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4-2.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练习

合集下载

工程应用化学 第二章反应速率

工程应用化学 第二章反应速率

发生作用而生成产物的反应
(1) SO2Cl2 SO2 + Cl2
(2) 2NO2 2NO + O2
单分子反应
双分子反应
(3)
NO2 + CO NO + 2CO2 双分子反应
实验证明以上三个反应均为一步碰撞完成的,均 为基元反应.
速率方程与速率常数
质量作用定律
1836 年,瓦格(Woage, P.)等
14C
常用于文物的年代测定 常用于地球的年龄测定
238U
238U
232Th 60Co
232Th
60Co
是半衰期最长的同位素
是医用放射性同位素
2.3
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1.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温度升高: (1)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单位时间内的碰撞频率增加 (2)系统的平均能量增加,分子的能量分布曲线明显右移, 增加 了活化分子百分数。 1884年 荷兰人范特霍夫
f Hmθ / (kJmol1) Smθ / (Jmol1 K1)
–110. 5 91. 3 197. 7 210. 8
–393. 5 213. 8
0 191. 6
r Hmθ = [–393. 5 – (–110. 5) – 91. 3] kJmol1 = –374. 3 kJmol1
2.3.2 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碰撞理论
只有具有足够能量的反应物分子的碰撞才有可能发 生反应。这种能够发生反应的碰撞叫有效碰撞。 那些具有足够高能量,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 为活化分子,要使普通分子成为活化分子所需最小能量 称为活化能。 发生反应的有效碰撞的分子,还必须沿着特定的 方向碰撞。

化学反应工程练习题解答

化学反应工程练习题解答

第一章习题1有一反响在间歇反响器中进行,经过8min 后,反响物转化掉80%,经过18min 后,转化掉90%,求表达此反响的动力学方程式。

解2A A min 18A0min 8A0AA A0d d 219.019.0181)(218.018.081)(11kc tc kc kc x x c kt =-=-⋅==-⋅=-⋅=为假设正确,动力学方程 2在间歇搅拌槽式反响器中,用醋酸与丁醇生产醋酸丁酯,反响式为:()()()()S R B A O H H COOC CH OH H C COOH CH 2943SO H 94342+−−→−+反响物配比为:A(mol):B(mol)=1:4.97,反响在100℃下进行。

A 转化率达50%需要时间为24.6min ,辅助生产时间为30min ,每天生产2400kg 醋酸丁酯〔忽略别离损失〕,计算反响器体积。

混合物密度为750kg·m -3,反响器装填系数为0.75。

解3313111111i 1.2m 0.750.8949总体积反应0.8949m 0.910.9834有效体积反应0.91hr6054.6折合54.6min 3024.6总生产时间hr 0.9834m 750737.5换算成体积流量hr 737.5kg 634.1103.4总投料量hr 634.1kg 744.97724.1B 4.97:1B :A hr 103.4kg 601.724折算成质hr 1.724kmol 0.50.862的投料量A ,则50%转化率hr 0.862kmol 116100hr 100kg 2400/24R 116 74 60 M S R B A ==⨯==+=⋅=+⋅=⨯⨯=⋅=⨯⋅=⋅=⋅=+→+-------器器投料量则量流量产量3反响(CH 3CO)2O+H 2O →2CH 3COOH 在间歇反响器中15℃下进行。

一次参加反响物料50kg ,其中(CH 3CO)2O 的浓度为216mol·m -3,物料密度为1050kg·m -3。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完整目录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完整目录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完整目录1.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 1.1 化学的研究对象- 1.2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1.3 元素与化合物- 1.4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2.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2 反应速率与平衡- 2.3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3. 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3.1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3.2 元素周期律的发展- 3.3 原子与离子4. 第四章:化学键与化合价- 4.1 化学键的本质- 4.2 离子键- 4.3 共价键- 4.4 金属键与金属结构5. 第五章: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5.1 物质的三态- 5.2 气体的性质- 5.3 溶液的性质- 5.4 固体的性质6. 第六章:溶液与酸碱- 6.1 溶液的分类与浓度- 6.2 酸碱中和反应- 6.3 酸碱溶液的制备与应用7.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 7.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7.2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 7.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8. 第八章:化学量与化学计量- 8.1 化学量的概念与计算- 8.2 化学计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8.3 化学计量在纯净制备中的应用9. 第九章:原子核与放射性- 9.1 原子核的组成- 9.2 放射性与放射性衰变- 9.3 放射性的应用与危害10. 第十章:化学反应动力学- 10.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计算- 10.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0.3 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11. 第十一章:化学平衡- 11.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11.2 平衡常数与平衡常数计算- 11.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2. 第十二章:酸碱与盐- 12.1 酸碱的性质与定义- 12.2 酸碱中和反应与盐的性质- 12.3 酸碱指示剂与pH值13. 第十三章:溶液的浓度与溶度平衡- 13.1 溶液的浓度计算- 13.2 溶度平衡的基本概念- 13.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4. 第十四章:电化学基础- 14.1 电导性与电解质- 14.2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14.3 电化学反应与电池15. 第十五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5.1 金属元素与金属的性质- 15.2 金属的提取与应用- 15.3 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16. 第十六章:有机化学基础- 16.1 有机物的特点与分类- 16.2 烃类与炔类- 16.3 醇类与酚类17. 第十七章:有机功能化合物- 17.1 醛与酮- 17.2 羧酸与酯- 17.3 脂肪族化合物与芳香族化合物18. 第十八章:高分子化合物- 18.1 高分子化合物的特性- 18.2 塑料与纤维- 18.3 橡胶与天然高分子19. 第十九章:化学反应原理与反应机制- 19.1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机理- 19.2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19.3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20. 第二十章:化学实验与化学计算- 20.1 化学实验与数据处理- 20.2 化学计算与化学方程式推导- 20.3 化学计算与物质的计算。

(完整版)反应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完整版)反应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1 绪论1.1在银催化剂上进行甲醇氧化为甲醛的反应:进入反应器的原料气中,甲醇:空气:水蒸气=2:4:1.3(摩尔比),反应后甲醇的转化率达72%,甲醛的收率为69.2%。

试计算(1)(1)反应的选择性;(2)(2)反应器出口气体的组成。

解:(1)由(1.7)式得反应的选择性为:(2)进入反应器的原料气中,甲醇:空气:水蒸气=2:4:1.3(摩尔比),组分摩尔分率y i0 摩尔数n i0(mol)CH32/(2+4+1.3)=0.2740 27.40OH空气4/(2+4+1.3)=0.5479 54.79水 1.3/(2+4+1.3)=0.1781 17.81总计 1.000 100.0A P出口甲醇、甲醛和二氧化碳的摩尔数n A、n P和n c分别为:n A=n A0(1-X A)=7.672 moln P=n A0Y P=18.96 moln C=n A0(X A-Y P)=0.7672 mol结合上述反应的化学计量式,水(n W)、氧气(n O)和氮气(n N)的摩尔数分别为:n W=n W0+n P+2n C=38.30 moln O=n O0-1/2n P-3/2n C=0.8788 moln N=n N0=43.28 mol组分摩尔数(mol)摩尔分率%7.672 6.983CH3OH18.96 17.26HCHOH2O 38.3 34.87CO2 0.7672 0.6983O2 0.8788 0.7999N2 43.28 39.392 反应动力学基础2.4在等温下进行液相反应A+B→C+D,在该条件下的反应速率方程为:若将A和B的初始浓度均为3mol/l的原料混合进行反应,求反应4min时A的转化率。

解:由题中条件知是个等容反应过程,且A和B的初始浓度均相等,即为1.5mol/l,故可把反应速率式简化,得由(2.6)式可知代入速率方程式化简整理得积分得解得X A=82.76%。

2.6下面是两个反应的T-X图,图中AB是平衡曲线,NP是最佳温度曲线,AM是等温线,HB是等转化率线。

高二【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2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课件

高二【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2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课件

• 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不够,还需考虑如何尽可能多 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
高温、高压
N2 + 3H2 催化剂
2NH3
正向: N2 + 3H2 2NH3
逆向:2NH3
N2 + 3H2
合成氨反应中有关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想一想
任何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存在反应的 限度。达到限度时,反应就停止了吗?
N2 +
A. 单位时间内消耗 a mol N2,同时生成 2a mol NH3
B. H2的消耗速率等于N2生成速率的3倍
H2的消耗速率= N2消耗速率的3倍
练一练 N2(g) + 3H2(g)
2NH3(g)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
应,以下哪些选项可以判断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A. 单位时间内消耗 a mol N2,同时生成 2a mol NH3
B. H2的消耗速率等于N2生成速率的3倍 C. 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D.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再变化
E.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练一练 N2(g) + 3H2(g)
2NH3(g)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
应,以下哪些选项可以判断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A. 单位时间内消耗 a mol N2,同时生成 2a mol NH3
应,以下哪些选项可以判断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A. 单位时间内消耗 a mol N2,同时生成 2a mol NH3
B. H2的消耗速率等于N2生成速率的3倍
练一练 N2(g) + 3H2(g)
2NH3(g)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主要因素包括:
1. 反应物浓度:一般来说,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在单位时间内,浓度越高的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碰撞的机会越多,从而引发更多的反应。

2. 温度: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碰撞频率越高,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3. 催化剂:催化剂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不同的催化剂对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效果,因此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对提高反应速率非常重要。

4. 压力:对于某些反应,压力的改变也会影响反应速率。

一般来说,压力越高,气体分子的浓度越高,碰撞频率越高,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5. 反应物表面积:反应物的表面积越大,与催化剂接触的机会越多,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因此,在实验室中,常常将固体反应物研磨成粉末以提高其表面积。

6. 光照:某些光化学反应需要光照才能进行,光的强度和波长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7. 化学键:化学键的能量和稳定性也会影响反应速率。

键能越低,稳定性越差,反应速率越快。

8. 反应物表面的性质:对于发生在固体表面或液体表面的反应,
表面的性质可能会影响反应速率。

例如,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可能会影响其催化活性。

这些因素通常相互影响,有时甚至是相互制约的。

因此,在实际的化学实验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反应条件和要求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获得最佳的反应效果。

《医用基础化学》平时作业(含新答案)

《医用基础化学》平时作业(含新答案)

医用基础化学平时作业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分校、工作站:教学班: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制医用基础化学第1次平时作业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掌握第一、二和三章的有关概念及一些常见计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配制300ml 0.10mol L-1NaOH(M r=40)需称取固体NaOH的质量为(A)(A)1.2g (B)1.2mg(C)4.0g (D)4.0mg(E)12 .00g2.人体血液中平均每100 ml中含有19mg K+(M=39),则血液中K+的浓度是(D)(A)0.49 mol • L-1(B)4.9 mol • L-1(C)4.9×10-2 mol • L-1(D)4.9×10-3 mol • L-1(E)4.9×10-3 mmol •ml-13.中和50ml 0.20mol• L-1HCl溶液,需要某NaOH溶液25ml,该NaOH溶液的浓度是(C)(A)0.1mol /L(B)0.2mol /L(C)0.4mol /L(D)0.8mol /L(E)2.0 mol /L4.血红细胞置在下列哪个溶液中,将会引起溶血(细胞破裂)现象(D)(A)9.0g •L-1 NaCl (B)90.0g •L-1NaCl (C)50.0g •L-1葡萄糖(D)生理盐水的10倍稀释液(E) 100.0g •L-1葡萄糖溶液5.会使红细胞发生皱缩的溶液是(E)(A)1.0g·L-1NaCl(Mr=58.5) (B)10.0g·L-1CaCl2·2H2O(Mr=147)(C)12.5g·L-1NaHCO3(Mr=84.0) (D)9.0g·L-1NaCl(Mr=58.5)(E)112g·L-1C3H5ONa(Mr=80)6.在室温下把青蛙的筋肉细胞放在0.2mol/LNaCl水溶液中,观察到细胞皱缩,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C)(A)细胞内液的渗透浓度大于NaCl水溶液的渗透浓度(B)NaCl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液的浓度(C)NaCl水溶液的渗透浓度大于细胞内液的渗透浓度(D)两者的浓度相等7.当AgNO3的稀溶液与KI的稀溶液混合时,若AgNO3溶液过量,所形成溶胶的胶团和胶粒分别带(C)(A)正电荷负电荷(B)负电荷正电荷(C)电中性正电荷(D)电中性负电荷8.溶胶可暂时稳定存在的主要因素有(B)(A)布朗运动(B)胶粒带电(C)胶粒扩散(D)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9.对于胶团[(AgI)m ·nAg+·(n-x)NO3-]x+·xNO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 )(AgI )m 是胶核 (B ) Ag +为吸附离子 (C ) NO 3-为反离子(D ) m = n + x (E )[(AgI )m ·nAg + · (n-x)NO 3-]x+为胶粒10.将0.01mol/LAgNO 3溶液与0.10mol/LKI 溶液等体积混合制备AgI 溶胶,下列电解质中对该溶胶聚沉能力最强的是( B )(A )K 2SO 4 (B )Al(NO 3)3 (C )MgCl 2 (D )K 3[Fe(CN)6] (E )NaCl11.关于活化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活化能越大,反应速度越大 (B )反应速度相同的反应,活化能一定相同(C )活化能越小,一般反应速度越快 (D )正、逆反应的活化能相同(E) 活化能是活化分子具有的能量12.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在于( A )(A )降低了活化能 (B )增加了分子间碰撞 (C )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D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E )增大了活化分子的分数13.某温度下,下列反应已达平衡:CO(g)+H 2O(g) === CO 2(g) +H 2(g) (放热反应),为提高CO 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方法是( A )(A )通入更多的水蒸气 (B )增加体系的总压力 (C )加入催化剂(D )降低体系的总压力 (E )升高体系的温度14.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E )(A )升高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B )降低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C )温度改变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D )改变浓度可引起平衡的移动,故K 也随之发生改变(E )改变浓度可引起平衡的移动,但不会改变K15.已知HCN 的Ka = 5.0×10-10 mol/L ,则CN -的碱常数Kb 为( D )(A )5.0×10-14 (B )5.0×10-10 (C ) 2.0×10-6 (D )2.0×10-5 (E )2.0×10-416.往氨水溶液中加入一些固体NH 4Cl ,会使( B )(A )溶液PH 增大 (B )溶液PH 减小 (C )溶液PH 不变(D )NH 3的Kb 增大 (E )NH 3的Kb 减小17.由等体积的HX 和NaX 组成的缓冲体系,如果HX 的电离常数Ka=10-5,则此缓冲溶液的PH 值为( B )(A ) 7 (B )5 (C )8 (D )9 (E )1418.将0.10mol/L 的HAc 溶液加水稀释至原体积的二倍时,其[ H +]和PH 值的变化趋势各为( B )(A )增加和减小 (B )减小和增大 (C )减小和减小(D )为原来的一半和增大 (E )为原来的一倍和减小19.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在化学反应NH 3+H 2O =NH 4++OH -中,属于酸的物质是( B )(A ) NH 3和H 2O (B )NH 4+和H 2O (C )NH 4+和OH- (B ) (D )NH 3和OH - (E )NH 3和NH 4+20.若要制备PH=7的缓冲溶液,较为合适的缓冲对是( D )(A )甲酸钠和甲酸 (Ka=1.8×10-4) (B )醋酸钠和醋酸 (Ka=1.8×10-5 )(C )氯化铵和氨水 (Kb=1.8×10-5 ) (D )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钠 (Ka=6.3×10-8)21.有一难溶强电解质M 2X ,其溶度积Ksp 和其在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度S 的关系式为( E )(A )S =Ksp (B )S=SP K (C )S=3Ksp (D )S=32/Ksp (E )S=34/Ksp22.有一难溶强电解质Fe 2S 3,其溶度积Ksp 表达式是( D )(A )Ksp =[Fe 3+] [S 2-] (B )Ksp =[Fe 23+] [S 32-](C )Ksp =[2Fe 3+]2 [3S 2-]3 (D )Ksp =[Fe 3+]2[S 2-]3 (E )Ksp =2[Fe 3+]2 •3[S 2-]323.250C 时CaCO 3饱和溶解度为9.3 ⨯ 10-5mol/L ,则CaCO 3的溶度积Ksp 为( A )(A)8.6×10-9(B)9.3×10-5(C)1.9×10-5(D)9.6×10-2(E)1.9×10-4 24.25℃时PbI2的Ksp为8.49×10-9则其饱和溶液I-浓度约为(C)(A)2.04×10-3 mol/L(B)4.08×10-3 mol/L(C)2.57×10-3 mol/L(D)1.28×10-3 mol/L(E)3.03×10-3 mol/L25.250C时Ag2CrO4饱和溶液中,[CrO42-]=6.0×10-5mol/L,则Ag2CrO4的溶度积Ksp为(C)(A)6.6×10-9(B)2.2 ×10-13(C)8.64×10-13 (D)5.4×10-14(E)1.9×10-10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100ml 0.1mol/LH2SO4(Mr=98)溶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是_0.01_mol,质量浓度是_9.8g/L_。

常用金属材料中各种化学成分对性能的影响 (2)

常用金属材料中各种化学成分对性能的影响 (2)

常用金属材料中各种化学成分对性能的影响.生铁:生铁中除铁外,还含有碳、硅、锰、磷和硫等元素。

这些元素对生铁的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

碳(C):在生铁中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游离碳(石墨),主要存在于铸造生铁中,另一种是化合碳(碳化铁),主要存在于炼钢生铁中,碳化铁硬而脆,塑性低,含量适当可提高生铁的强度和硬度,含量过多,则使生铁难于削切加工,这就是炼钢生铁切削性能差的原因。

石墨很软,强度低,它的存在能增加生铁的铸造性能。

硅(Si):能促使生铁中所含的碳分离为石墨状,能去氧,还能减少铸件的气眼,能提高熔化生铁的流动性,降低铸件的收缩量,但含硅过多,也会使生铁变硬变脆。

锰(Mn):能溶于铁素体和渗碳体。

在高炉炼制生铁时,含锰量适当,可提高生铁的铸造性能和削切性能,在高炉里锰还可以和有害杂质硫形成硫化锰,进入炉渣。

磷(P):属于有害元素,但磷可使铁水的流动性增加,这是因为硫减低了生铁熔点,所以在有的制品内往往含磷量较高。

然而磷的存在又使铁增加硬脆性,优良的生铁含磷量应少,有时为了要增加流动性,含磷量可达1.2%。

硫(S):在生铁中是有害元素,它促使铁与碳的结合,使铁硬脆,并与铁化合成低熔点的硫化铁,使生铁产生热脆性和减低铁液的流动性,顾含硫高的生铁不适于铸造细件。

铸造生铁中硫的含量规定最多不得超过0.06%(车轮生铁除外)。

2.钢:2.1元素在钢中的作用2.1.1 常存杂质元素对钢材性能的影响钢除含碳以外,还含有少量锰(Mn)、硅(Si)、硫(S)、磷(P)、氧(O)、氮(N)和氢(H)等元素。

这些元素并非为改善钢材质量有意加入的,而是由矿石及冶炼过程中带入的,故称为杂质元素。

这些杂质对钢性能是有一定影响,为了保证钢材的质量,在国家标准中对各类钢的化学成分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1)硫硫来源于炼钢的矿石与燃料焦炭。

它是钢中的一种有害元素。

硫以硫化铁(FeS)的形态存在于钢中,FeS和Fe形成低熔点(985℃)化合物。

华彤文《普通化学原理》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化学反应速率)【圣才出品】

华彤文《普通化学原理》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化学反应速率)【圣才出品】

第7章化学反应速率(一)思考题1.对基元反应A十2B→3C,若,则反应速率v=?答:由题意得=3×10-3mol·dm-3·s-1=1×10-3mol·dm-3·s-12.一个反应在相同温度及不同起始浓度的反应速率是否相同?速率常数是否相同?转化率是否相同?平衡常数是否相同?答:一个反应在相同温度及不同起始浓度的反应速率不一定相同,速率常数相同,转化率不同,平衡常数相同。

3.一个反应在不同温度及相同的起始浓度时,速率是否相同?速率常数是否相同?反应级数是否相同?活化能是否相同?答:一个反应在不同温度及相同的起始浓度时,速率不一定相同,速率常数不同,反应级数相同,活化能相同。

4.是不是任何一种反应的速率都随时间而变?答:不是任何一种反应的速率都随时间而变。

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与浓度无关,是一种匀速反应,其速率不随时间而变。

5.哪一级反应速率与浓度无关?哪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与浓度无关?答: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与浓度无关;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与浓度无关。

6.零级、一级、二级、三级反应的速率常数k的量纲是不同的,它们各是什么?答:零级反应的速率常数k的量纲为mol·dm-3·s-1;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k的量纲为s-1;二级反应的速率常数k的量纲为mol-1·dm3·s-1;三级反应的速率常数k的量纲为mol-2·dm6·s-1。

7.若正向反应活化能等于15kJ·mol-1,逆向反应活化能是否等于-15kJ·mol-1?为什么?答:逆向反应活化能不等于-15kJ·mol-1。

这是因为逆反应的活化能=正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的焓变。

8.催化剂对速率常数、平衡常数是否都有影响?答:(1)催化剂对速率常数有影响。

正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增大速率常数;负催化剂能减慢反应速率,减小速率常数。

初中化学反应速率计算题(附答案)

初中化学反应速率计算题(附答案)

初中化学反应速率计算题(附答案)
1. 问题描述
某化学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以下反应:
2HCl + Na2S → 2NaCl + H2S
反应开始时,加入100毫升盐酸和30克硫化钠。

在5分钟后,小明测得盐酸溶液的体积变化情况如下:
请根据上述数据,计算该化学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并给出计
算步骤。

2. 答案
利用上述数据,我们可以计算该化学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

平均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为:
平均反应速率= ΔC/Δt
其中,ΔC是反应产物的浓度变化,Δt是反应时间的变化。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盐酸溶液体积的变化: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得到盐酸溶液体积的变化率:
因此,该化学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5 ml/min。

以上就是如何计算初中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及答案。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提问。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目录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目录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下册目录1. 第一章: 金属与非金属- 1.1 金属的基本性质- 1.2 金属的制备和应用- 1.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4 非金属的基本性质- 1.5 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与应用2. 第二章: 酸、碱和盐- 2.1 酸和碱的初步认识- 2.2 酸、碱的常见性质和实验室常用仪器- 2.3 酸和盐的常见性质- 2.4 金属氧化物与酸的性质- 2.5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3. 第三章: 燃烧与火灾- 3.1 燃烧的条件和种类- 3.2 热与能的转化- 3.3 火灾的危害与防控- 3.4 燃烧与环境保护4. 第四章: 常见气体- 4.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4.2 氧气的制法和性质- 4.3 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 4.4 氢气的制法和性质- 4.5 气体的常见性质和实验室常用仪器5. 第五章: 溶液- 5.1 溶液的基本概念- 5.2 溶液的浓度- 5.3 溶质与溶解度- 5.4 溶液的分离与回收6. 第六章: 电和化学反应- 6.1 电和电流的认识- 6.2 电学常识和电路图- 6.3 钢铁的性质和应用- 6.4 电解和化学反应7. 第七章: 酸碱中和与盐类的反应- 7.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7.2 盐类的制备和性质- 7.3 盐类与水的关系- 7.4 盐类的应用- 7.5 盐的分类8. 第八章: 金属- 8.1 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8.2 金属元素的合成和性质- 8.3 金属与冶炼- 8.4 金属的防护与应用9. 第九章: 卤素与氢- 9.1 卤素的基本情况和反应- 9.2 卤化钠的制法和性质- 9.3 氢气的制法和性质- 9.4 卤素酸的制法和性质10. 第十章: 纯净水制备和鉴定- 10.1 纯净水的制备- 10.2 纯净水的鉴定和应用- 10.3 水的污染和净化11. 第十一章: 分子- 11.1 分子的认识和构成- 11.2 具有柔性的分子- 11.3 具有硬性的分子- 11.4 分子的性质和应用12. 第十二章: 高分子材料- 12.1 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和合成- 12.2 塑料的分类和应用- 12.3 橡胶的制备和应用- 12.4 其他高分子材料的应用13. 第十三章: 有机化合物- 13.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情况- 13.2 醇和酚的分类和应用- 13.3 醛和酮的分类和应用- 13.4 有机酸的分类和应用- 13.5 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应用14. 第十四章: 生活中的化学品- 14.1 化学工业原料- 14.2 化学工业用途品- 14.3 日常生活化学品和药品15. 第十五章: 化学反应速率- 15.1 反应速率与实验室常用仪器- 15.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5.3 核心话题:催化剂的作用和应用- 15.4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规律16. 第十六章: 重要元素周期表- 16.1 元素周期律的认识- 16.2 重要化学元素的性质- 16.3 重要元素的应用17. 第十七章: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 17.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规律- 17.2 氧化还原反应- 17.3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和法则- 17.4 核心话题:摩尔的认识和计算18. 第十八章: 元素周期表- 18.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内容- 18.2 周期性规律- 18.3 根据元素周期表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19. 第十九章: 电导和电解质溶液- 19.1 电导的认识和实验- 19.2 电在溶液中的传导- 19.3 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和应用- 19.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电导20. 第二十章: 电池和电解- 20.1 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0.2 电化学反应和电动势- 20.3 电解与电解质的选择- 20.4 金属及其离子在电解中的行为。

中国药科大学《工业药剂学》各章节练习题

中国药科大学《工业药剂学》各章节练习题

中国药科大学《工业药剂学》练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 药剂学2. 药典3. 处方4. GMP5. GLP6. DDS7. OTC 8. USP 9. 制剂10. 剂型 11. 溶液型分散系统 12. 乳剂型分散系统13. 混悬型分散系统 14. 非胃肠道给药制剂 15. 固体型分散系统16. 气体型分散系统二、思考题1.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试分别解释各学科的定义。

2. 药剂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 药剂学总体发展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4. 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5. 目前颁布的中国药典和国外药典有哪些?最新版本是哪一版?6. 简述药剂学的进展。

7. 药物剂型可分为几类?试分别叙述。

8. 剂型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哪些?9. 药物制剂和剂型的发展可分为哪四个时代?试分别叙述。

10. 药物制剂的基本要素是什么?11. 试述药物制剂与多学科的关系。

12. 试述片剂在制备与贮存期间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液体制剂一、名词解释1.液体药剂2.流变性3.溶解、溶解度和溶解速度4.潜溶和助溶5.增溶和胶束6.HLB值、CMC、cloud point7.乳剂和混悬剂8.凝胶和胶凝9.絮凝和反絮凝10.微乳和复乳 11.Zeta 电位 12. 娇味剂13. 芳香剂 14. 着色剂 15. 掩蔽剂二、思考题1. 1.液体制剂的特点及其分类方法有哪些?简述均相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的特征。

2. 2.试述分散度与疗效、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3. 3.牛顿流体的特点是什么?非牛顿流动流动曲线有哪几种类型?4. 4.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有何应用?5. 5.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几种?6. 6.根据 Noyes-Whitney 方程,简述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7.7.试述表面活性剂定义、分类及结构特点。

8.8.影响表面活性剂增溶的因素有哪些?9.9.试举例简述各类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和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10.10.简述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思考题——精选推荐

思考题——精选推荐

思考题和练习题第1章绪论1-1 简述制药工业发展史1-2 分别给出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以及中药制药的含义1-3 分离技术在制药过程中的任务和作用是什么?1-4 与化工分离过程相比,制药分离过程有哪些特点?1-5 试说明化学合成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种制药过程各自常用的分离技术以及各有什么特点。

1-6 举例说明制药分离过程原理与分类。

1-7 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的原理与区别是什么?1-8 分离过程所基于的被分离物质的分子特性差异、以及热力学和传递特性包括哪些?1-9 对特定目标产物选择最佳分离方案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1-10 试按照过程放大从易到难的顺序,列出常用的8种分离技术。

1-11 结晶、膜分离和吸附三种分离技术中,最容易放大的是哪一种?最不容易放大的又是哪一种?1-12 吸附、膜分离和离子交换三种分离技术中,技术成熟度最高的是哪一种?最低的又是哪一种?1-13工业上常用的传质分离过程包括哪两类?举例说明它们的特点。

第2章固液萃取(浸取)2-1 简述植物药材的浸取过程的几个阶段?2-2 试结合固液提取速率公式说明提高固液提取速率的措施包括哪些?2-3 试根据浸出的总传质系数公式说明各项的物理意义?植物性药材总传质系数都与哪些因素有关?2-4 选择浸取溶剂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试对常用的水与乙醇溶剂的适用范围进行说明。

2-5 单级浸取和多级逆流浸取计算程序有何不同?如何计算各自的浸出量和浸出率?2-6 固-液浸取工艺方法都有哪些?各用什么设备?2-7 影响浸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8 简述超声协助浸取的作用原理及影响因素2-9 简述微波协助浸取的作用原理及影响因素2-10 试结合固液提取速率公式说明提高固液提取速率的措施应包括哪些?并说明浸取的总传质系数公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2-11 试根据索氏提取法工艺流程图写出应用该法进行中药提取的操作步骤。

2-12 含浸出物质25%的药材50kg,第一级溶剂加入量与药材量之比为3:1,其它各级溶剂的新加入量与药材量之比为4:1,求浸取第一次和浸取4次后药材中所剩余的可浸出物质的量,设药材中所剩余的溶剂量等于其本身的重量。

普通化学赵士铎[第三版]习题答案解析

普通化学赵士铎[第三版]习题答案解析

普通化学(第三版)习题答案中国农业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组编第一章 分散系1.1 (1)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2) 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渗透压大于植物根细胞液的渗透压 (3)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1.2 沸点不断上升,至溶液达到饱和后,沸点恒定;蒸气凝结温度恒定,等于溶剂的沸点。

1.3%6.1)O H (/1)O H ()O H ()O H ()O H ()O H ()O H (kg mol 91.097.0%mol kg 034.0/%0.3)O H (1)O H (/)O H ()O H (Lmol 88.0mol 34g L g 1000%0.3)O H ()O H ()O H (2222222222221-1-222222221-1--1222222=+=+=⋅=⋅=-=⋅=⋅⋅⨯==M b b n n n x w M w b M w c ρ1.4 凝固点自高至低顺序:葡萄糖溶液、醋酸溶液、氯化钾溶液 1.5b = 1.17 mol ⋅kg -1∆T b = K b b = 0.52K ⋅kg ⋅mol -1⨯1.17 mol ⋅kg -1= 0.61K T b = 373.76K = 100.61℃∆T f = K f b = 1.86K ⋅kg ⋅mol -1⨯1.17 mol ⋅kg -1= 2.18K T f = 270.87K = - 2.18 1.6 π = cRT =RT VMm / 1-4-1-1m ol g 100.2kPa499.0L 10.0K 300K m ol L 8.31kPa g 40.0⋅⨯=⨯⨯⋅⋅⋅⨯==πV mRT M1.721:2: 30 1280.3 : 1610.2 : 15.9= 化合物中C 、H 、O 原子数比为21:30:21--1A b B f mol g 3105.00g0.33K g 100.0mol kg K 12.5⋅=⨯⨯⋅⋅=∆=m T m K M故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 21H 30O 21.81-B 2BB 22222mol g 4.342)O H (/)O H (}CO )NH {(/}CO )NH {(⋅=∴=M m M m m M m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2.1 (1)错误;(2)正确;(3) 错误;(4)错误;(5)正确;(6)正确;(7) 错误;(8)错误2.2 (1/4)[反应式(1)-反应式(2)]得:(1/2)N2(g)+(1/2)O2(g)=NO(g)∴∆f H mθ(NO,g)=(1/4){ ∆r H mθ(1) - ∆r H mθ(2)}=(1/4)[-1107kJ⋅mol-1-(-1150 kJ⋅mol-1)]=90 kJ⋅mol-12.3 (1/4)[反应式(3)-反应式(4)+3⨯反应式(2)- 反应式(1)]得:N2(g)+2H2(g)=N2H4(l) (5)∴∆f H mθ(N2H4,,g)=(1/4){ ∆r H mθ(3) - ∆r H mθ(4)+ 3⨯∆r H mθ(2) - ∆r H mθ(1)} =(1/4){-143kJ⋅mol-1-(-286kJ⋅mol-1+3⨯(-317kJ⋅mol-1)-(-1010kJ⋅mol-1)) =50.5 kJ⋅mol-12⨯反应式(4)-反应式(5)得:N2H4(l)+ )O2(g)= N2(g)+2H2O(l)∆r H mθ=2⨯∆r H mθ(4)- ∆r H mθ(5)=2⨯(-286 kJ⋅mol-1)- 50.5kJ⋅mol-1= -622.5 kJ⋅mol-12.4 ∆r H mθ=2∆f H mθ(CO2,g)+3∆f H mθ(H2O,l)+(-1)⨯∆f H mθ(CH3OCH3,l)+(- 3)∆f H mθ(O2,g)∴∆f H mθ(CH3OCH3,l) =2∆f H mθ(CO2,g) +3∆f H mθ(H2O,l)- ∆r H mθ= -183 kJ⋅mol-1CO(g)+(1/2)O2(g)由题意知,∆r H mθ(1)<0, ∆r H mθ(2)<0, ∆r H mθ(3)<0∆r H mθ(1)= ∆r H mθ(2)+ ∆r H mθ(3)∆r H mθ(1)-∆r H mθ(3)= ∆r H mθ(2)<0即:以碳直接作燃料时放热较多2.6 C(s)+H2O(g)=CO(g)+H2(g)∆r H mθ= ∆f H mθ(CO,g)+ (-1)∆f H mθ(H2O,g)=-110.5 kJ⋅mol-1 -(-)241.8 kJ⋅mol-1=131.3 kJ⋅mol-1(1) CO2(g) +H2O(g)∆r H mθ(2) ∆r H mθ(3)CO(g)+H2(g)+O2(g)∆r H mθ(1)= ∆r H mθ(2)+ ∆r H mθ(3) ∴∆r H mθ(1) - ∆r H mθ(3) = ∆r H mθ(2)>0由题意知,∆r H mθ(1)<0, ∆r H mθ(3)<0 故:以水煤气作燃料时放热较多2.7 均为熵增过程。

新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目录(全)

新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目录(全)

新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目录(全)1.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1.1 物理与化学变化- 1.2 纯物质与混合物- 1.3 什么是化学元素- 1.4 什么是化合物- 1.5 观察化合物组成的方法2. 第二章: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1 固体的性质- 2.2 液体的性质- 2.3 气体的性质- 2.4 酸和碱的性质- 2.5 盐的性质与用途3. 第三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3.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3.2 反应物和生成物- 3.3 化学反应的标志- 3.4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3.5 燃烧反应和燃料4. 第四章:金属和非金属- 4.1 金属的性质与用途- 4.2 非金属的性质与用途- 4.3 金属与非金属的比较- 4.4 金属与非金属的应用5. 第五章:电和化学变化- 5.1 电流和电路- 5.2 金属的导电性- 5.3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5.4 电化学反应与电池6. 第六章:化学方程与计算- 6.1 化学方程式及其平衡- 6.2 配平化学方程- 6.3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6.4 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7. 第七章:酸、碱和盐- 7.1 酸的种类和性质- 7.2 碱的种类和性质- 7.3 盐的种类和性质- 7.4 酸碱和盐的产生8. 第八章:空气与水- 8.1 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8.2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8.3 水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8.4 水的污染与防治9. 第九章:无机化学的基本认识- 9.1 什么是无机化学- 9.2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 9.3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 9.4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特性10. 第十章:有机化学的基本认识- 10.1 什么是有机化学- 10.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0.3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 10.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特性11. 第十一章:化学式与化学计量- 11.1 什么是化学式- 11.2 化学式的计算- 11.3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 11.4 化学计量的应用12. 第十二章:常见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12.1 氧化剂和还原剂- 12.2 普通盐和复盐- 12.3 火药和爆炸物- 12.4 消毒剂和防腐剂13. 第十三章:实验室常用仪器和操作- 13.1 量具和仪器的使用- 13.2 实验室常用设备- 13.3 实验室操作的基本原则- 13.4 实验室安全与急救知识14. 第十四章:化学反应速率- 14.1 反应速率的探究- 14.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4.3 浓度与反应速率- 14.4 表面积与反应速率15. 第十五章:化学与生活- 15.1 化学与工业- 15.2 化学与环境- 15.3 化学与食品- 15.4 化学与生命16. 第十六章:化学史及化学思维方法- 16.1 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16.2 化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16.3 科学实验和科学创新- 16.4 化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17. 附录:元素周期表以上是新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的目录,共包括17个章节。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进行速度的物理量,受到各种因素的
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控制和优化化学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影响因素。

温度
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反应速率理论,随
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分
子具有更大的能量,更容易克服反应的能垒,从而使反应更快进行。

反应物浓度
反应物浓度也可以影响反应速率。

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反应
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正相关。

当反应物浓度较高时,反应物之间的碰
撞机会增加,从而增加了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提高反应速率。

催化剂
催化剂是能够加速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

催化剂可以通过提供
新的反应通道,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催化剂本
身在反应中不消耗,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反应物粒度
反应物的粒度也会影响反应速率。

通常情况下,较小的颗粒可
以提供更大的表面积,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进而加快反应速率。

而较大的颗粒则会有较小的表面积,导致反应速率较慢。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反应速率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压力、溶剂、光照等。

不同的反应可能会对这些因素有不同的敏感度。

综上所述,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和反应物粒度是影响反
应速率的常见因素。

了解并控制这些因素对于实现理想的反应速率
非常重要。

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与反应机理练习题

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与反应机理练习题

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与反应机理练习题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消耗或生成的速度。

对于某个反应物A,其浓度随时间t的变化可以用速率方程表示。

速率方程可以通过实验数据确定,并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反应机理。

本文将通过一些练习题来探讨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和反应机理的相关知识。

练习题1:对于反应A → B + C,速率方程为v = k[A]^m,其中k 为速率常数,[A]为反应物A的浓度,m为反应速率对[A]的阶数。

试推导该反应的速率方程。

解答:根据反应式,物质A的消耗量与B和C的生成量相等,因此可以假设反应速率与A的消耗量相等。

假设A的消耗量为x,那么B和C的生成量也为x。

根据化学计量关系,[A] = [A]_0 - x,[B] = [C] = x,其中[A]_0为反应开始时A的浓度。

根据速率方程v = k[A]^m,代入上述浓度表达式,得到v = k([A]_0 - x)^m。

由于在本题中A的消耗量与B和C的生成量相等,所以可以将速率方程改写为v = k([A]_0 - [B])^m。

因此,该反应的速率方程为v = k([A]_0 - [B])^m。

练习题2:对于以下反应机理:2NO + O2 → 2NO2,反应速率方程为v = k[NO]^2[O2]。

根据该机理,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该反应的反应级数是多少?解答1:反应级数是指速率方程中的各反应物浓度的阶数之和。

根据速率方程v = k[NO]^2[O2],反应级数为2+1=3。

问题2:当[NO]的浓度为10 mol/L,[O2]的浓度为5 mol/L时,计算该反应的速率。

解答2:将[NO] = 10 mol/L,[O2] = 5 mol/L代入速率方程v =k[NO]^2[O2]中,可以计算出速率。

v = k(10 mol/L)^2(5 mol/L) = 500k mol^2/(L^2·s)问题3: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单位是什么?解答3:根据速率方程v = k[NO]^2[O2],可以得知速率常数k的单位为mol^-2·L^2·s^-1。

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常数实验报告

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常数实验报告

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常数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目的 (2)1.1 了解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基本原理 (2)1.2 学习使用不同方法测定化学反应的速率 (3)1.3 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4)2. 实验原理 (5)2.1 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2.2 计量学上的定义 (7)3. 实验材料与仪器 (7)3.1 材料列表 (8)3.1.1 过氧化氢溶液 (8)3.1.2 硫酸铁溶液 (9)3.1.3 碘化钾溶液 (10)3.1.4 蒸馏水 (10)3.1.5 反应容器 (11)3.1.6 计时器 (12)3.1.7 温度计 (13)3.1.8 滴定管 (14)3.1.9 过滤器 (14)3.1.10 试验台和其他辅助器材 (15)3.2 仪器设备 (16)3.2.1 温度控制器 (18)3.2.2 搅拌器 (19)3.2.3 通风橱 (20)3.2.4 安全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2)5.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23)5.1 数据记录表格 (24)5.2 数据处理方法 (2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6.1 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5)6.2 实验结果的分析 (26)6.2.1 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 (27)6.2.2 实验误差分析 (28)6.2.3 实验条件的优化建议 (30)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常数,探究反应速率对温度、催化剂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測定各个反应步骤的速率规律,并探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机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学习使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溶液,控制不同的温度以及添加不同的催化剂来模拟实际的过氧化氢分解反应。

通过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计算,获得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常数,从而深入了解该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1.1 了解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基本原理过氧化氢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它在生物体系中可以起到生物信号分子或解毒剂的作用,同时在工业上也作为重要的氧化剂和漂白剂。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酶学机制研究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酶学机制研究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酶学机制研究目录1. 内容概括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标与任务 (4)1.3 文献综述 (5)2. 酶学基础理论 (6)2.1 酶的定义与分类 (7)2.2 酶促反应机理 (8)2.3 酶的动力学 (9)2.4 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10)3.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概述 (11)3.1 天然产物定义及其重要性 (12)3.2 生物合成途径概述 (13)3.3 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酶作用 (14)4. 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15)4.1 起始酶的研究 (16)4.1.1 起始酶的功能与特点 (17)4.1.2 起始酶的识别与调控 (18)4.2 中间代谢过程的酶研究 (19)4.2.1 碳骨架构建的关键酶 (20)4.2.2 次级代谢过程的关键酶 (21)4.3 终止和修饰过程的酶研究 (23)4.3.1 终止酶的作用机制 (24)4.3.2 修饰酶的功能与应用 (25)5.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酶学机制 (26)5.1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酶学机制概述 (27)5.2 关键酶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作用 (29)5.2.1 起始酶对天然产物合成的影响 (30)5.2.2 中间代谢过程中酶的作用 (31)5.2.3 终止和修饰过程中酶的作用 (32)5.3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酶学调控策略 (33)5.3.1 基因表达调控 (35)5.3.2 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36)5.3.3 抑制剂与诱导剂的应用 (37)6.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39)6.1 典型天然产物合成途径案例分析 (40)6.2 关键酶的发现与应用 (40)6.3 酶工程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前景 (41)7. 结论与展望 (42)7.1 主要研究结论 (43)7.2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44)7.3 对天然产物化学工业的意义 (46)1. 内容概括“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酶学机制研究”主要关注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酶学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班级姓名
1. 将盐酸倒在碳酸钠粉末上,能使反应的最初速率加快的是()
A. 增加碳酸钠的用量
B. 盐酸浓度不变,使用量减半
C. 盐酸浓度不变,使用量增加一倍
D. 盐酸浓度增加一倍,使用量减半
2. 把下列四种X的溶液分别加进四个盛有10mL 2mol/L盐酸的烧杯中,并均加水稀释至50mL。

此时X和
盐酸进行反应,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20mL,3mol/L
B. 20mL,2mol/L
C.10mL,4mol/L
D. 10mL,2mol/L
3. 下列反应中,若其它条件不变,加压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 N 2+O22NO
B. H2SO4+BaCl2=BaSO4↓+2HCl
C. NaOH+HCl=NaCl+H2O
D. Cu(OH)2+2HCl=CuCl2+2H2O
4. 升高温度时,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主要原因是()
A. 该反应的过程是吸热的
B. 该反应原过程是放热的
C. 含有较高能量的分子间碰撞频率提高
D. 反应物分子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g) N2(g)+3H2(g) △H=+92.4KJ/mol,降低温度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
5. 可逆反应2NH
A. 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 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C. 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也增大
D. 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也减小
6. 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里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起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

对此反应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 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速率
B. 降低压强能加大反应的速率
C. 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D. 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g)+O2(g) 2SO3(g),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7. 对于反应2SO
A. 通入大量O2
B. 增大容积
C. 移动部分SO3
D. 降低体系温度
8. 肯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方法是()
①升高温度②加入催化剂③增加反应物质浓度④将固体块状反应物磨成粉末
A. ②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 对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2SO
(g)+O2(g) 2SO3(g);改变下列条件,可以提高反应物中的
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
A. 升高温度
B. 加入适当催化剂
C. 降低温度
D. 增大反应物浓度
10. 比较下列各组A和B反应速率的大小,并简述理由。

⑴A:大理石块和1mol/L盐酸;B:大理石粉末和1mol/L盐酸
反应速率:A____________B,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A:大理石块和1mol/L盐酸(20℃);B:大理石粉末和1mol/L盐酸(25℃)
反应速率:A____________B,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A:木炭在纯氧气中燃烧;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反应速率:A____________B,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已知硫代硫酸钠(Na2S2O3)跟稀硫酸反应如下:
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
某同学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实验,预计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