产品和成套产品。
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弱等制约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问题。
1、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值率低。
从全国情况看,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 1/5,日本的1/4强;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远低于美国的49%、德国的48.5%。
2004年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7.9%,全员劳动生产率不足5万元/人年,大多行业只有2~3万元/人年。
2005年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也仅为24.7%,全员劳动生产率除了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6万元/人年外,其余行业均低于5万元/人年。
2004年我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7.9%,不仅明显低于其它行业,而且也低于整个制造业31.28的增加值率水平。
2005年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降为24.7%,资产贡献率普遍偏低。
2、在产业结构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装备制造业薄弱,结构不尽合理;资本结构单一,外商资本比重较低,民营经济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