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e抗原含量的关系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ALT的关系
01 00 ) .5> .5 。肝 硬化在 H e g阴性伴 H V D A阳性组所 占比例最 高。HB A BA B N e g阴性组较 HB A e g阳性组患 者的年龄较 大 ( = t 7 06, .4 P<0 0 ) . 1 。结论 HB A e g阴性慢性 乙型肝炎患者年龄偏大 , 肝硬化 比例偏 高 , 尤其 是 HB N V D A阳性者 , 肝脏炎性 损伤
程 度 与 H e g阳性 患 者 相 似 。 BA 关键 词 : e g阴 性 ; HBA 乙型 肝 炎 ; B N 谷 丙 转 氨酶 H V D A;
Co r l to e we n s r m r ea in b t e e u HBV DNA n l n n m i o r n f r s a d a a i e a n t a se a e l v l n p te t t e e s i a i n s wi HBe h Ag - e a i e c r n c h p tts B n g tv h o i e a ii
陈 萍 李 , 旭 苏 , 菲 李 , 娜 郜 玉峰 ,
200 ) 36 1 (. 1安徽 医科 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感染病科 , 安徽 合肥 摘要: 目的 2 0 2 ;. 30 2 2 安徽 医科 大学第二 附属 医院肝病科 , 安徽 合肥
探讨 HB A e g阴性慢性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 N V D A含量与 A 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 分析 2 9例 乙型肝 炎患者 6
CH EN n Pi g。LIXu. U i e l S Fe 。 ta
( eat etfI et u i ae TeFr f i e o il A h i dcl nvrt, e i 30 2 C ia Dp r n n cos s s,h it f l t H s t nu i i sy Hf 2 0 2 , hn ) m o f i De sA a d p a o i f Me a U e i e
不同病情乙型肝炎患者HBV-DNA_定量、两对半检测结果差异
2024年3月第14卷第5期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14 No.5 March 2024161·检验医学·不同病情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两对半检测结果差异陈 静 金灿灿 周皓鹏 张茜蕙 梅 辉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泰州 225400[摘要]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定量检测与两对半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并观察不同病情HBV-DNA 阳性率和两对半检测结果差异。
方法 选取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375例乙型肝炎患者病例为研究资料。
比较不同乙肝两对半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 抗原(HBeAg)、乙肝e 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结果患者HBV-DNA 定量检测结果差异,将患者根据HBV-DNA 定量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乙肝两对半结果差异,使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将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比较三组患者乙肝两对半和HBV-DNA 定量检测结果差异。
结果 不同乙肝两对半类型患者HBV-DNA 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BV-DNA 阳性组患者HBsAg、HBeAg 水平高于HBV-DNA 阴性组,HBsAb、HBeAb、HBcAb 水平低于HBV-DNA 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BsAg、HBeAg 水平与HBV-DNA 呈正相关(P < 0.05),HBsAb、HBeAb、HBcAb 水平与HBV-DNA 呈负相关(P < 0.05);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乙肝两对半类型HBV-DNA 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疾病类型患者HBV-DNA 定量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HBcrAg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HBcrAg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王施刚;杨春【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主要以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等的水平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但因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存在,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中断后存在复发率高的问题.cccDNA可较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活性,但受侵入性方法限制,临床应用较为困难.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作为HBV感染的一种血清学标志物,其水平可较好反映肝内cccDNA的情况.HBcrAg检测方便,且无创伤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血清HBcrAg在确定慢性HBV感染阶段、监测抗病毒疗效、识别疾病复发和耐药高风险人群、预测HBV再激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9(025)009【总页数】6页(P1805-1810)【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共价闭合环状DNA;乙型肝炎病毒DNA;乙型肝炎e抗原【作者】王施刚;杨春【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全世界约有2.4亿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1]。
有8%~20%的CHB患者在5年内发展为肝硬化,10%~17%的肝硬化患者在5年内发展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2]。
被HBV感染的肝细胞的细胞核中存在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其导致了治疗中断后高复发率的问题[3]。
目前,通常以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antigen,HBeAg)的血清学转换以及血清HBV DNA水平检测不出来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终点[3]。
对乙型肝炎患者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和前S1抗原的区别和临床意义
对乙型肝炎患者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和前S1抗原的区别和临床意义王宇;杨延敏【摘要】[目的]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LHBs)、乙肝前S1、HBV DNA,探讨LHBs用于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LHBs以及乙肝前S1,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患者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1) 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LHBs与HBV DNA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 HBeAg阳性患者血清中LHBs与HBV 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 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乙肝前S1的检出低于HBV DNA的检出,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HBs可以弥补由于乙肝病毒变异引起的HBeAg检测的不足,LHBs可以反映病毒复制.【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2)006【总页数】3页(P706-708)【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乙肝前S1;HBV DNA【作者】王宇;杨延敏【作者单位】北京丰台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71;北京丰台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近年来随着对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中前S区抗原在乙肝发病机制、感染与复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乙肝表面抗原前S区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3]。
研究人员发现,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LHBs)在空间上具有两种不同的跨膜构象。
作为乙肝病毒的包膜蛋白,其内侧可以和HBV核壳体膜结合,外侧可与易感细胞受体结合,是HBV 颗粒成熟包装的关键[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e抗原含量的关系
现 今 最 流 行 的 方 法 足 在 进 行 血 尿 来 源 初 筛 时 , UF 5 将 一0
抗 的变 化 , 以 定 量 R C、 C、 状 上 皮 细 胞 、 行 f皮 和 肾 可 B WB 鳞 移 _ = 小 管细 胞 、 菌 、 明 和 非 透 明 管 , 酵 母 样 细 胞 、 体 以 及 精 细 透 、 晶 于 等 。 与 显微 镜 方法 比 较 , 幅 捉 高 了尿 沉 渣 计数 的 准 确 度 、 大 , 精 密 度 和 J 作 效 率 , 提 供 了尿 液 中红 细 胞 的均 一陛等 相 应 参 二 并 数 , 以用作评估血尿来源 。 可
( 9 4 ) 差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4. , P< 0 0 。 UF 5 . 5) 一 0检 测 尿 液 红
[] 高 飞 , 伟 , 小 丽 , . i 尿 沉 渣 分 析 仪 对 血尿 定 位 2 陈 邓 等 全 h动
诊断的评价 [] 第 三军 医 大学 学 报 ,02 2 ( )70 J. 2 0 , 4 6 : 4—
l 床 上 定 位 血尿 来 源 比 较 复 杂 和 困难 。通 常 肾 组 织 活 检 l 缶 可确 定 肾脏 内部 出』 ; 盂 造 影 术 、 胞 学 检 查 等 可 定 位 肾 外 f 肾 『 L 细
目前 对 血 尿 来 源 的判 断 存 在 多 种 策 略 与方 案 。本 实 验 结
Cl ,b Sc , 99 11: . i Ia i l 8, n 44 46
脂质外层面积增加 , 出现 锯 齿 和 棘 型 等 多 肜 态 红 细 胞 。离 体
后 尿 液 随 时 间 的 延 长 红 细 胞 形 态 也 会 发 生 改 变 甚 至 破 坏 。故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计数的关系
、
研 究对象
20 0 6年 1 至 2 1 月 0 0年 5月 我科 收 住 的
白标记 的白细胞介素 4 藻红蛋 白标记 的 一 、 干扰素和 同型对 照藻红蛋 白标记 的免疫球蛋 白孵育 2 n 磷酸盐缓冲液洗 0 mi, 涤, 弃上清 液 , 用适量磷酸盐缓 冲液重悬细胞 , 上流式细胞仪
d i 03 6 ̄i n17 — 0 92 1 . .1 o: . 9 .s . 2 5 6 . 00 0 5 1 9 s 6 0 6
在 临 床上 , 用 核 苷 类 似 物及 干 扰 素 治 疗 慢 性 乙型 肝 炎 应
C utr 司) 同型对照 1 1 , 温避 光孵育 1m n 经溶血 ol 公 e 及 0 l室 x 5 i,
结 果
根据血清 H V D A水平 ,将 10例 C B N 4 HB患者分为 甲
组 ( .- . g o i / ) 乙 组 ( .± . g o is ) 两 组 N 49 0 1 e m1和 + 4 e s 68 04 cpe / , 1 m1 K
处 理 后 , 流 式 细 胞 仪 ( 国 B c m n C ut 公 司 ) 上 美 ek a o lr e 检测 。另 取 肝素 抗 凝 全血 20 A加 入 14 培 养 基 2 0 混 匀 , 入佛 0p, 60 01 M 加
( H 患者 的疗效存在明显的个 体差 异。基线 H V D A水 C B) B N 平低 者 , 抗病 毒 治疗 后病 毒 学应 答 率 高 l 原 因不 甚 清楚 。 1 l , C HB的发病和抗病毒治疗 的疗效与机体 的细胞免疫 功能有 关口 。有研 究显示基线 H V D A水 平低者 , B B N H V特异 性细 胞毒性 T淋 巴细胞 ( T ) C L 水平高 , 抗病毒 的疗效也好 。本 研究探讨 了 C B患者血清 H V D A水 平与 N H B N K细胞 、h Tl
慢乙肝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是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体征:()A、肝病面容B、肝掌C、蜘蛛痣D、杵状指2、慢性肝炎是指肝功能异常多长时间,伴有HBsAg阳性者()A、4月B、9月C、6月D、1年3、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B、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中的肝RNA病毒属C、急性甲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肝炎D、人类对HAV普遍易感,感染治愈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4、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的肝炎病毒为:()A、HBVB、HAV+HEVC、HAV+HCVD、HCV5、主要经肠道外途径传播的肝炎病毒为:()A、HBVB、HAV+HEVC、HAV+HCVD、HBV+HCV+HDV6、能保护人体防止感染乙型肝炎的是()A. 抗HBeB. 抗HBcIgMC. HBVDNAD. 抗HBcIgGE. 抗HB7、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 ALT/AST大于1.0提示肝细胞损伤严重B、ALT是目前临床上反映肝功能最常用指标C、酶胆分离现象是指ALT快速下降、胆红素快速上升D、AST/ALT大于1.0提示肝功能损伤严重8、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是()A.黄疸型只见于甲型肝炎,无黄疸型只见于乙型肝炎B.急性重症肝炎多在起病后10天内出现肝性脑病症状C.淤胆型肝炎病人除显著黄疸外还伴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D.慢性肝炎病人无肝外脏器损伤表现E.甲型肝炎可发展成慢性,可转变为肝硬化及肝癌9、哪种肝炎病毒为DNA病毒:()A、HAVB、HBVC、HCVD、 HDV10、关于乙型肝炎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HBV经煮沸10分钟可被灭活B、我国为乙型肝炎的高度流行区域C、乙型肝炎传染源是急性和慢性病人及携带者D、急性乙肝患者作为乙型肝炎传染源的意义最大11、关于戊型肝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抗HEV1gM阳性可确诊B、HEV是单股正链DNA病毒C、戊型肝炎主经血液途径传播D、戊型肝炎隐性感染者无传染性12、关于抗-HBs与抗-HBc,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两者均为自身抗体B、两者均为保护性抗体C、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抗-HBc。
乙肝hbv-dna病毒数量标准
乙肝hbv-dna病毒数量标准乙肝(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肝炎疾病。
HBV-DNA是HBV病毒所含的一种核酸,HBV-DNA病毒数量标准是可以评估乙肝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本篇文章将重点阐述乙肝HBV-DNA病毒数量标准、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乙肝HBV-DNA病毒数量标准HBV-DNA病毒数量可以通过PCR扩增技术测定,计量单位为“国际单位/ml”(IU/ml),也可以用“拷贝数/ml”(cp/ml)表示。
目前,国内外对于HBV-DNA病毒数量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
根据中国抗病毒治疗指南2019年版,“HBV-DNA<500IU/ml”被认为是阴性,”HBV-DNA≥500IU/ml“被认为是阳性。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建议标准,“HBV-DNA≥2000IU/ml”属于阳性。
HBV病毒的复制速度与其病毒数量呈正比关系。
一般来说,患者血清中HBV-DNA病毒数量越高,说明患者的乙肝病情越严重,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也就越明显。
因此,通过测定HBV-DNA病毒数量的高低,可以评估乙肝的病程严重程度,以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二、乙肝HBV-DNA阳性的治疗方法1. 治疗目标乙肝的治疗旨在抑制HBV病毒复制,降低肝炎的病情恶化,减少肝损伤,同时通过肝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2. 抗病毒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等,这些药物都可以有效地抑制HBV病毒的复制。
因此,高病毒载量的乙肝患者,可以选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以取得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
拉米夫定: 口服适用,不良反应小,临床应用最广泛,能有效控制HBV病毒复制,是治疗乙肝的一线药物。
恩替卡韦: 口服适用,单次日剂量可减轻。
一般耐药率较低。
适用于HBV 基因突变的患者以及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
阿德福韦: 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线药物,纯量形式为口服胶囊,也可以采用注射方式应用。
乙肝患者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与HBV-DNA检测之间的比较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感 染 检 测 的方 法 主 要 是 HB V 血 清 学 标 志 物 的 检 测 和 HB V— D NA 的 含 量 测 定 。研 究 者 采 用 实 时 荧 光 定 量P C R 方 法 检 测 乙肝 患 者 血 清 HB V - D NA, 以 观 察 不 同 血 清 学 指 标 的 乙肝 患 者 血 清 中 HB V— D NA 含 量 及 其 意 义 。
[ 1 ] 郑 文. 乙 型肝 炎 血清 标 志物 与 HB V— D NA 检 测 结 果 分 析 f J ] . 中 国
民 康 医学 , 2 0 1 1 , 2 3 ( 2 2 ) : 2 7 7 6 .
联 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 1 ) 取血清 5 O“ L加 等 量 核 酸 提 取 液 A, 1 2 0 0 0 r / mi n 离心 1 0 mi n , 弃 上清 。( 2 ) 分别加 入 3 O“ L 核 酸
1 . 3 . 1 HB V D NA 提 取
者 血 清 HB V— D NA 含 量 较 高 , 达1 0 c o p y / mI , 表 明其 HB V 复 制水平较高 , 因此 , 认 为 应用 定量 P C R 检 测 HB V — DNA 对 监 测 乙型 肝 炎 病 毒 感 染 的 病 情 发 展 及 抗 HB V 复 制 药 物 的 治 疗 具有重要意义 , 而 且 优 于 HB V血清学检测指标_ l l 。 参 考 文 献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8 5 ) , E抗 原 阳性 组 HB V - DNA 阳 性 率 达 i 0 0 , 且含量 在 1 O
c o p y / mL左 右 。 3 讨 论
E L I S A 是 临 床 诊 断 HB V 感 染 的传 统 手 段 , 一般 认 为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的短期自然变化对HBeAg转换的影响
求延缓抗病毒治疗 。②部 分患者 在炎症 高峰 期 即行 抗病 毒有 时会 出现炎症一过性 加重现 象 ,暂缓抗 病毒 治疗 正可避 开 乙
型肝炎炎症活动高峰期 ,先 抗炎 护肝 以挫其 势 ,避 免 因初始
抗病毒治疗带来 的炎症一 过性加 重 的现 象 ,该两 组患者 治疗 期间均未 出现肝功能 上升反 复现象 。③ 根据 以往 经验确 有患 者不经抗病毒在短短 的 4周时间就可见到 H V D A载量快速 B N
阴性患者的疗效及 影响 因素 [ ].中华肝脏 病杂 志,2 0 ,1 J 04 2
( 1 :5 2— 8 . 1 ) 8 54
( 收稿 日期 :2 1 — 7—1 编 辑 :程 良斌 ) 01 0 9
d i 0 3 6 /.sn 10 -24 2 1 . 10 8 o:1. 9 9 ji . 0 50 6 . 0 2 0 . 1 s
例 ,对该组 患者先不 给予 核苷 类药物 治疗 ,观察期 间患 者若
有 H V D A上升 1 B N 个对数值以上并有肝功能恶化者即加用 核
苷类药 物治疗 , 若仅有 H VD A上升而肝功能正常则 于 1 B N 个 月后复查 , 若仍上升或不 下降 者考 虑无效 ,加用 核苷类 药物 治疗。初始治疗 4周后 HB N V D A若 不下 降甚 至升高、或下 降
参 考 文 献
[ ]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 防治指南 1 [ ].中华肝脏病杂志 ,2 0 ,1 J 0 5 3:8 1—89 8 8. [ ]马为 民,陆坚 ,蒋 小玲 ,等 .干扰素 -b治疗 慢性 乙型肝炎 的 2 I
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检测与HBV血清学标志组合的关系
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检测与HBV血清学标志组合的关系彭及良;温秀明;许瑞环;沈磁石;何春辉【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0(7)17【摘要】目的:了解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组合的HBV-DNA阳性情况.方法:对324例血清同时进行ELISA方法测定HBV-M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HBsAg(+)组HBV-DNA阳性率为78.4%(254/324),HBsAg(-)组HBV-DNA阳性率为4.8%(5/10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g(+)HBcAb(+)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00.0%(120/120),平均含量为1.61×107拷贝/ml;HBsAg(+)HBeAb(+)HBcAb(+)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7.0%(76/162),平均含量为3.42×104拷贝/ml;HBsAg(+)HBcAb(+)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9.0%(29/42),平均含量为6.32×103拷贝/ml;HBsAb(+)HBeAb(+)HBcAb(+)血清HBV-DNA阳性率为5.2%(5/96),平均含量为4.12×101拷贝/ml.结论:定量PCR可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总页数】2页(P64-65)【作者】彭及良;温秀明;许瑞环;沈磁石;何春辉【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血站,广东,深圳,518172;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血站,广东,深圳,518172;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广东,深圳,518116;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血站,广东,深圳,518172;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血站,广东,深圳,5181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相关文献】1.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检测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J], 刘志勇;王娜;刘浩;董娟;常东2.HBV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检测与HBV-DNA的相关性分析及临床意义 [J], 戴茜3.乙型肝炎患者HBV-M与HBV-DNA定量检测的关系研究 [J], 刘谋渊;刘岚;赵娇4.HBV血清学标志物结合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J], 谢建红;肖奇志;田芬;周玉球;张永良;贾淑萍;李科成;胡利清5.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检测与HBV血清学标志组合的关系 [J], 许瑞环;黄兴国;宋世军;廖长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HBsAg以及肝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之 , 本研 究表 明 当天上午 服用 P E G P后行 肠镜
检 查 可 以取 得 良好 的肠 道准 备 , 同时患 者对 此有 较好 的耐 受性 , 例如 睡眠不 足等 不 良反应少 。在 我们 的研
究中, 没有 出现 镇静并 发症 。因此我们 认 为肠镜 检查 当天 上午 服用 P E G P准 备 肠 道 效 果 优 于 前 1天 晚 上
o l a sn , a d i in f a t a t rc n r u i g t h e e to f fce n i g n sa sg i c n co o t b t o t e d t ci n o i f i n
i s n : admi t y J .Wol G soneo, 0 6 1 f tei s arn o zds d [ ] al o e u r J at et l 2 0 ,2 d r r
9
sltnf ooocp rprtn J .G sriet noc 0 3, oui rclnso ype a i [ ] at n s E ds,20 o o ao ot
5 1):6—4 8( 3 0
Vau h s r g e e S, Ku rA R ,Ge r e A ,e l Mo n n — o l n — g l ma og ta rig nyo e a— In p le h ln gy o i o o y t y e e l c l mprv s b w l c e n i g fr a t r o n o e o e la s n o f n o e c l n s o i s a r n o ie n o c p s — b i d d p o p c ie su y oo o e p e : a d m z d e d s o i t l e rs e t td n v
病毒性肝炎诊治进展-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46-病毒性肝炎诊治进
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
1、丙型肝炎在世界上有10个以上基因型,我国以()型为主
A、1、2[正确答案]
B、3、4
C、5、6
D、7、8
E、9、10
2、下列关于戊型肝炎说法错误的是()
A、传染期从发病前9天至发病后8天
B、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途径[正确答案]
C、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D、散发病例多由不洁食物或饮品所引起,暴发流行均由粪便污染水源所致
E、通过戊型肝炎疫苗接种预防
3、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
A、粪-口[正确答案]
B、母婴垂直传播
C、呼吸道
D、静脉吸毒
E、血制品
4、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其他院内感染
B、母婴垂直传播
C、呼吸道[正确答案]
D、静脉吸毒
E、血制品。
不同阶段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HBsAg定量值与血清HBV DNA水平相关性分析
不同阶段慢性H B V 感染患者血清H B s A g 定量值与血清H B VD N A 水平相关性分析张学平,邵宏伟,王㊀静(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检验科,辽宁鞍山114002)D O I :10.11748/b j m y .i s s n .1006-1703.2021.01.012收稿日期:2020G05G23;修回日期:2020G06G18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2018750193)作者简介:张学平,检验科.T e l :13591213626;E Gm a i l :z h a n gx 78930@163.c o m 摘要:目的㊀研究不同阶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 B V )感染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 B s A g)定量值与血清H B V D N A 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方法㊀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414例慢性H B V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感染自然病程将患者分为A (慢性H B V 携带者,52例)㊁B (非活动性H B s A g 携带者,132例)㊁C [乙型肝炎E 抗原(H B e A g )(+)慢性乙型肝炎(C H B )组,137例]㊁D [H B e A g (-)C H B 组,59例]㊁E [H B e A g (+)乙肝肝硬化(L C GB )组,34例]5个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H B s A g 定量值和H B V D N A 水平,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㊀各组间H B s A g 和HB V D N A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血清H B s A g 值:A 组>C 组>D 组>B 组>E 组,H B V D N A 水平:A 组>C 组>D 组>E 组>B 组(P <0.05);除活动性H B s A g 携带患者外,总体H B V 感染者血清H B s A g 与H B V D N A 呈正相关性(r =0.712,P <0.05).根据患者不同感染自然病程分组发现,H B e A g (-)㊁(+)C H B 组患者以及慢性H B V 携带者H B s A g 水平与H B V D N A 之间均呈相关性(r 分别为0.395㊁0.651㊁0.352,P 均<0.05).结论㊀慢性H B V 携带患者H B s A g 值最高,且C H B 患者H B s A g 水平与H B V D N A 存在相关性,检测不同阶段H B s A g 水平变化可为疾病进程预测以及患者治疗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㊀血清乙肝表面抗原;㊀血清H B V D N A 水平中图分类号:R 373.2+1㊀㊀文献标识码:AA n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B e t w e e n 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V a l u e s o f S e r u m H B s A g an dS e r u m H B VD N AL e v e l i nP a t i e n t sw i t hC h r o n i c H B VI n f e c t i o na tD i f f e r e n t S t a ge s Z H A N G X u e p i n g ,S H A O H o n g w e i ,WA N GJ i n g(C l i n i c a lL a b o r a t o r y ,G e n e r a lH o s p i t a l o fA n g a n g G r o u p ,A n s h a n 114002,L i a o n i n g)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s t u d y 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v a l u e so fs e r u m h e pa t i t i sB s u r f a c ea n t i g e n (H B s A g )a n ds e r u m H B V D N A l e v e l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h r o n i ch e p a t i t i sB v i r u s (H B V )i n f e c t i o na t d i f f e r e n t s t a ge s .M e t h o d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f 414p a t i e n t sw i t h c h r o n i cH B V w h o w e r ed i ag n o s e da n dt r e a t e d i nth eh o s pi t a l b e t w e e nJ u n e ,2017a n dJ u l y ,2019w e r e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a n a l y z e d .T h e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d i v i d e di n t o g r o u p A (c h r o n i c H B V c a r r i e r s ,52c a s e s ),g r o u p B(i n a c t i v eH B s A g c a r r i e r s ,132c a s e s ),g r o u p C [h e p a t i t i sBEa n t i g e n (H B e A g)(+)c h r o n i c h e p a t i t i s B (C H B )g r o u p ,137c a s e s ],g r o u p D [H B e A g (-)C H B g r o u p ,59c a s e s ]a n d g r o u p E [H B e A g (+)h e p a t i t i sBc i r r h o s i s (L C GB )g r o u p ,34c a s e s ]a c c o r d i n g tot h en a t u r a lc o u r s eo fi n f e c t i o n .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v a l u e so fs e r u m H B s A g a n d H B V D N Al e v e l i ne a c h g r o u p we r ed e t e c t e d ,a n d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t w o w a sa n a l y z e d .R e s u l t s T h e r ew e r es i g n i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H B s Ag an d H B V D N A l e v e l s a m o n g t h e s e g r o u p s (P <0.05).T h e o r d e r o f s e r u m H B s A g v a l u e s i n t h e f i v e g r o u ps f r o m h i g h t o l o ww a s a s f o l l o w s :g r o u p A ,g r o u p C ,g r o u p D ,g r o u p B ,a n d g r o u p E ,w h i l e t h e o r d e r o fH B V D N Al e v e l f r o m h i g ht ol o w w a sa s f o l l o w s :g r o u p A ,g r o u p C ,g r o u p D ,g r o u p E ,a n dg r o u p B(P<0.05).E x c e p t f o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 i n a c t i v eH B s A g,s e r u m H B s A g w a s p o s i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H B V D N Ai nH B VGi n f e c t e d p a t i e n t s(r=0.712,P<0.05).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n a t u r a l c o u r s eo f i n f e c t i o n,H B s A g l e v e l sw e r e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H B V D N Ai n H B e A g(-),(+)C H B g r o u p a n d c h r o n i cH B Vc a r r i e r s(r=0.395,0.651,0.352,P<0.05).C o n c l u s i o n H B s A g i s t h eh i g h e s t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h r o n i c H B V,a n di t i s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 H B V D N A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C H B.T h ed e t e c t i o no f c h a n g e s i nH B s A g l e v e l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s t a g e s c a n p r o v i d e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p r e d i c t i n g d i s e a s e p r o g r e s s i o n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e v a l u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C h r o n i ch e p a t i t i sBv i r u s;㊀S e r u mh e p a t i t i sBs u r f a c e a n t i g e n;㊀S e r u m H B V D N Al e v e l㊀㊀虽然近年来抗病毒治疗以及疫苗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乙型肝炎病毒(H B V)的感染率,但是其慢性感染仍不容乐观[1].据统计全球有30%以上的人存在H B V感染史,其中15%的患者发展为慢性H B V感染者,该疾病会持续性破坏患者的肝脏功能,若未及时采取治疗,最终易发展为肝硬化或者肝脏恶性肿瘤,危及生命[2].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 B s A g)是由美国学者B L UM B E R G于1965年发现的,其本身是H B V的外壳蛋白,无传染性,但该因子常伴随H B V出现,目前作为感染H B V的血清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3G4].人体感染H B V后会出现不同的自然免疫状态,且各自具有特殊的免疫学㊁病毒学和生化学特点,其血清H B s A g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与血清H B V D N A 水平的相关性也有所不同[5].故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阶段慢性H B V感染患者两者的相关性,以期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㊀㊀1㊀一般资料㊀㊀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慢性H B V感染患者414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疾病相关诊断标准[6];②具有半年以上的乙型肝炎病史或者H B s A g携带史;③近3个月内无抗病毒药物使用史;④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因其他原因引发的肝病患者;②合并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感染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④临床资料缺失者.所有患者中男265例,女149例;年龄22~55岁.本研究所有操作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通过.㊀㊀2㊀研究方法㊀㊀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7]为标准,结合患者H B V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结果㊁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等,根据患者感染自然病程分期,将患者分为A (慢性H B V携带者,52例)㊁B(非活动性H B s A g携带者,132例)㊁C[乙型肝炎E抗原(H B e A g)(+)慢性乙型肝炎(C H B)组,137例]㊁D[H B e A g(-)C H B 组,59例]㊁E[H B e A g(+)乙肝肝硬化(L CGB)组,34例]5个组.统计并比较5组患者基础资料,检测所有患者血清H B s A g定量值和H B V D N A水平,并分析两者相关性.㊀㊀3㊀实验室检测㊀㊀常规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约5m L,以4000r/ m i n离心处理,时长约10m i n,提取血清并分置于两个E P管中待测,冷冻保存血清标本,在4ħ冰箱保存时间应在一周以内.㊀㊀血清H B s A g水平检测:定量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技术(C M I A)进行检测,仪器和试剂盒均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H B s A g定量检测下限为0.05I U/m L(0.2n g/m L),超过检测下限即判断为阳性.检测前对标本进行预处理(室温溶解并震荡),分别取100μL的阴性和阳性样本以及待测样本,装入微孔反应条并封片.通过振荡仪孵育反应条,于室温下孵育1h,然后打开封条,将微孔反应条置入洗板机中,充分吸干各孔内样本,通过微量加样器在每孔注入400μL洗涤液后再次通过洗板机吸干各孔,以上操作重复4次.然后加入铕标记物工作液100μL,加贴封片,通过振荡仪孵育1h,再采用洗板机洗涤6次,每孔加入增强液100μL,加贴封片,振荡仪孵育5m i n,然后采用时间分辨荧光仪进行检测,检测值超过250I U/m L的按照1ʒ500稀释.㊀㊀血清H B V D N A水平检测:采用核酸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 C R)法进行检测,仪器选用实时P C R扩增仪(美国B I O R A D公司,型号为C F X96T o u c h r e a l),试剂盒由上海之江生物科技提供.具体检测步骤为:检测前室温将标本溶解并充分震荡,用带滤芯吸嘴取待测血清标本㊁试剂盒中对照液㊁D N A提取液A各100μL装入E P管中,充分混匀后水浴㊁常温离心各10m i n,取上层清液;再加入D N A 提取液B25μL,离心处理后取上层清液.在毛细管中分别加入待测样本㊁阴性对照溶液㊁强阳性对照溶液㊁临界阳性对照上清液㊁阳性工作标准品各2μL ,离心10s ,然后将其置于实时P C R 扩增仪中,检测各个样本的荧光强度.㊀㊀4㊀统计学处理㊀㊀采用S P S 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 ʃs 表示,多组间计量资料行F 检验,两组间计量资料行t 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 e a r s o n 相关性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㊀㊀果㊀㊀1㊀一般资料㊀㊀各组间性别㊁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0.05).见表1.表1㊀两组一般资料(x ʃs )组别性别(男/女,例)年龄(岁)A 组(n =52)33/1938.7ʃ10.3B 组(n =132)85/4740.4ʃ10.2C 组(n =137)90/4739.8ʃ9.8D 组(n =59)37/2240.0ʃ9.5E 组(n =34)20/1439.1ʃ9.3㊀㊀2㊀血清H B s A g 和HB VD N A 水平㊀㊀各组间H B s A g 和HB V D N A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血清H B s A g 值:A 组>C 组>D 组>B 组>E 组,H B V D N A 水平:A 组>C 组>D 组>E 组>B 组(P <0.05).见表2.表2㊀两组血清H B s A g 和H BV D N A 水平对比(x ʃs )组别H B s A g 水平(l gI U /m L )H B V D N A 水平(l g 拷贝/m L )A 组(n =52)4.69ʃ1.15a7.56ʃ1.14bB 组(n =132)3.27ʃ1.55a 2.13ʃ0.15C 组(n =137)4.03ʃ1.64a7.18ʃ0.98bD 组(n =59)3.44ʃ0.67a 5.61ʃ1.03b E 组(n =34)3.11ʃ0.795.38ʃ1.12b ㊀㊀注:与E 组比较,a P <0.05;与B 组比较,b P <0.05㊀㊀3㊀相关性分析㊀㊀除活动性H B s A g 携带患者外,总体H B V 感染者血清H B s A g 与HB V D N A 呈正相关性(r =0.712,P <0.05).根据患者不同感染自然病程分组发现,H B e A g (-)㊁(+)C H B 组患者以及慢性H B V 携带者H B s A g 水平与HB V D N A 之间均呈相关性(r 分别为0.395㊁0.651㊁0.352,P 均<0.05).肝硬化患者两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表3㊀相关性分析组别r 值P 值A 组(n =52)0.352<0.05B 组(n =132)0.2240.183C 组(n =137)0.651<0.001D 组(n =59)0.395<0.05E 组(n =34)0.2580.215讨㊀㊀论㊀㊀乙肝病毒可经人体血液㊁血液制品㊁母婴㊁破损皮肤以及性接触传播,持续性的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患者肝脏因慢性炎症而坏死,即发生慢性乙肝,5%~30%的慢性乙肝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㊁肝癌[8].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不仅与体液免疫相关,还与细胞免疫息息相关.共价闭合环状D N A 是乙肝病毒在进入人体后最早形成的中间体,也是持续感染人体的重要因素[9].故该因子是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的特异性检测指标,但由于该因子检测需要进行肝活检,实际应用较为困难.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大量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与乙肝表面抗原水平密切相关[10].乙肝表面抗原主要是由糖蛋白组成,以小球型颗粒㊁管型颗粒以及D a n e 颗粒三种类型存在于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液中.一般在乙肝病毒感染的1周后即可检测到乙肝表面抗原水平,同时还伴有乙肝病毒的存在,故血清因子已成为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有学者认为乙肝表面抗原浓度与乙肝病毒复制水平密切相关,可为乙肝患者的免疫应答能力的判断提供一定的预测依据,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确定[11].㊀㊀临床上根据患者血清免疫学的不同进行分期,最终形成了免疫耐受㊁免疫清除㊁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四个阶段,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患者感染不同阶段的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D N A 水平受影响因素较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长期持续性监测乙肝表面抗原水平可为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㊁治疗疗效以及患者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2].因此通过定量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水平研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陈仁等[13]研究表明不同病程阶段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有明显差异,其中以免疫耐受期最高,肝硬化时期最低.曹鸿挺等[14]研究表明慢性携带患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肝以及肝硬化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原水平:A 组>C 组>D 组>B 组>E 组,乙肝病毒D N A 水平:A 组>C 组>D 组>E组>B组,与上述研究报道相符.考虑原因可能为慢性携带乙肝病毒患者多处于早期感染,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对体内存在的乙肝病毒D N A和抗原发起攻击,且患者尚未出现肝纤维化,为病毒的生长和复制提供了有利环境,导致此阶段乙肝病毒复制能力较强,机体中血清乙肝病毒D N A和乙肝表面抗原水平均较高[15].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自身免疫应答活动的增强,乙肝病毒开始受到攻击,肝组织受损并呈现纤维化改变,从而减少了正常肝细胞数目,导致乙肝病毒生长以及复制受限,而乙肝表面抗原作为H B V D N A的产物也随之减少.㊀㊀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不同感染时期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水平与乙肝病毒D N A水平的相关性表现不尽相同,因研究背景和相关条件的差异,各研究结果也有所差异.有研究显示仅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D N A水平存在相关性,感染不同阶段两者无相关性[16].Z HU等[17]研究显示所有感染阶段,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值均与乙肝病毒D N A水平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乙型肝炎E抗原(-)㊁(+)慢性乙肝组患者以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与乙肝病毒D N A之间均呈正相关,肝硬化患者两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乙型肝炎E抗原(+)的慢性乙肝患者大多位于感染的第一阶段,此时病毒复制活跃.乙肝表面抗原水平越高表示病毒在机体内部的复制水平越高,而乙肝病毒D N A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映了病毒的复制水平以及传染能力,因此上述两种血清因子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位于免疫耐受阶段,此阶段可产生较多的D a n e病毒颗粒,其病毒组成为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D N A,因此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中,随着机体感染H B V时间越长,病毒的复制能力不断衰减,而整合型乙肝病毒长期存在,从而促使隐匿性肝硬化的发生,进一步增加了实验室检查难度,导致难以检测到乙肝病毒标志物.乙肝病毒感染终末期多为肝硬化,病毒整合进入肝细胞,故实际检测到的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反而较乙肝患者低,从而导致该因子与乙肝病毒D N A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本研究与部分研究结果有异,结论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可能与纳入患者的种族㊁地域以及病毒基因不同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㊀㊀综上所述,以慢性乙肝病毒携带患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最高,且慢性乙肝患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与乙肝病毒D N A存在相关性,检测不同阶段乙肝表面抗原水平变化可为疾病进程预测以及患者治疗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纳入患者均为未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患者,故缺乏对该部分患者的动态观察.参考文献[1]张小兰,赵润玲,吴依芸,等.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6):165,168.[2]谢晓.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8,21(1):140G144.[3]崔秀华,崔佳,隋英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 B e A g血清学自然转换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8,46(3):45G48.[4]刘瑶瑶,李倩,葛申,等.2012G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影响因素[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9,25(4):388G3[5]魏金刚,石统东,邹丽云.T h9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阶段中的作用[J].免疫学杂志,2019,35(10):879G884.[6]世界卫生组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㊁关怀和治疗指南[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5,5(5):342G346.[7]王贵强,段钟平,王福生,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3(1):9G32.[8]廖桂婵,彭颉,张小勇.肝细胞介导的天然免疫应答参与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5):617G619.[9]陈娟,黄爱龙.H B Vc c c D N A转录调控机制与抗H B V治疗前景[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6):1192G1196.[10]张欣,闫玲,卢颖,等.H B e A g阳性慢性H B V感染孕妇血清H B V D N A水平与H B s A g滴度的相关性及H B V P r e S/S区基因变异对二者相关性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8):579G584.[11]龙润,郭虹忆,杨静.柴苓汤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细胞免疫及病毒清除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4):985G988.[12]于乐成,侯金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临床转归评估指标现状及展望[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25(7):500G505.[13]陈仁,廖金瑶,罗晓丹,等.慢性乙肝患者H B s A g水平与H B VGD N A相关性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8):856G859.[14]曹鸿挺,姚尚彦,罗海波,等.不同H B V感染自然史状态及肝硬化患者抗GH B c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7,46(21):35G39.[15]李宁,曹雷,张建东,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D N A载量与血清H B e A g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4):3170G3172.[16]MA R T I N O TGP E I G N O U X M,C A R V A L H OGF I L H O R, L A P A L U S M,e t a l.H e p a t i t i sBs u r f a c e a n t i g e ns e r u ml e v e l 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f i b r o s i s s e v e r i t y i n t r e a t m e n tGn aïv e,Ea n t i g e nGp o s i t i v e p a t i e n t s[J].J H e p a t o l,2013,58(6):1089G1095.[17]Z HU H Y,Z H A N G X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H B V D N A l o a d a n d l e v e l s o f s e r u m H B s A g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h r o n i c h e p a t i t i sB[J].E u r R e v M e d P h a r m a c o lS c i,2016,20(10):2061G2064.。
病原与健康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烟台大学
病原与健康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烟台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每年的月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参考答案:12月1日第一章测试1.古罗马瘟疫的病原是()。
参考答案:不清楚2.出生第一天接种的疫苗有()。
参考答案:乙肝疫苗;卡介苗3.病毒要进行新陈代谢,其个体内含有两种核酸。
()参考答案:错4.第一个被研究的病毒是()。
参考答案:烟草花叶病毒5.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由权威人士负责。
()参考答案:错6.病毒的增殖方式为()。
参考答案:复制7.两个灭活病毒同时感染一个细胞,有可能产生有活性的重组病毒。
()参考答案:对8.2016年国家对免疫接种计划进行了调整,主要是针对一些儿童可能存在免疫力低下等问题而取消了一些弱毒苗的接种,使整个免疫接种计划风险更低。
()参考答案:对9.病毒的发现者是()。
参考答案:贝杰林克第二章测试1.由于草原上地广人稀,日光强烈,因此,草原上的居民对天花病毒抵抗力强。
()参考答案:错2.初次接触天花病毒的南美洲土著人几乎没有抵抗力。
()参考答案:对3.痘苗病毒来源于()。
参考答案:不清楚4.天花病毒的传染源为()。
参考答案:患天花的病人5.帮助我国消灭天花病毒的疫苗株为“天坛株”。
()参考答案:对6.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为了()。
参考答案:避开天花疫情的干扰7.人类能过消灭天花病毒的根本原因是()。
参考答案:人类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8.我国依靠牛体培养的天花疫苗根除了天花病毒。
()参考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脊髓灰质炎又称()参考答案:小儿麻痹症2.脊灰灭活疫苗采用口服方式,而弱毒苗采用注射方式。
()参考答案:错3.在20世纪50年代,辛辛那提大学的阿尔伯特·沙宾研制的沙宾疫苗是()参考答案:弱毒疫苗(OPV)4.“卡特事件” 使美国民众对于疫苗的信任度一度降至冰点。
()参考答案:对5.目前还存在的脊灰野型是。
( )参考答案:Ⅰ型脊灰野毒6.WHO提出《2019–2023年脊灰尾声战略》,战略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消灭脊灰野毒和衍生病毒。
传染病复习试题
传染病试题艾滋病(一)单项选择题1、艾滋病的全称是:()A、免疫缺陷综合征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下列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A、发热B、咽痛C、淋巴结肿大D、口腔真菌感染3、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和破坏哪种细胞:()A、红细胞B、白细胞C、T淋巴细胞D、巨噬细胞4、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A、同性恋者B、性乱交者C、静脉吸毒者D、无偿献血人员5、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临床症状分期错误的提法是:()A、急性感染期B、病毒携带期C、无症状感染期D、艾滋病期6、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A、性传播B、母婴垂直传播C、血液传播D、虫媒传播7、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A、血常规B、HIV抗体确诊试验C、HIV抗体筛查试验D、尿常规8、HI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A、370C,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B、焚烧C、室温条件下,放置3天D、56˚C,30分钟9、艾滋病常见合并症一般不包括:()A、复发性单纯疤疹B、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C、皮肤瘙痒D、急性肾炎10、当HI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A、艾滋病病人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C、窗口期病人D、艾滋病期病人11、艾滋病人体体液含有大量病毒,具有很强传染性的是:()A、血液B、尿液C、泪液D、汗液12、人群对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性正确的描述是:()A、人群对HIV普遍易感B、种族、性别与易感性有关C、只有高危人群易感D、只有性传播疾病患者易感13、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艾滋病的主要症状是:()A、体重减轻10%以上B、发热1个月以上C、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D、体重减轻10%以上,发热1个月以上和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14、艾滋病的特异性治疗是:()A、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B、抗反转录酶抑制剂治疗C、蛋白酶抑制剂治疗D、融合抑制剂治疗(二)判断题1、感染HIV的人是艾滋病的唯一传染源。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 B V c c c D N A 检测的临床意义作者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 B V c c c D N A 检测的临床意义作者:编辑时间:2013-01-29 10:42 点击:57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 B V c c c D N A 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cccDNA与现有血清学指标(AST、ALT、TBIL、HBeAg、HBV DNA)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309医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58例,采用Roche C6000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eAg;日立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TBI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HBV cccDNA载量。
结果血清HBV cccDNA与HBV DNA有很好的相关性(r=0.880,P=0.000)。
HBeAg阳性组HBV cccDNA阳性的比例为67.6%,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37.5%(χ2=5.170,P=0.023)。
血清HBV cccDNA与肝组织炎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χ2=4.819,P=0.028)。
结论血清HBV cccDNA定量检测是评价HBV复制情况和肝细胞损伤程度的较为可靠的指标。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DNA;乙肝e抗原;谷丙转氨酶目前慢性乙肝的实验室检查常采用免疫学指标HBeAg、HBV DNA反映病毒复制情况,其特异性好但灵敏度相对较低;采用生化指标ALT、AST、TBIL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其灵敏度好但特异性相对较差。
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HBV基因组复制中间体mRNA和前基因组RNA的模板,可长期存在于细胞核中,是HBV持续染的关键,也是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1-2]。
当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肝细胞核内的cccDNA可释放入血。
有研究表明血清cccDNA与肝内cccDNA有非常好的相关性[3],且血清cccDNA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本文通过对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与现有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在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复制和肝细胞损伤评价中的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HBV-DNA与HBeAg转阴率关系探讨
起 显著 的低血糖 危险 。许多 国家和 国际组织制 定的糖尿病 指南 中推 】 荐 二 甲双胍作 为2 型糖 尿病 患者控制 高血糖 的一线用 药和联 合用药 中 的基础用药 。 有临 床试验 显示 ,二 甲双胍可 以使H Al下降1 一%并 b c % 2 可使体质 量下降 。在 U P S K D 试验二 甲双胍还被 显示可减少 肥胖2 型糖 尿病患者 心血管事件和 死亡。预混人胰 岛素3是通过 基因重组技术 合 0 成 的生物 人胰 岛素 ,含有3 %的可溶性 胰 岛素 和7%低精蛋 白锌胰 岛 0 0 素 ,在结 构上 与人 自身 的胰 岛素完 全一 样 ,可 以安全 的替代治疗 ,控 制血糖 ,同时能部分模 拟生理的胰 岛素分泌 。但 作为外源性 的补 充胰 岛素 ,它 并不能与人 日常生活 中对胰 岛素分泌 的需 求很好地 同步 。在 常规单用 预混胰 岛素 时对餐后的血糖控 制往往不理想 ,在强化治疗 时
炎治疗 的重要 目标 。若达 到这一 目标 ,将 降低疾病 的进 展和 出现病 毒
血 ,H V D A B - N 测定采用A I50 B 7 0 荧光定量P R C 仪,产品试剂均由科
华 生物技术有 限公司提供 。乙型肝 炎五项测定 采用T e Lbyt hr ass ms mo e 机 ,试剂 由上海 荣盛生物中心提供 。
选取7 名H e gR 乙型肝 炎患者 ,全部服用 名正 lmg每 日一 8 B A I性  ̄ O 次 ( 大天晴 生产 )。根 据治疗 路线 图的要 求 ,采用 测定血 清H V 正 B D A N 水平来预 测治疗 效果 。服用l周时评价初始 效果 ,患者血 清H V 2 B
现在治疗2周 时,A 血清H V D 降至 <50 贝/ , H e g 4 组 B NA 0拷 mL B A 转 阴率最高 ,达 ̄7 . l 4 t1 %,B H e g 阴率4%,C H e g 阴率 组 BA 转 7 组 BA 转 1. 81 %,由此可 见 ,2周 完全应答 的患者 耐药率最 低 ,抑制病 毒效果 4 就 越好 。路 线图可有 效加强对慢 性 乙型 肝炎个体化 治疗 的管理 ,从 而有 效控 制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中病毒 耐药问题 。 1资料 与 方法 1 . 1一般 资料 从2 0年3 0 7 月至2 0 年3 09 月来 我院就 治17 乙型肝 炎患者 ,其 中 9名 7名 是H e [ 8 B Ag  ̄性患者 ,男5 例 ,女2例 ;年龄2~ 9 (9 )岁 。 7 1 34 2 ±6 全部 病例 均为HB V单纯感 染 。诊 断分 型按2 0 年第 十次全 国病 毒性 00 肝炎及 肝病学术 会议 修订的诊 断标准。排 除肝 衰竭 ,急性 乙型肝炎 , 甲、丙 、丁 、戊型 病毒 性肝 炎 ,酒精性 、药 物性 、 自身免疫 性肝 损 伤 ,脂肪肝 ,中毒性肝 炎和胆系炎症 等非病毒性肝 炎因素 。人 院前均 未接受抗 病毒治疗 ,如干扰素 、核瞢类似物 ,亦未使用胸腺 素a、苦 1 参素等调节 免疫的药物 , 院后 ,7名 患者符合20 年 《 人 8 0 5 慢性 乙型肝 炎 临床指南》治疗标准 ,给予阿德福 韦酯名正治疗一年 。 1 试剂 、人院 时测定H VD A,所 有检测对 象晨起 空腹 采集静 脉 . 2 B -N
病毒性肝炎诊治进展-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病毒性肝炎诊治进展-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46-病毒性肝炎诊治进展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一)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1、丙型肝炎在世界上有10个以上基因型,我国以()型为主A、1、2[正确答案]B、3、4C、5、6D、7、8E、9、102、下列关于戊型肝炎说法错误的是()A、传染期从发病前9天至发病后8天B、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途径[正确答案]C、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D、散发病例多由不洁食物或饮品所引起,暴发流行均由粪便污染水源所致E、通过戊型肝炎疫苗接种预防3、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A、粪-口[正确答案]B、母婴垂直传播C、呼吸道D、静脉吸毒E、血成品4、乙型肝炎的传播路子不包括()A、其他院内感染B、母婴垂直传播C、呼吸道[精确答案]D、静脉吸毒E、血成品5、下面哪个不是病毒性肝炎()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丙型肝炎D、自身免疫性肝炎[正确答案]E、戊型肝炎6、下列关于丁型肝炎说法错误的是()A、丁型肝炎病毒是单链环状RNA病毒B、治疗同乙肝C、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能够自力存在[精确答案]D、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疫苗E、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DV后病情加重7、下列关于甲型肝炎病原学说法错误的是()A、病原体是甲型肝炎病毒B、DNA病毒[精确答案]C、对有机溶剂有抵抗力:耐酸、耐碱D、可在多种细胞中生长繁殖E、在外界的生存力很强:在塑料外表25℃30天仍有0.4%存活(二)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评估(一)1、下列哪项生化指标在肝细胞中含量最多,主要分布在胞浆,是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A、谷丙转氨酶[正确答案]B、谷草转氨酶C、碱性磷酸酶D、总胆红素E、总胆汁酸2、下列哪项不是肝炎的常见体征()A、皮肤、巩膜黄染B、肝脏肿大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精确答案]D、水肿、腹水E、肝病面容、肝掌、血管痣3、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评估要点()A、评估肝炎的急慢性与严重程度B、沾染性评估[精确答案]C、寻找肝炎的病因D、胆红素升高的鉴别诊断E、肝功异常的鉴别诊断4、凝血酶原举动度的正常值是()A、10-20%B、20-50%C、40-80%D、80-100%[精确答案]E、60-80%5、甲胎蛋白的正常值是小于()μg/LA、5B、10C、20[精确答案]D、30E、506、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的秒数,正常值是()秒A、1-5B、2-8C、5-10D、12-16[精确答案]E、6-8(三)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评估(二)1、在急性HBV感染者中,应用敏感的PCR检测方法,可在HBsAg出现之前,提前()周检测到HBVDNAA、1-2B、2-3[精确答案]C、3-4D、4-5E、5-62、急性起病,无基础肝病史,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临床表现,为()A、急性肝衰竭B、亚急性肝衰竭[精确答案]C、慢加急性肝衰竭D、慢性肝衰竭E、不肯定3、HCV抗体阳性,HCVRNA阴性,提示()A、急性或慢性HCV熏染B、曾HCV感染缓解[正确答案]C、HCVRNA假阳性D、早期HCV熏染E、无HCV熏染4、HBV血清学标志物HBsAg的临床意义是()A、HBV急性或慢性熏染[精确答案]B、HBV近期熏染C、HBV感染后已获得免疫D、HBV既往熏染E、HBV复制水平高,传染性强5、以下哪项提示甲型肝炎过去感染()A、抗HAVIgM阳性B、抗HAVIgG阳性C、抗HAVIgM阴性而抗HAVIgG阳性[正确答案]D、粪便中检出HAV颗粒或抗原E、抗HAVIgM阳性而抗HAVIgG阴性6、HCV抗体阳性,HCVRNA阳性,提示()A、急性或慢性HCV感染[正确答案]B、曾HCV熏染缓解C、HCVRNA假阳性D、早期HCV熏染E、无HCV感染(四)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及预后(一)1、慢性乙型肝炎如用干扰素治疗,一般情况下ALT应≤()×ULN,血清总胆红素应<()×ULNA、10;2[正确答案]B、5;2C、20;10D、2;10E、2;52、慢性乙型肝炎IFN-α和PegIFN-α的举荐疗程为()年,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仍>20,000IU/mL,发起截止治疗A、3个月B、半年C、1年[正确答案]D、1年半E、2年3、肝炎的普通治疗不精确的是()A、易消化、高糖、富卵白、富维生素、低脂肪饮食B、生酶[精确答案]C、增进肝细胞再生D、消化道症状严重,不能进食者应补充足够的热量和每天所消耗的其营养物质,保证正氮平衡E、助消化和增长胃肠活动功能药物4、慢性乙型肝炎NAs的总疗程发起最少()年A、1B、2C、3D、4[精确答案]E、65、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优先举荐选用()A、XXXB、替比夫定C、恩替卡韦[正确答案]D、阿德福韦酯E、奥司他韦6、NAs治疗建议达到HBsAg消失且HBVDNA检测不到,再巩固治疗()(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时,可考虑停药A、3个月B、半年C、1年D、1年半[正确答案]E、不确定(五)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及预后(二)1、中国肝硬化患者中,由HBV引起的比例为()A、0.3B、0.45C、0.6[精确答案]D、0.8E、0.92、甲型肝炎的预后下列说法精确的是()A、预后少数良好,大部分不良B、慢性化C、可终身免疫[正确答案]D、病情规复慢E、重症甲肝多见3、与甲型肝炎比较,戊型肝炎的预后下列错误的是()A、淤胆型肝炎更多见B、病情规复比甲型肝炎快[精确答案]C、孕妇患戊肝后易发生重型肝炎D、孕妇患戊肝后病死率高E、患病后无终身免疫感化4、DAAs治疗丙型肝炎的周期普通为()A、2周B、4周C、8周D、12周[正确答案]。
慢乙肝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是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体征()A、肝病面容B、肝掌C、蜘蛛痣D、杵状指2、慢性肝炎是指肝功能异常多长时间,伴有HBsAg阳性者()A、4月B、9月C、6月D、1年3、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B、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中的肝RNA病毒属C、急性甲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肝炎D、人类对HA V普遍易感,感染治愈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4、男性患者,一个月前因外伤手术输血800ml,近一周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尿色加深,化验肝功ALT500U/L,抗HCV(+),HCV PCR(+),抗HBc(+),诊断应考虑()A 急性丙型肝炎,既往有乙肝病毒感染史B 慢性丙型肝炎C 乙、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D 急性乙、丙型肝炎E 急性乙型肝炎5、患者,诊为慢性重型肝炎伴腹水,2天以来发热,腹痛,腹泻,全腹有压痛及反跳痛,腹水量增加,患者最可能并发()A 肠道感染B 自发性腹膜炎C 胆道感染D 阑尾炎E 门静脉炎6、能保护人体防止感染乙型肝炎的是()A. 抗HBeB. 抗HBcIgMC. HBVDNAD. 抗HBcIgGE. 抗HB7、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时腹水产生原因,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 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减少B 淋巴液回流障碍C 醛固酮增高D 低钠E 门脉高压8、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是()A.黄疸型只见于甲型肝炎,无黄疸型只见于乙型肝炎B.急性重症肝炎多在起病后10天内出现肝性脑病症状C.淤胆型肝炎病人除显著黄疸外还伴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D.慢性肝炎病人无肝外脏器损伤表现E.甲型肝炎可发展成慢性,可转变为肝硬化及肝癌9、陈女士,患肝硬化2年。
现病人意识模糊、昼睡夜醒。
考虑为()A.肝硬化失代偿期;B.肝昏迷Ⅰ期;C.肝昏迷Ⅱ期;D.肝昏迷Ⅲ期;E.肝昏迷Ⅳ期。
10、关于乙型肝炎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HBV经煮沸10分钟可被灭活B、我国为乙型肝炎的高度流行区域C、乙型肝炎传染源是急性和慢性病人及携带者D、急性乙肝患者作为乙型肝炎传染源的意义最大11、关于戊型肝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抗HEV1gM阳性可确诊B、HEV是单股正链DNA病毒C、戊型肝炎主经血液途径传播D、戊型肝炎隐性感染者无传染性12、被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后,主要宜采取()A.碘酒消毒;B.应用干扰素;C.立即注射乙肝疫苗;D.注射丙种球蛋白;E.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