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和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

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志愿者是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财富和智慧,为弱者和公众提供服务而不求回报的人员。

这些活动一般是社会认可的、以利他为目的的。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志愿活动是制度化的和有一定组织性的,即志愿者也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他们在一定的组织中登记、接受培训并接受考核和监督。

志愿者的活动是对社会的奉献,志愿服务是公益服务和社会服务的组成部分。

2.社会工作的正价值和反价值
答:社会工作的正价值指的是社会工作价值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与机构的关系以及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应地,社会工作的反价值指的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在这些关系中的消极作用。

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意义。

有价值存在,就必然有反价值存在。

之所以使用“反价值”这个词,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由价值所投下阴影的注意。

反价值的问题,既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之中,又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之
中,同时也存在于社会工作者的相互关系之中。

从理论形态而言,社会工作的反价值包括操纵和家长作风。

3.社会工作的“增权”理论
答:社会工作的“增权”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

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

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

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4.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专业伦理
答:(1)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包括:
①敬业
敬业是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和实践的根本态度,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基础。

敬业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②接纳
接纳意味着接受、相信和尊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要同意其他人的价值或我们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去支持另外某一个人的价值。

③自决
自决即自我决定。

自决就是提醒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案主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力。

④个别化
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

它把每一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

个别化原则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

⑤尊敬人
它认为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人更宝贵和值得崇尚的了,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2)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

它们是由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决定的。

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参考了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规定的社会工作的伦理,具体包括:
①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
②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
③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④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雇用组织的伦理责任;
⑤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⑥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5.小组工作的目标模式和治疗模式
答:(1)小组工作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又称社会目标模式,它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这种工作模式利用小组过程发展小组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社会变迁的责任心,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并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这种工作模式中,小组被看作是一个统一体,通过小组集体的力量达致社会变迁,社会责任得到鼓励,领导能力得到发展,民主的概念在小组过程中也得到充分的实践。

(2)小组工作的治疗模式
治疗模式又称临床模式,认为小组是一种为治疗个人问题或矫正个人有问题的行为或态度的手段,治疗模式以行为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基础。

小组是进行治疗的媒介,社会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在促进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互动过程中,增进自我认识,实现行为的转变。

治疗模式关注的是个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不是社会,其介入的重点是为个人提供一个小组的治疗环境,为个人提供心理康复和行为指导,帮助小组成员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最佳状态。

二、简答题
1.合理的社会流动为什么能够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
答:(1)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社会流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社会流动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区别,合理的社会流动是那些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

(2)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够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①合理流动能够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以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②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程度;
③合理流动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

2.社会学有哪些考察社会的角度?
答:社会学从以下几个角度考察社会:
(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①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等;
②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每一个个人的)构成等等。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①个人关系。

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非正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更没有通过法律、法规、规则、规章等形式固定下来,因而它常常是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

②群体关系。

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与个人关系相比,群体关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

它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③社会制度。

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制度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

社会制度是一种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

(3)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①血缘关系。

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②地缘关系。

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③业缘关系。

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与血缘关系和
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简述社会越轨的内涵及其类型。

答:(1)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2)社会越轨的类型
①违法行为。

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②违警行为。

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③违规行为。

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年轻人的标新立异、奇装异服以及不随俗等均属于此类行为。

4.简述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

答: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程如下:
(1)解放前社会学传入中国
①西方社会学的传入。

西方社会学创立之际,正值中国从封建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